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在线,成全高清视频免费观看动漫版,91欧美精品激情在线观看最新

公司新聞
行業報告
陜投新興行業動態信息報告 2024年第11期(總第85期)

行業報告 2025-03-13 17:50:00 293

一、半導體芯片行業

1. 臺積電2nm工藝小規模試產

臺積電將于2025年量產其2nm工藝,日本SMC社長高田芳樹近日表示,臺積電已經在其2nm芯片試產線上采用SMC的水冷式冷卻器進行小規模生產。

SMC宣布,該公司已向臺積電出貨用于2nm芯片試產的冷水機組。SMC正推出專門針對先進半導體工藝的冷水機組產品,旨在使冷水機業務營收翻倍。高田芳樹透露,三星電子對SMC的冷水機組也非常感興趣。

據了解,SMC作為冷水機組的領先制造商,在芯片制造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市場份額高達40%左右。

2nm進展方面,此前有消息稱,臺積電將于9月啟動CyberShuttle(晶圓共乘)服務,業內人士透露,依照往年慣例,3月、9月各有一次向客戶收件的機會,協助廠商搶攻今年下半年及明年上半年的各類制程計劃。本輪晶圓共乘服務有望首次提供2nm選項,吸引下游設計企業搶先布局。

臺積電2nm技術進展順利,新竹寶山新廠2025年量產,此外N2P以及A16(1.6nm)均在2026年下半年進入量產,持續提升功耗以及芯片密度。

2.售價暴跌,存儲芯片遭拋售

由于消費需求持續疲軟及中國加大審核力度,中國存儲模組制造商在2024年第二季度清理過剩庫存后,正加速清理庫存,近期涌現大批拋貨潮,導致固態硬盤(SSD)市場的現貨價格下跌。

盡管NAND晶圓價格高企,但現貨市場的成品價格已回落至2023年初的水平。業內專家預計,中國市場的動蕩將持續到年底,某些特殊產品可能會出現暫時短缺。業內人士指出,近兩年,中國積極推動國內供應鏈建設,不少本土存儲模組廠商借此機會,拿下政府合約及本土品牌訂單,業務快速增長,也帶動一波渴望融資的新興創業公司涌現。

然而,許多存儲供應商在2024年受到了稅務審計,中國存儲市場出現恐慌及焦慮的跡象。

今年4月份,海關總署組織開展服務保障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打擊走私第一輪集中收網行動,主要針對虛開增值稅發票、騙取補貼、騙取出口退稅和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打擊利用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便利政策走私,國內多家存儲廠商牽扯其中,對整個行業的影響深遠。

中國存儲模塊制造商拋售了大量低成本庫存,為2024年第二季度預期的市場降溫做準備。他們原本預計2024年下半年會出現復蘇,但這并沒有實現。9月份終端市場需求持續疲軟等加劇了價格下行趨勢,使該行業陷入困境,一些公司不得不拋售最后的儲備。

除了中國市場需求疲軟外,歐洲、東南亞、南美等海外市場也面臨需求不及預期的局面。中國業內人士指出,雖然他們已經為淡季做好了準備,但沒有預料到下滑幅度如此之大,業績僅為2023年同期的一半左右。根據市場研究公司Omdia的最新數據,第三季度銷量最大的三層單元(TLC)256Gb NAND閃存產品的價格預計將從上一季度的1.54美元下降2.6%至1.5美元。

這一趨勢反映了更廣泛的市場動態,即智能手機和PC等主要行業的需求尚未復蘇,從而影響了價格的回升。不過,市場并沒有出現一致的下滑。Omdia預測,企業級固態硬盤(SSD)中使用的四層單元(QLC)NAND 256Gb價格預計將從第二季度的1.23美元上漲到第四季度的1.36美元。NAND市場的這種兩極分化,即面向消費者的產品價格下跌,而面向服務器的產品價格上漲,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發展趨勢。

Omdia還將今年AI PC在PC市場的滲透率預測從11%下調至10%以下,稱英特爾的重組沖擊是原因之一。

3.美國高通公司正在與英特爾洽談整體收購事宜

據外媒道,美國高通公司正在與英特爾洽談整體收購事宜。

若交易達成,這將成為史上規模最大的科技并購案之一,不僅將重寫全球芯片行業的競爭格局,也可能對整個科技產業產生深遠影響。高通公司近日就收購英特爾公司一事與英特爾方面進行了接洽,這是本月內第二次有媒體報道高通有興趣收購英特爾。本月上旬,路透社曾報道稱,高通管理層正在考慮收購英特爾的芯片設計業務,以充實自身產品組合,同時也在考慮收購英特爾的服務器等其他業務。

報道稱,交易細節還遠未確定,具體收購金額也尚不清楚。即使英特爾接受高通的報價,這種規模的交易也會招致多國政府以及歐盟方面的反壟斷審查。如果雙方真的達成交易,高通有可能會將英特爾部分資產出售給其它企業。

近年來,英特爾的業績并不理想。面對AMD、英偉達、三星電子和臺積電等對手的競爭壓力,英特爾在人工智能和高端計算市場的表現并不突出。為扭轉局勢,英特爾宣布了重組計劃,包括裁員超過1.5萬個工作崗位,以及暫停派息,以節省成本。但市場的反應并不積極,第二季度英特爾營收下降1%至128.3億美元,凈虧損高達16.1億美元。高通若能成功收購英特爾,則將成為一場改變行業格局的世紀并購。

高通將通過這次收購,獲得英特爾在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核心技術和市場資源,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芯片市場的領導地位。同時,這一交易也可能引發其他科技巨頭的收購潮,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創新和市場整合。

4.估值265億,MEMS龍頭歌爾微擬轉戰港股拆分上市

9月13日晚間,歌爾股份(002241.SZ)披露《關于分拆所屬子公司歌爾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至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的預案》相關公告。

歌爾股份方面表示,本次分拆歌爾微上市是綜合考慮消費電子行業發展趨勢、資本市場發展形勢,以及國家支持符合條件的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港上市融資的政策導向等多方面因素,結合上市公司和歌爾微的未來發展規劃所做出的審慎決策。

2020年年底,歌爾股份曾啟動子公司歌爾微至創業板上市工作,而今年5月,歌爾股份公告終止分拆歌爾微至創業板上市,并撤回相關上市申請文件。彼時,歌爾股份方面表示,終止歌爾微分拆上市的決定是基于對當前市場環境的審慎考量。

此前歌爾微電子擬IPO募集資金約32億元,有金融機構預測歌爾微發行價大約在40元/股左右,發行后總市值大約為265億元。

國產MEMS龍頭

歌爾微是國內MEMS(微機電系統)傳感器和微系統模組行業龍頭企業之一。業務涵蓋芯片設計、產品開發、封裝測試和系統應用等產業鏈環節,通過垂直整合,為客戶提供“芯片+器件+模組+系統”的一站式產品解決方案。

主要產品包括MEMS聲學傳感器、其他MEMS傳感器和微系統模組。根據知名市場研究與戰略咨詢公司法國Yole Development公司發布的MEMS產業報告,歌爾微在2020年MEMS廠商營收排名中位列第六位,受消費電子需求低迷影響出貨量下降,歌爾微2022年排名下滑至全球第九位,不過仍然是全球MEMS產業排名最高的中國企業。

此前,不少知名機構看好歌爾微電子未來發展,曾提前通過參與其Pre-IPO融資躋身股東行列,包括建銀國際、中金公司(601995.SH)、中信建投(601066.SH)等。從股權結構看,截至目前,歌爾股份仍直接持有歌爾微87.75%的股份,是歌爾微的控股股東。姜濱和胡雙美是公司實際控制人,亦是歌爾微的實際控制人。

2023年,歌爾微實現營業收入30.15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2.26億元,扣非后凈利潤1.21億元。而歌爾股份2023年度實現營業收入985.74億元,歸母凈利潤10.88億元。可見,盡管歌爾微營收體量僅有歌爾股份的三十分之一,但歸母凈利潤卻占到歌爾股份的五分之一,盈利表現較好。歌爾股份方面表示,本次分拆完成后,歌爾股份股權結構不會發生重大變化,且仍將維持對歌爾微的控制權,歌爾微的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仍將反映在公司的合并報表中。

歌爾股份分拆上市是為了搶抓未來數年中AI智能硬件發展的行業機遇。“在AI與智能硬件產品融合的機遇下,除了提升算力能力,終端傳感能力的增強也至關重要。聲學傳感器等傳感技術的提升,使得設備能夠更加精準地感知聲音等環境信息,從而實現更自然的人機交互和更智能的場景適應。

這種感知能力的提升,為后端AI處理提供了更豐富、更精確的數據輸入,使得AI系統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響應用戶需求,推動了智能硬件產品向更加智能化和個性化的方向發展。”歌爾股份方面對本報記者表示,歌爾微作為AI+終端時代傳感交互領域的絕對先行者,AI和集成電路的重要參與者,其全球領先的MEMS傳感交互技術、器件及系統正是AI+終端升級的核心環節。歌爾微若能通過赴港上市有利于歌爾微電子抓住發展機遇,將有效推動相關領域的技術迭代,引領行業發展。

大客戶依賴癥風險

值得留意的是,歌爾微曾在2021年12月28日向深交所創業板提交了上市申請,但今年5月份又終止了上市計劃。歌爾微從創業板轉投港交所或許與近幾年內地資本市場環境發生變化相關。

2023年下半年監管政策調整以來,滬深交易所IPO受影響最為嚴重,由此,不少公司選擇分拆至港交所上市。滬深300指數自2024年至今下跌超過30%,創業板指下調幅度約43%,A股主要的半導體指數如申萬半導體下跌36%。而香港恒生指數自2024年至今上漲約2%。

