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在线,成全高清视频免费观看动漫版,91欧美精品激情在线观看最新

行業報告
行業報告
陜投新興行業動態信息報告 2022年第2期(總第47期)

行業報告 2022-03-23 13:03:35
       一、半導體芯片行業
       1.2021年中國大陸晶圓代工占全球總額的8.5%
       3月8日,全球知名半導體分析機構IC Insights在報告更新了全球至2026年的純晶圓代工市場份額的變化。
       根據《2022麥克林報告》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大陸晶圓代工占全球市場8.5%,相比2020年增長了0.9個百分點。IC Insights預測,到2026年中國大陸在純代工市場的總份額將保持相對平穩的水平,預計占據全球代工市場8.8%的份額。
       IC Insights認為,盡管中國大陸代工廠計劃利用公有和私有資本的投資增加未來五年的半導體市場基礎設施,但中國大陸在高端代工領域還缺乏一些競爭力。
在2021年排名前12的代工廠中,有9家位于亞太地區。總部位于歐洲的專業代工廠X-Fab、總部位于以色列Tower和總部位于美國的GlobalFoundries是去年排名前12位的僅有的非亞太地區公司。
       當前,5G、AI、自動駕駛以及消費電子產業的快速發展,大幅推動了半導體市場的增長,也使晶圓代工產能始終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據報道,此前,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指出,2021年汽車工業、電力行業以及電子整機行業的熱詞都是‘缺芯’。產業升級帶來的結構性增量,疫情帶來遠程連接相關的更多需求,供應鏈轉移至當地化的生產偏好,物聯網、電動車、新能源等應用的迅猛崛起,導致了半導體產業鏈的供不應求和量價齊升。
趙海軍還指出,與此同時,對供應鏈安全的憂慮引起的備貨,產品結構性短缺引起齊套性問題,以及制造產能持續緊張拉動的擴產熱潮也貫穿了2021全年,這基本定義了2022年的格局。
       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研究,2020至2025年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的12英寸約當產能年復合增長率約10%,其中多數晶圓廠主要聚焦12英寸產能擴充,CAGR約13.2%;8英寸方面因設備取得困難、擴產不符成本效益等因素,晶圓廠多半僅以產能優化等方式小幅擴產,CAGR僅3.3%。
       2.封測巨頭長電科技擴產,固定資產投資將達60億元
       3月16日,長電科技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2021年非公發募投項目中,年產36億顆高密度集成電路及系統級封裝模塊項目已開始小批量試生產,年產100億塊通信用高密度混合集成電路及模塊封裝項目已開始生產,具體投產進度將視客戶實際需求與設備實際到位的情況而定。
       今年公司的產能將進一步增加,首先公司過去兩年的資本開支目前仍在產能釋放階段,同時基于公司發展戰略和核心競爭力提升做出的布局,公司計劃今年固定資產投資人民幣60億元,也將在未來兩年內有效幫助公司的產能擴充。
       長電科技是封測巨頭企業之一,今年1月該公司發布的業績預增公告顯示,預計2021年年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8.00億元到30.80億元,與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數據)相比,將增加14.96億元到17.76億元,同比增長114.72%到136.20%。
       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23.50億元到25.80億元,與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數據)相比,將增加13.98億元到16.28億元,同比增長146.85%到171.01%。
       長電科技表示,報告期內,公司持續聚焦高附加值、快速成長的市場熱點應用領域,整合提升全球資源效率,強化集團下各公司間的協同效應、技術能力和產能布局等舉措,以更加匹配市場和客戶需求,打造業績長期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使公司各項運營積極向好。同時,來自于國際和國內客戶的訂單需求強勁,各工廠持續加大成本管控與營運費用管控,調整產品結構,全面推動盈利能力提升。
       3.華潤微產能與第三代半導體布局曝光,2022年1至2月凈利潤大漲75%
       3月11日,華潤微發布2022年1至2月主要經營數據公告。經初步核算,今年1至2月華潤微實現營業收入16.4億元左右,同比增長25%左右;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6億元左右,同比增長75%左右。稍早之前,華潤微披露2021年業績快報,2021年該公司各項業績數據實現不同程度的增長:
       2021年華潤微實現營收922,808.57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2.26%;營業利潤227,017.78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1.83%;利潤總額227,363.80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9.43%;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221,117.62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9.46%;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204,183.00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9.33%;基本每股收益1.7203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5.73%。
       華潤微表示,2021年度,公司充分發揮IDM模式優勢,對產品、業務和客戶進行了結構性優化,產品銷售價格提升,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加強,接受到的訂單飽滿,整體產能利用率高,整體業績明顯好于去年同期。
       國產功率半導體IDM龍頭企業,第三代半導體進展曝光
       資料顯示,華潤微是華潤集團旗下負責微電子業務的半導體IDM龍頭企業,于2004年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隨后又于2020年2月27日在科創版上市。華潤微主營業務是功率半導體、智能傳感器及智能控制產品的設計、生產及銷售,以及提供開放式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等制造服務,主要產品包括功率半導體、智能傳感器、開放式晶圓。
       今年3月10日,華潤微發布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對外透露了公司業務最新進展。
       產能方面,華潤微表示,公司12吋產線將在今年年底貢獻產能,將用于公司自有功率產品;另外隨著募投項目的投產以及年度產能擴充計劃,公司今年八吋晶圓產能會有增長。
