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在线,成全高清视频免费观看动漫版,91欧美精品激情在线观看最新

行業報告
行業報告
陜投新興行業動態信息報告 2022年第4期(總第49期)

行業報告 2022-04-02 18:31:54
       一、半導體芯片行業
       1.中國晶圓代工雙雄華宏VS中芯國際2021市場回顧
       營收大幅增長,中國為最大市場
       從2021全年營收來看,中芯國際和華虹都實現了穩健增長。其中,中芯國際2021年保持產能利用率滿載,銷售收入從上一年的39億美元增長到54億美元,年度增長39.3%。而華虹的銷售收入更是創歷史新高,達16.308億美元,較上年度增長69.6%。
       中芯國際年報顯示,在54億美元的銷售收入中,晶圓代工業務營收為4,982.2百萬美元,同比增長43.4%。從地區方面來看,中芯國際的代工業務分布和去年相差無二。中國內地及中國香港業務收入占業務收入的64%;北美洲業務收入占業務收入的22.3%;歐洲及亞洲業務收入占業務收入的13.7%。
       華虹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華虹已連續四十四個季度保持盈利。在16.308億美元的銷售收入中,95.8%的營業收入來自半導體晶圓,營業收入高達15.62億美元。從區域劃分來看,中國是華虹營收最大、營收增速最快的市場,營收收入超12億美元,同比增長93%,占比高達73.9%;亞洲其他區域營收收入近1.7億美元,占比為10.4%;北美區營收收入近1.6億美元,占比為9.8%;歐洲區營收收入約0.7億美元,占比為4.3%;日本區營收收入為0.26億美元,占比為1.6%。
       產能穩步提升
       中芯國際年報顯示,2021年銷售晶圓數量674.7萬片約當8英寸晶圓,晶圓月產能為62.1萬片約當8英寸晶圓。在關鍵技術節點方面,中芯國際完成了1萬5千片FinFET產能目標,風險量產和規模量產穩步推進。
華虹年報顯示,為滿足龐大且多樣的市場需求,公司八英寸產品組合持續優化、十二英寸產線持續擴產,差異化工藝技術開發在十二英寸產在線加速運行。2021年,華虹月產能由223,000片增至313,000片8英寸等值晶圓,8英寸晶圓產能利用率107.5%。付運晶圓(8英寸等值晶圓)由2,191,000片增至3,328,000片,同比上升51.9%。
       核心技術持續推進
       從年報數據來看,2021年,中芯國際以及華虹都在持續推進核心技術,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2021年,中芯國際在先進工藝方面,多個衍生平臺開發按計劃進行,穩步導入客戶,實現產品的多樣化目標。55納米BCD平臺進入產品導入,55納米及40納米高壓顯示驅動平臺進入風險量產,0.15微米高壓顯示驅動進入批量生產。多種特色工藝平臺研發也在穩步進行中,將按照既定研發節奏陸續交付。此外,中芯國際40納米高壓顯示驅動工藝平臺、嵌入式閃存平臺工藝(eFlash)、NOR Flash存儲工藝和NAND Flash存儲工藝項目已完成研發。
       當前市場對功率半導體旺盛的需求以及相關應用對轉換效率的高要求推動了華虹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屏蔽柵(DMOS/SGT)技術向更小線寬、更低導通電阻的方向發展,目前為國內行業領先地位。在消費類領域,手機與筆記本計算機等大功率快充對USB Power Delivery(PD)的兼容助推了華虹在Super Junction(SJ)超級結金屬氧化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MOSFET)技術的發展,特色的新一代深溝槽(Deep-Trench)技術進入數據中心電源以及新能源車車載充電機(OBC)與充電樁等應用領域。新一代IGBT技術研發順利,量產產品亦進入新能源車主逆變器以及光伏、風能等新能源市場。在12英寸功率器件方面,華虹已完成現有四大功率分立器件技術(DMOS/SGT/SJ/IGBT)從8英寸到12英寸的技術升級,并實現批量穩定供貨。
       2.捷捷微電子首批六英寸晶圓已下線,年產能達100萬片
       3月31日,捷捷微電發文稱,子公司捷捷半導體有限公司承建的“功率半導體六英寸晶圓及器件封測生產線”建設項目,其中六英寸晶圓“中試線”已具備試生產能力,首批具有高浪涌防護能力的六英寸晶圓于2022年3月26日產出下線,良率高達97.79%。
       該項目投產后,產品可廣泛應用在計算機系統、安防通訊、交/直流電源、汽車電子、家用電器、儀器儀表、消費電子、數字照相機等市場領域,實現電路的共/差模保護、RF耦合/IC驅動接收保護、電磁波干擾抑制、靜電抑制及瞬態噪聲抑制等。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將大大拓寬原有的產品線,有效減少了國內市場對進口芯片的依賴。
       該項目目前已組建了近50人的專業團隊,由半導體領域專家、高級工程師,以及擁有多年大型晶圓生產企業工作經驗的資深工程和技術專家組成,為快速實現高質量達產達效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據了解,六英寸晶圓“中試線”的搭建,從首臺設備進廠到首片產出,僅耗時兩個多月。項目達產后,可實現六英寸晶圓100萬片/年及器件封測100億只/年的產業化能力。該項目進一步提高了企業高端功率半導體器件國產替代進口的能力,朝著成為世界前沿的功率半導體企業目標又邁進一步。
       3.長江存儲閃存產品進入蘋果供應鏈
       3月29日中國臺灣媒體報道,中國大陸存儲器大廠長江存儲正式打入蘋果的Flash供應鏈。
       據悉,此前iPhone的Flash供貨商主要為SK海力士和鎧俠等頂級芯片廠商。而根據臺媒的報道,根據長江存儲目前已開始出貨的時程來看,應是打入蘋果剛發布的iPhone SE供應鏈。
       而長江存儲是大陸首家實現64層3D NAND量產的IDM企業,截至2020年末長江存儲取得全球接近1%的市場份額,成為六大國際原廠以外市場份額最大的玩家。
       如果根據長江存儲的產能規劃測算,預計2025年長江存儲的全球市占率將達到約6%。
       4.格科微成功搬入ASML先進ArF光刻機
       目前,格科微有限公司“12英寸CIS集成電路特色工藝研發與產業化項目”推進迅速。廠房和潔凈車間建設已經基本完成,并于2022年2月16日開始主設備的搬入安裝。在3月24日,格科半導體再次迎來了建廠重要標志性時刻,整套生產線中的最關鍵設備——ASML先進ArF光刻機成功搬入。
       ArF光刻機的成功引入,是格科微“12英寸CIS集成電路特色工藝研發與產業化項目”建設的關鍵節點。依托自有工廠即格科半導體的先進制程,格科微將進一步加快先進CIS工藝和高階專利像素的研發速度,并在自有工廠實現批量生產驗證,從而極大縮短高端產品從研發到大量供應市場的周期。
       格科微將堅持從Fabless向Fablite轉變的經營路線,通過自有工廠為特色工藝的快速研發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以不斷創新的電路設計、更短的研發周期、更高效的運營體系為客戶提供全球一流的圖像傳感器產品,讓世界看到中國的創新。
       二、激光器行業
       1.半導體激光芯片公司“長光華芯”科創板上市
       剛剛,長光華芯在科創板鳴鑼上市,成為A股第一家半導體激光芯片上市公司。
       長光華芯成立于2012年,公司聚焦半導體激光行業,始終專注于半導體激光芯片、器件及模塊等激光行業核心元器件的研發、制造及銷售。緊跟下游市場發展趨勢,不斷創新生產工藝,布局產品線,已形成由半導體激光芯片、器件、模塊及直接半導體激光器構成的四大類、多系列產品矩陣,是國內擁有完整高效率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垂直生產工藝的公司。
       2018年-2021年,長光華芯分別實現營業收入0.92億元、1.39億元、2.47億元和4.29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14億元、-1.29億元、0.26億元、1.15億元。此外,在研發投入上,2018年-2021年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3718.98萬元、5270.65萬元、6033.18萬元和3751.10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0.23%、38.05%、24.41%和19.67%。作為高功率半導體激光芯片的研發及生產型企業,研發費用金額及占營業收入比例較大。
       以激光芯片為支點
       長光華芯的發展戰略為“一平臺、一支點、橫向擴展、縱向延伸”。2020年公司的芯的“支點”產品高功率半導體激光芯片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位居第一。長光華芯主要產品包括高功率單管系列產品、高功率巴條系列產品、高效率VCSEL系列產品及光通信芯片系列產品等。從產品結構上來看,2018-2020年,長光華芯高功率單管系列產品的銷售收入分別為0.72億元、1.03億元、2.18億元,分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77.74%、74.23%、88.04%,是其第一大業務。此外,單管系列產品營收占比逐年增長,巴條系列占比則逐年下降。
