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導體芯片行業
據SK海力士官方聲明,此次投資建設的Fab廠將采用最先進的半導體制造技術,專注于生產高性能存儲器產品,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特別是在數據中心、人工智能、5G通信、汽車電子等前沿領域的強勁需求。項目預計將在未來幾年內分階段實施,包括土地購置、廠房建設、設備引進及安裝調試等多個環節,旨在打造一個集研發、生產、測試、封裝于一體的綜合性半導體產業基地。
SK海力士方面表示,選擇在龍仁市投資建設首座Fab廠,是基于對該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礎設施、豐富的技術人才資源以及韓國政府對半導體產業持續支持的綜合考慮。此舉將進一步鞏固SK海力士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領先地位,同時也將為當地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促進區域經濟繁榮發展。
韓國政府對于SK海力士的這一投資決策表示高度贊賞和支持,認為這將有助于韓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保持領先地位,并推動半導體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政府相關部門已承諾將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協助,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隨著全球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半導體作為信息時代的“糧食”,其重要性日益凸顯。SK海力士此次大手筆投資,無疑是對未來半導體市場充滿信心的表現,也為其在全球半導體領域的持續領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7月24日,三安半導體舉行芯片二廠M6B設備入場儀式。電力電子事業部總經理、湖南三安總經理江協龍先生攜高管團隊、各部門主管及骨干員工齊聚,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這標志著三安SiC項目二期通線在即,將為全面加速8吋SiC產業布局,實現產線正式投產奠定良好基礎。江總在致辭中強調,M6B的建成投產是公司發展的里程碑,公司將繼續提升產能與品質,打造8吋SiC垂直整合產業鏈。在儀式的最后,江總攜團隊為M6B大樓進機剪彩,祝愿M6B在“芯”時代乘風破浪,再創輝煌。
三安SiC項目總投資達160億人民幣,旨在打造6吋/8吋兼容SiC全產業鏈垂直整合量產平臺。項目達產后,將具備年產36萬片6吋SiC晶圓、48萬片8吋SiC晶圓的制造能力。M6B作為三安布局SiC產業的重要一環,其投產情況備受關注。預計到今年12月,M6B將實現點亮通線,8吋SiC芯片將正式投產,三安將正式轉型為8吋SiC垂直整合制造商。
湖南三安半導體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三安半導體),作為上市公司三安光電(SH600703)的全資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電力電子領域,提供功率半導體產品及代工服務的制造商。公司主要從事寬禁帶半導體的研發、設計、制造、銷售和服務,產品與服務包括SiC MOSFET/SBD、SiC襯底/外延、車規級SiC功率模塊代工等,核心性能及可靠性符合行業高品質標準,服務于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充電樁、通信電源、服務器電源、家用電器、消費電子等領域的全球超800家客戶,SiC芯片/器件已累計出貨超3億顆。
三安半導體擁有國內為數不多的SiC全產業鏈垂直整合制造服務平臺,能提供長晶、襯底、外延、芯片、封測全流程制造服務,實現產品迭代、質量、交付的全方位管控;且產能規模、技術水平在全球同行業中具有競爭力,可有力保障供應,滿足市場需求。
去年,印度工廠在組裝iPhone 15時遇到的質量問題以及因此而導致的產品退貨、降價等一系列問題,暴露了蘋果在供應鏈多元化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報道指出,印度工廠在代工iPhone 15時,良率僅為五成左右,且衛生管理問題嚴重,大腸桿菌超標,這不僅影響了產品質量,也對蘋果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損害。產品質量不過關,導致蘋果不得不采取降價促銷措施,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
這一事件引起了蘋果高層的高度重視,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親自前往中國,親自調整供應鏈布局,以期解決這一問題。
鑒于印度生產的種種不順,蘋果今年迅速調整了戰略方向,將部分iPhone產能重新遷回中國大陸。這一決策背后,是蘋果對供應鏈穩定性和產品質量的深刻反思。比亞迪、立訊精密等行業巨頭被納入iPhone 16的供應鏈體系,成為蘋果新的合作伙伴,進一步增強了蘋果在中國大陸的供應鏈實力。
與此同時,富士康等代工巨頭也在積極調整產能布局。盡管富士康在印度的斯里佩倫布杜爾生產基地已經著手生產iPhone 15系列手機,并試圖縮短印度與中國的出貨時間差,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印度廠商在零部件供應方面嚴重依賴中國。盡管印度在努力發展本土制造業,但短期內無法擺脫對中國零部件的依賴。這種依賴性導致印度生產基地的效率和品質難以保障,進一步影響了蘋果的全球供應鏈布局。
然而,這一回流策略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首先,蘋果的全球供應鏈布局再次集中在中國,雖然短期內解決了產能和質量問題,但也增加了地緣政治風險。一旦中美關系緊張,蘋果的供應鏈將再次面臨巨大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轉變也引發了部分原計劃遷往印度的供應鏈廠商的態度搖擺。一些廠商開始重新評估印度市場的風險和機遇,并選擇暫時觀望或調整投資計劃,這也可能對蘋果未來的多元化供應鏈戰略產生負面影響。
近日,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家大基金二期”)宣布投資重慶芯聯微電子有限公司(簡稱“芯聯微電子”),為西部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芯聯微電子作為全國資構成的高端特色集成電路工藝線項目,一期規劃產能兩萬片,致力于成為國家集成電路的西部重要戰略備份,保障集成電路產業鏈安全。
據了解,此次國家大基金二期對芯聯微電子的投資額度達到一定規模,表明了對該公司及其所代表的西部集成電路產業的高度重視。芯聯微電子作為重慶市政府重磅打造的項目,總投資超過數十億元,專注于55-28nm技術節點的研發與生產,規劃總產能將達到每月4萬片,其中一期產能為每月2萬片。