第三代半導體方面,華潤微表示,公司自主研發的第一代650V、1200V SiC JBS產品已取得穩定銷售;公司去年12月份正式對外發布了SiC MOSFET產品和第二代650V SiC JBS產品,SiC JBS及MOS產品均可實現量產。
       GaN方面,公司同時在6吋和8吋平臺進行硅基氮化鎵產品的研發,預計今年會對外推出GaN產品。
       4.臺灣三大硅晶圓廠商再掀漲價潮,漲幅近10%
       3月14日消息,全球半導體硅晶圓(半導體硅片)市場持續緊張,雖然臺灣硅晶圓三雄環球晶圓、臺勝科技與合晶科技都陸續與客戶簽訂長期供貨合約,但去年下半年第一波調漲價格的一年期長約即將邁入換新約議價階段,合晶科技、臺勝科技都將調漲新合約報價,漲幅逼近一成左右,同時環球晶圓也將逐步調升報價。
       業界人士分析,這波半導體硅晶圓需求熱潮,主要因為臺積電、英特爾、三星等晶圓代工與整合元件廠(IDM)大舉擴充產能,推升整體硅晶圓用量大增。
       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統計,去年全球半導體硅晶圓出貨量年增14%,相關營收成長13%,突破120億美元大關,雙雙寫下歷史紀錄。SEMI也看好全球硅晶圓產業前景,預估出貨量將一路走強至2024年。
       國內最大、全球第三大半導體硅晶圓廠商環球晶圓一直是臺灣硅晶圓三雄中,長約比例最高的業者,比重估計達八到九成,因此業績穩定成長。據了解,該公司與客戶簽訂的長約價格,大多是逐年提高的模式。
       在新一波漲價潮當中,業界傳出合晶科技是漲勢最兇猛的業者。合晶科技表示,對報價傳言不予評論,強調會視市場情況調整。
       合晶科技是全球第六大半導體硅晶圓供應商,也是全球前三大重摻硅晶圓業者,過往長約比重約僅一成。業界傳出,因客戶有鞏固貨源的強勁需求,合晶科技長約比重已增長至三成,主要是8吋硅晶圓長約,后續12吋業務發展更趨穩定時,也不排除可與客戶簽訂長約。其長約報價會先簽訂一定價格水準,再視市況微調。
       同時,合晶科技在今年1月調漲硅晶圓報價雙位數百分比之后,第3季的報價即將于5、6月開始與客戶洽談,市場傳出,還有機會持續調升高個位數百分比。
臺勝科技是日本硅晶圓大廠勝高(Sumco)與臺塑合資的硅晶圓廠,其今年與過往營運不同的情況之一,就是12吋產品的長約比重大幅提高,而不論是8吋或12吋產品,目前長約比重都已來到約八成水準。
       臺勝科技今年首季業績受惠于長約價格提高雙位數百分比,因此單季營收應當也可季增雙位數百分比,第2季的工作天數更多,所以營收持續增溫可期。進入第3季后,隨著部分長約客戶進行續約,報價可能再拉高,有助其業績在第1季至第3季呈現逐季走高態勢。
       5.國家集成電路基金減持三安光電4479.34萬股
       3月7日丨三安光電(600703.SH)公布,公司于2022年3月7日收到公司持股5%以上股東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基金”或“信息披露義務人”)發來的《三安光電股份有限公司關于股份變動達到1%的告知函》,2021年10月29日~2022年3月7日,大基金通過集中競價累計減持4479.34萬股,減持比例1%。

       在今年的2月份,大基金而且還參與了PCB龍頭企業深南電路的定增、士蘭微超8億元的擴產項目以及滬硅產業的高端硅片項目。
       二、激光器行業
       1.銳科激光2021營收超34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60%
       3月9日,武漢銳科光纖激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銳科激光”)發布2021年業績快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34.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7.1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7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0.17%;基本每股收益1.0978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0.17%。報告期內,激光器市場整體需求旺盛。
       根據此前IPG公布的財報,IPG 2021年在中國市場實現營收5.5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73億元。可以說,銳科激光已實現在國內市場份額的趕超。
       在產品布局方面,2021年銳科激光累計發布了23款新產品,應用覆蓋焊接、切割、熔覆、3D打印等多領域,鈑金加工、汽車制造、軌道交通、動力電池等行業,成功向市場推出環形光斑焊接激光器、復合清洗激光器等多款新產品,并與南華大學聯合研制的國內首臺100kW超高功率工業光纖激光器及配套設備順利完成啟用,解決了輸出端帽與高功率激光輸出頭高度匹配等多項技術瓶頸問題,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的局面。
       為擴充產能,保障供應,銳科激光進行了多項項目投資與產業鏈的垂直整合。公司選址黃石,投資“激光器智能制造基地項目”,通過自籌資金投資建設,項目總投資額50億元人民幣;擬與武漢未來科技城建設管理辦公室簽署投資協議,投資“武漢銳科光纖激光華中產業園項目”,項目投資30億元,主要生產包括連續光纖激光器、直接半導體激光器以及激光器核心上游元器件等。
       在垂直整合上,公司擬收購控股子公司“睿芯光纖”少數股東持有的15%股權,收購完成后,睿芯光纖將成為銳科的全資子公司。目前銳科激光已掌握包括泵浦源、特種光纖、光纖耦合器、傳輸光纜、功率合束器、光纖光柵等激光器核心器件及材料的關鍵技術和大規模生產能力。
       在研發方面,公司產品研發工作圍繞產業需求、市場需求、客戶需求,在光纖激光器、半導體激光器、超快激光器、關鍵元器件等領域加大各項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新應用的研發投入,逐步完善了公司在光纖激光器行業的產業鏈,擴大公司在激光行業的產品線,進一步實現了激光器的自主可控,并為提升光纖激光器的產品品質及可靠性、降低產品成本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報告期內,激光器銷量和營業收入穩步提升,營業利潤和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穩步增長。
       2.大族激光擬分拆光電子公司“大族光電”沖刺創業板
       3月8日,大族激光科技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族激光”)發布公告,擬分拆所屬子公司深圳市大族光電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族光電”)至創業板上市。
       這是繼大族數控創業板上市一周后,大族激光正在推進的另一家子公司的分拆上市。分拆完成后,公司股權結構不會發生變化,且仍將維持對大族光電的控制權。通過此次分拆,大族光電作為公司獨立的半導體及泛半導體封測專用設備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平臺將實現獨立上市。
       業績方面,大族光電在2021年取得新加坡子公司HAN'S LASER (SINGAPORE) PTE. LTD. 100%股權后,實現營業收入3.45億元,同比增長128%;凈利潤0.51億元,同比翻了16倍。截至2021年12月31日,大族光電總資產為3.43億元,凈資產為1.28億元。
