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在线,成全高清视频免费观看动漫版,91欧美精品激情在线观看最新

行業報告
行業報告
陜投新興行業動態信息報告 2021年第03期

行業報告 2021-04-13 12:31:00

一、半導體芯片行業

1.臺積電5nm芯片月產能下半年將增至12萬片

2月25日,據國外媒體報道,臺積電的5nm芯片制程工藝,在去年一季度投產,開始為相關的客戶代工芯片,并在三季度為他們帶來營收,營收也達到了預期,貢獻了臺積電去年營收的8%。
隨著量產時間的延長,芯片廠商對臺積電5nm工藝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臺積電也在不斷提高他們5nm工藝的產能。
產業鏈人士透露,臺積電5nm制程工藝的月產能,在去年四季度達到了9萬片晶圓,在今年上半年仍將繼續提升,將提升到每月10.5萬片晶圓。
上半年提高之后,臺積電在下半年仍將繼續提高5nm工藝的月產能,計劃在下半年提升至每月12萬片晶圓。
從此前相關媒體的報道來看,臺積電目前主要是在晶圓十八廠,利用5nm工藝為相關的客戶代工芯片。晶圓十八廠是臺積電專為5nm工藝量產而投資建設的工廠,在2018年動工,一期在2020年初大規模投產,二期也在2020年投產,三期計劃在今年一季度投產,三期工廠投產之后,這一工廠5nm工藝的年產能,預計超過100萬片12英寸晶圓。

2.2020年中國進口芯片超2.4萬億,超過石油一倍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下稱《統計公報》)。
 
 
《統計公報》顯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逆勢成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1%,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5.1%;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6%,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3.7%。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8.3%。全年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0.6%。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145.6萬輛,比上年增長17.3%;集成電路產量2614.7億塊,增長29.6%。
  

 
在對外經濟方面,2020年集成電路出口數量達2598億個,同比增長18.8%,出口總額達8056億元,同比增長15%;2020年集成電路進口數量為5435億個,同比增長22.1%,進口總額為24207億元,同比增長14.8%
在科學技術和教育方面,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24426億元,比上年增長10.3%,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40%,其中基礎研究經費1504億元。另外,全年授予專利權363.9萬件,比上年增長40.4%;PCT專利申請受理量7.2萬件。截至年末,有效專利1219.3萬件,其中境內有效發明專利221.3萬件,預計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5.8件。全年商標注冊576.1萬件,比上年下降10.1%。

3.光刻機制造商ASML:EUV與DUV光刻機一字之差大不同

近日,中芯國際與ASML達成12億美元交易購買晶圓生產設備的消息引發關注。針對雙方此次合作,有媒體報道稱“除了EUV光刻機,中芯國際幾乎可以買到其他所有型號的光刻機。”但是這一說法很快被ASML官方澄清,該協議與DUV光刻技術的現有協議相關。
EUV也就是“極深紫外線”的意思,而DUV是“深紫外線”的意思,通過字面就知道EUV看上去就比DUV高級,實際上也是如此。
一般來講,DUV基本上只能做到25nm,Intel憑借雙工作臺的模式做到了10nm,但是卻無法達到10nm以下。只有EUV能滿足10nm以下的晶圓制造,并且還可以向5nm、3nm繼續延伸。事實上EUV光刻機的出現,確實是幫助業界突破7nm制程的一個關鍵。
當年傳說已經翻車的武漢弘芯曾經擁有也是國內唯一一臺可以用于生產7nm芯片的EUV光刻機,但還沒啟用就拉去銀行抵押貸款了。這一事件曾經一度引起業界轟動,并作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流傳至今,由此可見7nm EUV光刻機是多么關鍵的存在。
關于中芯國際和ASML雙方的聲明,到底該如何理解呢?其實他們說的是“除了EUV都能”和“僅限現有DUV”的區別,乍看之下再聯想到目前的現狀這兩者其實沒什么區別,但是ASML的說法更嚴謹一些。
因為如果未來技術更先進了,又出來一個"FUV"光刻機呢,那“除了EUV都可以”的說法是存在漏洞的。或者ASML技術爆發了,通過DUV技術就做到了1nm先進工藝,所以ASML非常嚴謹的設立定了兩個限制條件:"該協議與DUV光刻技術的現有協議相關。"

4.全球汽車“缺芯潮蔓延,推動相關車用產業鏈公司發展

汽車行業缺芯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大廠紛紛通過減少部分車型生產和關廠應對極度缺芯的狀況。Wind 曾在1月報道,據IHS市場預測,總共可能有多達50萬輛汽車受到影響。一個月過去,汽車行業缺芯的狀況改善依舊十分有限。
咨詢公司AlixPartners估計,芯片短缺將導致今年全球汽車業收入減少606億美元。這一估計包括整個供應鏈的損失,即從經銷商、汽車制造商到整個產業鏈大大小小的供應商因此減少的營收。
汽車制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去年底開始發出芯片短缺警告,此前汽車需求反彈超過預期。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受汽車芯片供應不足影響,一月中國汽車產銷分別下滑了15.9%和11.6%,預計到六月,全球汽車廠商減產規模將達到150萬輛。根據蓋世汽車網的一份涵蓋1600人的調查報告顯示,近半的參與者表示其所在企業已經遇到芯片庫存緊張、斷供或是漲價等情況,僅有17%的參與者認為目前供應一切正常。
半導體芯片在信息娛樂系統等領域,以及動力轉向和剎車等更基本的部件中,是新車極為重要的部件。汽車類型不同對芯片的需求量也不同,生產一輛汽車可能需要數百種半導體。擁有先進安全和信息娛樂系統的豪車對芯片需求更加多樣,對芯片性能要求也更高。
根據半導體行業觀察的數據,傳統燃油汽車的半導體產品中MCU占比最高,為23%,而新能源汽車的半導體產品中功率半導體占比最高,達55%。由于供應短缺,恩智浦、瑞薩和東芝已陸續上調了汽車芯片價格。
東吳證券認為,除了MCU、功率半導體等半導體產品,汽車電子還涉及中控、電池管理系統、自動駕駛、鋰電池組和充電組件等應用。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普及帶動的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相關汽車電子產業鏈有望充分受益。
川財證券在研報中表示,汽車芯片荒將推動全球汽車零部件廠商更加重視汽車芯片相關的投資和汽車配套晶圓及封測產能。中國半導體產業和半導體晶圓設備廠商將持續收益。

