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導體芯片行業
1.國產CPU廠商海光信息科創板過會,估值將達914億元
3月16日,國產CPU廠商海光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光信息”)科創板首發過會。
海光信息此次擬首次公開發行不超過50,608.4522萬股人民幣普通股(A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擬募集資金91.48億元。
此前有媒體曾粗略計算,若海光信息成功科創板上市,并成功募集資金后,其估值將可能達到914.8億元。換言之,待海光信息上市后,其估值破千億也大有可能。
自主可控,加速高端處理器國產替代
當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主要集中于中低端產品,高端處理器嚴重依賴進口。根據海關統計數據,中國近年來集成電路進口額居進口產品之首。高端國產處理器的缺失,給我國信息安全和產業安全兩方面都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實現核心技術、關鍵軟硬件產品的自主可控已經迫在眉睫。
資料顯示,海光信息成立于2014年,主要從事高端處理器、加速器等計算芯片產品和系統的研究、開發,目前擁有海光CPU和海光DCU兩類高端處理器產品,可以滿足服務器、工作站等計算、存儲設備中對高端處理器的功能需求。
截至報告期末,海光CPU系列產品海光一號、海光二號已經實現商業化應用,海光三號完成實驗室驗證,海光四號處于研發階段;海光DCU系列產品深算一號已經實現商業化應用,深算二號處于研發階段。
2021年實現毛利12.93億元
財務數據方面,2019年-2021年(報告期內),海光信息分別實現營收3.79億元、10.22億元和23.10億元,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為146.85%。其中,2020年和2021年,營業收入同比增加分別為6.43億元、12.88億元,增長率分別為169.53%、126.09%。
海光信息表示,2020年和2021年營業收入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系:(1)公司加大市場開發力度,拓展了新的客戶,服務器廠商對國產CPU需求增加;(2)2020年,公司海光二號系列芯片實現規?;鲐洠?021年,公司深算一號芯片實現規模化出貨,進一步豐富了產品線,滿足了不同客戶對產品的多樣化需求,促進了公司銷售收入的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市場需求增加較快,以及公司DCU產品實現規模銷售,海光信息在2021年成功扭虧為盈,其報告期內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290.46萬元,-3914.45萬元、以及3.27億元,2021年的毛利為12.93億元。
2.鴻海精密布局半導體產業,專注成熟工藝、發力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
3月16日,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海)召開2021年第四季度投資法人說明會,對外公布了2021年公司業績情況,并透露了未來發展規劃。
業績顯著成長,今年將與重要客戶合作開發芯片
2021年鴻海實現營收5.99萬億元新臺幣(約1.34萬億元人民幣),年增12%、毛利達3621億新臺幣(約809億元人民幣),年增20%、營業凈利1490億新臺幣(約333億人民幣),年增34%、凈利1393億新臺幣(約311億元人民幣),年增37%。毛利率、營業利益率及凈利率分別為6.04%、2.49%、2.32%,相較前一年度5.65%、2.07%、1.90%,有顯著成長。
展望2022年,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會上宣布了該公司今年運營的幾大重點業務,包括ICT、電動汽車、半導體、軟件等。
半導體方面,鴻海今年將聚焦于全球多元產能與技術布局上,也將延伸集團的EV垂直整合到半導體,對標未來EV EEA架構所需要的MCU、ZCU、SoC、小IC等,并即將在產能與供應鏈進行更深度的合作,與重要的客戶一起合作開發芯片,會是鴻海很重要的利基。
與此同時,鴻海在半導體產業還將專注在成熟制程,加上特殊工藝,使公司在電動汽車芯片更有競爭力。投入方向包括:將6英寸廠改造成SiC制造廠,并且做到800V、1200V的耐壓制程。
半導體營收劍指1000億元新臺幣,鴻海“芯”動作不斷
資料顯示,鴻海近年積極投入電動汽車、數字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能、半導體、新世代通訊三項新技術領域,經過多年發展,鴻海在半導體業務上取得了亮眼成績。
去年11月,鴻海透露公司在半導體項目中的營收規模約為新臺幣700億元(約156億元人民幣)左右,預計到2023年,半導體項目營收規??梢猿^1000億元新臺幣(約223億人民幣)。
鴻海在半導體領域有著四個核心策略,包括提供穩定的小IC、共同設計自有IC、關鍵技術自主開發、以及布建多元產能。圍繞上述策略,2021年至今,鴻海持續發力半導體布局。
2021年8月5日,鴻海與旺宏共同舉辦簽約儀式,鴻海將以新臺幣25.2億元(約5.6億元人民幣)購買旺宏位在臺灣地區新竹科學園區的6英寸晶圓廠廠房及設備。取得該6英寸晶圓廠后,鴻海將用來開發與生產第三代半導體,特別是電動車使用的SiC功率組件。
2021年12月7日,鴻海宣布與Stellantis共同開發設計車用半導體芯片,雙方目標是打造四款芯片系列,將顯著優化零組件,通過大幅簡化供應鏈,借以滿足雙方在車用半導體80%以上的需求。
2022年2月14日,印度大型跨國集團Vedanta與鴻海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擬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在印度制造半導體。
近日,外媒報道鴻海或與沙特阿拉伯共同投資90億美元建造一座半導體工廠,主要生產芯片、電動汽車零組件及顯示器等產品。沙特阿拉伯正在評估鴻海提出在沙漠科技NEOM建立一個用于晶圓制造和封裝測試的雙線半導體代工廠的提議。
3.美國眾議院通過半導體投資稅收抵免法案,將投資520億美元鼓勵本土半導體行業發展
美國眾議院近日通過了《促進美國制造的半導體(FABS)法案》。他們表示,該法案將建立投資稅收抵免以激勵半導體制造、設計、并在美國進行研究。
半導體是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的神經中樞,激勵國內芯片研究、設計和制造是國家優先事項,”SIA總裁兼首席執行官John Neuffer也指出:“今天推出的FABS法案將激勵半導體公司在美國制造和設計當地所需的更多芯片,刺激私人投資并創造美國就業機會。”為此SIA強調,他們強烈支持眾議院法案的制定,并贊賞其包含制造和設計的信用,以幫助支持美國的芯片生態系統。再加上為CHIPS法案提供資金,制定眾議院FABS法案中規定的半導體制造和設計稅收抵免是互補的整體戰略的一部分,兩者都需要產生穩健、可預測、以及恢復美國半導體領導地位的持久激勵措施。
該法案體現了另一個跡象,那就表明國會正在優先考慮加強美國半導體行業的激勵措施2021年6月17日,參議院提出了類似的兩黨投資稅收抵免法案。此外,2022年2月4日,眾議院通過了關鍵的CHIPS法案,將投資520億美元,用于加強國內半導體制造和研究,作為競爭力立法的一部分,即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參議院通過了與芯片法案相同水平的資金,作為其競爭力立法版本的一部分,美國競爭和競爭法案創新法(USICA),2021年6月。眾議院和參議院領導人現在必須努力調和法案中的分歧,并通過兩黨立法,由總統簽署。
根據FABS法案的要求,半導體投資稅收抵免是對USICA和America COMPETES的制造激勵和研究投資的重要補充。
位于美國的現代半導體制造能力的份額從1990年的37%下降到今天的12%。這種下降主要是由于美國的全球競爭對手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制造激勵措施,使美國在吸引新的半導體制造設施或“晶圓廠”建設方面處于競爭劣勢。此外,美國聯邦對半導體研究的投資一直持平占GDP的比重,而其他政府已大量投資于研究計劃以增強其自身的半導體能力,而美國現有的研發稅收優惠政策落后于其他國家。此外,根據SIA-BCG的一項研究,近年來出現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漏洞,必須通過政府對芯片制造和研究的投資來解決這些漏洞。
因此美國需要結合贈款、稅收抵免和研究投資來推動美國半導體生產和創新。制定強化的FABS法案和資助CHIPS法案是這種全面、互補的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加強美國的長期半導體能力。
4.大陸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華虹半導體計劃登陸科創板
中國大陸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華虹半導體今日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批準可能發行人民幣股份及將該等人民幣股份在科創板上市的初步建議。建議發行人民幣股份有待及取決于本公司符合科創板的有關上市要求、市況、股東于本公司股東大會上批準及取得必要的監管批準。
根據公告,華虹半導體發行規模不得超過公司經根據建議發行人民幣股份擬發行及配發的人民幣股份擴大后的已發行股本25%,且全部以發行新股份的方式進行。募集資金目前擬定用作主營業務的業務發展以及一般營運資金。
華虹半導體2021年第四季度營收創新高,達5.283億美元,同比增長88.6%,凈利潤8413萬美元,同比增長92.9%。截至去年年底,華虹半導體8英寸月產能達17.8萬片,12英寸6萬片。2022年,公司12英寸產能有望加速放量,擴大至9.45萬片,同比增長57.5%。
二、激光器行業
1.海外市場再獲突破,激光加工設備企業利元亨2021年實現營收23.31億元,同比增長63.04%。
近期,利元亨與北美某動力電池上市企業簽約新能源智能整線訂單!此訂單為動力電池生產的重要工序裝備,涵蓋激光模切、疊片、激光焊接、高速組裝線、化成分容,模組及智能倉儲等。該訂單的簽訂將為利元亨拓展北美市場再添助力。
據利元亨此前公布的2021年度業績快報顯示,2021年利元亨實現營收23.31億元,同比增長63.04%;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2.15億元,較上年增長53.42%。