       在股權結構上,高云峰直接持有大族激光9.16%股份,通過大族控股間接持有大族激光15.38%股份,合計控制大族激光24.54%股份,為大族激光實際控制人。另外,高云峰通過大族激光間接控制大族光電,為大族光電實際控制人。
       本次分拆有利于公司突出主業、增強獨立性。分拆后,大族激光(除大族光電及其控股子公司)將繼續專注發展除大族光電主營業務之外的業務,進一步增強公司獨立性。
包含寧德時代旗下基金等多家投資機構入股
       在宣布分拆大族光電上市之前,大族激光曾為大族光電推動員工持股計劃并引入了外部戰略投資。其中,員工持股計劃投資總額不超過1.41億元,包括部分大族激光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員工直接投資大族光電、大族激光及其他控股企業(不含大族光電及其控股企業)的其他核心員工共同投資深圳市族電聚賢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
       而為優化大族光電股權結構,有效推進大族光電內外部資源整合,進一步提升大族光電的競爭力,公司通過增資擴股方式引進高瓴裕潤、高新投創業、高新投致遠、小禾創業、中證投資五方戰略投資者。其中,高瓴裕潤對大族光電增資6410萬元、中證投資增資3846萬元、高新投創業增資2663萬元、高新投致遠增資947萬元、小禾創業增資237萬元,增資完成后,上述戰略投資人分別持有大族光電5%、3%、2.08%、0.74%、0.18%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在參與此次增資的明星機構中,高瓴裕潤為寧德時代旗下的投資基金,寧德時代持有其21.3%股權。
       增資協議還約定,若大族光電未能于2026年12月31日前實現合格上市,投資者及其他增資方有權要求大族激光回購大族光電全部或部分股份,回購金額為支付的投資款本金。
       3.大疆科技投資激光芯片公司“縱慧芯光”
       常州縱慧芯光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縱慧芯光”)于2月28日發生工商變更,新增股東包括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上海飛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縱慧芯光成立于2015年11月,法定代表人趙勵,注冊資本約2518.15萬元,經營范圍包括:芯片設計、芯片制造、集成電路芯片及產品銷售等。公開資料顯示,縱慧芯光是一家創新型光電半導體高科技公司,致力于為全球客戶提供高功率以及高頻率VCSEL解決方案,產品廣泛應用于3D感知、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自動駕駛、生物醫療傳感器和高速光通信等領域。
       數據顯示,縱慧芯光專注于激光器、垂直腔面發射、光學元件、發光單元、激光器陣列、外延結構等技術領域,已公開專利申請118件,市場價值較高專利包括“一種小間距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陣列的制備方法”等。
       據了解,2021年9月,獲得數億元C3輪融資,武岳峰資本領投、比亞迪、CPE源峰基金、高榕資本、一村資本等跟投。
       2019年2月,縱慧芯光獲得數億元B+輪融資。2019年6月,縱慧芯光獲得華為全資子公司哈勃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戰略投資。
       4.華日激光發布新款納秒綠光激光器解決玻璃鉆孔難題
       玻璃是日常工業生產中重要的組成部件,各類型工業的基材、顯示面板、民用玻璃以及電子行業的顯示蓋板等等領域都需要用到玻璃鉆孔工藝。而傳統玻璃鉆孔工藝往往存在脆性大、硬度高、散熱性差、熱膨脹系數大、裝夾定位困難等難點,加工受到較大限制。
       為解決傳統玻璃鉆孔工藝的諸多難題,華日激光近期推出了Cypress2-532-40納秒綠光激光器。據了解,該款激光器采用振鏡鉆孔的加工方式,利用單個脈沖對基底材料的逐點作用,激光焦點按照預定設計的路徑在玻璃上快速掃描移動,實現玻璃材料的去除。
       基于此技術,由下到上加工,激光穿過材料聚焦于材料下表面,由底部開始一層一層的將材料向上去除。在加工過程中,材料不會出現錐度,上下孔徑一致,實現高精準、高效的“數字化”玻璃鉆孔。
       華日激光將這款納秒綠光激光器的特點總結為:速度快、精度高、穩定性好、無接觸加工,良率高。其加工孔徑最小直徑0.1mm,可加工方孔、圓孔、臺階孔等任意圖形。
       三、新能源行業
       1.鋰電鋁箔賽道持續升溫,下游繁榮拉動需求增長
       自2021年以來,國內鋁箔企業紛紛開啟產能擴充模式,合計規劃新增鋁箔產能超50萬噸,并在2022年有新的擴產項目落地,市場競爭快速升溫。
       從需求端來看,新能源汽車銷量爆發式增長和鋰電儲能市場爆發,帶動鋰電池出貨量同比大幅增長,進而對鋁箔產生強勁需求。上游供應緊張疊加產品價格上升,動力電池企業的鋁箔供應保障壓力驟增,進而通過簽訂供貨長單和參股入股等方式“布防”鋁箔供應鏈。
       從供給端來看,下游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疊加電池企業產能大規模擴充,給鋁箔企業擴充鋁箔產能提供信心和保障。
       自2021年以來,國內鋁箔企業紛紛開啟產能擴充模式,合計規劃新增鋁箔產能超50萬噸,并在2022年有新的擴產項目落地,市場競爭快速升溫。
       整體來看,鋰電鋁箔市場發展情況與銅箔市場類似,在供應緊張且漲價情緒蔓延狀態下,強化鋰電銅箔、鋁箔供應穩定成為了當前動力電池企業維穩供應鏈的重要一環。
       鋁箔擴產競賽升溫
       1月12日,東陽光(600673)發布公告稱,擬投資27.1億元在湖北宜都市建設年產10萬噸低碳高端電池鋁箔項目。2月8日,該項目正式開工,一期5萬噸產能預計于2023年投產。按照1GWh鋰電池用鋁箔500-700噸測算,東陽光年產10萬噸低碳鋁箔將能滿足140-200GWh鋰電池的產能需求。
       除了東陽光之外,包括鼎勝新材、華北鋁業、南山鋁業、常鋁股份、華峰鋁業、明泰鋁業、萬順新材、永杰鋁業、神火股份等企業也在積極擴充鋁箔產能。
       上述企業積極加碼鋁箔背后,是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持高景氣度以及鋰電儲能市場爆發,帶動鋰電池市場需求大幅增長,進而對鋁箔產生強勁需求。
       根據預測,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達到25%以上,預計將帶動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超過1550GWh,同時儲能市場拐點也將加速到來,預計2025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將達到416GWh。若疊加輕型車、低速車、重卡、船舶等場景需求,2025年全球鋰電池需求合計有望超過2TWh。上述應用場景的鋰電池需求將帶動鋁箔市場需求達100-140萬噸。
       此外,鈉離子電池的正負極集流體都可以使用鋁箔,且鋁箔用量比鋰電池更大,鈉離子加速商業化將為鋁箔創造新的市場增長空間。在此情況之下,鋁箔企業產能擴充勢在必行。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鋁箔項目建設周期長,且技術人員稀缺,新品迭代快、認證周期長、核心生產設備依賴進口且到貨周期長,導致鋁箔企業在擴充方面也面臨巨大的風險和挑戰。