二、激光器行業

1.激光雷達混戰:華為、大疆等扎堆入局

2021年,自動駕駛熱潮未退去,作為“眼睛”的激光雷達同樣熱度不減。尤其是L2級別以上的自動駕駛功能邁入量產階段,讓激光雷達“上車”這一行業共識難被撼動。
目前,比如谷歌Waymo、Mobileye、Cruise等自動駕駛領域的玩家,均采用激光雷達作為核心的“感知層”硬件。
而在產業鏈中游,全球的新老玩家齊聚在此。各家的技術路徑存在差異,催生出機械式、MEMS、Flash、OPA等各類產品,百家爭鳴。雖然當下機械式仍為主流,但顯然市面上有著不一樣的聲音。
這可能恰恰是激光雷達市場格局未定的極好證明。身處賽道里的企業,希望憑借更前沿的技術更快實現產品的商業化落地,在未來行業競爭格局中占據一畝三分地。
自動駕駛規模化和商業化的步伐變得更快,激光雷達迎來了藍海市場。此外,激光雷達作為服務機器人產業的上游,受益于后者的迅速爆發也迎來了空前的需求。
預計2025年激光雷達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46.1億美元,2019年至2025年復合增長率達83.7%。
目前國外知名的激光雷達公司有Velodyne、Ibeo、Innoviz、Quanergy等。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此前宣布踏入激光雷達市場,索尼也于近日趁勢“殺入”。
值得一提的是,Velodyne去年9月份已在納斯達克借殼上市,目前市值已突破35億美元大關;Luminar也以SPAC方式登陸資本市場,目前市值超過109億美元;初創公司AEye同樣效仿前輩,選擇了曲線上市。
在地球的另外一邊,國內的初創企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場,賽道逐漸擁擠。企查查顯示,截至目前,共有445條與激光雷達相關的結果。而2020年初至今,新成立的公司就有68家。
近期,華為、大疆Livox也推出各自的車規級激光雷達產品,跨界入局汽車市場。華為的96線和大疆Livox的激光雷達均基于轉鏡半固態方案設計或優化,并且計劃分別在極狐、小鵬搭載。
華為為滿足車規級要求,不僅在器件選型、架構設計等初期研發階段投入巨大精力,還在產品成型后對產品進行海量的可靠性測試驗證。包括 25 億次電機可靠性測試、高低溫濕熱、水壓、振動、鹽霧、人眼安全、EMC、碎石沖擊等各類嚴苛場景。
基于在光電子領域的技術和產業鏈能力,華為計劃將激光雷達的價格降到200美元,甚至100美元以下。價格將會是華為切入市場的主要手段。相比于市面上一般的多線激光雷達,華為的激光雷達已經屬于“白菜價”。可能是基于這一優勢,已經吸引了長安、北汽ARCFOX與其合作。
大疆Livox和華為有著共同點,同樣可以發揮在原本業務中形成的原始積累。Livox能夠復用大疆工廠的一套生產流程和體系,借助大疆在整個電子行業供應鏈建立起來的優勢。Livox能夠篩選出非常優秀的供應商、有著完善的供應商來料管理。此外,在對產線工人培訓、產線數據化、產品的檢測等生產經驗方面有著碾壓性的優勢。
華為、大疆Livox依托的轉鏡方案,是當前最接近真正過車規、并實現上車的方案。有著華為和大疆Livox支持,轉鏡方案還能更好地實現成本控制,并且性能滿足下游的需求。這也完整解釋了為何轉鏡方案成為極狐、小鵬等主機廠乘用車產品實現從0到1跨越的首選方案。
在未來5年內,轉鏡、MEMS激光雷達將成為主流。進一步刺激自動駕駛推進進程,一方面在Robotaxi等領域體現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面向普通消費者的智能駕駛吸引力也將提升,甚至成為主機廠性能競賽的重要手段。

2.Lumibird收購Saab激光測距儀業務,該業務年收入超1000萬歐元

Lumibird目前已經與瑞典公司薩博(Saab)簽署正式協議,以完成對其國防激光測距儀收購業務,此次收購將進一步鞏固Lumibird集團在歐洲國防市場上的地位。
Lumibird公司創建于1997年,總部位于法國Lannion,專業致力于固態激光器、激光二極管與光纖激光器的專業廠商,其高性能的激光器在科研、工業、國防和醫療等領域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
薩博(Saab)公司總部位于哥德堡,其國防激光測距儀業務在2020年(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全年收入超過了1000萬歐元。
若此次收購順利,Lumibird將能為歐洲國防部提供短距~長距的多種激光器及激光測距儀,不但擴大了其市場覆蓋范圍,還為所有歐洲客戶提供了所有產品的即時訪問渠道。
在過去15年里,Lumibird一直是薩博的關鍵零器件供應商,此次收購不僅與Lumibird集團的2021-2023戰略計劃完全契合,也代表了歐洲國防激光器及激光測距儀市場整合的第一步。
另外,此次收購的具體條款尚未披露,但需要滿足各種條件,尤其是要獲得監管機構所需的批準。該交易預計將于2022年上半年完成。

3.帝爾激光擬募集8.4億元,布局新型顯示激光設備

2月21日晚,帝爾激光發布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募集說明書。帝爾激光本次擬發行不超過840萬張可轉換為公司A股股票的可轉換公司債券,每張面值100元,預計募集資金不超過8.4億元。
募資及相關項目情況簡介
帝爾激光表示,本次募集資金將用于高效太陽能電池激光印刷技術應用研發項目(3.31億元)及新型顯示行業激光技術及設備應用研發項目(2.60億元),剩余2.49億元將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具體情況如下:
高效太陽能電池激光印刷技術應用研發項目,是以一種新型的非接觸式的激光印刷技術,將漿料從柔性透光材料上轉移至電池表面,進而形成太陽能電池的柵線。帝爾激光表示,該研發項目如若成功,生產的設備將應用于高效太陽能電池生產流程中的印制電極環節。該研發項目與公司現有業務均屬于生產高效太陽能電池精密激光加工業務領域,主要區別在于本次研發的產品與現有業務產品應用在高效太陽能電池生產流程的環節不同,是對公司現有產品及業務的一種拓展。該項目的研發需要公司大額資金的投入,如若研發成功并實現設備量產,公司將向現有客戶進行營銷。
新型顯示行業激光技術及設備應用研發項目,是帝爾激光在現有光伏產業外,積極拓展的精密激光加工設備的一個新應用領域,主要研發生產的設備有激光修復及激光剝離設備。帝爾激光表示,新型顯示行業激光技術及設備與公司現有光伏產業產品沒有直接的相關性,但從激光工藝上來講,兩者都是以激光加工為主的自動化設備。因其產品在尺寸、材料、制程工藝的不同對激光器的選型配置要求也有所不同,但傳統自動化設備的設計及生產有相互借鑒之處,顯示面板相對來講要求設備精度、檢測要求、智能化程度更高一些。因此該項目研發亦需公司大額資金的投入,如若研發成功并實現設備量產,公司將向顯示面板行業(如京東方、華星光電等)、LED 行業(如三安光電、國星光電、利亞德等)、彩電行業及新興顯示廠商(如創維、康佳等)等潛在客戶進行營銷。
項目意義及影響解析
太陽能光伏市場是帝爾激光的主要市場,在目前晶體硅太陽能電池追求高效率、低成本的趨勢下,晶體硅電池電極柵線正朝著超細、致密、大高寬比、少銀漿的方向發展。本次帝爾激光投入研發的是一種新型激光印刷技術,通過激光轉移印刷的方式形成柵線,采用這種技術生產的高效太陽能電池碎片率低、印刷精度高,進而保證太陽能電池組件的可靠性,順應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其建設具有必要性。
此外,隨著硅片向薄片化、大尺寸方向發展,本項目研發的新型激光印刷技術能夠加速推動太陽能電池生產成本下降,促使光伏發電更廣泛的應用于國民經濟各個生產領域,為迎接光伏“平價時代”的到來打下堅實基礎。因此,本項目建設是實現太陽能電池生產提質增效,助推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的需要。對帝爾激光公司本身而言,開展激光印刷技術研發項目也將進一步增加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拓展公司產品技術應用空間,鞏固行業地位。
而新型顯示行業是國家“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的新的增長點,有著重要戰略地位。但作為嶄新的領域,新型顯示器在實現國產化生產過程中面臨著許多問題:從材料、器件、電路設計、加工到最后的成品,每道工序都必須最大限度保證產品的質量和良率,這離不開激光加工工藝的輔助,但由于國外技術壁壘,我國涉足新型顯示產業鏈的激光企業較少,應用于新型顯示器生產的激光裝備嚴重依賴進口。帝爾激光長期以來在激光加工領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本次投入新型顯示行業激光技術及設備應用研發項目是進一步推動新型顯示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升我國高端裝備制造能力的需要。
帝爾激光地處新型顯示產業中西部聚集區——湖北武漢,目前,國產面板三大廠商京東方、天馬微電子、華星光電均已在此投入建廠,未來武漢新型顯示產業有望形成千億級的產業規模。隨著下游生產規模的擴大將極大拉動上游設備需求的增加,公司可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通過項目實施,加強與在漢面板廠商的技術、商務合作,從而邁入新型顯示器新藍海,擴大市場占有率,培育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帝爾激光所處的激光加工行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公告表示,雖然公司開發的光伏電池激光加工設備所采用的技術具有國內領先水平,有些還填補了國內空白,但由于高技術產品具有技術更新快、產品生命周期短的特點,因而需要企業緊跟國內外激光加工行業發展趨勢,不斷推陳出新。從當前市場行情來看,新型顯示激光設備國產化已是大勢所趨,國內相關激光設備生產企業紛紛涉足新型顯示領域。公司根據其市場潛在價值,大力推動新型顯示行業激光技術及設備應用研發。項目實施后,有利于企業較快掌握適用于新型顯示領域的核心技術,盡快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激光設備,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占行業制高點,從根本上實現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4.長光華芯發布28W商用單管芯片

