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在线,成全高清视频免费观看动漫版,91欧美精品激情在线观看最新

公司新聞
行業報告
陜投新興行業動態信息報告 2024年第12期(總第86期)

行業報告 2025-03-13 17:55:00 218

一、半導體芯片行業

1.深圳籌劃設立百億級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

10月14日,深圳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4灣區半導體產業生態博覽會”相關情況。深圳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云在會上宣布,深圳正在加快設立百億級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并推動一批集成電路項目獲批2024年地方政府專項債。

深圳市政府此次發布會旨在展示深圳在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方面的最新進展。朱云副主任表示,深圳通過市引導基金出資、撬動社會資本模式設立集成電路相關基金38只,總規模超1000億元,進一步加強資金保障。同時,深圳成立了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聯盟,圍繞重大項目落地,高水平建設集成電路專業園區,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逐步由“點狀的重大項目用地”發展成“面狀的集成電路專業園區”。

2.摩根士丹利:汽車芯片市場短期內仍舊低迷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降低了對汽車半導體市場的預期,他們在周五的一份報告中表示,由于庫存去化、價格壓力以及電池電動汽車(BEV)和內燃機(ICE)汽車的內容增長放緩,他們預計汽車半導體市場將出現一段停滯時期。

摩根士丹利寫道:“由于庫存去化、平均售價壓力以及內容增長放緩,汽車半導體正進入停滯期”,并將其對2024年汽車半導體市場的預測從780億美元下調至753億美元,同比下降3%。

該銀行對2025年的增長預測持平,為753億美元,并強調汽車芯片行業曾經預期的復蘇現在看起來越來越不確定。

他們認為汽車芯片市場將面臨三大阻力:由于供應商為行業維持“安全庫存”,庫存持續減少,2022-23年有利定價趨勢逆轉,以及每輛車半導體內容增長放緩,這主要是由于汽車制造商之間競爭加劇和消費者對負擔能力的擔憂。

摩根士丹利還預計,半導體供應商將下調對2025年的預期,從希望強勁復蘇的一年轉變為可能出現“輕微復蘇”或根本沒有“復蘇”。

該公司預計需求下降和價格趨勢更為悲觀將給該行業帶來壓力。

分析師警告稱,“汽車半導體板塊短期內不太可能跑贏大盤”,并指出,由于市場疲軟和周期性逆風,汽車芯片股自2023年12月以來一直表現不佳。

3.WiFi7逐步滲透,芯片設計挑戰升級

一種全新且更快速的Wi-Fi技術正在逐漸滲透物聯網(IoT)市場,有效減少了由于生成、處理和無線傳輸數據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的延遲。

目前,全球大約有200億個連接設備正在使用中。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這些設備將逐漸配備更快的無線連接,能夠加速數據傳輸、空中更新速度,并顯著提升視頻流、車載娛樂系統以及任何無需電纜連接的設備的數據處理能力。幾乎所有這些設備都將需要升級芯片、芯片組、更快的互連技術以及某種類型的先進封裝。

英飛凌Wi-Fi產品線副總裁Sivaram Trikutam表示:“在行業中,當下一代Wi-Fi技術推出時,通常率先采用該技術的都是路由器,以及各種形式的PC,如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這三個領域通常是最先采用新Wi-Fi標準的部分。隨著Wi-Fi 7的到來,我們現在正處于僅有頂級設備——如最新款iPhone、三星Galaxy手機或3000美元的筆記本電腦——開始采用Wi-Fi 7的階段。大部分行業仍停留在Wi-Fi 6階段。對于大多數家用物聯網設備,通常是最后一個采用新一代Wi-Fi的設備,如機器人吸塵器、自動門和屋頂上的太陽能面板,這類設備現在正在進行Wi-Fi 6的過渡。在接下來的五年里,我們將看到Wi-Fi 6設備的增長。到十年末,Wi-Fi 6可能達到頂峰,而Wi-Fi 7設備的數量將開始增加。因此,這將是Wi-Fi 6廣泛普及的十年。”

隨著連接性和數據傳輸速率的提升,芯片設計將變得更加復雜。這一點從天線的設計上便可以明顯看出,它們將接收更多的數據。

“人們往往低估了將天線集成到設備中所需的努力,”Ansys的首席產品經理Matt Commens說道。“天線的功能是接收和發送外界的信號。它希望與環境互動。當你作為產品設計師時,可能會進行模擬到數字(A/D)轉換,數字到模擬(D/A)轉換,對信號進行編碼并將其傳輸到天線板上,這一切看起來都很完美。”

但這還不夠。“其中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問題是‘反向干擾’,”Commens解釋道。“當你設計PCB時,你會查看信號并連接天線接口,一切看起來很好。然后你連接上天線,信噪比突然下降,你發現天線反射出的電磁干擾影響了PCB上的其他電子器件,因為天線的本質就是發射電磁能量。這樣你就遇到了反向干擾的問題,它與信號完整性密切相關。更糟糕的是,這種問題可能在設計過程后期才被發現,那時修復的成本更高。”

4.晶合集成28nm邏輯芯片通過驗證

10月9日晚,國內晶圓代工大廠晶合集成發布公告稱,近期,公司在新工藝研發上取得重要進展,公司28納米邏輯芯片通過功能性驗證,成功點亮TV。

2024年中報當中,晶合集成就曾指出,公司目前已實現150nm至55nm制程平臺的量產,2024年二季度40nm高壓OLED顯示驅動芯片已小批量生產,28nm制程平臺的研發正在穩步推進中。據介紹,晶合集成的28納米邏輯平臺,具有廣泛的適用性,能夠支持包含TCON、ISP、SoC、WIFI、Codec等多項應用芯片的開發與設計。

后續,晶合集成計劃進一步提升28納米邏輯芯片的效能和產品功耗,以滿足市場對高性能、高穩定性芯片設計方案的需求。最新公告顯示,晶合集成持續強化技術能力,以現有的技術為基礎,進行28納米邏輯芯片工藝平臺開發。

公司與戰略客戶緊密合作,將芯片中數字模塊和模擬模塊進行同步功能驗證,確保該工藝平臺的性能和穩定性。目前,28納米邏輯芯片已通過功能性驗證,成功點亮TV。

對此,晶合集成表示,此舉為公司后續28納米芯片順利量產打下基礎,并進一步豐富公司產品結構,助力公司持續穩定發展。未來,公司將繼續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為更多客戶提供更優質服務。

此外,晶合集成還透露,目前55nm中高階單芯片及堆棧式CIS芯片工藝平臺,已大批量生產,40nm高壓OLED芯片工藝平臺,已實現小批量生產,28nm邏輯芯片通過功能性驗證,28nmOLED驅動芯片預計將于2025年上半年批量量產。

公司將加強與戰略客戶的合作,加快推進OLED產品的量產和CIS等高階產品開發。10月9日晚間,晶合集成披露的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2024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67億元到68億元,同比增長33.55%到35.54%;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2.7億元到3億元,同比增長744.01%到837.79%。

對于前三季度業績增長的原因,晶合集成解釋稱:首先,隨著行業景氣度逐漸回升,公司自今年3月起產能持續處于滿載狀態,并于今年6月起對部分產品代工價格進行調整,助益公司營業收入和產品毛利水平穩步提升。

此前的半年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晶合集成實現營業收入43.98億元,歸母凈利潤1.87億元。換而言之,今年第三季度,公司單季度實現營收23.02億元-24.02億元;歸母凈利潤為0.83億元到1.13億元。