芯聯微電子的成立與運營,是重慶市乃至西部地區在集成電路產業領域邁出的重要一步。該公司以打造西部地區最先進特色工藝晶圓廠和世界一流的汽車芯片制造企業為目標,主要從事車用主控與MCU、電源管理與驅動、射頻等芯片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產品廣泛應用于商用飛機、軌道交通、工業控制、醫療電子等領域,對于推動西部地區產業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大基金二期的投資,無疑為芯聯微電子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研發實力和生產能力,更將推動西部地區集成電路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這也彰顯了國家對于集成電路產業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體現了國家對于保障產業鏈安全的堅定決心。
業內專家表示,芯聯微電子的成立與發展,將有效促進西部地區集成電路產業的集聚和升級。隨著公司產能的逐步釋放和技術的不斷突破,相信芯聯微電子將成為西部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的重要集成電路制造企業,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展望未來,芯聯微電子將繼續秉承“創新、協作、卓越”的企業精神,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和市場拓展力度,努力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集成電路制造企業。同時,公司也將積極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合作,共同推動西部地區集成電路產業的繁榮發展。
公告顯示,今年上半年,速騰聚創激光雷達銷量約為243,400臺,同比增長415.7%,其中車載激光雷達銷量約為234,500臺,同比增長487.7%。2024年第二季度,速騰聚創激光雷達銷量約為123,000臺,車載激光雷達銷量約為118,300臺。
這意味著,速騰聚創今年上半年的銷量就已逼近了2023年全年銷量。另據第三方今年前五個月激光雷達供應商裝機量排行顯示,速騰聚創以43.0%的市場份額穩居榜首。
截至2024年6月30日,速騰聚創激光雷達歷史累計總銷量約為583,500臺,其中車載激光雷達累計銷量約為518,300臺。
在車型定點及大規模量產落地車型數量上,截至2024年5月17日,速騰聚創已獲得全球22家汽車整車廠及Tier 1的71款車型的量產定點訂單。截至第2024年3月31日,速騰聚創已助力其中12家客戶的25款車型實現大規模量產落地;而在今年北京車展期間,速騰聚創以37款車型搭載量,在所有展出的搭載激光雷達車型中占比超50%,亦排名第一。
在產品層面。今年上半年,速騰聚創先后發布500線超遠距激光雷達M3和全棧芯片化中長距激光雷達MX。其中,MX發布即獲得3個定點,首個定點項目將于2025年上半年實現大規模量產。隨著后續M3、MX的量產上車,速騰聚創產品在海內外市場的滲透率將逐步提升,進一步加速全球智能駕駛規模化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有市場消息稱,豐田尋求在上海獨資設立雷克薩斯工廠,用以生產高端電動汽車。具體來講:雷克薩斯在華首款車型或將為一款大型純電SUV,預計2027年先在上海投產,后續再擴展至日本和美國。
事實上,速騰聚創早前的業績報告就已披露,其已獲得2021–2022年全球銷量最大整車廠的定點,標志著業務全球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IPO早知道」查詢發現,這一整車廠即為豐田。
換言之,速騰聚創的“全球化戰略”正持續推進。
此外,速騰聚創日前還發布公告稱,將不時在香港聯交所公開市場上購回總金額不超過2億港元的股份,這在一定程度上亦表明了速騰聚創對自身長遠發展的信心。
瑞士眼科護理巨頭——愛爾康(Alcon)宣布收購了以色列醫療科技公司Belkin Vision公司及其治療青光眼的激光設備資產。
該交易包括8100萬美元的預付款,其中約6500萬美元為現金。此外,如果Alcon能夠將該技術確立為臨床醫生的首選一線治療方案,還將有高達3.8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98億元)銷售付款。整體收購價格高達4.6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3.87億元)。
Belkin Vision正致力于解決這一難題,他們開發了一種非接觸式自動青光眼激光治療方法,讓眼科醫生能夠更有效地治療患者。該公司旗下的Eagle激光治療方案已在歐盟和英國成功上市,去年12月還獲得了FDA的批準,為在美國市場推廣其創新技術鋪平了道路。
此次收購中重點提及的為“直接選擇性激光小梁成形術”(DSLT)自動化程序,能夠在無需藥物或眼藥水的情況下幫助降低患者的眼壓,否則眼壓升高會導致視神經受損。
DSLT技術已經在歐盟和英國獲得批準;Alcon表示,該設備還獲得了FDA的510(k)認證,但該系統尚未在美國商業化——公司希望在今年年底前改變這一情況。
與此同時,Alcon的青光眼產品組合已經包括了Hydrus等植入微型支架以及藥物滴眼液。公司還表示計劃將DSLT納入其Alcon Vision Suite培訓平臺中,以供醫療提供者使用。
“我們期待在未來拓展這一令人興奮的技術的應用,同時繼續解決青光眼領域未滿足的需求,”Clark表示。
Alcon表示,以前的臨床試驗表明,DSLT技術可以作為開角型青光眼和眼壓過高的經濟有效的主要治療方法,減少反復使用藥物或手術的需求,并且自動化過程可以提供更簡化的工作流程。
Belkin Vision由眼科專家邁克爾·貝爾金教授于2013年創立,前身為Belkin Laser。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開發非接觸式激光治療技術,旨在以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式治療青光眼,并提升治療的普及度。
愛爾康制藥公司作為一家市值超過380億美元的瑞士-美國制藥和醫療器械公司,此次收購將進一步鞏固其在眼科領域的領先地位。
近日,德力西集團10GW TOPCon電池及組件項目正式簽約落地天津市寶坻區京津中關村科技城。
據悉,該項目共分為兩期進行建設,總投資近100億元,是寶坻區今年以來引進的單體投資最大項目。
資料顯示,德力西集團創立于1984年,是一家集產業運營、品牌運營、資本運營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連續22年榮登中國企業500強,現有員工2萬余人。
在40年發展中,德力西集團發展模式從合伙企業模式(1984-1990年)、總廠管理模式(1990-1994年)、集團化管理模式(1994-1998年)、產業拓展模式(1998-2009年)。
2009至今,德力西開始進入產業資本運營模式,控股公司德新交運(現簡稱為“德新科技”)于2017年上市。2021年至2023年分別實現營收2.71億元、5.82億元、5.62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71億元、1.63億元、1.08億元。
2023年,德力西集團旗下控股公司鍇威特于科創板掛牌上市,2021年至2023年分別實現營收2.10億元、2.35億元、2.14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48億元、0.61億元、0.18億元。
本次德力西集團進軍光伏,選擇新一代高效電池的主流技術TOPCon電池,將最大限度平衡效率與成本,推動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
