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在线,成全高清视频免费观看动漫版,91欧美精品激情在线观看最新

行業報告
行業報告
陜投新興行業動態信息報告2021年第09期

行業報告 2021-07-09 14:37:00

一、半導體芯片行業

1.比亞迪半導體將分拆上市登創業板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6月16日發布《2021 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決議公告》稱,將分拆所屬子公司比亞迪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至創業板上市,相關議案幾近全票通過。官方表示,本次分拆完成后,比亞迪股份股權結構不會因本次分拆而發生變化,且仍將維持對比亞迪半導體的控制權。
此前的5月31日,中金公司發布關于比亞迪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比亞迪半導體”)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輔導工作總結報告。
據披露,中金公司作為比亞迪半導體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的輔導機構,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及中金公司與比亞迪半導體于2021年1月6日簽訂輔導協議,制定了輔導計劃及實施方案。截至目前,輔導工作已經結束并達到預期效果。
中金公司對照中國證監會關于企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的有關規定,對比亞迪半導體是否符合發行上市條件進行了綜合評估,輔導小組認為,經過輔導和規范,比亞迪半導體具備了股票發行上市的條件。
據了解,比亞迪半導體主要從事功率半導體、智能控制IC、智能傳感器及光電半導體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未來,比亞迪半導體將以車規級半導體為核心,同步推動工業、家電、新能源、消費電子等領域的半導體業務發展,致力于成為高效、智能、集成的新型半導體供應商。

2.鴻海投資馬來西亞8寸晶圓廠SiTerra

鴻海公告表示,公司將以1.08億令吉投資馬來西亞科技公司DNeX,等于間接投資馬來西亞8寸晶圓廠SiTerra,為鴻海集團進軍電動車產業所需要的小芯片,再下一城。
鴻海公告表示,該公司是透過其新加坡子公司Foxconn Singapore Pte Ltd取得Dagang NeXchange Berhad(DNeX)普通股合計1.2億股,投資金額為1.08億令吉。
2021年2月媒體曾有報導,鴻海與DNeX競標馬國8吋晶圓廠SilTerra,但后來由DNeX與中國大陸北京盛世投資合作的團隊勝出。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之前表示,確實有意競標馬來西亞8吋晶圓廠,但是也有可能,采用不同的合作方式。
DNeX與北京盛世投資組成的團隊,2021年2月以2.73億令吉(6,600萬美元)從馬國主權基金國庫控股手中標得SilTerra。鴻海落敗后,劉揚偉曾表示,鴻海仍想要與SilTerra發展伙伴關系。
據了解,DNeX會取得SilTerra 60%股權,而合作伙伴、北京盛世投資做為法人代表的北京集成電路先進制造和高端裝備股權投資基金中心,則收購剩余40%股權。DNeX創立于1970年,主要事業包括資訊科技、海底通訊電纜、石油和天然氣等。
供應鏈人士表示,DNeX與北京盛世投資組成的團隊,在2021年2月從馬國主權基金國庫控股手中標得SilTerra。但是DNeX團隊,仍然需要有經驗的半導體團隊,來協助經營馬來西亞8寸晶圓廠,鴻海在半導體方面的豐富經驗,正好是DNeX團隊所需要的。
同時,劉揚偉之前也強調,在半導體布局方面,鴻海持續有相關作為,因為我們有出海口,半導體廠都想乘此機會,確保出海口,是吸引這些半導體廠,與鴻海合作的重要因素。
至于鴻海在半導體的策略,是采用輕資產的方式,所謂的輕資產,是透過少許的投資,或是與他人合資的方式,來利用別人的產能,這樣既不需要太大的資本支出,也能分擔投資風險,并確保了未來電動車所需要用到的各類半導體元件產能。
根據官網資料,SilTerra公司成立于1995年,目前是一座8吋半導體晶圓代工廠,提供CMOS制程技術,應用范圍涵蓋先進邏輯集成電路(IC)、混合訊號和射頻元件、高壓元件等。SilTerra公司亦布局包括硅光子(SiliconPhotonics)、生物光子(Biophotonics)、微機電(MEMS)整合CMOS、氮化鎵(GaN)、BCD制程、功率分離式元件(Discrete Power)等先進制造技術。
SilTerra公司還與客戶共同開發生物感測元件、DNA定序芯片、下世代指紋辨識感測元件、微鏡顯示器;以及應用在物聯網、資料傳輸、消費電子、工業自動化、醫療和車用的芯片。

3.唐晶量子化合物半導體外延片項目開工

6月15日,西安高新區二季度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儀式舉行,會上集中開工項目共計51個,總投資約1165億元,項目涉及先進制造業、服務業、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等領域。
其中,化合物半導體延片研發生產項目、比亞迪西安研發中心項目和比亞迪年產20GWh動力電池項目都在此次會上開工。
化合物半導體延片研發生產項目
建設單位為西安唐晶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總投資額6億元,項目將建設20條外延片生產線,全部達產后將年產砷化鎵、磷化銦化合物半導體外延片18.36萬片,實現營業收入超3億元、稅收超350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唐晶量子化合物半導體外延片項目于5月14日宣布簽約落地西安。項目由西安唐晶量子投資6億元實施,將在西安高新區開展MOCVD外延設備、芯片驗證測試設備及新材料器件等產品的研發和生產。
官網資料顯示,西安唐晶量子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研發生產商,主要從事GaAs基VCSEL及808/980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器外延片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據悉,西安唐晶量子致力于半導體激光器外延片的產業化,目前,該公司的6英寸VCSEL 940nm外延片產品指標已經達到IQE水準,目標是做國內一流的VCSEL廠商。

4.全球芯片供應收緊情況下香港驚現芯片搶劫案

據香港文匯報6月17日報道,香港屯門本周三下午發生搶劫案。有物流公司受雇運送一批價值約500萬港元的高價電子芯片往工廈貨倉,不料送貨工人于工廈升降機內遭三名匪徒襲擊,該批芯片被劫。匪徒得手后乘接應車輛逃走,香港警方已經立案處理,暫未有人被捕。
當前,全球芯片市場處于緊缺狀態。6月16日,中國大陸芯片龍頭中芯國際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透露,該公司今年一季度營收中來自于歐美客戶的收入占比近45%,目前其產能供不應求
本月初,市場分析機構“TrendForce集邦咨詢”向觀察者網提供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受益于多項終端應用需求上漲,各種零部件備貨強勁,全球晶圓代工產能自2020年起便供不應求,各廠紛紛調漲晶圓售價及調整產品組合以確保利潤水平。
報告指出,盡管整體產業歷經2020年第四季度的高基礎、突發性停電意外等外部因素影響,2021年第一季度前十大晶圓代工廠商總產值仍再次創下單季歷史新高,達22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52億元),環比增長1%。

二、激光器行業

1.追光聚力開局夯基:“追光計劃”助力陜西追趕超越

光子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產業。近50年來,隨著世界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當前已進入后摩爾時代,集成電路芯片特征尺寸已趨于物理極限,光子取代電子成為趨勢,光子產業將是未來整個信息產業的基石,也將迎來爆發式的增長。
6月9日,2021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光子產業峰會在西安高新國際會議中心召開。在會上,來自全球的光子領域專家,圍繞光子、量子、集成光學、光學顯示、光學材料等時下最熱點的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中科院西安光機所馬彩文所長代表陜西光子先導創新中心發布了陜西發展光子產業的“追光計劃”。
開局夯基 陜西發展光子產業優勢明顯
光子技術產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少數”,技術壁壘高、產業帶動性強、頭雁效應明顯,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全球必爭之域。
光子產業分布在光子制造、光子信息、生物光子、能量光子、空間光子等各大領域,涉及到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物質、信息、生命、能量、空間等各種要素。比如:光刻機、超快激光、5G、量子、基因測序、激光武器、光伏、衛星互聯網等都涉及到光子技術和產業的應用。
陜西雖深居內陸但在光子產業方便具有明顯的發展優勢。一方面是科研優勢,陜西擁有西安光機所、西電、西工大等一批光子學科健全、特色鮮明的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豐厚。另一方面,陜西光子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在西安光機所“西光模式”的推動下,陜西已有100余家光子技術企業,初步形成了光子制造、光子信息、光子傳感等產業集群。且陜西在光子技術產業領域有著深厚的科研基礎,高折射率硅光芯片、微納光波導、光柵耦合器和VCSEL激光器、半極性GaN光電芯片襯底材料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當前階段,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的關鍵時期,陜西瞄準時機,推動實施“追光計劃”,搶抓光子產業高速增長的戰略機遇,有助于陜西“追趕超越”,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追光聚力 全鏈條布局“追光計劃”
本次高峰論壇設置了陜西光子產業先導創新中心&陜西光子產業聯盟設立儀式,這是陜西布局“追光計劃”的重要一環,旨在打造光子產業集群,進一步提升聚合資源,發揮集團效應,為陜西光子產業發展匯集核心競爭力,搶占未來經濟及科技發展制高點。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加快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本次峰會上隆重發布“追光計劃”,以補鏈、強鏈為抓手,依托陜西省光子技術與人才優勢,聚焦先進激光與光子制造、光子材料與芯片、光子傳感三大重點領域,實施“六個一”重點舉措,以西安高新區為主要承載地,加快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帶動光子產業全產業鏈集聚發展,形成陜西光子產業發展全生態體系,打造全球光子技術原始創新高地、國家光子產業發展主陣地和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光子產業生態高地。
“六個一”重點舉措具體就是:第一,建立一套“鏈長制”工作機制;第二,設立一支光子產業補鏈強鏈基金,為光子企業提供金融助力;第三,成立一個陜西光子先導創新中心,統籌布局,頂層規劃;第四,建設一個光子產業創新中試平臺,為光子企業提供研發設計—小試中試—工藝代工的全面平臺服務;第五,打造一個光子產業發展空間載體,為光子產業集群提供空間承載;第六,出臺一套光子產業專項政策,保障“追光計劃”順利實施。
未來可期 陜西立足未來,挑起時代擔當
在國家政策、資金扶植和市場的推動作用下,我國光子產業將迎來全面發展,未來60年光子時代會更加深刻而長遠地改變我們的世界。同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明確地指出了未來發展道路,除了集成電路領域之外,數字經濟、生命健康、光子計算與量子計算,以及新材料等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也同樣是關注的重點。
以光子產業為代表的硬科技不僅“硬”在核心技術,更“硬”的是精神層面的勇擔使命、敢為人先、啃硬骨頭、十年磨劍的信念。面對當下科技領域面臨的“全面”封鎖,“國產化”必定是我國科技產業未來發展的主旋律。就像芯片一樣,一旦落后,再想追趕就變得十分困難,這是由科技發展的底層邏輯來決定的。
陜西挑起時代擔當,搶抓布局“追光計劃”,開展對光子產業的頂層設計、統一規劃和整體部署,打造政產學研多方融合的光子技術與產業先導創新中心,目的就是力爭不錯過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窗口期,創造千億光子產業集群,為國家貢獻創新驅動發展的“陜西模式”。

