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導體芯片行業
去年第四季度,京東方在可折疊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市場上超越了三星顯示器。這是中國智能手機國內需求大幅增長以及面板出貨量增加的結果,中國企業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顯示器市場追趕國內企業。
據市場研究公司DSCC數據,三星顯示在可折疊OLED市場的份額從去年第三季度的76%大幅下降至第四季度的36%。同期,京東方的市場份額從18%增至42%。
去年第四季度,京東方被發現在可折疊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市場上超越了三星顯示。這是中國智能手機國內需求大幅增長以及面板出貨量增加的結果。
這是自2019年第三季度打開可折疊顯示器市場以來,五年來三星顯示首次失去可折疊OLED市場第一名的位置。直到2021年第一季度,三星顯示都是該市場上唯一的可折疊OLED供應商。直到去年下半年,京東方的可折疊OLED市場份額還不足5%,但一年內就大幅提升了市場份額。
在三星電子去年下半年堅持緊縮面板庫存供需政策的同時,中國智能手機企業則積極積累面板庫存,以應對國內旺盛的需求。華為在中國的智能手機銷量(第四季度)較去年同期激增約80%。為此,三星顯示的面板出貨量(第4季度)環比下降80%,而京東方的出貨量則增長68%。
預計未來三星顯示將很難壟斷可折疊市場。華為可折疊智能手機Mate系列的流行,榮耀、OPPO等也發布了多款可折疊新品。韓國半導體產業協會副會長李東旭表示:“為了超越中國面板企業,我們需要開拓新市場并開發差異化技術來支持它們。”
2023年第四季度,全球主要晶圓代工廠的平均產能利用率約為74%,環比下降約16個百分點。不過,據群智咨詢預測,2024年第一季度,全行業的產能利用率有望達到75%~76%,這主要得益于先進制程市場較為強勁的需求增長,特別是以臺積電為代表的3nm和5nm制程。但是,成熟制程的狀況就沒那么好了。
由于消費電子、工控、物聯網、新能源車等應用需求增長,28nm、40nm成熟制程產能利用率仍保持在較高水位,但由于目前新產能持續開出,晶圓代工廠之間仍存在一定價格競爭壓力,預計今年第一季度28nm、40nm代工價格將有小幅度下調,55nm、90nm價格降幅則會收窄。群智咨詢指出,由于2023~2024年IDM擴產較積極,對55nm晶圓代工產能利用率有一定影響,臺系晶圓代工廠將在第一季度降價以拉升產能利用率,預計價格降幅在7%~9%左右。
2023年第四季度,由于模擬芯片訂單低迷,客戶投片量趨于保守,全球8英寸晶圓代工廠平均產能利用率約為60%。由于產能利用率不佳,8英寸晶圓代工廠仍在降價,預計今年第一季度價格環比下降10%左右。
也就是說,先進制程產能利用率提升,是因為行業偏向賣方市場,而成熟制程產能利用率提升,是因為市場偏向買方市場,賣方不得不通過降價提升產能利用率。
全球晶圓廠產能利用率
由于每年的第一季度是傳統淡季,各種芯片的市場需求都處于中低位,抑制了相關芯片晶圓廠的產能利用率。但是,由于自2023年第四季度以來,全球芯片市場處于復蘇和上行態勢,又會推升整體芯片市場的產能利用率。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后者的影響占據上風,芯片市場整體產能利用率還是提升的,而且,到了第二季度和下半年,這種上行態勢很可能會更加明顯。
就目前而言,芯片市場上漲的主要動力來自于先進制程(5nm及以下)芯片,能提供相關產能的晶圓廠很少,總體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再加上總體市場上行推動,相關產能利用率在穩步提升。
存儲芯片是另一大動力,在熬過了一年多的苦日子后,全球幾大存儲芯片廠商正在逐步提升各自的產能利用率,以跟上市場發展節奏。
成熟制程芯片市場則依然低迷,相關晶圓代工廠只能通過降價的方式來爭取更多訂單,以保證較為健康的產能利用率。
存儲技術發展更迭50年,逐漸形成了SRAM、DRAM及Flash這三大主要領域。但是隨著半導體制造技術持續朝更小的技術節點邁進,傳統的DRAM和NAND Flash開始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微縮挑戰;再加上由于這些存儲技術與邏輯計算單元之間發展速度的失配,嚴重制約了計算性能和能效的進一步提升。
因此,業界開始對新型存儲技術寄予厚望,越來越多的新型技術迅速涌現。
目前主流的新型存儲器主要包括四種:阻變存儲器(ReRAM/RRAM),相變存儲器(PCRAM),鐵電存儲器(FeRAM/FRAM),磁性存儲器(MRAM)。其中MRAM正在成為當下主流的新型存儲技術,并且有專家預言,MRAM將帶來下一波的存儲浪潮。
MRAM的特點
MRAM是一種兼具DRAM和Flash特點的存儲介質,以下是MRAM的一些具體特質。
非易失:鐵磁體的磁性不會由于斷電而消失,故MRAM具備非易失性。
讀寫次數無限:鐵磁體的磁性不僅斷電不會消失,而是幾乎可以認為永不消失,故MRAM和DRAM一樣可以無限次重寫。
寫入速度快、功耗低:MRAM的寫入時間可低至2.3ns,并且功耗極低,可實現瞬間開關機并能延長便攜機的電池使用時間。
和邏輯芯片整合度高:MRAM的單元可以方便地嵌入到邏輯電路芯片中,只需在后端的金屬化過程增加一兩步需要光刻掩模版的工藝即可。再加上MRAM單元可以完全制作在芯片的金屬層中,甚至可以實現2~3層單元疊放,故具備在邏輯電路上構造大規模內存陣列的潛力。
MRAM的優缺點
與SRAM相比,MRAM速度稍慢,但MRAM在速度上仍然具有足夠的競爭力,此外SRAM的設計更復雜,MRAM的密度更高,以及MRAM是非易失性的,而SRAM是易失性的,斷電就會丟失數據,MRAM則不會面臨這種困擾。
與DRAM相比,由于DRAM需要電容器充電/放電來完成讀寫,所以MRAM的讀/寫速度更快,在密度上MRAM和DRAM相似,但DRAM也是一種易失性存儲器。此外,MRAM的單元泄漏較低;與經常刷新數據的DRAM相比,MRAM的電壓要求也比較低。
與Flash相比,MRAM與Flash同樣是非易失性的,但是MRAM在耐高溫、數據保存,尤其是操作耐久度上,優于Flash。要知道MRAM具備寫入和讀取速度相同的優點,并具有承受無限多次讀寫循環的能力。
與ReRAM相比,ReRAM隨機讀寫速度優于傳統存儲器,但要慢于MRAM和FRAM;同時ReRAM的讀寫次數約在100萬次左右,較傳統存儲器有數量級的增加,但少于MRAM的讀寫次數;其中密度和相應的成本是ReRAM的最大優勢;從成本方面看,MRAM由于材料的復雜性、密度瓶頸、抗磁干擾等難點,其成本會較高。
與FeRAM相比,MRAM與其性能較為類似,但FeRAM的讀寫速度要優于MRAM,且可以保持較低的功耗,FRAM的劣勢則在于,其成本比MRAM還要高,所以它可以應用于一些非常特殊的市場。
PCRAM也是未來十年內最具潛力的新型存儲技術之一。PCRAM具有容量大、集成度高、速度快、功能低和成本低等優點,特別是與新型CMOS工藝兼容。不過PCRAM也存在著一些明顯不足之處,特別是寫操作速度無法與DRAM相媲美,寫耐久性也與DRAM相差較大等。寫耐久性差是將其大規模應用于計算機系統所面臨的主要障礙之一,目前國內外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一些解決方案來應對。就目前來說,PCRAM的商業化程度還沒有MRAM高。
當然,MRAM也并非沒有缺點,它還面臨很多的挑戰,比如真實器件材料體系復雜、開關比低,CMOS工藝要完全匹配等。此外,MRAM的發展仍然遇到動態功耗、能量延遲效率和可靠性方面的瓶頸。
三星發布業內首個基于MRAM的存內計算芯片