       經過多年的研發和產業化積累,針對半導體激光行業核心的芯片環節,公司已建成覆蓋芯片設計、外延、光刻、解理/鍍膜、封裝測試、光纖耦合等IDM全流程工藝平臺和3吋、6吋量產線,目前3吋量產線為半導體激光行業內的主流產線規格,而6吋量產線為該行業內最大尺寸的產線,相當于是硅基半導體的12吋量產線,應用于多款半導體激光芯片開發。公司采用IDM模式進行半導體激光芯片的研發、生產與銷售,掌握半導體激光芯片核心制造工藝技術關鍵環節。
       目前,公司擁有多名國家工程人才及行業資深技術專家,共同支持著公司高功率芯片及相關產品的技術研發。技術專利上,公司已擁有專利61項,其中發明專利22項,正在申請的專利共計98項。此外,通過承擔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并與四川大學、國內某高校、南京激光先進研究院等國內高等學府與科研院所,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建立聯合實驗室,推進高功率半導體激光芯片制造技術、封裝技術、光學合束技術及光纖耦合技術等各個層面上的激光技術深入研究。
       下游應用領域發展潛力大
       從產業鏈角度來看,長光華芯生產的高功率半導體激光芯片是產業鏈中游各類光泵浦激光器的核心泵浦光源,包括光纖激光器、固體激光器、液體激光器等,屬于工業激光器生產制造的核心元器件,廣泛應用于激光加工、激光切割、科研與軍事、生物醫療等領域。
       公司高功率半導體激光芯片的銷售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直接進行激光芯片的銷售,另一方面通過器件及模塊類產品的銷售實現一定量的激光芯片銷售。根據招股書顯示數據測算,長光華芯高功率半導體激光芯片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為13.41%,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為3.88%,隨著激光芯片的國產化程度加深,公司的市場占有率將進一步提升。
       從客戶來看,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公司來自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6.36%、81.74%和78.90%,主要客戶包括飛博激光、創鑫激光、銳科激光、大族激光、光惠激光等知名激光器廠商,以及客戶A2、客戶B等科研機構。在國產替代化趨勢下,這些激光器客戶都處于高速發展中。隨著上游核心光電子元器件逐步實現國產化,激光器應用成本逐步下降,激光器將更深地滲透到眾多行業。
此外,隨著無人駕駛、高級輔助駕駛系統、服務型機器人、3D傳感等技術的不斷普及發展,將更多地應用于汽車、人工智能、消費電子、人臉識別、光通信及國防科研等眾多領域。而半導體激光器作為上述激光應用的核心器件或部件,也將獲得快速發展空間。
       長光華芯具備信息型(含傳感)VCSEL芯片的量產能力。目前,在消費電子領域,華為有配備了激光雷達的產品,而長光華芯是華為的供應商之一。隨著5G的建設AR/VR應用場景出現,消費電子配備激光雷達的趨勢不可逆轉;另一方面高速在開發汽車VCSEL激光雷達產品,在無人駕駛汽車激光雷達頭部客戶驗證,預計年內可以通過車規。
       2.杰普特2021年營收12億元,激光器業務占比50%
       近日,深圳市杰普特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21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21年杰普特實現營收11.99億元,同比增長40.5%;凈利潤0.91億元,同比增長106.04%。
       值得一提的是,杰普特2021年投入研發費用1.44億元,同比增長42.95%。2021年,公司共申請知識產權65項,其中發明專利22項;實用新型專利15項;外觀設計專利4項;軟件著作權24項,2021年共授權知識產權44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外觀設計專利9項;軟件著作權20項。
       激光器業務收入6億元核心技術研發取得多項進展
       在激光器業務方面,杰普特持續跟蹤分析客戶需求,通過激光器的迭代優化及功率提升,為客戶提高了生產加工效率;公司不斷拓展激光器的應用場景,針對新的應用領域研發的新產品開始投入銷售,實現了產品均價的提升,推動了公司業務經營績效和整體盈利能力的提升。2021年,杰普特激光器業務實現收入6.09億元,同比增長47.87%,毛利率為27.24%,同比回升1.91個百分點。
       杰普特MOPA脈沖光纖激光器產品具有脈寬可調、頻率范圍廣、響應速度快、首脈沖可用、全溫度范圍內輸出功率波動小、體積小、噪聲低等特點。產品脈沖頻率和脈沖寬度獨立可控,通過兩項激光參數調整搭配,可實現恒定的高峰值功率輸出。公司根據自身技術優勢,為光伏、新能源等行業定向研發高脈沖能量、高亮度的MOPA脈沖激光器,率先實現光纖激光器做玻璃鉆孔應用,實現動力電池級片切割無毛刺的加工效果。
       連續光纖激光器產品自帶軟件可對激光器的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控及報警提示,并對運行數據進行收集記錄,選擇不同的輸出頭可實現單模和多模輸出。并且從設計上具有可擴展性,通過多個模塊(諧振腔)的合束可實現更高功率輸出。準連續(QCW)光纖激光器為全風冷結構,避免了使用體積龐大、功耗較大的水冷系統,使得設備結構更為緊湊,同時有效降低了使用成本,各項核心指標處于國內先進水平。2021年向客戶交付了4萬瓦連續光纖激光器。
       3.銳科激光年報:萬瓦激光器銷售超2380臺,同比增長243%
       3月29日,銳科激光發布2021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21年銳科激光實現營業收入34.1億元,同比增長47.18%;凈利潤4.74億元,同比增長60.17%。2021年是銳科激光業績更進一步,銳科品牌得到市場的高度認可并不斷提升市場占有率的一年,公司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首次追平IPG在中國市場的份額。
       連續光纖激光器營收25.87億元 超高功率均已正式銷售
       具體到產品類別來說,2021年,連續光纖激光器營業收入25.87億元,同比增長47.36%,營業成本18.19億元,同比增長54.18%;超快激光器營業收入1.12億元,同比增長103.55%,營業成本0.53億元,同比增長98.66%。此外,在國內市場,銳科激光營收33.59億,同比增長47.84%。
       2021年,銳科激光累計發布了23款新產品。公司30kW、40kW、100kW超高功率均已開始正式銷售,全年萬瓦以上激光器產品銷售超過2380臺,較2020年增長達到243%,6000W及以上高功率激光器銷量超5900臺,同比增長175%。
       從應用方面來說,銳科激光在3C電子、新能源及汽車制造、船舶制造等領域逐漸打開局面,多家領域內龍頭企業與銳科展開戰略合作,在3D打印、光伏制造及超快激光器市場,銳科激光持續布局,品牌逐漸得到認可。公司產品在新能源動力電池、軌道交通、汽車及零配件、船舶制造等行業均展開銷售或項目合作,清洗產品與眾多行業龍頭客戶形成批量合作;脈沖產品在極耳切割、晶硅棒刻槽、光伏應用等高端行業均開始驗證和小批量試用。
       研發投入同比增64.86%多項關鍵技術實現突破
       2021年,銳科激光不僅業績大漲,研發投入同樣大增。公司在光纖激光器、半導體激光器、超快激光器、關鍵元器件等領域加大各項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新應用的研發投入,研發投入2.8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8.43%,同比增長64.86%。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及下屬子公司擁有專利共計509項,其中,境外發明專利2項,境內專利中發明專利71項,實用新型專利336項,外觀設計專利100項,同時公司及下屬子公司擁有軟件著作權88項,公司及下屬子公司共擁有45項注冊商標權。
       圍繞產業前沿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重大問題,堅持需求導向、客戶導向和行業技術前瞻引領,強化重點技術領域部署,加大光纖激光器技術國家地方工程研究中心的投入,多項關鍵技術實現突破。
       在產品方面,100kW光纖激光器、4-8kW單模塊、500-1000W脈沖激光器、70-300W綠光等多產品研制成功;調光斑激光器在新能源領域的焊接工藝技術研究得到充分驗證并實現推廣;超快激光器突破       100W飛秒關鍵技術;1.5微米光纖放大器和第二代雙包層大模場摻鐿光纖產品,實現了更高功率的單腔單模激光輸出,解決了終端市場的迫切需求;同時,通過校企聯合創新型研發機制,與南華大學聯合研制的國內首臺100kW超高功率工業光纖激光器及配套設備順利完成啟用。
       垂直整合優化管理構建1+4國內產業格局   