2.銳科激光焊接戰略:上半年增長150%,推動激光走向高端制造

6月16日,第25屆北京•埃森焊接與切割展覽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盛大開幕。本屆埃森展聚集了眾多激光切割、激光焊接領域的佼佼者,展會現場精彩不斷、熱鬧非凡。其中,國產激光器龍頭企業銳科激光再度展示了用于高端焊接市場的焊接激光器家族,優異的性能指標和亮眼的市場數據,再度夯實了銳科激光在焊接市場的地位。OFweek激光網獲悉,今年上半年,銳科激光焊接激光器銷售臺數同比增長150%!
歷史回顧:銳科激光焊接前期布局與技術儲備
銳科激光首次公開提及激光焊接布局是在2018年。當時國內激光行業正處在切割機市場爆發的狀態,國產激光器廠家都在圍繞切割應用進行角力,國產萬瓦激光器也在那一年隨著萬瓦激光切割機的浪潮正式進入工業市場。那年9月,銳科激光12kW光纖激光器亮相上海工博會;10月,20kW光纖激光器及其核心器件研發項目通過湖北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驗收。盡管這些產品同樣能夠滿足部分焊接場景的需求,但銳科激光認為,激光焊接市場的機遇已經到來,必須針對激光焊接的特點及迥異于切割的應用場景,大力研發更適合焊接應用的激光器技術。
2019年7月,南京理工大學朱日宏、沈華教授團隊研制的萬瓦級光閘樣機在銳科激光通過了樣機性能測試。那是我國首次在萬瓦級光閘領域做出成品,突破國外的技術封鎖,填補了國內在此項領域的空白。10月,銳科激光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先進焊接與連接國家重點實驗室、哈爾濱工大焊接科技有限公司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簽訂了三方戰略合作協議。這是銳科激光焊接戰略布局的重要一步,為銳科進軍高端焊接市場奠定了基礎
在經過幾年的技術儲備后,銳科激光在2020年上半年一舉推出“帶光閘高功率光纖激光器”和“光束可調高功率光纖激光器”,正式進入高端焊接市場。銳科激光推出的首款帶光閘光纖激光器使用單路耦合器,2、4路分時光閘,耦合效率超過96%,并可在45ms內實現光束切換,同時配備快速光纖熔斷保護機制,其光束切換裝置性能可靠,可實現數十萬次連續切換。 
而光束可調高功率光纖激光器則能實現高斯光斑、環形光斑、混合光斑等不同模式輸出,根據加工要求,任意切換;同時,纖芯、環芯功率可獨立調節,實現纖芯/環芯任意功率比,打破了過去環形光斑技術中心和環形功率不可獨立調節的瓶頸,以滿足對不同應用、不同材料的需求,尤其利于解決動力電池焊接中常見的飛濺問題,獲得更優質的焊縫質量。在2020年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銳科激光焊接激光器銷量同比增長152%!
當下格局:焊接家族全軍出擊,打開應用新市場
2021年,銳科激光再度擴充了焊接激光器家族的隊伍。自光束可調的ABP激光器發布后,市場反響良好。為適應更多應用場景的需求,銳科激光豐富了ABP激光器的型號配比,從只有6+6一種型號發展到6+6、4+4、4+2、2+4、3+3、2+2等多種型號,不同的機型可以滿足不同的應用需求。全系列的ABP激光器均采用銳科自主研發的多芯層光纖,可以進行中芯功率和環芯的功率獨立調節;在焊接過程中會形成等離子云,幾乎沒有飛濺;焊縫表面更加的光滑平整,而且熔深更深,熔池更寬。
銳科激光全系列ABP激光器
同時,面對愈發繁榮的激光手持焊市場,銳科激光推出了小體積手持焊專用激光器,體積和重量均減少50%左右,更加便于集成。此外,銳科激光與航天三江激光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同研發的焊接檢測系統也在今年正式上市。這款焊接檢測系統可以在焊前、焊中、焊后實時監測焊接質量,降低企業檢測成本、解決了高自動化企業的核心問題。
從3年前開始布局焊接,到3年后形成多機型、多功能、多場景、包含檢測系統在內的激光焊接家族,可以看出銳科激光強大的技術研發實力以及對這一市場發展的決心。而焊接激光器逐年增長的銷量,也預示著這一市場的廣闊前景。
未來展望:產品工藝持續升級,高端應用多點開花
目前,我國激光焊接在高端制造領域主要應用于汽車車身焊接及動力電池焊接。激光焊接在汽車焊接領域的應用時間較長,白車身焊接、高強鋼焊接等工藝難題的解決大大提升了汽車制造的品質與效率。銳科激光與華工激光在白車身焊接進行了長時間的深度合作,相關的產品及工藝的穩定性在汽車制造廠得到了充分驗證。此外,位于湖北十堰的湖北長平汽車裝備有限公司則擁有4臺配備銳科激光器的激光加工設備,均在6000W以上,對高強度鋼板進行焊接時,最多已經可以焊接到6-8mm,2017年投產的設備至今仍正常運轉。
車頂蓋激光焊接
而前文提到光束可調高功率光纖激光器就在動力電池焊接上有著非常顯著的優勢。憑借能夠有效抑制飛濺的特性,光束可調激光器對方形電池封口焊接速度可達350mm/s,與行業內理想速度200mm/s相比,速度提高了43%;圓柱電池封口焊接時間約為0.9s/個;轉接片的焊接可以實現150mm/s的焊接速度,焊縫寬度>2mm,焊接接頭強度高于2kN; 模組側板的焊接速度超過80mm/s,疊焊接頭搭接面連接寬度>2mm。同時,光束可調激光器焊接的產品焊縫表面也更加光滑平整,而且熔深更深,熔池更寬。
此外,針對大型船舶制造行業,銳科激光也通過產品和工藝升級找到了市場突破口。國內某著名自動化公司采用銳科12000W激光器為國內某重點造船廠提供激光-電弧復合焊接設備,配合洛弛焊機,順利實現板材厚度6~14mm,焊縫長度4~9m激光-電弧復合焊接,重點解決了原有弧焊工藝無法解決的單面焊雙面成形及背面焊縫熔透的可靠性問題,且焊接變形減少了50%。其中,12~14mm板材需要開坡口焊接效果更好,而6~10mm板材無需開坡口就可以直接進行拼焊。今年3月,銳科激光與中船十一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推進激光焊接、清洗等在高端制造領域應用,加速進口產品的國產替代。
值得一提的是,某研究所委托銳科激光開發10萬瓦多模組超高功率激光器生產工作已接近尾聲,交付在即。這款10萬瓦激光器將會在航空航天、輪船高鐵、核電等工業領域,包括高壓蒸汽管道焊接、輪船高鐵航天器等大型工件主體焊接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激光焊接市場增勢喜人,被認為是切割應用之后的下一個爆發點。在切割市場激光器逐步實現國產化之后,焊接市場也開始出現國產替代進口的勢頭。以銳科激光為代表的國產激光器企業強勢崛起,能夠有效降低設備集成和終端應用的采購成本,提升制造業運轉效率,在我國進行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意義非凡。此外,當下的激光企業扎堆在切割市場,同質化現象嚴重,惡性的價格競爭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技術研發投入與可持續發展。OFweek激光網認為,只有擺脫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打開高附加值的高端應用市場,才能真正促進激光行業的良性發展