二、激光器行業

1. 恩耐面向先進電池制造推出兩項激光焊接技術

近日,光纖和半導體激光器領域的領軍企業恩耐(nLIGHT)宣布在北美電池展(The Battery Show North America)上推出兩項新激光技術:WELDForm和自動參數調整(APT),旨在滿足先進電池制造客戶的動態需求。

為了向快速增長的電動汽車市場提供優質的激光焊接技術,恩耐開發了一系列產品,支持提升焊接質量和質量保證,這對于成功制造電池及電池系統至關重要:

WELDForm提供熔池穩定功能,減少激光焊接中的飛濺和缺陷,并實現一致的焊接深度和焊縫輪廓控制,滿足高性能焊接需求。

APT是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解決方案,利用nLIGHT Plasmo的工藝觀察技術,自動開發首次即正確的系統設置,用于檢測焊接缺陷,從而節省大量時間和成本。

nLIGHT將于10月7日至10日在密歇根州底特律Huntington Place舉辦的北美電池展的3438號展位展示這些產品。

據恩耐今年8月公布的財報顯示,公司2024年第二季度實現收入為5050萬美元,同比下降5.2%。其中,精密加工領域實現收入1020萬美元,占總收入的20%,同比下降16%。

2024年上半年實現收入為9504萬美元,同比下降11%;上半年GAAP凈虧損255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82億元),同比上升54%,虧損幅度加大。

在業務占比較小的激光焊接領域,恩耐專注于電動汽車和電池市場,在上半年連續推出三款新品:

APT,一款面向過程監控市場的自動參數調整軟件。該產品縮短了將過程監控解決方案實施到焊接生產線所需的時間;

WELDform,結合空間和時間控制來優化熔池,減少了飛濺和孔隙度等有害缺陷;ProcessGuard,將過程監控功能集成到激光器本身中,進一步簡化了與工廠生產線的集成,提高可靠性并降低成本。值得一提的是,ProcessGuard是首款完全集成恩耐激光技術和Plasmo過程監控技術的產品。

2. 海目星擬對子公司增資7億,推進西部激光基地建設

據海目星激光今年8月31日披露的《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關于調整募集資金投資項目擬投入募集資金金額的公告》顯示,其此前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募集資金凈額將用于以下募投項目:

為推進上述募投項目的建設和實施,10月14日海目星激光發布公告宣稱,其擬使用募集資金分別對“西部激光智能裝備制造基地項目(一期)”和“海目星激光智造中心項目”兩大項目的實施主體進行增資。

對全資子公司成都海目星增資40000萬元,增資金額全部計入資本公積;對全資子公司江門海目星增資31052.30萬元,增資金額全部計入資本公積。

海目星激光主要從事動力電池、光伏、消費電子、鈑金加工和先進顯示等行業激光加工自動化設備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據其2024年半年度業績報告顯示,報告期內,海目星營業收入約23.95億元,同比增加11.58%;歸母凈利潤約1.52億元,同比減少17.67%;毛利率26.98%,同比下滑明顯。

具體來看,當前海目星激光的核心盈利領域聚焦于鋰電、光伏及3C消費電子這三大業務板塊,上半年營收上漲主要是光伏激光及自動化設備和3C消費類電子激光及自動化設備驗收項目增加。

盡管鋰電市場曾借新能源汽車市場繁榮之勢迅猛增長,但目前卻面臨產能過剩、行業內部競爭激烈及價格戰加劇的困境。而光伏與消費電子行業同樣在經濟下行、行業出清的周期背景下步入“寒冬”。下游市場的降溫也導致海目星激光上半年核心業務增速放緩、毛利下滑,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此外在半年報中,海目星激光亦有提到其報告期內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68,963.21萬元,主要系受下游動力電池行業及光伏行業競爭激烈等市場環境影響,公司部分廠商客戶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在經營過程中結合自身資金情況、供應商合作關系等因素調節安排付款,導致公司銷售回款進度有所推遲。2024年上半年,海目星的應收款項回款周期直接從2023年的90多天,增長為120多天。

最近幾年,海目星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占比均穩定在營收的10%左右,這也凸顯出公司持續貫徹追求技術創新、占領技術高地的核心理念,上半年其便高調涉足醫療激光領域,技術突破更是被專家組的認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海目星激光的技術實力可見一斑。

盡管海目星激光技術實力雄厚,卻仍面臨資金”焦慮“,急需輸血。為此,海目星激光早在2023年就開始著手定增。據了解,該定增是自2020年9月完成IPO之后,海目星在A股市場的首筆股權再融資。于2024年6月12日收到證監會定增批文,8月23日正式完成定增,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數量4000萬股,發行價格為25.49元/股,募集資金總額約10.19億元。

該定增項目認購方包括國有資本、外資機構以及產業資本等,共計13名投資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其中,國有資本和產業資本是其本輪定增的領投主力。

 

三、新能源行業

1.控股股東占款近百億疊加持續巨額虧損ST旭電正式退市

ST旭電(原名東旭光電),成立于1992年的企業,曾在液晶玻璃基板領域占據重要地位,一度成是中國本土最大、世界排名第四的生產商。2011年,東旭光電借殼上市。在2016年,公司更是推出了世界首款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產品“烯王”,讓東旭光電備受矚目,股價一度飆升至24.98元,成為市場中的“20倍大牛股”。         

然而,輝煌之后,東旭光電的股價卻開始走下坡路。從2016年起,公司股價單邊下跌,到2024年4月時已經跌至1.5元左右。但更為糟糕的是,這只是噩夢的開始。     

由于年度報告中財務信息等相關重要事項未能完成核實查證程序,東旭光電無法在法定期限內披露2023年年報,導致公司股票自2024年5月6日起停牌。         

停牌期間,東旭光電的困境并未得到緩解。5月9日,公司收到證監會立案調查通知,緣由是未按時披露2023年年報。直到7月5日,ST旭電才終于披露了年報,并警示了資金占用風險。然而,復牌后的ST旭電并未迎來轉機,反而連續28個交易日跌停,股價跌至0.37元,累計跌幅高達76.7%。      

ST旭電的困境并非偶然。從財務數據來看,公司已經連續四年虧損,2020年至2023年凈利潤分別為-34.03億元、-28億元、-16.64億元和-16.04億元。此外,2019年公司也虧損了15.23億元,五年合計虧損約110億元。與此同時,公司的營收也在逐年下滑,從2020年的70.49億元降至2023年的45.64億元。   

更為嚴重的是,ST旭電的控股股東東旭集團還占用了公司高達95.95億元的資金,至今未還。這一雙重打擊使得ST旭電的退市幾乎成為定局。在2024年7月18日至8月14日期間,ST旭電A股和B股股票的每日收盤價同時低于1元,觸及了深交所《股票上市規則(2024年修訂)》中規定的股票終止上市情形。          

ST旭電的A股和B股股票于2024年10月11日正式被摘牌,且不進入退市整理期。截至退市,公司股價為0.37元/股,總市值為20.84億元。

2.加大出海力度,欣旺達匈牙利動力電池工廠開工

10月14日至20日,欣旺達動力攜核心產品亮相全球五大車展之一巴黎車展。同期,欣旺達動力將在位于匈牙利的生產制造基地舉行樁基儀式!