       2021年銳科激光通過收購睿芯光纖進一步實現了垂直整合,并通過進一步優化子公司管理模式,準確解決各子公司發展中的難點,提升運行效率。同時,各子公司借助銳科激光平臺優勢,充分發揮資源整合能力,全面提升研發、生產、銷售、管理水平,提高了整體盈利能力,收效顯著。
       1)據報告顯示,2021年,上海國神光電超快激光器營收突破億元大關,躋身我國超快激光器頭部制造企業,較2020年增長76.67%。公司銷售皮秒/飛秒激光器約600臺,在國內公司中超快激光器出貨量和市場占有率最高,客戶群體拓展至100多家企業,行業拓展能力進一步增強,有效提升公司整體盈利水平。
       2)睿芯光纖全年營業收入3.41億元,同比增長達到114.25%;凈利潤為1.84億元,同比增長158.15%。
       作為華中地區激光器企業,銳科激光構建以武漢為中心,輻射武漢周邊,向華東、華南、華北地區覆蓋的“1+4”國內產業格局。公司武漢園區總部建設工作正在高效施工,預計在2022年內可投入使用;無錫子公司二期項目已在2021年內完成并投入使用,進一步提升公司產能;同時,公司分別在武漢、黃石兩地擬投資30和50億元在建設項目基地,為公司發展提供支持,隨著多項能力建設項目的布局與落地,公司國內“1+4”戰略版圖再度升級。通過這些舉措,銳科激光進一步鞏固了公司在國內激光器市場的龍頭地位。未來公司將依托產業布局優勢,深化與高端制造企業及地方政府戰略合作,聯合激光產業鏈企業協同發展,開創激光產業集群化發展新局面。
       三、新能源行業
       1.入股衛藍新能源,小米、華為布局固態電池
       3月24日,企查查信息,衛藍新能源發生工商變更,新增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華為關聯公司深圳哈勃科技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多名股東,注冊資本由5803.68萬元增加至6136.73萬元。
衛藍新能源成立于2016年,主攻混合固液電解質鋰離子電池和全固態電池研發與生產,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清潔能源實驗室固態電池技術的唯一產業化平臺,總部位于北京。
       小米、華為此次投資前,衛藍新能源已經獲得吉利、蔚來、天齊鋰業等主機廠及鋰鹽廠青睞,直接或間接持有衛藍新能源股權。
       衛藍新能源首席科學家、創始人李泓近日透露,衛藍新能源正與蔚來汽車展開合作,計劃基于ET7車型推出單次充電續航1000公里的混合固液電池。
       上述混合固液電池預計2022年底或2023上半年量產,電池包容量150KWh,能量密度360Wh/kg。
       產能擴張上,今年2月衛藍新能源山東淄博電池工廠已經開工,項目一期投資102億元,電池年產能為20GWh。目前,衛藍新能源已經在北京房山、江蘇溧陽和浙江湖州、山東淄博擁有四大生產基地。
       需要指出的是,不止衛藍新能源,小米此前增資了另外一家固態電池企業贛鋒鋰電,后者半固態電池已成功裝車東風E70并完成交付。
       不止小米、華為,此前碧桂園獨家投資重慶固態電池企業太藍新能源A+輪融資,后者正在重慶兩江新區建設200MWh新一代高比能固態鋰電池自動化生產線,預計將于2022年9月正式建成投產。
       作為下一代動力電池技術的重要方向,包括小米、華為、碧桂園等企業跨界布局固態電池的邏輯不言而喻。
       一方面,包括大眾、通用、豐田等國際主機廠均在積極布局固態電池的研發和量產應用,小米、華為入局實屬順勢而為;另一方面,固態電池受技術、成本等因素限制,整體處于研發測試階段,此時入局,與電池企業聯合開發,可提早占領市場先機。
       2.上汽聯手青山落地20GWh動力電池基地
       3月24日,上汽集團和青山實業簽署合作投資協議,在廣西柳州成立賽克瑞浦(PACK)、瑞浦賽克(電芯)兩家合資公司,并建設年產20GWh動力電池電芯及系統項目。
       此次簽約項目計劃在柳東新區建設動力電池及系統產業基地,建設內容包括電芯、PACK系統、電池材料、電解液等關鍵產品的生產制造,產業基地規劃總投資100億元。
       具體到動力電池項目上,雙方將分為兩期建成年產能為20GWh新能源動力電池電芯生產線和20GWh電池系統生產線,總投資約55億元。
       同時,雙方將拓展創新業務,布局CTC底盤、電池梯次利用、電池回收等業務,并計劃招引正負極材料、結構件、隔膜及電解液等上下游產業鏈企業,持續完善新能源電池生態體系。
瑞浦能源市場總監張小聰表示,本次上汽集團與青山實業再次強強聯手,是基于青山實業在新能源電池、上游原材料的產業鏈版圖以及上汽集團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更深層次的協作互補,也是落實青山實業和上汽集       團在2月21日上海會談時簽署兩方戰略合作協議的一部分合作內容。
       2020年以來,青山實業旗下瑞浦能源成為上汽集團旗下上汽通用五菱的重要動力電池供應商之一。也是得益于上汽通用五菱多款主力車型配套助力,瑞浦能源動力電池裝機量已連續兩年穩定躋身國內TOP10。
       2021年11月,上汽集團與青山實業簽署戰略協議,合作開發新能源上游的鎳、鈷、鋰、錳等相關資源項目。2022年1月,上汽集團領投瑞浦能源,成為瑞浦能源最大的外部戰略投資者。
       可以看到,以資本為紐帶,圍繞動力電池材料、電池技術與應用市場開發,上汽集團與青山實業的合作綁定正在不斷加深。
       “為滿足上汽集團不同車型性能的配套需求,合資項目規劃建設包含磷酸鐵鋰電池與三元鋰電池產線。以產品技術、品質、性價比優勢為前提,合資公司對上汽通用五菱后續的主力車型將享有一定的優先供貨權。”張小聰透露。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通用五菱積極響應國家“走出去”和“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截至2021年8月,印尼五菱公司累計銷量接近7萬輛,成為印尼當地最受歡迎的中國汽車品牌。
       張小聰指出,隨著瑞浦能源與上汽通用五菱合資公司產能規模化上量,產品除了滿足上汽集團國內市場供應之外,還將輻射包括印尼在內等東盟市場以及印度等新興市場,為上汽集團“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賦能。
       當前,鋰電上游資源及材料面臨價格持續上漲且供應緊張的局面,上游資源及材料正在成為鋰電行業發展的瓶頸,動力電池頭部企業及車企巨頭均有不同程度的涉足。
       青山實業在鋰電上游資源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并基本完成了從上游材料到鋰電池的全產業鏈布局。由此也不難理解上汽集團選擇與青山實業實現多維度、深層次戰略合作的原因
       青山實業與上汽集團的強強聯合,也將打造出鋰電行業“上游強資源+下游強市場”的最強聯盟范本。
       3.2021中國鋰電設備需求同比翻倍,達575億元
       中國2021年鋰電生產設備需求同比增長100.3%,達575億元。出現爆發式增長,主要原因:
       動力市場
       1)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擴產加速。2021年得益于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動力電池企業的持續擴張助推了鋰電設備市場的規模增加。以CATL、比亞迪、中創新航、蜂巢能源等為代表的國內主流動力電池企業正加速擴產,其中CATL在2021年8月定增582億加碼鋰電擴產,反映了龍頭公司對未來新能源汽車高景氣度的信心,其他電池廠商紛紛宣布自身的擴產計劃,共同帶動了鋰電設備市場的需求增加。
       2)部分設備企業進入海外電池供應鏈。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國內鋰電池及鋰電設備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國產化替代不斷完善,中國鋰電產業鏈優秀企業已發力國際市場,逐步進入日韓等海外電池供應鏈體系,如先導智能、贏合科技、杭可科技、時代高科等。受松下、LG化學為代表的電池企業加快全球化布局步伐,助推了部分國內鋰電設備企業規模快速增長。
       3)中國鋰電企業出海布局,進一步推動鋰電設備市場規模增長。隨著歐洲電氣化加速,一批具備“走出去”實力的中國鋰電企業相繼在歐洲建廠布局。如寧德時代、蜂巢能源、孚能科技、微宏動力等均落戶德國,除為其歐洲客戶提供就近的配套服務外,同時提升了國際競爭水平,助推了鋰電設備規模的增長。
       數碼市場(含電動工具、小動力)
       1)3C數碼市場。受TWS、智能穿戴、5G手機等為代表的終端市場需求帶動,國內以ATL、珠海冠宇為代表的數碼電池擴產需求增加,帶動了對上游鋰電設備市場需求增加;
       2)電動工具市場。電動工具(含掃地機器人等領域)市場受國外產業鏈向國內轉移,國際電動工具巨頭計劃導入本土供應鏈,國內以億緯鋰能、海四達等為代表的電池企業逐步進入國際供應鏈(如TTI、博世),同時受國外疫情影響,消費者對無線電動工具需求增加,帶動終端企業加大無線電動工具生產,間接帶動了對鋰電設備的需求增加;
       3)小動力市場。受國內外電動兩輪車市場銷量大幅增長帶動以及兩輪車鋰電池取代鉛酸趨勢明顯,2021年國內小動力市場實現快速增長,進一步帶動了對上游鋰電設備的需求。
       儲能市場