“A股IPO實質性暫停,上市公司要做分拆、讓業務相對獨立的子公司實現上市融資,只能選擇港股。”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對記者分析,A拆H不是因為更有吸引力,而是只能這樣做。記者注意到,歌爾股份也提到了擬分拆主體歌爾微所面臨的風險,比如業務高度依賴于消費電子行業的風險,歌爾微MEMS聲學傳感器、其他MEMS傳感器和微系統模組均主要應用于各類消費電子產品,應用于消費電子行業的比例超過90%,高度依賴于消費電子行業,各類消費電子產品銷量及更新換代等因素將對歌爾微經營業績產生重大影響。

而蘋果也是歌爾微MEMS設備的最大終端客戶,在歌爾股份2022年第四季度遭遇蘋果砍單業績受到影響的同時,其子公司歌爾微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根據官方披露,歌爾微2021年、2022年、2023年實現營收分別為33.48億元、31.25億元、30.15億元,凈利潤分別實現3.29億元、3.26億元、2.26億元,其中,2023年營收、凈利潤皆出現同比下滑。歌爾股份方面坦言,歌爾微還面臨客戶集中度相對較高的風險,特別是向蘋果產業鏈公司的銷售占比較高,對蘋果存在重大依賴。

目前,歌爾微主要客戶為全球知名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品牌廠商及其核心供應商,具有強大、領先的市場競爭力,與歌爾微保持了多年的穩定合作關系。若未來與主要客戶(特別是蘋果)的合作關系發生變化,將對歌爾微經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二、激光器行業

1. 克服多個技術壁壘,我國首個業務化運行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建成

9月15日,隨著系統完成部署,我國首個業務化運行的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正式建成,并進入常態化運行階段。該站的建成打通了星地激光通信全鏈條業務流程,將進一步推進星地激光通信的工程化應用。

目前,我國衛星數據接收僅靠微波地面站。隨著我國航天事業快速發展以及衛星技術不斷進步,衛星探測產生的數據呈幾何級增長,但海量數據無法及時下傳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嚴重制約了太空資源的高效利用。依靠設施規模擴充和局部技術指標提升,已無法滿足未來星地高速通信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新技術手段來解決星地通信速率瓶頸問題。

激光是星地海量數據傳輸的新選擇。星地激光通信以激光為載體,可實現衛星與地面之間的高速信息傳輸,是未來星地高速通信的重要手段。

區別于傳統微波通信,星地激光通信可用頻譜資源極其豐富,帶寬可達數太赫茲(THz),相較于微波通信提高了十倍到近千倍。對此,空天院高級工程師李亞林表示,如果將頻段比作道路,那么微波X頻段是單車道,微波Ka頻段是四車道,而激光可容納成百甚至上千車道。”

星地激光通信優勢明顯,但也易受多云、雨雪等天氣和大氣湍流影響。因此,合理的站址選擇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復雜非穩態大氣信道導致的光束質量惡化,提高星地激光通信的性能和可用度。

從我國大陸地理地形分布角度考慮,位于第一階梯的帕米爾高原地區具有平均海拔高、氣候干燥等特點,是極優良的站址地點。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所在的慕士塔格峰區域大氣條件好、視寧度優,可媲美世界一流光學站址,且氣候干燥少雨,全年均可開展星地激光通信任務,為星地激光通信的業務化運行提供了優良條件。

高海拔無人區站點的建設和運維非常不易。自2019年起,歷經幾年時間,空天院在自然條件惡劣的帕米爾高原建成了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該站包括位于海拔約4800米的科研區和位于海拔3300米的保障區,激光通信地面系統部署在科研區,運維人員工作在保障區,未來將通過遠程操作方式實現長期可靠的業務化運行。

據了解,項目團隊先后突破了大氣信道預測及任務規劃調度、激光信號的快速捕獲建鏈和自適應光學校正、復雜大氣條件下的無誤碼傳輸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實現了夜間星地激光通信的常態化運行。近期,項目團隊又攻克了白天強大氣湍流、強背景光下的可靠星地激光通信難題,首次成功完成了白天星地激光通信試驗,將星地激光通信的可用時段提高了近一倍,進一步支撐了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的業務化運行。

當前,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正加速發展星地激光通信技術,布局建設星地高速激光通信網絡。未來,我國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又將如何發展?

“我國星地激光通信發展非常迅速,各項關鍵技術均已突破,正在開展工程化試驗試用,以支撐后續的規模化組網應用。”空天院研究員、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主任黃鵬告訴記者。

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的常態化運行,將為我國下一代星地海量數據傳輸體系規劃和新一代衛星地面站網建設奠定堅實基礎。據介紹,空天院正在規劃、論證建設國家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網,通過在我國西南、西北和東部地區建設多個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進行組網,可以進一步克服天氣對星地激光通信的不利影響,大幅提高星地激光通信的可用度。

2.長光華芯二期“先進化合物半導體光電平臺”正式封頂

9月20日,長光華芯二期項目“先進化合物半導體光電平臺”在太湖科學城功能片區正式封頂,將建設國內一流的半導體激光芯片研發及生產平臺,為區域半導體產業高質量發展添勢蓄能。

據悉,“先進化合物半導體光電平臺”項目總占地面積約31畝,對標國際頂尖水準,建設生產中心、研發中心和動力站及配套設施,打造基于多種化合物半導體的光電與電子器件的材料、工藝以及封裝技術開發的先進器件研發和產業化平臺。

該項目被列入江蘇省重點工程,是在2022年8月8日長光華芯搬遷新基地后的又一重大工程,于2023年開工,預計2025年建成并全面投產。此次二期項目封頂,標志著長光華芯在多種化合物半導體光電芯片、器件等方面的產能、研發水平、橫向擴展和縱向延伸能力邁上新臺階。

蘇州長光華芯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長光華芯于2012年在江蘇蘇州成立,致力于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芯片、激光雷達與3D傳感芯片、高速光通信半導體激光芯片及器件和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全球少數幾家研發和量產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芯片的公司。

目前,長光華芯已建成從芯片設計、MOCVD(外延)、光刻、解理/鍍膜、封裝測試、光纖耦合等完整的工藝平臺和量產線,公司高亮度單管芯片和光纖耦合輸出模塊、高功率巴條和疊陣等產品,在功率、亮度、光電轉換效率、壽命等方面屢次突破,獲多項專利,與全球先進水平同步。

3.打破激光氣體檢測設備壟斷,岑鋒科技獲數千萬元融資

近日,高端激光氣體檢測設備生產商「岑鋒科技」完成數千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該輪融資由原子創投領投,合肥產投跟投。

岑鋒科技成立于2022年,主要從事激光光譜檢測分析的技術研發、產品制造、銷售服務,面向生態環境、氣象、安全應急和石油、鋼鐵、化工等行業。目前在激光吸收光譜技術(TDLAS)、光腔衰蕩光譜技術 (CRDS)、非分散紅外技術(NDIR)、非分散紫外技術(NDUV)等光譜分析領域擁有多項核心知識產權和科技創新成果。

岑鋒科技團隊核心成員主要來自1970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科院安光所),是國內激光光譜技術研究的知名機構。在國內曾率先開展多個激光光譜相關的重大課題研究、形成大量技術創新成果。

歷經近十年的研發和技術積累,岑鋒科技已形成以光腔衰蕩光譜(CRDS)、可調諧半導體激光吸收光譜(TDLAS)兩項技術為核心,非分散紅外技術(NDIR)、非分散紫外技術(NDUV)等光譜分析技術為輔助的完整正向研發飛輪,并完成多系列全自主創新產品,關鍵設備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實現零部件國產化率90%以上,成為國內少數擁有光學儀器年產能10k級臺套數量的高科技企業。

三、新能源行業


1. 時隔一年,寧德時代市值再破萬億

 9月27日交易時段內,寧德時代一度沖高至231.64元/股,按照總股本44.02億股計算,日內最高總市值超過1萬億。

在本輪股市的一波史詩級暴漲中,9月27日,國慶小長假倒數第二個交易日,新能源和鋰電板塊走出了振奮人心的曲線。

交易日內寧德時代一度沖高至231.64元/股,按照總股本44.02億股計算,日內最高總市值超過1萬億。這距離該公司2021年6月10日市值首次破萬億,已經足足三年過去。

查詢股市數據可見,在首度沖刺萬億之后,寧德時代市值一路飄紅,上漲至1.6萬億,這一歷史最高點出現在2021年12月1日。隨后,寧德時代股價長達2年震蕩下行,直至2023年9月4日之后,跌破萬億,不再反彈。

“寧王”股價暴漲,是否與市場傳聞其收購光伏TOP4公司有關不得而知。但近期關于這家電池巨擘的收購傳聞屢見報端。

如今,在光伏行業內卷、列國紛爭混戰的局面中,寧德時代或許是想抄底優質資產,完善“光儲充”版圖,為儲能業務拓展新場景。

有消息稱,其潛在標的可能有隆基綠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和天合光能等光伏組件巨頭等。事實上,寧德時代的真正目的是利用光伏、儲能和充電樁的結合,實現“光儲充一體化”,并利用光伏企業的渠道優勢來推廣儲能產品。

此前,寧德時代的傳聞收購對象還有一道新能源和潤陽股份等非上市公司。相關人士指出,晶澳科技因其市值相對較低、海外營收占比高,以及創始人靳保芳年逾古稀、退休意愿較強,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的收購對象。

倘若寧德時代上述消息屬實,那么它的這一舉措可能會加速光伏行業的洗牌,引發行業新的競爭格局。

作為全球動儲電池雙霸主,寧德時代的基業建立在新能源汽車與儲能行業兩大萬億產業之上。

2017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份額首次出貨量一騎絕塵。但實際上,寧德時代花了12年才登頂動力電池王位,在此之前更是有長達25年的行業積淀。