欣旺達動力董事長王明旺表示:“欣旺達動力具備領先技術、極致智造、超高品質、可靠交付、大客戶服務經驗五大核心優勢。未來,欣旺達動力將依托近三十年鋰電經驗,以及匈牙利基地本地化服務優勢,持續以一流的解決方案服務歐洲客戶。”

據了解,欣旺達動力將于10月18日在位于匈牙利尼賴吉哈佐市的生產制造基地舉行樁機儀式,這標志著匈牙利基地建設正式進入施工階段。

欣旺達動力匈牙利電池生產基地預計2025年投產使用

維科網鋰電注意到,匈牙利基地是欣旺達在歐洲的首個自有生產基地,也是欣旺達的第三個海外工廠。

2023年7月,欣旺達宣布,在匈牙利投資人民幣19.6億元,建設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工廠一期,主要從事鋰離子電池、動力電池系統制造及銷售等業務。

欣旺達選擇在匈牙利建廠,是為了進一步拓展海外業務、服務國際客戶、提升欣旺達的全球市場份額。因為海外基地的設置,縮短了產品生產到交付的物理距離,有利于保障產品質量、提升運輸效率,以及增加欣旺達在歐洲地區客戶心目中的可信度。

中國TOP5、全球TOP10

最新的國內動力電池裝車量數據顯示,2024年9月,欣旺達以1.75GWh的動力電池裝車量,位居國內第5。排在欣旺達前面的4家企業分別是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

持續擴張 三年規劃投融資近千億

梳理公告發現,欣旺達自2021年起頻現大額投融資,總規模近千億元。

2021年8月9日,欣旺達公告稱將與南昌經開委共同出資設立公司,投入200億元建設“南昌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同年9月15日,公司簽署《宜昌項目投資協議》,規劃投資約120億元建設“30GWh動力電池生產基地”。

2021年11月24日,欣旺達以41.90元/股實施定增,合計募資39.15億元,主要用于“3C消費類鋰離子電芯擴產項目”、“3C消費類鋰電池模組擴產項目”、“筆記本電腦類鋰電池模組擴產項目”三大部分,并借此補充流動資金。而包括瑞銀、巴克萊、易方達、景林、申萬宏源等著名內外資皆參與此次交易。

2021年12月14日,欣旺達稱將花費200億元在山東棗莊投資建設“年產能30GWh動力電池、儲能電池棗莊項目”。

2022年3月,欣旺達先后宣布將在廣東珠海和四川什邡分別投建“30GWh動力電池項目”、“20GWh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生產基地”,兩者總計投入約200億元。

2022年9月20日,欣旺達宣布擬與義烏市簽署協議,計劃投入213億元建設擁有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總產能約50GWh的生產基地。

2023年7月27日,欣旺達宣布擬投資19.6億元在匈牙利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一期工廠。另根據公司2023年年報透露,欣旺達還在摩洛哥新增過海外工廠。

截至2023年年底,欣旺達于海外的生產制造基地已遍布印度、越南、匈牙利、摩洛哥等發展中國家,同時公司在美國、法國、德國、以色列、韓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亦設有分支機構。

在國內,欣旺達則以深圳寶安為中心,先后在深圳光明、廣東惠州、江蘇南京、浙江蘭溪、浙江義烏、江西南昌、山東棗莊、廣東珠海、湖北宜昌、四川什邡、廣東茂名、江西宜春等13地布局了生產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7月14日,欣旺達公告稱擬將旗下電動汽車類電池主體欣旺達動力分拆上市,所募資金仍將用于動力電池先進技術研發儲備及優質產能建設。

3.杉杉集團陷入資金危機,旗下鋰電子公司或將易主

10月8日晚間,杉杉股份(600884.SH)、永杉鋰業(603399.SH)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所持公司股份被凍結或將被司法拍賣,并且永杉鋰業的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或將生變。

10月9日,二級市場上的杉杉股份與永杉鋰業,皆以跌停板收盤,杉杉股份報8.92元/股,當前總市值201.0億元;永杉鋰業報7.34元/股,當前總市值37.83億元。

由于都是跌停板報收,不排除后市繼續下跌的可能。

資料顯示,上述兩家A股公司均由杉杉系掌控。杉杉系的創始人為浙商大佬鄭永剛,其已于2023年2月去世。

據了解,當前杉杉系正深陷資金危機。

杉杉集團銀行貸款利息逾期

杉杉集團近日公告稱,因資金安排原因,公司應于8月21日向多家銀行支付的1170.71萬元貸款利息,未按還款計劃完成支付。

所涉及的銀行包括浙商銀行寧波分行、鄞州農村商業銀行寧穿支行、中國民生銀行寧波分行、廣發銀行鄞州支行、上海銀行寧波分行、中國建設銀行寧波市分行、交通銀行寧東支行、工商銀行寧波東門支行、中國銀行寧波市分行、浙江稠州商業銀行寧波分行等。

杉杉集團表示,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尚在與上述貸款銀行進行溝通協商,相關款項尚未完成支付。

杉杉集團同時表示,公司主營業務均正常開展,上述情況不會對公司正常生產經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公司后續將及時公告上述銀行貸款利息逾期事項和處置進展。

值得注意的是,1170.71萬元看似不多,但這僅僅只是利息。另有報道指出,因為涉嫌債務違約,杉杉集團已被多家銀行及債權人先后告上法院,涉訴總金額約18.35億元。

杉杉集團也已在公告中指出,截至公告披露日(8月28日),公司合并口徑(除上市公司杉杉股份外)有息負債總額為116.52億元,其中一年內到期的短期債務為75億元。“除已披露的相關債務逾期情況外,其他有息債務均正常續存,未發生其他債務逾期情況。”

杉杉集團同時披露,截至2024年6月30日,杉杉股份有息負債總額為199.48億元。

這就是杉杉集團所面臨的資金危機。

永杉鋰業或將易主

杉杉股份只是說日收到控股股東杉杉集團及杉杉控股的通知,獲悉其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發生被司法標記、輪候凍結的情況。

不過,杉杉股份已接近虧損也是不爭的事實:杉杉股份最新的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88.20億元,同比下降-6.84%;同期歸母凈利潤卻從10.13億元暴跌至僅1757萬元,同比下降-98.27%;扣非后的歸母凈利潤僅有2391萬元,同比暴跌-95.93%。

除了凈利潤大降,杉杉股份上半年的債務負擔也明顯加重:短期借款增加了約14億元,到達80.75億元;長期借款增加了約8億元,達到88.89億元。此外,今年上半年,杉杉股份自發性負債中的應付賬款同期也大增11億元,達到39.06億元!

而另一家杉杉系的上市公司永杉鋰業,則公告已接到遼寧省凌海市人民法院通知,公司控股股東寧波炬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波炬泰)所持公司無限售流通股7600萬股和2600萬股擬進行司法拍賣,時間均擬定為10月31日10時至11月1日10時。

上述擬被司法拍賣的股份,均處于司法凍結狀態,分別占寧波炬泰持有永杉鋰業股份總數的43.72%和14.96%,占永杉鋰業總股本的14.75%和5.04%。

如果完成上述司法拍賣的股份交割,寧波炬泰及其一致行動人上海鋼石合計持有永杉鋰業的股份比例為24.32%。

永杉鋰業公告稱,由于上海鋼石放棄所持公司股份對應的投票權,上述司法拍賣可能導致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發生變化。

至此,永杉鋰業的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保持不變還是另有變化,將在11月1日的時候見分曉。

4.光伏黑馬鈞達股份再度沖刺A+H兩地上市

10月14日晚間,光伏黑馬鈞達股份正式公告,宣布其已向香港聯交所更新并遞交了主板上市申請,并同步在港交所官網刊登了本次發行的相關資料。

此前,該公司曾在今年2月6日首次提交上市申請,并公布了詳細的資料集。5月17日,該公司成功獲得中國證監會關于其境外發行上市的備案批準(國合函〔2024〕1047號),標志著其在中國證監會的備案流程順利完成。