       隨著國內鋰電池產業高速發展,技術更迭及規模化效應明顯,致使鋰離子電池成本不斷下降。目前鋰電池儲能應用具備一定成本優勢,隨著儲能應用場景逐步成熟,國內外鋰電池儲能市場正在快速增加,進一步推動應用市場規模增長,逐步取代其他儲能技術的市場份額,直接推動了對鋰電設備的需求增加。
       此外,2021年中國移動、中國鐵塔的5G基站鋰電池招標,使得鋰電池運用在儲能市場加快發展步伐。
       2017-2021年中國國產設備市場規模分析(單位:億元,%)
       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由于鋰電池設備涉及到諸多環節,參與企業眾多,每個環節領先企業也不同。
先導智能依托綜合實力以及在卷繞、注液、組裝、模組/PACK等環節的領先優勢,牢牢占據設備行業龍頭位置;贏合科技在涂布機、卷繞機等市場也具備較強的競爭力,處于行業第一梯隊;利元亨依托在分容化成       領域的優勢,目前產品線正在向中段和前段拓展,有望沖擊行業第一梯隊;部分環節企業如思客琦,由于與頭部動力電池企業的緊密合作,在模組/PACK市場地位穩步上升,2021年其模組/PACK業務全國市占率已經達到12.31%,未來在頭部電池企業產能擴張帶動下,市占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在包膜機環節,主營包膜機與注液機的譽辰智能在包膜機市場的市占率從2020年的34.15%提升至2021年的45.71%,細分市場龍頭地位進一步鞏固。
       GGII預測,未來幾年,國內鋰電設備市場將呈現如下特點:
       1、動力電池企業擴產加速,鋰電設備市場將保持較高增長態勢
       全球各國家和地區新能源汽車發展目標明確,為應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高速增長趨勢,全球主流鋰電池企業擴產意愿明確,據GGII不完全統計,2021年中國動力電池投擴項目63個(含募投項目),投資總額(含擬投資)超過6218億元,長期規劃新增產能已經超過2.5TWh。
       從具體的產能規劃來看,頭部企業均有大規模的擴張計劃,如CATL、中創新航、蜂巢能源2025年鋰電池產能規劃均已超過500GWh。受電池企業強勢帶動,鋰電池設備的需求量將進一步增加,預計未來幾年中國鋰電池設備市場將保持較高的增長態勢。
       2019-2021年中國主流電池企業產能規劃情況(單位:GWh)
       2、國內部分企業將全面進入全球供應鏈體系
       我國目前鋰電設備技術已基本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特別是在設備領域中后段,國內企業杭可科技目前的技術水平已領先國內其他企業,比肩國外優秀企業水平。未來隨著鋰電設備各個領域國產化率提升,生產成本降低,整線化交付使設備一致性、良率提高,國產鋰電設備將會在全球市場擁有絕對競爭力。
       此外,隨著歐洲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另一個重要市場,以CATL、LG化學、三星SDI、蜂巢能源等國內外主流動力電池企業加速歐洲市場布局,進一步推動了鋰電設備市場需求增加,使國內鋰電設備企業未來逐步進入海外市場,打進全球供應鏈體系。
       3、鋰電設備企業兼并購增多,市場集中度將提升
       國內優質鋰電設備企業與頭部電池企業深度合作,鋰電設備市場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加劇。設備企業通過兼并、收購、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方式,完善公司鋰電設備業務,提升公司整體競爭力,如先導智能收購珠海泰坦、科恒股份收購浩能科技、贏合科技引入上海電氣作為大股東、科瑞收購鼎力智能、豪森股份擬收購新浦自動化等。
       4、主流企業加快綁定鋰電設備企業
       隨著動力電池企業的加速擴產,鋰電設備資源供不應求,致使以CATL、比亞迪等為代表主流企業通過入資或者長單等各種方式深度綁定國內鋰電設備企業,其中CATL入股先導智能、認購星云股份等企業;比亞迪戰略投資融捷股份等。電池企業與鋰電設備企業的深度綁定,不僅可以聯合定制性開發,更能通過合作提高電池產品的品質,符合當前市場的需求。
       5、鋰電設備更新將產生一定需求
       鋰電設備更新周期大致為五年一代。隨著鋰電設備技術不斷迭代升級,早期投產的各環節鋰電設備產品在生產效率、產品一致性、穩定性等方面難以滿足現有的市場需求,通過設備更新將拉動一批鋰電設備的需求上升。特別是龍頭電池企業設備折舊速度快、未來更新改造需求旺盛。
       6、儲能市場將是未來鋰電設備的另一增長點
       隨著全球能源危機爆發、“雙碳”目標的推進以及對綠電需求的增長,市場對儲能的需求也大幅增加。2021年以來,全球儲能容量大幅增長,世界多個地區儲能產業已經進入爆發增長階段,鋰電池在儲能領域中具備安裝靈活、應用范圍廣、使用壽命長等優勢,疊加儲能市場逐步走向標準化,未來市場需求潛力大。
       據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調研統計,2021年全球儲能鋰電池產業出貨量達到70GWh,同比增長159.26%,預計2025年全球儲能鋰電池產業需求達到460GWh,2021-2025年復合長率達到60.1%,將直接帶動上游鋰電設備領域發展。
       4.2021年中國鋰電銅箔市場復盤
       2021年受益于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幅增長帶動,動力電池出貨量大增,中國電解銅箔行業持續保持較高的增長態勢。
       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調研數據顯示,2021年度中國電解銅箔出貨量達65.6萬噸,同比增長48.5%。其中鋰電銅箔受下游市場強勁需求帶動,國內鋰電銅箔企業普遍滿產滿銷,產品供不應求,出貨量達28.05萬噸,同比增長122.9%。
       未來幾年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儲能、3C數碼等市場需求的持續增長,全球鋰電銅箔市場需求維持較高增長態勢,中國電解銅箔出貨量將保持高速增長。
2020-2021年中國電解銅箔出貨量情況(單位:萬噸)
       縱觀2021年,中國電解銅箔行業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標箔供需關系基本保持穩定,且逐年穩步增長。得益于中國PCB行業的穩步增長,標箔出貨量同樣處于穩步增長的狀態,2021年標箔產能利用率約在91%。隨著標箔逐步向高端產品市場滲透及近幾年的新增產能釋放,未來標箔出貨量仍會持續穩步增長。
       二是鋰箔全年供貨緊張,2022年仍將持續。2021年由于新能源汽車銷量帶動動力電池出貨量爆發增長,鋰電銅箔作為其關鍵材料,需求量也得以大幅增長。各大鋰電銅箔企業普遍滿產滿銷,但由于產能不足,全年銅箔供應仍處于緊張狀態。2022年新增產能釋放進度仍滯后市場需求增速和電池產能擴充速度,因此GGII判斷2022年鋰箔供應仍將維持緊張態勢。
       三是鋰箔極薄化方向明確,各銅箔企業加速布局。2021年動力電池企業明顯加快對6μm銅箔的導入,各大銅箔企業6μm銅箔出貨量也普遍占到企業銅箔產品出貨80%以上。其中諾德股份、德福科技等少部分企業已向頭部動力電池企業小批量供貨4.56μm銅箔產品,其他如嘉元科技、龍電華鑫、超華科技、銅冠銅箔、中一科技等銅箔企業也正加快4.5μm銅箔的研發量產步伐。
       四是上游銅企和下游電池企業入股布局銅箔,未來競爭格局待變。2021年除了諾德股份、龍電華鑫、德福科技、嘉元科技等頭部企業加速擴產外,上游銅企如海亮股份、白銀有色、江西銅業等利用自身在銅原料和銅加工方面的競爭優勢,大舉進入銅箔行業,開拓新的業務增長點。
       此外,對鋰電銅箔需求旺盛的動力電池企業也正通過參股和合資建廠的方式布局鋰電銅箔,如寧德時代與LG化學戰略投資德福科技;蜂巢能源入股江銅耶茲;億緯鋰能與銅陵華創合建鋰電銅箔項目等。隨著上下游企業相繼布局銅箔行業,未來將對鋰電銅箔整體競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從行業競爭格局來看,電解銅箔行業市場集中度整體偏低,行業代表企業包括建滔銅箔、昆山南亞、龍電華鑫、安徽銅冠、長春化工、諾德股份、九江德福等。
       2021年中國電解銅箔出貨量企業競爭格局(單位:%)
四、復合材料行業
       1.吉林化纖在吉投資14.58億建1.2萬噸碳纖維復材項目
       吉林化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林化纖”)近日發布公告稱,為充分發揮吉林本地碳纖維產業優勢,結合自身在化學纖維行業的影響力,不斷增加新的利潤增長點,公司擬非公開增發募集資金12億元,全部用于1.2萬噸碳纖維復材項目和償還銀行借款。
       公告顯示,吉林化纖1.2萬噸碳纖維復材項目總投資14.58億元,其中,建設投資12.91億元,流動資金1.67億元,項目主要通過新建形成1.2萬噸碳纖維復材項目,吉林化纖擬使用此次募集資金中的9億元投資于該項目,項目所生產的產品主要用于風電葉片的生產,運用路徑為碳纖維-拉擠成型-碳板,之后就直接進入葉片的大總成的環節。根據《2020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預測,2025年全球風電葉片碳纖維需求將達到93384噸,為2020年的30600噸用量的三倍,市場前景廣闊。