2021年,激光行業各家企業接到鋰電設備的訂單金額合計超過150億元。這一年,深耕鋰電市場多年、掌握多項激光核心技術的利元亨也成功鳴鑼上市。公司主要從事智能制造裝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為鋰電池、汽車零部件、ICT等行業的國內外知名企業提供高端裝備和數智整廠解決方案。成功上市并乘上新能源鋰電風口的利元亨業績可謂實現了倍數增長。
對于2021年度業績增長原因,利元亨表示:全球鋰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積極拓展新的市場應用,對電芯檢測、電芯裝配等設備需求增加,公司為其新建產能提供的相關產線設備在2021年得到量產驗證,2021年實現銷售收入增幅較大。
公司在原有客戶基礎上,積極拓展動力電池市場,加大海外市場開拓力度,業務增長效果顯著。公司通過擴建自有廠房和租賃場地增加產能。公司持續完善治理制度,優化與更新管理流程,強化公司核心競爭力,2021年公司整體盈利能力隨業務擴張顯著提升。
在全球布局上,2021年8月,利元亨成立上海分公司,并因其特殊地理優勢,將其作為利元亨總部面向國際市場的新窗口——利元亨上海分公司將為利元亨(德國)、利元亨(美國)、利元亨(加拿大)、利元亨(瑞士)等子公司或辦事處提供一站式的售前、售中、售后技術支持與服務,推動利元亨國際化戰略新進程。
在技術領域,利元亨激光獨具六大核心技術:PSO激光焊接控制技術、環形光斑技術、同軸視覺焊接技術、復合焊接技術、集成激光工藝、MES數字孿生技術,同時擁有100余項授權專利、50余項關鍵技術。此外,在新型儲能領域,利元亨目前已有液流電池儲能和鋰電池儲能相關設備的研發、訂單和專利儲備。
在產能方面,公司目前IPO募投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預計2022年底竣工投產,柏塘二期也在準備擴建,馬安三期的第二個裝配車間已經在2021年12月投產,當前廠區建成滿產狀態下能夠滿足超70億元的產能。公司2021年簽訂的訂單將會在2022年起陸續交付,目前產能能夠滿足2022年的交貨計劃。
2.海目星中標億緯鋰能4.33億元激光設備、產線項目
據海目星最新公告顯示:2022年1月27日至3月18日,海目星陸續收到湖北億緯動力有限公司(惠州億緯鋰能控股子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江蘇億緯林洋儲能技術有限公司的中標通知書,涉及產品包括激光模切機、組裝線、裝配段等,中標金額約4.33億元。
受動力電池廠商擴產需求旺盛影響,海目星近年來動力電池激光及自動化裝備業務規模持續擴大。2021年上半年,海目星新簽銷售訂單21.78億元,同比增長115.43%;累計在手訂單32.60億元,同比增長130.95%;其中動力電池激光及自動化設備28.28億元,同比增長151.6%。8月,海目星又分別與中航鋰電和蜂巢能源簽訂19.68億元及3.38億元的采購意向框架協議。截至2021年12月底,海目星動力電池激光及自動化設備在手訂單約48億元(含稅),其中來自寧德時代和中創新航的鋰電設備訂單就高達近26億元。
2021年,海目星最終確認的營業總收入為19.7億元,同比增長49.15%。通過在手訂單與營業收入的差距可以發現,海目星的產能問題成為掣肘訂單生產與設備交付、制約公司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
為解決這一問題,海目星早已著手布局擴產。去年7月,海目星與長榮股份簽訂合資協議書,擬共同出資設立“常州市長榮海目星智能裝備制造有限公司”,注冊資本4200萬元。其中,海目星出資2058.00萬元,持股比例49%。
今年1月,海目星又宣布投資7億元建設海目星激光(江門)產業園二期項目,用于動力電池電芯裝配線、干燥線等專業動力電池設備研發、生產及銷售,預計建設周期24個月。項目達產后,公司將新增動力電池電芯裝配線40臺套、干燥線100臺套的產能。
目前,海目星合作客戶已覆蓋寧德時代、特斯拉、蜂巢能源、中航鋰電、力神、長城汽車、瑞浦能源、億緯鋰能、欣旺達等國內外主流企業。
3.史上最小激光雷達誕生!1c㎡芯片上嵌入16384個像素,能耗降萬倍
當谷歌在2010年推出其第一款自動駕駛汽車時,安裝在車頂上的旋轉激光雷達(又稱“瞭望塔”)一下子成為了焦點。與攝像機和雷達一起,激光雷達可以繪制周圍環境的3D地圖,以幫助這些汽車避開障礙和安全駕駛。
從那時起,廉價的芯片攝像頭和雷達系統就成為了防撞和高速公路自動駕駛的主流。不過,不少激光雷達導航系統仍然是笨重的機械設備,成本高達數千美元,不少在可靠性也難以滿足車規級的要求。
固態激光雷達還能不能再再小一點、再輕薄一點?近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研究人員宣布開發出一種只有1平方厘米的基于硅光子芯片的固態激光雷達,他們的成果本周三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上。
該校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教授、這項研究的負責人Ming Wu表示,為了克服這些瓶頸,他們開發出了一種可以使激光雷達技術更便宜、更緊湊的方案,同時保持其高性能。
這項任務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制造一個集成的光束掃描儀,它可以“控制”輸出的激光向不同的方向掃描整個場景。
示意圖:固態激光雷達芯片發射激光從一個光學天線連接到一個小開關,反射光被同一天線捕獲,依次打開陣列中的開關即可獲得三維圖像。
研究人員們在10毫米×11毫米的硅光子芯片上制造了一個集成波束掃描器的激光雷達,他們稱之為焦平面開關陣列(focal plane switch array,FPSA)。這一陣列是一種基于半導體的微米級天線矩陣,可以像數碼相機中的傳感器一樣收集光,最終將激光雷達系統小型化并集成到單個芯片中,1厘米平方的芯片上就集成了16384個像素。
Ming Wu補充稱,單芯片使激光雷達類似于智能手機攝像頭。但是,LiDAR比智能手機相機更復雜,因為每個像素都需要接收光線,但也需要發射“從目標反彈回來的激光”。
該小組的設計使用了微型微機電系統(MEMS)開關,而不是更常見的熱光開關。與熱光開關相比,它們更小,使用更少的功率,切換更快,且光損耗非常低。新型激光雷達的性能與32線激光雷達相當,能耗卻降低10000倍。
該研究的兩位共同第一作者Xiaosheng Zhang和Kyungmok Kwon解釋稱,MEMS開關物理上移動波導(一種引導電磁波的管),將光上下傳送到每個像素點,這將像素大小從幾百微米縮小到了50微米。隨后,該團隊能夠將1平方厘米芯片上的像素數從512增加到16384,同時能耗顯著降低。
通過使用類似的硅技術,他們打算將這項技術應用在更高分辨率、更遠測距的激光雷達系統中,并將其推向商用市場。Ming Wu認為,蘇日安該系統的測距目前只有10米,但他們確信這一距離可以達到100米,甚至300米。
該設計采用了用于生產計算機處理器的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技術,可擴展到百萬像素大小。這可能會為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機器人甚至智能手機帶來新一代功能強大、成本低廉的3D傳感器。
4.光谷國際綠色激光產業基地正式啟動,將成立100億激光基金
3月20日,湖北東湖科學城·光谷國際綠色激光產業基地啟動活動正式舉辦。武漢東湖高新區現場發布了激光產業發展規劃和“激光產業黃金10條”扶持政策。
《規劃》提出,湖北東湖科學城激光產業集群未來將實施“135”產業發展戰略,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激光產業創新集群為總目標,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三鏈融合”,實施產業空間優化、產業規模倍增、創新能力躍升、核心產品攻關、服務能力強化五大重點工程。
計劃2025年,基地產業規模持續壯大,規模以上激光企業產值1000億元,產值過100億元2家,產值過50億元3家。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光纖激光器50萬瓦級。產業結構全面優化,新增上市激光企業不低于5家,發明專利擁有量年均增速15%以上。
規劃2035年,規模以上激光企業產值達到3000億元,帶動激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總收入超過10000億元,打造萬億級激光產業集群,成為“光芯屏端網”產業發展的增長極和核心支撐力量。
東湖高新區還推出10條扶持政策,為從事激光產業尤其是原材料、核心器件、控制系統、激光器、激光成套設備領域進行研發生產的工業企業提供全方位支持。
10條扶持政策:
設立100億元激光產業發展基金;
鼓勵企業進軍激光新興應用領域;
鼓勵企業加大設備投入。從事激光領域研發生產的激光企業年累計新增設備投入在500萬元以上的,按照新增設備投入的10%給予補貼;
支持區內協作配套。按照合同實際完成額的7%給予供需雙方(供方2%,需方5%)獎勵;
支持企業規模提升。政策期限內,對于年營收首次突破50億元、25億元、10億元和5億元的激光企業分別給予1000萬元、500萬元、300萬元和15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加大場地扶持;
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年營收在2000萬以上且研發投入比例超過5%的企業,按照企業實際發生研發費用的20%給予補貼;
支持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開放共享;
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對獲得創投機構投資,單筆融資金額在3000萬元以上且所獲融資的60%以上用于本地投資的區內激光企業,融資金額在3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內的部分按照單筆融資實際到賬金額的1%給予補貼,融資金額超過1億元的部分按照實際到賬金額的2%給予補貼;
加快人才培養和引進,對不同層次的激光產業人才給予補助。補助標準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每人5萬元,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每人8萬元。