3.利元亨上市在即:預計上半年營收超10億,多項激光技術正在研發中

日前,利元亨發布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招股意向書。本次利元亨擬公開發行股票2200萬股,占發行后公司總股本的25.00%,發行價格將在進行詢價后于6月17日確定。
業績高速增長:2021年上半年營收將超10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利元亨主要從事智能制造裝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工作,為鋰電池、汽車零部件、精密電子、安防、軌道交通等行業提供高端裝備和工廠自動化解決方案。近三年,利元亨營業收入分別為6.72、8.89和14.30億元,其中主要收入均來源于鋰電池領域設備,分別為6.04、7.77和11.89億元。而鋰電池設備中,又以消費鋰電設備為主,近三年收入分別為4.44、6.53和10.75億元。
2021年1月-3月,利元亨實現營業收入5.24億元,同比增長201.96%;結合已實現的經營業績以及在手訂單等情況,預計公司2021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將達到10.22億元至10.6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3.40%至111.38%。
隨著近年來激光技術在鋰電上的應用日益成熟,利元亨的激光布局也進一步為鋰電業務的開展提供了技術支撐。據OFweek激光網了解,利元亨在成立之初就以研究院合作的方式開始進行激光技術的預研和儲備,經過幾年準備后,2018年正式以“利元亨激光”品牌進軍新能源激光設備領域。目前利元亨激光從事激光工藝開發人員有40余人。
在團隊共同努力下,利元亨激光產品線已涵蓋方形、軟包、圓柱類電池的激光焊接、激光切割、及激光清洗等激光應用,如刀片電池頂蓋激光封口焊接、頂蓋連接片激光焊接機、極片切割/隔膜切割、注液孔清潔/密封釘焊接、模組PACK/Busbar焊接、軟包模組焊接、激光極片切分一體機、大卷激光清洗等。這些產品都已實現批銷銷售。
激光技術專利及研發項目情況
利元亨自成立以來一直注重對研發的投入,近三年公司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0.88%、14.14%和11.48%,與主要競品相比處于領先位置,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具體情況如下:
利元亨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4月1日,公司擁有65件發明專利、584件實用新型專利和51件外觀設計專利,共計700件專利,此外還有165項軟件著作權。而激光應用技術作為利元亨核心技術之一,共獲得發明專利2件、實用新型專利65件、外觀設計專利18件,共計85件專利,以及軟件著作權7項。
值得一提的是,利元亨技術研發團隊開發出位置同步輸出(PSO)激光焊接技術,能夠將激光能量等距脈沖輸出,實現了焊接速度在200mm/s以上的穩定的頂蓋周邊焊接,在不用硬件工況下也能確保拐角焊接平滑。目前利元亨的PSO激光焊接設備已經成功應用于寧德時代、比亞迪、力神等裝機量排名靠前的動力電池企業產線當中。此外,利元亨激光還針對新能源行業開發出“激光一體化控制系統”、“編碼器驅動的定軌跡激光切割技術”等幾十項專利技術,有效提升新能源行業激光加工的質量及效率。
在技術研發方面,利元亨對智能制造新工藝或新技術進行了前瞻性預研及應用研究。其中前瞻性預研的激光技術項目包括激光實驗室項目、負極極片激光清洗控制系統;應用研究中與激光技術相關項目有自動焊接一體機、方形疊片電芯自動線裝配及制動鉗體組裝線。
激光實驗室項目主要研究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打標、鉆孔、清洗及視覺檢測等技術;可應用于新能源領域、汽車部品領域、精密電子領域等;進行高速運動控制技術、視覺監控檢測技術、焊縫跟蹤技術等前瞻性預研。
激光技術具有靈活性好,方便集成的特點,相比其他加工手段,適合自動化裝備領域,已經在鋰電池,汽車零部件和精密電子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激光加工設備的自動化是激光產業發展的趨勢。公司利用自動化的技術門檻優勢,大力發展激光加工技術的自動化水平,形成獨特的激光技術優勢,有利于擴展公司在自動化行業的市場,增加市場競爭力。
負極極片激光清洗控制系統與工藝研發則是基于 F255mm 場鏡的負極極片激光清洗工藝研究和基于上位機位置補償的極片清洗控制系統開發,以及基于 F34Omm 場鏡的負極極片激光清洗工藝研究和基于 PLC 控制卡位置補償的極片清洗控制系統開發,從而實現對極片的高精度清洗,清洗區域精度可達 20±0.5mm(長)、11±0.3mm (寬)。與傳統的激光控制系統相比,公司通過控制系統的開發實現低成本光學系統的配置,實現低成本高精度的極片激光清洗。

4.激光雷達企業禾賽科技完成超3億美元融資,高瓴、小米、美團領投

6月8日,禾賽科技宣布公司已完成逾3億美元的D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高瓴創投、小米集團、美團、CPE源峰領投,華泰美元基金以及老股東光速中國、光速全球、啟明創投等跟投。
據禾賽科技介紹,本次所融資金將用于支持面向前裝量產的混合固態激光雷達的大規模量產交付(目前已獲得多個OEM定點),禾賽麥克斯韋智能制造中心的建設,以及車規級高性能激光雷達芯片的研發。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禾賽科技已完成8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德國博世集團、百度、小米集團、美團、美國安森美半導體、光速、啟明、中信產業基金等。
本輪領投方高瓴的合伙人、高瓴創投軟件與硬科技負責人黃立明表示,作為自動駕駛最核心的傳感器,激光雷達直接影響著自動駕駛行業的發展速度和水平。激光雷達的下游應用場景日益豐富,汽車、機器人、工業等都將是這一技術大顯身手的舞臺。
在細分領域,激光雷達主要分為機械式激光雷達、半固態式激光雷達以及固態式激光雷達。其中,可靠性更高、成本更低的固態式激光雷達被認為是市場的未來趨勢。目前,因自動駕駛行業的迅速發展,車規級激光雷達行業發展前景較為客觀,但行業因此也面臨較大的競爭,禾賽科技的競爭對手包括嶺緯智能、圖達通等企業。
禾賽科技成立于2014年,是全球領先的激光雷達制造商。該公司致力于開發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的“眼睛”,是全球自動駕駛激光雷達市場的領導者之一。目前,禾賽的Pandar系列激光雷達產品在Robotaxi和機器人市場占有率較高,其服務的客戶覆蓋23個國家和地區的70余座城市。

三、新能源行業

1.寶馬在華布局動力電池“三大策略”

近日,寶馬透露了在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及目標:以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減排措施、倡導循環經濟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為三大核心,目標是打造最綠色的電動車,即從原材料、供應鏈、生產到回收利用,實現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環保。
寶馬計劃到2023年底之前在中國推出12款全電動寶馬和MINI車型,全電動汽車預計將占到全國總銷量的25%。此外,寶馬計劃今年在中國建設36萬根電動汽車充電樁,以在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占據更大份額。
為實現上述目標,結合近期寶馬的布局,其在華動力電池領域的“策略”包括:
一是,導入更多中國動力電池企業。
在中國市場,寶馬已經大規模導入了寧德時代生產的NCM811電池。最新的第5批目錄中,寶馬申報的兩款iX3車型,搭載寧德時代生產的NCM811三元電芯。該車型于2020年11月份正式上市,是寶馬在中國市場推出的首款純電動SUV,也是第一款在中國本土生產,面向全球銷售的純電動車。
今年4月,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樂表示,在中國市場,寶馬與寧德時代一起開發電池,來契合寶馬的封裝工藝;與長城的合資公司光束旗下的產品,則將使用長城汽車下游企業(蜂巢能源)的動力電池。
由寶馬和長城合資公司光束汽車制造的兩款純電MINI將會在2023年開始生產,屆時將會在中國和全球市場銷售。
此外,早在2020年,寶馬還新增了億緯鋰能作為48V電池系統供應商(定點),加快完善其動力電池供應鏈。 
二是,長單鎖定上游原材料。
為進一步構建其穩定的電池供應體系和降低成本,寶馬也在上游原料端進行布局。寶馬表示,對原材料的需求將繼續相應增長,到2025年,僅鋰一項預計的需求量將是目前的7倍。
除了綁定嘉能可、Livent,寶馬于去年12月宣布與國內贛鋒鋰業簽訂鋰供應合同,預計金額為5.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2億元),合同期為五年(2020年-2024年)。寶馬透露,合同簽訂后將能夠保障其高壓電池中的第五代電池所需的氫氧化鋰獲得100%供應。
三是,深入探索動力電池回收。
據了解,通過深化與專業的電池運輸和電池回收伙伴的合作,寶馬建立了經銷商高壓動力電池回收管理流程:由經銷商回收高壓電池開始,物流供應商將這些電池運送到有相關資質的企業進行評估,再根據電池的不同狀態決定電池去向。
針對回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華晨寶馬搭建了電池碼溯源管理系統,對電池從生產直至報廢回收的全生命周期進行追蹤,并實現與國家平臺的對接,同時建立了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
此外,目前寶馬與國網電動正在經銷商端合作打造充光儲一體能源示范站,未來計劃在能源示范站的儲能設備上使用寶馬退役電池。

2.缺貨!漲價!動力電池如何構建供應鏈“防火墻”