       電池企業布防鋁箔供應鏈
       2021年,動力電池裝機電量同比大幅增長,帶動鋰電池鋁箔市場需求激增,助推多家鋁箔企業業績大幅增長。2022年伊始,動力電池訂單延續飽和狀態,多家動力電池企業春節期間仍維持滿產狀態。
       受市場需求增長影響,多家鋁箔企業訂單飽滿,產線滿產滿銷仍無法滿足下游市場需求。在下游市場需求持續增長和上游原材料、加工費漲價以及新增產能釋放緩慢等多重作用下,電池企業鋁箔保供穩價壓力凸顯。
       在此情況之下,動力電池企業開始強化鋁箔供應保障,而頭部電池企業對保障鋁箔供應穩定的需求更為急迫。
       2021年12月,鼎勝新材(603876)發布公告稱,將在2021年1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間向寧德時代最低供貨量合計51.2萬噸的動力電池鋁箔。以1GWh對應鋁箔用量700噸測算,51.2萬噸鋁箔可滿足寧德時代約731GWh的動力電池產能需求。
       此外,華北鋁業投資19億元建設年產6萬噸新能源電池箔項目也于去年3月開工,并成立子公司華北鋁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獲得了寧德時代(通過旗下產業基金宜賓晨道)、合肥國軒、億緯鋰能、比亞迪四家電池企業的戰略投資,分別持股10%、10%、7%、2.9%。
       上述布局動作表明,簽訂供貨長單和入股參股鋁箔企業,將成為動力電池企業維穩鋁箔供應的主要路徑。
       可以預見,隨著鋁箔新建產能逐步釋放和動力電池出貨量進一步增長和鈉離子電池產業化放量,未來鋁箔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2.原材料價格“失控”,電動車企接連漲價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今年3月,有20余家車企宣布漲價,涉及數十款車型,覆蓋10萬元以下及30萬元以上主流購車區間,漲價區間集中為3000元-1萬元。
       3月4日,廣汽埃安宣布,埃安將對旗下AION Y、AION S Plus、AION V Plus等相關車型的官方指導價進行調整,此輪價格調整3月4日起生效。此輪調整每臺漲價4000-10000元不等,已簽訂合同的客戶不受影響。
       造車新勢力威馬汽車緊隨其后。自3月1日起,威馬汽車宣布將對部分車型的排產計劃和車型售價進行逐步調整,其中EX5-Z全系售價進行了上調,上漲幅度在3000-4000元不等。
       歐拉品牌也在其官方APP披露漲價消息,3月1日起,2022款歐拉好貓開始接訂,好貓GT版價格調整之后售價為14.7萬元起,較此前版本的漲幅為1.2萬元。
       此外,3月1日開啟預訂的2022款歐拉好貓也調高了價格,售價12.19萬-15.19萬元,相對老款(售價為10.39-14.39萬)全線漲價8000元至1.8萬元不等。
       新能源汽車漲價浪潮已經全面來襲。據不完全統計,截止今年3月,包括特斯拉、比亞迪、上汽榮威、小鵬、埃安、大眾、極氪汽車、幾何汽車、上通五、幾何汽車、飛凡汽車、歐拉有20余家車企宣布漲價,涉及數十款車型,覆蓋5萬元至30萬元的主流購車區間,漲價區間集中為3000元-1萬元。
       終端新能源汽車價格最終破防背后因素是,一、補貼退坡30%,對符合標準的400km以上單車減少5400元;二是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動力電池價格普漲向下傳導,主機廠無奈將成本壓力向終端市場傳導。
       歐拉品牌CEO董玉東坦言,雖然歐拉品牌背后有產業鏈的優勢,但是這款小車仍然給公司帶來了巨額虧損。以黑貓為例,2022年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后,黑貓單臺虧損超萬元,黑貓、白貓此前已主動停止接單。
       3.星恒電源獲15億融資,深創投領投
       目前,星恒電源獲新一輪戰略投資,由深創投制造業轉型升級新材料基金(有限合伙)領投9.5億元,預計本輪總融資金額達15億元。
       星恒表示,獲得本輪融資后,星恒電源將加速在技術戰略、產品戰略、業務戰略等多維度的革新,有利于公司鋰電池技術創新及產業化、開展多場景產品布局、深度融入鋰電池全產業鏈發展換電及回收業務,為鋰電產業創造更多價值。
       星恒電源成立于2003年,基于多場景應用為基礎進行技術開發,星恒形成了以錳系多元復合鋰為第一技術路線,高能鐵鋰為第二技術路線的戰略。2022年公司規劃產能達10.2GWh。
       目前,星恒已開展全球化產業布局,擁有蘇州、滁州兩大生產基地,歐洲、印度兩大子公司。產品主要用于電動自行車、電動汽車、商用三輪車、低速四輪車、通信儲能等新能源領域。
       在輕型電動車領域,星恒鋰電池出口德國、法國等22個國家和地區,2021年10月,星恒輕型車鋰電池全球累計銷量突破2100萬組,連續四年出貨全球領先。
       在電動汽車領域,星恒已與東風、長安、奇瑞、吉利、瑞馳、五菱、一汽等合作,為超過17萬輛電動汽車提供動力能源。2020年以來,星恒產品配套爆款電動汽車五菱宏光mini EV,并成為其鋰電池核心供應商。
       作為中國最早將錳酸鋰規模化、普及應用的企業,以及國內錳酸鋰電池應用的領軍企業,星恒電源持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深挖錳酸鋰電池的極致性能,開創以錳系多元復合鋰為核心的技術路線。
       2021年8月9日,星恒電源與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共同創立“雙子星聯合實驗室”,進行“耐高溫長壽命高安全的錳酸鋰材料和電池技術開發項目”的研究。同年11月,星恒電源“準固態高溫長壽命錳酸鋰電池技術與產業化項目”榮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更細分的領域或者特殊應用場景,星恒以成熟的“高能鐵鋰”路線與錳系多元復合鋰形成技術互補。
       資料顯示,深創投制造業轉型升級新材料基金是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的特定投資載體。承擔以無機非金屬及前沿新材料為主的新材料領域投資任務,將立足于新材料產業,       采取戰略投資兼顧財務投資的綜合投資策略,深入挖掘新材料方向的投資項目,促進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4.隆基曲靖(二期)單晶硅棒項目投資規模不變,單晶硅片增加至30GW
       3月6日晚間,隆基股份發布關于簽訂曲靖(二期)單晶硅棒和硅片項目投資補充協議的公告。根據公司未來產能布局和規劃情況,公司于2022年3月4日與曲靖市人民政府、曲靖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署了《曲靖(二期)年產20GW單晶硅棒和硅片項目投資補充協議》,曲靖(二期)單晶硅棒項目投資規模維持年產20GW不變,單晶硅片項目投資規模由年產20GW變更為30GW。
       公告介紹,隆基股份于2020年9月22日與曲靖市人民政府、曲靖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署了項目投資協議,就公司在曲靖新增投資建設年產20GW單晶硅棒和硅片項目(二期項目)達成合作意向。
       隆基股份認為,本次投資補充協議簽訂后,曲靖(二期)單晶硅棒項目投資規模維持年產20GW不變,單晶硅片項目投資規模由年產20GW變更為30GW,符合公司未來產能規劃的戰略需要,該項目投產后有利于公司進一步提升高效單晶硅棒和硅片產能,搶抓光伏市場發展機遇,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公司將根據項目實施計劃召開董事會進行項目可行性分析測算并及時披露。以上投資補充協議的簽訂和履行不會對公司業務獨立性產生影響。