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文兵,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程用文,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何開文,市委常委、東湖高新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劉潔,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蓁,市人民政府秘書長張忠軍,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經信廳、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等部門主要負責人,東湖高新區的領導均有到會出席。
三、新能源行業
1.2021年電解銅箔出貨量達65.6萬噸,同比增長48.5%
2021年受益于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幅增長帶動,動力電池出貨量大增,中國電解銅箔行業持續保持較高的增長態勢。
2021年度中國電解銅箔出貨量達65.6萬噸,同比增長48.5%。其中鋰電銅箔受下游市場強勁需求帶動,國內鋰電銅箔企業普遍滿產滿銷,產品供不應求,出貨量達28.05萬噸,同比增長122.9%。
未來幾年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儲能、3C數碼等市場需求的持續增長,全球鋰電銅箔市場需求維持較高增長態勢,中國電解銅箔出貨量將保持高速增長。
2020-2021年中國電解銅箔出貨量情況(單位:萬噸)

縱觀2021年,中國電解銅箔行業具有以下特點:
(1)標箔供需關系基本保持穩定,且逐年穩步增長。得益于中國PCB行業的穩步增長,標箔出貨量同樣處于穩步增長的狀態,2021年標箔產能利用率約在91%。隨著標箔逐步向高端產品市場滲透及近幾年的新增產能釋放,未來標箔出貨量仍會持續穩步增長。
(2)是鋰箔全年供貨緊張,2022年仍將持續。2021年由于新能源汽車銷量帶動動力電池出貨量爆發增長,鋰電銅箔作為其關鍵材料,需求量也得以大幅增長。各大鋰電銅箔企業普遍滿產滿銷,但由于產能不足,全年銅箔供應仍處于緊張狀態。2022年新增產能釋放進度仍滯后市場需求增速和電池產能擴充速度,因此GGII判斷2022年鋰箔供應仍將維持緊張態勢。
(3)是鋰箔極薄化方向明確,各銅箔企業加速布局。2021年動力電池企業明顯加快對6μm銅箔的導入,各大銅箔企業6μm銅箔出貨量也普遍占到企業銅箔產品出貨80%以上。其中諾德股份、德福科技等少部分企業已向頭部動力電池企業小批量供貨4.56μm銅箔產品,其他如嘉元科技、龍電華鑫、超華科技、銅冠銅箔、中一科技等銅箔企業也正加快4.5μm銅箔的研發量產步伐。
(4)是上游銅企和下游電池企業入股布局銅箔,未來競爭格局待變。2021年除了諾德股份、龍電華鑫、德??萍?、嘉元科技等頭部企業加速擴產外,上游銅企如海亮股份、白銀有色、江西銅業等利用自身在銅原料和銅加工方面的競爭優勢,大舉進入銅箔行業,開拓新的業務增長點。
此外,對鋰電銅箔需求旺盛的動力電池企業也正通過參股和合資建廠的方式布局鋰電銅箔,如寧德時代與LG化學戰略投資德??萍?;蜂巢能源入股江銅耶茲;億緯鋰能與銅陵華創合建鋰電銅箔項目等。隨著上下游企業相繼布局銅箔行業,未來將對鋰電銅箔整體競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從行業競爭格局來看,電解銅箔行業市場集中度整體偏低,行業代表企業包括建滔銅箔、昆山南亞、龍電華鑫、安徽銅冠、長春化工、諾德股份、九江德福等。
2021年中國電解銅箔出貨量企業競爭格局(單位:%)
2.隆基股份股權激勵計劃發布,總計授予4010萬股。
3月10日,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基股份”)發布2022年股票期權與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草案)。
草案顯示,隆基股份本次激勵計劃包括股票期權激勵計劃和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兩部分。
其中股票期權激勵計劃擬向激勵對象授予權益總計3754.00萬股,總人數為2484人,行權價格為62.20元/份;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擬向激勵對象授予256.00萬股限制性股票,限制性股票激勵對象總人數為27人,授予價格為38.87元/股。
按照3月9日隆基股份收盤價78.15元計算,相當于獲得股票期權激勵計劃對象可用八折價格購買一定額度隆基股票,獲得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則可半價購買隆基股票。當然,這僅是當下價格計算所得。隆基股份本次股權激勵計劃考核期直至2024年。
按照業績考核目標,以2020年營業收入為基數,隆基股份在2022、2023年、2024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分別不低于80%、120%、175%。
數據顯示,隆基股份2020年營業收入為545.8億元,即未來三年營業收入需達到982.49億元、1200.83億元、1501.03億元,才能獲得本次激勵。
其中,2022年營收增長目標被很多網友稱為“白送”。數據顯示,隆基股份在2021年前三季度營收就已高達562.1億元,按照前三季度平均值計算,全年營收就將高達750億元,2022年營收同比增長31%就可達到982.49億元,對于業績已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的隆基股份而言,難度并不算大。
如以2016年營收為基數,隆基股份在2018年、2019年、2020年的營收增長率分別為91.2%、186%、375%。
當然,2016年的隆基股份,雖然已在光伏行業展現出“王者氣質”,但地位還難以跟今日相提并論。光伏產業也未像今日般被全球所重視,或許更有利于其發展。
3.高能時代完成5000萬元融資,固態電池發展速度持續加快
定位成全固態鋰電池公司的高能時代近日完成超5000萬人民幣融資。本輪融資由同創偉業領投,其他投資方還有中金傳譽鳳凰基金、欣旺達、珠海高新創投等機構。本輪融資主要用于加速高能時代在全固態電池的產品布局、技術研發、人才引進等。
高能時代(GTC-POWER)成立于2020年,總部位于中國珠海,致力于研發全固態鋰電池產品。目前高能時代有近50人,已在中國和日本橫濱建立電池研發中心,其中橫濱團隊負責電芯設計、工藝研發,目前匯聚了10余個來自中日韓的專家團隊,而中國團隊主要負責原材料合成、產業鏈以及拓展客戶資源等。
根據固態電解質種類不同,固態電池可分為聚合物、硫化物和氧化物三大技術路線,無機氧化物兼備相對較高的離子導電率、高化學穩定性和高機械強度,是固態電池較為理想的電解質材料,高能時代同樣選擇了硫化物路線。
按照高能時代的產品規劃,今年會推出5Ah和20Ah的大電芯;2023年,發布60Ah的大電芯,面向3C及無人機用全固態鋰電池,建成小規模量產能力;2024年,發布100Ah大電芯,這是一款用于量產的動力型全固態電芯。
房地產巨頭碧桂園進軍固態電池領域
近日固態電池“戰局”新進一位重量級新玩家,那就是房地產巨頭碧桂園,而且碧桂園瞄準的賽道還有鈉電池領域。
3月8日,來自碧桂園創投官方消息稱,固態鋰離子電池創業企業重慶太藍新能源有限公司(簡稱“太藍新能源”)宣布完成A+輪融資,由碧桂園創投獨家投資。本輪融資,將用于產線建設、產品研發及人才搭建。具體融資金額未披露。
據介紹,太藍新能源由國家高層次海外人才項目引進的鋰電研發專家和國內資深產業化團隊聯合創辦,專注于新型固態鋰電池及關鍵鋰電材料的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目前,太藍新能源正在重慶兩江新區建設200MWh新一代高比能固態鋰電池自動化生產線,預計將于2022年9月正式建成投產。
在產品技術方面,太藍新能源應用的是全新的、可大規模量產的固態電解質納米膜和界面柔化技術,同時兼容多種高能量密度、高倍率性能的正負極材料。
在此之前的3月4日,碧桂園創投官方宣布,鈉離子電池企業眾鈉能源完成由碧桂園創投獨家領投的新一輪融資,資金主要用于擴充眾鈉能源的研發及量產技術團隊。
眾鈉能源成立于2021年1月,是國內最早推進鈉離子電池產業化的硬科技企業之一,也是全球第一款硫酸鐵鈉電池的締造者,已入選2021年科技部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全國50強。目前眾鈉能源已與多家下游客戶達成戰略合作,第一代量產產品將在年內啟動交付。
值得一提的是,更早之前的1月17日,碧桂園創投還戰略投資了動力電池企業蜂巢能源,投資金額3.22億元。
至此,碧桂園創投在今年不足兩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對動力電池、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三個領域內的三家企業的投資,不得不說其投資之快速,布局之廣泛。這背后也是其對新能源電池行業前景的看好。
固態電池行業發展不斷加快
雖然才進入2022年的第三個月份,但關于固態電池的消息,已經接二連三,而且還是每月都有動態更新。
例如,1月21日,美國固態電池初創公司Factorial Energy宣布獲得2億美元D輪融資,領投方是梅賽德斯-奔馳和Stellantis集團。
1月22日,贛鋒鋰業子公司贛鋒鋰電已完成首批搭載贛鋒固態電池的50輛東風E70電動車的交付。
進入2月,有消息稱,專注于鋰金屬電池、固態電池等新一代電池及其核心材料研發的高科技企業——恩力動力于今年1月份完成了A輪超億元融資。該輪融資由微光創投領投,博潤資本、元諾天承、綠動資本、勢能資本跟投,勢能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海內外關于固態電池的消息接連更新,一方面,說明固態電池發展越來越快,資本對其狂熱的程度愈發顯著;另一方面,更加證明2022年此前被劃定為“固態電池上車元年”的可信度。
據預測,到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需求有望達到500GWh,保守估計將形成三千億元以上的市場規模。無論對車企、動力電池企業還是研發企業,亦或是其他行業企業而言,它都是一個充滿潛力但又極具挑戰的新賽道。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共有超過50家企業在布局研發固態電池。全球布局固態電池的企業盤點如下:
4.重塑股份上市失敗,氫能產業鏈發展仍存隱憂
去年以來,在政策利好支撐下,氫能產業鏈表現十分強勢,2021年華證氫能源指數漲幅高達72.88%。
然而這場狂歡似乎卻不屬于燃料電池系統板塊。開年以來,燃料電池龍頭億華通股價回調近40%,與氫能源板塊的火熱背道而馳。與此同時,另一家燃料電池企業重塑股份則顯得更加落寞。去年8月,其向上交所提交的科創板上市申請被終止審核,直接失去了參與這波氫能產業鏈狂歡的資格。
作為氫能產業鏈最核心的環節,投資者用二級市場的低迷表達了對燃料電池系統國產化進程的擔憂。實際上,從此次重塑股份上市失敗的原因,我們也能看出目前燃料電池行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困境。
燃料電池汽車到底是不是“真需求”?