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一直保持高增長態勢。2021年市場繼續維持高景氣,1-5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同比大增228%、229%,市場滲透率提升至8.8%。
受市場強需求帶動,頭部動力電池產能被拉滿,上游原材料包括鋰鹽、電解鈷、磷酸鐵鋰、電解液(含六氟磷酸鋰、VC溶劑等)、銅箔等供需缺口拉大,價格持續上漲。其中,電池級碳酸鋰已上探至8.8萬元/噸,并處于高位穩定運行,當前市場及價格處于相對平穩的趨勢,供應仍不寬松。磷酸鐵鋰自去年10月以來行業需求保持旺盛,單噸價格已從歷史低位3.2萬元/噸,反彈至今5.2萬元/每噸,底部至今漲幅達62.5%。
行業數據顯示,今年5月,國內動力電池產量共計13.8GWh,同比增長165.8%,其中磷酸鐵鋰電池產量為8.8GWh,年內首次超過三元鋰電池5GWh的月產量。不排除磷酸鐵鋰電池產量今年將超越三元電池。六氟磷酸鋰價格同樣一路飆漲,創4年新高,最新市場報價已達到31.5萬/噸,較年初10.5萬元-11.5萬元/噸漲幅200%,價格更是接近去年三季度均價8.5萬元/噸的4倍。目前,六氟磷酸鋰行業庫存已下探至近年來最低位,部分生產企業持續滿產,多數企業6月訂單已經飽和,行業開工率超過八成。 
而直接扼住電解液產能咽喉的VC溶劑(碳酸亞乙烯酯),價格更是上漲至27萬元/噸,較去年市場均價的15萬元-16萬元增長了68%-80%,甚至一度出現供給斷層的局面。行業的判斷是,VC溶劑價格是否會進一步上漲主要看市場供需情況,當前供給缺口不斷放大,后期很多中小型電解液企業可能會拿不到貨,預計VC供應緊張的情況會持續到明年上半年。
此外,銅價及加工費上漲也帶動鋰電銅箔價格上揚,截至4月25日,鋰電銅箔中6μm銅箔和8μm銅箔均價分別漲至11.4萬元/噸、10.1萬元/噸,相較于1月初的9.7萬元/噸、8.3萬元/噸分別上漲18%和22%。
綜合來看,供需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內仍會延續,于材料企業而言,如何做好核心客戶保供,關系到未來幾年持續發展,于動力電池企業而言,如何做好供應鏈安全,同時滿足車企及終端客戶降本的訴求,考驗其企業領袖智慧及戰略研判。
動力電池擴產VS材料保供
與上游供應形成緊缺形成強烈對比,動力電池的產能擴產仍在快馬加鞭。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至今,寧德時代、中航鋰電、蜂巢能源、國軒高科、億緯鋰能、比亞迪等多家動力電池企業宣布擴產,投資規劃超過24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與過去幾年的擴張不同,本輪動力電池產能擴張呈現出明顯的特點:一是擴張主體集中在頭部動力電池企業,二是擴張的規模明顯更大,基本都以百億級為單位。
為進一步維穩原材料供應,動力電池企業也在積極參與上游材料安全“防火墻”構建當中。其中不限于通過自建、參股、合資、兼并購以及簽署長單等方式,以鎖定保障原材料的供應及價格。
以寧德時代為例,寧德時代直接或間接參股的上游材料企業超過20家,涉及領域包括鋰、鈷、鎳,碳酸鋰/氫氧化鋰、正負極材料、電解液及添加劑等。通過控股、兼并購、深度綁定以加深鋰電池上游原材料的掌控。
近期,寧德時代還通過長單及預付款等鎖定天賜材料電解液供應及六氟磷酸鋰價格,以保障電解液產能的供給與價格的穩定。對于天賜材料而言,接下來的產能釋放及市場份額也將得到穩固保障。
綜合來看,對于電池企業而言,構建堅固的材料供應鏈將有助于其長期穩定發展;對于國內材料企業而言,能夠拿到頭部企業訂單或者參與到與頭部企業的合作當中,將會在接下來的行業競爭中更具優勢。
材料企業擴產“大作戰”
為了緊跟動力電池企業擴張步調,把握全球能源轉型帶來的巨大市場機遇,材料企業也在積極部署產能擴張。
去年以來,正極材料領域規劃啟動擴張的企業包括容百科技、當升科技、道氏技術、廈鎢新能、湘潭電化、泰豐先行、豐元股份、國軒高科、德方納米等等。
負極方面,璞泰來、杉杉股份、國民技術(斯諾實業)、中科電氣、翔豐華、凱金能源都在加緊部署負極材料產能與石墨化加工能力。同時,包括福鞍碳材料、湖北寶乾、金泰能、閩光新材料、龍蟠科技、山河智能、華舜新能源等也相繼加入負極材料擴產陣營。
隔膜方面,璞泰來、星源材質、滄州明珠、恩捷股份、中材科技等也紛紛宣布擴產。
供應不斷趨緊,六氟磷酸鋰也迎來新一輪“擴產潮”,包括天賜材料、永太科技、多氟多等紛紛加碼六氟磷酸鋰產能。
其他材料方面,銅箔龍頭諾德股份、結構件龍頭科達利、電解液溶劑龍頭石大勝華等也在加速產能布局。
需要警惕的是,如果材料企業在與頭部客戶的配合中在節奏匹配度、交付能力、品質保證出現問題,將會對于其此后的發展帶來不確定影響。
因此,緊跟動力電池頭部企業的需求與節奏,對于材料企業接下來的發展將至關重要,對于市場格局的變化也將產生深遠影響。

3.特斯拉中國首個光儲充一體化超充站落地拉薩

作為新能源領域的革新者,特斯拉再次在太陽能利用上做出嘗試。
6月23日,古典別致藏式風格的松贊拉薩山居旁,特斯拉光儲充一體化超級充電站相依而立,一場主題為“日光傾城,純凈出行”的特斯拉·中國光儲充一體化超級充電站發布會如期召開。
特斯拉拉薩光儲充一體化超級充電站裝備有V3超級充電樁和目的地充電樁,為西藏車主和進藏車友帶來更潔凈、更持續的能源補充。這也是特斯拉首次在中國打造光儲充一體化超充站。
拉薩光儲充一體化超級充電站通過能量存儲和優化配置實現本地能源生產與用能的基本平衡:將陽光轉化為電能,通過Powerwall儲能設備儲存能量,使用儲存能量給車輛充電,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在負載和光儲配置平衡時,可實現能源自給自足。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很早就提出,太陽能將成為未來人類清潔能源的主要來源:“這個隨處可見的核聚變反應堆就掛在天上,哪怕你什么都不做,它就是在那兒亮著,每天都會按時點亮,而且還往外釋放著不可思議的能量。”
利用太陽能,特斯拉一直在做出嘗試。除了光儲充一體化超級充電站,特斯拉還推出Powerwall、光伏屋頂等產品,建立起太陽能“利用、儲存、再利用”的清潔能源循環生態鏈條。同時,在世界范圍內,特斯拉已經從用戶到電網,鋪開了千兆瓦時級別的儲能設施,以及數萬臺的充電設備,讓清潔能源深入更多用戶生活。

4.陽光電源成立氫能全資子公司

近日,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氫能全資子公司——合肥陽光氫能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陽光氫能法定代表人為程程,注冊資本1億元人民幣,經營范圍:專用設備制造(不含許可類專業設備制造);氣體、液體分離及純凈設備制造;氣體、液體分離及純凈設備銷售;金屬加工機械制造;機械零件、零部件加工;變壓器、整流器和電感器制造;先進電力電子裝置銷售;配電開關控制設備銷售;配電開關控制設備研發;技術服務、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交流、技術轉讓、技術推廣;在線能源監測技術研發;在線能源計量技術研發;新興能源技術研發;智能控制系統集成;大數據服務;信息系統運行維護服務;物聯網技術研發;物聯網應用服務;新能源原動設備制造;能量回收系統研發(除許可業務外,可自主依法經營法律法規非禁止或限制的項目)

四、復合材料行業

1.航天八院大型復合材料液氧貯箱成功通過工程應用試驗驗證

近日,由805所設計研制的3.35米直徑復合材料液氧貯箱圓滿完成低溫力學試驗,這是國內大型復合材料液氧貯箱首次通過工程應用級的試驗驗證,標志著我國復合材料液氧貯箱已經初步具備工程應用能力,后續預計將在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上實現工程應用。
(1)貯箱減重30%,火箭飛得更高、載得更重
占全箭結構重量60%以上的貯箱,堪稱是火箭身上的“大塊頭”部件。貯箱越輕,意味著火箭可搭載的有效載荷越多,火箭的運載能力越強,因此貯箱的重量一直讓結構設計師們“斤斤計較”。
近年,從傳統鋁銅合金到高強鋁鋰合金,貯箱結構材料的迭代不斷助力火箭實現減重“小目標”,但這還遠遠不夠。從2016年開始,805所結構專業團隊就將目光放在具有更高力學性能的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上,并開展了相關方案論證工作。
設計師介紹說,復合材料的比強度通常可以提高50%以上,相比金屬貯箱可減重30%;且可通過一體化設計方法,大幅簡化制造流程和質量控制環節,達到降本增效的顯著成果。“新一代運載火箭,若能減重30%,則火箭運載能力將會提升6%,也就是說,火箭可以多搭載300公斤的載荷,這對于運力價格以克計的運載火箭來說可謂意義重大。”805所運載火箭結構系統設計師陳佳解釋道。
雖然復合材料力學性能優異,能夠達到降本增效的效果,但它作為火箭貯箱來說,卻有兩個不容忽視的缺點,就是極易與液氧發生劇烈反應,同時易出現低溫微裂紋滲漏,給貯箱的安全性帶來巨大風險。這對于以液氧、液氫等作為推進劑的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來說,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805所的設計師們積極推動多學科融合,將卡脖子清單變為一項項攻關清單,歷時5年攻克了耐液氧材料開發、低溫抗滲漏設計、低溫密封設計、可重復模具制備、低缺陷制造等10余項關鍵技術,實現了復合材料液氧貯箱領域多個“從0到1”的突破。
比如,團隊通過為期1年的集中攻關,攻克了高性能耐液氧樹脂材料的制備技術,使材料強度提升約50%,且適用于自動鋪絲及纏繞等先進制造工藝,為液氧貯箱輕量化打下堅實基礎;通過開展低溫密封試驗,國內首次突破了直徑600mm級復合材料法蘭低溫液氧密封技術,解決了復合材料液氧貯箱的低溫密封難題;采用抗滲漏冗余設計,在貯箱表層增設了一層輕薄隔離層,把“漏網”的推進劑分子牢牢拴住,大幅提升了復合材料液氧貯箱的應用可靠性。
2021年4月20日,805所開展了3.35米直徑復合材料液氧貯箱低溫110%使用壓力試驗,各項關鍵技術攻關成果得以集中驗證,產品性能表現良好。
10余項關鍵技術的攻克打破了以往復合材料極少涉足于低溫密封領域的局面,國內首次低溫力學試驗的成功,更是表明了805所在大型復合材料液氧貯箱的關鍵技術攻關上取得了實質性突破,這使得復合材料液氧貯箱于“十四五”在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上實現工程應用的目標變得現實可行。 

2.碳纖維材料助力神舟十二號飛船成功飛天!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碳纖維材料操縱棒是航天員手臂“延長器”
在飛船發射和返回過程中,航天員的身體被牢牢束縛在座椅上,身體不能前傾以完成對儀表板上各設備的操作,為解決這一難題,操縱棒應運而生。
操縱棒把手是根據航天員手掌正常抓握狀態進行賦型設計的,外部輪廓曲面完美貼合航天員掌心,極大滿足航天員操作過程中的舒適度要求。操縱棒桿體設計為可無極伸縮式,航天員可以根據現場條件在一定范圍內任意調整操縱棒的長度。同時桿體采用高強度碳纖維材料,比強度高,手感舒適。