       據了解,在大絲束方面,吉林化纖公司持有吉林寶旌49%股權,后者擁有25-50K大絲束的研發、生產、銷售能力,當前具備年產8000噸碳纖維的能力,產品下游應用廣泛、客戶穩定,計劃在2025年底前形成12000噸/年的碳纖維產能,以滿足風電、氣瓶纏繞、車輛輕量化、軌道交通、海洋裝備等工業領域不斷上漲的需求。
       小絲束方面,全資子公司吉林凱美克引進國內外先進設備,聚焦1K、3K小絲束的生產,共設兩條生產線,實現年產600噸1K、3K碳纖維。其中一條生產線已于2021年10月28日開車成功,另一條也正在調試中,實現了在特殊領域應用的碳纖維布局;此外,公司于2021年11月公告稱擬定增募集12億元,投資建設碳纖維復材及配套碳纖維項目,該項目預計22年底前建成投產,將形成年產1.2萬噸碳纖維復材及上游配套碳纖維產能,屆時,吉林化纖碳纖維一體化布局將更為完備,行業競爭力進一步加強。
       2.中集合斯康III型、IV型復材氫氣瓶生產組裝線落戶河北石家莊
       3月28日,中集安瑞科與Hexagon Purus的氫能合資公司中集合斯康氫能發展有限公司(簡稱“中集合斯康”)與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政府(簡稱“欒城區政府”)簽訂投資入駐協議,并將于2022年第二季度于石家莊開建氫氣瓶生產線,產品組合將包括用于公路車輛、鐵路和船舶應用的氫氣瓶及供氫系統。
       本次開建的石家莊工廠,主要包含新的復合材料氫氣瓶、供氫系統以及用于交通領域的氫氣瓶的生產線的建設,未來將具備III型和IV型氫氣瓶的生產和系統組裝能力,面向中國及東南亞市場提供35MPa及以上(含70MPa)的復合高壓氫氣瓶,成為該領域高度自動化生產的標桿。
       石家莊市是河北省的省會城市,也是京津冀經濟圈的重要城市之一,毗鄰京津冀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之一的保定市。得益于突出的區位優勢,合資公司在示范城市群內,將積極為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城建物流、長途運輸、遠郊客運等不同場景應用提供高壓氫氣瓶及集成供氫系統設備。
       3.中復神鷹:科創板上市發行價格29.33元/股
       中復神鷹(688295)披露發行公告,發行價格確定為29.33元/股,發行日期2022年3月24日(T日),按發行前總股本計算發行市盈率為342.35倍,按發行后總股本計算發行市盈率為385.14倍,公司所屬行業為化學纖維制造業(C28)。
       中復神鷹(688295.SH)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發行公告,在剔除無效報價以及最高報價部分后,發行人與聯席主承銷商根據網下發行詢價報價情況,綜合評估公司合理投資價值、可比公司二級市場估值水平、所屬行業二級市場估值水平等方面,充分考慮網下投資者有效申購倍數、市場情況、募集資金需求及承銷風險等因素,協商確定此次發行價格為29.33元/股。
       4.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4.2米全透波復合材料整流罩成功首飛
       3月29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總抓研制的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順利將浦江二號衛星和天鯤二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是我國首款固液捆綁型運載火箭,首次實現了我國運載火箭領域固液發動機的“跨界合作”,突破了固體助推器捆綁與分離技術、捆綁點大力集中力擴散技術、固液捆綁聯合搖擺控制等關鍵技術,實現了14天快速發射,滿足中低軌道高密度發射的需求。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的整流罩是國內最大尺寸的4.2米全透波復合材料整流罩,應用了水平合罩的總裝技術、線性分離的解鎖方式,使得整流罩的透波性、解鎖可靠性得到了顯著提高。傳統火箭中,整流罩通常采用金屬結構或復合材料蒙皮加金屬加強筋結構,分量較重。長征六號改的整流罩采用了創新的設計思路,它采用了兩件高度近4米的馮·卡門段罩體、兩件高度5米左右的半筒段罩體。
       研制過程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149廠會同擁有專業復合材料研發能力的上海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分別從工裝設計與仿真、固化過程熱變形分析、蜂窩定型技術、材料及固化工藝等方面進行研究,研制出蜂窩夾層結構的罩體、玻纖布增強樹脂基復合材料的蒙皮、芳綸紙蜂窩的夾芯,再配合金屬邊框,實現了“3+1”的大尺寸玻璃纖維復合材料夾層與金屬邊框共固化一體成型技術。
       創新的設計理念使長征六號改整流罩的全方向透波率達到了90%,無須再為每一顆衛星定制“專屬”的透波口,簡化了生產流程,減重30%左右。同時,復合材料的低熱導率讓整流罩在低溫的環境下不再使用傳統火箭所需的保溫層為其保暖。此次長征六號改的成功發射和星箭分離充分驗證了全復合材料整流罩型號產品設計、工藝的可行性,體現了其重量輕、全透波的優勢。后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將繼續推進運載領域火箭整流罩產品復合材料替代化研制進程,實現3.35米、3.8米、4.2米整流罩產品的統型化應用,為后續高密度發射任務保駕護航。
       5.大絲束碳纖維成本低,有望成為工業領域中的主流
       (1)絲束增大可以提高產能,48K/50K碳纖維成本優勢明顯          
       相比小絲束,大絲束碳纖維在相同的生產條件下可大幅度提高單線產能,但碳纖維的產能和絲束大小呈非線性關系,原因是大絲束直徑較寬,單位寬度的軋輥可加工的絲束數量減少。此外,大絲束碳纖維通常意味著其前體原絲的長度較短,在卷軸重量一定的情況下,頻繁的重置和預熱會額外增加停機時間降低效率,因此碳纖維的產能和產率在48/50K達到峰值后下降,單位人工成本同理下降并在48/50K達到最低點。但原絲、能耗、折舊的單位成本會隨絲束增大一直下降,所以整體上看,碳纖維的單位生產成本隨絲束增大而降低,在達到48K后基本穩定。
       (2)高性價比的大絲束碳纖維有望成為工業領域的主流
       對于工業應用領域,大絲束碳纖維的性能能夠滿足需求,格優勢明顯,以德國西格瑪公司生產的T300級大絲束碳纖維C30 T050-50K為例,其性能參數均超過日本東麗公司生產的T300級小絲束碳纖維,而售價僅為東麗的10%左右。高性價比能夠幫助碳纖維在風電葉片、儲氫瓶、軌道交通等重視成本控制的應用領域提高滲透率,廣州賽奧預測2030年碳纖維在這些領域的全球需求將達到51萬噸以上,而2020年需求為5.8萬噸,對應2020-2030年CAGR超過24.3%。
       (3)2020-2025年我國大絲束碳纖維需求CAGR將達31.3%。 
       鑒于大絲束碳纖維下游風電、光伏、儲氫瓶、體育休閑、電子電子、汽車船舶等應用領域對其需求推動力不等,且大絲束碳纖維在工業應用上更具成本優勢,結合廣州賽奧對我國2021-2025年碳纖維總需求的預測值,預測我國大絲束碳纖維需求占比將從2022年的45%增至2025年的55%,屆時我國大絲束碳纖維需求將達8.2萬噸,2020-2025年CAGR為31.3%。
       (4)我國小絲束頭部企業有望進入大絲束領域,大絲束碳纖維產能將迅速擴張,“十四五”期間新增產能有望達17.6萬噸。   
       大絲束碳纖維制備技術難度大于小絲束,制備難點集中在油劑、上漿劑與控溫等方面。雖然我國大絲束碳纖維生產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國內小絲束生產工藝的突破能夠成為大絲束生產工藝的有效參考,小絲束頭部企業更容易進入大絲束領域,如中復神鷹、光威復材等。目前我國碳纖維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根據目前各企業已宣布的投資擴產計劃,若所有建設項目可以順利投產落地,“十四五”末期,我國新增碳纖維產能將達21萬噸以上,其中新增大絲束碳纖維產能達17.6萬噸,我國大絲束產能擴張時代將隨之開啟。廣州賽奧統計2020年我國大絲束產能僅0.83萬噸,結合“十四五”期間所有大絲束項目順利投產落地的新增產能,2025年我國大絲束產能有望達18.4萬噸,則2020-2025年大絲束產能CAGR為85.9%。
       五、衛星通信行業
       1.我國首個智慧化航天發射場第一次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29日傍晚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實現首飛,同時表明我國首個智慧化發射場第一次執行航天發射任務即獲得圓滿成功。
       據了解,這個智慧化發射場運用物聯網技術對地面各設施設備進行統一數據采集和整合,并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梳理融合,實現全系統態勢感知、全過程智能管控以及全流程驅動保證支持,大大提升航天發射效率和發射指揮系統穩定性、安全性。