根據SNE Research最新數據,2024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全球動力電池使用量市占率為37.5%。2023年這一數據為36.8%,連續7年排名全球第一。

事實上,寧德時代的全球動力電池市場份額已經逐年下滑,從2019年超過半壁江山的50.57%逐漸縮水超過10個百分點,如今已不足40%。

在國內,寧德時代的市場份額被蠶食也是不爭的事實。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2024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國內動力電池裝車量市占率上升至46.4%,仍然保持「定海神針」領先優勢,但與2019-2022年超過50%的份額相比,已經逐年下滑。

儲能電芯板塊,寧王也正在被后起之秀“圍攻”。

SNE Research數據顯示,2023年其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市占率為40%,連續3年排名全球第一。

2024上半年,寧德時代仍為儲能電芯總出貨量Top1,億緯鋰能、瑞浦蘭鈞、海辰儲能與比亞迪緊隨其后。其中,寧德時代市場份額占比近35%,相比2023年全年的35.6%略有下滑。

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行業前三的位序中,億緯鋰能、海辰排名大幅上升,出貨量暴增。

據公開報道,億緯鋰能盯上了寧德時代手中的蛋糕,曾經“截胡”了儲能集成商瓦錫蘭Wartsila、首航新能源等儲能大客戶的訂單,快速崛起。

最近,中車株洲所合縱連橫,首次公開14家核心供應商名單,僅電芯供應商就有蘭鈞新能源、欣旺達、中創新航、蜂巢能源、國軒高科等5家,卻唯獨不見寧德時代。

業內人士指出,中車株洲所此前的主要電芯供應商為寧德時代,降低核心供應商比例或許是為了掌控更大的議價權。

今年8月10日,寧德時代在成都開設了其首個線下品牌展示門店,命名為“新能源生活廣場”,首批入駐了41個品牌,展示了70余款新能源車型,成為了一個巨型新能源汽車“展覽館”,并在抖音平臺與車企高管進行互動。

今年年初,寧德時代與猛士科技、龍工集團接連簽署合作協議,在整機平臺標識“CATL Inside”,C端戰略浮出水面。試圖模仿英特爾的“Intel Inside”模式,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在消費者心中建立品牌認知。

此外,寧德時代官方視頻號今年發起了數場to C直播,試圖通過直接與消費者互動,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而在全國主要機場和高鐵站,寧德時代也首次大規模投放戶外廣告,進一步擴大其品牌曝光度。

通過加速實施全面的to C戰略,寧德時代渴望與消費者直接建立連接、希望在消費者心智中播種的意圖,已不言而喻。

2.欣旺達超級快充產品進軍電摩市場

2024年以來,隨著鋰電池價格的下降,電動摩托車市場從平緩發展一躍成為新的投資風口,以雅迪、小牛等為代表的中國品牌紛紛發布了各自電摩產品。

不僅如此,電動摩托車國際化進程也按下了加速鍵,東南亞和歐洲在內的多個地區和國家陸續將“限油換電”提上日程,出行領域的電動化成大勢所趨。

這一背景下,2024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摩托車博覽會于9月13日盛大啟幕。作為全球鋰電池領軍企業,欣旺達控股子公司浙江欣動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欣動能源”),攜旗下配套超級快充技術的全新電摩鋰電產品——逸風系列,登上這一行業頂級舞臺,亮相1T39展位,吸引無數觀眾,成為該展覽會的亮麗風景。

電摩及電摩電池市場方興未艾

電動摩托車,是一種外形類似于摩托車,以蓄電池作為能源的交通工具。通常而言,電動摩托車與電動自行車相比,功率更大,行駛速度更快,而且沒有類似于自行車的踏板,在外形上與傳統摩托車幾乎一樣。

來自Global Info Research的統計及預測顯示,2022年全球高性能電動摩托車市場銷售額達到了463.09百萬美元,預計2029年將達到914.94百萬美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10.07%(2023-2029)。

一個實際的情況是,東南亞(含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摩托車市場,保有量約4.7億輛,近年來,東南亞多國紛紛提出電動化發展戰略,通過多種舉措推進摩托車油改電,東南亞電摩步入發展期。

此外,非洲摩托車保有量3000-4000萬輛,主要用于載客、送貨等商業用途,隨著主要國家推出電摩支持政策,以及換電、租電等新模式的興起,更高性價比的電摩在非洲獲得生機。

電動摩托車市場向好,占據電動摩托車成本大頭的電摩電池,成為鋰電池企業新的突破口。

來自QYR的統計及預測顯示,2022年全球電動摩托車鋰電池市場銷售額達到了249.46百萬美元,預計2030年將達到635.63百萬美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13.63%(2023-2030)。

3.國資央企專業化整合,一汽收購青島力神

9月25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專業化整合推進會,會上開展重點項目集中簽約,其中就包括中國一汽、兵器裝備集團、東風公司與中國誠通動力電池領域專業化合作項目。

據了解,中國一汽擬投資控股中國誠通所屬力神青島,兵器裝備集團、東風公司同步參與,共同打造國資動力電池頭部企業,推動中央企業新能源汽車業務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

力神青島全稱“力神(青島)新能源有限公司”,曾用名“青島力神動力電池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楊成林,注冊資本約8.45億元人民幣,是天津力神持股達68.7831%的、主營動力電池制造與銷售的企業。即力神青島是力神電池旗下動力電池板塊。

有業內人士表示,此次中國一汽投資控股力神青島,未來是否會注入一汽控股的上市公司將值得期待。

而總的來說,力神青島被一汽等控股,屬于強強聯合的“戰略合作”。從力神看,資金將更加充沛,創新研發力度也將進一步加強,未來訂單將更加充裕;從一汽、東風等車企來看,動力電池的供應鏈將更加可靠,力神的動力電池也將優先供應其旗下車企。

關于力神

力神電池成立于1997年,是國內最早從事鋰離子電池研發與制造的企業之一。力神電池曾位居國內動力電池裝機排名前十,也是中國首批參與供應儲能電池的核心企業之一。但是近些年,相比其他動力電池企業,力神電池市場規模逐步下滑。

作為老牌電池企業,早在2004年力神電池就開始籌劃上市,但其上市之路并不順暢,三次沖刺上市均未通過。

2020年,中國電科與中國誠通簽訂力神電池股權重組及劃轉協議,中國電科將持有的力神電池全部股權無償劃轉給中國誠通。

2020年1月,中國誠通正式入主成為力神電池的大股東,之后通過深化改革等綜合舉措,為企業帶來一系列新變化。

比如,中國誠通綜合運用基金投資、股權管理、資產管理、金融服務、產業培育等豐富功能,促進集團內外部與力神電池的產融協同和產業鏈協作。

2022年1月,力神電池動力板塊完成首輪募資59億元,引入國調基金、農銀投資等9家投資人。

2023年8月,力神電池完成B輪融資,引入南網儲能、全柴集團等具備戰略協同效應的重要投資人,募資近30億元。

一汽集團新能源正穩步發展

一汽集團早已制定了新能源汽車發展計劃。按照計劃,2024年,一汽集團新能源車銷量目標為50萬輛。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一汽系一汽解放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大幅增長139.8%。而在此前,一汽解放已與華為簽署全面合作協議,共同打造的L4級別自動駕駛重卡預計在2025年可實現低速場景的示范運營。

當然,除了一汽,還有東風公司與中國誠通動力電池領域專業化合作項目。“中國誠通動力電池領域”就是力神電池了。

4.科創板失敗,國富氫能再次沖擊聯交所IPO

9月20日,據香港聯交所披露,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富氫能”)向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擬香港主板上市,海通國際資本、中信證券香港為聯席保薦人。

這是繼重塑能源后又一家氫企前往香港IPO。

國富氫能是國內領先的氫能儲運設備制造商,專注于研發和制造全產業鏈的氫能核心裝備。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戰略位置,交通便利,鄰近港口,擁有豐富的供應鏈資源。

目前向客戶提供四種氫能設備產品:車載高壓供氫系統及相關產品、加氫站設備及相關產品、氫氣液化及液氫儲運設備、水電解制氫設備及相關產品。自成立以來,國富氫能重點發展中國的交通運輸領域,開發及制造氫燃料電池汽車核心部件(即車載高壓供氫系統)及氫能運輸基礎設施(如加氫站)的設備。

根據招股書,國富氫能的車載高壓供氫系統及相關產品、加氫站設備及相關產品在2023年在營收上的占比分別57.6%和23.6%。

2023年中國的車載高壓供氫系統銷售量計,國富氫能排名第一,占有23.6%的市場份額。作為車載高壓供氫系統的核心部件—車載高壓儲氫瓶,其在國內的銷售額也排名第一,占有26.2%的市場份額,曾被喻為儲氫瓶第一。

另外,截至2023年底,國富氫能在中國所有加氫站設備及相關產品供貨商中排名第一。中國已建成的加氫站數量達到428座,其中110座加氫站配備了國富氫能的加氫站設備及相關產品,占已建加氫站總數的25.7%。

對于其他兩項新晉業務,國富氫能在2023年交付了一套氫氣液化設備以及少量水電解制氫設備。

盡管國富氫能的產品市場占比數據聽起來前景光明,但國富氫能的財務數據卻不容樂觀。根據招股書披露所示,在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前五個月,國富氫能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29億元、3.59億元、5.22億元和0.64億元,2022年和2023年的增長率分別為9.11%、45.40%。