不過,今年8月6日,招股書滿6個月,其上市申請資料狀態變更為“失效”。因此,該公司再度向港交所提交了主板上市的申請資料。

據悉,此次鈞達股份募集的資金,將主要投向高效電池海外產能擴建、海外市場拓展、海外銷售運營體系的構建,以及全球研發中心的建設及補充運營資金,旨在全方位推動其國際化戰略進程。

據資料顯示,鈞達股份原為汽車飾件供應商,并于2017年成功上市。2021年,鈞達新能源收購了捷泰科技的部分股份,從而跨界光伏賽道。

2022年8月,該公司通過全資收購捷泰科技,實現了向光伏行業的華麗轉身;并隨后剝離了汽車零部件業務,正式轉型為一家專注于光伏領域的領先企業。

此番跨界轉型,讓鈞達股份迅速崛起為光伏行業的一匹“黑馬”,其在N型TOPCon電池及P型PERC電池等主流光伏電池技術上均保持強勁競爭力,展現出該公司在光伏電池制造領域的領先地位。

2022-2023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15.95億元和186.57億元,同比增長304.95%和60.9%;實現歸母凈利潤7.17億元和8.16億元,同比增長501.34%和13.77%;業績實現跨越式增長。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鈞達股份在專業制造商中表現不俗,其N型TOPCon電池以約46.5%的全球市場份額獨占鰲頭;光伏電池領域也取得顯著突破,占據全球約12.8%的市場份額,位列第四。

不過,受光伏行業周期性波動的影響,鈞達股份今年上半年業績出現下滑。

數據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3.74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2.35%;凈利潤方面,公司由盈轉虧,虧損額達到1.66億元,而去年同期則為盈利9.56億元;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虧損額更擴大至3.9億元,上年同期則為盈利9.33億元。

不過,該公司本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有所改善,達到5.5億元,上年同期則為-2.47億元。

在電池產品方面,公司表現出色,上半年電池出貨量達到19.21GW,同比增長68.51%。其中,N型電池出貨量為16.43GW,占比高達85.5%,同比更是大幅增長150%。

然而,盡管出貨量增長顯著,但該公司的盈利能力卻有所下滑。上半年,其毛利率為1.03%,同比下降16.09個百分點;凈利率為-2.61%,較上年同期下降12.75個百分點;公司經營壓力增大。

四、復合材料行業

1.高分子材料在無人機產業的應用

無人機,可分為軍用無人機與民用無人機兩大類,其中民用無人機一般又分為消費級無人機和工業級無人機。下游廣泛應用于包括國防安保、農林植保、航空拍攝、環境監測、物流運輸、地理測繪、應急巡檢等領域。

無人機在極端環境下的作業時(如:沙漠、低寒極地、雨林、海濱等)對其各部件的性能要求極為嚴格當中輕量化及高載荷的需求格外顯著無人機的多功能性離不開高分子材料的強大支撐!

▲PA610 CF應用于無人機槳葉。

具體來講,無人機對高分子材料的要求主要有:低密度:無人機更輕的整體重量,有助于提高飛行效率和續航能力;高模量(楊氏模量):模量高代表材料的穩定性高,能確保無人機在飛行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姿態和操控性;高強度:承受各種復雜環境和載荷條件,提高其可靠性和耐用性;此外,還有耐磨損、耐沖擊、耐高溫、耐低溫、吸水性低、耐化學、耐電磁波等,以保證無人機飛行穩定和使用壽命。

常見的用于無人機的塑料材料有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聚醚醚酮(PEEK)、碳纖維復合材料

無人機行業的高分子材料供應商

中化國際:通過自主研發的MXD6材料與其他填料改性而成ZYMX高性能特種尼龍工程塑料,可用于無人機槳葉、汽車后視鏡支架等對于材料的強度、美觀等性能有更高要求的專業部件領域。

神馬股份公司生產的PA66可以應用于無人機領域。

神馬股份在CHINAPLAS 2024現場展示的無人機Drone,材質采用尼龍改性產品。玻纖增強尼龍為無人機外殼提供輕量化解決方案的同時,又保留了卓越的成型流動性,并使零件具備出色的強度。

南京聚隆南京聚隆為無人機零部件及裝配、無人機基站設備提供碳纖維增強樹脂基復合材料結構件及零部件,控股子公司聚隆復材承接了國內多家企業的無人機的零部件生產及裝配,應用于城市交通、物流配送等領域。目前南京聚隆已掌握復合材料熱壓罐、液體成型、纏繞、模壓成型技術和整機裝配技術。

南京聚隆CHINAPLAS 2024上展示了工字肋和C型框。材料定義:碳纖維復合材料;無人機機翼主承力零部件,雙面組合模具制備而成,內外表面均滿足高精度要求。

金發科技:在無人機行業,金發科技推出了碳纖維增強高性能尼龍材料與碳纖維增強熱固復合材料,能夠很好地契合無人機對高強度、高剛性、輕量化以及出色的耐候性和耐高低溫等各類需求。

沃特股份高分子及碳纖維復合材料解決方案可應用于機身、云臺、飛行動力系統等多部件。公司目前已開發出包括短切碳纖維技術和連續長碳纖維技術在內的、以各類熱塑性樹脂(PP、PC、MPPE、尼龍、聚酯、LCP)為基材的熱塑性碳纖維復合材料,大量應用于行業無人機的槳葉和機身;高性能聚酰胺(PA)在低空經濟領域也有比較多的應用。

普利特在無人機領域,普利特PA CF40可應用于螺旋槳葉片,具有高剛性和尺寸穩定。

2.解析六種無人機復合材料零部件加工工藝

復合材料包括基體樹脂(熱固樹脂:環氧、酚醛、雙馬來酰亞胺等;熱塑樹脂:PET、PEEK、PE、PP等)和增強體纖維(碳纖維、玻璃纖維、芳綸纖維、玄武巖纖維等)。

碳纖維復合材料是無人機和eVTOL機身結構的主要材料,具有質量輕、強度大,兼具抗疲勞、耐腐蝕等特點,將碳纖維復合材料用于打造eVTOL,能夠幫助機身整體重量減少30%-40%。分析人士認為,未來幾年eVTOL是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絕對增量市場,這種輕量化材料主要用于框架、翼面、螺旋槳等部件。據悉,單臺eVTOL對碳纖維需求在100-400kg之間。

玻璃纖維增強塑料以其耐腐蝕、耐高低溫、耐輻射、阻燃和抗老化的特性,在低空飛行器如無人機的制造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于減輕飛行器重量,增加有效載荷,節省能源,并實現美觀的外觀設計

基體樹脂分為熱固性樹脂和熱塑性聚合物。常用的熱塑性聚合物有PEEK、PA、PE、PP、PVC等,熱固性聚合物有環氧樹脂、不飽和聚酯、聚酰亞胺和雙馬來酰亞胺等。

復合材料成型加工工藝

復合材料的加工工藝主要包括預浸料制備、層疊成型、固化硬化等步驟。成型工藝的關鍵是在使制品的形狀尺寸及表面質量滿足要求的前提下,讓增強材料與基體材料盡量良好的結合,并盡量減少其性能降級,在基體材料充分固化后,制品的孔隙率應盡量減少,浸漬率盡量提高,從而保證制品的力學性能。

1)熱壓罐工藝

熱壓罐工藝是纖維復合材料應用較多、最為常見的一種成型方式。熱壓罐工藝生產的制品占整個復合材料制品產量50%以上,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比重更是高達80%以上。

