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導體芯片行業
1.聯電大舉購置新機擴產,瞄準8英寸晶圓第三代半導體制造領域
據媒體報道,聯電加速布局8英寸晶圓第三代半導體制造領域,自行購置蝕刻、薄膜新機,預計下半年將進駐8英寸AB廠。
在2021年年底,業界便有消息表明,聯電早已低調布局第三代半導體領域。其主要通過投資聯穎光電切入,鎖定6英寸氮化鎵;并與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合作,進行技術研發合作。
據悉,聯穎光電為聯電子公司,主要提供6英寸氮化鎵晶圓代工服務,生產CMOS制程的二極管、MOSFET以及濾波器等。多年前聯電將旗下6英寸廠轉給聯穎光電。在2021年下半年開始,聯穎光電業績持續上升。市場也傳出聯穎打算辦理現金增資、擴展產能的消息。
聯電首席財務官劉啟東對此回應稱,集團在第三代半導體的發展上,仍以聯穎為主,聯電則進行研發,不過確實有在合作,但細節不便透露。聯電強調,在6英寸氮化鎵領域站穩腳步之后,也將展開碳化硅(SiC)布局,并朝8英寸晶圓發展。聯穎第三代半導體制程將以CMOS制程做轉換,未來有機會將尋求生產擴充的空間。
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研究推估,第三代功率半導體產值將從2021年的9.8億美元,至2025年將成長至47.1億美元,年復合成長率達48%。而GaN適合高頻率應用,包括通訊裝置,以及用于手機、平板、筆電的快充。預估GaN功率半導體產值至2025年可達13.2億美元。
2.擬募集資金4.98億元,閃存企業芯天下創業板IPO申請獲受理
近日,芯天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天下”)創業板IPO上市申請獲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受理。
根據招股說明書,芯天下本次擬公開發行股份不超過3434.00萬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本次發行不涉及原股東公開發售股份。
資料顯示,芯天下是一家專業從事代碼型閃存芯片研發、設計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使用Fabless經營模式,提供從1M bit-8G bit寬容量范圍的代碼型閃存芯片,是業內代碼型閃存芯片產品覆蓋范圍較全面的廠商之一。
芯天下現有主要產品包括NOR Flash和SLC NAND Flash,廣泛應用于消費電子、網絡通訊、物聯網、工業與醫療等領域。
募集資金4.98億元
芯天下本次募集資金4.98億元,主要用于NOR Flash產品研發升級和產業化項目、NAND Flash產品研發升級和產業化項目、存儲研發中心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其中,NOR Flash產品研發升級和產業化項目擬在公司現有NOR Flash產品線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發55nm/50nm/4xnm工藝制程的NOR Flash產品,完成產品工藝技術的迭代升級。
NAND Flash產品研發升級和產業化項目擬在公司現有SLC NAND Flash產品線的基礎上,研發2xnm工藝制程的單芯片SPI NAND產品及超低功耗SLC NAND Flash產品。
NOR和SLC NAND產品收入快速增長
營收方面,報告期內,芯天下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實現了快速增長。2019年、2020年、2021年芯天下營業收入分別為2.49億元、3.35億元和7.9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整體比例分別為94.65%、98.14%和99.96%,凈利潤分別為334.10萬元、253.03萬元和2.13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芯天下2021年營收、凈利潤分別同比大增135.82%、8420%。
芯天下指出,公司主營業務突出,其他業務收入占比較小。NOR和SLC NAND產品收入的快速增長是推動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