       這次任務使用的9A工位開啟了我國新一代智慧化發射場建設的征程,對下一步簡化發射流程、提升發射效率、增強發射穩定性安全性意義重大。
為確保9A工位在長征六號改首飛任務中成功使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全力推動工位建設進度,創新實施邊論證、邊設計、邊施工、邊調試、邊使用的“五邊工程”,并組織骨干技術力量提前介入,大大縮短任務準備流程。
       據介紹,這次發射任務中,9A工位改變了以往火箭臨射前還需要大量工作人員在近端操作的傳統模式,實現了火箭發射負4小時無人值守,液氧煤油加注開始后,全部操作均由智慧發射系統實現遠程集中控制。
       2.一箭三星:我國成功發射天平二號ABC三顆衛星
       3月30日上午10時29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天平二號A、B、C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據介紹,天平二號A星由在鄂央企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空間工程公司抓總研制,主要用于地面雷達設備標校和雷達截面(RCS)測量,為地面光學設備成像試驗和低軌空間環境探測監視試驗提供支持,為大氣空間環境測量和軌道預報模型修正提供服務。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13次飛行。
       3.銀河航天實現國內首例V頻段低軌衛星測控
       近日,銀河航天在其02批衛星上成功實現了國內首例V頻段低軌衛星測控。該批衛星也是我國首次批量研制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
       什么是V頻段衛星測控?通俗來講,是指用V頻段無線電波實現對衛星的跟蹤測量及遙測遙控,獲取衛星的位置、狀態等信息,并對衛星各類平臺、載荷實施控制等操作。長期以來,衛星通信通常使用Ku/Ka頻段資源,這些頻段資源已逐漸趨于飽和。隨著頻率協調難度日益加大以及對通信容量和帶寬需求的大幅增加,國際商業通信衛星正逐步向更高頻段發展。
       在此背景下,銀河航天在其自主研制的多顆低軌寬帶通信衛星中使用了技術難度較高的Q/V等頻段,這些頻段作為毫米波頻段中最適合開展衛星通信業務的頻段,具備大帶寬、大容量、窄波束和低成本等優勢,且在國際上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成功實現V頻段衛星測控對于我國衛星互聯網實現彎道超車具有積極意義。
       據介紹,銀河航天02批衛星所搭載的V/X頻段多模測控應答機的研制歷時10個月,從天線、射頻到數字全信號鏈的硬件產品,到數字信號處理等軟件產品均為銀河航天自主研發,技術團隊通過軟件無線電,多芯片組件,高效電源組件等技術,在重量、功耗、尺寸、功能上均實現了大幅優化。
       傳統的衛星測控站和衛星通信關口站并不能實現一體化,要實現衛星的測控和通信,需要分別建設測控站和信關站。本次銀河航天率先在信關站側增加了衛星測控功能,復用信關站V天線和信道,并利用V測控遙測擴頻信號作為地面天線跟蹤信標,在衛星過境期間開展通信業務同時進行衛星測控,將V測控業務與饋電業務有機融合。首次實現了國內信關測控一體化建設及探索,開啟了我國低軌寬帶衛星星座通信及測控新模式。
       六、金融資本市場
       1.陜西國企改革超額完成三年行動年度目標,將建上市后備資源庫
       根據陜西省國資委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陜西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整體進度完成79.37%,超額完成年度70%的目標。2022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決勝收官之年,陜西國企正全力改革,發力攻堅沖刺期。
       據介紹,目前陜西國企改革的成效已從多個方面展現,并將在收官沖刺階段持續發力。一是省屬國有企業的資本運營能力有所提高。2021年,陜西省屬4戶上市公司通過證券市場再融資金額創歷史新高。多家公司上市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陜西西安區域性綜改試驗”全面啟動,首批11個合作項目成功簽約。
       作為陜西省唯一一家省屬國有資本運營公司,長安匯通有限責任公司被賦予推動陜西經濟發展“區域投行”的任務。注冊資本200億元的長安匯通于2020年成立,歷時2年發展,長安匯通在推進陜西國資國企改革、盤活國有資本存量、引導國有資本布局結構調整優化、提高省屬企業融資和防風險能力、提升省屬上市公司發展質量等方面呈現出多點開花、廣泛開展業務的態勢。2021年是長安匯通首個完整運營年,全年實現利潤總額6.82億元。
       2022年,陜西將繼續加快推進企業上市工作步伐。陜西省國資委將在全面摸底調研的基礎上,建立未來3年至5年的上市后備資源庫。按照要求,各省屬企業要將入庫企業列為重點培育和扶持對象,提出上市工作計劃,加快上市進程。
       二是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通過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陜西省屬國企形成了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多個省屬國企推進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推動落實經營管理人員末位淘汰和不勝任退出;全面實行全員績效考核,對績效考核結果不合格的,按照契約,綜合采取多種方式予以退出;進一步完善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實現企業效益與薪酬全面掛鉤,堅決杜絕“效益降薪酬漲”現象,實現效益與薪酬增減同頻。
       截至2021年底,陜西市(區)屬116戶一級企業、874戶子企業的經理層成員已實現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完成率分別為87.9%和89.9%;省屬企業子企業完成率超過90%。市(區)屬一級企業和省屬一級企業對所出資企業已開展中長期激勵的分別占98.4%和100%。
       同時,陜西通過企業整合,盤活存量資源,縮減企業負擔,提高了國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以合并新設的陜西交控集團為例,該集團成立后6個月時間基本完成了涉及3.4萬人、17戶企業157家單位的重組任務,交流中層干部733人,分流、壓減、退出干部142人,清退借調人員1721名。集團總部和二級版塊在崗人員分別壓縮30%和60%。改革后的陜西交控集團資產總額達到5430億元,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421.84億元,提前一年實現經營性現金流回正。
       三是抓好改革專項工程。按照陜西省國資委部署,陜西“雙百企業”“科改示范企業”要在確保專項改革任務全面完成的同時,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發揮“改革先鋒、國企尖兵”的引領示范作用。
一方面是陜西國企積極融入陜西“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強調科技發力、產學研結合。以陜汽控股為例,2021年陜汽控股投資16.5億元搭建陜汽新能源智能商用汽車創新中心,并組建德創未來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創新中心聯合西安交通大學、長安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高校團隊,策劃開展了“場內新能源智能車輛產品開發及產業化”“礦區自動駕駛整體解決方案”“全系商用車自動駕駛”“新能源智能環衛車開發及產業化”“充換電一體化重型商用車產品研發”等14個項目。
       另一方面,陜西將繼續以“陜西西安區域性國資國企綜改試驗”為契機,盡快推動改革見勢成效,打造陜西西安國資改革試驗高地,為全國國資國企改革提供先進示范樣本。
       截至目前,西安市國資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已接近全面完成,通過完成對區(縣)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積極推進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西安市屬31戶企業實現扭虧增盈,59戶企業完成混改,同時促成中央企業進陜項目60個,總投資1801億元,已完成投資546億元。截至2021年底,西安市屬企業資產總額25128億元,同比增長12%;全年實現營收1912.43億元,同比增長16.9%。