3.SGL Carbon發布2021第一季度業績報告,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業務超預期

根據SGL carbon(西格里碳素)公司最新發布市場報告,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銷售業績為2.468億歐元,相比于2020年第一季度2.468億歐元小幅下降2%,第一季度各個行業表現各不相同,在汽車輕量化、建筑行業和半導體行業,公司受益于經濟活動的復蘇,出現較好效益。
SGL Carbon公司經過長期發展及整合,形成了復合材料纖維材料(CFM)和石墨材料與系統兩大業務板塊
自2021年1月1日以來,SGL Carbon將CFM細分為碳纖維( Carbon Fibers,CF)和復合材料解決方案(Composite Solutions,CS)兩個板塊,而GMS則分為石墨解決方案(Graphite Solutions,GS)和工藝技術(Process Technology,PT)。此次主要介紹了碳纖維和復合材料業績。
碳纖維業務概述
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碳纖維的銷售額為8110萬歐元,與上一年基本保持持平,要略高于預期。2021年第一季度出現的盈利情況主要來源于汽車業務良好,超出預期和上年同期數據。但是,2021年第一季度風能市場的銷售額略低于去年。另一方面,PAN纖維特點是易于受到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由于丙烯腈(AN)價格上漲,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了最終銷售額的增加。
帶動公司碳纖維銷售業績的另一塊市場是碳纖維/陶瓷制動盤業務(Brembo SGL:致力于碳纖維/陶瓷制動盤的開發和生產),該業務主要面向汽車市場,在梅廷根(德國)和斯特扎諾(意大利)有兩個生產基地。2021年第一季度,按權益計算的總銷售額增長了約33%,達到6240萬歐元,而2020年第一季度同期銷售僅為4690萬歐元。
2021年第一季度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大幅提高至1390萬,導致投資收入增加370萬美元。在纖維方面,雖然毛利率沒有改善,但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主要轉嫁給了客戶。
復合材料業務概述
雖然受到了新冠疫情不利因素的影響,但是CS部門在汽車和航空航天市場分部的銷售份額超過平均水平,尤其是由于汽車市場的復蘇和新的汽車項目的啟動,第一季度開始令人鼓舞,2021年第一季度CS細分市場的銷售額為2860萬歐元,相比于2020年同期的2300萬歐元,大幅增長24%。
2021 年第一季度,CS部門中的EBITDA預增至180萬歐元,而去年同期為負80萬歐元。因此,該報告部門的 EBITDA 利潤率大幅增加至6.3%,而去年同期為負3.5%。除了強勁的銷售增長外,這一發展還得益于與報告部門重組和個人改進舉措相關。
2021全年銷售及盈利將顯著增長
得益于第一季度良好開局,SGL Carbon公司進一步增強了信心,預計2021年將會實現銷售額和盈利顯著增長,2020年公司銷售總額為9.19億歐元,預計今年有望在持平基礎上,實現小幅度提升,最高銷售額可達9.7億歐元。

3.九鼎新材2021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同期業績有望增長200%!

近日,江蘇九鼎新材發布了2021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預計2021年上半年的盈利在2370.8萬元-2844.95萬元之間,同比增長150-200%。也就是說,同期業績增長有望翻2倍。
至于業績變動原因,九鼎也進行了說明。主要產品的國內市場需求旺盛,全資子公司山東九鼎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產品銷售量價齊升;同時公司遵照董事會年初制訂的全年經營策略,瞄準戰略客戶,夯實重點項目,優化組織架構,降低綜合成本,提升經營績效,產品綜合盈利能力增強。
重點其實就是主營產品玻璃纖維及其制品處于行情上升的階段,成本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利潤自然飛漲。
對比同行,九鼎的總利潤及增長比例都不算出彩,得益于玻璃纖維的這波大好行情,也算是交了份不錯的成績單。進入下半年,玻璃纖維的行情大概率會出現波動,特別是近期無堿直接粗紗的價格已經有所松動,而風電又遲遲未能重振雄風。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下半年能不能繼續保持好的業績,才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時候。

4.中材汽車復合材料產業園項目開工儀式在淄博舉行

 6月22日,淄博市招商引資項目現場會暨中材汽車復合材料產業園項目開工儀式在博山區舉行。市委常委、副市長宋振波致辭,市政府秘書長宗志堅、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薛忠民、華能山東發電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栩等參加開工儀式。
6月22日集中簽約32個項目,總投資達275億元,涉及多個領域,與淄博市產業發展布局高度契合。當天開工的中材汽車復合材料產業園項目,總投資20.5億元,既是淄博市聚力“招大引強”、實施“以商招商”的重點項目,也將對本市汽車產業輕量化發展、打造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下一步,淄博市將聚力打造最優營商環境,推動項目早落地、早投產、早達效,助力企業在淄博做大做強,取得更加豐碩成果。
 

五、衛星通信行業

1.長二F發射神十二飛船圓滿成功,三名航天員飛向空間站天和核心艙

6月17日9時22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點火起飛中國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乘坐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神箭”長二F托舉下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啟程
長二F火箭升空
執行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所有飛行任務的運載火箭、載人飛船、貨運飛船、空間站艙段,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制。在太空飛行數小時后,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將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組合體交會對接,3名航天員依次進入空間站組合體,開啟為期3個月的巡天之旅。
神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天舟貨運飛船組合體交會對接(示意圖)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全長約9米,艙體直徑2.8米,發射重量約8噸。對接機構安裝在軌道艙前端,用于與天和核心艙對接;返回艙供航天員在發射、交會對接及再入返回等重要飛行階段乘坐。航天員完成本次飛行任務后,將乘神舟飛船返回艙降落在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帶的東風著陸場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
執行本次發射任務的長二F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制,全長約58米,起飛重量約497噸,運載能力達8噸級,芯級直徑3.35米,捆綁4枚助推器,助推器直徑2.25米,整流罩最大直徑3.8米。長二F火箭具備故障檢測和逃逸系統。
在本次發射之前,另一枚長二F火箭和神舟十三號飛船也在發射場待命。一旦航天員在天上遇到危險又無法乘原飛船返回地球,神舟十三號將作為應急救援船前往救援。

2.中國普天整體并入中國電科

國務院國資委網站6月23日發布消息,經報國務院批準,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整體并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據中國普天官網資料顯示,中國普天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企業,其前身源于國家原郵電部工業局和中國郵電工業總公司,1999年9月更名為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公司,2017年12月更名為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目前,中國普天旗下有多家上市子公司,如東信和平、成都普天電纜、東方通信、寧通信B。
據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官網資料顯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中國電科擁有電子信息領域相對完備的科技創新體系。
2002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在原信息產業部直屬46家電子類科研院所及26戶企業基礎上組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2017年12月,完成公司制改制,更名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目前,中國電科擁有包括47家國家級研究院所、11家上市公司在內的500余家企事業單位;擁有員工20余萬名,其中科研人員11萬名;擁有35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和創新中心。持續多年入選《財富》世界500強,2020年位列第381位。
中國電科旗下共有11家上市公司,包括國睿科技、海康威視、四創電子、鳳凰光學、杰賽科技、華東電腦、衛士通、天奧電子、太極股份、中瓷電子、ST電能。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電科與中國普天之間可以形成良好的技術互補,而普天擁有的成熟產品線和市場渠道,也可為中國電科旗下的技術提供落地平臺,這兩家業務互補型企業的重組最終能夠起到“1+1>2”的聚合效應。
中國普天、中國電科均為國內大型央企,其業務范圍均覆蓋通信產業等相關領域,中國電科更是被認為是網信事業“國家隊”。此次重組后,將進一步加強中國電科的規模優勢、創新優勢和市場優勢,其戰略地位更加突出。

2.武漢快步邁向“中國航天第三極”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是我國除上海、西安之外的第三個國家級航天產業基地。隨著漢產衛星、漢產火箭陸續投產,一座航天新城在長江北岸悄然崛起,武漢邁向“中國航天第三極”的步伐鏗鏘有力。目前武漢衛星產業園可年產240顆小衛星,火箭產業園可年產20枚火箭。在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相鄰的兩個園區內可以完成衛星、火箭的批量生產、制造、總裝和聯控聯調。
建設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符合“長江經濟帶”等國家發展戰略
查詢國家發改委有關文件,長江日報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國家發改委共批復了3個國家級航天產業基地。
2007年7月,國家發改委同意上海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總體發展規劃,并認定上海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重點發展民用航天主導產業、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兩大領域。
2007年10月,國家發改委同意西安國家航天高技術產業基地總體發展規劃,并認定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重點加強以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衛星遙感等為主的衛星應用產業發展。
在三大國家級航天產業基地中,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屬于“后來者”。2016年8月,國家發改委批準湖北省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實施方案。
國家發改委的復函顯示,湖北省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實施方案“符合‘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發展戰略,體現了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動適應,對于推動湖北長江中游地區經濟發展、轉型升級,促進航天產業全面創新和集聚發展,形成國民經濟新動能和新亮點具有重要作用”。
錨定市場潛力巨大的商業航天產業武漢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深度合作
與上海、西安定位于國家級民用航天產業基地不同,武漢錨定市場潛力巨大的商業航天產業,突出產業創新,統籌衛星、火箭、數據云,培育航天高新技術千億元產業集群,致力打造“中國航天第三極”。
6月9日,武漢市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深度合作工作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舉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黨組副書記、董事、總經理劉石泉表示,武漢科教資源豐富、創新優勢明顯、產業基礎良好,是創新創業、真抓實干、成就夢想的地方。“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將科學統籌企業布局資源,在航天產業、數字技術、光量子技術等方面不斷豐富應用場景,拓寬與武漢的合作發展空間,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集聚效應初步顯現,穩步邁向“中國航天第三極”。記者了解到,目前,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內已經聚集了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空間公司、行云公司等多個航天“國家隊”,北京遙感設備研究所、貴州梅嶺電源有限公司、北京吾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李伯虎院士工作站等重點項目相繼簽約入駐,火箭、衛星、遙感、航天材料、測控等航天產業上下游鏈條正在加速形成。
邁向“中國航天第三極”,衛星制造在漢跨入批量化生產時代
在武漢,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為核心,實施商業航天牽引工程中的行云工程和虹云工程,旨在構建以天基寬帶互聯網和天基窄帶物聯網為骨干聯通的天基信息網絡。
行云工程建設已取得可喜進展。2020年5月,行云工程首發星“行云二號”01星、02星成功發射入軌,完成行云工程α階段建設任務。兩顆衛星圓滿完成包括平臺及載荷狀態測試、星間激光通信載荷測試等在內的第一階段技術驗證。今年內,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計劃完成行云工程β階段組網建設。屆時,將實現小規模業務運營,初步實現天基物聯網服務。
武漢衛星產業園、武漢火箭產業園則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實施行云工程和虹云工程、打造天基物聯網的“基座”。
去年底,武漢火箭產業園一期投產,形成年產20枚快舟火箭的生產能力。今年5月,武漢衛星產業園一期開園,建成國內首條智能衛星生產線,可年產240顆小衛星,我國跨入衛星批量化生產時代。