       四、復合材料行業
       1.2021年國內碳纖維產量增加,呈現階梯上升的趨勢
       2021年,國內新冠疫情的陰霾逐漸褪去,大宗商品市場迎來行業發展高光階段,國內碳纖維產業緊跟行業發展腳步,由于優異的成績表現,在眾多行業中脫穎而出。
       產量
       據百川盈孚統計,2021年中國碳纖維產量約為24302噸,較2020年產量上漲30.07%。2021年國內碳纖維產能擴張速度加快,而開工率相對平穩,新裝置陸續投產,碳纖維產能增加,產量呈現階梯狀提高的趨勢。
       進出口額
       2021年碳纖維行業整體進口量為33064.56噸,較2020年上漲8.72%,出口量為4817.87噸,較2020年上漲19.08%。2021年中國碳纖維行業整體進口量及出口量繼續增加,增長率較2020年有所下降,一方面是國內碳纖維新產能釋放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國內執行風電等訂單量增多,疊加“雙碳政策”下光伏、儲氫氣瓶等行業迅速發展,對碳纖維需求增加,雖國內碳纖維產量增加,但進出口數量增長率同比降低。以下具體展示2021年中國碳纖維行業進出口數據情況。

       表觀消費量
       2021年中國碳纖維行業表觀消費量為52549.07噸,較2020年上漲16.64%,平均進口依存度為63.07%。總體而言,2021年碳纖維各月表觀消費量相對平穩,整體消費呈現同比增加的趨勢,而進口依存度則略有降低。
       “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近年來,我國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持續擴大。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約23.8億千瓦,同比增長7.9%。其中,風電裝機容量約3.3億千瓦,同比增長16.6%;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3.1億千瓦,同比增長20.9%。
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
       “十四五”時期,風電光伏必將成為清潔能源增長的主力。因此,對于國內碳纖維行業發展而言,2021年仍是出彩的一年,未來仍有廣闊發展空間。
       2.中簡科技簽訂21.7億元碳纖維及織物產品供貨合同
       3月14日,中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與某客戶簽訂產品訂貨合同。

       合同標的為碳纖維及其織物,合同金額約為人民幣21.7億元,占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營業收入的556.94%、合同履行期限為2022年至2023年,具體根據客戶下發交貨計劃執行。
       中簡科技董事會認為,公司高性能碳纖維及織物在我國航空航天高端領域應用良好,帶來了較好的示范效應。此次合同的簽署將對公司的業績產生積極影響。
       3.高端碳纖維市場供不應求,大單頻頻
       3月14日,中簡科技簽下高達21.69億元的碳纖維、碳纖維織物大訂單,應用指向航空航天高端領域。去年12月,另一家碳纖維龍頭企業——光威復材接連斬獲兩個大訂單,訂單合計近32億元。
       隨著碳纖維在各個工業領域應用的不斷拓展,全球碳纖維需求量快速增長。“從2020年底起,碳纖維價格開始上漲,目前仍處在相對高位,全行業的盈利能力大幅提高。”光威復材表示。
       3月14日,中簡科技發布公告稱,與客戶A簽訂碳纖維、碳纖維織物訂貨合同,合同金額達21.69億元,占上市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營收的556.94%,合同履行期限為2022年至2023年。
       一位行業人士表示,“目前,高端碳纖維供應趨緊,不排除下游客戶在提前鎖定上游產能。”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7月,中簡科技已經簽下一筆超6億元的訂單。公告顯示,中簡科技與客戶A簽訂碳纖維、碳纖維織物訂貨合同,合同金額6.36億元,合同履行期限為2021年至2022年。
       此外,不久前光威復材斬獲兩個大訂單。2021年12月末,光威復材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下稱“威海拓展”)與客戶A簽訂了三個供貨合同,涉及某某型號碳纖維、某某型號碳纖維織物,三個合同合計金額20.97億元左右,占上市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99.15%,合同履行期限為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
       公告顯示,2021年12月上旬,光威復材全資子公司與客戶A簽訂了三個訂貨合同,合計金額11億元,合同履行期限為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
目前,以光威復材、中簡科技、中復神鷹等為代表的國內碳纖維生產制造企業正逐步搶占高端碳纖維市場。
       4.時代新材91米國內最長陸上風電葉片于鄂爾多斯下線
       近日,由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蒙西分公司生產的TMT185葉片在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工業園區下線。該葉片長度91米,是目前國內已下線的最長陸上風電葉片。
       根據時代新材信息,TMT185葉片是擁有自主產權的產品,同時91米的長度是目前國內搭載玻璃鋼拉擠大梁最大的葉片。這項技術帶來三分之一的葉片自重降低,也就意味成本降低、適配范圍增大。目前已接到部分批量訂單,后續訂單量必將會有更大的增長。
       據介紹,本次下線的TMT185葉片主要配套4.5MW—6.5MW風力發電機組,采用高升阻比和低粗糙度敏感性的風力發電機組專用翼型族,保證優異的發電效率;基于彎扭耦合技術,實現氣動—結構—載荷相互耦合,確保整機性能與載荷的最佳平衡;采用高比模量和高比強度的玻璃鋼拉擠板材料,以最低葉片重量使整機載荷和可靠性達到最優;采用模塊化制造技術,有效縮短葉片生產周期,提高可靠性。
       五、衛星通信行業
       1.銀河航天02批衛星發射,將構建星地融合5G試驗網絡
       3月5日,在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點火升空,成功將銀河航天02批6顆衛星和1顆暄銘星愿微納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其中,銀河航天02批6顆衛星主要用于在軌驗證多星聯合工作、星座組網布置、通信-遙感一體化技術。搭載的暄銘星愿衛星是一顆6U遙感立方星。據央視新聞報道,本次發射任務中的六顆衛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運行軌道高度約500公里。
       據了解,銀河航天02批批產衛星是國內商業航天企業銀河航天自主研發、批量制造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單星設計通信容量超過40Gbps,衛星平均重量約為190Kg。其中四顆衛星分別被冠名為“南通一號”“一土號星愿”“宣城一號”“北郵-銀河號”衛星。以及一顆遙感試驗衛星為“暄銘星愿”衛星。