激光技術是20世紀“新四大發明”之一,同時也是“世界工業4.0”、“中國制造2025”制造業革命的重點發展方向,隨著我國工業加工、生物醫學美容、高速光通信、機器視覺與傳感、激光顯示、激光照明等行業的快速發展,國內對激光的需求快速增長。激光芯片是激光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核心器件,是整個激光產業鏈的技術核心,但我國激光芯片行業起步較晚,與國外企業相比,整體競爭力不足。在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多變、國內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激光芯片國產化替代迫在眉睫。
長光華芯自2012年成立以來一直堅持自主研發和生產高功率激光芯片,先后推出的9XXnm 15W、20W、25W單管芯片經過多年工業市場的檢驗,已經獲得了市場的廣泛信任和認可。
為滿足市場需求,提高激光器泵源的輸出功率和價格功率比,長光華芯全新推出9XXnm 28W半導體激光芯片,該產品在性能指標和可靠性方面都得到很大提升。
長光華芯通過反波導、微結構修飾工程的方法,增加高階模式的散射損耗,抑制高階側模,提高激光器芯片的光束質量,提高亮度,目前長光華芯單管芯片達到慢軸95%能量發散角9°,亮度大于80MW/cm2sr。
通過對種種影響因子的有效處理和防范,長光華芯自主研發的單管芯片已達到商用28W功率輸出,測試功率達到30W以上,慢軸95%能量發散角9°,亮度大于80MW/cm2sr,效率達到65%,多項性能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新能源行業

1.華友鈷業與中偉股份簽約青山實業10萬噸高冰鎳

近日,青山實業華友鈷業、中偉股份簽訂高冰鎳供應協議。三方共同約定青山實業將于2021年10月開始,一年內向華友鈷業供應6萬噸高冰鎳,向中偉股份供應4萬噸高冰鎳。
據悉,青山實業為了進一步完善在新能源領域的產業鏈,為了進一步滿足動力電池對鎳的需求,于2020年7月份開始在印尼調試試制高冰鎳,生產鎳含量75%以上的高冰鎳。該工藝已于2020年年底試制成功,目前已經能夠穩定供應高品質高冰鎳。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下游動力電池企業頻繁擴產,鋰電材料供貨緊張,材料企業都在積極擴充產能,包括中偉股份230億元的三元前驅體等項目、華友鈷業62億元的高鎳型動力電池用三元前驅體材料項目。而此次協議的簽訂,將有利于保障新增產能的鎳材料供應。
早在2018年,青山實業就與寧德時代控股子公司廣東邦普、格林美、印度尼西亞IMIP 園區、日本阪和興業株式會社簽署了《關于建設印尼紅土鎳礦生產電池級鎳化學品(硫酸鎳晶體)(5萬噸鎳/年)項目的合資協議》。
青山實業表示,將繼續加大在印尼鎳產業的投資,2021年預計生產鎳當量60萬噸,2022年預計生產鎳當量85萬噸,2023年預計生產鎳當量110萬噸。

2.鋰電銅箔2021年供需格局分析

進入2021年,鋰電銅箔價格漲勢不減。3月3日,市場數據顯示,6μm銅箔和8μm銅箔均價分別漲至11.7萬元/噸、10.3萬元/噸,相較于1月初的9.9萬元/噸、8.3萬元/噸,分別上漲18%和24%。 
行業人士指出,受下游新能源汽車以及5G基站等市場需求增長帶動,目前國內主流銅箔廠商處于滿產狀態,企業訂單飽滿,優質產能尤其是薄片化6μm及以下的產品供不應求。
國內包括諾德股份、超華科技、嘉元科技、鑫鉑瑞、德福科技等,以及韓國SK Nexilis、日進等企業均宣布擴充銅箔產能。從需求端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為鋰電池需求占比最大的細分領域,其次為3C數碼和儲能用鋰電池。
由此,數據預計,2020-2022年全球鋰電銅箔需求量或分別達17.1、22.3、26.1萬噸,年復合增速約23%。
從供給端看,受制于關鍵設備生產周期長、工藝積累等因素,銅箔產能難以在短期內突破,2021年鋰電銅箔供求關系偏緊。據統計,2020年底全球鋰電銅箔總產能約40萬噸,2021和2022年底全球鋰電銅箔總產能將分別增至約49.3和56萬噸/年,年復合增速約為18%。
通過以上行業數據,可以作出以下供需預測:
一是,從增速來看,需求端增速大于供給端產能增速,這意味著當前的供需缺口在短期內將難以填補。
二是,從數量來看,2020-2022年全球鋰電銅箔新增產能分別為6.6、9和6.7萬噸/年,假若產能利用率為70%,由此測算2020-2022年全球新增鋰電銅箔供給過剩幅度分別為19.6%、5.0%和3.5%,行業供需平衡逐漸向好。
從產品趨勢看,相較8μm鋰電銅箔,6μm、4.5μm鋰電銅箔分別可提升鋰電池5%、9%的能量密度,因而預計4.5μm滲透率或將持續提升。6μm已經成為國內動力鋰電銅箔市場的主流產品。預計2020-2022年滲透率分別為60%、80%、90%。2020年,4.5um銅箔也開始進入量產期。
從競爭格局看,2020年底中國、韓國鋰電銅箔產能在全球合計占比高達87%,目前來看,2021-2022年新增產能也將主要來自中韓。
據測算,2020-2022年全球鋰電銅箔行業TOP4份額穩定在30%左右,TOP8穩定在48%左右,龍頭效應顯著。行業的判斷是,銅箔新增產能將在2022年左右逐步得以釋放,行業或將迎來新的競爭格局。

3.太陽能多晶硅料漲價倒逼硅片漲價、薄片化

進入2021年之后,硅料價格繼續上漲,本周市場平均報價致密料已達到97元/kg,超過2020H2的高點,2021年漲幅達19.8%。
受硅料漲價影響,硅片價格自2月起連續上調,漲幅12~14%。
2月26日隆基更新硅片報價,M10硅片報價4.44元/片,M6硅片3.65元/片,這是M10硅片推出以來第二次上調報價,相較2月5日3.8%的漲幅,本次M10報價漲幅高達9.6%,M6硅片漲幅9%。兩次漲價合計漲幅,M10硅片高達13.8%,M6硅片12.3%。
頭部硅片廠選擇減薄硅片厚度來削弱硅料漲價對單片成本的沖擊
2020 H2硅料價格大幅上漲,硅片廠承壓較大。本輪硅料價格再度上漲,頭部硅片廠選擇減薄硅片厚度來削弱硅料漲價對單片成本的沖擊。
隆基M10硅片自面市以來一直保持175μm厚度,M6硅片已從2月5日起將厚度自175μm減薄至170μm。2月5日),隆基股份在調整硅片價格的同時,將G1、M6尺寸硅片標準厚度從175μm降至170μm,但M10尺寸硅片標準厚度未作調整。
    2月23日,中環發布《技術創新和產品規格創新新降低硅料程本倡議書》,表示愿意配合下游客戶逐步推動170μm、165μm和160μm厚度單晶硅片的應用,共同應對供應鏈端的變化,繼續推動光伏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倡議書介紹,按照中環的經驗,如硅料價格上漲10元/KG,對應硅片的成本上漲0.18元/片,需減薄18μm厚度可保持硅片單價維持不變。硅片厚度從175μm減薄至160μm,可以覆蓋多晶硅料8元/KG的價格漲幅,減輕下游產業鏈的成本壓力。如產業鏈內全規格單晶硅片全面轉換到160μm厚度,預計可節省6.8%的硅使用量,以G12產品功率測算全行業可增加20GW/年以上產出。
良品率是薄片化面臨的主要挑戰
相對而言,硅片薄片化帶來的挑戰主要集中在下游,例如,對電池、組件端的工藝控制要求更高,不然會增加碎片率和隱裂的概率,從而影響良品率。
在近兩年大尺寸化趨勢下,硅片薄片化進程有所放緩。但TOPCon、HJT等新技術對硅片厚度敏感性較低,如用于HJT的硅片厚度約為150μm,隨著電池技術的進步,硅片薄片化進程有望進一步加快。
業內對于薄片化的倡議褒貶不一。某光伏龍頭企業高管表示,薄片化只是一個簡單的手段,沒有技術難度,無法樹立科技領先的東西,且對電池端是有傷害的。薄片化肯定是趨勢,但也肯定不是越薄越好,要在厚度和電池的度電轉化做平衡。 
晶科科技投資者關系總監宋昊指出,硅片薄片化帶來的挑戰主要集中在下游。薄片化對電池、組件端的工藝控制要求更高,不然會增加碎片率和隱裂的概率,從而影響良品率。但宋昊也指出,硅片薄片化有利于這兩端的落后產能出清,減少終端競爭烈度。此外,宋昊補充道,眼下高價硅料實際上加速了硅片薄片化的進程,每次硅片薄片化快速推動的背后,都能看到硅料漲價的影響,眼下硅料漲價、供應不足,就一定要接受薄片化。原來是可選項,現在已經是必選項了。