六、金融資本市場

1.武漢基金產業基地揭牌,清科創業戰略布局下一城

武漢基金產業基地由清科創業運營,該基地致力于打造全國基金服務最優,基金注冊速度最快的基金產業集聚區。
6月17日,清科創業負責運營的武漢基金產業基地在武漢市漢陽區正式揭牌。此次合作是清科創業深度戰略布局基金產業生態、資本賦能產業升級,加速服務創新中國的進一步完善,更體現了對于武漢打造區域金融中心的堅定信心以及為中部地區金融發展助力、提質、增速的積極態度。
匯聚金融活水,灌溉投資沃土
清科創業與湖北淵源頗深,近20年間一直活躍于湖北的投資市場,“因江而興,九州通衢”,武漢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對于創新十分有利。一流區位,一流政策,一流運營機構,一流服務,一流投融資生態,武漢基金產業基地自謀劃之初就對標全國一流。“投資者講求環境,要挑最好的位置”,清科創業創始人、董事長倪正東這樣說道。
武漢基金產業基地坐落于長江之濱、鸚鵡洲長江大橋下,是漢陽區全力助推武漢打造區域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撐載體。該基金產業基地將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全市最優政策、良好的營商環境打造全國基金服務最優,基金注冊速度最快的基金產業集聚區。全面助力武漢建設區域金融中心,著力加快全區金融產業發展,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推動漢陽經濟高質量發展。
專業機構護航,打造產業高地
武漢正處在國家戰略機遇多重疊加的黃金發展時期,為響應武漢市“十四五規劃”,全力助推武漢打造區域金融中心,漢陽區將大力發展金融產業,推動“金融資本+產業資本”融合發展,全面發揮武漢市金融產業主陣地的作用。
清科創業(1945.HK)被譽為港股市場“股權投資服務行業第一股”,與中國股權投資領域眾多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覆蓋了大量優質的行業核心資源,至今已為數十個基金小鎮和金融園區完成了整體規劃,在基金產業策劃等方面具備大量實踐經驗。
清科創業參與完成了武漢基金產業基地從0到1的建設,包括基地規劃、政策制定、服務流程制定等,并展現了“一流速度”。下一步,清科創業將運營武漢基金產業基地,提供基金一站式服務,全程幫辦代辦包含:注冊落地、銀行托管對接、登記備案輔導等。在各項材料齊全的情況下,半天即可注冊完畢。
此次清科創業與漢陽區展開深入合作,通過深度精準的服務助力武漢打造產業高地,是一次優勢互補、互利雙贏、共同發展的絕佳機遇。在政策與資源雙重驅動下,高速、高效、高質吸引資本與產業落地武漢。
“創新、創業再加上創投,才能最終實現創富。武漢基金產業基地現在做的就是利用創投為社會帶來增量”。清科創業創始人、董事長倪正東作為基地運營方介紹道:“武漢基金產業基地打造‘基金+基地’的生態閉環模式,立足漢陽,深耕武漢,輻射全國,充分發揮金融產業主陣地的作用,推動‘金融資本+產業資本’融合發展,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運營武漢基金產業基地,更注重創業創投的精神,打造直接融資的基地,未來看好武漢在中部城市的發展潛力。”
政策組合拳引領,加速高質量發展
為進一步加快全區金融產業發展,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漢陽區推出武漢基金產業基地“黃金十條”政策大禮包,全面覆蓋了基金一次性落戶獎勵、運營發展獎勵、產業投資獎勵、金融人才支持、企業上市投資獎勵等多個維度,大力支持武漢基金產業基地快速發展。其中包括給予私募基金管理企業按照其實繳資本最高2000萬落戶獎勵、給予私募基金按照其實際募資規模最高1500萬落戶獎勵及給予企業風險投資(CVC)最高2000萬元獎勵等多項利好政策。
更設立15億元政府產業引導母基金,重點投向符合漢陽“1+6”產業方向的企業,聯合入駐武漢基金產業基地基金企業,力爭未來5年內,推動武漢基金產業基地基金管理規模突破2000億元,目標發展成為中部地區最具特色的產融結合區域金融中心。以建設基金產業基地為抓手,產業政策、產業引導基金相結合的這套政策“組合拳”將激活全市乃至全省產業升級一池春水,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漢陽力量。

2.陜煤8.4億戰投東華科技,3700萬搶到“珠海IPO”

6月,陜煤又傳大新聞,8.4億戰投東華科技(002140),上位二股東。以及3700萬“押中”17日過會的科創板公司珠海冠宇。
(1)8億戰投:躋身“東華科技”二股東
6月8日,東華科技公開增發預案,募資9.31億,主要用在三個方面,分別是污水處理廠項目、EPC項目,以及償還借款和補充流動資金,各自擬投入1.3億、1.7億和6.3億。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東華科技自2007年上市之后,近14年來首次定增募資。此次募資有兩個對象,一個是原大股東化工三院,但認購金額只有0.93億,背后站著中國化學(601117),實控人中化工程集團。本次發行后,化工三院的持股比例將降至47.02%,減少11.11%。
另一個對象就是陜煤,認購金額8.4億,此役之后陜煤將持20.77%股權,直接躋身上市公司第二大股東。在我們的觀察中,這是陜煤近年最大的一筆定增上位。
東華科技公司源于1963年成立的原化工部第三設計院,2001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地址位于安徽合肥,作為國有大型工程公司,主營業務包括開展咨詢設計、以設計為主體的工程總承包。擁有化工、石油化工、醫藥、市政、建筑等十多項甲級設計資質以及工程總承包甲級資質。
陜煤和東華科技兩家“巨無霸”之前是戰略客戶,例如后者官網曾報道了承擔前者的乙二醇項目建設,經過這次定增,雙方則比想象中“抱得更緊了”。
其公告顯示,引入陜煤作為長期戰投,能夠推動技術產業化,發展高端化學品產業,還可以借助自身環保優勢,在污水處理、固(危)廢處理方面展開合作提升環保市場影響力。
但深層次原因在于證監會今年3月再提再融資新規對“定增戰投”的定義有了新變化,除滿足規則基礎條件,還須符合以下兩類情形之一,我們摘錄出原文表述:
1:能夠給上市公司帶來國際國內領先的核心技術資源,顯著增強上市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帶動上市公司的產業技術升級,顯著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2:能夠給上市公司帶來國際國內領先的市場、渠道、品牌等戰略性資源,大幅促進上市公司市場拓展,推動實現上市公司銷售業績大幅提升。
新規之下,戰投就不止出錢這么簡單了,況且東華科技公告中,戰投前面加上了“長期”一詞。
(2)3700萬搭車:“珠海冠宇”剛剛過會
17日剛剛過會珠海冠宇,目標是科創板,陜煤旗下的西安善美基金,2018年就成為股東之一。
這是一家做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的民營企業,產品主要應用于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汽車啟停系統和電動摩托等領域,2007年建廠總部珠海,現擁有珠海、重慶兩大生產基地,海外工廠設立在印度。
2020年公司筆記本及平板電腦鋰離子電池總出貨量位列全球第2,智能手機鋰離子電池出貨量排名全球第5。公司客戶匯集全球知名頭部企業,包括聯想、戴爾、微軟、亞馬遜電腦廠商,華為、OPPO、小米手機廠商,以及大疆無人機等。
(圖:珠海冠宇汽車電池,來源于公司官網)
公司股東除實控人徐延銘外,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深創投和格力集團等均在列。財務報表顯示,2018年至2020年公司營收達47.47億、53.31億和69.64億,同期歸母凈利潤為2.22億、4.3億和8.17億,研發費用1.7億、3.2億和4.1億,均在持續穩定增長,可以預見的是,在新能源這條朝陽賽道當中,還有非常廣闊的前景空間。
股權穿透圖顯示,珠海冠宇第6大股珠海冷泉持股比例3.9%,珠海冷泉背后站著深圳拓金、西安善美基金和西安善美啟程基金,持股比例分別為0.29%、0.19%和99.55%。繼續穿透就會看到陜煤的身影,經過計算,陜煤“借道”旗下兩支基金持有珠海冠宇股權比例約3.87%,可位列第6大股東。
翻閱招股說明書發現,珠海冷泉最早進入珠海冠宇是在2018年1月股權轉讓之際,但實際上珠海冠宇也“經歷坎坷”。如2017年7月4日,珠海光宇57.83%的股權被光宇國際(1043)作價7.26億,出售給北京易科匯及其管理的3支基金,緊接著26日,合力泰(002217)又以2.9億收購公司23.13%的股權,一個月內歷經兩次“出售轉讓”。而當年公司凈利潤僅為0.2億。
如此看來,陜煤旗下善美基金2018年初進入珠海冠宇的時間節點頗有韻味,一是恰逢公司剛被出售不久正值“動蕩之際”,西安善美挺身而出,二是進入之后公司當年凈利潤從0.2億增長至2.2億,翻了整整“11倍”。