目前,我國燃料電池產業鏈主要包括上游氫氣的制儲運、中游燃料電池系統的制造以及下游燃料電池的應用。下游的參與方由整車廠、氫能汽車運營商和公交公司組成,其中氫能汽車運營商主要從事汽車租賃業務,向物流公司以及公交公司出租貨車和公交車(部分公交公司會選擇租賃而非直接購買)。
從下游業務的開展模式來看,燃料電池汽車的購買方主要為氫能汽車運營商和公交公司(又名終端客戶),主要流程是終端客戶在向整車廠下達汽車采購訂單后,整車廠再向上游購買燃料電池。
盡管,目前燃料電池汽車的成本遠高于其他類型汽車,但氫能汽車的實際使用者(即汽車承租方)物流公司和公交公司卻不會為此額外付出租金,這也就導致產業鏈中終端客戶(即汽車出租方,主要為運營商)承擔著非常大的現金流壓力,包括整車廠也相應承擔著一定的回款風險。那么,如此大的風險之下,整條產業鏈的經營動力究竟來自于哪里?
2020年9月份以前,我國實行“國補+地補”的補貼模式,國家補貼主要針對整車廠,地方政府補貼則主要針對汽車購買方。這樣,整車廠可以通過生產燃料電池汽車領取國家補貼,終端客戶可以通過購買燃料電池汽車領取地方補貼。正是在國家和地方補貼的多重培育下,終端客戶和整車廠才有動力購買和生產燃料電池汽車,從而加速了我國氫能產業鏈的起步。
然而2020年9月份以后,我國開始轉向“以獎代補”的補貼模式,即由中央政府將政策獎勵下發給示范城市群所在的地方政府,再由地方自主制定并實施產業發展獎勵政策。
由于示范城市群采取先申報、后評定的形式,中央政府的補貼發放也以結果為導向,這實際上增加了燃料電池企業享受補貼的不確定性,大大降低了產業鏈相關企業擴張產能的動力,因此2020年開始,我國燃料電池銷量同比2019年出現大幅下降。
基于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看出,目前我國燃料電池產業鏈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行業需求整體以補貼而非市場驅動為主。在這種背景下,不少企業布局相關產業鏈的目的并不單純,就是為了“騙補”,這意味著燃料電池汽車下游的需求可能非常脆弱,一旦政策發生變動,產業鏈內的企業的生存狀況就會發生劇震。
回顧鋰電池行業的發展歷程,產業鏈其實也經歷過類似的階段。2016年以前我國對電動汽車的補貼標準和審核較為寬松,電動汽車銷量大幅增加,但其中出現了大量騙補行為,包括鋰電池企業參股汽車租賃企業自產自銷、電池拆裝后重復利用等行為。
2017年開始,電動汽車補貼政策逐年退坡,審核標準不斷提高,倒逼鋰電池企業提高研發投入,改進產品質量。直到2019年,我國電動汽車銷量首次出現下滑,期間有大量依賴補貼為生的鋰電池企業因破產而退出新能源的舞臺,這其中甚至包括曾經的磷酸鐵鋰電池王者沃特瑪和比克電池。
然而也正是得益于這波退補浪潮,存活下來的鋰電池企業完成了降本增效,使電動汽車在性能與用車成本上擁有與燃油汽車的一戰之力,汽車產品性能的大幅改進,也催化了終端消費者需求的提升,從而帶動鋰電池產業鏈的發展完成了由補貼驅動到市場需求驅動的轉變,也就有了2021年以來,新能源電動車銷量真正的爆發。
新能源電動汽車銷量趨勢
結合鋰電池行業的前車之鑒和目前氫能源燃料電池的發展狀態,我們認為,由于目前燃料電池產業鏈的發展仍以補貼驅動為主,類比鋰電池產業鏈初期的表現,目前燃料電池脆弱的市場需求很可能導致相關產業鏈參與者經營的不穩定,行業后期極大概率出現加速出清落后產能、份額向有實力的龍頭企業集中的趨勢。這也意味著,這種環境下,對產業鏈企業經營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考察極其重要。
而這正是為什么燃料電池企業在沖擊上市時,其上市的目的和經營的可持續性會受到監管重點關注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對類似鋰電企業“自產自銷”騙補行為的考察是監管重點核查的問題。
四、復合材料行業
1.國產碳纖維崛起,我國碳纖維產業迎來發展布局良機。
碳纖維憑借優異性能在誕生之初便作為戰略性物資應用于國防軍工行業,之后隨著商業化推進及成本的不斷降低,碳纖維應用范圍持續拓寬并逐步在民用領域大放光彩。隨著海外供給收緊,國內供需缺口持續擴大,在我國政策和資金不斷扶持之下,國產碳纖維提質、增量、降本進展加速。未來全球碳纖維行業的產能增量將主要由我國廠商貢獻。2025年我國碳纖維產量有望實現8.3萬噸,屆時國產化率將進一步提升至55%,我國碳纖維產業具備崛起的主觀能力和客觀基礎。
黑色黃金,性能優異。碳纖維是由聚丙烯腈(PAN)等有機纖維在1000~3000℃高溫的惰性氣體氛圍中經氧化碳化后制成的,含碳量在90%以上的無機高分子纖維,是目前可以獲得的最輕的無機材料之一。碳纖維的比強度和比模量等力學性能優異,且具有低密度、耐腐蝕、耐高溫、耐摩擦、抗疲勞、高震動衰減性、高導電導熱性、低熱膨脹系數、高電磁屏蔽性等特點,在誕生之初便作為戰略性物資應用于國防、航空航天等軍用行業。之后隨著商業化的順利推進及成本的不斷降低,碳纖維優異屬性被廣泛認知,應用范圍持續拓寬,并逐步在民用領域大放光彩,被譽為“黑色黃金”。
借力風電,發展機遇。碳纖維“中期發展看風電,長期發展看儲氫”。從5-10年的中期維度來看,全球碳纖維需求量穩步提升,2020年碳纖維需求量10.7萬噸,預計2025年將超過22萬噸,5年CAGR達15%以上,其中風電葉片用量預計將由3萬噸提升至10.6萬噸。與此同時,我國碳纖維行業目前現已步入追趕發力期,2020年碳纖維需求量4.9萬噸,預計到2025年可達15萬噸,全球需求占比有望從46%進一步提升至75%,其中風電葉片需求量有望由2萬噸提升至5.6萬噸以上,未來隨著我國碳纖維產品國產化率以及產業鏈供應能力的進一步提升,相關產業領域蘊含極大的轉型發展機遇。
東風俱備,國產崛起。此前受限于核心技術匱乏及進口設備適配性不強,我國碳纖維行業長期存在“有產能,無產量”的現象,我國2020年碳纖維產能3.6萬噸,實際產量僅約1.8萬噸,產能利用率約50%(全球60%以上)。2020年以來受疫情影響,碳纖維進口難度增加,疊加日美等國收窄了對國內碳纖維的供給,導致國內需求缺口持續擴大,2020年供需缺口進一步增至3萬噸。外部多變的環境與內需旺盛的需求,在對我國碳纖維產業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具確定性的發展契機。
從制度層面來看,我國已將碳纖維列為國家重點支持的新興產業,并于2015年起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產業支持政策,為碳纖維行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從公司層面來看,下游行業對國產替代產品的接受度不斷提高,同時各廠商的技術工藝、產品性能及產業鏈整合能力持續加強,國產碳纖維產品具備“提質、增量、降本”的主觀能力。
預計2025年我國碳纖維實際產量近8.5萬噸,屆時國產化率將由2020年的38%進一步提升至55%以上,國內碳纖維廠商有望迎來“黑金時代”。
重點企業:
(1)吉林化纖:為全球最大的粘膠長絲廠商,年產能8萬噸,相當于全球產能的1/3。公司深耕大小絲束,產品先發及產能優勢明顯:大絲束方面,目前公司擁有吉林寶旌49%股權,具備年產8000噸大絲束碳纖維原絲能力,并計劃在2025年前產能達到1.2萬噸/年,未來公司將重點突破大絲束領域的研發,實現35K、50K及75K產品的穩定生產。小絲束方面,全資子公司吉林凱美克聚焦1K、3K小絲束原絲生產,主要以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特殊應用領域為主,目前第一條產線已投產試車,后續年產能將達600噸。原絲方面,下屬公司吉林碳谷DMAC濕法兩步法紡絲產品純度高且復合性能優越,吉林碳谷當前擁有原絲產能5萬噸居全國首位,至“十四五”末期,原絲產能有望擴產到21萬噸。此外,公司基地位于國內主要碳纖維產業聚集區,區內聚集了一大批碳纖維原絲、碳纖維、碳纖維制品上下游企業,區位稟賦顯著。與國興材料達成的部分企業股份轉讓將助力公司進一步構建碳纖維一體化產業鏈,提高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公司核心競爭力有望持續提升。
(2)精功科技:碳化線整線設備核心供應商,國產替代需求加速釋放。目前公司涉足氧化爐、碳化爐及石墨化爐等設備,主要產品為碳纖維成套生產線和碳纖維微波石墨化生產線,其中碳纖維成套生產線以12K、24K、48K及以上原絲為原料,具備年生產1千噸以上碳纖維生產能力,技術已趨于國際先進水平。當前碳纖維行業高景氣,隨著碳纖維戰略物資地位的日漸穩固,疊加其在軍用、民用等應用領域滲透率的快速提升,我們預計國產設備廠商有望迎來政策與下游應用的多項利好。國內碳纖維企業加速擴產預計將帶來旺盛的國產設備需求,公司作為國內領先的碳纖維整線設備提供商有望充分受益。公司近年來在新產品研發、工藝技術升級改造等方面加大投入,建設中的1米寬幅1K/3K/6K小絲束碳纖維生產線項目未來將面向高端產品,部分設備如大絲束預氧爐已可接受客戶定制,公司產品競爭力有望持續增強。
(3)中復神鷹:碳纖維民品龍頭,產品升級擴產前景可期。公司作為我國碳纖維民品龍頭,產品體系完備,系統掌握了T700級、T800級碳纖維千噸規模生產技術以及T1000級的中試技術,實現了高強、高強中模、高強高模型等各種性能級別產品的全覆蓋,能夠滿足下游不同應用領域的需求。目前公司碳纖維投產產能已達9500噸/年,預計2022年第一季度將提升至1.35萬噸/年,產能規模位居全國首位。近年來公司不斷加大航空航天領域碳纖維的研發和銷售力度,持續推進航空級碳纖維預浸料研發生產,銷售收入及其占比不斷提升。隨著公司在碳纖維產業鏈及高端產品領域的布局進一步完善,未來公司毛利率提升空間廣闊。公司科創板IPO于2021年12月15日順利過會。
2.中復神鷹(688295.SH)IPO擬公開發行1.0億股,3月21日初步詢價
中復神鷹(688295.SH)公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發行安排及初步詢價公告,此次擬公開發行股份1.0億股,占此次公開發行后總股本的11.11%,此次發行后公司總股本為90,000萬股。此次發行全部為公開發行新股,不設老股轉讓。