研發投入方面,報告期內,芯天下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產品優化和技術創新。報告期內,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044.95萬元、3965.72萬元和6552.44萬元,呈持續上升趨勢。
此外,報告期內芯天下NOR Flash產品線進一步豐富;SLC NAND Flash已于2021年實現包含自研控制器晶圓的SPI NAND量產。
3.富創精密科創板IPO過會,客戶涵蓋ASML/中微公司等廠商
5月5日,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委員會2022年第35次審議會議情況公告,沈陽富創精密設備股份有限公司首發順利過會。
富創精密專注于金屬材料零部件精密制造技術,掌握了可滿足嚴苛標準的精密機械制造、表面處理特種工藝、焊接、組裝、檢測等多種制造工藝,主要產品應用于半導體設備領域,覆蓋集成電路制造中刻蝕、薄膜沉積、光刻及涂膠顯影、化學機械拋光、離子注入等核心環節設備,部分產品已應用于7納米制程的前道設備中。
除半導體設備外,富創精密產品也應用于制造顯示面板、光伏產品的泛半導體設備及其他領域。
招股說明書顯示,富創精密是全球為數不多的能夠量產應用于7納米工藝制程半導體設備的精密零部件制造商,已進入客戶A、東京電子、HITACHI High-Tech和ASML等全球半導體設備龍頭廠商供應鏈體系,同時,產品已進入包括北方華創、屹唐股份、中微公司、拓荊科技、華海清科、芯源微、中科信裝備、凱世通等主流國產半導體設備廠商。
據披露,富創精密本次擬募集資金16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將投資于集成電路裝備零部件全工藝智能制造生產基地和補充流動資金。
其中,集成電路裝備零部件全工藝智能制造生產基地項目計劃總投資10億元,新建精密機械制造、焊接、表面處理特種工藝、鈑金、管路、組裝生產線,并搭建智能信息化管理平臺,打造具備核心技術能力的集成電路裝備零部件全工藝智能制造生產基地。
富創精密表示,未來公司將專注于半導體設備精密零部件的研發和制造,在現有產品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半導體設備精密零部件的國產化,助力國內半導體設備企業實現關鍵設備的自主可控。
4.三星3nm芯片將于第二季度開始量產
三星電子周四(4月28日)宣布,將在本季度開始使用3GAE(早期3nm級柵極全能)工藝進行大規模生產,這不僅標志著業界3nm級制造技術的到來,也表示這是業界首個使用環柵場效應晶體管(GAAFETs)的節點。
三星代工的3GAE工藝技術是該公司首次使用GAA晶體管,三星將其稱之為“多橋溝道場效應晶體管(MBCFET)”,即納米片(nanosheets)水平層制成的溝道完全被柵極結構包圍。三星表示技術有高度可制造性,因利用三星現有約90%的FinFET制造技術,只需少量修改過的光罩。此技術有出色的柵極可控性,比同樣三星FinFET技術高31%,且因納米片通道寬度可透過直接圖像化改變,讓設計有更高靈活性。
去年的“Samsung Foundry Forum 2021”論壇活動上,三星在確認在3nm制程節點引入了全新的GAAFET全環繞柵極晶體管工藝,分為早期的3GAE以及3GAP,三星曾表示,3GAP也將在2023年出貨。
官方數據顯示,3GAE工藝將實現30%的性能提升、50%的功耗降低以及高達80%的晶體管密度(包括邏輯和SRAM晶體管的混合)。不過,三星的性能和功耗的實際組合將如何發揮作用還有待觀察。
理論上,與目前使用的Finfet相比,Gaafet有許多優勢,例如可大大降低晶體管漏電流(即,降低功耗)以及挖掘晶體管性能的潛在實力,這意味著更高的產率、和改進的產能。此外,根據應用材料公司最近的報告,GAAFETs還可以減少20%至30%的面積。
臺積電3nm將于8月投產
臺積電方面,今年4月上旬,臺積電對外公開表示,該公司在3nm工藝開發上取得突破。其中,在今年8月將可能率先投片第二版3nm制程的N3B,2023年第二季度將有可能量產3nm制程的N3E,比預計提前了半年。
報道顯示,第二版3nm制程N3B,將在新竹12廠研發中心第八期工廠及南科18廠P5廠同步投片,正式以鰭式場效晶體管(FinFET)架構,對決三星的環繞閘極(GAA)制程。據悉,臺積電初步規劃新竹工廠每月產能約1萬至2萬片,臺南工廠產能為1.5萬片。
據臺積電介紹,公司的3nm(N3)制程技術將是5nm(N5)制程技術之后的另一個全世代制程,在N3制程技術推出時將會是業界最先進的制程技術,具備最佳的PPA及電晶體技術。相較于N5制程技術,N3制程技術的邏輯密度將增加約70%,在相同功耗下速度提升10-15%,或者在相同速度下功耗降低25-30%。N3制程技術的開發進度符合預期且進展良好,未來將提供完整的平臺來支援行動通訊及高效能運算應用,預期2021年將接獲多個客戶產品投片。