4.國家電投、大唐等央企持續擴張光伏產業,千億級打造“風光火一體化

在“碳中和”、“碳達峰”目標和“十四五”規劃的刺激下,國家電投、大唐、國家能源集團、華能等央國企持續加大對新能源項目的投資力度。2021年開年以來,短短2個月時間上述企業已經與各地政府簽訂了超1300億元新能源投資項目。從類型來看,風光水互補、風光火儲以及“水風光蓄儲”一體化項目是上述央企重點投資項目。
分企業來看,華能最為積極,截至目前已經在河南、遼寧、山西、內蒙古四地超260億元;國家能源集團先后在遼寧、青海、江西投資超220億元;國家電投今年投資項目也逼近200億;三峽集團規模最為龐大,將在四川攀枝花境內計劃開發5GW風能、太陽能資源;中國能建子公司投資約109億元,在安徽建設風光火儲一體化項目,在新疆布局200MW光伏項目;地方國企廣東電力風電、光伏項目累計投資105億元。
從投資區域來看,內蒙古、攀枝花單體大能源基地項目布局手筆最大,均超5GW以上。其中,在攀枝花市投資側重風光水互補清潔能源示范基地,在內蒙古地區投資側重清潔能源制氫、供暖”、源網荷儲一體化等項目。其次是新疆、江西、貴州和遼寧,一體化項目布局均達到GW級規模;從項目投資方面看,在遼寧地區投資側重于風光項目,在青海投資側重于水風光蓄儲項目,在新疆地區投資側重于風光發電項目。
結合目前多省已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可以發現,其中廣東省在風光、生物質等能源項目上布局了100GW的裝機規模;云南、新疆、內蒙古等省份在風光儲、清潔能源基地等項目上規劃了超過50GW以上新能源項目;浙江、江蘇、江西、西藏均有超10GW上新能源項目。根據當前各省新能源部署進程,貴州省推進力度最大,其次是內蒙古、新疆。值得關注的是,新能源規劃大省,廣東、云南、浙江等省份尚未見大規模的新能源項目落地。

、復合材料行業

1.九鼎新材、中材科技發布2020年度業績公告凈利潤分別增長22.13%、48.17%

(1)九鼎新材受益于風電市場火爆,凈利潤實現22.13%增長
近日,九鼎新材發布2020年度業績快報公告,公告顯示,九鼎新材總資產為2,489,061,330.49元,比本報告期初增長8.23%;基本每股收益為0.1029元,上年同期為0.0843元。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66,866.09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9.52%;利潤總額4,151.19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4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422.25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2.13%。  
報告期末,公司總資產為248,906.13萬元,較年初增長8.2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為97,594.56萬元,較年初增長3.1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每股凈資產2.94元,較年初增長3.16%。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66,866.09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9.52%,主要原因是報告期內公司加大市場開發,把握住風電新能源快速發展機遇,陸續取得江陰遠景投資有限公司等風電主機廠家的風電葉片訂單,確保了2020年銷售目標的實現。
(2)中材科技:受益于風電及玻纖市場火爆,利潤總額超20億
報告期內,中材科技公司整體經營業績持續向好,實現營業收入 187.1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7.68%;實現利潤總額23.5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1.08%;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5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8.71%。
主要原因:1、葉片產業緊抓市場機遇,快速釋放主力葉型產能,Si68.6 等明星產品搶占市場絕對領先份額,產銷量及經營業績大幅增長;2、玻纖產業抓準高景氣領域市場機遇,以需求為導向持續優化產能和產品結構,深入推進降本增效,在全球疫情沖擊及風險挑戰加劇背景下,產銷量及盈利均實現了逆勢增長。

2.中國建材聯合中材科技、中復集團投資1億元進入航復材領域

2月26日,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材科技”)發表對外投資(航空復材)暨關聯交易公布,擬與中建材聯合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聯投”)、中國復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復集團”)在上海市臨港新片區大飛機航空產業園共同出資 10,000 萬元設立中建材(上海)航空復材有限公司(暫定名)(以下簡稱“航空復材”),針對大型商用飛機復合材料部件開展資源整合、研發及制造工作。
其中,中聯投出資 6,000 萬元,持有航空復材 60%股權;中材科技出資 2,500 萬元,持有航空復材 25%股權;中復集團出資 1,500 萬元,持有航空復材 15%股權。
本次投資方中聯投系中材科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企業,中復集團系中材科技控股股東控制的企業,本次交易構成關聯交易,但不構成《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規定的重大資產重組。本次交易前,中材科技與中聯投及中復集團未發生投資相關類別的交易。
 

3.碳纖維復合材料在土木工程領域的應用

碳纖維作為一種新型的建筑材料,以其重量輕、強度高、耐腐蝕(不生銹)等優點,正在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
碳纖維重量輕、強度高,可以通過對碳纖維織物中浸漬樹脂,然后進行固化的方法進行處理,而無需重型機械連接金屬面板,這些優點使碳纖維成為修復/加固應用的最佳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在日本神戶大地震中,碳纖維凸顯了抗震加固的重要性,日本國內各地都開展了碳纖維加固修復工作。碳纖維除了具有高比強度和高彈性模量外,在海灘附近的腐蝕性環境中,碳纖維由于耐腐蝕而不生銹,而因環境劣化程度比金屬低。
碳纖維修復或補強加固主要分為兩種方法,分別為使用織物和使用通過拉擠成型獲得的固化和壓制板材(層壓板)為原材料進行加固。這兩種方法都涉及到使用環氧樹脂將紡織品或層壓板附著在混凝土表面等上,并在室溫下將其固化。
碳纖維織物適用于具有任何形狀的煙囪、柱子和其他圓柱形或彎曲構件或局部區域,但層壓板則更適用于地板和其他平板區域,因為它無需堆疊多層,更易于節省時間。
這些方法都是由SR-CF方法研究小組和層壓方法研究小組等共同開發和推廣的,通過這些研究小組,它們的應用正在取得快速進展。目前,作為世界地震之都的日本在碳纖維修復/加固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這些應用也正在進入歐美、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
下圖以圖片示例形式詳細介紹了碳纖維產品在室內建筑工程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
碳纖維鋼筋:面向新建建筑的碳纖維鋼筋,高耐腐蝕性帶來長壽命;使用碳纖維網格的水泥成型面板:高耐腐蝕性、高強度;
碳纖維水泥:水泥中加入碳纖維網狀結構進行強化修補,增強負荷能力減少龜裂,提高耐腐蝕性;
碳纖維補強布:使用碳纖維補強布進行結構補強并提高抗震能力,提高負荷能力;
地面補強:采用碳纖維短切纖維,高導電性,靜電分散,高負荷能力;
窗框:大型窗用途碳纖維成型窗框,輕量化、高負載、高抗日曬;
碳纖維基層板及斷裂處連接:通過使用碳纖維積層板進行結構補強,減少變形及龜裂;
電梯纜繩:碳纖維電梯纜繩高抗劣化能力,更長使用壽命。