       六顆衛星將在軌與銀河航天首發星共同組成我國首個低軌寬帶通信試驗星座,并構建星地融合5G試驗網絡“小蜘蛛網”,具備單次30分鐘左右的不間斷、低時延寬帶通信服務能力,可用于我國低軌衛星互聯網、天地一體網絡等技術驗證。
       2020年1月16日,銀河航天首發星——也是我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0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采用Q/V和Ka等通信頻段,具備10Gbps速率的透明轉發通信能力。
       銀河航天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次任務的成功發射,驗證了我國具備建設衛星互聯網巨型星座所必須的衛星低成本、批量研制以及組網運營能力,對于推動我國商業低軌衛星通信遙感一體化技術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2.我國商業遙感衛星公司“長光衛星”啟動A股IPO輔導
       據《科創板日報》報道中顯示,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3月1日進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公司輔導備案,輔導機構為海通證券。
       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我國第一家商業遙感衛星公司。公司由吉林省政府、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及社會資本組建而成,總注冊資本19.7億元。公司依托“星載一體化”、“機載一體化”等核心關鍵技術,建立了從衛星、無人機研發與生產到提供遙感信息服務的完整產業鏈。
       3.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規劃建設全球掩星氣象探測星座
       近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正在規劃全球掩星氣象探測星座建設,以實現全球高精度、高時空分辨率大氣遙感數據的獲取。
       據介紹,掩星探測是導航衛星上發射的信號穿過電離層和大氣層后,頻率、相位及幅度會發生變化,通過這種變化進行反演計算,可以得出大氣溫度、濕度氣壓及電離層電子密度等信息,彌補傳統氣象觀測手段的不足。
       掩星探測技術被認為是當前大氣探測中最具有潛力的手段之一,可以全天候提供全球均勻分布的中性大氣和電離層信息,具有高垂直分辨率、長期穩定、無需定標、全球覆蓋、全天候等優勢,其探測資料在電離層環境監測與預報、提高數值天氣預報精度、提升臺風預報能力、臨近空間環境監測、航空氣象等方面具有重大應用潛力和前景。
       據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黨委書記馬杰介紹,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總體負責的掩星氣象探測星座試驗星已于2021年發射入軌,每天可探測生成近千條大氣廓線數據。
       4.小米公布衛星通信相關專利,可提高終端通信的穩定性
       近日,北京小米移動軟件有限公司獲得了一項“基于衛星的通信方法、裝置和存儲介質”新專利,屬于通信技術領域。
       摘要顯示,該專利所述方法通過獲取第一衛星的運行信息和目標覆蓋區域的位置信息,確定第一衛星的天線參數;所述參數用于控制天線提供指向目標覆蓋區域的波束。該方法能夠提供該目標覆蓋區域中終端的通信穩定性。
       獲取第一衛星的運行信息和目標覆蓋區域的位置信息;根據所述第一衛星的運行信息和所述目標覆蓋區域的位置信息,確定所述第一衛星的天線的參數,所述參數用于控制所述天線提供指向所述目標覆蓋區域的波束。該方法能夠提供該目標覆蓋區域中終端的通信的穩定性。目前小米方面暫未回應這項專利的問題。
       5.SpaceX再次成功發射48顆Starlink衛星
美太平洋時間3月9日早,一枚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太空發射場40號發射臺升空,這為SpaceX在地球軌道上的2000多顆互聯網提供設備的星座增加了48顆新衛星。
       據悉,此次發射是該助推器的第四次發射,在任務開始幾分鐘后,它降落在大西洋的無人船“A Shortfall of Gravitas”上。
       據悉,SpaceX的下一次發射不是Starlink任務,而是一次載人任務。Axiom-1任務定于3月30日發射,它將是第一個前往國際空間站(ISS)的全私人飛行。SpaceX在載人任務方面已經擁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它已經將四名NASA的機組人員送往國際空間站,外加Inspiration 4任務,在該任務中,其使用載人龍飛船將全民用機組人員送上太空并繞地數天。
       六、金融資本市場
       1.陜西首家北交所企業天潤科技順利過會
       3月11日,北交所上市委員會2022年第7次審議結果出爐,西安高新區企業天潤科技順利過會。這將是陜西第74家上市公司和第3家北交所公司,也是高新區第2家北交所公司。此前兩家富士達(835640)和同力股份(834599)則是搭乘政策快車“平移”至北交所。
       前后歷時5個月
       天潤科技成立于1999年,距今已有23年,主要從事攝影測量與遙感、工程測量、地籍測繪、地理信息系統(GIS)工程、地圖編制等測繪及地理信息產業,注冊資本約5500萬元,現位于西安高新區高新路。
       近4年來公司總營收和歸母凈利潤持續提高。總營收從2018年的0.88億元增至2021年的1.97億元,其中2020年為1.73億元,同比增長46.31%;同期歸母凈利潤從0.11億元增至0.34億元,最高增速也出現在2020年,以95.67%的增速達到了0.29億元。
       其中,攝影測量與遙感數據產品服務營收占比較高,且在持續增長,2018年至2021年分別達到了0.67億元、0.80億元、1.03億元和1.77億元。
       據統計,天潤科技所處的地理信息系統市場規模正在快速增長,從2018年的7615.8億元增長至2020年超一萬億元,復合增速達20%。
       股權穿透圖顯示,天潤科技前兩大股東為陳利和賈友,兩人分別持股48.5%和44.84%,系夫妻關系,前者任公司董事兼總經理,后者任董事長,兩人也是公司的實控人。此外還擁有一家子公司,名為海南天潤空間信息科技。
       2014年初天潤科技曾掛牌新三板,位于創新層。
       天潤科技此次登陸北交所擬公開發行不超過1836.1255萬股,募資約1.04億元,主要用于空間信息智能化生產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及三維空間信息智慧化應用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從去年9月發布申報稿,截至11日順利過會,天潤科技前后歷時5個月。經梳理發現,截至3月9日北交所累計87家公司,去除首批81家,剩余6家中,最快過會的吉岡精密(836720)歷時約3個月,最長的泓禧科技(871857)約6個月,天潤科技保持平均水準。
       “雙本土”搭檔IPO再現
       天潤科技保薦人是陜西本土券商開源證券,隨著前者順利過會,“雙本土”搭檔IPO又再現,此前是西部證券保薦美能能源,登陸深圳主板。天潤科技和開源證券合作有一段插曲,因為自2014年1月掛牌起,主辦券商一直是中信建投,但在2020年解除了持續督導的協議,“出于戰略發展需要”變更為開源證券。