據公開資料顯示,臺積電南科的Fab 18是現下的擴產重心,旗下有P1~P4共4座5nm及4nm廠,以及P5~P8共4座3nm廠,而P1~P3的Fab 18A均處于量產狀態,至于P4~P6的Fab 18B廠生產線則已建置完成,而Fab 18B廠,即3nm制程產線,早在去年年年底就已開始進行測試芯片的下線投片。
至于2nm制程,魏哲家則回應稱,2nm制程目前按照計劃開發,預計2024年進入風險試產階段,將于2025年量產。
英特爾:2024年底之前接管行業的制程領導地位
對比三星和臺積電,英特爾在3nm節點上暫無明顯成果。但是英特爾曾表示,其目標是在2024年底之前接管行業的制程領導地位。
先進制程方面,英特爾在2022年投資者大會上曾表示,Intel 4也就是7nm預計在2022年下半年投產;Intel 3(第二代7nm)預計在2023年下半年投產;Intel 20A(5nm)將于2024年投產;Intel 18A(第二代5nm)預計在2025年投產。
但是英特爾似乎對3nm勢在必得。據外媒報道,去年12月,英特爾CEO基爾辛格曾乘坐私人專機訪臺積電,希望爭取到未來2~3年更多臺積電先進工藝產能。業界消息顯示,對于3nm工藝,英特爾希望能與蘋果一樣——臺積電能夠為英特爾建造一條3nm產能特供專線。結果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而今年4月初,基爾辛格再次到訪了臺積電,尋求臺積電的晶圓代工產能支持。據業界產業鏈消息,臺積電的首批客戶或包括蘋果和英特爾。
此外,在4月18日投資人會議上,英特爾CEO Pat Gelsinger再次強調,英特爾2nm制程將在2024年上半年可量產,這個量產時間早于臺積電2nm的2025年。
近年來英特爾不斷加碼,它在設備領域更勝一籌。據公開消息顯示,英特爾目前已獲得ASML的先進光刻機,極紫外 (EUV) 光刻機。
據悉4月上旬,英特爾在位于愛爾蘭Leixlip的Fab 34工廠,完成了首臺極紫外(EUV)光刻機的安裝,Fab 34也成為歐洲最先進的芯片制造工廠。據ASML發言人稱,更高的光刻分辨率將允許芯片縮小1.7倍,同時密度增加2.9倍。未來比3nm更先進的工藝,將極度依賴高NA EUV光刻機。極紫外(EUV)光刻機是Intel 4制程技術的關鍵一環,這臺機器的獲得,將大大提速英特爾發展先進制程的步伐。
二、激光器行業
1.德龍激光于4月29日科創版掛牌上市
4月29日,蘇州德龍激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云敲鑼”形式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成功上市,證券簡稱為“德龍激光”,證券代碼為“688170”。
據悉,德龍激光發行價格為30.18元/股,發行數量為2584.00萬股,本次募集資金主要是投向“精密激光加工設備產能擴充建設項目”、“納秒紫外激光器及超快激光器產能擴充建設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客戶服務網絡建設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等。發行后公司總股本為10,336.00萬股,發行完成后的總市值為31.19億元,不低于10億元。
據悉德龍激光致力于激光精細微加工領域,聚焦于半導體及光學、顯示、消費電子及科研等應用領域,為客戶提供激光加工解決方案。2021年,德龍激光營業收入為5.49億元。2020年度和2021年度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較低者為計算依據)分別為6,128.55萬元和8,027.44萬元。
其中,在2021年1-6月LED領域激光加工設備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3079.02%。并且Mini LED領域激光加工設備營收2592.04萬元。
據悉,在Mini LED顯示屏領域,主要為Mini LED玻璃基板的異形切割的激光加工設備,具有尺寸大,切割強度要求高,技術難度大的特點。客戶對該類激光加工設備技術指標要求高,對產品價格的敏感度相對較低,導致該類產品的毛利率較高。
并且在Micro LED方面,德龍激光通過自主研發研制了一種激光剝離技術,該技術主要針對藍寶石襯底的Micro LED晶圓巨量轉移工藝需求,由于Micro LED晶粒尺寸小于50μm,無法采用傳統的切割工藝進行分割封裝,激光剝離的巨量轉移技術成為有競爭力的優選技術。