熱壓罐成型是將復合材料毛胚、蜂窩夾芯結構或膠接結構用真空袋密封在模具上,置于熱壓罐中,在真空(或非真空)狀態下,利用熱壓罐內部的高溫壓縮氣體產生壓力對復合材料坯料進行加熱、加壓以完成固化成型。

熱壓罐工藝優點:罐內壓力均勻,構件孔隙率較低、樹脂含量均勻。罐內各點氣體溫度基本一致,升降溫過程中各點溫差不大,可以保證成型零件的質量穩定;模具相對比較簡單,效率高,適合大面積復雜型面的蒙皮、壁板和殼體的成型;熱壓罐的溫度和壓力條件幾乎能滿足所有聚合物基復合材料的成型工藝要求。

熱壓罐工藝缺點:投資大,成本高,熱壓罐系統龐大,結構復雜;每次固化都需要耗費大量價格昂貴的真空袋、密封膠條、隔離膜、透氣氈、脫模布等輔助材料,同時成型中要耗費大量的水、電、氣等能源。

2)高壓樹脂傳遞模塑成型HP-RTM

HP-RTM利用高壓壓力將樹脂對沖混合,并注入到預先鋪設有纖維增強材料和預置嵌件的真空密閉模具內,經樹脂流動充模、浸漬、固化和脫模,獲得復合材料制品的成型工藝。

工藝優點:可以生產尺寸公差較小、表面光潔度較好的小型復雜結構零件,實現復合材料零件的一致性;RTM工藝相比于成熟的預浸料/熱壓罐成型工藝,在降低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方面效果顯著。HP-RTM是RTM工藝的優化升級,具有低成本、短周期、大批量、高質量生產(良好的制件表面)等優勢,是現在廣泛應用在多行業的復合材料成型工藝之一。

工藝缺點:可制造零件尺寸有限;由于樹脂壓力高和纖維壓實松散,可能會沖刷分散纖維。此外,注射澆口和排氣口的位置不當可能會導致復合材料中出現宏觀空隙。

3)非熱壓罐成型(out of autoclave,OoA)

非熱壓罐成型技術是在航空制件中低成本復合材料成型技術,與熱壓罐成型工藝的主要區別在于材料成型時不需施加外壓。在降低成本、超大型制件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非熱壓罐成型工藝示意圖

成型優點:可確保均勻的樹脂分布;可在較低的壓力和溫度下固化;成型模具要求相對熱壓罐成型模具大大降低,較低的溫度下,成型工具和部件的熱膨脹系數(CTE)之間的不匹配性也更小一些,因而更容易掌控產品的質量;常適合復合材料零件修補。

4)模壓成型工藝

模壓成型工藝是將一定量預浸料放入到金屬模具的對模模腔中,利用帶熱源的壓機產生一定的溫定的溫度和壓力作用下使預浸料在模腔內受熱軟化、受壓流動、充滿流動、充滿模腔成型和固化品的一種工藝方法。

模壓成型工藝的特點是在成型過程中需要加熱,加熱的目的是使預浸料中樹脂軟化流動,充慢模腔并加速樹脂基體材料的固化反應。預浸料充滿模腔過程中,不僅樹脂基體流動,增強材料也隨之流動,樹脂基體和增強纖維同時填滿模腔的各個部位。

模壓成型的優點是生產效率較高、制品尺寸準確、表面光潔,尤其對結構復雜的復合材料制品一般可一次成型,不會損壞復合材料制品性能。
  缺點是是模具設計與制造較為復雜,初次投入較大。

5)纖維纏繞成型

纏繞成型是一種適用于制備旋轉體制品的復合材料成型工藝。它將增強材料按照一定的規律纏繞在芯模上,然后注入樹脂并固化,最終得到制品。

優點:可以制備高性能的旋轉體制品;適用于各種增強材料和基體樹脂的組合;生產效率較高。

缺點:需要使用專門的纏繞設備和模具,設備成本較高;制品的形狀和尺寸受到一定限制;需要控制好纏繞的規律和樹脂注入量,操作難度較大。

6)增材制造(3D打印)工藝

3D打印技術能夠快速加工制造形狀復雜的精密部件,無需模具即可實現個性化生產。3D打印技術是將三維模型進行切片處理后,按照預設路徑逐層堆疊,最終制備出所需制品,該成型技術能有效縮短零部件的生產周期,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制造成本,突破了傳統成型方式制備一體式復雜零件的技術障礙,特別是針對小批量復雜零件的制造和零件市場化前的設計優化。其主要技術包括立體光固化成型(SLA)、選擇性激光燒結(SLS)和熔融沉積成型(FDM)。

3.玻纖銷售價格下降,中國建材三季度恐虧損7億

中國建材10月15日在港交所公告,預期集團前三季度未經審核的權益持有人應占虧損約為7億元,而上年同期的權益持有人應占利潤約為23.53億元。

上述預期下降主要由于本集團主要產品水泥、商品混凝土和玻璃纖維的銷售價格下降、水泥的銷量下降、以及應占聯營公司業績下降所致,但部份被水泥和商品混凝土的銷售成本下降,以及本集團按公允價值于損益賬確認的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凈損失減少所抵銷。

4.五年磨一劍,威海光威成功打造碳纖維自動鋪絲裝備

碳纖維被譽為當代“新材料之王”。但這種材料特殊的加工成型方式,需要專用設備,研發難度高,光威作為鏈主企業正著力研發自動加工設備,加快補齊產業短板。

威海光威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白賢榮:“普通的機床它是利用金屬材料,進行一個車削或者是銑削的減材過程。我們碳纖維的成形工藝,通過多層鋪疊來實現我們材料增厚,再通過高溫固化形成一個零件。”

相比于手工鋪放,自動化裝備的效率能提升20倍左右。但由于航空航天市場專業性強、研發難度大,世界上生產航空航天用自動鋪絲設備的企業只有歐美的4、5家。在過去,要想在飛機上使用碳纖維,設備只能依賴進口。

為攻克關鍵技術,光威組建了一支涵蓋機械設計、電氣自動化、數控系統、軟件開發等多領域的復合型研發團隊。他們首先要解決曲面鋪放軌跡規劃的難題,來滿足航空部件依據空氣動力學設計,曲度變化大、結構復雜的特點。

威海光威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白賢榮:“像進氣道這種高級曲面,它會出現一個扇形。開始端如果是A4紙大小,結束端會擴大一倍。因為絲數沒有變化,始終保持一定的寬度,勢必到末端會產生一個空白三角區域。”

擺在工程師面前的,不僅要補齊這個空白,還要盡可能得保證碳纖維長度,只有碳纖維越長,最終部件的力學性能才越好。后續團隊利用測地線原理,通過算法設計出增減絲系統。當空白三角區域的寬度超過5毫米時,設備自動執行增絲指令填補空缺。

威海光威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白賢榮:“在縫隙逐漸擴大的情況下,這個位置,我們進行了增紗(絲)。通過錯層算法,我們可以使鋪層的厚度,控制在正負0.1毫米內,也就是一張紙的厚度,整個面都很均勻。”

然而頻繁增減絲造成刀片磨損,幾百次后就需要更換。每更換一次需要半個多小時,嚴重耽誤生產進度。威海光威精密機械有限公司電氣工程師王鵬云:“經過一年半的時間,我們改進切刀的結構,又通過改善切刀的材質繼續提高切刀壽命,現在的壽命可以說連續干幾個星期的工作沒有問題。” 