凈利潤分別為-0.75億、-0.96億、-0.75億和-0.97億元,連續三年虧損,三年累計虧損超2億元。另外,可以看到2024年前五個月的虧損已超過2021、2022、2023整年度的虧損。

好消息是,國富氫能的毛利率在不斷增加,2021年、2022年、2023年,國富氫能的毛利率分別為9.6%、10.9%、17.9%。這給未來國富氫能的市場競爭提供了競爭基礎。

根據公開公告顯示,國富氫能早在2022年6月向上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擬科創板上市,后于2022年11月因審批程序不確定性,主動撤回科創板IPO申請。

同一時期申請A股上市的氫能企業還有重塑能源,現如今重塑能源也于2024年9月2日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

根據按行內人士的分析,認為2022年上市失敗,主要有兩點:一是營收,二是估值。

在國富氫能提交的招股材料中,2021年營收為3.29億元,但按照最近幾次股權轉讓的價格計算出的估值也超過30億元,恰好符合科創板相關的上市標準。

另外,根據更詳細的數據顯示,國富氫能2021年第一、二季度的營收增長率均不超過20%,但第三季增長一下子接近100%,第四季度增長31.24%,營收增長曲線十分陡峭。

并且,根據行內熟悉人士表示,國內儲氫罐和加氫站設備的技術壁壘不算高,國富氫能的市場占有率雖然處于領先水平,但技術上并沒有實質性的優勢,連續的高增長有點不正常。

與之同時高速增長的還有國富氫能的估值。根據國富氫能公開披露的信息,它曾實現“不到半年估值翻番”的壯舉,且申請上市之前還有過多家公司帶資入股。

2021年4月,國富氫能引進蘇州雋永增資2000萬元,持股1.29%,投后估值為15.5億元,同年8、9月,上海泓成、天鷹投資、青島新鼎等又進行投資,投后估值30.6億元,增長接近一倍。

現如今最新估值為38.37億元

另外,根據國富氫能的財務數據顯示,2019-2021年,國富氫能應收賬款余額分別為1.6億元、2.3億元和3.2億元。

在最新的招股說明書中,2022-2024年7月份,國富氫能應收賬款余額分別為3.95億元、4.86億元、4.66億元。

2021年、2022年、2023年應收賬款占比當年營收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7.26%、110%、93.10%。非常驚人的一個占比量,基本接近100%。

這說明國富氫能的財務數據并沒有比2022年上市時要好多少,而A股上市出了名的要求嚴格,在這種情況下接著申請A股上市恐怕還是失敗的結果,赴港上市更有利于上市成功。

此外,在IPO新規后A股上市已很難,許多創新型企業積極尋求赴港赴美上市,拓寬融資渠道,這恐怕也是國富氫能赴港上市的重要原因。

根據國富氫能招股說明書上的說明,隨著未來業務的不斷擴大,以及投資新技術和開發推出新產品,國富氫能認為未來其經營成本及開支還會持續增加,日后可能繼續錄得虧損及經營活動現金流出凈額。

這種情況與大部分氫能企業很像,市場前景很好,公司市場份額占比也高,但財務數據很難看。

特別是應收賬款很高,如此前重塑能源以及已上市的億華通等氫能企業都出現應收賬款很高的情況,另外億華通等企業也因為應收賬款過高問題,出現了上市后股價大跌。

四、復合材料行業

1.中復神鷹分享碳纖維市場研判:光伏需求有所萎縮

近日,中復神鷹接受了投資者調研,相關問答整理如下。

1)公司上半年銷售情況,請分領域劃分下對應的銷售占比?

上半年,公司新能源領域(氫能、風電、熱場)銷量占比超45%,相較2023年有所下降,主要受光伏領域需求萎縮導致。體育休閑領域銷量占比超30%,較2023年同期有所提升。航空航天領域銷售有所提升,外貿出口銷售增長較多,其他領域銷售占比超15%。

2)公司不同生產基地的盈利能力如何?

連云港基地高性能小絲束產品,盈利能力較強,毛利率略有增長。西寧基地基于大產能的背景,生產的T700級產品,今年價格小幅下跌,毛利率有所下降。

3)公司如何看待自身上半年經營情況?

公司在2024年面對碳纖維市場需求不達預期,產品銷售價格下調等因素影響下,導致公司銷量增而利潤未增,但公司迅速采取成本壓降、市場調研、海外市場布局等措施來應對市場變化,并召開半年度經營策略會,明確下半年戰略方針:

一是調整生產計劃,優化產品結構;二是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推出適配中高端領域的新產品;三是進一步了解碳纖維海外市場情況,加深與海外大客戶之間的業務交流;四是進一步分析上半年需求疲軟的下游應用領域是否有新的應用機會,如風電、光伏、氫能等領域。

4)面對當前市場情況,公司做了什么銷售策略變革?

公司采取了多項措施來優化銷售流程和擴大市場份額。首先,對銷售模塊進行了整合與凝煉,成立了市場營銷中心進行統一管理,并新設交付經理崗位負責物流管理,以打通發貨堵點。

其次,公司加強了銷售團隊建設,細化了區域銷售職責與激勵政策,以激發銷售團隊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最后,公司構建了多渠道銷售模式,以直銷為主、經銷代銷為輔,加速推動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覆蓋。這些措施有助于公司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提升市場競爭力。

5)公司如何看待風電市場?

風電市場目前仍是碳纖維比較重要的應用領域。隨著風電葉片長度和強度的不斷提升,碳纖維在風電領域的應用也日益廣泛。特別是在“雙碳”目標背景下,我國正在加快“綠色”能源轉型進程,這對碳纖維產業鏈的成熟和風電葉片大型化、輕量化需求的高速增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從而進一步拉動了碳纖維市場的需求。

針對當前風電領域的發展現況,公司積極調整戰略部署,加大了在風電領域的投入和研發力度。今年上半年,公司在風電領域的銷售較上年實現了顯著提升。

為了進一步提升在風電領域的市場供給,公司還增加了T700-24K和T700-48K這兩款產品,并已在主流風電廠家進行應用驗證,得到了積極反饋。這些新產品的推出不僅豐富了公司的產品線,也進一步提升了公司在風電領域的市場競爭力。

6)公司中高模產品對應的應用領域是什么?公司如何看待下一代碳纖維研究?

公司當前的中高模產品主要應用于航空航天、體育休閑及電子3C等領域。在行業對于下一代碳纖維的定義中,當純碳含量達到98%時,材料將展現出晶體的特性,具備極高的強度和硬度。

然而,目前碳纖維制成的纖維形狀性能僅達到理論值的4%,這主要是由于碳纖維的片狀結構所致。因此,公司下一代碳纖維的研究方向將聚焦于晶體結構,旨在通過改變碳纖維的結構,使其更加立體,從而提升其強度。這一研究將有助于推動碳纖維性能的進一步提升,滿足行業對更高性能材料的需求。

7)碳纖維行業價格趨勢研判,公司如何擴大自己盈利面?

公司在上半年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雖然銷量同比增長超過10%,但收益卻受到碳纖維行業整體價格下滑的影響。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來調整銷售方針并提升盈利能力。

一是加大了高端產品的產出,通過提高產品附加值來增加利潤。二是放大了成本優勢,在穩定價格的同時加大了降維產品的出貨量。三是繼續加大新產品研發的力度,加快中高端新品的推出,并夯實新品定價優勢。同時,公司戰略上在積極的深入推進產業鏈延伸,除了目前的航空預浸料產品外,還在積極探索高端中間體的產品布局,以此來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2.碳纖維行業內卷嚴重,市場價格走低

1)2024年第三季度市場綜述

2024年第三季度碳纖維國內市場價格弱勢延續,本季度市場平均價格為87.11元/千克,較上季度均價下跌6.22元/千克,跌幅為6.66%。

2024年第三季度國內碳纖維市場供強需弱格局加劇,行業內卷嚴重,價格繼續走低。成本端,原料丙烯腈價格跌后反彈,整體處于低位,碳纖維原絲價格下降,碳纖維企業成本略有降低,但碳纖維價格繼續走低,企業生產仍然承壓;供應端,行業開工水平偏低,多數企業按單生產,但8月山東碳纖維項目投產運行,行業整體供應能力持續增加,且市場庫存維持偏高水平,本季度整體供應量較上一季度增加;需求端,下游需求相對平穩,風電葉片以執行訂單為主,年度新增裝機數量同比增加;但碳碳復材行業利潤水平不佳,需求減少;體育器材方面,自行車等需求好轉,用量提升,但釣魚竿等需求弱勢,用量減少;其他需求領域用量仍然有限,尚未出現明顯增量。回顧整個三季度,碳   纖維市場走勢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市場貨源供應充足,碳纖維價格下探。

7月,原料丙烯腈價格震蕩走低,碳纖維企業成本支撐不足,疊加市場貨源供應充足,庫存持續高位,而下游需求維持平穩,剛需小單入市詢盤,尋求低價采購,月內碳纖維市場商談價格下探,跌至低位。

第二階段:碳纖維價格處于低位,市場弱勢盤整。

8-9月,雖原料丙烯腈市場價格小幅反彈,但碳纖維原絲價格走低,且下游需求表現一般,碳纖維市場價格上漲動力不足,疊加供應持續增加,后市偏空情緒影響下,碳纖維市場價格維持低位盤整。

2)2024年第三季度供應分析

截至2024年9月,國內碳纖維正式投產產能達135500噸,本季度新增產能4500噸,同比增速15.61%,環比增速3.15%。新增產能主要為山東、江蘇地區,新增產線主要涉及到的產品是國產T700級別及以上12K及小絲束產品。2024年第三季度國內碳纖維企業開工小幅下降,平均開工率為46.53%,產量增加,較上季度增加約625噸。

 