三星幾乎與臺積電同時出手,2002年三星宣布開始MRAM的開發計劃。2005年三星又率先開始了STT-MRAM的研發,該技術后來被證明可以滿足高性能計算領域對最后一級緩存的性能要求,被認為是突破利基市場的利器。
然而由于成本和工藝的限制,讓三星的MRAM研發逐漸走向低調,在這期間,與FinFET技術齊名的FD-SOI,在以Leti、Soitec、意法半導體為代表的歐洲半導體科研機構和公司相繼迎來技術突破,快速發展。
2014年,三星與意法半導體簽訂28nm FD-SOI技術(一種與FinFET齊名的技術)多資源制造全方位合作協議,授權三星在芯片量產中利用意法半導體的FD-SOI技術。當年,三星成功生產出8Mbe MRAM,并利用28nm FDS,在2019年成功量產首款商用eMRAM。2020年,三星首批基于eMRAM的商用產品上市,由其制造的Sony GPS SoCs(28nm FDSOI)被用于華為的智能手表,以及由臺積電采用22nm超低漏電制程(ULL)制造的Ambiq低功耗MCU。
2022年10月,三星研究人員在14nm FinFET邏輯工藝平臺上實現了磁性隧道結堆疊的磁阻式隨機存取存儲器制造,據稱是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小、功耗最低的非易失性存儲器;這一樣品數據寫入僅消耗每比特25pJ,讀取時有功功率要求為14mW,以每秒54Mbyte的數據速率寫入的有功功率要求為27mW,與該公司上一代28nm節點的MRAM相比,讀取時間加快了2.6倍。該研究的目標之一是證明嵌入式MRAM作為高速緩存存儲器適用于依賴大型數據集和分析的應用程序,例如邊緣AI。
近日,三星電子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全球首個基于MRAM的存內計算研究。
存內計算無需數據在存儲器和處理器間移動,大大降低了AI計算的功耗,被視作邊緣AI計算的一項前沿研究。雖然MRAM存儲器件具備耐用性、可大規模量產等優勢,但其小電阻的特性阻礙了這類存儲器被用于存內計算。本次,三星電子的研究團隊通過構建新的MRAM陣列結構,用基于28nm CMOS 工藝的MRAM陣列芯片運行了手寫數字識別和人臉檢測等AI算法,準確率分別為98%和93%。
在歐洲舉行的SFF2023上,三星宣布了革新下一代汽車技術的愿景,并計劃開發三星首款5納米eMRAM。除了到2024年推出14納米eMRAM外,公司還計劃進一步擴大eMRAM產品組合,到2026年推出8納米,到2027年推出5納米。對比14納米制程,8納米eMRAM有望將密度提升30%,速度提高33%。
MRAM的主要應用市場
MRAM在邊緣方面展現出獨特的優勢。邊緣計算在工業物聯網、機器人、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汽車以及便攜式設計等領域的應用正在不斷增長。伴隨著這些增長的是大家對高速、低延遲、非易失性、低功耗、低成本內存(用于程序存儲和數據備份)的需求。
雖然有許多可用方案,包括SRAM、DRAM、閃存等,但這些技術都需要在一個或多個領域進行權衡,這對于邊緣計算來說,它們似乎都不太適合。MRAM將數據存儲在磁存儲單元中,提供真正的隨機訪問,并允許在內存中隨機讀寫。此外,MRAM結構和操作具有低延遲、低泄漏、高寫入周期數和高保持率等特點,而這些恰恰都是邊緣計算非常需要的。
此外,MRAM是實現存算一體的理想存儲器之一。到目前為止,多種存儲器介質被研究用于構建存算一體系統。SRAM和DRAM是易失性器件,頻繁的刷新并不利于降低功耗。而Flash雖然是非易失性的,但是隨著讀寫次數增加,浮柵氧化層會逐漸失效,反復讀寫可靠性很低。因此,各種基于電阻改變的新型存儲器是實現存算一體的有效載體。
醫療器械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壽命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推動了醫療器械制造中對高質量、高可靠性精密焊接的需求快速增長。
為了滿足這一需求,美國精密制造工業激光器廠商相干(Coherent)近日推出了ExactWeld 410激光焊接系統,專為醫療設備制造而設計。該系統具備卓越的性能,可滿足最嚴苛的醫療設備精密焊接要求。
ExactWeld 410系統專為優化成本而構建,其緊湊的尺寸使其適用于各種大型生產線。它支持廣泛的應用和生產需求,并提供了過程質量的可追溯性,從而確保了產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激光系統和工具業務部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Simon Reiser表示:“ExactWeld 410是一個創新的微焊接系統,基于我們6月份推出的新型成本優化光纖激光技術PowerLine FL打造而成。該系統為客戶重組生產各種醫療設備提供了便利,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停機時間,并作為一種長期投資方案提供支持。”
ExactWeld 410憑借最新的激光框架軟件,簡化了過程驗證,提高了生產效率。其直觀的界面、機器視覺和過程監控功能進一步增強了系統的易用性和可靠性。此外,通過配備SmartSense+,該系統能夠驗證、監控和記錄生產過程中的性能。
可追溯性作為FDA認證(ISO 13485)生產線的要求,通過將過程記錄存儲在云中,消除人工錯誤并提高制造效率。
除了精密焊接,Coherent還為醫療制造行業提供全系列的激光切割與標記系統,包括StarCut Tube、ExactCut和ExactMark系統。
為了展示其全套醫療設備制造系統,Coherent將于2月6日至8日在加州阿納海姆會議中心舉行的美國西部醫療器械設計及制造展(MDM West)上展出其最新技術。此次展覽將為參觀者提供一個了解Coherent在醫療設備制造領域最新解決方案和技術的機會。
2024年2月3日11時06分,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牽頭研制的通遙一體化衛星系統“威海壹號”01/02星搭乘捷龍三號運載火箭在廣東陽江附近海域點火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據“威海壹號”副總指揮、項目技術負責人、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王晨旭教授介紹,作為國內首個面向海洋目標探測識別的通遙一體化衛星星座,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牽頭研制的“威海壹號”衛星01星/02星,單顆重約95公斤,采用太陽同步軌道,軌道高度為520公里。星上搭載星地/星間激光通信、高分辨率可見光相機等載荷,通過多源信息融合和人工智能識別技術,能夠實現對海上目標的有效探測和識別。
“威海壹號”總設計師、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羅清華教授介紹:“‘威海壹號’主要優勢在于,傳輸速率快,星地激光通信載荷速率可達40Gbps,相當于每秒鐘可傳輸一部高清電影,是傳統微波的幾十倍,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即時遙感,借助星間激光鏈路可以實現遠距離高清遙感信息的即時、高速回傳;智能識別準,將可見光數據和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終端信息進行融合,快速精準識別船舶身份信息和態勢,保證航運安全,支持海洋執法,及時提供應急救援。衛星入軌后將開展在軌星間激光通信、星間遙測遙控等試驗,驗證雙星協同遙感、即時遙感等關鍵技術,為未來衛星空間互聯提供重要參考。”