此次發行初始戰略配售發行數量為3000萬股,占此次發行數量的30.00%,最終戰略配售數量與初始戰略配售數量的差額將根據此次發行回撥機制的原則進行回撥?;負軝C制啟動前,網下初始發行數量為5600萬股,占扣除初始戰略配售數量后發行數量的80.00%,網上初始發行數量為1,400萬股,占扣除初始戰略配售數量后發行數量的20.00%。最終網下、網上發行合計數量為此次發行總數量扣除最終戰略配售數量,網上及網下最終發行數量將根據回撥情況確定。此次初步詢價時間為2022年3月21日(T-3日)9:30-15:00。在上述時間內,投資者可通過上交所網下申購平臺填寫、提交擬申購價格和擬申購數量。此次網上發行通過上交所交易系統進行,網上申購的時間為2022年3月24日(T日)的9:30-11:30、13:00-15:00。此次網下申購的時間為2022年3月24日(T日)的9:30-15:00。
3.山東玻纖1-2月財務數據亮眼,利潤總額高達1.5億
剛剛過去的1-2月,玻璃纖維市場依舊持續高景氣態勢。由于需求端持續旺盛,山東玻纖近日的公告數據非常亮眼。
2022年1-2月營收達5.7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5億元左右,同比增長27%。產銷兩旺下,玻璃纖維仍舊炙手可熱。
此外,根據巨石董秘相關回應,未來2年風電、PCB和汽車輕量化為具備成長性的新興應用領域,市場前景廣闊,公司將持續發力。
玻纖與傳統材料相比,具有質量輕、強度高、模量高、耐腐蝕性好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汽車輕量化(汽車儀表骨架板、車門組合件、車身門板模塊、車頂面板、座椅骨架、蓄電池托架、車胎架及框架)、風電(大型風電葉片)、電子通訊(PCB應用)等領域。
在2021年3月國家電網公司發布的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中提到將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預計2025、2030年,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30%甚至35%以上。
在此背景下,玻纖產品的滲透率提升將不僅受到自身性價比優勢的推動,還將得到政策導向的助力,應用前景被廣泛看好。目前公司用于汽車輕量化、風電領域的玻纖產品占比合計已超過50%。“十四五”期間,公司將持續發力熱塑產品市場,產品結構由過去以熱固粗紗為主,向熱固粗紗、熱塑產品(短切原絲)、電子紗及電子布三足鼎立的方向轉變。
4.碳纖維在新能源行業的應用
(1)碳纖維+風電
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在大型風電葉片中能夠發揮出高彈輕質的優勢,當葉片的外部尺寸越大,這種優勢也就越明顯。與玻璃纖維材質相比,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的葉片重量至少可以減輕30%左右,葉片重量的減少和剛度的增加有利于改善葉片的空氣動力學性能,減輕對塔和輪軸的負荷,使風機的功率輸出更均衡平穩,能量的輸出效率更高。如果能在結構設計上有效利用碳纖維材料的導電性,可避免雷擊對葉片造成損傷。而且碳纖維復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抗疲勞性,有利于風力葉片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長期工作。
(2)碳纖維+鋰電
在鋰電池制造中,形成了以碳纖維復合材料輥大規模替代傳統的金屬輥,以“節能減排和提升品質”為導向的新趨勢,新材料的應用有利于提高產業附加值,并進一步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目前,碳纖維輥在鋰電池制造領域已取得全面突破。據介紹,智上新材料科技立足于碳纖維復合材料輕量化核心業務,專注為工業“智造”領域客戶提供包含材料研發、樣品試制、工藝方案優化、量產交付在內的一站式碳纖維零部件成品服務。目前,智上新材料科技已經為國內各大鋰電池龍頭企業累計交付超50萬余套高強度碳纖維復合材料輥軸,該項目的量產證明了碳纖維復合材料已具備在國內工業領域大規模應用的基礎。
(3)碳纖維+光伏
碳纖維復合材料的高強高模、低密度等特性在光伏產業中也得到了相應的重視,雖然不及碳碳復合材料應用得多,但在一些關鍵性零部件上的應用也在逐步推進,例如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制作硅片支架等。又如碳纖維刮膠片,在光伏電池生產中這種刮膠片越輕,越容易做到更精細,而良好的絲網印刷效果對提升光伏電池的轉換效果有積極作用。國內的碳纖維零部件制造商智上新材料科技為光伏配套量身定制的耐高溫型的碳纖維復合材料載板能夠規避一般環氧樹脂基碳纖維復合材料不耐高溫的缺陷,在提升光伏制造產能和工藝水平中發揮了特有的優勢。
(4)碳纖維+氫能
2022年北京冬奧會由宇通集團和國家電投氫能公司合作開發的首批氫能通勤大巴服務北京市區,北京延慶和張家口三個賽區使用165L儲氫氣瓶組,15分鐘就能加滿氫氣設計續航里程可達630公里,可以往返三個來回。在零下30度的低溫下,也能正常運行。此次氫能汽車從材料都部件到系統,全部是國產化,自主化,氫動力發電動機系統,經過氫和氧的電化學反應,釋放出的產物是100%的純凈水,與傳統汽車相比,氫能量電池能量轉換率高達60%-80%,是內燃機的2-3倍。氫氣由風電和光伏可再生能源制得,取之于大自然,回歸大自然,真正實現了零碳排放。
五、衛星通信行業
1.2021年衛星通信產業發展綜述
通信衛星產業由通信衛星制造、發射服務、衛星運營服務和地面設備制造四個產業鏈環節構成。相較2020年,通信衛星全產業鏈正逐漸從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中恢復,整個行業呈現高速發展態勢,新的格局正在形成。
(1)衛星制造
根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2021年版最新報告統計,2020年,全球衛星制造業收入為122億美元,相比2019年減少了2.4%,主要原因是2020年全球中大型衛星發射數量減少。其中,商業通信衛星制造業收入占比為15%,較2019年的43%有大幅下降。終端正在快速發展。
同時,SIA最新統計指出,2020年全球共有23顆商業GEO衛星訂單,其中美國、歐洲的GEO訂單數量分別為12個和9個,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C頻段清理計劃催生出13個GEO訂單。而2017年和2018年GEO訂單的減少,直接造成2019年和2020年全球GEO衛星發射和制造收入的縮減。
從2021年發射部署情況來看,全球共發射1405顆通信衛星,其中僅有16顆為GEO衛星。這16顆GEO衛星中,2顆由麥克薩技術有限公司研制;4顆由空客公司研制,其中1顆為全球首顆商業GEO軟件定義通信衛星“歐洲量子”(Eutelsat Quantum);2顆由泰雷茲-阿萊尼亞航天公司研制;2顆由俄羅斯赫魯尼切夫科研生產聯合體研制;剩余6顆均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制。1301顆LEO衛星中包括了989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星鏈”(Starlink)衛星和284顆OneWeb的LEO寬帶互聯網衛星。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影響下,新興的衛星星座的生產會給供應鏈帶來新的壓力,因為衛星數量多、生產持續周期長。制造商們已在過去一年中逐漸找到了降低疫情對衛星制造的影響,通過預先采購、部分零部件內部生產及相互加強合作等方式來應對供應鏈中斷的風險。
高低軌“兩極”分化特征進一步加劇
2021年,在商業資本、國家戰略和技術演進的共同推動下,衛星軌道革命繼續加速,低軌星座領域系統建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傳統GEO通信衛星訂單則逐年下滑,而根據航昇(Seradada)數據庫信息統計,2021年,全球GEO商業衛星訂單僅有10顆,訂單主要以現有系統補網及小型GEO平臺為主。與此同時,低軌互聯網星座市場繁榮發展。已經在建的星座中,Starlink共計發射衛星1944顆,OneWeb共計發射衛星394顆。加拿大電信衛星公司(Telesat)計劃發展由298顆衛星組成的“光速”(LightSpeed)LEO互聯網衛星星座,并于2021年初選定由泰雷茲-阿萊尼亞航天公司為主承包商。另外,還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正在規劃互聯網衛星星座:亞馬遜公司計劃發展由3236顆衛星組成的“柯伊伯”(Kuiper)星座項目;國際移動衛星公司(Inmarsat)計劃在2021—2026年投資1億美元建設由150~175顆衛星組成的LEO星座;韓國韓華系統(Hanwha Systems)公司宣布將打造一個由2000顆衛星組成的低軌衛星通信系統;日本電信運營商NTT公司和通信衛星運營商天空完美JSAT公司(SkyPerfect JSAT)聯合簽署協議,提出共同發展“空間集成計算網絡”(Space Integrated Computing Network),構建下一代多軌道多功能衛星網絡基礎設施,其中包括了LEO通信衛星;小型運載火箭開發商阿斯特拉航天公司(Astra Space)申請部署一個由13600余顆衛星組成的V頻段衛星星座;盧旺達政府向國際電聯(ITU)提交了2個非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星座申請,共計327320顆衛星。這些星座申請者中,包含了傳統GEO衛星運營商,產業鏈上游的火箭制造商、產業鏈下游的天線制造商、國家政府等,可見互聯網衛星星座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將繼續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引領通信運營與服務行業的未來走向。
軟件定義衛星從概念走向現實