陜西省國資委黨委書記劉斌表示,2022年要確保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務期必成,著力解決部分改革舉措“形似、神不似”等突出問題。要利用好“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盯住真正制約企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在技術創新推動轉型升級、整合創新資源等方面出實招、下狠招。
       2.西安出臺VC/PE獎勵政策,最高1000萬元
       今年西安市出臺了《關于促進股權投資行業發展的若干措施》,鼓勵投早、投小、投科技、投本地,提高財政資金撬動能力,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措施》指出,股權投資基金投資西安種子期、初創期企業滿一年后,最高獎勵金額可達1000萬元。據悉,該《措施》自印發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對《措施》施行有效期內確認的股權投資機構,按照以上獎勵政策兌現到位,不因文件到期而停止政策兌現。
       打造西部投資高地,西安大手筆,最高獎勵1000萬
       《措施》明確提出了如下兩點獎勵細則:首先,對于在我市新落戶的國家級股權投資基金,或者獲得國家級母基金出資額不低于20%的股權投資基金,以及在我市落戶且實際募集資金不低于50億元的大型股權       投資基金,均有超額獎勵;
       其次,對注冊地、稅收征管地在西安市轄區外的股權投資機構《措施》也列明了一系列旨在激勵前來投資的鼓勵辦法。其中,對投資我市企業的國內知名股權投資機構,按照投資額的1%給予其管理機構獎勵,單個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機構最高獎勵50萬元。
       鼓勵相關機構或組織在西安市舉辦國際級、國家級等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股權投資活動,經認定后,可按實際支出費用的50%給予活動組織方最高50萬元一次性獎勵。
       為了吸引股權投資基金積極在西安開展投資活動,《措施》還發布了一系列獎勵細則:
       關于西安實體企業的“投早投小”動作。《措施》指出,股權投資基金投資我市種子期、初創期企業滿一年后,對其管理機構按照實際投資額的1.5%給予一次性獎勵,單個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機構最高獎勵金額可達1000萬元。
       為了進一步鼓勵股權投資基金投資,《措施》將按年度對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機構投資西安本地企業的業績進行排名表彰,對新增投資企業金額和數量排名前5的,分別給予100萬元獎勵。
       為充分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用,鼓勵西安市轄區內外投資機構通過股權投資推進西安市企業上市發展,《措施》還專門提出了被投企業上市后,對支持其上市的投資機構的獎勵。
       從互聯網荒漠到硬科技之都,今年西安已拿下3個IPO
       作為硬科技之都,西安正在迅猛崛起。2017年,西安明確提出要打造“硬科技之都”。為此,西安出臺了一系列獎勵扶持措施,激發硬科技企業、人才的研發創業熱情和高新技術落地轉化。其中,西安“硬科技十條”中明確,對新建的各級軍民融合產業孵化器,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對新成立的專業化眾創空間,按照“一事一議”的原則給予不低于2000萬元重點支持。
       為了吸引更多VC/PE關注,自2018年開始,西安主辦、清科創業等承辦了多屆“全球創投峰會”,以搭建西安與資本市場的重要橋梁。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西安累計新增各類風投、創投等機構203家。
       近幾年,西安的創投環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活躍于西安的投資機構從以本土機構為主,逐步呈現全國化、頭部化的特點——紅杉中國、高瓴、IDG資本、深創投、真格基金、達晨財智、君聯資本、經緯創投、金沙江創投、華控基金、北極光創投、國中資本等國內知名投資機構,相繼跑到西安看項目、注冊基金。
       除了吸引VC/PE,西安還積極推動更多企業走進資本市場。2018年,西安發布“龍門計劃”,通過暢通“交易所直通車”機制、暢通綠色通道服務機制、加大鼓勵扶持企業上市掛牌獎勵力度等政策激發企業上市熱情,推進上市輔導培育進程。
       而作為西安硬科技發展主戰場,西安高新區自2020年以來累計引進21家金融機構、要素平臺、中介服務機構及400家創投機構入區,為金融科技產業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支撐。另一方面,西安高新區推出了一系列支持金融機構創新的舉措,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對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給予一定的風險補償等。
       進入科創板時代,西安硬科技實力彰顯。2019年7月科創板開閘,鉑力特、西部超導首批登陸科創板,這讓西安成為了當年唯一擁有兩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的中西部城市。2020年,更是西安資本市場豐收大年——西安全年新增境內上市企業10家(含精選層和已過會未發行),這一數據也創下了西安年度新增上市公司數量的歷史最高紀錄。
       進入2022年,西安一個個IPO趕來。僅在3月,華秦科技、斯瑞新材、萊特光電等3家科技公司,相繼登上科創板,頗為壯觀。
       3.湖北長江產業集團整合設立500億母基金,為今年國內最大母基金
       近日,長江產業集團正式整合設立500億元母基金,由100億元的長江創投基金以及400億元的長江產投基金重組擴容而成。按照湖北省規劃,“十四五”期間目標參股基金規模5000億元以上。
       長江產業集團是由原湖北省長投集團、省高投集團、省長江產業基金管理公司、興楚國資公司、宏泰集團部分業務板塊等五個方面的元素匯集而來。作為湖北省最大的產業投資集團,長江產業集團是省委省政府關于國資國企改革的重大決策,也是今年湖北省屬國企改革的“首發隊員”。
       聚焦國家戰略和湖北省“51020”現代產業集群建設,長江產業集團力爭到2025年資產規模達到5000億元,基金管理規模達到5000億元,營業收入達到500億元,實現利潤超過50億元,控股6家以上上市公司,成為引領帶動前瞻性、高端性、戰略性產業發展的全國一流產業投資集團,進入中國企業500強。
       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長江產業集團正式宣布整合設立了長江創投和長江產投兩支母基金,總規模500億。其中:長江創投基金總規模100億元——定位于“市場化創業投資母基金平臺+項目直投平臺”,主要培育孵化高新技術領域中小企業。通過與社會資本、政府性資金合作設立或以增資方式參股分母基金、子基金、專項直投基金(SPV)、股權激勵基金等各類基金,長江創投基金到2025年參股基金目標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
       長江產投基金總規模400億元——由原長江經濟帶引導基金更名,定位于“市場化產業投資母基金平臺+重大項目直投平臺”,主要承擔省級戰略性重大產業項目招引和龍頭企業發展壯大任務,通過與各類資本合作參與設立產業鏈基金、重大專項基金、并購基金、定增基金等各類基金,或通過直接股權投資的方式對外投資。到2025年,長江產投基金的參股基金目標規模達到4000億元以上。
       據了解到,兩支母基金均采取市場化運營方式以拓寬基金出資來源,母基金引導放大設立5000億元各類基金,重點謀劃推進新能源電池、數字產業、半導體產業鏈等一批省級戰略基金。重點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現代化工、生態環保、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等產業進行投資,為企業提供覆蓋種子期、天使期、初創期、成長期直至IPO全生命周期服務,推動湖北“專精特新”優質企業走向資本市場。
       這一次,湖北500億超級母基金將以積極開放的態度與國內頭部投資機構和產業資本開展合作,在出資設立基金方面將重點支持:一,是有社會資本參與設立,實現國有資本放大作用,更好服務省委省政府戰略目標實現;二,是有符合“51020”現代產業方向的儲備項目,儲備擬投項目堅持政策目標和市場化盈利目標相結合的原則,有明確的退出預期和財務收益;三,是在基金管理方面體現主動管理或有影響力,出資比例與服務實現省委省政府戰略目標的能級相適應。四是長江創投基金設立與省內優質項目投資進度相匹配,長江產投基金設立與項目落地進度相匹配。
       此外,長江創投和長江產投還將通過資本力量實施上市公司并購專項計劃,圍繞湖北產業鏈短板弱項和集團發展目標,開展國內外產業并購重組;并通過主動管理母基金出資的分母基金、子基金、專項基金、并購基金等,打造一批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市場化、專業化、價值化一流基金管理團隊。
       各地百億母基金大爆發,爭搶VC/PE 