       變更原因或許如下:
       1:實力所在:開源證券作為一家本土券商,近年來快速崛起,尤其在北交所設立后,迅即“押重注”跟進,目前多項指標拔得頭籌,如推薦掛牌企業、持續督導公司、做市股票數量等均位于行業第1。年初北交所、新三板發布2021年度券商執業質量評價,開源證券在101家參評券商中奪冠,儼然成為北交所頭部券商。天潤科技尋求最厲害的“幫手”理所當然。
       2:成績說話:北交所開市首日,開源證券保薦的同心傳動(833454)一度漲幅超5倍,高居榜首,截至收盤漲幅為493.67%。不止同心傳動,連城數控(835368)、森萱醫藥(830046)、德眾汽車(838030)等首批北交所企業均由開源證券保薦。就在上個月22日,北交所虎年首場審議會議上,開源證券保薦的七豐精工順利過會。現有成績已然經過市場驗證。
       3:成長預期:擬上市公司“牽手”券商保薦機構既是一次“雙向奔赴”,更是一項長期事業,雙方對共同成長保有預期。開源證券經過多輪增資,最新注冊資本46億元,凈資本金達到140億元左右,一舉沖進券業前40名。在“陜西金融業發展的十四五規劃”中已明確提出:支持開源證券上市發展,充分借助資市場實現跨越式發展。開源證券一系列向好對于登陸資本市場的天潤科技而言,更像是吃了一顆“定心丸”。
       4:利于溝通:說是“雙本土”搭檔,實際上兩家公司處于一座城市,更甚者在同一個開發區,即西安高新區。從地理距離上來講,日常不僅降低雙方各方面溝通成本,而且會提升緊急應對效率。
       省市區“合力”助推
       作為全省首家順利“過會”北交所的企業,天潤科技背后自然離不開省市區三級“合力”助推。
       1:陜西省:2020年8月,省金融局局長蘇虎超出席了全國股轉系統(新三板)西北基地揭牌儀式,基地立足于為陜西省及周邊省區新三板掛牌企業和其他市場參與主體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將在推進企業資源培育、提高投融資對接效率、提升區域內中小企業規范發展水平和資本運作能力等方面發揮應有作用,并積極探索服務區域資本市場發展的創新服務模式。同時,全國股轉系統、北交所榆林服務基地在榆林金融中心也在上個月揭牌。
       此外,2021年4月,省地方金融監管局聯合發改委等部門發布了300家2021年度陜西省級上市后備企業名單,其中就包括天潤科技。
       2:西安市:據報道,西安市2018年以來就搶抓科創板設立并試點注冊制、創業板注冊制改革、新三板精選層改革等一系列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機遇。如去年10月,由市金融局等組織舉辦“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北交所上市業務培訓”,旨在搶抓國家設立北交所的資本市場新機遇,助力西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更好的利用資本市場發展壯大。
       尤其是培訓階段,全國股轉公司專家從北交所制度建設、企業登陸北交所的標準和路徑分析等方面指導了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如何更好利用資本市場發展;開源證券和西部證券的專家從具體案例出發,講解了IPO審核常見問題,幫助企業規范早期治理結構,為登陸資本市場奠定良好基礎。
       3:高新區:天潤科技將是西安高新區第37家境內上市公司,以及第2家北交所公司。其實早在2020年8月,全國股轉系統(新三板)西北基地就正式落地西安高新區絲路資本大市場;高新區在政策端也加大鼓勵,如《西安高新區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到“緊跟國家資本市場改革趨勢,完善創新上市政策體系,出臺北京交易所上市分階段獎勵政策”,還積極擴容“專精特新”、“單項冠軍”、“小巨人”等后備企業庫。
       2.聯袂“比亞迪創始人”,西投控股千萬注資“領充新能源”
       近期,西安高新區企業“領充新能源”完成5000萬元PreA輪融資,正軒投資、陸石投資聯合領投,中興眾投、西投控股跟投。其中包括比亞迪最早的投資人之一夏佐全。
       領充:成立2年營收超2億元
       領充新能源成立于2020年6月,注冊資金6008.41萬元,現位于高新區數字經濟產業園。這家公司專注于新能源汽車智能充電、車載充電、新能源微電網、智能檢測、大數據云平臺等領域的技術研發、產品生產及銷售,為客戶提供全生態、全場景、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服務。
▲圖:領充智慧能源展廳
       2021年領充新能源首個完整財年營收超2億元,能夠在短短2年間快速破億崛起,且布局廣州、江蘇和四川等地,拿到千萬級融資,除這個賽道屬于“厚雪長坡”之外,還有幾個非常直接的原因:
       1:創始團隊脫胎一線大廠:如董事長袁慶民本身就是“技術大牛”,先后在華為、艾默生從事電力電子和嵌入式軟硬件的研發工作,后供職于電動車充電龍頭公司特來電。
       2:小公司敢于押注研發:2021年公司研發投入4000萬元,占比營收近20%。相對于個別上市公司同業5%—10%的強度,這一指標對創業型公司來講已經非常罕見。領充新能源金融總監林曉舟表示,作為一家研發驅動型公司,這次融資費用也主要用于產品研發。
       當然,研發回報亦已兌現,目前領充累計申請加授權專利超200項,軟著10余項,還參與了多種標準的參與制定。
       3:西安政府的倒逼式鼓勵:2020年充電樁作為新能源汽車推廣配套設施,首次被寫進中央政府工作報告。西安政府則于2021年11月出臺《關于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2022年底全市建成投運集中式充電場站200個,充電樁1萬根,2025年則要到2萬根。
       夏佐全:比亞迪天使投資人
       此次領投的是正軒投資和陸石投資,跟投的是中興眾投和西投控股。
       1:正軒投資:“主攻”高科技、創新型企業,投資領域涵蓋先進制造、人工智能及機器人、新能源等,投了40余家,旗下管理資產超100億元。
       正軒投資實控人夏佐全是比亞迪三位創始人之一,曾于1995年參與創立比亞迪并擔任執行董事和副總裁。值得注意的是,夏在1995年出資幾十萬元投資比亞迪,如今回報超5萬倍。
       2:陸石投資:背后三名股東,北京陸石控股持股90%,啟迪之星投管公司和上市公司天汽模(002510)各持股5%,前者層層穿透之后,出現清華控股公司的身影。
       3:西投控股:采取多支基金投資方式。
       一是借道:主體原名中興創新基金(現更名為陜西眾投湛盧一期),實際上就是2019年中興通訊(000063)牽頭的投資主體,陜科控集團、西投控股和西高投均有出資。截止目前,這支基金已經投入西安華泰半導體、上海類比半導體、拓爾微電子等,始終圍繞集成電路產業。工商資料顯示,領充是其認繳出資額最大的一筆。
 
       二是直接出手:通過控股的“西投智信創投基金”認購領充3.33%股權。與湛盧一期不同,2020年成立的智信創投基本屬于“直投模式”,因為西投控投持股比例高達90%。
       結合如上信息,領充此役基本是收獲了行業大佬和本土機構的信心。而業內的普遍反饋是:由于不斷獲得國電南瑞(600406)、廣汽新能源、上汽通用五菱、華人運通等頭部企業的訂單,領充已經完成了“市場驗證這一關鍵階段”。
       西投控股:“母基金”早已沸騰
       截止目前,西投控股已搭建了以西安合作發展基金(500億元)、大西安產業基金(1000億元)為主的西安市FOFS母基金群體系,并受托管理西安創投引導基金、軍民融合基金等政府投資基金,還設立了設立了扶貧產業基金(25億元)。