2月4日,逸飛激光發布公告稱,公司擬斥資0.6億元至1.2億元回購股份回購公司股份,回購價格不超48.75元/股。本次回購的股份將在未來適宜時機擬用于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并在股份回購實施結果暨股份變動公告日后三年內轉讓。
此前不久,逸飛激光子公司廣東逸科興制造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1000萬元人民幣,經營范圍包含:電子專用設備銷售;軟件銷售;軟件開發;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銷售等。據企查查股權穿透顯示,該公司由逸飛激光、珠海暉為新能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共同持股。
逸飛激光表示將專注于精密激光加工智能裝備領域,堅持創新與質量雙驅動,以正向設計推動電池“組裝”向“封裝”升級,持續推進圓柱、方形全極耳電池系列裝備的量產應用,加強模組PACK系列裝備的產品化迭代,加大新興領域拓展,同時踐行從設備出海到全球化發展的新路徑,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朝著成為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裝備供應商的目標而奮進,力爭用更好的經營業績回報廣大股東。
在募投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公司將繼續嚴格遵守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證券交易所相關法規指引及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制度》的規定,審慎使用募集資金,切實保證募投項目按規劃順利推進,實現募投項目預期收益,增強公司整體盈利能力。
1月31日,億華通發布2023年度業績預告,預計2023年度實現營收7.4億元到8.2億元,同比增加0.26%到11.09%;歸母凈利潤為-2.9億元到-2.1億元,與上年同期(調整后)相比,同比減少25.95%到73.93%。
2023年前三季度,億華通實現營收2.93億元,同比減少24.9%;歸母凈利潤虧損約1.93億元,同比下降104.06%。
按此計算,億華通在第四季度實現營收4.47億元到5.27億元,同比增加28.53%到51.55%,環比增加219.4%到276.61%。歸母凈利潤虧損約0.17億元到0.97億元。
2020年至2023年營收分別為5.72億元、6.29億元和7.38億元,連續實現四年增長,但其歸母凈利潤虧損卻連續四年擴大,分別為-0.23億元、-1.62億元、-1.66億元,-2.1億元到-2.9億元。
對于2023年公司業績變化的主要原因,億華通在公告中表示:
公司為保持在燃料電池行業市場的領先地位,報告期內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進行產品技術升級迭代及應用場景的拓展;同時隨著公司經營規模擴大以及為把握住燃料電池市場規模化發展機遇,公司在人才儲備及隊伍搭建等方面的投入增加。此外2023年公司銷售回款同比減少,報告期末公司基于謹慎性考慮加大計提了應收款項的預期信用風險損失。
2023年,中國首個萬噸級綠氫項目建成,同時國央企大型綠氫項目開工不斷,民營企業逐漸試水。從發展推動因素來看,2023年電解水制氫產業在市場需求、技術、政策等方面都有較大的突破,產業發展的“自驅力”開始出現。可以預見,到2024年,中國產能將繼續保持加速增長。
2023年中國電解水制氫產能與電解槽需求均實現成番增長
綜合公開披露與線下調研所得的信息統計,2023年1月至12月,中國電解水制氫新增產能約3.7萬噸/年,同比增長約181%;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國電解水制氫累計產能約達7.2萬噸/年,相較上年度同期實現100%的增長。
綜合公開披露與線下調研所得的信息統計,2023年1月至12月,中國制氫電解槽需求量約1420?MW(不含出口量),相較上一年度同期增長約128%。
2023年,電解水制氫相關的市場、技術、政策等3個方面發生了較大突破,有利中國電解水制氫產業繼續加速發展。
一是綠氫需求市場逐漸明確,吸引更多企業布局。
2023年,國際上航運、航空等領域的強制性減碳政策逐漸出臺,同時馬士基、中遠海運等航運龍頭開始尋找綠色甲醇等低碳替代燃料供應,提供了綠氫的消納方向。
二是制氫技術難題逐步被攻克,奠定綠氫項目規模化、商業化發展基礎。
一方面,2023年中石化新疆庫車綠氫項目建成投運,提供了首例規模化制、儲、運、用綠氫的可行性樣本;另一方面,2023年中國制氫電解槽技術、氫電耦合技術等加速迭代,在波動性可再生電力制氫場景下的安全性、可靠性逐漸增強。
三是中國綠氫相關政策體系逐步細化完善,保障綠氫項目順利運營。
一方面,2023年國內氫能相關創新管理政策更多、更加具體,如綠氫生產“無需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許可”等,打通了項目建設、投運的政策通道;
另一方面,國內如陜西等開始出臺綠氫補貼政策,縮減了煤化工等領域綠氫與灰氫之間的成本差距。
在此市場、技術、政策等方面的持續發展下,再結合國內項目規劃與進展,以及綠氫將在交通、化工等各領域的減碳中發揮更大作用,能景研究預測,中國電解水制氫產能以及制氫電解槽需求將持續增長:
電解水制氫產能方面,到2024年年底,中國電解水制氫累計產能預計或將超過14萬噸/年,到2025年底超過30萬噸/年,到2030年底超過650萬噸/年。
制氫電解槽需求方面,2024年全年,中國國內制氫電解槽需求預計可達約2.7GW(不含出口);2025年至2030年,中國制氫電解槽需求累計達到近60GW。
據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一汽弗迪)消息,2月2日,一汽弗迪動力電池一期項目投產儀式順利舉行。
據悉,該項目位于吉林省長春市汽車產業開發區,總占地面積37萬平米,建筑面積34萬平米。根據一汽弗迪2022年8月官方披露,該項目總投資180億元,分三期建設,建成后總產能45GWh,為近60萬輛汽車配套刀片電池。
其中此次投產的一期投資70億元,年產能15GWh,采用比亞迪最先進刀片電池技術,結合無模組高集成度的設計方案,首批產品將配套一汽紅旗、一汽奔騰新能源車型。
資料顯示,一汽弗迪成立于2022年1月15日,為比亞迪和一汽集團合資公司。大股東為弗迪電池,持股比例51%;第二大股東為一汽股權投資(天津)有限公司,持股比例49%。
但在管理結構方面,一汽集團研發總院副院長、創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李紅建任董事長,弗迪電池董事長何龍任副董事長。也就是說,在一汽弗迪的走向等方面,一汽占據主導權。
此外,值得指出的是,一汽弗迪和一汽繁榮工廠及奧迪一汽毗鄰。其中,奧迪一汽新能源生產基地是奧迪在華第一個擁有控股權、且僅生產純電動車型的生產基地。項目一期工廠已于1月26日啟動預批量生產,將從2024年年底陸續投產奧迪Q6 e-tron以及奧迪A6 e-tron系列的三款純電車型,規劃年產能超過15萬輛。
去年11月,有報道稱,奧迪Q6 e-tron等車型將搭載比亞迪磷酸鐵鋰電池,三元電池的供應商為寧德時代。
2024年的第一天,比亞迪就發布了產銷快報。數據顯示,比亞迪2023年全年銷售302.4417萬輛,同比增長61.9%,超額完成年初定下的300萬輛目標,增長勢頭迅猛,不僅一舉奪得了中國汽車年度銷冠,也奪得了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
動力電池裝機量也因此大幅增長。2023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全年累計裝機總量突破150GWh,為150.909GWh。