       今年以來,全國各地百億母基金遍地開花。經投資界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至少已經有15支百億級別的母基金出爐,僅3月就浮現了超5支,堪稱罕見。
       浙江臺州臨海市設立了一支100億規模母基金,用于支持信息經濟、環保、健康、高端裝備制造等七大產業以及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該母基金首批出資金額為15億元。重點支持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服務業、農業等重點產業領域。
       100億元,東北今年最大引導基金也來了。這是一個省級引導基金,由遼寧省政府出資設立,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的政策性基金,采取股權投資等市場化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遼寧省產業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相關產業和領域實現跨越發展。公告剛發布,就有十余家GP主動來了解母基金的情況,十分熱鬧。
       貴州一口氣就是200億元。上周,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省級政府投資基金優化整合實施方案》,新設產業和綠色生態環保兩類共5支基金,省級財政出資200億元。還有成都宣布將設立總規模達100億元的天使母基金,首期出資15億元。
       無獨有偶,吳中清科戰略新興產業母基金在蘇州落地,總規模達100億元。據了解,該基金由蘇州市吳中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清科集團共同發起設立,清科集團旗下杭州清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為基金管理人,基金總規模達100億元。
       河南的勢頭也不逞多讓,計劃今年設立200億元鄭州市場化母基金/創投基金,將引入3-5家契合鄭州市產業發展的頭部基金管理機構,引導全國優質資源及產業資本投向鄭州有發展潛力的實體企業,爭取帶動有效投資500-1000億元。更早之前,還有廣東、海南、陜西、上海、安徽、四川......一只只百億母基金紛至沓來,締造了今年VC/PE圈熱鬧的一幕。
       為何各地紛紛設立母基金?從各地政府紛紛出臺政策設立母基金來看,招商引資的色彩不言而喻。用基金撬動社會資本,從而引入產業發展當地經濟已經成為共識。通過母基金這一方式,各地可以將資金最大市場化地投向專業化VC/PE機構,利用他們專業的判斷,把錢投向最有潛力的科創企業,再根據返投要求完成當地產業集群培育。母基金大爆發背后,其實也是各地新興產業集群之爭。
       4.A輪投資占比超50%:本土投資機構西高投進入“早期”新常態
       最近這三年,陜西的IPO表現相當亮眼,2019年上市5家,2020年是7家,2021年又是7家,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經上市3家。事實上,本土企業厚積薄發,上市數量突然倍增,其背后的一個重要推手就是大批創投機構的早期投資。其中本土投資機構西高投曾創下“年度IPO案例5中3”的戰績,在過往3年中,A輪的早期投資占比已達到50%。
       一場6年的全周期“伴飛”
       從“投早”、“投小”來看,西高投對于去年年底上市的炬光科技(688167)的投資頗具代表性。西高投陪伴2021年底登陸科創板的炬光科技,最長已有6年,而且隨著兩輪加持跟進,合計持股數量一度名列第3大股東。
       西高投這種“全成長周期伴飛”的模式,全國首批科創板上市公司——鉑力特(688333)曾有個評價:伴隨投后企業共同成長,不僅給予所需資本,還會協助企業市場管理、外圍資源協調、關系整合等方面,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進入2022年,“伴飛模式”還在演進,本次感受者是聚泰科技。聚泰科技成立于2014年,屬于環保資源循環利用+新能源電池行業。通過將尾礦廢渣、廢催化劑、廢舊電池等廢棄資源循環再造,提煉出鈷、鎳、釩、鉬等多種稀缺資源,應用于新能源電池、航天、軍工等領域。2021年中旬,聚泰科技A輪融資超3億元,這輪融資由西高投與國中創投、長安匯通、開源證券、中興眾創等機構聯合投資,其中,西高投持股比例3.86%,不算最高,但卻是領投機構。“我們最初接觸是在2020年,盡管聚泰科技成長很快,但和本土的大多數制造型企業一樣,對資本市場缺乏系統認知。”西高投相關人士表示,在創投機構的全方位支持下,公司去年的業績翻了4倍。
        “資本啟蒙”,可算是西高投對“投早”、“投小”戰略的另外一種詮釋。
       A輪比例超50%
       除種子期外,A輪確實可以稱為“早期投資”。從2019年起至今,西高投累計參與24個投資項目,A輪投資比例超50%。除聚泰科技之外,還有以下案例。
       (1):博瑞集信:2020年參與A輪投資,西高投出資900萬元。公司主營集成電路和微系統,專注于各類軍用偵察、指揮、控制微系統設備的研發。2022年初,博瑞集信完成D輪融資,由國中資本、深創投和湖南高新創投等聯合投資。
       (2):吉利電子:2021年8月參與A輪投資,西高投出資1300萬元。公司主營濕電子化學品及水處理化學品,主要客戶包括三星電子、隆基股份、富樂德、中欣晶圓、奕斯偉等。
       (3):中科立德:2021年參與A輪融資,西高投金額1000萬元,公司主營紅外熱像技術為核心的智能光電系統,產品包括紅外成像設備、特種光學鏡頭、智能醫學紅外影像設備等。
       (4):華天慧創:2019年參與A輪融資,西高投出資4000萬元,公司主營包括晶圓級光學鏡頭、結構光模組、指紋/攝像模組等,目前,西高投和陜西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各持股5%。
通過如上梳理發現:
       (1):每年都有“投早”項目:從2019年至2022年,4年時間每年投資都覆蓋“投早”項目,今年雖然只開始3個月,但毫無懸念已經出現了兩單類似清泰科、鑫諾新材這樣的“投早”項目。
       (2):“投早”項目均為科技型:在初創期1-3年時間里,66%的中小型科技企業會因缺少資金而跌入死亡陷阱,帶有一定“政府主導”意味的創投進入就變得非常重要。在全市推進創新驅動的背景下,國企身份的西高投可謂準確補位。
       西高投介入以A輪為階段的早期投資的原因
       (1):賺錢效應:對于西高投而言,過往案例也已經證明,盡管風險同樣存在,但“提前卡位”有可能獲得更多收益。例如博瑞集信,西高投2020年進場時整體估值約為3億元,今天已達13億元。這種打法在頭部機構已獲印證。如紅杉中國正在密集加大早期項目的權重,除天使和種子輪被投企業占比達36%之外,A輪投資則超過40%。
       (2):國企擔當:西高投總經理張凱表示,作為高新金控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高投必然會選擇與高新區主導產業相貼近的投資方向,那就是“硬科技示范區”,以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為驅動,用國企擔當去支持早期項目,“這是我們更具耐心的關鍵”。
       (3):市場倒逼:外地頭部創投機構殺入西安市場是2021年開始的顯著變化,“目前各路資本都在向上游延伸,包括國內頭部明星資本也過來搶奪,已經對于企業的估值定價有所影響”,西高投相關人士表示,“因此當我們鎖定投資標的之后,會傾向于早期進場,這樣既鞏固投資收益,也可以幫助企業理性開展資本籌劃。”
       (4):政策機遇:秦創原即將迎來一周年,省金融局等單位在《關于金融支持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的若干措施》中提到,支持各地政府出臺扶持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的獎勵政策,鼓勵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創新。同時環境也在變化,2020年陜西省創新型企業數量大幅增長,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量達到8069家,入庫企業數量和增幅均創歷史新高;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6100家,同比增長41.8%。
       一定意義上說,西高投堅持“投早”,既是機遇的推動者,也是政策的受益者。因為我們注意到,西高投旗下的“天使基金”和“人才創業基金”,已經進入籌劃之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应县| 宁安市| 丰都县| 乐亭县| 马山县| 册亨县| 灵寿县| 北流市| 陆川县| 临澧县| 高尔夫| 合作市| 石柱| 烟台市| 太康县| 锦州市| 运城市| 台南县| 什邡市| 安达市| 昌都县| 高台县| 木兰县| 临颍县| 靖西县| 若羌县| 怀来县| 景谷| 阿克| 中山市| 镇江市| 隆昌县| 永川市| 陈巴尔虎旗| 海南省| 卓尼县| 满城县| 罗山县| 许昌市| 屯昌县| 当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