作為中國電氣行業的龍頭企業,德力西現有五大生產基地,在線下擁有1000多個一級分銷商,60000多家銷售門店,產品和服務支持網絡覆蓋6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24年7月10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燃料電池汽車產銷數據,據此計算,2024年6月全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81輛和1117輛。
2024年上半年全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銷數據分別為2773輛和2644輛,同比增加11.1%和9.7%(2023年上半年產銷數據為2495輛和2410輛)。至此,2015年至2024年上半年,全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產量和銷量分別是21267輛和20740輛。
圖 1:2015-2024年上半年氫燃料電池汽車產量和銷量
具體到2024年各月份氫燃料電池車產銷數據,2024年1-6月產量、銷量分別以30.8%、24.1%復合增長率呈現上升態勢,其中1、2月產銷量同比實現翻倍增長;3、4、5月產銷量除5月銷量呈現小幅增長外,其他月份均不及往年同期;6月產銷量重回傳統市場上量高峰期,同比分別增長51.6%、11.4%。
圖 2:2024年前6月氫燃料電池車產量與銷量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隆基氫能發生股權變更,廣州德基、陜西新智、上海隱山、青島涌氫、陜西旭強瑞清潔等外部股東首次出現,如此變動或意味著隆基氫能已完成A輪融資。
這個千億龍頭的氫能公司,正在加速成長。
資料顯示,2021年3月,千億光伏龍頭隆基綠能成立隆基氫能,并由隆基股份創始人李振國先生親自掛帥,擔任隆基氫能的法人、董事長兼總經理。
這讓隆基氫能從誕生之初就受到了不小的關注,其也沒有辜負行業的期待。
2021年4月,隆基氫能就在無錫建立工廠,10月完成了首臺產品下線,并在成立當年實現了500MW產能。
2022年5月,隆基氫能成功中標全球首個萬噸級綠氫示范項目并成功完成交付。
2023年2月,隆基氫能推出低電耗新品LONGi ALK Hi1系列。4月,隆基氫能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成功中標全球最大的綠色合成氨項目,市場份額近四成。9月,推出大型商業化綠氫裝備LONGi ALK G系列產品。
據隆基綠能年報顯示,2023年隆基氫能發布了ALK Hi1系列新品,產品制氫直流電耗降至4.0kwh/Nm3,處于行業領先水平。推出了業內首家單槽3000Nm3/h堿性電解槽,為行業單槽規模最大,能夠有效降低初始投資成本;發布了綠電+綠氫系統解決方案,助力我國首個萬噸級綠氫示范項目,并在石油煉化、合成氨、氫冶金等多個領域進行了業務拓展。
2023年,隆基氫能營業額突破億元,成為國內堿性電解槽中標規模最大的廠商,截至報告期末已建成2.5GW產能,位居行業首位。
可以看到,成立僅三年多的隆基氫能,已成為氫能堿性電解槽的龍頭企業,產品也得到了眾多客戶認可。在完成A輪融資后,其研發實力和產能水平將進一步提升,預計到2025年,隆基氫能產能將達到5-10GW。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A輪融資后,隆基氫能估值或超過100億元。
隨著全球能源轉型的加速,可再生能源技術不斷創新,其中光熱儲能電站以其獨特的優勢,成為新能源領域的一顆新星。據央視新聞從三峽集團獲悉,全球首個“雙塔一機”光熱儲能電站主體工程已進入調試階段,力爭今年底投產發電。
據悉,該電站位于甘肅瓜州,采用了創新的雙塔雙鏡場設計,通過兩個相鄰的吸熱塔共用一臺汽輪發電機,實現了更高的發電效率和儲能能力。電站下方安裝了近3萬塊定日鏡,采光面積達到80萬平方米,這些鏡子能夠跟蹤太陽的運行軌跡,將太陽光聚集到吸熱塔中,加熱熔鹽,進而驅動汽輪機發電。
電站的另一大特色是熔鹽儲能技術的應用。熔鹽的沸點高達600℃,遠高于水的沸點,因此能夠儲存更多的熱能。白天收集的太陽能以熱能形式儲存在液態熔鹽中,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的穩定電力輸出,極大地提高了電站的調峰性能和能源利用率。
三峽集團瓜州光熱儲能項目經理溫江虹指出,雙塔設計使得位于兩個鏡場中間區域的定日鏡可以服務于任何一個吸熱塔,在同等邊界條件下可提升約24%的光學效率。此外,電站還配備了6小時熔鹽儲熱系統,具有儲熱時間長、響應速度快、輸出功率穩定等特點。
與傳統的單塔光熱電站相比,雙塔設計不僅不受裝機容量的限制,而且在發電效率、發電量以及儲能量方面都有顯著提升。隨著我國沙漠、戈壁、荒漠地區新能源基地的大規模建設,光熱發電的規模化發展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有11座光熱電站并網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70兆瓦。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發電工程咨詢院副院長胡文平表示,光熱發電集儲能、發電于一身,具有出力穩定、調節靈活的特點,是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傳統能源的有效手段之一。國家能源局也提出了“十四五”期間,全國光熱發電每年新增開工規模達到300萬千瓦左右的目標。
全球首個“雙塔一機”光熱儲能電站的建成投產,不僅展示了我國在新能源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也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規模化應用,光熱發電有望在未來的能源結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為實現綠色、可持續的能源發展目標貢獻力量。
上半年產品的“恢復性提價”暫未有明顯成效,中國巨石公告,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為8.252億-10.32億元,同比減少50%-60%。
公司表示,報告期內盈利水平較去年同期出現較大幅度回落的原因是“玻纖行業產品價格持續低位運行影響”,公司正在對產品有序復價,產品價格自第二季度開始有所恢復,銷量同比實現大幅提升。
今年上半年,中國巨石已對產品進行了四輪調價:最先是3月25日,中國巨石發布了產品價格恢復性調整的通知,直接紗復價200-400元/噸,絲餅紗復價300-600元/噸;隨后在4月發布調價通知,自4月15日起,7628電子布復價0.2-0.3元/米,相關規格的電子紗復價400-600元/噸;5月17日,中國巨石對公司各規格型號短切氈產品價格恢復性調整,全系列規格型號根據不同品種按照300-600元/噸進行復價;6月2日,中國巨石發布漲價函,對公司全系列風電用紗及短切原絲復價10%。
在4月和6月的兩份投資者調研報告中,中國巨石分別提到:一季度玻纖主要下游需求領域中的熱塑、電子、風電相關領域增長較好;公司自3月以來分別發布了對粗紗部分產品、電子布產品的復價通知,目前執行情況良好。公司庫存基本穩定。
根據財報,中國巨石一季度凈利潤3.503億元,按預告估算,二季度凈利潤在4.749億-6.8億元之間。公司去年一季度、二季度的凈利潤分別為9.211億元、11.42億元。
卓創資訊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玻纖粗紗均價約為3677元/噸,環比下滑4.05%,同比下滑21.82%;細紗平均價格約為7273元/噸,環比下降7.36%,同比下滑18.48%。受玻纖產品銷售價格下降影響,中國巨石今年一季度的銷售毛利率為20.13%,從近年數據來看,公司銷售毛利率自2021年開始下滑,2023年降到28%。