業績方面,比亞迪預計2023年實現凈利潤290億元-310億元,同比增長74.46%-86.49%;預計實現扣非凈利潤274億元-297億元,同比增長75.22%89.92%。
近日,東華經緯新材料研究院發布其對2024年碳纖維復合材料發展機會分析。
(1)機會一:碳纖維價格下降帶來的新的應用場景,如消費級產品
機會特點:機會快,產值高,壁壘低
隨著2023年碳纖維產能的大量釋放,碳纖維的價格隨之下降,甚至T300下降到80-100元/公斤的區間范圍,預計未來還有下降探底的可能。因此將有更多的應用場景隨之而來,也就是說現在可以做到讓更多的行業能夠用得起碳纖維這個材料了。比如說有更便宜的碳纖維自行車了,現在碳纖維自行車價位在萬元甚至數十萬不等,那以后我們預期會有小幾千元的碳纖維自行車。以前叫“黑色黃金”,但是慢慢的就會變成“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在這個消費級的產業里,它的特點是機會很快,因為隨著價格下來,馬上下游可以跟進,產值也很高,輕輕松松的幾千萬大幾個億的這種產值是可以出來的。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它的缺點就是壁壘比較低,行業基本上門檻不會太高。
(2)機會二:產業快速發展的市場領域,例如新能源汽車
趨勢:高端汽車車型的車身外殼(碳纖維材料)、特斯拉的電子轉機。
隨著對電動汽車的輕量化要求越來越高,對電驅動方面的單位輸出的功率要求越來越高,各家OEM和電驅動的Tier 1供應商都在不斷的研究新的技術來提升單位的輸出功率,其中提高轉子的轉速是其中的一個方法。我們觀察到特斯拉已經率先使用熱塑碳纖維電子轉機了,而眾所周知,特斯拉可以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全球的新能源汽車的方向趨勢,大概率后續國內的新能源汽車也會跟上。我們觀察到這個行業里面現在至少有5到10家開始往這方向走了,有的人已經拿到融資了。即使只做電子轉機這部分市場也不小,可以說整體是由于新能源汽車整體快速發展所帶來的一個增量。
2023年我國整個新能源汽車產能已經超過了3,0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已經快速上升到了958.7萬輛。其中我們看到在高端車型中,比亞迪的“仰望U9”,昊鉑的Hyper SSR,極氪的001FR,均采用了大量的碳纖維復合材料作為車身主要配置。甚至我們可以展望未來高端汽車的主要賣點,將從“自動駕駛”到碳纖維復合材料的配置及材料安全性。
(3)機會三:顛覆性技術革新帶來的產業代際革命,例如熱塑碳纖維/復材3D打印
價值:壁壘高,應用慢,估值高
第三個就是底層的材料技術革新帶來新的場景應用,比如說熱塑性碳纖維,其快速成型、可回收、韌性好等優點,是全球范圍內公認的下一代碳纖維技術方向,這也是我們東華經緯新材料研究院主要做的一個方向。
還有復材的3D打印技術,以前復材3D打印,一方面由于材料相對較低界面粘結強度和力學性能的缺陷,限制了它們在高性能工程領域的應用。也就是說如果工業級減材制造的性能是100分的話,曾經3D碳纖維打印只能做到10分。但是目前觀察到俄羅斯也好,美國也好,他們已經做到50分到60分了,那么就有理由很期待未來它也能做到更好,于是便有了更好的想象空間。
但是這類底層材料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會慢一點,市場需要逐漸教育和打開。但是由于技術壁壘高,一旦被采用,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不會被替換,并有較高的利潤空間。從產業進入的難度來說,材料>設備>產品,因此這類專精特精的“卡脖子”材料行業估值一般都很高,P/S平均在15- 20倍以上。同時這類新材料技術也是我國現在最急需的技術突破發展方向,因此在地方政府支持、公司上市上也是擁有最大的綠色通道。
最后基于我們對這個行業的了解并結合國際上的一些發展趨勢。首先我們看好的是無人機賽道,特別是無機軍機和無人機運輸這塊我們覺得是非常看好的。還有剛才講到那個高端汽車產業,這是一個完全的增量市場。我們認為這里提到的每一個市場都是百億級的,甚至多的話長期是千億級的市場。我們用到的原材料可能是幾百元/公斤,做到汽車上可能是幾千元,到飛機上甚至上萬元,它的利潤還是很高的。當然你也要算它的生產成本和研發成本,研發成本是大頭,還有加工成本也需要綜合考慮。
第二方面,持保留意見的行業是軌道交通和風電行業。由于軌道交通方面,由于中國高鐵“三橫三縱”大發展已經結束了,短期內它沒有大的增量。另一個是風電行業,拉擠技術相關專利的二十年保護期一到,大家就開始卷起來了。我們觀察到很多進入風電行業的新企業,開始大量上生產線,產能急劇增加致使市場供大于求,就會進入價格戰,最后出現的就是大家都不賺錢的情況。這是說增量不增利的情況,所以我們對這個行業持保留意見。
最后不確定的就是儲氫瓶及配套產業,我們不確定的原因是我們認為氫能的真正廣泛使用可能還有3- 5年,因此行業的真正快速發展的拐點尚未到來。
(1)中簡科技:預計凈利潤下降超50%
近日,中簡科技發布了2023年業績預減公告。根據其財務數據,預計凈利潤在24700-29000萬元,同比去年下降51.3%-58.52%。而扣非凈利潤的下降幅度也差不多,幾乎也是腰斬。
對績變動原因也進行了說明:(一)報告期內,主要因下游客戶需求階段性節奏放緩影響,公司2023年度ZT7系列產品交付情況有所減少。(二)報告期內,公司保持了高強度的研發投入,研發費用增長較快。(三)報告期內,公司三期項目部分房屋建筑及機器設備等已達預定可使用狀態,結轉為固定資產,導致累計折舊有所增加。
(2)吉林化纖:歸母凈利同比增長126.24%-138.27%
近日,吉林化纖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23年度業績預告。預告期內,2023年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31.4億元,同比增長10.2%。碳纖維業務實現產量11.1萬噸,同比增長38.3%。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400萬元-350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6.24%-138.27%。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560萬元-166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7.74%-152.60%。同比扭虧為盈。
關于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公司表示,2023年利潤較同期上升,主要是長絲市場回暖,銷售價格同比上升;同時本年原輔材料和能源價格下降,成本較同期降低,雙重因素影響產品毛利增加,公司業績提升。
(3)光威復材:歸母凈利8.69億元,利潤貢獻能力有一定程度下降
近日,光威復材發布2023年度業績快報,經初步計算,2023年度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5.18億元,同比增長0.2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69億元,同比下降6.98%,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10億元,同比下降18.78%,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16.93%,同比下降4.34個百分點。