3)2024年第三季度需求分析

本季度國內碳纖維市場需求相對平穩,月均表觀消費量為4704噸,進口依存度為26.75%。風電市場方面需求尚可,裝機量穩步增加,截至2024年8月,我國本年度新增風電裝機量為3361萬千瓦,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69萬千瓦,碳纖維需求量尚可;體育休閑行業需求大體維持平穩;碳碳復材行業盈利水平不佳,開工維持低位,碳纖維用量減少;壓力容器方面總體需求相對平穩,增量有限;其他需求用量仍然較少,總體而言碳纖維需求相對平穩。

4)2024年第三季度成本利潤分析

1)成本端:三季度碳纖維原料丙烯腈市場價格跌后反彈,整體而言原料價格處于低位水平,但碳纖維價格再度走低,碳纖維工廠生產成本承壓。本季度華東港口丙烯腈市場主流自提均價8682元/噸,較上季度均價下跌1157元/噸,跌幅11.46%。以國產T300級別產品為例,本季度自產原絲的碳纖維企業平均生產成本82.67元/千克,較上季度平均生產成本降低2.73元/千克,降幅3.19%。

2)利潤方面:本季度碳纖維產品價格再度走跌,行業整體盈利空間再度壓縮,多處于盈虧邊緣。以國產T300級別12k產品為例,本季度自產原絲生產T300級別12K產品的碳纖維企業平均利潤4.01元/千克,較上季度平均利潤減少0.59元/千克;自產原絲生產T300級別24K產品的碳纖維企業平均利潤-5.99元/千克,較上季度平均利潤增加0.10元/千克。

5)2024年第三季度進出口分析

據海關數據統計,2024年1-8月我國進口碳纖維4669.48噸,進口碳纖維織物503.49噸,進口碳纖維預浸料1230.71噸,進口其他碳纖維制品4486.46噸,進口碳纖維產品合計10890.13噸。

2024年1-8月我國出口碳纖維1197.94噸,出口碳纖維織物1532.92噸,出口碳纖維預浸料760.59噸,出口其他碳纖維制品6245.55噸,出口碳纖維產品合計9737噸。

綜合來看,2024年1-8月國內碳纖維市場價格再度走低,下游需求維持平穩,碳纖維產品進口貨源同比減少7.35%,主要以進口碳纖維為主,其他產品凈進口量較少。

3.國內“供過于求”致使碳纖維短期承壓,淺析未來碳纖維終端應用的發展方向

低空經濟:eVTOL加速適航認證,利好上游碳纖維市場

我國低空經濟蓄勢待發,eVTOL為重要載體之一。據中商產業研究院,低空經濟以各類有人與無人駕駛航空器的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2023年中國eVTOL產業規模達9.8億元,同比增長77.3%。近期eVTOL在適航審定、航線執飛、上線銷售等方面進展頻頻。據悉,小鵬分體式飛行汽車“陸地航母”將于2024年四季度開始預訂,并于2025年四季度開始交付。國內沃飛長空、峰飛、沃蘭特、時的科技、御風未來等主機廠的eVTOL項目均進入到了適航審定階段。海外Joby、Archer、Lilium等廠商也已經具備相對成熟的產品,并已經獲得運營訂單,當前正加速推進產品的認證。

eVTOL復合材料結構中90%以上使用的是碳纖維復合材料。由于eVTOL、小無人機、部分輕型飛機是由電機驅動,因此對輕量化的要求更高。碳纖維復合材料在eVTOL的結構、部件中占比遠超傳統航空器。復合材料占eVTOL機身結構使用的全部材料的占比高達70%以上。復合材料中90%以上使用碳纖維增強,大約10%采用玻璃纖維增強。eVTOL使用的復合材料中,約有75%-80%將應用于結構部件和推進系統,有12%-14%在內部結構應用,如橫梁、座椅結構等;剩余的8%-12%在電池系統、航空電子設備和其他小型應用。

當前國內eVTOL最主流的的三家廠商為億航智能、小鵬匯天、峰飛航空,這三家旗下設計參數較為公開的機型是億航智能的EH216-S、小鵬匯天的旅航者X2和峰飛航空的盛世龍。對于傳統商用客機,最大起飛重量=空機重量+燃料重量+最大載荷,由于eVTOL是純電驅動,因此,最大起飛重量=空機重量+最大載荷。由公布的最大起飛重量減去最大載荷得到空機重量。根據披露,旅航者X2的人均最大載荷=(560-360)/2=100公斤。小鵬匯天X2機身部分碳纖維部分重量僅為85KG。可計算得碳纖維復材的占比=85/360=23.6%。假設億航智能和峰飛航空的eVTOL使用碳纖維占比也為23.6%。

據預測,eVTOL行業對復合材料的需求將在未來六年內大幅增長,預計將從2024年的約110萬磅(約500噸)激增至2030年的2590萬磅(約11750噸),增長幅度約22.5倍,年化增長率69%。而據預測,航空航天碳纖維需求量將從2023年的22000噸增長到2030年的48635噸,年化增長率為12%,其中尚且未考慮今年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將對eVTOL行業發展帶來的促進作用,若參照上述兩個靜態預測計算,2030年,航空航天領域碳纖維需求中來自eVTOL的部分,占比為24.2%,若eVTOL在政策催化下加速落地,占比未來會更高,可以看出eVTOL將成為航空航天碳纖維需求量的重要來源。

新能源汽車:輕量化+儲氫氣瓶需求帶來碳纖維增量空間

隨著輕量化趨勢以及氫燃料汽車的發展,新能源汽車將成為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另一需求增長點。燃油車輕量化將降低油耗和排放,數據表明燃油汽車重量減少10%,油耗降低6%-8%,排放降低5%-6%;新能源汽車的整車輕量化也有利于提高續航里程。

碳纖維增強塑料(CFRP)制成的車身部件比鋁合金部件可減重30%以上,比同類鋼制零部件減重60%以上。此外CFRP密度約為1.6g/cm3,約是鋼的1/4,具有優異的機械性能;與輕質鎂鋁合金材料相比,碳纖維復合材料制備的汽車結構件不需鍛壓和焊接,采用模壓和粘結工藝,節約了模具等綜合生產成本。

根據相關研究結論,當汽車產量低于2萬輛時,采用RTM工藝生產的CFRP車身的總體成本低于金屬車身,這說明CFRP不僅具有先進生產工藝的技術優勢,同時兼有小批量生產成本低的經濟優勢。隨著豪華款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碳纖維用量有望進一步增加。CFRP在汽車應用中的經典案例為寶馬,其中i3車型使用了49.41%的碳纖維材料,i8車型使用了43%的碳纖維材料,并隨著結構設計方法和成型加工技術的改進,CFRP從汽車內飾件及車身覆蓋件等次結構件逐漸轉向應用于汽車輪轂、地板、B柱等主結構件。

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廠商正在或計劃在其高端車型采用碳纖維輪轂,如廣汽埃安昊鉑SSR、蔚來全新ES6、高合HiPhi A、比亞迪仰望U8等。此外,近期現代汽車集團表示已與日本東麗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同開發碳纖維增強塑料等用于提高電動汽車電機性能和安全性的材料。

近年來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銷量高速增長,車載儲氫瓶需求相應高漲。2023年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5600輛和5800輛,同比增長55.3%和72.0%,產銷量均保持高速增長。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到2025年我國氫燃料電池車保有量達到5萬輛的發展目標。隨著新能源汽車對氫能需求的不斷增加,作為氫能儲存的重要容器,車載儲氫瓶的需求也相應高漲。據測算,到2025年我國車載儲氫瓶需求量達46.2萬-69.3萬只,儲氫瓶市場規模約為54.2億-81.3億元;到2030年,35MPa儲氫氣瓶總需求量將達到199萬-298萬只,70MPa儲氫氣瓶總需求量將達到341萬只-48萬只。

燃料電池汽車儲氫系統采用III型瓶和IV型瓶,這兩類氣瓶外部均通過碳纖維增強塑料纏繞加工而成。碳纖維纏繞氣瓶具有重量輕、工藝性好、安全可靠和儲存效率高的優勢,是增強壓力容器承壓能力和安全性能的可靠保障。碳纖維復合材料是高壓儲氫III型和IV型瓶的主要成本貢獻者。在35MPa的III型IV型氣瓶中碳纖維成本占比分別為62.45%、76.58%,而隨著壓力增加,碳纖維復合材料應用比例大幅提升,因此70MPa的III型IV型氣瓶中碳纖維成本占比分別為65.62%和78.06%。

五、衛星通信行業

1.2024年全球《衛星產業狀況報告》發布

近日,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發布了第27版衛星產業狀況年度報告。報告對截至2023年底的全球衛星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評估,涵蓋衛星服務業、衛星制造業、地面設備制造業等領域。該報告由SIA委托BRYCE空間與技術公司,通過專業調研、深度挖掘公開信息以及獨立分析,得出產業收入和統計結果。所有收入數據以2023年底匯率換算為美元計算。

1)全球衛星產業收入發展概況

2023年全球航天產業的總收入為4000億美元,較上年增加160億美元。衛星產業的總收入約為2853億美元,較上年增加43億美元。2023年全球衛星產業收入占全球航天產業收入的71%(圖1)。非衛星產業收入1147億美元,其中包括70多個國家的軍用和民用航天收入,歐洲航天局(ESA)公布的數據收入,以及國際空間站的商業發射任務、亞軌道及軌道飛行任務收入,較上年增加117億美元。

1  2023年全球航天產業、衛星產業收入概況(圖片來源:SIA)

2)全球衛星產業各領域收入情況

全球衛星產業的總收入約為2853億美元,較上年增加43億美元。2014—2023年全球衛星產業總收入情況如圖2所示。2023年美國衛星產業收入1050億美元,與2022年持平。