軟件定義衛星領域競爭態勢正在加速形成,高軌“大”衛星靈活產品化研制、低軌“小”衛星多任務拓展兩條線并行探索發展,在此基礎上逐步由靈活衛星向下一代智能化衛星方向快速演進。2021年7月31日,由歐洲航天局資助、空客公司抓總研制的“歐洲量子”通信衛星成功發射,該衛星號稱是全球首顆“完全軟件定義”的商業通信衛星,具備星上功率、覆蓋、頻率的靈活在軌重構能力,代表了全球衛星通信領域的重要技術趨向。
此外,空客公司、泰雷茲-阿萊尼亞航天公司、波音公司等國外主流通信衛星制造商均在近年組合已有研制資源,主動謀劃并布局下一代靜止軌道靈活通信衛星產品線,推動其已有GEO平臺型譜進一步優化創新。新的產品線推出之后,在商業通信衛星市場獲得積極反響。2020年新簽的商業GEO/MEO訂單中,有10顆衛星均采用上述新型譜。目前,空客公司Onesat系列已獲7顆衛星訂單(Inmarsat-7/-8/-9、Optus-11、Intelsa 2顆、Superbird-9),是現階段最成功的轉型案例。
傳統衛星制造商沿產業鏈向下拓展
在GEO市場逐漸冷清的情況下,傳統的GEO衛星制造商正開始積極尋求沿產業鏈向下拓展的業務領域,探索“制造+運營”結合的模式。波音公司向FCC申請發射和運營147顆衛星,提供寬帶互聯網接入服務。根據本次申請文件,波音公司希望在未來通過該星座為美國、波多黎各和美屬維京群島的居民、政府和專業用戶提供寬帶互聯網以及通信服務。
(2)衛星運營與服務
根據SIA 2021年版最新報告統計,2020年,全球衛星產業的總收入約為2710億美元,與上一年基本持平,占全球航天產業收入的73%,較2019年的74%略有下降。
通信衛星方面,2020年大眾消費服務收入在整個衛星服務業收入中所占比例最大,包括衛星電視直播、衛星音頻廣播和衛星寬帶業務收入,收入總額達975億美元,占整個衛星服務業收入的82.8%(表1)。其中,電視直播業務收入雖然逐年下降,但仍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衛星寬帶業務增長潛力巨大。移動衛星通信業務正從疫情的影響中逐漸恢復。據北方天空研究所(NSR)預測,通信衛星運營與服務業的收入將在2022~2023年左右恢復至2019年的水平。
行業內部加快兼并重組,運營服務市場或將出現新格局
2021年,通信衛星運營和服務行業通過兼并重組進行業務整合和布局調整特征凸顯。2021年11月8日,衛訊公司(Viasat)宣布以73億美元收購Inmarsat。合并后,兩家公司將整合頻譜、衛星和地面系統資產,打造全球高通量混合空間架構和地面網絡,為政府、企業、航空、海運等用戶提供更安全、更高速、低延遲和低成本的通信服務。此外,合并后的衛訊公司將進一步同英國政府航天部門展開合作,計劃利用Inmarsat公司在英國的業務,增加其在英國空間通信領域的投資,并支持英國近期發布的《國家航天戰略》。2021年5月11日,OneWeb宣布收購美國衛星通信服務供應商TrustComm公司,并成立新的服務代理子公司,以助于其向美國政府客戶提供其低軌網絡和連接服務,并將現階段的服務區域聚焦于阿拉斯加和北極地區。2021年7月14日,外媒報道亞馬遜公司已收購Facebook的低軌衛星互聯網專家團隊,以促進其“柯伊伯”衛星互聯網項目,為全球提供寬帶服務。
低軌互聯網星座融資繼續成為業界焦點
2021年,低軌互聯網衛星星座繼續加快融資步伐,為其系統建設提供支持。SpaceX、OneWeb及Telesat等企業分別獲得資金支持,但融資方式各不相同。
SpaceX主要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Starlink星座提出以來,SpaceX在資本市場的融資力度實現空前增長,其發展模式與業務前景得到投資界充分認可,每個重大建設應用節點均獲融資支持。2021年分別于2月、4月和10月通過第N、N+和O輪融資獲得8.5億、3.14億和7.55億美元資金。
OneWeb在2020年由英國政府與印度電信運營商巴蒂全球(Bharti Global)以10億美元收購后走出破產保護,繼續進行星座部署。2021年6月,Bharti向OneWeb追加5億美元投資后成為OneWeb最大股東。歐洲衛星通信公司(Eutelsat)于2021年4月和10月向OneWeb投資5.5億和1.65億美元后成為OneWeb第二大股東。除此之外,2021年OneWeb還取得了來自軟銀的3.5億美元、休斯網絡系統公司(Hughes Network Systems)的5000萬美元和韓國韓華集團的3億美元投資。與SpaceX利用資本市場籌集資金不同,OneWeb的發展思路是立足星座低成本快速建設,尋找正確、合適的投資者,深度布局整個產業鏈條,目前最大的兩個股東均為衛星運營商,休斯和韓華則是產業鏈下游的地面設備制造商。
Telesat的LightSpeed星座則主要通過與政府合作和資本上市兩種途徑來獲取建設資金。2020年11月9日,與加拿大政府簽訂價值6億加元(4.62億美元)正式協議,分10年撥付;2021年2月18日,與魁北克省政府簽署諒解備忘錄(MoU),后者將合計投資4億加元(3.155億美元)資金,包括2億加元的優先股和2億加元的貸款;2021年8月6日,與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簽署協議,后者將在未來5年內向Lightspeed星座投資1.09億加元(8700萬美元)。此外,2021年11月9日,Telesat與勞拉空間與通信公司宣布合并為一家新公司,定名為電信衛星集團公司(Telesat Corp.)并在納斯達克上市,上市后發行股票收入將投入星座建設中。
運營商與互聯網公司聯手打造衛星“云服務”
近年來,衛星運營商與地面云網絡設施運營企業之間合作不斷加深,旨在拓展業務范圍、優化網絡架構、提升服務效能。此前,SpaceX已與微軟(Microsoft)達成合作協議,計劃利用Starlink星座拓展后者的Azure Space定制云服務。歐洲衛星公司(SES)則早在2019年就和微軟合作利用Azure云服務改善其網絡自動化運行能力,同時還在共同建設相關地面基礎設施。國際通信衛星公司(Intelsat)、Inmarsat和衛訊公司也都在同微軟合作。
2021年5月13日,谷歌公司(Google)宣布與SpaceX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后者將在谷歌的數據中心內部署Starlink寬帶衛星的地面站,旨在利用Starlink星座拓展Google云服務的范圍,同時提升Starlink寬帶服務的可靠性和效率。2021年6月18日,SES宣布擴大同亞馬遜網絡服務公司(AWS)的伙伴關系,衛星用戶將可以直接連接其基于云的應用。SES通過了技術和商務評審,從而成為了無需經由虛擬專網(VPN)而直接連接AWS云服務的首家衛星運營商。2021年8月17日,SES宣布與美國微軟公司簽署協議,微軟公司將成為第一個利用SES下一代“O3b增強”(O3b mPOWER)寬帶星座提供云服務的客戶。
(3)地面設備制造
2020年地面設備制造業收入為1353億美元,同比增長4%。其中網絡設備銷售收入減少4%,源于新冠疫情導致衛星固定通信收入減少;衛星電視、衛星音頻廣播、衛星寬帶和移動衛星終端等大眾消費設備收入減少了2%,其中衛星電視直播終端銷售收入有所下降,與衛星寬帶銷售收入的增長相抵消。
LEO互聯網星座相繼發布用戶終端,并進行產品升級迭代
決定衛星互聯網產業發展與系統大規模推廣應用成敗的關鍵一環在于地面終端,主流衛星互聯網運營商均高度重視地面終端的研發,2021年進展順利。8月24日,OneWeb發布了一款電子操控相控陣用戶終端,命名為“OW1”,這是迄今為止最小的能夠連接到LEO衛星星座的終端。OW1是由OneWeb與韓國天線制造商英特連技術公司(Intellian Technologies)和雷聲公司下屬柯林斯航空航天公司(Collins Aerospace)合作開發,尺寸為50cm×43cm×10cm,質量約10kg。OneWeb計劃將OW1與其衛星調制解調器集成到室外密封單元中,通過一個單獨的電源和數據線連接至室內,為筆記本或路由器等用戶終端提供網絡連接。OneWeb還計劃開發包括平板和雙拋物面碟形天線等一系列終端設備。針對機載通信服務,OneWeb與以色列天線制造商SatixFy合作研制機載終端。
2021年11月10日,SpaceX公司公布了新型Starlink用戶天線和Wifi路由器。與此前的圓盤形設計不同,新天線為矩形,而且更薄更輕,長0.48m、寬0.30m、重4.2kg;新的Wifi路由器則看起來像一個小方塊。
兼容多軌多星的多模衛星終端成為新熱點
低軌互聯網星座的快速發展,加速推動在軌衛星資產體系的立體化、多元化,同時為地面系統更好地利用衛星能力創造了新條件。近兩年來,圍繞支持高中低多軌道衛星系統的多模式衛星終端快速興起并成為業界趨勢潮流。
2021年6月4日,英國各向同性系統公司(Isotropic System)與SES宣布聯合完成新型多波束天線第一階段里程碑演示試驗。該項目是美空軍“商業天基互聯網國防試驗”(DEUCSI)計劃的一部分,旨在研制可同時連接多個衛星系統的光學多波束天線,使前線作戰部隊能夠高速、實時訪問多顆商業和軍事衛星數據。第一階段里程碑試驗共包括兩項試驗:第一項在英國進行,驗證了Isotropic光學多波束天線同時連接多顆衛星的能力;第二項在美國進行,通過天線與O3b中軌道星座多顆衛星的在線測試,驗證了對O3b中軌道星座多顆衛星的跟蹤捕獲能力。
2021年9月22日,休斯網絡系統公司和SES公司宣布,首次成功演示了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GA-ASI)MQ-9無人機與GEO和中地球軌道(MEO)衛星的通信能力。演示測試了無人機執行情報、監視和偵察(ISR)任務的通信能力,無人機與GEO、MEO衛星連接,將高清視頻和傳感器ISR數據傳輸到指揮中心。結果顯示,傳輸容量可達到當前部署的衛星通信服務傳輸容量的三倍。在信號遇到干擾的情況下,系統只需幾秒鐘能夠在GEO衛星和MEO衛星之間無縫切換以保持連接,驗證了無人機與GEO和MEO多軌道衛星網絡的持續通信能力,同時增強了軍方的主要、備用、應急和緊急計劃(PACE)能力。
2.中國電信天通衛星業務用戶突破11萬戶
目前,中國電信衛星公司召開“春雷行動”啟動會暨2022年渠道發展大會,會上中國電信衛星公司透露,由中國電信獨家承擔運營的天通衛星業務,自2018年試商用至今,用戶規模已經突破11萬戶。