2023年度公司各個板塊經營業績如下:
碳纖維板塊:拓展纖維板塊業務發展整體平穩,實現銷售收入16.67億元,同比增長20.28%,其中傳統定型纖維產品訂單穩定、交付及時,相關重大合同報告期內執行率42.34%;非定型纖維受個別項目從研發驗證過程轉入定型量產進程的產品定價和通用工業級產品市場價格下降等正/負面因素,以及高強高模系列產品客戶需求穩定增長等綜合因素影響,整體貢獻能力持續增強,實現銷售收入8.28億元,同比增長46.42%;
能源新材料板塊:因碳梁業務傳統主要客戶訂單減少、新開發客戶雖開始導入量產但業務規模還有限,報告期內實現銷售收入4.26億元,同比下降35.54%;
通用新材料板塊:主要受漁具和體育休閑應用領域市場需求下降影響,實現銷售收入2.68億元,同比下降10.52%;
復合材料板塊:主要受航空復合材料制品業務增長影響,實現銷售收入0.93億元,同比增長14.37%;
精密機械板塊:主要受裝備銷售業務收入確認因素影響,實現銷售收入0.34億元,同比下降31.05%;
光晟科技板塊:主要受下游客戶項目進程不確定性影響,實現銷售收入0.19億元,同比下降22.10%;
近日,SPHERICAL INSIGHTS LLP網站發布了全球預浸料市場分析報告,根據報告顯示,全球預浸料市場規模有望從2022年的131億美元增長到2032年的268億美元,預測期內復合年增長率為11.9%。
預浸料主要包括兩大材料體系,分別是增強纖維(如碳纖維、玻璃纖維和芳綸纖維),以及樹脂體系(如環氧樹脂、酚醛樹脂以及熱塑性樹脂)。為了生產預浸料,需要將樹脂體系加入到增強纖維中。這是一個關鍵階段,因為它決定了復合材料的最終質量。然后通常在一定的熱和壓力條件下進行固化,隨后將固化后的預浸材料切割成客戶指定的形狀和尺寸。
增長驅動因素分析:航空航天行業一直在尋找輕量化材料來提高燃油效率和性能,預浸料在飛機制造中具有很大的潛力。預浸料在風能領域有著廣闊的市場,特別是在風力渦輪機葉片的制造領域,因為復合材料的比強度非常適合大型且耐用的葉片。此外,由于高強度和靈活性,預浸料在體育器材行業也極具潛力,包括高性能自行車、網球拍和其他體育產品的制造。另外,復合材料也越來越多地用于橋梁、建筑和其他基礎設施項目。
樹脂類型分析:在2023-2032年的預測期內,熱固性樹脂將占據最大的市場份額。由于具有優異的機械性能和高耐熱性,環氧樹脂、酚醛樹脂和其他熱固性樹脂在許多行業中有多種應用,并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汽車、風能和體育器材制造。為了制造輕質高強的部件,航空航天工業主要依賴熱固性樹脂預浸料。風力渦輪機葉片需要使用熱固性樹脂基預浸料。在可再生能源投資增加的推動下,風能行業的增長增加了對這些材料的需求。
纖維類型分析:在2023-2032年的預測期內,碳纖維占據了最大的市場份額。碳纖維增強預浸料在航空航天工業中廣泛用于制造輕質高強的部件,如飛機機身、機翼和內部結構。對節能飛機的需求不斷增長,加速了碳纖維復合材料在該行業的應用。在汽車行業,為了提高燃油效率和整體性能,輕量化變得越來越必要,而碳纖維預浸料用于制造汽車零部件,如車身面板、底盤零件和內部元件。碳纖維預浸料也用于制造高性能運動裝備,如自行車、網球拍、高爾夫球桿以及體育和休閑行業裝備。
成型工藝分析:在2023-2032年的預測期內,熱熔工藝部門占據最大的市場份額。熱熔工藝中使用的熱塑性聚合物在加熱時熔化,在冷卻時固化。與典型的預浸料生產方法相比,該技術的顯著特點是效率高,加工時間短。熱熔技術非常適合用于汽車工業,尤其是用于制造內飾部件,它可以快速生產內部面板、裝飾件和聲學部件。熱熔工藝實現快速循環時間的能力在需要快速生產周轉的領域是有益的,而這在汽車行業和其他需要大批量生產的企業中極為重要。
終端應用分析:在2023-2032年的預測期內,航空航天領域占據了最大的市場份額。電動和混合動力飛機在航空航天領域越來越受歡迎。在這些飛機設計中,為了提高經濟性,通常優先考慮輕量化材料,這為預浸料的應用提供了機會。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航空旅行需求,航空航天制造商正在提高生產率。因此,對預浸料等新型材料的需求更大,以滿足現代飛機的生產要求。航空航天業正在全球擴張,新興市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新的飛機制造設施的建立,對預浸料等先進材料的需求也在增長。
區域市場分析:預計從2023-2032年,北美將主導全球預浸料市場發展。北美的飛機工業一直是預浸料的主要消費終端。預浸料具有輕質高強的性能,是飛機部件的理想選擇,有助于確立該地區的航空航天優勢地位。北美汽車行業一直在將輕量化材料(如預浸料)用于汽車設計,重點是提高燃油效率和減排。隨著電動汽車的普及,這種趨勢預計將持續下去。隨著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長,風能得到了巨大發展。預浸料廣泛用于風力渦輪機葉片的生產,北美風電場的安裝數量也有所增加。北美預浸料公司可以從事國際貿易和出口活動。
與此同時,亞太地區的市場在2023-2032年期間增長最快。亞太地區是全球制造業中心,航空航天和汽車等行業對輕質和高性能材料的需求推動了預浸料的應用。中國和印度等國家的快速擴張增加了對先進材料的需求。亞太航空航天和國防部門正在擴張。預浸料因其重量輕、經久耐用而廣泛應用于飛機部件、衛星和國防應用。運動和休閑產品在亞太地區越來越受歡迎,有望推動該地區預浸料增長。
2024年2月3日,時空道宇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發射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第二軌衛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所有衛星狀態正常,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同時刷新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單次發射衛星數量的紀錄,這也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第200次發射任務。
這是繼2022年6月2日,吉利未來出行星座以一箭九星方式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首軌衛星之后取得的又一次勝利,目前星座在軌衛星已達20顆。相比第一軌道面的九顆衛星,本次發射的第二軌道衛星全面升級了載荷能力。單顆衛星上集成通信、導航、遙感能力,并且具有多載荷、輕量化的特點,通過在軌智能處理及協同傳輸技術,能優化和解決目前“通、導、遙”數據各自孤立、難以融合應用的問題,可實現物聯通信、導航增強、遙感技術融合應用。
隨著此次發射成功,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第一期的72顆衛星計劃,已經進入快速實施階段。意味著時空道宇在兩年內實現星座一期組網的目標指日可待。
時空道宇是國內目前唯一實現星座軌道面級部署的商業航天企業,更確立了國內低軌衛星行業在星座組網發射的新標準。吉利未來出行星座,是時空道宇自主研發并建設的全球首個商用通信導航遙感一體星座,是未來天地互聯的必要基礎。星座一期72顆衛星完成組網后,將實現全球實時數據通信服務;星座二期規模將擴展至168顆衛星,實現全球厘米級高精定位服務。屆時,為人類未來出行領域,如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消費類電子等領域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應用服務。不僅如此,衛星星座還搭載AI遙感功能,可提供1—5m高分辨率遙感圖像產品及服務,賦能生態環境監測等領域。