多家券商分析指出,產品四輪調價后,玻纖價格企穩反彈,行業或迎來周期拐點,但漲價是否有持續性,關鍵還要看供需關系的變化。
中國巨石主要從事玻璃纖維及制品的生產、銷售,2023年公司實現粗紗及制品銷量248.14萬噸,電子布銷量8.36億米。
時至2024年年中,日本經濟產業省于近日正式發布了2023日本碳纖維及其制品的總體產量、銷售及產品價格信息,總體來看,2023年日本本土碳纖維的產量以及銷量達到自2014年以來的近10年的最低值,產量和銷量分別僅僅為1.8萬噸、1.1萬噸。
然而,隨著日本碳纖維銷售單價達到了自2007年以來的最高值,接近621萬日元/噸(按2023年匯率約300元/kg),因此2023年日本碳纖維總銷售額仍然亮眼;而日本碳纖維制品也遵循相同的規律,產銷下降明顯,但是銷售價格達到高位。
(1)碳纖維產品市場情況
2023年日本本土碳纖維的總產量為1.8萬噸,而2022年日本碳纖維產量接近2.1萬噸,是自200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與2022年相比,2023年日本碳纖維產量下降較為明顯,降幅達到了14.2%,基本上接近近10年來的最低值。
2023年日本本土碳纖維的總出貨銷量為1.1萬噸,與之相比,2022年日本本土碳纖維銷量接近1.65萬噸,是200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因此,2023年日本碳纖維銷量相比于2022年大幅下降了32.9%。同時值得關注的是,這個銷量也是自2013年以來日本碳纖維銷量的最低值。
2023年全年日本碳纖維出貨銷售額為703億日元,雖然2023年日本碳纖維銷量僅僅相當于2022年銷量的67.1%,但是總銷售額與2022年相比僅僅下降了3.5%,而且2023年的銷售額也是自2007年以來的第二高,產量、銷量大幅下降卻對銷售額影響較小,自然是由于碳纖維價格高企。
2023年,日本碳纖維的出廠銷售價格為621萬日元/噸(按2023年匯率約合30萬人民幣/噸,約300元/kg),與2022年相比,碳纖維價格上漲了44%,值得關注的是該價格也達到了自2007年以來碳纖維價格的最高值。
(2)碳纖維相關制品市場情況
2023年日本碳纖維制品的總產量為16.5萬噸,比2022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1%;這也是自2020年經歷連續三年上漲后,碳纖維制品首次出現下降,但是從總體趨勢來看,2007年以來,日本碳纖維制品呈現顯著下降趨勢,而2023年碳纖維制品銷量僅僅相當于2007年銷量的54.6%。
2023日本碳纖維制品的總銷量為15.4萬噸,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0%,該數據同樣是經歷了2020-2022三年增長后,首次出現下降;而與2007年日本碳纖維制品銷量最高值相比,2023年碳纖維制品銷量僅相當于2007年的53.8%。
2023年日本碳纖維制品的出貨銷售額為2272億日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8%;自2020年以來已經歷了連續4年的增長。日本碳纖維制品最高銷售額出現在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與之相比,2023年銷售額相當于2019年疫情前的82.5%。
2023年日本碳纖維制品的出廠銷售價格為147萬日元/噸(按照2023年匯率約7.07萬元/噸,70.7元/kg),較2022年同期增長了6.0%;從歷史價格來看,日本碳纖維制品價格最高點為2019年,與之相比,2023年碳纖維制品價格相當于2019年的97.9%。
2024年6月我國進口碳纖維699.24噸,進口碳纖維織物67.78噸,進口碳纖維預浸料166.93噸,進口其他碳纖維制品685.03噸,進口碳纖維產品合計1618.99噸。
2024年6月我國出口碳纖維201.91噸,出口碳纖維織物272.63噸,出口碳纖維預浸料119.35噸,出口其他碳纖維制品994.69噸,出口碳纖維產品合計1588.58噸。
2024年6月,我國碳纖維凈進口量為497.33噸,碳纖維織物凈出口量為204.84噸,碳纖維預浸料凈進口量為47.58噸,其他碳纖維制品凈出口量為309.66噸,碳纖維產品合計凈進口量為30.41噸。
2024年6月,碳纖維國內市場價格區間盤整,原料丙烯腈市場價格走低,碳纖維企業成本壓力減小,報價暫維持穩定;供應端,內蒙光威4000噸碳纖維新項目投產,市場整體供應量增加;需求端,下游采購仍偏謹慎,小單入市詢盤采購為主,追求低價。
進出口方面,6月我國碳纖維、碳纖維預浸料、其他碳纖維制品進口數量環比增加,碳纖維織物進口數量環比減少。
具體分析:
2024年6月碳纖維進口總量699.243噸,同比增加22.10%,環比增加57.36%。其進口主要來自日本和墨西哥,進口數量為225.340噸和219.181噸。碳纖維進口均價為17.12美元/千克,其中日本碳纖維進口均價為28.14美元/千克。
下圖展示了我國碳纖維主要進口國家/地區的逐月進口均價走勢,從圖中可見,我國從日本和韓國進口的碳纖維型號相對單一,因此單價相對波動較小,而從其他國家/地區進口的碳纖維型號較多,平均進口單價波動較大。整體而言,2024年6月我國進口碳纖維價格略有提升,且主要地區碳纖維產品進口均價區域一致,主要是進口產品范圍縮小的影響。
2024年6月碳纖維出口總量201.912噸,同比增加73.36%,環比減少46.21%。其出口主要發往越南、俄羅斯和韓國,出口數量為68.24噸、25.89噸和25.335噸。碳纖維出口均價為15.54美元/千克。
2024年6月碳纖維織物:進口總量67.784噸,同比增加28.17%,環比減少5.39%。其進口主要來自美國、日本和中國臺灣,進口數量分別為25.709噸、18.028噸和17.276噸。碳纖維織物進口均價為84.61美元/千克,其中日本碳纖維織物進口均價為106.49美元/千克。
2024年6月碳纖維預浸料:進口總量166.928噸,同比增加26.95%,環比增加14.29%。其進口主要來自日本和中國臺灣,進口數量分別為49.88噸和38.912噸。碳纖維預浸料進口均價為92.56美元/千克,其中日本碳纖維預浸料進口均價為94.08美元/千克。
2024年6月未列名非電氣用的碳纖維制品:進口總量685.03噸,同比增加61.26%,環比增加0.89%。其進口主要來自日本、中國臺灣和美國,進口數量分別為315.518噸、214.923噸和123.986噸。未列名非電氣用的碳纖維制品進口均價為31.35美元/千克,其中日本進口均價為33.05美元/千克。
7月20日,聯通航美衛星通信產品“領航者相控陣”在上海世博中心2024聯通合作伙伴大會正式發布,可應用于我國中低軌衛星通信領域,建議零售價59800元,首發特價39800元(限個人客戶購買)。
據了解,“領航者相控陣”產品,可滿足中國內陸(含港澳臺)及部分近海區域接入使用。產品發布前完成全國除港澳臺、寧夏、上海、重慶外的所有省級行政區域的跑車實測,總里程近20000公里,歷時2個月,產品經過2次迭代、調優不斷完善,滿足更嚴苛的使用場景。
產品性能:采用電掃技術,實現波束的快速掃描,與傳統的機械掃描相比,能夠更快地改變波束指向,提高對目標的跟蹤,可以同時形成多個獨立波束,分別執行搜索、識別、跟蹤。
抗干擾更強:相控陣的電子掃描特性使其具有更強的抗干擾能力,能夠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性能。基帶系統支持擴頻技術,有效解決終端小型化后導致的解調門限和包絡譜密度不達標問題。