中國電信天通衛星電話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系統的芯片、終端設備等均由我國研發生產,填補了國內自主移動通信系統的空白,我國可對它實施網絡加密,完全實現自主研發、穩定可靠、安全保密的衛星語音、數據通信,真正保障了國內用戶的通信安全。
天通衛星移動通信系統與地面移動通信系統共同構成移動通信網絡,實現了我國領土、領海的全面覆蓋,并從我國的領土、領海擴展到中東、中亞、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
中國電信是天通衛星通信唯一運營服務商,使用1740號段的手機號碼作為業務號碼,已經實現與國內外通信運營商的互聯互通,為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穩定、可靠的移動通信服務。
3.“天仙星座”率先實現商業SAR雙星組網運行
近日,中國電科38所研制的“天仙星座”首發星“巢湖一號”實現首次出圖,與“海絲一號”成功組網,率先實現國內商業合成孔徑雷達(SAR)雙星組網運行。
“巢湖一號”于2月27日發射,入軌后,經過姿態調整、測控數傳開通、能源系統檢查,雷達正式開機成像,下傳目標區域圖像。經衛星地面系統快速處理即刻成像,圖像質量很好。這標志著衛星研制成功,正式轉入在軌運行測試階段。
“巢湖一號”就像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微波成像相機,用微波代替傳統可見光來拍照。衛星把微波發射到地面,再接收反射回來的微波信號,通過處理得到圖像。依托SAR遙感衛星全天時全天候穩定獲取遙感影像的特點,“巢湖一號”具備6小時應急成像能力,可以提供更加精準、高效、可靠的SAR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為我國自然資源、防災減災、形變監測、安全管控、環境保護等諸多領域提供服務。
相比中國電科38所參與研制的我國首顆商業SAR遙感衛星“海絲一號”,“巢湖一號”進一步優化了衛星平臺和雷達載荷設計,使衛星在成像幅寬、分辨率、最大成像時長、數據傳輸、軌控等核心能力上均有顯著的提升,具備區域多點目標的連續成像能力、精密定軌能力及在軌AI處理功能。
伴隨著我國對宇宙空間的不斷探索,空天信息產業已成為大國競爭和我國實現科技趕超的重要產業陣地,也是邁入全互聯時代支撐經濟社會數字轉型的新興產業形態。“十四五”期間,38所聚焦空天科技等領域,力爭取得若干重大原創性成果。去年9月,38所發布“天仙星座”計劃。該計劃由近百顆輕小型、高性能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構成衛星星座,部署在多個軌道面,構建起一張空天信息網。“天仙星座”可實現全天時、全天候、高時效、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為用戶提供及時、精準的監測服務,實現有“感”而發,隨“星”而動的一鍵式服務體驗。“巢湖一號”作為“天仙星座”首發星,在整個計劃中具有特別意義。
六、金融資本市場
1.北交所轉板至科創板實操落地
3月4日,上交所發布《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向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轉板辦法(試行)》,其中指出,轉板公司申請轉板至科創板上市的,應當在北交所連續上市一年以上,轉板公司在北交所上市前,已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原精選層掛牌的,原精選層掛牌時間與北交所上市時間合并計算。
辦法規定,轉板公司申請轉板至科創板上市,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1)《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注冊辦法》)第十條至第十三條規定的發行條件;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試行)
第十條 發行人是依法設立且持續經營3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具備健全且運行良好的組織機構,相關機構和人員能夠依法履行職責。
有限責任公司按原賬面凈資產值折股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續經營時間可以從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之日起計算。
第十一條 發行人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財務報表的編制和披露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信息披露規則的規定,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發行人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并由注冊會計師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發行人內部控制制度健全且被有效執行,能夠合理保證公司運行效率、合法合規和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并由注冊會計師出具無保留結論的內部控制鑒證報告。
第十二條 發行人業務完整,具有直接面向市場獨立持續經營的能力:
(一)資產完整,業務及人員、財務、機構獨立,與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業間不存在對發行人構成重大不利影響的同業競爭,不存在嚴重影響獨立性或者顯失公平的關聯交易。
(二)發行人主營業務、控制權、管理團隊和核心技術人員穩定,最近2年內主營業務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技術人員均沒有發生重大不利變化;控股股東和受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所持發行人的股份權屬清晰,最近2年實際控制人沒有發生變更,不存在導致控制權可能變更的重大權屬糾紛。
(三)發行人不存在主要資產、核心技術、商標等的重大權屬糾紛,重大償債風險,重大擔保、訴訟、仲裁等或有事項,經營環境已經或者將要發生重大變化等對持續經營有重大不利影響的事項。
第十三條 發行人生產經營符合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最近3年內,發行人及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存在貪污、賄賂、侵占財產、挪用財產或者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刑事犯罪,不存在欺詐發行、重大信息披露違法或者其他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態安全、生產安全、公眾健康安全等領域的重大違法行為。
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不存在最近3年內受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或者因涉嫌犯罪被司法機關立案偵查或者涉嫌違法違規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尚未有明確結論意見等情形。
(2)轉板公司及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存在最近3年受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因涉嫌違法違規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尚未有明確結論意見,或者最近12個月受到北交所、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公開譴責等情形;
(3)股本總額不低于人民幣3000萬元;
(4)股東人數不少于1000人;
(5)公眾股東持股比例達到轉板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轉板公司股本總額超過人民幣4億元的,公眾股東持股的比例為10%以上;
(6)董事會審議通過轉板相關事宜決議公告日前連續60個交易日(不包括股票停牌日)通過競價交易方式實現的股票累計成交量不低于1000萬股;
(7)市值及財務指標符合本辦法規定的標準;
(8)本所規定的其他轉板條件。
3.陜財投2021年完成股權投資151.5億元
自2018年11月以來,陜西省財政廳代表省政府出資設立的陜西財金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陜財投”),已經徹底激活了人們的想象力。在“優化國有金融資本布局”“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使命驅動下,陜財投已經迅速兌現了公眾預期。截至2021年底,陜財投累計完成金融股權投資151.5億元,省政府投資引導基金投資子基金總規模達到184.25億元。
(1)152億金融布局:劍指“地方版”系統重要性投資機構
2018年7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的指導意見》(中發〔2018〕25號),并首次明確“由財政部和地方財政部門履行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職責和管理職責”。