在全球范圍內,擁有獨立建設并運營商業衛星星座能力的企業屈指可數,而時空道宇就是繼銥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軌道通信公司(Orbcomm)、一網(OneWeb)、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之后,有獨立建設并運營商業衛星星座能力的企業,同時也是國內唯一實現星座整軌部署的商業航天企業。
【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實力對比圖】
目前,國內低軌衛星產能尚有90%缺口。提高衛星制造產能降低衛星制造成本、安全高效的衛星發射能力以及可持續運營的商業模式,是全行業需要解決的三大難題。
在衛星量產方面,時空道宇擁有全球首個深度融合航天制造和汽車制造能力的衛星量產工廠。工廠借鑒了汽車產業智能化、自動化等大規模制造模式,實現了衛星量產AIT的顛覆性創新。超級工廠配備了全向轉運平臺、協作機器人、多軸精確調姿平臺、自動精測系統等先進工藝裝備。通過模塊化設計、智能制造等技術,采用流水線并行生產等方式,時空道宇把衛星的設計生產周期大幅壓縮,衛星生產成本下降45%。從下單到衛星出廠全流程控制在28天,每天可出廠1-2顆衛星,可實現年產衛星500顆。
解決了衛星產能之后,時空道宇還需要攻克整軌發射部署(國內首個同軌道面內衛星部署)、星座級測控(太空級精準調控)、衛星資源調度和管理等一系列難點。
本次一箭11星發射成功,再次驗證了時空道宇已經掌握了國際先進衛星企業同樣的衛星軌道面級部署的能力。目前,國內商業航天企業一般采用單星或者多星部署的方式。這樣的方式運載選擇更為靈活,但同一軌道面的衛星在不同時間,通過不同的運載火箭發射,可能存在衛星型號、發射時間、品控不一致的問題。時空道宇采取整軌部署的方式,單發火箭整流罩內全是同一星座同一軌道面的衛星,并非“拼車”,這樣星座建設速度快,且因為整軌衛星為同一批次,品控一致,服務能力及使用壽命均相同。
與此同時,時空道宇通過自有的地面測運控系統,實現對衛星的管控和數據接收,保障在軌衛星的自動化、智能化和高可用運行。為星座全生命周期運營提供穩定的測運控服務。目前,時空道宇已經建設了三個高可靠性的控制中心,分別在青島、上海和臺州,形成了“一主兩備”的布局策略。為了滿足星座測控總體需求,在國內西部新疆、東北部黑龍江、南部海南、東部青島和中西部成都、西安等地建設了功能強大的、智能化、衛星測運控一體化的星座管理系統。在海外,計劃在歐洲、東南亞和非洲建設中轉地面站,做到數據不落地國外,能夠安全、高效地傳輸到國內測運控中心,以達到全球覆蓋的效果。
星座建設需要投入巨大的技術和資金,如何有效構建星座服務商業模式是每一家商業航天企業亟待解決的課題。時空道宇建設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的初期,便充分考慮了星座的應用場景,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具備銥星二代(Iridium Next)衛星所提供的覆蓋全球的衛星物聯網服務能力。同時,星座在設計之初,就規劃了星鏈二代(Starlink V2 mini)增加的手機直連衛星通信功能,可提供衛星短信及數據傳輸服務,將深度賦能人類出行領域,包括汽車出行、消費電子等增量市場。
2023年,時空道宇成為全球首家實現衛星通信車規級量產應用的商業公司,率先實現了車載衛星通信、星基高精定位的規模化應用落地。從建設自有的星座及地面系統,到衛星量產、規模化商業應用;從完成全產業鏈布局,到擁有持續自我造血能力。時空道宇已成為國內首個實現商業閉環的商業航天企業。通過融合通信、導航、遙感技術,提供衛星數據產品及服務,全面服務全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加速衛星應用商業化、規模化、全球化發展。
開年規模最大的一筆融資案來了。2月1日,垣信衛星宣布,已完成67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啟信寶顯示,垣信衛星此前在2018年和2020年分別完成過兩輪融資,但都未公開。此次融資是垣信衛星首次公開的融資,也是迄今為止我國衛星企業的單輪最大金額融資。
領投方是國開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創始股東上海聯和投資繼續戰略加持,此外,國科資本、國盛資本、恒旭資本、央視融媒體基金、國泰君安、中科創星、亞信安全,以及新鼎資本、高遠資本、美藍湖投資、金研資管、正和島投資等多家機構跟投。所募資金將主要用于星座建設、技術研發、市場開拓及公司日常經營等。
這是一次久違的大規模“團購”,各類資方爭相出手,這說明,大家對這個賽道有共識。國內低軌衛星產業還在發展初期,過往引人注目的多是處于產業上游的火箭發射公司。比如,過去三年,長光衛星、星河動力、藍箭航天、星際榮耀、東方空間等公司均獲得超10億元融資。去年融資額最高的當屬星河動力,完成11億元的C及C+輪融資。
2024年,被一些研究機構視為衛星互聯網產業化的關鍵一年。垣信衛星正是產業化的有力推動者。和前述公司相比,垣信衛星的定位是中游的衛星網絡運營商。簡單理解,就是在太空體系里重建地面的基建。作為鏈主企業,垣信衛星融資金額更大,估值更高。A輪就已經融到67億。如果按出讓25%股份估算,垣信衛星的估值已經高達268億。總之,行業里已經出現這樣的論調:“2024年不投衛星產業鏈,相當于2019到2020年沒投半導體。”
垣信衛星如此值錢,因為它是中國衛星互聯網建設宏大敘事的重要一環。公司成立于2018年3月,由上海聯和投資和上海信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發起設立,是上海國資委下屬控股企業。
垣信衛星處于衛星互聯產業中游,旨在部署運營低軌衛星星座,為全球客戶提供大帶寬、低時延、高質量、高安全性、全球覆蓋的低軌衛星互聯網服務和行業解決方案。首批兩顆試驗衛星已于2019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發射。
全球范圍內,SpaceX憑借其星鏈項目在衛星互聯網市場先行一步。馬斯克計劃在太空搭建由約4.2萬顆低軌衛星組成的星鏈,以實現全球范圍內的通信覆蓋。此類系統不僅能夠為地面無法覆蓋或覆蓋成本過高的地區提供寬帶服務,還能在航空、航海、應急救援等領域提供重要支持。作為地面通信系統的有效補充和未來6G的重要組成部分,衛星互聯網下游應用市場廣闊,在商業方面也大有可為。
全球低軌衛星風起云涌,中國也在加速建設自己的“星鏈計劃”。星網公司的GW星座之外,“G60星鏈”是我國正在建設的另一重要的衛星互聯網發射計劃。G60星鏈的產業生態涉及企業眾多,涵蓋衛星設計、制造、發射、運營、維護和應用等,垣信衛星正是G60星鏈的重要參與者之一。
G60星鏈預計將于2024年開始批量發射第一批次衛星,建設周期為2024至2027年。根據垣信發射規劃,每次發射任務將以1箭18星方式進行,在2025年底前完成648顆GEN1衛星發射任務,在2026到2027年完成后續648顆GEN2衛星發射任務。
垣信衛星對外投資了格思航天,持股超過30%,這同樣是星鏈計劃的一部分。格思航天于2022年1月成立,定位于衛星裝備資本化頭部企業。簡單來說,就是衛星ODM廠商,主要進行衛星研發設計和新工廠及產線建設。去年年底,格思航天衛星工廠第一顆商業衛星下線。
這兩家公司在產業鏈上的分工如下:格思航天負責衛星生產、制造,垣信衛星負責衛星運營和衛星互聯網服務提供。兩家主體的核心資本方都是上海聯合投資。按照規劃,2024年,預計G60衛星互聯網產業基地將通過格思航天衛星工廠數字化生產線生產,并由垣信衛星完成至少108顆衛星發射并組網運營,形成初步商業服務能力。