重量更輕:國內首款微型化民用相控陣衛星終端,采用TR組件替代傳統BUC、LNB等器件,大大減少設備重量,整機重量低至2.26KG。
尺寸更小:整機尺寸263x238x42mm,便于收納、攜帶、安裝和單人背負。
應用場景更廣泛:小型化、重量輕、低功耗等特點極大拓展應用場景,例如對衛通設備尺寸、重量有嚴格限制的使用場景。
兼容性更強:支持高軌衛星和低軌衛星通信;跟蹤算法、極化、切換算法;OTA更新軟件后就可入網低軌衛星星座享受高帶寬體驗;支持單北斗定位。
陸地應用:
通過在車頂安裝相控陣衛星通信終端,實現與衛星之間的通信連接,保持在高速移動過程中衛星追蹤,實現高速、高帶寬、高可靠性的網絡連接,高低軌衛星都可使用。
通過車載網絡,將車輛內部的各個系統和設備連接起來,實現數據的傳輸和共享。采用車載以太網、Wi-Fi等技術,構建一個穩定、可靠的互聯網絡,支持多種設備的接入和數據傳輸。
通過在車輛上安裝數據采集模塊,收集車輛的運行數據,如速度、油耗、行駛軌跡等,通過衛星鏈路上傳至云端進行分析和處理,為車輛的保養和維修提供參考和更加精準的車輛管理和服務。
海洋應用:
無人船:滿足海洋環境監測、海洋資源勘探、海洋調查與研究、海上救援、海洋設施巡檢、以及軍事方面的巡邏偵察,將視頻圖像信息(結合超級視頻壓縮設備)、物聯感知信息等數據實時回傳,監控中心可實時掌握前端情況,并對采集的數據信息進行分析研究,進而進行指揮決策。
海上浮標:滿足海域監測、水文氣象觀測、航道指示警示。將視頻圖像信息(結合超級視頻壓縮設備)、水文氣象信息等數據實時回傳,監控中心可實時掌握前端情況,并可以將指示警示信息通過文字或語音等方式傳遞到前端顯示或喊話設備。
航空應用:
載重無人機應用:應急救災場景,通過載重物資投遞無人機快速到達指定地點進行應急物資投遞,基于光電吊艙設備實施回傳視頻數據,實時掌握降落環境,確保非可視范圍安全降落。
巡檢、偵察無人機:滿足農業、森林、沿海、邊防巡查。利用計算機視覺代替人工決策,結合深度學習技術對視場中的目標進行特征提取和分類,高效識別感興趣目標,有效增強無人機系統的自主性和智能化水平。通過超級視頻實時壓縮設備實時回傳目標信息,監控中心可時掌握巡檢情況,輔助決策。
近幾日,衛星通信產業“捷報”頻傳。7月11日,香港電訊HKT宣布面向香港用戶正式推出天通衛星雙向語音通話和短信收發服務,成為香港首批獲中國電信認可推出手機直連衛星服務的5G網絡運營商。
7月15日,國產首顆全電推通信衛星——亞太6E在香港圓滿通過了衛星在軌技術驗收評審和地面系統最終技術驗收評審,正式投入運營。亞太6E通信衛星是迄今全球首顆從低地球軌道到地球同步軌道全自主實現軌道轉移的通信衛星。
同日,中國移動研究院正式宣布設立星地融合技術研究所,將整合無線與終端技術研究所、網絡與IT技術研究所、基礎網絡技術研究所的天地一體研發、衛星產品開發等,全面推進空天地一體化技術演進。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數據顯示,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中國在軌衛星數量已經超過900顆,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在信息通信領域,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天通衛星用戶容量已經可以達到50萬以上,主要覆蓋中國及周邊、中東、非洲等相關地區,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
2016年8月,天通一號01星成功發射,是中國衛星移動通信系統首發星,打破了衛星電話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標志著我國邁入衛星移動通信的“手機時代”。隨后在2020年和2021年,天通一號02、03星分別發射,主要覆蓋西太平洋地區、東南亞地區以及孟加拉灣地區等“一帶一路”區域。
2023年9月,中國電信正式推出“手機直連衛星通話”業務,成為全球運營商首次實現消費類手機直連衛星雙向語音通話和短信收發、全球首家實現地面蜂窩網絡業務與衛星網絡業務融合一體運營的電信公司。
除“手機直連衛星”外,“汽車直連衛星”也已經走進大眾視野。今年4月,比亞迪仰望U8越野玩家版正式亮相于2024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其搭載的衛星通信終端由比亞迪通信信號攜手中國電信共同研發,這標志著全球首款搭載天通衛星通信功能的汽車正式面向市場提供服務。
不久前,中國電信集團內部消息稱將設立一家集團直管專業公司——“天通衛星科技有限公司”,這是中國電信繼中國電信衛星公司之后設立的第二家衛星公司,新公司的定位是開展衛星信息通信業務的科技型、能力型、平臺型專業子公司。
除天通衛星外,中國移動的衛星通信研發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今年6月,中國移動公布了試驗星試制項目中標結果,華為、中興、銀河航天3家成功勝出,將助力中國移動第三顆低軌衛星“上天”。
2024年2月,中國移動冠名首顆衛星——“中國移動01星”與“星核”驗證星正式發射入軌。據了解,“中國移動01星”是全球首顆可驗證5G天地一體演進技術的星上信號處理衛星,“星核”驗證星則搭載了6G新型星載核心網“星核”系統。
為更進一步布局衛星通信產業,中國移動與中國星網、中國兵工共同出資成立中國時空信息集團有限公司。公開信息顯示,其業務范圍含衛星導航服務、衛星通信服務、地理遙感信息服務等。
中國聯通也在多年就已發展衛星通信業務。2017年,中國聯通全資子公司聯通在線與悅航陽光網絡、成都海特凱融共同成立聯通航美網絡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沃星空”“沃星陸”“沃星海”三大產品線,為全球民航、遠洋船舶等提供天地海一體寬帶衛星互聯網服務。
2024年2月,中國聯通研究院攜手中興通訊、銀河航天、是德科技,共同完成了運營商主導的首個NR NTN(5G寬帶非地面網絡)手機直連低軌衛星在軌試驗。數據業務上行峰值速率可達3.6Mbps,下行峰值速率可達11Mbps,可類比地面移動網絡4G水平。
不久前,聯通航美還同港股首家航天上市企業洲際航天科技簽署了合作意向書,洲際航天科技將引進聯通航美成為阿布扎比航天城全球生態鏈的重要合作伙伴,以全球視野拓展通信衛星業務的深度合作。
后來一步的中國廣電在衛星領域也進行了相關布局。中國廣電董事長宋起柱曾提到,隨著中國廣電固定語音業務網上線后,中國廣電也就至此形成了“手機+電視+寬帶+語音+衛星+X”的全融合業務體系。但此“衛星”并不是通信衛星,而是中國廣電的直播衛星。相信隨著中國廣電5G發展的逐漸成熟,5G通信衛星指日可待。
隨著衛星通信發展的逐步完善,衛星通信的重要性也在逐步顯現。特別是在重大災害事件發生時,其對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起到了關鍵作用。例如,在不久前華容洞庭湖一線堤防發生決口,運營商紛紛馳援一線,用衛星搭建災區通信橋梁,為現場搶險救災等工作開展提供有力支撐。
未來,衛星通信勢必將朝著更高速度、更大容量、更廣覆蓋的方向發展。隨著越來越多的衛星“上天”,空地一體化網絡將實現全球無縫覆蓋,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加便捷、實惠的服務。
低軌星座建設是國家戰略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等功能的需求不斷增加。低軌星座建設可以提供更加精準、實時、高效的服務,滿足各方需求。
7月12日,在湖北武漢開幕的第九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宣布正式啟動超低軌通遙一體衛星星座建設,首發星計劃12月發射。這一衛星星座的建設背景是什么?主要特征有哪些?