2  2014—2023年全球衛星產業總收入情況

2023年衛星產業收入特點如下:

1)衛星服務業收入:2023年衛星服務業收入1102億美元,較上年減少31億美元,在衛星產業總收入中占比為38.7%。衛星點波束技術的進步,推動了高通量和甚高通量衛星發射數量的增長;星間鏈路和光通信技術減少了衛星對地面站的依賴;雷達、多光譜、無線電射頻測繪、無線電掩星等技術的進步提升了衛星遙感服務的質量和水平。2019—2023年全球衛星服務業收入情況如表1所示。

1:衛星電視直播收入為772億美元,較上年減少52億美元,占大眾消費服務收入的87%,占整個衛星服務業收入的70%。其中衛星付費電視用戶數量大約為2億。

2:衛星音頻廣播收入為68億美元,同比下降1%。2023年衛星音頻廣播用戶數量3390萬,同比也下降了1%。北美地區仍然是衛星音頻業務發展的主要驅動來源。

3:衛星寬帶互聯網業務收入約為48億美元,同比增長約40%。衛星寬帶互聯網用戶數量增長了27%,用戶人數超過了440萬戶,但用戶仍主要來自美國。2023年全球低軌衛星星座的業務運行極大推動了全球衛星寬帶互聯網用戶數量的增加。

4:企業業務收入182億美元,較上年增加5億美元。管理服務收入較上年增加3億美元,同比增長5%,這主要源于固定和移動VSAT/專用網絡服務、基于固定衛星服務(FSS)頻段的海事服務和機載寬帶連接,以及高通量衛星容量和低地球軌道(LEO)衛星數量的不斷增長。轉發器租賃收入減少了1%,這主要源于轉發器容量過剩及市場競爭激烈,但美國和歐洲以外轉發器收入的增長抵消了這一影響。

5:衛星移動通信業務收入為24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4%。增長動力來自包括基于移動衛星業務(MSS)頻段的端到端移動語音和數據(包括物聯網)服務、商業物聯網和批發容量服務的需求。

衛星通信已全面進入“高通量衛星”(HTS)競爭時代,低軌衛星通信廠商快速崛起,高軌高通量衛星加速部署。當前低軌衛星星座大量快速部署推動衛星帶寬供給爆發式增長,市場供過于求態勢顯著,單位帶寬價格持續走低。全球性衛星通信運營商以及區域性衛星通信運營商競爭加劇,不具備高通量衛星能力的衛星運營商很難適應HTS時代的價格壓力;衛星運營商也在通過加強雙向合作、加強垂直整合的方式來進一步降低成本、擴大收入。

2)衛星制造業收入

2023年全球衛星制造業收入172億美元,在衛星產業總收入中所占份額為6%,較上年增加14億美元,同比增長約9%。2023年全球商業采購衛星發射數量2781顆(2022年2325顆)(圖3)。

3  2023年各類衛星發射及收入占比情況(圖片來源:SIA)

其中商業采購小衛星(質量在1200kg以下)數量就達到了2727顆(2022年2272顆)。這主要源于低成本LEO寬帶小衛星星座發射數量增長帶動商業采購衛星數量增長、地球靜止軌道(GEO)衛星制造成本更加合理、物聯網/M2M推動商業遙感衛星數量激增,在軌衛星可持續性服務快速發展以及美國和其他航天國家新建衛星制造設施數量的增長。2019—2023年全球衛星制造業收入如圖4所示。

4  2019—2023年全球衛星制造業收入

2023年美國衛星制造業收入79億美元,較上年收入減少23億美元,占比為46%(2022年占比為64%)。美國衛星制造業收入中,商業衛星制造收入同比增長58%。美國政府衛星制造收入同比減少49%,主要源于美國部署高成本的偵察衛星數量減少。2023年美國衛星制造業收入的55%來自美國政府合同。

3)地面設備制造業收入

2023年地面設備制造業收入為1504億美元,同比增長4%,在衛星產業總收入中所占份額為52.7%。其中網絡設備銷售收入和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設備收入分別為167億美元和115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0%和3%。衛星電視、衛星音頻廣播、衛星寬帶和移動衛星終端等大眾消費設備收入182億美元,同比增長2%(圖5)。2023年衛星寬帶銷售收入的增長可以部分抵消衛星電視直播終端銷售收入的減少。2023年美國地面設備制造業收入占全球地面設備制造業收入的32%。

5  2019—2023年全球地面設備收入情況

3)結語

1.航天產業蓬勃發展,新業態持續涌現

航天產業新業態正在形成,航天新技術市場應用迅速拓展,衛星互聯網成功探索商用模式,手機直連衛星走入市場;藍色起源和維珍銀河商業載人飛行成功;在軌制造和維修服務快速發展。探索、開發、利用航天的經濟價值正在顯現,展示出支撐全球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其中,商業航天近年來加速發展,已成為影響世界航天產業格局的重要力量和國家戰略的重要支撐。在俄烏沖突中,以“星鏈”“鴿群”[Flock,也被稱為“鴿子”(Dove)]為代表的商業系統深入參與,提供了重要的戰場保障,對戰爭態勢和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標志著商業航天已經超越其單純的經濟與科技層面的意義和作用,而進入全球地緣政治的舞臺,成為國家航天力量不可忽視的重要新組成。

2.衛星產業三大領域發展各具特點,機遇與挑戰并存

衛星通信方面,一是低軌衛星數量劇增,衛星互聯網領域蓬勃發展。主流星座進度差距擴大,“星鏈”速度領先全球,以“星鏈”“一網”(OneWeb)為代表的低軌寬帶星座作為新興網絡信息基礎設施,成為多個國家地區發展熱點;二是衛星通信運營商市場正通過相互之間加強合作或加強垂直整合來降低成本、擴大收入;三是未來手機直連衛星產業將與6G結合向天地融合發展,手機直連衛星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張。

衛星導航方面,一是應用層面通導遙一體化發展,如遙感和導航應用在細分市場方面具有高度重疊性,導航與遙感應用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國際市場發展趨勢;二是亞太地區、大眾消費領域、服務收入將成為GNSS市場主陣地,預計到2031年,亞太地區將主導GNSS收入市場,占全球份額的46%,其中消費者解決方案、旅游和健康以及公路和汽車等大眾消費領域占比為98%。

衛星遙感方面,一是遙感衛星小型化帶來研制和發射成本降低和盈利模式改變,衛星遙感從機構專用向多行業融合創新發展,小型化技術創新使得100kg以內的小衛星不僅可以提供亞米級高分辨率衛星圖像,還可通過多星組網獲得高時間分辨率,并且融合多種載荷圖像以提高服務質量,達到有效驅動數據應用創新的效果;二是增值服務在衛星遙感應用市場中份額增高,隨著大數據和數據融合能力的提升,目前在衛星遙感應用領域市場規模較小的基于位置服務和保險服務將成為發展速度最快的業務。

2.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商業衛星公司成立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商業衛星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為李軍,注冊資本為12億元,注冊地址為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雄安片區雄安高新區服務中心620-043。

經營范圍包含:微小衛星生產制造;微小衛星科研試驗;軟件開發;軟件銷售;集成電路設計;電子專用設備銷售;通信設備制造;衛星通信服務等。

企查查股權穿透顯示,該公司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衛星制造廠有限公司等共同持股。

3.一箭五星,力箭一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圓滿成功

2024年9月25日7時33分,中科宇航力箭一號遙四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采用“一箭五星”的方式,順利將中科衛星01星、中科衛星02星、吉林一號SAR01A星、云遙一號21星、云遙一號2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該批衛星主要用于國土普查、氣象觀測等領域。

此次任務是力箭一號運載火箭的第四次飛行,也是首次成功進行晨昏軌道發射。作為我國商業航天主力火箭,不斷創下多項發射紀錄取得斐然戰績,已經實現批量儲存、快速發射、滾動備份的商業發射模式。截至目前,力箭一號運載火箭共將42顆衛星精準送入預定軌道,入軌載荷總質量超4噸。中科宇航持續為國內外客戶提供高性價比、高成功率的小衛星組網、拼車、專車、順風車等航班化發射服務履約能力,以多樣化的任務適應性和高可靠性全力打造我國商業航天的“金牌火箭”。

中科衛星01、02星是中科衛星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投資研制的合成孔徑雷達遙感衛星,研制總體單位為哈爾濱工大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兩顆衛星主要載荷為Ku頻段合成孔徑雷達,是AIRSAT星座的首發衛星。衛星具備優于1m分辨率對地遙感成像的能力,主要用于全天時、全天候高分辨率對地微波遙感成像,驗證平板式SAR衛星、可展開式柱狀反射面SAR天線等新技術。

吉林一號SAR01A星由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屬于吉林一號衛星星座,是一顆X頻段微波遙感載荷衛星,主要任務是獲取對地觀測微波遙感影像,可實現亞米級分辨率連續條帶成像,具備左右側視電掃成像能力,能夠全天候和全天時實現全球陸地和海洋信息的監視監測,為用戶提供態勢分析、目標監視、區域普察、地物分類等遙感信息服務。

云遙一號21、22星是天津云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云遙氣象星座的兩顆衛星,兩顆衛星狀態一致,衛星有效載荷為GNSS掩星探測載荷,通過對GNSS掩星數據反演可得到大氣層溫、濕、壓以及電離層電子密度。云遙氣象星座衛星具有研制周期短、集成度高、重量輕、體積小、性價比高等特點。