根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文件要求,陜西省財政廳積極籌劃組建陜財投,并明確其首要任務是“優化國有金融資本布局,有效防范金融風險,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在陜財投成立后,積極落實中央和陜西省重大決策部署,充分聚焦主責主業,并快速打出了密集火力。
陜金資:2019年3月,陜財投向陜西金資增資8億元、持股17.74%,與延長石油資本并列第一大股東。
開源證券:2019-2021年,陜財投三次增資開源證券,共計增資18.81億元,加上劃轉的1.43億元,累計持股11.35%,為第三大股東。
陜西信合:2020年12月,陜財投向陜西省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穩定發展基金出資10億元;2021年8月,向白水聯社等20家地方農信社投放地方政府專項債資金36億元。
秦農銀行:2021年11月,陜財投向秦農銀行出資12.08億元、持股9.14%,為第一大股東。
長安銀行:2021年12月,陜財投向長安銀行增資18.54億元,創下陜西金融機構最大單筆再融資。
此外,陜財投還對類金融牌照進行主動布局、精準滴灌。如:2019年12月,陜財投向陜西再擔保增資6億元,持股19.71%。2020年2月,向陜西信用增進增資4億元,加上劃轉的5.28億元,累計持股21.81%。
關于“陜西再擔保”,據了解,陜西省財政廳已于前不久將其持有的陜西再擔保股權無償劃轉至陜財投,這也意味著“擔保業務”將成為陜財投2022年的最新發力點,目標指向支小支農支科技,助力小微企業科技創新、“三農”發展。
(2)184億基金矩陣:傾力“秦創原”與“工業強基”
為進一步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轉變財政支持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省級政府引導基金管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19年4月經省財政廳同意,由陜財投成立陜西省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引導基金管理公司”),首期規模200億元,陜財投正式成為財政金融的“超級管理人”。
短短三年間,陜財投將基金業態從單一雛形,迅速打造成了以引導基金(母基金)為核心、以“種子—天使—VC—PE”為主要投資方式、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基金支持經濟發展體系。期間,還將業務范圍拓展至PPP基金、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等領域,形成了業務協同發展新格局。
“種子基金”對“秦創原”的直接賦能。
2021年5月20日,“陜西省政府投資引導基金支持創新創業發展論壇”在灃西新城舉行,這是陜西財政力量第一次用母基金指向“種子期”,直接表明了支持“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態度,堅定了以科技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的決心,夯實了科技強國戰略發展支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4月份,陜西省財政廳出臺了《陜西省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參股種子天使基金管理辦法》后,引導基金對“種子期”企業的賦能效果已初步顯現。
例如:1億元規模的陜西科技創新港科創種子基金,主要投資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及航空航天領域,現已落地“六環傳動”“天焱儲能”兩個項目,尤其是注冊于2021年底的后者,將其所持有的“國內唯一新型鋰電池正極材料量產技術”在短期內實現了“成果轉化”,2022年產值有望實現快速提升。
又如,1億元規模的陜西科創航天種子投資基金,主要投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現已落地中科西光等項目。尤其是中科西光公司作為中科院西安光機所成立的商業航天公司,目前擁有衛星遙感、監測等20多項國家專利、4項軟件著作權,是十足的“硬科技公司”。未來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將為陜西航天產業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產業基金”對“23條重點產業鏈”提供強大支撐。
陜財投的具體打法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撬動作用,帶動社會資本投資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產業領域和薄弱環節,這其中又尤為突出央地合作。
例如,陜西國華融合產業發展基金:該基金發起人之一是央企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基金規模30億元,其中引導基金認繳出資6億元,主要投向陜西省航天領域的融合產業項目,目的是通過“央地合作”解決“融合產業”痛點,激活陜西軍工企業發展潛能,助力產業發展提質增效。目前,已投資三沃化學、山由帝杉防護材料、西部超導等項目。
例如,西安唐興科創投資基金:系引導基金重點增資的產業子基金之一,基金規模9.5億元,其中引導基金認繳出資1億元。2021年底,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簡稱“國家科技基金”)向其增資2.5億元,使得該基金成為國家科技基金在陜西投資的第1支子基金,同時成為省內第1支由國家、省、市以及民營資本四級聯動設立的創投基金。目前,該基金已投資涉及航空、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14個優質項目,對大力推進陜西重點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引擎”作用。
例如,光大財金新時代(陜西)一帶一路先進制造投資基金:與光大集團、陜西金控集團、西安國際陸港投資集團合作設立,基金規模18.5億元,其中引導基金認繳出資5億元,重點投向陜西省節能環保、先進制造領域。
三年來的“大數據”顯示:當前引導基金已設立民營紓困、科技創新、種子天使等子基金10支,參股國家級基金1支以及待批復子基金6支,基金總規模184.25元,其中引導基金認繳出資47.2億元,實現了3倍撬動效果。目前已投基金共計投資項目32個、投資金額30.68億元,有力支持了陜西半導體、航空航天、先進制造等產業發展。
這種發展速度和市場化活力直接助力引導基金成功入選“融資中國2019-2020年度中國政府引導基金最佳服務10強”“清科2021年中國政府引導基金50強”“融資中國2020年度中國最佳政府投資引導基金30強”。
3.萊特光電今日登陸科創板
3月18日,萊特光電(688150)正式登陸科創板。這是陜西第11家科創板公司。
(1)第11家科創板:“光子產業鏈”公司
萊特光電是陜西第11家科創板公司,同時也是全省“光子產業鏈”20家企業當中一員。萊特光電成立于2010年2月,注冊資本3.62億元,位于西安高新區隆豐路,主要從事OLED有機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包括OLED終端材料及OLED中間體。2021年相繼入選工信部國家級重點專精特新“小巨人”和2021西安龍門榜TOP20榜單。
招股說明書顯示,萊特光電合作客戶以國內OLED面板龍頭為主,包括京東方、華星光電與和輝光電等,為這幾家公司批量供貨OLED終端材料,其中,是京東方和華星光電Red Prime材料的獨家國產供應商,是和輝光電平板系列Red Prime材料的唯一供應商。三星和LG也是公司客戶。
2018年至2020年,萊特光電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1244.04萬元、20179.86萬元、27462.79萬元,對應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83.68萬元、6582.63萬元、7067.77萬元,營收規模和盈利能力都在逐年提升。同期,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1099.99萬元、1838.01萬元和2945.09萬元,亦在逐年增加,分別占比當年營收9.78%、9.11%和10.72%。
這次萊特光電募資10億元,其中7億元用于西安高新區長安通訊產業園投資建設OLED終端材料研發及產業化項目,達產之后將新增15噸OLED終端材料產能,另外3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2)陜金控5基金:合計持股6.12%
查看萊特光電股東列表發現,陜金控旗下5只基金累計持股比例達6.12%。
供銷基金:即陜西供銷合作發展創投,2017年11月進入,已經耐心“陪跑”了5年,投資3000萬元持有609萬股,持股比例為1.68%。
現代服務業基金:即西安現代服務業發展基金,2017年11月與供銷基金一起進入,投資5000萬元持有1015萬股,比例為2.8%,也是比例最高的一支。
知守君誠:2018年8月進入,投資564萬元持有122萬股,持股比例0.34%。
新材料基金:即陜西新材料高技術創投基金,2019年8月進入,是5只基金最晚介入的,投資602萬持有65萬股,持股比例0.18%。
高端裝備知守基金:即陜西高端裝備制造知守投資基金,2017年11月進入,投資2000萬元持有406萬股,持股比例1.12%。
陜金控5只基金累計投資萊特光電1.1億元,持股數量2218萬股,合計持股比例達6.12%。5只基金中最早2017年11月就已進入,耐心“陪跑”萊特光電長達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