(1)開辟航天科技進步新賽道
超低軌道是指軌道高度低于300公里的軌道,將衛星從傳統的近地軌道降低到300公里以下,使其對地“遙感”變為“近端”,使其具備有效載荷成本低、通信時延小、用戶終端小型化等優勢。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空間工程總體部副總經理李艷彬表示,構筑一個開放的分布式智能型網絡化超低軌空間基礎底座,通過搭載不同載荷,輔以先進星載智能處理、星端直連、星間通信技術,實現空間信息快速、精準獲取,服務于政府、企業甚至個人對于更高精度、高時效、高可靠空間決策信息方面的迫切需求,可激發商業遙感市場巨大潛能,開辟航天科技進步新賽道,塑造空間信息產業發展新動能。
不同于傳統軌道,超低軌道動力學環境復雜,稀薄大氣阻力、原子氧通量隨軌道降低以近對數規律增長,維持衛星長期穩定可靠運行,需要抵消衛星軌道由于更高的大氣阻力而快速衰減的影響。盡管在超低軌道長期運行需要面對諸多技術挑戰,但投資價值巨大,美日歐等均已啟動相關商業或科學探空活動。
(2)看得更清、更快、更懂
超低軌通遙一體衛星星座,旨在超低軌道發展規模化的即時智能遙感服務系統,充分發揮距離近、延時低和路損小等天然優勢,打造以“小而精”“快而智”“多而廉”為差異化特征的超低軌通遙一體衛星星座及其應用系統,孵化直連用戶感、傳、算一站式服務的新域新質空間基礎設施,建立面向衛星直連大眾用戶的數字經濟新業態。
超低軌通遙一體衛星星座總設計師張楠介紹,超低軌通遙一體衛星星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點:一是看得更清,空間分辨率將達到0.5米;二是看得更快,空間信息15分鐘內直達用戶;三是看得更懂,通過星上智能處理、星端直連、星間通信等,省去了地面集中處理數據環節,實現空間信息直達用戶終端,孵化衛星直接服務于大眾的新型產業生態。同時,超低軌通遙一體衛星星座單顆衛星的成本將更低,實現同等分辨率下光學載荷重量、成本降低50%。
面向未來,超低軌通遙一體衛星星座建設將分步驟實施,共包括三個階段:
在技術與業務驗證階段,完成超低軌衛星關鍵技術驗證,開展在軌技術試驗與業務驗證;2024年,完成9星組成的業務驗證星簇發射;2025年,構建即時遙感業務應用示范系統,提供1天級服務響應能力。
在規模組網階段,完成行業廣泛應用,形成規模化組網,實現半小時級響應能力。計劃2030年,完成300顆星組網運行,提供可見光、合成孔徑雷達、高光譜、紅外多類型全時向遙感服務體系,形成全球15分鐘響應能力。
在融合發展階段,完成業務系統全面建設,達到全球范圍10分鐘以內的即時業務響應能力,提供完整的即時感知服務。
(3)衛星變得更加“智能”
超低軌通遙一體衛星星座的建設不僅展示了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最新實力,也將突破多項關鍵技術,提供更多機遇和挑戰。據介紹,衛星將通過星間鏈路實現多星協同,如第一顆衛星接收用戶需求,第二顆衛星拍攝所需信息,第三顆衛星完成智能處理。同時,衛星還將變得更加“智能”,能夠實現圖像數據在軌實時處理與智能識別,并將結果通過星間鏈路快速分發。
面對應急救援領域的需求,超低軌通遙一體衛星星座可提供高時效災情信息,可為應急救援、火情監測、防災減災領域提供有效的數據和能力支撐,衛星應用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常態化的災情監測預警,應急事件發生后,星間傳輸和星上智能處理可高效拍攝和提取關鍵信息,依托網絡直傳至車載或便攜終端,在15分鐘內為一線處置單元和前線指揮機構提供高時效的災區現場影像,高效支撐應急救援和輔助決策。
這么龐大的星座建設,如何盈利也是大家關心的話題。李艷彬介紹,一方面可以通過銷售衛星及用戶終端產品(含軟件)、空間數據產品及增值服務來獲取商業利潤;另一方面,通過構建超低軌空間基礎底座打造新質新域產業生態,面向社會征集有效搭載載荷,實現互利共贏。
7月25日,2024成都高新策源資本生態大會舉行,全國VC/PE云集。投資界從現場獲悉,成都高新區發布了全生命周期投資基金運營體系,其中在國資容錯機制上開啟新探索。針對種子、天使、創投、產投、并購基金等政策性基金設置了從30%起的容虧率,致力破解國資“不敢投”困境。這意味著,在合法合規的條件下,允許子基金及創業公司有不同程度的失敗率,營造寬容失敗的創業氛圍。
全生命周期體系探索全國較高容虧尺度。時間回到2022年初,成都高新區提出組建總規模每年不低于600億元的產業基金,用五年時間打造總規模超過3000億元的產業基金群。隨后,策源資本應運而生。
自成立以來,策源資本留給創投圈深刻印象。投資界拿到一組數據:截至目前,策源資本參與組建產業基金超1500億元;自主管理基金規模超200億元。
根據成都高新區發布了全生命周期投資基金運營體系。對各類投資基金明確了虧損容忍的尺度——種子、天使、創投、產投、并購基金等政策性基金的容虧率從80%到30%進行設置,市場化基金的容虧率設置為20%。
具體來看,成都高新區以策源資本和高投創投兩大基金運營平臺為核心,構建起“資助—種子—天使—創投—產投—并購”的全生命周期投資基金運營體系。
其中,“資助資金”不計權益支持高校院所創新項目開展概念驗證、小試、中試等成果轉化工作,由財政首期設立不低于1億元資助資金(5年累計15億元),每年支持150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成都高新區“就近就地、應轉盡轉”;
“種子基金”聚焦高端人才、創新創業團隊、優秀大學生創業團隊等,首批新設2億元種子類直投基金,未來每年投資不低于2億元,助力100個創新團隊注冊成立公司啟動產業化、商業化進程,并為創始團隊設置原價回購機制,比例最高可達到80%;
“天使基金”重點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初創期科技型企業。每年投資不低于15億元,每年支持企業不低于50家;
“創投基金”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等,持續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投資,每年投資不低于20億元,加速30個高能級項目快速成長,將重點發展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重點細分賽道;
“產投基金”聚焦主導產業進行重點投資,每年以不低于30億元重點投向20家核心企業。深挖主導產業鏈上下游關鍵環節,圍繞“鏈主”企業和核心節點型項目重點布局;
“并購基金”聚焦區內有并購意向的上市公司、鏈主企業,服務有被并購意向的優秀創新項目和有退出需求的資本,圍繞公司主營業務或產業鏈上下游進行并購重組,助力被投企業加速登陸資本市場以及區域上市公司、鏈主企業做大做強。
縱觀來看,此次是全國范圍內容忍度較高的容虧尺度之一,有望解決國資“不敢投”難題。