3.西安高新硬科技產業露“家底”:“300企業”成團

在剛剛落幕的第4屆創投峰會上,除了龍門榜和未來之星系列,還有一項重磅榜單與公眾會面,那就是《2021西安高新區硬科技企業名錄》(下稱《名錄》)。
《名錄》“披露”了高新區硬科技產業“家底”,300家企業涵蓋電子信息、大數據與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六大產業。
(1)“300硬科技”成團
《名錄》主要信息即300家硬科技企業,涉及了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數據與云計算、生物醫藥六大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這六大產業是高新區目前圍繞“支持硬科技研發—暢通硬科技轉化—培育硬科技企業—做強硬科技產業”核心主線所主導的硬科技產業體系。
其六大產業各自企業數量占比。
電子信息(含集成電路和光電芯片)118家,占比39.33%;大數據與云計算45家,占比15%;人工智能24家,占比8%;高端裝備制造37家,占比12.33%;生物醫藥37家,占比12.33%;新材料新能源39家,占比13%。
從構成來看,雖然六大產業占比不一,最高的電子信息接近四成,最低的人工智能占比8%,但共同特點是緊扣西安市“6+5+6+1”現代產業體系。
 “300家”硬科技企業能入選《名錄》,每家肯定都“非常能打”,事實的確如此,它們是掌握核心技術和具有高成長性的優秀企業,我們不妨透過其他高“含金量”榜單,作進一步了解。
1:西安龍門榜TOP20:《名錄》幾乎囊括了歷年來所有“西安龍門榜TOP20”企業,包括新上榜的愛科賽博、北方長龍和華秦科技等企業,累計數量超20家。
2:西安未來之星TOP100:《名錄》囊括歷年“西安未來之星TOP100”企業數量近百家,如四葉草信息、蜂語信息和仙童科技等,這部分占比《名錄》企業數量三分之一。
3:2021陜西“后備300”:這是陜西加快步伐登陸資本市場的“后蓄”成員力量,前段時間剛剛出爐,《名錄》企業數量占據了66家,如天元瑞信、諾瓦星云和羚控電子等,占比2021陜西“后備300”企業超1/5。
4:上市企業:既然有“后備”力量,自然也有實力強勁的上市公司。例如電子信息產業派瑞股份和中熔電氣等,大數據與云計算產業易點天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中天火箭、生物醫藥產業康拓醫療,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斯瑞新材和瑞聯新材等。值得注意的是,后三家均為科創板企業。
通過與其他“高含金量”的評選榜單橫向比對,《名錄》硬科技企業質地和成色一目了然,高新區硬科技產業“家底”的確非常殷實。
(2)緣何發布《名錄》
2021年已是第四屆全球創投峰會,那么高新區緣何發布這項《名錄》呢?
1:環境使然:高新區是“硬科技”概念策源地,聚集了許多硬科技企業。從微觀環境來說,園區擁有相當豐厚的硬科技產業“家底”,眾多硬科技企業足以支撐《名錄》的成形發布,這是前提所在;就宏觀環境而言,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重中之重,發布《名錄》讓企業從創投機構獲得資本加持,在硬科技領域有更多的“錢”投入研發進行核心技術自主攻關,發布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2:時機成熟:西安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齊海兵發布時表示,《名錄》集中展示了西安高新區硬科技實力,也為投資機構發掘高新機遇提供重要參考。金融棒棒糖認為核心主體是“投資機構”。
據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3年間,西安可披露融資總額超180.7億,高新區同期可披露融資總額超110億元,經過接連3年持續辦會,期間經過“疫情”考驗,峰會“資本賦能”西安尤其是高新區成效顯現,創投時機經過3年醞釀已然成熟。
有了前期經驗作鋪墊,這時候高新區積極主動“披露”硬科技產業家底,恰到好處,打破過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思維,把園區優質硬科技企業推上前臺,快速撥開與“資本”對接的層層阻力,還可以幫助創投大大節省“發掘”的時間和成本。
3:賦能建設:眾所周知,西安高新區去年12月獲批創建全國首個硬科技創新示范區,隨后出臺了“科創九條”,從鼓勵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支持核心技術研發轉化、加大科技企業梯度培育、優化硬科技創投體系、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等方面提出9條政策措施,設立9億元專項資金全力支持硬科技產業發展,著力打造資本賦能、創投引領的硬科技與金融互乘放大生態。目前示范區建設如火如荼。
(3)合力建設硬科技創新示范區
高新區在硬科技領域“立下雄心”,到2025年,硬科技產業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硬科技企業超過3000家,研發投入強度達15%,硬科技技術交易額達1000億元,硬科技上市企業超過30家,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硬科技創新示范區。
為實現這一目標主動出擊動作頻頻,“決心”也體現在各個方面,發布《名錄》是奔赴目標道路上的一個節點。
1:創投端:在今年的創投峰會上有一項重要環節,那就是絲路(西安)前海園的主題推介,這個復制“前海模式”的園區重點發展“金融+科技”業態,最終要成為西部金融創新策源地。目前已入駐包括東亞前海證券、東方富海和一村資本等17家機構,后將引入130家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基金管理規模600億,以及10家供應鏈金融持牌機構等入駐。截至目前,已有6家高新區企業獲得 7.9 億元的投融資支持。
硬科技產業屬于“資金密集型”,核心技術需要投入大量研發費用,隨著創投機構日漸增多,充裕的資本必然會源源不斷地為高新區硬科技產業“保駕護航”。
2:產業端: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舉全省之力打造,高新區自然不能缺席,15日剛剛舉行了絲路科學城建設誓師大會暨二季度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儀式。
從規劃來看,絲路科學城的總體定位是“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硬科技創新高地......”,總面積220 km,硬科技產業區屬于三大片區之一,首期投資達1000億。絕對的大手筆“重注”硬科技產業。
3:政策端:高新區曾發布《西安高新區關于支持硬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即“科創九條”)等相關政策,圍繞雙鏈融合、硬科技轉化和研發,以及創業生態三個維度,每年設立了硬科技上市企業、硬科技創新人才、硬科技企業等專項資金獎勵,且每筆資金高達1億元,不惜花“大力氣大資金”借道金融等手段,合力發展硬科技產業,加速硬科技創新示范區早日全面建成。