經過5年多打磨,光威生產的自動鋪絲設備,經過山東省裝備制造業協會認定,整體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如今光威精機生產的自動鋪絲設備已經應用到航空航天領域,助力國內相關企業實現了批量化生產和標準化加工。

五、衛星通信行業

1.全球首次衛星在軌運行AI大模型技術驗證完成

10月6日消息,國星宇航宣布完成衛星在軌運行AI大模型技術驗證,對國星宇航AI大模型在軌運行的空間適應性、算力衛星平臺可靠性以及高性能算力載荷在軌有效算力進行了驗證。

據了解,從9月25日至10月5日,衛星總計執行了13次AI大模型在軌運行試驗,覆蓋了不同溫度工況及多種推理問答類型,任務執行均獲得成功,圓滿完成衛星在軌運行AI大模型技術驗證的各項預定目標。

國星宇航官方稱,全球首次衛星在軌運行AI大模型技術驗證的成功標志著國星宇航推動“太空AI”的發展邁出了堅實一步,將為后續建設實現自主可控的“star-compute”(“星算計劃”)組網,為“天數天算”和下一步的“地數天算”做好技術積累,讓人類在太空走得更遠。

2.我國成功回收首顆可重復使用返回式技術試驗衛星

10月11日10時39分,我國在東風著陸場成功回收首顆可重復使用返回式技術試驗衛星——實踐十九號衛星,搭載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種載荷、自主可控和新技術驗證試驗載荷、空間科學實驗載荷、社會公益和文化創意載荷等回收類載荷已全部順利回收。

實踐十九號衛星是我國“十四五”期間的重要新技術試驗衛星,于9月27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通過飛行試驗突破了可重復使用、無損回收、高微重力保障等關鍵技術,驗證了新一代高性能可重復使用返回式空間試驗平臺各項技術指標,達到了各項預期試驗效果。

實踐十九號衛星具有微重力水平高、時效性好、下行能力強等特點,是高效的高微重力水平空間試驗平臺,可支持微重力科學、空間生命科學等方面研究。此次飛行任務,開展了航天育種、新技術驗證與空間科學實驗,著力推動空間新技術發展和應用,同時,搭載多個國際合作載荷,成為促進航天國際合作的良好平臺,對推動探索太空、利用太空有著重要意義。

3.極光星座實現全天候激光通信長時建鏈

近日,空間激光通信領域知名科創企業北京極光星通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極光星通”)宣布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復容資本、長江資本、雅榕資本、創業黑馬、光谷產投、普華資本、融道資本、華真資本、雅瑞資本聯合投資,指數資本持續擔任財務顧問。資金將主要用于產品研發、生產制造、設備采購和運營成本等。

截至2024年9月30日,極光星通旗下激光通信試驗星座“極光星座01星(復旦信息星)、02星(上海電機學院一號)”已完成全天候>24小時激光通信穩定建鏈通信,在軌累計通信時長超過200小時。

2023年12月至今,極光星通厚積薄發,已完成八臺產品在軌飛行。產品覆蓋相干制式、非相干制式,1.25Gbps、2.5Gbps、5Gbps、10Gbps、100Gbps,通信距離覆蓋350km至5500km。另有部分特種裝備完成測試及初樣階段。

極光星通積極推進批量化制造,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建成年產500臺套半自動化特種裝備專用生產線,年內已實現數十套產品的批量化制造。預計2025年內,極光星通公司將可實現數十套產品在軌飛行。

1)自研產品供應多個巨型星座

極光星通成立于2020年,團隊聚焦于空間激光通信技術研發及落地,致力于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的空間激光通信產品及解決方案,是國內多個巨型星座的重要供應商,公司擁有完整的產品矩陣,涵蓋星間同軌、星間異軌、星地和臨近空間等應用領域。

公司先后獲得國軍標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北京市專精特新企業、北京市創新性企業等資質榮譽。作為我國激光通信行業的佼佼者,極光星通自主研發能力突出,已申請和授權核心技術知識產權超過50項。曾獲中科創星、方正和生、順為資本、上海國際創投、成都科創投等知名創投機構投資。

2)在軌8臺整機實現30小時長時穩定建鏈

2024年5月31日,星河動力谷神星一號遙十二運載火箭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極光星座01星(復旦信息星)、02星(上海電機學院一號)”激光通信試驗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兩顆衛星搭載了由極光星通自主研制的衛星激光通信終端,用以構建“激光通信在軌試驗平臺”,加速我國巨型星座建設。

極光星座01/02星由極光星通團隊聯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埃依斯航天、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二十九研究所、復旦大學、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電機學院、星河動力航天公司、北京天鏈測控、馥昶空間、久之洋、巡天航宇、湖南正道建設集團等單位共同研制。

雙星運行在535km的太陽同步軌道上,用以驗證從300公里至4000公里不同星間距下寬帶星間激光通信,測試星間業務數據的高速穩定傳輸等。所搭載的終端產品,在無信標高精度動態捕獲跟瞄技術、在軌高精度光軸自主標校技術、光機電一體化輕小型高集成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上均實現了突破,可有效滿足星座規模化組網星間通信需求。

截至今年9月底,極光星座01/02星激光通信建鏈持續時長30小時,實現了全天候長時激光通信,有力驗證了極光星通產品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極光星座03/04星目前已經在建設期間,預計在2025年二季度發射入軌。

4.第二批組網成功,“千帆星座”將迎來常態化發射

10月15日19時06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成功將千帆極軌02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隨著“千帆星座”第二批組網衛星的成功發射,“千帆星座”在軌衛星數量增至36顆。

就在今年8月6日,我國成功發射了千帆極軌01組衛星,成功將18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低軌互聯網星座“千帆星座”的首批組網星。它們的成功發射也標志著我國向全球衛星互聯網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千帆星座”是由低軌互聯網衛星組網的。“千帆星座”作為我國規劃的低軌互聯網星座,也稱“G60星鏈”,可為交通運輸、新能源、智慧城市、智慧農業、應急救災、低空經濟等領域賦能。

據介紹,“千帆星座”作為低軌寬帶衛星互聯網星座,是面向普通大眾通信需求建設的星座。將平板式高通量寬帶通信衛星布局在低軌,具有離地較近、成本低、功耗低、覆蓋廣、時延低等優勢,能夠提供大帶寬、低時延、高質量、高安全性、全球覆蓋的衛星互聯網服務。

 

根據“千帆星座”官方發布的部署計劃,主要分為三期部署。

一期部署648顆衛星,提供區域網絡覆蓋;

二期部署1296顆衛星,實現全球網絡覆蓋;

三期規劃由超過1.5萬顆衛星提供多元業務融合服務。

目前,正在實施一期部署計劃。按照一箭十八星的發射效率,需要完成36次發射才能搭建完成一代系統。而隨著此次千帆極軌02組衛星成功發射,“千帆星座”也將進入常態化、密集型的組網階段,組網效率和發射頻次也將越來越高。按照計劃,“千帆星座”將于2030年建成。

六、金融資本市場

1.A股新形勢下,明星企業密集重啟港股IPO

國慶假期期間,地平線、貨拉拉、明基醫院以及傲基科技等相繼遞表;太美醫療、七牛智能等進行招股。而美股方面,也有閃送于4日成功登陸納斯達克。紅杉中國、高瓴資本、云鋒基金、經緯創投以及五源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重復則出現在了多家擬IPO企業的股東方序列。