六、金融資本市場

1.2024年國資、央企大量并購A股上市公司

“明顯感覺今年國資的并購需求在激增。”據Wind數據及相關上市公司公告,2024年以來已有超過20家上市公司實控人變更為地方國資,僅7月就有10余起此類收購案例,這一數字相對2023年全年才20家左右。與此同時,1月-7月,國有企業之間的重組整合數量也在暴增,增幅超過120%。僅剛過去的半個月內,中國船舶合并中國重工,國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證券,鹽湖股份實控人變更等,一批超級“國家公司”崛起,標志著央國企重組也進入了新一輪高潮。

一邊是央國企之間開啟整合重組,一邊是地方國資在A股掃貨上市公司。作為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國有企業和中央企業的經營狀況直接關系著國家經濟的穩定與發展。緣何今年資本動作如此高頻?“有些國央企,連年虧損負債嚴重,加上低效的投資收益,流動性風險加大。重組邏輯下,經營效率低、急需回血的企業可以借機實現脫困。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意識到了返投效果的未達預期,開始轉變策略。想要通過收購上市公司進一步實現招商引資,比當下流行的基金招商、產業園區招商更直接高效地帶動當地產業發展。畢竟傳統稅收、基金招商等已經開始出現瓶頸。”結合今年包括山東、江蘇、安徽等多省份開始裁撤地方招商部門、取消基層招商指標,從中央到地方發布的多個文件紛紛指向地方招商引資的制度規范,試圖打破過去拼土地、拼稅費、拼補貼的“內卷式”招商格局,以探索建立招商公司等新招商引資模式。改革卻已是大勢所趨。韓千源向記者吐露,“從土地財政轉向股權財政的大浪潮下,越來越多地方政府積極探索以現金換取上市公司控制權,從而實現地方稅收、就業、產業等多贏格局。”

1)9月,萬億央企按下重組整合“加速鍵”

央企間的整合,自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后就開始,基于這種整合,國資委直屬央企數量從198家減少到了98家。剛過去的9月上旬,半個月內,就出現了多起“創紀錄”的國企合并案例。9月2日:中國船舶擬吸收合并中國重工。兩家超千億市值的上市公司聯合,是近十年A股資本市場最大規模的并購交易。交易完成后的中國船舶將成為全球第一大造船上市公司,成為船舶總裝行業世界級旗艦企業。9月5日:國泰君安擬吸收合并海通證券。這兩家頭部券商均為上海國資背景,此次“強強聯合”也是新“國九條”實施以來頭部券商合并重組的首單,是中國資本市場史上規模最大的A+H雙邊市場吸收合并、上市券商A+H最大的整合案例。央國企在關系國計民生的各個領域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實際上,國有企業整合重組,是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內容和路徑。2024年,國資委提出,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攻堅之年要力爭完成70%以上主體任務,重點優化資源配置、加大市場整合重組力度。由此,全國各地地方國資掀起了新一輪大洗牌。僅以廣東珠海國資委為例,新一輪國企整合重組計劃包括:華發集團整合九洲控股集團;整合交通集團、珠海港集團、航空城集團,組建新的珠海交通控股集團,強化市屬企業對珠海交通物流領域的支撐作用;由海洋集團整合航空城集團、農控集團、格力集團、九洲控股下屬相關涉海產業資源,支持海洋集團打造珠海海洋資源開發平臺。本輪重組后,珠海市屬國企也將由13家減至10家。

今年以來,A股市場迎來了新一輪的并購重組活躍期。據中國證監會統計,截至目前,共有46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重大資產重組項目,其中,央企和地方國企成主力軍,高科技企業獲政策支持,尤其是監管層在縮短審核周期,支持高科技企業并購。步入9月,這一系列重磅重組計劃,都顯示著國企整合與產業鏈優化的趨勢正在加速。

2)買上市公司,地方招商引資的3.0

除了各大國央企之間的重組整合,還有一現象不容忽視——地方國資狂買A股上市公司。據Wind顯示,截至8月26日,今年A股共有81家上市公司實控人發生變化。其中16家實際控制人從個人或無實際控制人變更為地方國資或者地方政府部門,占比近兩成。在一眾地方國資或政府部門中,湖北省屬國資平臺最為出圈,今年拿下4家上市公司控制權,分別為微創光電、上海雅仕、久量股份和奧特佳。其中,前三家均被湖北省屬國資平臺拿下,而湖北省十堰市國資委拿下久量股份。此外出手的還有廈門國資、河南省許昌市財政局、河南省周口市財政局、浙江東陽國資、海南國資等。

有別于上一波國資并購潮下紓困上市民企,這一波國資并購劍指產業,且以拿下控制權為目的,如華潤三九收購天士力。所以,具備硬科技屬性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受青睞。業內普遍認為,過去幾年全國各地產業園區遍布,政府引導基金也已發展到區縣級政府,返投和直投的困境日趨顯現,地方再以這兩種模式來招商引資的空間已經不大。相較于基金招商的小比例投資,直接拿下公司控股權,顯然更能發揮企業在當地產業中的頭雁效應。

在各種資本新政之下,許多地方政府已經逐漸意識到,上市門檻越來越高,企業IPO的難度越來越大。相較于扶持本地企業上市,收購一家上市公司整合本地產業更為快捷。而且國有資本入主上市公司,是低價納入優質資產的過程,可以優化自身資本結構,尤其產業協同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選擇具有長期股權價值的公司的基礎下,延伸和完善自有產業鏈,提高資本利用率及運轉效率,為上市公司增加核心競爭力,為市場注入更大的動力。“而且目前中國資本市場正處于資產價格相對便宜的階段,30億、50億以下的小市值公司數量龐大,為政府招商提供了巨大可能。

專家指出地方國資心儀上市公司的兩個重要參數:一是市值,二是股權集中度。市值20億-50億之間且股權相對分散,大股東持股比例不超過30%,會比較合適。因為地方國資只需收購20%左右,就能獲取控制權。值得注意的是,相比產業園區招商和基金招商,買下一家上市公司更考驗地方財力。如果按30億交易市值算,收購29.9%股份大約需要9億元。在此基礎上,地方國資還可以放一些金融杠桿,比如用50%并購貸款,自有資金需要4.5億元;如果組一只并購基金,自有資金出40%,也還需要準備3.6億元。有業內人士透露,這些地方國資LP的背后主要資金來源其實是地方城投。作為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收購上市公司,定程度上拓寬了城投公司的直接融資渠道。簡而言之,地方國資收購上市公司控制權是一個高杠桿游戲,而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敢放杠桿又能放杠桿的還得是國資。

不過,任何人都無法保證投資零失敗。不少地方國資并購A股案例中,會與股權轉讓方約定了業績承諾。如華鐵應急股權轉讓方承諾,2024年—2026年營業收入不低于32億元、40億元、50億元,2024年、2025年的凈利潤分別不低于6億元、6.3億元,且2024年—2026年期間三年累計凈利潤不低于20億元;久量股份股權轉讓方則承諾2024年原有業務凈利潤轉正。此外,對大股東減持進行限制。據上海雅仕去年9月份公告,股權轉讓方江蘇雅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雅仕集團)和原實際控制人孫望平承諾,股份轉讓交割日起的3年內,雅仕集團和原實控人孫望平需保持其第二大股東的地位,在股權轉讓完成后需將其持有的1000萬股股票質押給湖北國貿,質押期限為3年,作為該減持承諾的擔保。整體而言,地方國資接手上市公司,是一種新型地方財政與產業經營的模式。但地方國資接手后如何經營好上市公司也是一大難題。

2.證監會發布《并購改革意見》

9月24日,證監會發布《關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簡稱《并購改革意見》)。具體來看,《并購改革意見》共分六條

一是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質生產力方向轉型升級;二是鼓勵上市公司加強產業整合;三是進一步提高監管包容度;四是提升重組市場交易效率;五是提升中介機構服務水平;六是依法加強監管。

1)鼓勵私募投資基金參與并購重組

《并購改革意見》中具體提到:資本市場在支持新興行業發展的同時,將繼續助力傳統行業通過重組合理提升產業集中度,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對于上市公司之間的整合需求,將通過完善限售期規定、大幅簡化審核程序等方式予以支持。同時,通過鎖定期“反向掛鉤”等安排,鼓勵私募投資基金積極參與并購重組。

而同一時間發布的《關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決定(征求意見稿)》中,對于鎖定期反向掛鉤做了進一步闡釋:私募基金投資期限滿5年的,第三方交易中的鎖定期限由12個月縮短為6個月,重組上市中作為中小股東的鎖定期限由24個月縮短為12個月。

此舉為更好培育耐心資本,促進“募投管退”良性循環。

此外,《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將第十條修改為:“鼓勵依法設立的并購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私募投資基金參與上市公司并購重組。”

2)支持跨行業并購允許收購未盈利資產

此次開啟跨界并購的大門。《并購改革意見》中具體提到:支持科創板、創業板上市公司并購產業鏈上下游資產,增強“硬科技”“三創四新”屬性。支持運作規范的上市公司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尋求第二增長曲線等需求開展符合商業邏輯的跨行業并購,加快向新質生產力轉型步伐。

此前,上市公司跨界并購一直被持有審慎態度,一位從業人員總結道:“科創板嚴禁跨界并購,創業板謹慎跨界并購,主板適度跨界并購”,直到此次對上市公司跨界并購“松綁”。

同時,也放開了對未盈利資產的收購要求:支持上市公司結合自身產業發展需要,在不影響持續經營能力并設置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相關安排的基礎上,收購有助于補鏈強鏈、提升關鍵技術水平的優質未盈利資產。

此前“科創板八條”明確科創板公司可以收購優質未盈利企業,此次《并購改革意見》將這一政策舉措擴大至所有板塊。

3)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企業“開綠燈”