4.全國碳市場啟動倒計時,八大高耗能行業企業成碳配額交易主體

八年試點、四年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市場)即將正式啟動。據悉,全國碳市場將采取“1+2”啟動形式,即北京、上海和湖北三地線上啟動。
早在2013年,北京、上海、湖北、廣東、深圳、天津和重慶七個碳交易試點市場就陸續開市。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試點階段的碳市場共覆蓋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企業,累計覆蓋4.4億噸碳排放量,累計成交金額約104.7億元。
去年舉辦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2021年要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
在碳市場的啟動和“碳中和”、“碳達峰”的愿景之下,各類投資風口不斷涌現,更有上市公司和投資機構抓緊布局。隨著全國碳市場的啟動,有研究預測,2021年我國碳交易市場成交量或將達到2.5億噸,為2020年各試點交易所交易總量的3倍,成交金額將達60億元。這意味著,參與碳交易的市場主體有望在其中獲益。
(1)八大高耗能行業企業成碳配額交易主體
所謂碳交易,是一種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在該機制下,賣方可將自身多余碳排放權出讓,買方則通過支付費用獲得賣方的排放權。
自2013年起,我國在七個試點地區陸續啟動碳排放交易市場;2017年,發改委印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計劃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
2020年以來,全國碳市場建設進入快車道。今年年初,生態環境部審議通過《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并于今年2月正式實施。《辦法》規定了碳交易主體、碳配額的分配方式、交易標的、交易方式,并明確了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來源是我國境內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和甲烷利用等項目。6月22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發布《關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事項的公告》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負責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碳排放配額(CEA)交易應當通過交易系統進行,可以采取協議轉讓、單向競價或者其他符合規定的方式,協議轉讓包括掛牌協議交易和大宗協議交易。
從國內市場看,碳交易標的有兩個:碳配額和CCER。安信證券環保行業分析師邵琳琳介紹,碳配額是政策制定者初始分配給企業的碳排放量,企業如果超出了政府給予的碳配額,就需要購買其他企業的碳配額,隨即形成了碳交易。“十四五”期間,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計劃納入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八大高耗能行業,這些行業內的企業將成為碳配額交易的主要市場主體。
CCER是通過實施項目削減溫室氣體而獲得的減排憑證。具體來說,CCER是指對我國境內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等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并在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注冊登記系統中登記的溫室氣體減排量。能夠產生CCER的項目主要包括風電、光伏、水電、生物質發電等。
邵琳琳指出,企業對“節能減排目標”的完成情況是其在碳交易市場中能否獲利的關鍵。“只要企業努力完成自身的節能減排目標,即可通過‘將自己剩余的可用指標出售給其他企業’的方式來獲利。同時,企業還可以主動通過發展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等項目從而獲得CCER,通過碳交易市場獲得額外收益。”
(2)新能源運營首先受益
全國碳市場啟動之后,市場規模究竟有多大?邵琳琳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根據國家發改委的初步分析,如果按照八大行業來測算的話,那么未來涉及碳排放交易的碳排放量將會達到每年30億到40億噸的規模。如果是僅僅以現貨交易,預計交易金額是每年12億到80億元。如果考慮到碳期貨和其他碳衍生品市場交易規模,碳交易市場規模將成倍地擴大。
在碳市場的啟動和“碳中和”、“碳達峰”的愿景之下,各類投資風口不斷涌現,更有上市公司和投資機構抓緊布局。
例如,3月29日,遠景科技集團與紅杉中國宣布,共同成立總規模為100億元人民幣的碳中和技術基金。同月,上市公司協鑫能科公告稱,擬和中金資本合作發起設立一只以“碳中和”為主題、基金總規模不超過100億的產業基金——中金協鑫碳中和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伙)。
上市公司方面,中國聯通發布《“碳達峰、碳中和”十四五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將通過建立健全碳數據管理體系、碳足跡管理體系、繪制重點用能設備碳足跡等措施,有序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豫能控股近日也表示,公司擬使用自有資金5000萬元出資設立全資子公司,立足全國重點涉碳行業,以碳資產管理、碳金融服務為業務重點,打造碳資產托管平臺、碳市場咨詢服務平臺、碳金融服務平臺。
同時,銀行、信托、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也紛紛布局碳中和領域,綠色債券、綠色股票、綠色信貸等碳中和金融產品接連落地。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深交所和上交所累計發行的碳中和債券達到89只,發行規模合計達1046.4億元。
邵琳琳指出,全國碳市場啟動后,首先受益的是新能源運營板塊,比如風電、光伏、垃圾發電等細分行業,新能源運營企業可通過出售CCER而在原有的運營收益基礎之上獲得額外的收益。其次,新能源運營企業的效益通過碳交易得到提升后,有利于刺激新能源裝備行業的發展。隨之受益的還有支撐新能源技術發展的基礎產業,如新材料產業的發展,例如碳纖維材料在風電葉片當中的應用,使得風電的裝機容量規模可持續擴大,發電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
邵琳琳認為,隨著全國碳市場的日漸成熟,以及“碳中和”、“碳達峰”的深入推進,未來還將在更多的交易環節中有更多市場主體陸續加入,如碳登記結算、碳監測等環節,以及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領域都將納入碳配額交易的市場主體中;林業、可再生能源、垃圾、燃料轉型、工業氣體、逸散排放、能源效率、農業、制造業、碳捕集與儲存(CCS)、交通運輸領域等,都是可以產生CCER的市場主體。
(3)助力企業綠色發展
事實上,在過去八年的碳交易試點中,每個試點地區的市場表現都不盡相同。在七個試點地區中,北京、上海、湖北、廣東和深圳碳市場表現較好,而天津和重慶碳市場表現較差。從試點開市以來的交易數據看,試點碳市場普遍經歷了前期碳價走低,后期價格回調的過程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相關負責人表示,經歷了八年的試點運行,深圳碳市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問題需要優化完善,一是當前深圳碳市場出現了配額過剩、價格無法反映市場真實需求等影響市場功能發揮的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碳排放權交易機制促進節能減排、優化社會減排成本、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等作用的發揮。二是未來減排空間愈加有限、減排要求愈加嚴格,深圳碳市場如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城市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助推城市低碳經濟轉型發展,是深圳碳市場建設的當務之急。
隨著全國碳市場的不斷建設完善,交易品種和方式的不斷豐富,碳市場將有效發揮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上述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相關負責人指出,首先從企業角度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可構建排放配額供求關系,繼而確定溫室氣體排放的市場價格,將企業的外部環境影響內生化,在激勵企業開展節能減排的同時,為企業、金融機構提供穩定的價格信號,引導資金流向綠色低碳產業。
其次,基于碳配額、碳信用等碳資產的資金融通活動可為企業的綠色低碳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碳金融的發展能夠完善節能減排投融資體系。在金融機構參與下,碳市場容量擴大、流動性加強,有助于未來我國探索有序地融入國際碳交易市場。
(4)控排企業料“惜售”碳配額,機構投資者入場呼聲高
全國碳市場啟動在即,究竟要花多少錢來“買碳”,買賣能否活躍,成為參與企業普遍關注的重點問題。
“控排企業以履約為主且尚未引入機構投資者,全國碳市場啟動初期交易或不會太活躍。”上海碳交易市場主要設計者之一、上海市節能減排中心副總工程師齊康預測。
“啟動初期,沒有投資機構參與,且距離履約期尚有半年之際,漲跌幅限制預計不會觸及。”在齊康看來,全國碳市場啟動初期參與交易主體只有控排企業,對控排企業而言,只有多余的碳配額才會出售,目前很大程度上會惜售,“另一方面,目前電力供應較緊,電力企業碳配額可能會有缺口,如果有企業賣,買方會較活躍。”
“條件成熟后,會盡快將機構投資者納入交易。”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此前表示,機構投資人的投資主體行為對全國碳市場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賴曉明同時透露,明年開始或納入新的行業,增加全國碳市場的覆蓋行業范圍,“后續按照穩步推進的原則,成熟一個行業,納入一個行業”。據悉,“十四五”期間,除了首批納入的電力行業之外,其他7個重點排放行業(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造紙、航空)也將逐步納入全國碳市場,配額總量將超過50億噸。
(5)交易規模暫難與證券市場相比
全國碳市場定價方面,齊康預計,“可能會采取全國試點區域的平均價,大概率落在15元/噸至40元/噸之間。”根據7個試點省市近期碳交易情況,北京價格最高,約為70元至80元/噸;深圳最低,約為10元至20元/噸,上海約為40元/噸,其他幾個試點區域在20元至30元/噸。
全國碳排放配額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為計價單位,買賣申報量的最小變動計量為1噸二氧化碳當量,申報價格的最小變動計量為0.01元人民幣。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6月22日在《關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事項的公告》中透露,全國碳市場掛牌協議交易漲跌幅限制為10%,大宗協議交易漲跌幅限制為30%。
賴曉明此前在參加論壇時表示,全國碳市場總的原則是順利啟動,平穩運行,“不會像有些金融界人士想的那么大的交易量,碳市場經過幾年試點,從試點情況看,國內碳交易總體規模較小。”
2013年以來,我國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七省市試點碳交易。截至目前,試點區域累計交易規模約100億元。
試點情況顯示,我國碳交易臨近履約期時,有缺口的企業會購買碳配額,導致成交量放大,其余時間交易并不活躍。
在齊康看來,全國碳市場仍是一個小眾市場,交易規模無法與證券市場相比,“2200多家電力企業碳配額是40億噸,根據配額設計,每家企業最多只需要在市場上購買20%的配額,再按照中位數估算,可供市場交易的碳配額也就三四億噸,即便按照40元/噸的價格,可供交易的規模也就160億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按照配額發放規模計算,電力行業40億噸的配額發放總額,已超過歐盟和美國等區域碳市場,在全球20多個碳排放交易體系中居首位,成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現貨市場。
(6)碳配額有償發放是趨勢
全國碳市場啟動后,齊康預計將抓緊推進機構投資者入場,“全國碳市場的活躍度將大幅提升”。
碳配額有償發放被認為是未來增加全國碳市場流動性的一大措施。“現在碳配額都是免費發放為主,未來希望增加有償分配比例。”賴曉明此前表示,“有償分配已在歐洲市場上得到驗證,對市場流動性有促進作用”。
在齊康看來,配額有償分配未來將是趨勢,有償發放已成為歐盟等國際碳成熟市場的普遍做法。
《關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事項的公告》在介紹“單向競價”時提及“交易機構根據主管部門要求,組織開展配額有償發放,適用單向競價相關業務規定”。
據悉,上海和廣東等試點區域此前已探索碳配額的有償發放。其中,上海按照高碳比例確定有償發放比例,比如高碳能源占比90%,第一次僅免費發放碳配額的92%,另外8%的配額需要到市場上購買或通過自身節能降碳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海外市場經驗,碳遠期、碳期貨等也是大幅提升碳市場交易規模的措施之一。我國碳期貨市場也已啟動建設。證監會近日表示,為配合碳現貨市場的發展進程,證監會積極指導廣州期貨交易所加快推進碳期貨市場的建設,完善碳排放權合約規則設計,在條件成熟時研究推出碳排放權相關的期貨品種。
 
 
編輯:馮征昊(半導體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對:閆晨曦    審核:侯曉鵬   
閆晨曦(復合材料、衛星通信、金融資本)         馮征昊
 
(以上資訊主要來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陽能光伏、 今日半導體、半導體行業觀察、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人、樂晴智庫、未來智庫、索比光伏網、集邦新能源網、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高工鋰電、西安金融棒棒糖、復材網 、大國之材、新材料在線、衛星界、國際電子商情、中國國際復合材料展覽會、玻纖復材、衛星與網絡、全球一點通、硅谷網、清科研究、中國衛通、衛星與應用、中科創星、碳纖維生產技術、中國衛通、碳纖維研習社、實戰財經 、金融深度、華商韜略、戰略前沿技術、 投融界、 投資界、 中國汽車報、證券時報網、36氪、東方財富、中國證券報、新經濟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興產業投資聯盟、股權投資論壇、Wind資訊、搏實資本、中歐資本、國企混改研究院、機遇西安、米度資本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邑县| 平邑县| 西藏| 朔州市| 泗水县| 洛南县| 富锦市| 太原市| 西青区| 丰镇市| 潼关县| 电白县| 泗洪县| 永登县| 安陆市| 津南区| 荔浦县| 清水河县| 榕江县| 泌阳县| 乐都县| 信阳市| 昭通市| 屏东市| 蒙城县| 商水县| 湘潭市| 大荔县| 镇巴县| 镇原县| 涿州市| 宜兰市| 基隆市| 图们市| 砀山县| 黎城县| 中西区| 博罗县| 怀仁县| 高陵县|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