4.復合材料拉擠成型工藝應用前景可期,市場規模預計達34億美元

據美國《復合材料世界》雜志網站報道,憑借著高度定制化和無與倫比的耐用性,拉擠材料應用范圍十分廣闊,需求不斷增長。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 & Markets預計,從2019年到2024年,全球拉擠市場的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4%,預計達到34億美元。  
拉擠工藝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初,用于制造截面恒定的纖維增強塑料復合型材。拉擠材料的主要優點之一是其所具備的長跨度強度。在曾任職于三菱重工維斯塔斯海上風電合資公司(MVOW)薩沙·埃布所看來,長跨度強度也是拉擠材料成為風力渦輪機結構構件的“首選材料”的原因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充當轉子葉片骨架的主梁。
埃布所表示,應用拉擠成型的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CFRP)主梁比早期應用的開模鋪層工藝更為有效,“主要優點就是所有的纖維都在正確的方向上。從理論上講,(通過開模工藝)你可以放入單個的單向纖維層,但如果全部灌注,就很有可能產生褶皺。如果應用拉擠工藝,幾乎可以完全消除這種情況。”埃布所預計,隨著風電市場的持續增長,風電部件向拉擠工藝的持續轉變將推動對拉擠技術需求的顯著增加。
美國能源部預計,美國風能發電量將從2020年的113.43千兆瓦增加到2030年的224.07千兆瓦,到2050年增加到404.25千兆瓦。風電市場快速增長需要另一個關鍵特征:低成本、可復制的快速制造技術。埃布所表示,這是拉擠工藝的另一個明顯優勢。“你可以用預制好的部件以非常可控的方式進行組裝。對于最關鍵的部分,這是非常有利的。”加快風力渦輪機的制造速度將使生產商更具競爭力,并將進一步降低能源成本,從而令安裝風力渦輪機更具吸引力。美國能源部在2019年《風能技術市場報告》中指出,數量更多且更高效的風力渦輪機,正將風能成本降至每千瓦時不到2美分的歷史最低水平。 
美國能源部的報告還表示,增加轉子直徑對提高渦輪效率起著重要的作用。拉擠技術是制造下一代更大、更高效的海上風電葉片轉子的關鍵技術。目前,已研發出來的大型渦輪機,可以在北海海域較為惡劣的環境下高效運行至少30年,北海海域平均風速約為每小時35.4千米。位于英國海岸的Burbo Bank海上風電場使用維斯塔斯風電葉片(葉片長為79.8米),將發電量由原來的90兆瓦提升到了258兆瓦。  
埃布所還表示,風力渦輪機制造商將繼續深入研發材料強度和負荷能力,以更好地確定渦輪安全運行的最低設計標準。他說:“我認為,在結構設計計算中,很多分項安全系數都是默認添加的。我認為,如果設計師們注意到這一點,他們可以顯著減少材料。從根本上說,我并不認為改進這些因素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這需要正確的關注點。”  
此外,埃布所表示,制造商正在關注如何提高CFRP部件的防雷擊。盡管CFRP部件結構上能有效防雷擊,但它們在防雷擊方面還是存在挑戰。“最好還是全部采用玻璃和不導電材料,這肯定需要開展大量的工程工作,進行高保真度、多物理性的模擬,以得到良好的防雷擊系統。”  
耐用性是拉擠工藝的一個重要優點,也是吸引風電制造商的原因之一。但對于醫用植入物來說,耐用性更為重要。瑞士連續纖維增強熱塑性板材(CFRTP)材料供應商Suprem一直致力于推動生產技術的進步,以支持用CFRTP制造更耐用的醫療產品。  
雖然碳纖維已經成為許多復合材料制造商尋求強度和剛度的首選增強材料,但制造商發現先進的玻璃纖維也可以滿足拉擠結構材料更高的性能強度要求。  
歐文斯科寧公司產品總監帕特里克·哈勒表示,提高增強材料的性能可以顯著影響部件的拉伸、彎曲模量和強度。雖然許多制造商都專注于調整樹脂以實現特定的性能,但圍繞玻璃纖維制造工藝、注入玻璃纖維的化學成分和涂層的創新,也有助于制造商實現更強的增強材料。  
更高性能的玻璃纖維,能確保結構部件在更長的跨度上保持剛度和強度,如風力渦輪機葉片。哈勒表示,“很多拉擠部件本質上是結構性的。通過增加8%到12%的彈性模量,既可以使部件更薄,也可以使部件之間的跨度更長,這可以減輕系統的重量,降低系統的成本,拓寬設計的靈活性等。”在許多情況下,面對的挑戰是確定在什么地方使用性能更高、成本更昂貴的增強纖維最有意義。同樣需要平衡的行為是,決定什么時候值得在重新設計部件和工具上投入成本,以支持材料的變化。  
哈勒表示,“我們的客戶了解自己的產品,了解自己的工藝,了解自己的設計。但我們能給予幫助的事就是將改進的材料與市場應用中的改進部件聯系起來。”例如,使用輕度更高的玻璃纖維可以使汽車部件更薄、更輕,從而提高電動汽車的燃油經濟性或續航里程。(編譯自美國《復合材料世界》雜志網站)

5.玻璃纖維價格漲至近3年高位,未來恐持續高位震蕩

玻纖行業自去年4季度以來強勢反彈,下游需求的提升,讓玻纖生產企業產銷兩旺,行業景氣度持續走高。卓創資訊分析師劉陽告訴記者,“春節之后,各類玻纖產品價格普漲,當前的價格水平已漲至2018年以來的高位,隨著下游需求持續釋放,而未來的新增產能有限,玻纖產品的價格可能還會進一步走高,預計這一兩年內都會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產銷兩旺的格局引發相關上市公司紛紛加足馬力,山東玻纖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公司在手訂單量巨大,現有產能十分吃緊,公司產品只能優先供應給采購量大、信譽等級高和有長期合作關系的客戶,即便如此,通常也要等待很多天客戶才能提到貨。”
(1)訂單飽和,玻纖企業火力全開
根據Choice的統計數據,A股市場上的玻纖相關上市公司共7家,其中,中國巨石、中材科技、山東玻纖和長海股份是主要的玻纖生產企業。
山東玻纖目前擁有玻纖產能37萬噸,是國內第四大玻纖生產企業。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現有產能已十分吃緊,去年7月,公司計劃對3號線6萬噸池窯拉絲進行技改擴能,升級改造完成后公司產能將達到41萬噸。根據公告,2020年,公司預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113.82萬元至17456.64萬元,同比增長10.16%至19.34%。
中國巨石擁有玻纖產能約200萬噸,產能規模位居世界第一。憑借在原材料、規模、技術上的優勢,中國巨石的盈利能力居全行業之首,2019年,公司玻纖產品平均毛利率達36.85%。
中材科技在收購泰山玻纖后,目前擁有玻纖產能100萬噸,記者從公司證券部了解到,目前公司的玻纖產品產銷狀況良好,基本可以實現滿產滿銷。
長海股份目前擁有玻纖產能20萬噸,去年年底,公司發行可轉債募集5.5億元資金,新建年產10萬噸無堿玻璃纖維粗紗池窯拉絲生產線及配套制品深加工車間,預計于今年下半年投產。
(2)未來供需格局良好
玻纖是一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具有質輕、高強度、耐高溫、耐腐蝕、隔熱、吸音、電絕緣性能好等優點,能夠替代鋼、鋁、木材、水泥、PVC等多種傳統材料,被廣泛應用于建筑、交通、電子和風電設備等領域。
根據天風證券的研究數據,2018年我國玻纖產品的前三大應用領域為建筑、電子電器和交通運輸,占比分別為 34%、21%、16%。此外,新能源領域占比約7%。
2020年,全國人大批準安排新增專項債券額度3.75萬億元,主要用于交通、市政和產業園區等基礎建設,今年新項目將密集開工;5G市場逐步釋放,AI應用和汽車輕量化等的長期趨勢,將為玻纖的需求提供堅實支撐;風電方面,部分已開工但尚未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的存量風電項目和今年海上風電的搶裝潮,有望推動玻纖市場需求進一步增長。
而在供給端,目前我國玻纖產能約550萬噸,約占全球產能的70%。數據顯示,截止今年1月份,包括中國巨石、中材科技、山東玻纖和長海股份在內的前6大玻纖生產企業產能占全國總產能比例約80%,玻纖行業已基本形成寡頭壟斷的競爭格局。
新建產能方面,經過了過往無序擴張的痛楚后,玻纖企業的擴產節奏明顯緩慢。根據卓創資訊的不完全統計,今明兩年新增玻纖紗產能投放分別約55和33萬噸(未考慮冷修/關停帶來的產能減少),與現階段在產產能的比例約為11%和7%。考慮玻纖池窯的冷修和關停,新建的玻纖產能帶來的影響將更加有限,預計未來幾年玻纖行業都會維持較為良好的供需格局。