近日,深創投密集向被投企業發起回購訴訟的消息引發了一級市場關注。從深圳陽光采購平臺上的公開信息可以看到,近一年來,深創投累計發布了30余起訴訟法律服務采購相關的公告,其中大多數訴訟法律服務項目,均與深創投的被投企業觸發回購條款有關,而觸發原因多是未能按期實現上市或業績未達標。其中,項目涉及投資金額最大的是2019年深創投對GDKJ公司的一筆出資,金額為2億元。項目描述顯示,“根據投資協議約定,若公司未能于我方投資后四年內實現上市,則由回購義務人回購我方股權。截至目前,回購條款已觸發。”
另據財聯社創投通-執中數據,去年以來,深創投通過要求企業回購股份,已實現了近20個項目的退出,涉及項目涵蓋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以及電子信息等領域。有國資平臺人士對創投日報記者表示,項目當前上市退出受阻疊加在管多只基金到期,是深創投此番通過多種手段要求企業回購實現退出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深創投作為一家具有國資背景的大機構,還有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以及免責等一系列要求,多方面的背后動因,聯合催生了現在所看到的接連要求企業回購的結果。”該人士進一步表示,不僅是深創投這樣的國資GP在通過司法手段追回資金,一些國資LP也啟動了對GP的訴訟程序,“比較常見的是,國資LP訴管理人未盡勤勉盡責義務,還有一些涉及到管理人未能實現募資階段承諾的其他條件。無論訴訟最終是否能執行到資金追回,但這個追回的程序需要走,有這個程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國資的責任壓力。”
從深創投目前公開的訴訟法律服務采購公告中可以看到,深創投對這些項目的投資金額在500萬-2億元不等,而觸發回購條款的原因則主要是公司未能如期實現上市,以及業績不達預期。回購價格方面,深創投于2024年6月27日發布的一則訴訟法律服務采購邀請函顯示,因被投企業CQJQ未能如約實現上市,回購義務人需回購深創投方股權。深創投于2011年向該公司投資了4728萬元,截至目前,回購義務人剩余未回購部分本金3950萬元加上多年利息成本共計將近6000余萬元。另一則采購邀請函顯示,深創投于2018年向REGWL公司投資了1300萬元,由于被投企業未能于2023年末實現上市,觸發回購,截至目前,回購義務人剩余未回購部分本金639萬元加上多年利息成本共計900余萬元。
創投日報記者根據深圳陽光采購平臺的公開信息統計,2023年1月-2024年7月22日,深創投共進行訴訟類招標38起,其中,有35起為回購賠償類訴訟,剩余幾起則涉及管理費訴訟、停業項目股權過戶訴訟等。還可以看到,深創投進行訴訟類招標的數量和預算金額都有較明顯的增加。
去年全年,深創投發起的訴訟類招標共13起,而今年截至目前就達到了22起;訴訟費預算金額也較去年增長超過80%。有業內人士告訴創投日報記者,回購條款在一級市場中較為常見,甚至存在不接受回購條款的項目很難從投資機構手里拿到融資的情況,因此,在沒有更好的退出選擇的情況下,投資機構要求項目方履行約定回購所持股份亦很正常。
除了有待通過訴訟手段完成回購退出的這部分項目外,最近一年,深創投已經通過項目方回購的方式,密集從多個被投項目中實現退出。財聯社創投通-執中數據顯示,2023年,深創投從18個項目實現了回購退出,涉及項目包括新能源汽車制造商新鄉新能、電動汽車零部件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巴斯巴、手機游戲互聯網公司方片互動、超微量腫瘤液體活檢研發商海普洛斯以及電力熔斷器生產商中貝能源等,行業領域覆蓋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以及消費等。其中,退出前,深創投曾持有方片互動10%的股份,其在中貝能源的持股比例也達到了9.29%。
創投行業全鏈條壓力傳導多名創投行業人士均向創投日報記者表示,通過訴訟手段追回投資款,其象征意義或大于實際意義。“能回購的應該在啟動司法程序之前就回購了。因此GP對被投企業發起回購訴訟,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來自LP的壓力,到期不想辦法拿回來錢,下一步可能就是GP被LP訴未盡到勤勉盡責義務。”
事實上,當前,LP起訴GP的案件也在越來越多地發生。早在去年7月,創投日報就曾報道過一個個人LP起訴GP的案例。該案的LP認為,GP在管理期間,多次沒有依約、盡責地執行股權回購條款,貽誤時機且并未提交合伙人大會表決;不公平對待所管理的不同基金財產;以及未盡監督職責,因此未能及時發現投資標的實控人存在侵占公司財產的情況,這些都違反了管理人勤勉盡責的義務。
除此之外,知情權也是LP對GP提出較多的主張。在當時的案例中,LP曾對記者表示,GP對投資標重組這一重大事項未盡告知義務,是引發其不滿的關鍵。“直到LP通過各方渠道打聽,才發現被投項目之前重組了,而且在此之前GP都沒開過投資人或者合伙人會議。直到后來給GP發了到期清算的敦促函,GP才開了一次合伙人大會。”創投日報記者還了解到,產業LP圣奧集團有限公司近期也對管理機構容億投資提起了訴訟。公開資料顯示,容億投資是一家重點布局硬科技和數字科技兩大領域的早期投資機構,目前管理基金數16只,投資公司數94家。據接近案件人士透露,圣奧集團作為LP此前向容億投資旗下一只基金投入了5000萬元,近期因對容億投資管理層背景LP公平性、和基金投資目的等多方面存疑而提出退出。目前圣奧集團已向杭州蕭山區法院提起訴訟,蕭山區法院已于7月12日受理訴訟,并進入一個月的調節期。訴訟以知情權作為切入口,要求對容億基金底層信息進行全面調查。據該人士表示,圣奧集團有限公司早在去年9月就與容億投資方面展開了基金份額退出的溝通,因訴求一直未得到GP的積極回應,便采取法律手段進行維權。而對于國資機構而言,通過司法程序追回投資,則更是一種減輕責任壓力的重要方式。“尤其是早期一批在2017年前后設立的基金,目前基本都到了退出期,一些地方甚至成立了整改小組專門監督GP,可以說現在正是LP和GP矛盾尖銳的時候。”
今年以來,隨著IPO嚴監管和上市門檻提高,終止企業數量大增,IPO排隊企業降至500家以下,而這當中,有近4成的IPO排隊企業處于已過會狀態。
Wind數據顯示,當前滬深北三市IPO排隊企業共417家,而已過會+注冊中企業數量達到161家,占比達到39%,分板塊看,除北證、上證主板外,各板塊過會+注冊中企業占排隊企業比均達到30%以上,其中創業板更高達72%。
近4成IPO排隊企業處于過會后注冊環節,這在之前較為罕見,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IPO收緊外,還在于監管對于各板塊IPO核發批文數量的下降。
從整體來看,Choice數據顯示,2024年1-7月(截至7月16日),滬深北三市核發IPO批文數量為49份,較去年同期的217份下降了77%,其中北證、科創板、滬主板、深主板四大板塊今年獲批數量均為個位數,同比降幅均超過80%。
但從另一角度看,盡管核發批文較去年同期下降超7成,但各板塊IPO注冊進程仍在持續推進中,尤其是新“國九條”后,已核發的注冊批文達到18份,占比達到37%。同時各個板塊獲批企業均存在一定的共性特征。
(1)創業板