到2027年,G60星鏈計劃建成一個能夠全球競爭的完整產業鏈,每年生產300顆衛星,總數達到12000顆,覆蓋全球的寬帶網絡需求。
2月5日晚間,新興裝備(002933)發布增持公告,大股東長安匯通自6日起通過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等方式,擬增持公司不超過164.7萬股(占總股本的1.40%),不低于82.4萬股(占總股本的0.70%)。緊接著很快,在5日和6日兩個交易日,長安匯通就通過集中競價方式分別增持70萬和47.35萬股,累計持股數占比達到1%。
(1)領跑陜西“增持潮”
近期在市場下跌的環境中,各路力量紛紛出手“護盤”,證監會近期發布消息,強調上市公司要切實承擔提升自身投資價值的主體責任,運用包括股份回購、大股東增持、常態化分紅、并購重組等市場工具,積極維護市場穩定,合力提振投資者信心。
為此從中央匯金近日擴大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增持范圍,并將持續加大增持力度、擴大增持規模,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到A股各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紛紛出手增持。
圖:近1個月來陜西資本市場增持動作(不完全統計)
據金融棒棒糖不完全統計發現,僅近1個月左右時間,陜西資本市場就有超10家上市公司相繼拋出增持或增持進展公告,從企業性質來看,既有國企,也有民企;從上市板塊來看,主板創業板科創板等兼具;增持金額也從幾十萬到上億元不等,占比總股本從0.004%-0.04%區間,不難看出,大家都力所能及“護盤”公司股價,爭相做好“市值管理”引導“價值回歸”。
在此氛圍中,作為新興裝備大股東的長安匯通同樣果斷出手,發出公司成立以來首個增持動作。在這份增持公告中,無論是兩日內已經增持的117萬股,所占比重1%;還是將來擬增持股數對應的比例,均高于近期陜股各公司的“增持總股本占比”,處于“領跑”位置
(2)扭虧為盈:盈利1200-1700萬元
與響應國家戰略相同步,新興裝備經營拐點也成為大股東的增持理由。1月30日,上市公司發布業績公告,預計盈利1200萬-1700萬元,成功扭虧為盈。在經營分析中新興裝備表示:受客戶采購需求的影響,公司部分新型號裝備產品進入批量生產階段,產品交付數量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營業收入實現增長。
透過下圖可以明顯看到,新興裝備總營收自2019年起歷經“四連降”并于2022年達到最低點之后,2023年實現反轉,增速從2022年的-22.47%快速提高至2023年的77.26%,拉長時間維度來看,77.26%增速也是公司營收史上最好表現;歸母凈利潤實現“V”字走勢,度過2022年最低點后,141.97%的增速亦是史上最好表現。
圖:新興裝備近5年總營收和歸母凈利潤
新興裝備在被收購后,長安匯通以大股東身份,其實一直在支持上市公司管理層作精作優,并集中體現在以下諸點:
一是注重科技創新,研發任務有序推進:例如加強新產品研發和技術儲備,2023年公司部分新型號裝備產品進入批量生產階段;研發費用表現方面,2022全年新興裝備研發支出0.29億元,2023年前三季度已達0.21億元。
二是推行管理變革,管理水平持續提升:例如實施以項目制為核心的運營模式,構建新的業務運營體系,實現公司整體運營效率的提高;實施系列激勵考核舉措,改進公司績效評價機制,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效降低生產運營成本。
三是完善內控建設,治理水平顯著提高:比如進一步修訂完善了部分公司治理基本制度,不斷健全內部控制體系,依法加強董事會監事會建設,提高董事會決策的科學性和監事會監督的有效性。
2月6日,北交所發布消息稱,為大力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提升上市公司投資價值,近期北交所制定了《推動提高北交所上市公司質量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
來看五大重點舉措:
1.制定北交所撬動新三板發展的專項方案,力爭實現與全部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型對接,發揮三四板市場輸送優質企業功能。
2.支持上市公司通過再融資、并購重組等工具增強資金實力、注入優質資產。
3.嚴格落實退市制度,堅持“應退盡退”,形成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
4.實施提升信息披露質量專項行動,加強信息披露一致性監管,逐步構建防假打假懲防體系。
5.提升上市公司可投性,引導保薦機構推薦具有可投性企業,引導上市公司通過接受調研、分紅回購、并購重組等方式樹立回報意識、提升估值水平,讓廣大投資者有回報、有獲得感。
(1)強化上市培育,優化上市公司結構
《行動方案》指出,要優化上市公司結構,建立全鏈條的監管服務模式,培育前移、把好入口。強化市場培育,提升優質企業上市培育服務力度,強化精準服務、綜合服務和前端服務,支持企業走好專精特新之路;制定北交所撬動新三板發展的專項方案,力爭實現與全部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型對接,發揮三四板市場輸送優質企業功能。
優化上市審核和持續監管,持續提升上市審核質效,引導保薦機構把好上市公司質量關,防止“帶病闖關”;支持上市公司通過再融資、并購重組等工具增強資金實力、注入優質資產,做大做優做強。嚴格落實退市制度,堅持“應退盡退”,形成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
(2)提升信息披露質量,推動上市公司規范發展
《行動方案》強調,推動上市公司規范發展,突出以提升上市公司內生發展動力為靶向目標,把握重點、精準施策。把解決中小企業面臨的公司治理能力、信息披露能力、發展能力薄弱等問題作為工作重點。
實施提升治理水平專項行動,加強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規范引導,推動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歸位盡責,發揮好獨立董事監督作用,引導企業聘任職業化“關鍵少數”隊伍,完善股權激勵等制度,形成提升公司治理的內生動力;為上市公司準備四個一“上市見面禮”,通過一份公司畫像圖、一張合規要點表、一場監管見面會、一本操作說明書傳遞監管要求;建立監管“微課堂”,編寫資本市場“一本通”,建立培訓“記錄表”,引導關鍵少數“轉身份”“懂規矩”,牢固樹立“敬畏上市”意識。
實施提升信息披露質量專項行動,加強監管問詢,強化年報監管、現場檢查力度,加強信息披露一致性監管,強化重要信息披露的回溯檢驗、對照印證,逐步構建防假打假懲防體系;大力倡導簡明清晰、通俗易懂的信息披露,優化披露要求,引導公司通過可視化、“一圖讀懂”等方式披露信息;制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事務指引,開展信息披露質量工作評價,強化提升披露質量的激勵約束機制。
實施提升發展能力專項行動,定期舉辦“走進龍頭上市公司”“走進北證50成份股公司”等活動,推動頭部公司帶領產業鏈協同創新;研究推出公開發行可轉債等產品、建立重組“小額快速”機制,支持上市公司做優做強;開設投資者關系管理、并購重組等能力提升“訓練營”,定期舉辦“行業沙龍”活動,搭建行業交流平臺、資本運作交流平臺,促進企業提升資本市場工具運用能力。
(3)持續完善上市公司監管機制安排
強化自律監管,突出政治引領,堅守監管主責主業,系統集成、形成合力。《行動方案》強調,要堅持“證監講政、監管姓監”,持續完善分類監管、科技監管、現場與非現場監管、一體化監管等上市公司監管機制安排。以完善上市公司監管規則體系為基礎,優化信息披露監管與股票交易監管、司局所“三點一線”監管等協作機制,加強與地方政府溝通協調,形成監管強大合力。