、衛星通訊行業

1. 捷龍三號火箭配備3.35米復合材料整流罩,將于2022年首飛

近日,火箭院官方宣布,捷龍三號固體運載火箭已完成立項,研制工作已全面展開,計劃于2022年實現首次飛行試驗。
據了解,捷龍三號火箭是捷龍系列中箭體直徑最大、運載能力最強、整流罩包絡空間最大的一型火箭。
火箭采用四級固體串聯構型,箭體最大直徑2.64m,起飛質量140t,500km太陽同步軌道(SSO)運載能力1.5t,配備直徑3.35m的復合材料整流罩。
捷龍三號火箭瞄準即將到來的商業衛星星座的大規模組網發射需求,具備“一箭20星”以上的多星發射能力,可將單位載荷的發射成本降低至1萬美元/公斤,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捷龍三號火箭將在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所屬山東海陽子公司完成總裝測試工作,可直接轉載到發射船實施海上發射。依托“東方航天港”的產業優勢,打破多次分解拆裝的傳統測發模式,有望將商業發射服務合同履約周期縮短至6個月,大幅提高火箭發射效率。
此外,捷龍三號火箭還配備了海陸通用的框架式發射裝置,可同時適應海上、陸地兩種發射方式。
相關資料:
2019年10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所屬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對外公布了“捷龍”固體商業運載火箭系列、“騰龍”液體商業運載火箭系列的研制計劃和未來發射計劃。
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總裁唐亞剛介紹,“龍”系列是航天科技集團繼“長征”系列后推出的首個商業運載火箭品牌,主要為滿足國內外日益增長的商業載荷入軌需求。
其中,“捷龍”系列包括捷龍一號、二號、三號三型固體運載火箭,以及捷龍—S亞軌道運載器,追求“高性價比、高可靠、快履約、快發射”目標,為國內外商業衛星用戶的星座組網、補網、載荷驗證等提供可靠、便捷、經濟的專屬發射、定時定軌道發射和搭載服務。該系列中的首個型號——“捷龍一號”已經在2019年8月17日首飛成功。
業內專家認為,“捷龍一號”研制成功在人才培養和專業技術提升上的收獲要遠大于經濟效益的收獲。人才和專業技術是組織戰略發展的基礎,同樣也是項目和產品創新的前提。捷龍項目必將對今后其他商業航天項目的開發帶來深遠的影響,為未來商業航天領域的整體運行提供新的發展思路。
據介紹,“騰龍”系列火箭為采用液體推進劑的中型運載火箭,未來設計有可重復使用能力,主要承擔中大型衛星和較大規模星座組網的發射服務,力爭將每公斤載荷發射價格控制在5000美元以內。目前,該火箭正在詳細論證過程中,力爭2021年前后完成首次飛行試驗。

2. SpaceX擬在德克薩斯州建廠生產“星鏈”設備

SpaceX計劃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建設一座新廠,生產其“星鏈”(Starlink)衛星互聯網項目的設備。這是在馬斯克去年宣布從加州遷往德州后,他旗下的公司又一次向該地區擴張。SpaceX在一則招聘廣告中透露了修建新廠的計劃,該招聘廣告為“星鏈”衛星互聯網部門招聘一名工程師。
該公司在招聘廣告中說:“為了滿足全球需求,SpaceX正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市破土動工建設一座先進的新工廠。”
SpaceX指出,該工廠旨在“大批量生產”,專門制造“數以百萬計面向消費者的設備”。這些設備被稱為“星鏈”套件,包括連接衛星的蝶形天線、Wi-Fi路由器和天線安裝硬件。
該公司的“星鏈”(部門目前設在華盛頓州雷德蒙德,位于西雅圖以東幾英里。到目前為止,雷德蒙德的工廠已經開發和生產了“星鏈”設備。

3. 商業遙感衛星公司長光衛星加快構建產業集群

近日,據悉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將加快推進航天信息產業發展,依托 航天信息產業園,通過吸引上下游企業進駐,逐步打造以衛星研發生產為核心的產業集群。
長光衛星正在牽頭建設吉林省航天信息產業園,建筑面積9.73萬平方米、總投資8.2億元,集衛星研發、生產、檢測、試驗于一體。目前產業園的一期工程吉星樓已于2018年10月份投入使用。樓內建設了KM6000空間環境模擬試驗系統、1100m3混響實驗室、20噸振動臺以及輻射定標系統等一批先進設備系統,搭建了一流的生產、檢測、試驗條件。
目前,長光衛星公司具備全國五米級分辨率一張圖一年更新4次、全國亞米級一張圖一年更新3次、部分地區全省一張圖一年更新6次的能力。以一張圖為基礎,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一張圖應運而生,提取精度高達90%以上,衍生出大面陣動態目標監測、兩違系統監測平臺、重點目標庫等一批用戶急需的業務化應用及行業解決方案。
資料顯示,成立于2014年12月的長光衛星是我國第一家商業遙感衛星公司,該公司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吉林省政府和社會資本組建而成。2015年10月7日,由長光衛星自主研制的我國第一顆商用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吉林一號”衛星成功發射,衛星多項技術指標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創造了國內多項第一,拉開了我國商業航天大幕。長光衛星成立5年來,先后經過10次發射,成功將19顆衛星送入軌道,“吉林一號”衛星數量增至16顆。

4. 商業衛星企業千乘探索宣布完成超億元A輪融資

近日,我國商業衛星科創企業千乘探索宣布完成了超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撫州高新新興產業發展基金領投。本次A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于千乘一號衛星星座的快速組網和相關產品的研發和市場開拓,同時有效支撐千乘衛星精益智造廠房、千乘測控網的建設和擴容工作。
千乘探索聚焦衛星研制與地球空間信息服務,充分發揮“做管用”全產業鏈布局的產品優勢,充分發揮“遙通融合”商業低軌星座體系的服務優勢,為用戶提供高度定制化的、快速響應的空間信息服務。
通過近四年時間的發展,千乘探索基本完成了技術產品閉環和商業模式閉環,正在邁入快速規模化發展的通道,空間信息服務、產品交付和星座智能運營三條業務線亟需進一步做大做強。