       據觀察目前“母基金”是西投控股發力西安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支撐點,幾乎對“西安過半硬科技公司上市”提供金融助力。
       例如1:炬光科技(688167):西投控股直接參與的陜西省集成電路基金持股4.18%。而炬光這家公司在金融力量的支持下,目前已成為陜西“追光計劃”的代表性企業,在省委省政府推動的23條產業鏈中屬于“光子產業鏈”的重要構成者。
       2:凱立新材(688269):西投控股通過旗下興和成投資基金持股2.68%,凱立已經填補國內空白的催化劑產品及技術,多項關鍵產品成功實現進口替代。作為投行思維的重要著力點,正向循環亦已體現。招股書顯示,興和成投資基金2018年進入之際認購了1000萬元,累計浮盈達超2億元。
       如果說以上是西投控股支持“硬科技”的直接效果,更為關鍵的其實是搭建“子基金”形態,以“市場化”理念推動“創新驅動”與“兩鏈融合”。
       例如:2021年12月獲得國家科技部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2.5億元出資的唐興資本,西投控股在2021年4月已經出資9000萬元。面對西投控股對民營創投的支持,唐興資本創始人曾公開表示:市級國有母基金的出資“本身就是對民營GP最關鍵的背書”。目前,唐興資本不但成為陜西第1支由國家、省、市以及民營資本四級聯動設立的創投基金,圍繞航空、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投下14個優質項目,還已經跑出了斯瑞新材等IPO項目。
       例如:通過與中科創星的合作,設立陜西先導光電集成科技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已經累投了87個項目,不但引來了農銀創新(北京)、中科院成果轉化基金(武漢)等新增資本,還出現了“源杰半導體”這樣的明星公司。這家公司已全面、自主掌握了從激光器芯片設計、驗證到外延設計生長、晶圓制造、芯片測試、制造的全流程研發和生產能力。最新消息是,源杰半導體赴科創板IPO已獲上交所受理。
       3.華秦科技IPO“創年內最貴新股”,總市值173億元
       3月7日上午,華秦科技科創板首發上市儀式在陜西賓館舉行,陜西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蘇虎超,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馬鮮萍,西安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楊華等領導出席儀式。
       189.5元/股:年內最貴新股之一
       華秦科技是陜西第9家科創板公司,也是西安高新區第35家上市公司(境內),以及第7家科創板公司。N華秦(688281)發行價為189.5元/股,這一價格成為了年內最貴新股,超越了此前翱翔科技的164.54元/股。
       華秦科技首日高開32.45%,開盤后漲幅一度擴大至46.69%,報277.98元,截止收盤漲幅達37.2%,收盤價為260元,總值173.3億。
       據資料顯示,華秦科技成立于1992年12月,2012年7月,由集體企業(前身是陜西華秦科技實業有限公司)改制而成,注冊資本5000萬元,位于西安高新區西部大道,主要從事特殊新材料技術研究開發,主要產品在多軍種、多型號裝備實現裝機應用,是一家軍工科技型企業,目前已形成以航空航天特種多功能涂覆材料技術的研發、生產與服務為主導業務的多元化發展格局。
       華秦科技董事長折生陽當日致辭表示,華秦科技始終堅持以“科技強軍、實業報國”為使命,以我國國防工業急需為己任,為我軍打贏未來戰爭提供堅實保障,為我國實現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現代化做出華秦貢獻。今天,華秦科技即將要正式登陸資本市場,必將進一步提升公司科技創新的能力,進一步完善公司多層次產品應用體系,強化公司核心技術和產品的中國保障能力,構建公司未來發展新格局。
       招股書顯示,華秦科技此次募資12.8億元用于特種功能材料產業化項目(6.81億元)、特種功能材料研發中心項目(3.2億元),2個項目統一備案為華秦科技新材料園項目,剩余為補充流動資金。
       華秦科技募投項目作為高新區新能源新材料制造業中重點實施的工程,已經被列入西安高新區“十四五”規劃先進制造業重點工程名單,且已于2021年7月開工,規劃用地145畝,預計2023年建成投產,2025年可實現年產值20億元。
       更為重要的是,華秦科技新材料園作為“實力高新”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項目之一,積極助力“四個高新”建設,讓高新區以聚焦先進制造業等產業項目大建設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就在3個月前,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馬鮮萍前往華秦科技新材料園等項目建設現場,仔細詢問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現場予以協調解決。
       高新區:首現手握“雙科創”第一人
       隨著華秦科技成功鳴鑼科創板,公司實控人折生陽將成為全國手握“雙科創”第一人,另一家公司是鉑力特(688333)。華秦科技和鉑力特2家科創板公司均位于西安高新區,這也就意味著全國手握“雙科創”第一人“現象”首現西安高新區。
       目前高新區上市公司涌現背后,則是西安高新區創建“全國首個硬科技創新示范區”目標驅動,以及政策支持、產業落地、資金扶持、平臺搭建等一系列利好措施。
       1:科創板需要“硬科技”企業,西安高新區華秦科技、萊特光電、炬光科技等“硬科技”屬性展露無疑。2020年西安高新區獲批創建全國首個硬科技創新示范區,以該目標為導向,西安高新區在支持硬科技研發、暢通硬科技轉化、培育硬科技企業和做強硬科技產業等方面積極“出手布局”,目前成效顯著。
       2:全國手握“雙科創”第一人折生陽另一家科創板企業鉑力特,曾獲高新區“科創板”上市獎勵及重大創新和成果產業化配套支持獎勵2000萬元。西安高新區針對硬科技企業“真金白銀”獎勵“毫不手軟”,且出臺利好政策時往往會“傾斜”。
       如近到去年11月出臺的《西安高新區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未來3年內規劃建設超千畝上市公司產業園,積極解決上市公司總部辦公、研發和生產經營場地;再到《西安高新區“三次創業”系列優惠政策》中,把“硬科技”企業登陸科創板獎勵直接拉高至1200萬元;遠到《西安高新區關于支持硬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即“科創九條”),從上市、研發到培育等維度,每筆都是億元專項資金。
       如今來看,西安高新區出現全國手握“雙科創”第一人“現象”絕非偶然,而是每一項利好政策、每一筆精準資金和每一次貼心服務催生的必然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水县| 大余县| 新源县| 施甸县| 南开区| 通河县| 华亭县| 邓州市| 广平县| 罗山县| 舞钢市| 英山县| 资阳市| 朝阳市| 贡觉县| 东乌珠穆沁旗| 嘉善县| 白玉县| 青海省| 东兰县| 福泉市| 庆阳市| 个旧市| 萨迦县| 长寿区| 西充县| 安达市| 汤原县| 贡嘎县| 南康市| 古浪县| 娱乐| 来凤县| 库车县| 额济纳旗| 孝感市| 竹北市| 苍山县| 弋阳县| 南澳县| 义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