強化科技賦能,大力提升監管智能化、數字化水平。持續提高一線監管精準度和有效性,加強自律監管與行政監管銜接,配合做好民事、刑事等立體化追責,從嚴從快打擊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資金占用、違規減持等行為,切實將以投資者為本理念落到實處。
(4)引導保薦機構推薦具有可投性企業
完善市場服務,突出開門服務、直達服務、精準服務的“三服務”理念,陪跑陪伴、便企惠民。深入開展走訪調研,實施上市公司走訪調研暨“提質守信重回報”專項行動,認真解決上市公司發展中面臨的具體困難和問題,加大對優質上市公司支持力度,以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助力信心提振、資本市場穩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暢通企業和投資者溝通渠道,為上市公司打造“業務咨詢、業務辦理、市場培訓、業務交流”等一體化服務平臺,提升服務效能;常態化開展部門接待,為市場主體提供“監管員熱線”“總監熱線”“投資者熱線”,設立“部門負責人接待日”,優化與市場主體交流渠道。
提升上市公司可投性,引導保薦機構推薦具有可投性企業,引導上市公司通過接受調研、分紅回購、并購重組等方式樹立回報意識、提升估值水平,讓廣大投資者有回報、有獲得感;針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等突發重大事件,及時評估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制定支持性舉措,把握監管力度,增強監管溫度。
北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交所將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將《行動方案》各項任務安排落實落細,做好相關工作動態評估和調整,大力推動提升北交所上市公司質量和可投性,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和中國式現代化積極貢獻力量。
2023年,外部環境變化對機構造成深刻影響,我國股權投資市場正處于調整階段。在此周期下,機構投資節奏同步趨緩,市場總案例數和金額均有所減少,國資機構引導作用顯著。行業方面,科技創新仍是布局主線,半導體及電子設備領域穩居榜首,機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相關產業案例數逆勢上漲;地域方面,區域集聚特征顯著,江、北、上、浙、深五地集中度近七成,同時安徽及陜西案例數增幅明顯。
(1)市場概況:2023年投資市場延續下行態勢,投資案例數超9000起
2023年,我國股權投資市場投資端仍處于下滑趨勢,投資案例數及金額同步下降。根據清科創業(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數據,2023年我國股權投資市場共發生投資案例數9,388起,同比下降11.8%;披露投資金額6,928.2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23.7%,降幅較2022年有所收窄。其中,TOP100的投資案例吸納近2,300億元人民幣,占市場總投資金額的33.1%,這些案例主要分布在半導體、汽車、清潔技術等領域,且多家獲投標的具有大型企業或國有企業背景。從季度趨勢來看,第一至第三季度案例數及金額逐季提升,第四季度有所回落。
(2)大額投資案例:國資機構高度活躍,案例數及金額滲透率均超五成
2023年,國有背景投資機構延續活躍,案例數滲透率超60%,金額滲透率超50%,充分發揮引導和帶動作用,吸引市場資金注入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從TOP100投資案例來看,國有背景投資機構案例數滲透率超七成,金額貢獻率近六成,參與了中糧福臨門、無錫華虹半導體、潤鵬半導體等多個大額投資案例。
(3)人民幣投資案例數占比超95%,外幣投資數量顯著縮減
從投資幣種來看,2023年人民幣投資案例數和金額分別為8,911起及5,782.60億元,同比降幅分別為7.4%、22.2%;占已披露幣種案例數及金額的比例為95.1%、83.5%,較2022年增加4.6個、1.6個百分點。而外幣投資案例數和金額為457起及1,145.66億元,同比下降54.4%、30.2%,降幅分別為人民幣投資的7.3倍和1.4倍。值得注意的是,本年度共有25起外幣投資案例涉及投資金額超10億元,大額案例如蔚來汽車、無錫華虹半導體、極氪、遠程汽車、滴灌通等。
(4)投資行業:半導體及電子設備穩居榜首,機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表現強勁
從投資行業來看,半導體及電子設備(2,267起,-3.8%;1,864.99億元,-16.4%)投資事件數量及金額均居于首位,第三代半導體、半導體材料、車規級芯片、AI芯片等細分賽道保持活躍,大額案例如無錫華虹半導體、潤鵬半導體、華虹公司、積塔半導體等;IT(1,771起,-28.4%;701.40億元,-47.0%)案例數排名第2,涉及金額居于第3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創新,ChatGPT催生新的投資熱潮,AI大模型公司百川智能、MiniMax等均在年內獲得VC/PE投資。生物技術/醫療健康(1,737起,-15.1%;1,064.99億元,-16.4%)案例數居于第3,金額位列第2,醫療器械耗材、創新藥等領域熱度延續;同時,隨著產業逐步回歸理性發展,項目臨床價值與商業價值成為獲得投資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化、高端化與綠色化方向的市場關注度持續提升,機械制造行業案例數及金額分別同比增加25.2%、15.6%,化工原料及加工、清潔技術行業案例數也分別同比增加26.0%和20.6%;金額方面,汽車行業投資金額同比上升12.7%,蔚來汽車、哪吒汽車、極氪、遠程汽車、smart汽車、北汽藍谷等眾多新能源車企完成高額融資。
編輯:馮征昊(半導體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對:王延韜 審核:侯曉鵬
閆晨曦(復合材料、衛星通信、金融資本)
(以上資訊主要來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陽能光伏、 今日半導體、半導體行業觀察、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人、樂晴智庫、未來智庫、索比光伏網、集邦新能源網、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高工鋰電、西安金融棒棒糖、復材網 、大國之材、新材料在線、衛星界、國際電子商情、中國國際復合材料展覽會、玻纖復材、衛星與網絡、全球一點通、硅谷網、清科研究、中國衛通、衛星與應用、中科創星、碳纖維生產技術、中國衛通、碳纖維研習社、實戰財經 、金融深度、華商韜略、戰略前沿技術、 投融界、 投資界、 中國汽車報、證券時報網、36氪、東方財富、中國證券報、新經濟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興產業投資聯盟、股權投資論壇、Wind資訊、搏實資本、中歐資本、國企混改研究院、機遇西安、米度資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