、金融資本市場

1.榆煤基金:1.5億元撬動20億元產業投資項目落地榆林

榆煤基金是地方政府、國有企業以及金融公司聯合成立的復合型投資公司,是以市場化投出的1.5億元獲得了4個精準項目落地,預計實現超過10倍的資金撬動倍數。更關鍵的信息是:他們堅持“招大引強+延鏈補鏈”的重點是“非煤產業”。
(1)全國首支煤炭轉化基金
榆煤基金的“大名”是—榆林市煤炭轉化基金。這支基金成立于2018年3月,至今恰滿3年時間,這是全國首支煤炭轉化基金,也是榆林事實上的首支市場化基金,管理公司注冊資本1億元,基金總規模300億元,首期規模40億元。
股權結構顯示,榆煤基金是地方政府、國有企業以及金融公司聯合設立的復合型投資公司,這就證明其既要尋求區域產業升級,謀得經濟高質量驅動,還要采取市場化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
▲圖:榆煤基金股權結構
1:榆林財投集團:持股比例25%,榆林市財政局全資子公司,注冊資本達30億元。通過開展投融資業務、政府引導基金管理和資本運作等,發揮國有資本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帶動作用。
2:榆林能源集團:持股比例20%,成立于2012年8月,注冊資本30億元,在整合榆林市原有市屬國有能源企業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大型綜合能源企業。陜西百強企業第25位。涉足煤炭、電力、化工、物流貿易、新能源產業。
3:陜煤化工集團:持股比例20%,自不必多言,陜西“二號國企”,2019年營收3025億元,利潤總額155億元,名列2020年世界500強榜單273位。
4:陜投資本:持股比例20%,成立于2012年6月,是全省首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是陜投集團基金融資服務平臺、主業協同發展平臺和新動能發現培育平臺。
5:民生通海:持股比例15%,成立于2016年9月,注冊資本5000萬元,所屬民生證券直投子公司,民生證券則成立于1986年,是中國成立最早的證券公司之一。
隨著2019年引入新管理團隊之后,很快將“煤炭轉化”的大概念細化為“精細化工”,重點瞄準了精細化工領域的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等方向。榆煤基金“推動非煤成長”的產業使命已形成鮮明特色。在這個基礎上,榆煤基金在近期多次果斷出手。
例如:2021年,以億元投資戰略布局榆林市首個增量配電業務試點項目。(注:增量配電網主要指220千伏及以下電壓等級,由非電網企業經營的公用配電網。)
例如:2020年,接連出資8500萬元和9000萬元,參與設立陜西首支高端制造產業基金——陜西綠金智能科技投資基金,以及推動傳統煤炭下游產業轉化升級的聚烯烴產業基金。
榆煤基金在招商引資方面的精準出手,僅在2020年即“以股權投資帶動招商引資”即有4單,累計投資金額為1.5億元,招引而來的企業總投資則達到20億元,而且這些企業全部是可以在產業鏈上下游互相配套的精細化工。
(2)從1.5億到20億
榆煤基金在2020年的4個投資項目,1個來自于遼寧,1個來自于江蘇,2個來自于省內。
1:風光新材:這是一家擬IPO企業,總部在遼寧營口,目前已到了招股說明書披露階段,大概率會在2021年登陸創業板。這也是榆煤基金第一個投資項目,投資金額為5000萬元。
招股說明書顯示,風光新材成立已18年,注冊資本1.5億元,主營產品包括抗氧劑、光穩定劑、乙苯脫氫催化劑和煉油助劑等,是國內抗氧劑細分行業龍頭,客戶包括“三桶油”等知名企業。2019年營收6.44億元,凈利潤1.26億元。
成為股東之后,風光新材“投桃報李”,若一旦登陸資本市場,擬將12億元募集資金全部投入烯烴抗氧化劑催化劑項目,而這個項目公司陜西艾科萊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就設在榆林高新區。
雖這筆投資雖然金額不大,但已經入選了“2020年中國新材料領域10大融資事件”。
 2:中德輸送:這是一家位于江蘇的外商獨資企業,生產橡膠輸送帶、管狀機系統、密封件等,主要客戶包括巴西淡水河谷、必和必拓、智利國家銅礦、神華集團和秦皇島港等巨頭。
榆煤基金投資2000萬元,中德(榆林)輸送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已在去年底成立,位于榆林榆神工業區,注冊資本1億元,預計總投資超3億元。
3:三精科技:這是一家成立了24年的咸陽企業,主營特種助劑、橡膠制品等產品,尤其是自主研發的高分子助劑HA-8系列產品是其獨家產品,助劑產量的80%以上出口美日德印等海外市場,客戶為杜邦、住友、洛德等全球頂級企業。
榆煤基金投資3000萬元,三精科技于2020年底在榆林設立全資子公司陜西北宸神塬新材料有限公司,并計劃投資3.6億元建設年產1萬噸聚酰亞胺單體及聚合物及中間體。
▲圖:咸陽三精科技橡膠助劑系列產品展示
4:吉利化工:這是一家位于西安高新區的上市后備庫企業。成立于1992年,從事水處理劑與電子化學品,是國內少數掌握異噻唑啉酮單體合成技術的生產商,西安三星就位列客戶名單之中,隆基股份和比亞迪也是其潛在客戶。
榆煤基金以A輪投資者對吉利化工領投5000萬元,而吉利化工也準備在榆林啟動30萬噸水處理劑生產基地,計劃投資總額為3億元,產品包括絮凝劑、除垢劑、微生物抑制劑等工業水處理劑。
把這4家企業看完,可得出幾個顯要的結論。
1:榆煤基金盯的是“精細化工”:這幾個企業全部是“市場相對較大的精細化工”,在這一領域內,“小而美”非常普遍。但榆煤基金似乎更傾向于“市場容量具備想象力”的領跑者,例如風光新材的抗氧產品、中德輸送的橡膠輸送產品、吉利化工的工業殺菌劑等,在“大工業體系”中都更容易找到戰場,更容易上量。“這對提升區域產業影響力是很重要的,不能真攢了一堆小蘿卜頭”。
2:榆煤基金盯的是“成熟企業”:最長的吉利化工成立已經28年了,短的中德輸送也成立了15年,這些企業在10-20年的磨礪中已進入了穩定期,榆煤基金總經理秦笙對此曾提到一個參數,即現金流。“我們不會選擇經營性現金流不好的項目,這是我們的一個底線。只有經營性現金流健康的企業,才能抵御周期下行的風險,尤其是在精細化工領域。”
3:榆煤基金盯的是“進口替代”:“進口替代”自然是國家戰略,對于區域招商來說,也是鑒定引入企業技術水平高低的關鍵標準,同時,對于投資機構來說,具有進口替代預期的企業一般來說成長趨勢更加確定。榆煤基金挑中的這幾家企業都具有清晰的進口替代預期以及國內領先的技術水平,無論對于“科創板”還是“創業板”而言,在資本市場都廣受歡迎。
4:榆煤基金盯的是“落地能力”:這是榆煤基金最看中的,“如果完全沖著商業盈利把錢都投到省外市外,對榆林沒有真正的產業帶動,這是我們的失職”。我們還發現,這4個企業不但要在榆林灑下真金白銀,彼此之間的產品還互有需求,構成了一個小小的產業鏈。
除了1.5億元撬動20億元投資,四家企業一旦建成投產,將為榆林帶來過億元/年的稅收貢獻,累計解決就業近700余人。
(3)助力擺脫“煤炭”標簽
目前,榆林最大的戰局已經開打,那就是“全產業鏈+高端煤化工”。
2020年9月,借助煤博會契機,新華社采訪榆林市市長李春臨并刊文《建設世界一流高端能化基地 推進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對榆林下一步的產業布局,李市長表示首條就是推動“能源化工產業高端化終端化”。
具體來看,榆林將高水平推進“三個轉化”,深化“12363”戰略,謀劃建設一批千億級煤化工全產業鏈項目,打造萬億級能源化工產業集群。堅持“用煤先取油”,加快形成以煤炭中低溫熱解為先導的特色煤化工產業鏈,一次布局高端合成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可降解材料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鏈。
在這一背景下,榆煤基金的作戰任務就是在榆林大轉型的基礎上,以“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姿態搶攻“精細化工”這個“小山頭”。
事此外,“投行思維”在榆林的出現,也非常重要。傳統能源型城市在招商引資時,往往是“以資源補貼撬動投資”,還有部分城市上過當、受過騙,這其間就是“技術端”出了問題,例如資源一旦劃拔,城市方面就缺乏了一些“制約和監督手段”,即使能夠完美執行,城市方面獲得回報的周期也相對較長。而榆煤基金“以股權形式進場就可以多一些約束機制,多一些快速流動的辦法”。
例如榆煤基金在出資中約定了“未兌現投資觸發條款”,一旦投資方出現違約,那么對賭機制就讓交易對手付出對價,這個對價的特點是“相當直接”,而且成本不低。榆煤基金以股東身份進場,如果企業能夠沖擊資本市場,榆煤基金即可通過減持實現獲利退出,并尋找下一個合適標的,走上“以投資撬動招商,以產業帶動退出”的正循環。