1)明星企業扎堆沖刺港股

即使在國慶假期,企業也沒有放慢沖刺上市的步伐,這其中還不乏一級市場的明星企業,而紅杉中國、高瓴資本、云鋒基金、經緯創投以及五源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重復則出現在了多家企業的股東方序列。

10月1日在港交所二次遞交上市申請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地平線,自2015年成立以來公司完成共計11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23.63億美元,最后一輪投后估值為87.1億美元。地平線集結的資方陣營亦相當豪華,包括尚頎資本、五源資本、高瓴資本、紅杉中國、云鋒基金、建銀投資、寧德時代、比亞迪以及大眾汽車等眾多知名投資機構以及產業方。

太美醫療同樣是一級市場的資本寵兒。據公司招股文件,北極光創投、經緯創投、五源資本、軟銀中國、騰訊投資、云鋒基金、浙商創投等均是太美醫療的外部機構股東。IPO前,太美醫療的估值已經達到81億元。

跨境電商傲基科技,背后則站著景林、深創投、紅杉中國、傳音、賽維時代以及DR鉆戒創始人夫婦等資方。據招股文件披露的信息,傲基科技IPO前的估值也達到了64.68億元。

雖然估值不及上述公司,但七牛智能身后同樣站著不少知名資方。招股文件顯示,這家成立于2011年的云服務商,IPO前完成多輪融資,投資方中不乏淘寶中國、云鋒基金、經緯創投、啟明基金、上海張江、交銀基金等知名投資平臺,其中淘寶中國持有公司17.69%的股份,為其第一大外部機構股東。IPO前,七牛智能估值已達48億元。

貨拉拉更是為大眾所熟知的明星企業,這家在IPO前獲得來自騰訊、美團、高瓴資本、紅杉中國、順為資本、博裕資本以及老虎環球基金等出資的貨運平臺,也是估值超過130億美元的獨角獸。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企業都在一級市場備受資本青睞,但它們中不少上市之路都不算順利。其中,傲基股份于2019年對科創板上市發起沖刺,但因定位不符等原因折戟。2021年,傲基轉戰深交所創業板,又因亞馬遜封號潮事件被迫撤回。

太美醫療也曾向科創板發起沖刺,但是在經過多達三輪的問詢及回復之后,太美醫療上市申請被終止,原因是上交所認為其“未主要依靠核心技術開展生產經營,未充分披露有利于投資者作出價值判斷和投資決策的重要信息”。

七牛智能則先是在2021年向美股上市發起沖刺,而后在2022年9月宣布撤回,才對港股上市發起了沖刺;貨拉拉最早也在2021年傳出了赴美上市的消息,而直到2023年3月才公開宣布赴港上市,但其赴港上市之路亦是一波三折,此次已經是貨拉拉第三次遞表港股。

2)港股IPO之后

港股IPO在今年中已經出現一輪小高潮,6月24-28日,有19家公司遞表港交所,創下了2024年以來港股遞表數量最多一周的記錄。不過,總體而言,今年港股IPO仍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與去年同期大致持平,大型IPO仍較少。而隨著當前港股市場行情的持續火爆,市場預期接下來或有更多有上市計劃的企業加緊港股IPO。

A股新股發行放緩預期持續,是內地企業密集赴港、赴美上市的一大背景。有計劃赴港上市的硬科技企業創始人在接受采訪時曾坦言,赴港上市是公司在科創板上市無望情況下才做出的選擇。

“港股市場相比較而言流動性低一些,個股估值也偏低,但實現港股上市也還是能給公司多一個融資渠道,也給后續再融資創造了條件,其次,實現港股上市也能提高公司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有利于公司的海外市場拓展。再有就是,之后窗口打開了,公司或者還會有回A股的機會。”

有一級市場投資人則表示,短期來看,赴港上市上市確實可以解決企業持續獲得融資、完成對賭協議等一系列關系公司存亡的亟需解決的問題,但對于投資機構而言,這并非就是一個“值得慶賀的終點”,“尤其是對于高估值的企業來說,企業成功在港交所敲鐘很多時候就意味著這筆投資的虧損。從機構的角度來講,項目能上A股是更理想的結果。”

當前,越來越多地方政府出資平臺出現在港股基石投資人序列中。上述已啟動招股的七牛智能,就有嘉興市國資委旗下秀洲金控管理的禾順,作為基石投資者,認購了1.75億元至1.82億元,占全球發售完成后總股份的3.20%。

年初在香港上市的速騰聚創,則獲得了來自南山戰新投的基石投資。更早前赴港上市的天圖投資、潤華服務、維天運通、中旭未來等多家企業都引入了地方國資作為基石投資者。

但上述一級市場投資人士表示,這類基石投資者的進入往往涉及相關市值協議,“也就是說企業在解決了上市對賭協議的問題之后,又面臨了新的對賭,在破發是常態的港股市場上,這類協議無疑也會給企業、創始人帶來不小的壓力。”

目前,各方都對未來港股IPO行情表示了積極的預期。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10月6日發布隨筆表示,可以預期,市況回升以及投資者審慎看好后市,將推動不少公司加快在港上市的進程,當中包括不少創科企業;同時亦將促成更多企業在港落戶。陳茂波此前還表示,目前約有100家公司正在港交所排隊上市,當中不少更是10億美元集資規模的申請。

2.清科研究VC/PE前三季度IPO成績單

2024年前三季度,中企IPO市場總體延續階段性收縮態勢VC/PE支持的中企IPO總量相應收縮。回報方面,平均發行回報倍數進一步降低。機構層面,VC/PE機構IPO數量減少、賬面持股價值縮水,成績明顯下滑。

1)VC/PE機構IPO成績單

根據清科創業(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24年前三季度VC/PE支持的IPO共87家企業,背后涉及438家機構,有IPO的機構數同比下滑47.5%。其中,2024年前三季度收獲4個及以上IPO的機構共10家,僅為去年同期約兩成,VC/PE通過IPO退出的難度升級。

從賬面價值來看,2024年前三季度VC/PE通過IPO退出的機構所持IPO企業股份賬面總價值(按發行價計)為940.27億元,同比下降68.1%,退出價值和收益水平嚴重收縮。

 

2)VC/PE支持的IPO總量及滲透率

VC/PE支持的中企IPO總量處于近年低位,僅為去年同期四成2024年前三季度,87家上市中企獲得VC/PE支持,同比下降60.1%,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別為29家、26家和32家。

從首發融資額來看,2024年前三季度VC/PE支持的IPO中企融資總額約合人民幣562.68億元,總規模同比下降77.6%,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別為218.22億元、178.81億元和165.65億元。

 

IPO階段性收縮背景下,上市中企VC/PE滲透率有所提升2024年前三季度,中企上市企業VC/PE滲透率為68.0%,較2023年全年滲透率水平略有升高。在監管趨嚴、IPO節奏階段性收縮的環境下,獲得VC/PE支持的企業相對而言更易獲得認可。

3)IPO賬面回報

平均回報倍數持續下滑,境內平均發行回報再次低于境外市場2024年前三季度,VC/PE支持IPO中企發行時平均賬面回報倍數為2.75倍,境內外市場的平均發行賬面回報水平均有下滑,其中境內市場下滑更明顯。境內方面,A股平均賬面回報水平為2.47倍,較2023年全年A股平均發行回報倍數4.23倍下降明顯。境外市場的發行時平均賬面回報水平為2.99倍,高于境內市場。

4)總結

綜上,2024年前三季度,隨著準入門檻加強與監管節奏調整,A股新股發行市場處于低活躍期,VC/PE機構通過IPO實現退出的難度有所增加。隨著資本市場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取得初步成效,上市公司質量有望從源頭上實現提升,加之二級市場在政策利好的推動下有所回暖,未來優質項目有望為VC/PE機構帶來較高回報。