《并購改革意見》指出要提高監管包容度,簡化審核程序。證監會將在尊重規則的同時,尊重市場規律、尊重經濟規律、尊重創新規律,對重組估值、業績承諾、同業競爭和關聯交易等事項,進一步提高包容度,更好發揮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

“提高支付靈活性和審核效率”環節,提出:建立重組簡易審核程序,對上市公司之間吸收合并,以及運作規范、市值超過100億元且信息披露質量評價連續兩年為A的優質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精簡審核流程,縮短審核注冊時間。

用好“小額快速”等審核機制,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并購重組實施“綠色通道”,加快審核進度,提升并購便利度。

眼下,經濟發展的一個核心主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此次并購六條支持上市公司圍繞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布局,對于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決心溢于言表。并購交易核心不是簡單套利,歸根到底是底層資產如何通過賦能和產業鏈重構在內的各種方式,實現價值的再造或者價值釋放。

對于一級市場大量科技創業公司而言,有望迎來一個暢通退出通道。

3.三角防務布局最大子公司,西安國資5億入局配套

近日,三角防務(300775)公告,公司擬與西投資本、西安工創、西航投資簽訂《投資合作協議》,共同投資9億元設立西安三重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三重航空)。

值得關注的是,這匹航空黑馬不僅是三角防務旗下最大規模子公司,更是近年來西安國資對已上市企業最大金額參股。根據安排,西安國資出資規模達到5.1億元,占三重航空總股本超過56%。

1)4年間業績狂飆:成西安“最強”

盡管身處創業板,但三角防務上市之后,在“大類科創”的陜西上市公司范圍內,已經悄然做到了3個“第1”。

1:業務增長第一:2020-2023年,公司營收分別為6.15、11.68、18.67、24.70億元,翻了4.01倍。核心業務模鍛件營收占比超過80%。近3年間營收增長率分別為91.13%,59.78%和32.33%,復合增長率59.28%,比肩科創板拿下“第1”。

2:盈利能力第一:2020-2023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04、4.12、6.25、8.15億元,2024年1季度為2.09億元,同樣拿下第1。近三年歸母凈利潤增長率分別為101.70%、51.51%、30.39%,復合增長率為58.54%。

在高質量經營方向上,三角防務營業利潤率連續4年穩定在30%以上,2020年-2023年分別為33.25%、38.04%、36.11%、31.55%。毛利率常年保持在40%以上,遠超同業可比公司近10%。

穩定的高增長高盈利,三角防務進入了“史上最強周期”。分析其發展歷程,業績“狂飆”得益于以下三點:

1:研發投入翻4倍:三角防務的全部產品均為定制化,從鍛件設計到工藝方案自主研發,且連續實現多項核心技術突破,研發投入從2019年0.25億元增加至1.1億元,翻了4倍。

2:股權激活動力:2022年三角防務計劃逐步向78名管理人員及技術骨干授予股票466萬股,占總股本0.75%,授予價格為21.92元/股(對應當日股價4.4折)。高目標值下是高動力,2022年、2023年三角防務均超額完成業績要求,并按照計劃發放了獎勵。

3:產業嗅覺敏銳:敏銳產業嗅覺使得三角防務持續獲得業務增量,橫向方面拓展航空中小型模鍛件、航空發動機精鍛葉片等項目,縱向方面公司拓展建設精密加工和特種工藝能力。

更重要的是,三角防務優異表現與創新驅動,對股東們實現了“高回報”,其股東回報率相較于全省科創板做到了第一。在2020-2023年間,三角防務ROE分別為11.08%、18.73%、22.71%、15.97%,EPS則從2019年0.4上漲至2023年1.48。

回報方式既有市值也有分紅。自公司上市以來,平均估值57.11PE,最新股價28.32元比首發日翻了近5倍,市值155.83億元。同期,公司累計現金分紅6次共3.4億元,平均分紅率13.83%,近3年股利增長34.53%,遠超A股13.72%。

2011年介入的西航投資及西投控股,持股比例分別為10.09%、5.45%,截至目前市值分別為18.36億元、9.18億元,累計獲得分紅3316.38萬元、1661.82萬元。無論是經營表現,還是業績回報,三角防務稱得上“經過時間檢驗的老朋友”。

2)最大子公司現身:擴張周期重要布局

三重航空是三角防務在擴張周期下規模最大的子公司,我們掃描其目前5家全資子公司,基本可劃分為三大節奏。

1:上市前單點設立期:即2014年成立的西安三角航空機械(簡稱三角機械),瞄準航空零部件的機械加工、機械制造。

2019年三角防務上市時,三角機械實現1467.06萬元營收,凈利潤491.54萬元。截止2023年,三角機械營收已翻7.23倍達1.06億元,已是三角防務傳統業務的重要支撐。

2:上市后單點設立期:即2020年成立的西安三航材料,與清華大學及相關單位合作創新發展重型模鍛裝備,主營鍛件及粉末冶金制品制造。成立僅1年后,三航材料迅速實現盈利,2021年營業收入1.06億元,創造1960.23萬元利潤。截止2023年,子公司營收1.59億元,參與生產的模鍛件產品占業務收入比例達到89.71%,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缸精密模鍛液壓機。

3:上市后批量設立期:此期間內呈現兩大特征,一是“批量化”,二是“出省”,即2023年連設的3家子公司,即沈陽三角防務、成都三航科技、上海三角航空。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三角航空預計2025年開始量產,規劃產值20億,是布局國產大飛機的里程碑事件。

▲圖:三角防務近年募投項目

再來審視此次“新面孔”三重航空。

9億元的注冊資本宣告了三重航空在子公司序列中的最重量級身份,作為三角防務在大飛機產業鏈接連加注的重要一棋,主業是通過建設精密智能模鍛生產線,滿足各型號飛機研制生產的配套需求。

3)后晉者西安工投:打破3年沉默期

西安工投是此次三家合作方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透過出資意圖,“老面孔”西投資本重鏈、西安航投企穩都在預期之中,而西安工投此次1億元11.1%股份的參與,則有拜師之意

2023年報披露,西安工投名下一級子企業46戶,但多為西安市國資委劃轉納入,集團自2022年后出手甚少,除2023年450萬元投資歐中材料外并無大動作。

但近年來在市場上身影日益活躍。最近一次現身是在2個月前,其名下西安健康醫療集團接手華仁藥業控股權(詳見《西安國資大動作:“工投”或購華仁藥業》)。

包括此次億元出資動作,金融棒棒糖認為這是“新工投”意志的一次大調整,不僅是其自身多元化業務發展的需要,也是以投資驅動“工業造鏈”提升工業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效益的重要一步。

▲圖:西安工投報表

細穿報表可以發現,西安工投雖定位于“投資控股型”,但其營收倚重陜鼓集團。由于合計持有陜鼓動力(601369)61.20%股份,因此在其2023年營收331.5億元中,綠色能源板塊就貢獻了309.87億元。

居于次席的縫制設備板塊則收入砍半,主體標準股份(600302)營收從2021年16.45億元下降至5.09億元,已連續三年下滑;新進合并報表的華遠醫藥又將其他業務毛利攤薄0.94%。時需引入新的增長動力。

此時,投行思維推動下的“國民同進”為西安工投提供了重大機遇。2024年5月,西安工投董事長強盛帶隊赴三角防務調研,表示西安工投作市國有資本投資平臺,將發揮自身產業優勢,助力三角防務開展關鍵裝備水平提升,進一步增強西安市航空產業配套加工能力,促進支柱產業發展壯大。

由于是第一次大出筆出資,同行者或許提供了重要信心。在我們的觀察中,西投控股孵化質子汽車、注資領充新能源、以合伙人身份介入科華生物(002022)收購案甚至是親自下場介入民用無人機產業鏈(持股68%),其“產業投行”的打法已經對西安國資形成了強大的示范效應。

 

▲圖:西投控股近年投資情況

綜述此文,嚴建亞在國資支持下設立最大子公司,西安國資圍繞已上市企業進行了規模最大的參股增資,不但是對航空產業鏈的重點賦能,更顯示出《西安市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行動實施方案》、《西安市推進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所釋放的威力,以硬科技為核心的“國民同進”應該是新時代最大的要義。

 

 

 

編輯:馮征昊(半導體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對:王延韜    審核:侯曉鵬    

閆晨曦(復合材料、衛星通信、金融資本)         

 

(以上資訊主要來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陽能光伏、 今日半導體、半導體行業觀察、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人、樂晴智庫、未來智庫、索比光伏網、集邦新能源網、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高工鋰電、西安金融棒棒糖、復材網 、大國之材、新材料在線、衛星界、國際電子商情、中國國際復合材料展覽會、玻纖復材、衛星與網絡、全球一點通、硅谷網、清科研究、中國衛通、衛星與應用、中科創星、碳纖維生產技術、中國衛通、碳纖維研習社、實戰財經 、金融深度、華商韜略、戰略前沿技術、 投融界、 投資界、 中國汽車報、證券時報網、36氪、東方財富、中國證券報、新經濟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興產業投資聯盟、股權投資論壇、Wind資訊、搏實資本、中歐資本、國企混改研究院、機遇西安、米度資本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城县| 安化县| 喜德县| 凤阳县| 安仁县| 淮阳县| 化德县| 吉安市| 巴南区| 得荣县| 柞水县| 莎车县| 青铜峡市| 云梦县| 女性| 台前县| 西华县| 孟连| 广丰县| 安丘市| 三亚市| 云梦县| 金昌市| 略阳县| 交口县| 隆尧县| 武强县| 盱眙县| 江陵县| 东兰县| 云梦县| 额尔古纳市| 沅陵县| 四子王旗| 朝阳区| 新河县| 石城县| 开远市| 桓台县| 祁东县| 白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