2.陜西省省屬國企1月利潤增速遠超營業收入增速,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74%

1月省屬企業營業收入1125.9億元,同比增長40.9%;利潤總額突破30億元,同比增長174%。省屬企業主要經營指標大幅增長,經濟運行質效穩升,為完成全年生產經營目標贏得良好開端。
從“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0.9%”和“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74%”兩個數據可以看出,陜西省屬國企提質增效成果顯現。“利潤增速遠遠高于營業收入增速,說明省屬企業發展質量進一步向好。”省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說。
1月,陜煤、陜投、陜建、陜西物流、陜西交控、陜汽、法士特等11戶企業營業收入增加額超過5億元。陜煤、陜投、陜建、陜西交控、法士特等11戶企業利潤增加額超過1000萬元。
延長石油生產經營整體好于預期,主要產品產銷量同比穩中有增。1月,生產原油95.1萬噸,與去年同期持平,成品油銷量穩步增長;交售天然氣6.2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3.4%;生產各類化工品56.63萬噸,同比增長7.57%。
陜煤利潤總額居省屬企業首位。“1月,我們的3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開足馬力生產,智能化工作面占比達100%。”陜煤集團紅柳林礦業公司調度指揮中心負責人李俊虎說。1月以來,陜煤各礦區全力保生產、保供應,日均產量60余萬噸,較去年同期日均產量高出近13%。此外,受冬季用煤需求增加影響,煤價上漲,陜煤1月實現營業收入323.3億元,同比增長81.8%;實現利潤總額16.7億元,同比增長231%。
陜投發電量和上網電量大幅增長,營業收入、利潤均高速增長,累計發電37.78億千瓦時,生產原煤149.53萬噸,PVC、燒堿、電石產量分別達2.73萬噸、1.92萬噸、2.69萬噸,實現“十四五”開局之年高起步。
陜西有色利潤總額顯著增長。鉬鐵、鉬酸銨、鈦、鋁和煤炭累計產銷量均同比增長。集團所屬金鉬集團緊緊圍繞生產經營任務目標,鉬精礦特級品金屬量完成計劃的111.33%、一級品金屬量完成計劃的115.32%,各類鉬金屬產品國內銷量完成計劃的130.02%,同比提高46.6%,實現了首月“開門紅”。
陜汽1月以來,產銷量和營業收入、利潤同比均實現大幅增長。陜汽在海外產品、軍品、專用車等產品研發,以及新能源、智能網聯技術研究方面全面發力,加快純電動、燃料電池、智能駕駛等前沿技術、核心技術攻堅,完成智能網聯技術平臺自主開發。截至1月底,今年陜汽已生產汽車2.43萬輛,銷售汽車2.02萬輛。
法士特產銷量全面超越2019年和2020年同期水平。1月變速器產量為2019年以來單月第三高,銷量為2019年以來單月最高。

3.證監會:全面落實退市方案,確保質押風險不反彈,明確重點監管工作

近日,證監會召開上市公司監管工作會議,對近年來上市公司監管工作進行總結,分析當前上市公司監管工作形勢,部署下一步重點工作。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出席會議并講話,來看講話重點:
1、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挑戰與機遇并存,上市公司監管要堅持底線思維,把握積極因素,服務國家戰略,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健康運行打牢基礎。
2、全力以赴做好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各項工作,下一步,要細化工作舉措,層層壓實責任,堅決做到“六個切實抓好”。
3、全面貫徹落實退市制度改革方案,堅決打好“清欠解保”攻堅戰,深入推進上市公司治理專項行動。
4、切實抓好風險防控,繼續化解上市公司各類風險,確保質押風險不反彈,保持對重點公司的監管敏感性。
5、切實抓好服務實體經濟,繼續深化并購重組市場化改革,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國資國企改革相互促進。
6、切實抓好基礎工作,梳理整合監管法規體系,完善監管機制,提升監管效能。
7、切實抓好增強合力,深化與相關部委、地方黨委政府的溝通協作。
8、切實抓好隊伍建設,鍛造一支忠專實的上市公司監管條線“專門家”隊伍。
六方面出發 全力以赴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閻慶民指出,證監會黨委深入學習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將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作為證監會工作的重中之重,納入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總體部署,明確了具體安排和實施路徑。
閻慶民強調,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做好今年上市公司監管工作意義重大。要繼續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總書記對資本市場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堅持系統觀念,全力以赴做好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各項工作。下一步,要細化工作舉措,層層壓實責任,堅決做到“六個切實抓好”。
一是切實抓好重點任務,全面貫徹落實退市制度改革方案,堅決打好“清欠解保”攻堅戰,深入推進上市公司治理專項行動;
二是切實抓好風險防控,繼續化解上市公司各類風險,確保質押風險不反彈,保持對重點公司的監管敏感性;
三是切實抓好服務實體經濟,繼續深化并購重組市場化改革,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國資國企改革相互促進;
四是切實抓好基礎工作,梳理整合監管法規體系,完善監管機制,提升監管效能;
五是切實抓好增強合力,深化與相關部委、地方黨委政府的溝通協作;
六是切實抓好隊伍建設,鍛造一支忠專實的上市公司監管條線“專門家”隊伍。
監管層促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提高上市公司質量。2020年,中央深改委會議審議通過《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實施方案》,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對今后一段時期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做出整體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在具體落實層面,證監會持續推進上市公司監管制度建設,積極推動證券法修訂,其中專章規定信息披露和投資者保護;推動出臺刑法修正案(十一),大幅提高刑事懲戒力度;修訂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治理準則等規章規范性文件,指導滬深交易所配套完善相關自律規則。同時,會計、審計等領域的制度安排也不斷健全。目前,上市公司監管制度“四梁八柱”初步確立,具體制度安排逐步優化,為市場發展和監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在推進市場化改革方面,目前,上市公司日常監管領域僅保留3項許可事項,且審核效率大幅提高。2020年,全市場并購重組項目中經證監會審核的僅占2.79%,平均審核用時37天,遠低于法定的90天標準;科創板、創業板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已實行注冊制,證監會注冊時間不超過5個工作日。在持續強化監管執法方面,2013年以來,證監會共做出涉及上市公司的行政處罰決定132項,市場禁入199人,依法查處了一批情節嚴重、影響惡劣的大案要案,向市場釋放了從嚴監管和“零容忍”的強烈信號。
去年以來,證監會開展了上市公司治理專項行動,旨在通過2年努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使上市公司治理整體水平得到提高,進一步健全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作、有效制衡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夯實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并在浙江、湖南、黑龍江、福建、貴州、陜西組織召開六場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片區經驗交流會議。證監會領導和滬深證券交易所理事長及上述省份相關省領導分別出席會議并講話,推動地方政府凝聚合力,共同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同時,推出退市新規,全面修訂了財務指標類、交易指標類、規范類、重大違法類退市標準,加大對財務造假、信披違規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并通過推動退市常態化來倒逼上市公司規范運作、合規經營。
截至目前,被稱為A股“史上最嚴”的退市新規落地已兩個月,A股退市公司累計總數已達128家,另有7只股票幾乎提前鎖定為退市股,A股退市逐步常態化,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加速形成。
 
 
編輯:馮征昊(半導體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對:閆晨曦    審核:侯曉鵬    
閆晨曦(復合材料、衛星通信、金融資本)         馮征昊
 
(以上資訊主要來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陽能光伏、 今日半導體、半導體行業觀察、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人樂晴智庫、未來智庫、索比光伏網、集邦新能源網、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高工鋰電、西安金融棒棒糖、復材網 、大國之材新材料在線、衛星界、國際電子商情、中國國際復合材料展覽會、玻纖復材、衛星與網絡、全球一點通、硅谷網、清科研究、中國衛通、衛星與應用、中科創星、碳纖維生產技術、中國衛通、碳纖維研習社、實戰財經 、金融深度、華商韜略、戰略前沿技術、 投融界、 投資界、 中國汽車報、證券時報網、36氪、東方財富、中國證券報、新經濟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興產業投資聯盟、股權投資論壇、Wind資訊、搏實資本、中歐資本、國企混改研究院機遇西安、米資本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蔡县| 仁怀市| 临洮县| 铜山县| 抚顺县| 时尚| 扶绥县| 泸州市| 盘山县| 临湘市| 孝义市| 龙川县| 小金县| 彩票| 无极县| 广饶县| 钦州市| 泸定县| 巧家县| 永福县| 定陶县| 大丰市| 天津市| 双桥区| 颍上县| 宜川县| 莱阳市| 得荣县| 承德县| 庆元县| 龙川县| 河北区| 龙井市| 郸城县| 剑河县| 高雄县| 沁水县| 嘉义市| 自贡市| 定远县| 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