3.并購六條發布以來,A股并購重組持續爆發

“并購六條”發布以來,不再“死磕”IPO,轉戰被“兄弟公司”并購的案例陸續浮現。這無疑為當下一級市場退出之困帶來新思路。

1)放棄IPO,一家B輪公司被收購

10月13日,光智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擬購買先導稀材等先導電科全體55名股東合計持有的先導電科100%股份。一旦此次收購成功,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預計將變更為先導稀材,實際控制人仍為朱世會。

值得注意的是,復牌前光智科技市值為31億,先導電科此前估值是其至少四倍。不過截至目前,并購交易相關審計、評估尚未完成,擬定交易價格尚未最終確定。

先從兩家公司背后掌舵人朱世會說起。1967年,朱世會出生于安徽蚌埠,畢業于廣州外國語學院,后進入稀散金屬行業工作,從一個普通業務員做起。期間,朱世會發現歐美日韓等國家的大企業大多是在國內低價采購初級原料,經過加工后再高價賣回來。無奈的是,這些公司大多掌握著高純度稀散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提純、生產等核心技術,牢牢扼住了國內材料行業的喉嚨。

于是,朱世會開始涉足稀散金屬材料科技領域。2003年,朱世會在廣州清遠正式成立先導科技集團的前身——廣東先導稀材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先導電科(原名先導薄膜)正式成立,是先導科技集團旗下核心業務之一。專注于濺射靶材和蒸發材料的研發與制造,產品廣泛應用于新型顯示、光伏、半導體、精密光學、數據存儲及特種玻璃等領域。

站上了新材料和半導體設備風口,先導電科成為一級市場炙手可熱的項目。不僅成立當年就獲得合肥產投天使輪投資,2022年更是連續完成多輪高額融資,風光無限。

2022年伊始,先導電科完成A輪融資,由中金資本旗下基金及比亞迪股份領投,中石化集團資本公司、特變電工集團等跟投,融資規模達14億元

幾個月后,先導電科宣布獲得45億元B輪融資,創下稀散金屬材料領域的融資紀錄,投后估值超過140億元。本輪投資方陣容龐大——中金資本管理部旗下基金領投,中建材新材料基金、中電基金、中國中化高新產業基金、中船集團海洋基金、五礦創投、SK中國、國投創合、東方三峽、大灣區基金、招商致遠、華發集團、格力集團、海爾匯智、摩根士丹利中國股權投資、興業銀行集團、盈科資本、信達鯤鵬等參與投資,融資陣容幾乎清一色“頭部國資+頂級產投”。

再看此輪收購方光智科技,前身為中飛股份。2019年,朱世會控制企業粵邦投資通過受讓股份及委托權形式,入主創業板上市公司中飛股份,朱世會成為其實控人。中飛股份的主營業務原為高性能鋁合金材料及機加工零部件領域的生產、研發和銷售。此后,公司形成紅外光學及激光器件、高端鋁合金材料雙主業經營模式。2021年11月,中飛股份證券簡稱變更為“光智科技”。

此次并購前,先導電科已在籌備IPO。今年2月,先導電科在江蘇證監局進行輔導備案登記。如果進展順利,先導電科有望在今年進行IPO申報。然而,朱世會選擇了另一條路。

2)A股并購活躍了

上個月,上市公司雙成藥業發布公告,公司將購買寧波奧拉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100%股份,使后者成為其全資子公司。這兩家公司背后也是同一實控人——均是海南富豪王成棟及其子王熒璞。

王成棟畢業于遼寧大學外語系,早年來到海南“下海”經商,創辦雙成藥業。2012年,雙成藥業成功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并購交易披露前市值為21億元左右。

2015年前后王成棟將目光轉向半導體,收購印度奧拉獲得時鐘芯片技術,并于2018年創辦奧拉半導體,后引入寧波商創、海南弘金、共青城航達等外部投資機構,披露估值達100億元。此前,奧拉半導體曾在2022年獲得科創板IPO受理,兩年經歷三輪問詢,最終于今年5月撤回了上市申請。

這起“蛇吞象”并購案披露后,雙成藥業于9月11日復牌,連續14個交易日漲停。即便在高歌猛進的整個A股市場來看,其漲勢也格外引人注目。

IPO折戟,轉身走向被并購,尤其是被“自家兄弟”納入麾下,今年以來這樣的情節密集上演。最新相似一幕出現在10月8日,A股上市公司科源制藥發布公告稱,公司正在籌劃以發行股份等方式購買山東宏濟堂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控制權,并募集配套資金。

宏濟堂與科源制藥均為“力諾系”旗下公司,二者實控人均是曾被稱為濟南首富的高元坤。宏濟堂曾在新三板掛牌,后于2021年、2024年兩次接受IPO輔導,均未有下文。

這要從9月24日說起,證監會發布“并購六條”,支持上市公司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進行并購重組,使得上市公司收購大股東資產的確定性大幅提升。

短短幾周時間,多家公司披露了重組方案,將并購目光鎖定標的實控人、大股東旗下資產。富樂德收購間接控股股東旗下半導體資產;松發股份收購控股股東旗下恒力重工相關資產;電投產融收購控股股東旗下電投核能……

究其緣由,如今IPO情況比想象中的還要嚴峻。根據清科研究數據中心,2024年前三季度中企境內外上市127家,同比下降60.6%,其中A股上市企業數量共69家,同比下降73.9%。與此同時,公開資料顯示,上半年共有296家IPO終止,超過去年全年IPO終止數量。可以看出,當IPO大門收窄,大家紛紛轉身。優質資產從IPO轉向注入“自家兄弟”上市公司是更現實的選擇。

背后原因不難理解——于一級市場而言,機構投資方期待通過并購提升退出比例;上市公司亦能借此整合內部優質資產,優化資源配置,進而做大做強。

 

 

 

編輯:馮征昊(半導體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對:王延韜    審核:侯曉鵬    

閆晨曦(復合材料、衛星通信、金融資本)         

 

(以上資訊主要來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陽能光伏、 今日半導體、半導體行業觀察、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人、樂晴智庫、未來智庫、索比光伏網、集邦新能源網、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高工鋰電、西安金融棒棒糖、復材網 、大國之材、新材料在線、衛星界、國際電子商情、中國國際復合材料展覽會、玻纖復材、衛星與網絡、全球一點通、硅谷網、清科研究、中國衛通、衛星與應用、中科創星、碳纖維生產技術、中國衛通、碳纖維研習社、實戰財經 、金融深度、華商韜略、戰略前沿技術、 投融界、 投資界、 中國汽車報、證券時報網、36氪、東方財富、中國證券報、新經濟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興產業投資聯盟、股權投資論壇、Wind資訊、搏實資本、中歐資本、國企混改研究院、機遇西安、米度資本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尧县| 漳州市| 蒙山县| 会宁县| 海阳市| 论坛| 泾川县| 杭州市| 朔州市| 分宜县| 镇沅| 乐山市| 句容市| 深水埗区| 徐州市| 西吉县| 镇平县| 辽阳县| 安陆市| 溧阳市| 漠河县| 卫辉市| 城固县| 凤城市| 山西省| 曲靖市| 元阳县| 滨海县| 涡阳县| 攀枝花市| 肃南| 咸宁市| 巩义市| 五莲县| 新郑市| 黔江区| 闵行区| 得荣县| 辉南县| 金山区| 黎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