今年1-7月創業板獲批企業22家,其中8家已上市,新“國九條”發布后獲批企業10家,分別為蘇州天脈、新鋁時代、中航上大、慧翰股份、國科天成、無線傳媒、長聯科技、喬鋒智能(已上市)、珂瑪科技、綠聯科技。從其披露信息來看,新“國九條”發布后獲批企業突出特征包括:細分領域龍頭、進口替代、填補細分領域技術空白。
具體來看:
1、IPO用時:在過會至過批用時上,創業板用時均值為434天(約14.5個月),較去年同期增加約152天(約5.1個月),這或也是創業板已過會+注冊中企業數量占比達到70%以上的原因之一。
2、財務指標方面:2024年1-7月,創業板獲批企業包括19家創業板標準1企業、3家創業板標準2企業,其中標準1企業最新一年營收、歸母凈利潤均值109,913.27萬元、14,945.46萬元。標準2企業最新一年營收、歸母凈利潤均值182,236.30萬元、14,223.83萬元。
最低獲批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6,947.80萬元、7,294.31萬元。其中:新“國九條”發布后獲批企業:
——創業板標準1企業8家,最新一年營收、歸母凈利潤均值分別為129,448.25萬元、17,668.67萬元,最低獲批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8,044.96萬元、8,186.07萬元。
——創業板標準2企業2家,最新一年營收、歸母凈利潤均值分別為190,834.66萬元、16,997.14萬元,最低獲批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78,205.42萬元、15,080.53萬元。
(2)科創板
今年1-7月科創板獲批企業8家,其中2家已上市,新“國九條”發布后獲批企業4家,分別為凱普林、聯蕓科技、益諾思、金天鈦業。從其披露信息來看,新“國九條”發布后獲批企業突出特征包括:行業聚焦集成電路、醫藥、高端新材料領域、行業地位突出、商業化較為成熟。
具體來看:
1、IPO用時:科創板IPO企業過會至獲批、以及獲批至上市用時與去年相比并沒有太大差異,顯著變化在于采用“非標”上市標準的獲批企業較去年同期出現減少。同時獲批的2家以標準4上市的企業均為盈利企業。
2、財務指標方面:2024年1-7月,科創板獲批企業包括6家科創板標準1企業、2家科創板標準4企業,其中標準1企業最新一年營收、歸母凈利潤均值113,083.56萬元、17,279.84萬元。標準4企業最新一年營收、歸母凈利潤均值106,911.25萬元、8,445.14萬元。最低獲批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6,154.16萬元、4,934.33萬元。
其中:新“國九條”發布后獲批企業:
——科創板標準1企業2家,最低獲批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0,113.44萬元、14,723.59萬元。
——科創板標準4企業2家,最低獲批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03,373.62萬元、5,222.96萬元。
(3)主板
今年1-7月主板獲批企業13家(滬主板9家,深主板4家),其中4家已上市(滬主板3家,深主板1家),新“國九條”發布后獲批企業3家,分別為健爾康(滬主板)、中力股份(滬主板)、速達股份(深主板)。從其披露信息來看,新“國九條”發布后獲批企業突出特征包括:收入規模較大(均為10億+)、行業地位突出。
具體來看:
1、IPO用時:2023年2月1日,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正式啟動。受部份主板平移企業影響,去年同期相關環節用時較低,今年主板過會至注冊環節平均用時為182天(約6個月)。
2、財務指標方面:2024年1-7月,主板獲批企業包括9家滬主板企業、4家深主板企業,其中滬主板企業最新一年營收、歸母凈利潤均值266,705.36萬元、30,228.89萬元。深主板企業最新一年營收、歸母凈利潤均值186,919.32萬元、22,701.43萬元。
最低獲批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03,352.67萬元、9,889.16萬元。
其中:新“國九條”發布后獲批企業:
——滬主板企業2家,最低獲批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03,352.67萬元、12,354.62萬元。
——深主板企業1家,最低獲批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25,335.11萬元、16,232.86萬元。
(4)北交所
今年1-7月北交所獲批企業6家,且均已上市,新“國九條”發布后獲批企業1家,為萬達軸承。從其披露信息來看,新“國九條”發布后獲批企業突出特征包括:國產替代、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具體來看:
1、IPO用時
2、財務指標方面:2024年1-7月,北證獲批企業均為北證標準1上市企業,其最新一年營收、歸母凈利潤均值44,771.11萬元、6,491.01萬元。 最低獲批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1,510.18萬元、4,115.92萬元。其中:新“國九條”發布后獲批企業:——獲批企業共1家,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4,348.90萬元、4,950.46萬元。
編輯:馮征昊(半導體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對:王延韜 審核:侯曉鵬
閆晨曦(復合材料、衛星通信、金融資本)
(以上資訊主要來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陽能光伏、 今日半導體、半導體行業觀察、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人、樂晴智庫、未來智庫、索比光伏網、集邦新能源網、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高工鋰電、西安金融棒棒糖、復材網 、大國之材、新材料在線、衛星界、國際電子商情、中國國際復合材料展覽會、玻纖復材、衛星與網絡、全球一點通、硅谷網、清科研究、中國衛通、衛星與應用、中科創星、碳纖維生產技術、中國衛通、碳纖維研習社、實戰財經 、金融深度、華商韜略、戰略前沿技術、 投融界、 投資界、 中國汽車報、證券時報網、36氪、東方財富、中國證券報、新經濟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興產業投資聯盟、股權投資論壇、Wind資訊、搏實資本、中歐資本、國企混改研究院、機遇西安、米度資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