該技術采用深紫外激光作用于氮化鎵晶體和藍寶石襯底結合面上,致使氮化鎵材料分解氣化,使得氮化鎵晶粒與藍寶石襯底分離。該技術還包含了光束整形技術、自動對焦技術、精密運動控制等關鍵技術,實現Micro LED晶圓的剝離加工。可支持最小晶粒尺寸10μm,最小晶粒間隔5μm。
2.瓏璟光電發布LBS衍射波導AR模組
增強現實的關鍵技術之一是開發超緊湊、輕重量、低功耗的近眼顯示解決方案。激光束掃描(Laser Beam Scanning;LBS)技術可以滿足這些關鍵技術的要求,讓實現小體積、輕重量、全天候可穿戴的AR智能眼鏡成為可能,并能讓其顯示高分辨率,大FOV,全彩畫面。
作為第一個加入LaSAR聯盟的中國內地公司,瓏璟光電(Lochn)從2021年中開始,在ST(意法半導體)的全力支持下,重新開發定制了適用于該技術的衍射波導設計和工藝,并于近日發布基于LBS技術的衍射波導模組及原型眼鏡。瓏璟光電與特定客戶已展開持續、充分的交流,該終端客戶的量產機型計劃在年內正式上市銷售。
基于LBS光機的原型AR眼鏡
顯示效果
LBS光機顯示原理圖
該方案有以下幾個特點:
1、體積極小。普通方案的光機往往會使用多片透鏡,并且為了壓縮體積,使用了價格高昂的非球面透鏡。該方案光源通過準直后,無投影光路可直接出光,無需多個透鏡、棱鏡來投影。既縮小了體積,又降低了成本。
2、FOV大。該方案最大支持56°,使用兩片正交掃描的振鏡,水平方向支持±14°掃描,垂直方向支持±9°掃描。并且配合瓏璟光電研發的掃描算法,能自動掃描任意畫面大小的圖像,自動校準RGB對準誤差。
3、亮度高。通常LCOS,DLP反射會有一定損失。該方案使用激光光源,輕松超過1000000nits,無需額外的照明光學結構,光能利用率更高。
4、功耗低。該方案功耗比普通方案更低,約為350mW。
5、對比度更高。通常LCOS,DLP方案均不夠完美,有多種原理級難處理的雜光。由于該方案是掃描成像,對于不顯示的像素,沒有殘留雜光,對比度極高。
同時其他方案均存在投影光路的問題,由于裝配和工藝的誤差,導致成像光束準直要求很高。而LBS方案使用掃描成像,成像光束準直性好,無輻輳誤差。在體驗效果和長時間佩戴上更有優勢。
3.IPG持續多元化轉型Q1營收增27%,中國市場份額下降
5月3日,光纖激光器巨頭IPG Photonics發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的最新財報。
財報顯示,IPG第一季度實現營收3.7億美元,去年同期為3.456億美元,同比增長7%。凈利潤為6960萬美元(合每股1.31美元),去年第一季度的收益為6810萬美元(合每股1.26美元),同比增長2%。另外,由于運費、庫存儲備和銷售產品成本上升,其毛利率為46.4%,同比下降下降1.1個百分點(去年四季度毛利率為47.5%)。
第一季度IPG實現攤薄后每股收益(EPS)為1.31美元,同比增長4%。該季度的實際稅率為25%。在第一季度,IPG從運營中獲得了1600萬美元的現金。本季度資本支出為2500萬美元,股票回購為7900萬美元。
按應用領域:材料加工銷售份額占比最高
從細分應用領域看,2022年第一季度材料加工領域銷售額占總收入的92%,同比增長7%,其中焊接、標記、系統、清潔和3D打印的銷售額更高,部分抵消了切割和太陽能電池制造應用的收入下降。其他應用的銷售額同比增長9%,這主要是受醫療領域應用的強勁增長推動,不過部分被高級應用和電信領域的銷售額下降所抵消。新興增長型產品的銷售額占到了總收入的36%。
按產品類型:高功率激光器銷售額持續下降
按產品類型分,本季度IPG高功率連續波(CW)激光器的收入同比下降2%,原因是中國對高功率切割應用的需求疲軟,該地區以及大多數其他主要地區的焊接和切割業務的強勁增長部分抵消了這一需求。財報顯示,高功率激光器(超過6kW)的銷售額占高功率激光器的49%。
另一方面,中功率和脈沖激光器的銷售與前一年相比顯著提高,主要是受新興增長型產品(焊接、3D打印、電子和半導體應用)的推動。脈沖激光其則受益于箔切割、標記和清潔需求的增長,并且這部分抵消了太陽能電池制造應用的需求疲軟。
(圖片來源:IPG財報)
按地區:中國市場份額再降7%,歐日市場大幅增長
本季度,IPG持續進行多元化經營模式轉型,非中國市場收入增長強勁,占總銷售額的65%。
按地區劃分,歐洲、北美、日本市場分別增長27%、5%、18%、中國市場則下降了7%。
(圖片來源:IPG財報)
由于高功率切割需求疲軟,中國市場的收入繼續下降,部分被焊接、箔切割、標記和3D打印應用的強勁增長抵消。
而北美市場收入的增長主要由切割、醫療和系統銷售的增長推動,部分抵消了高級應用和電信銷售的下降。
歐洲市場受益于切割、焊接、清潔、太陽能電池和先進應用的需求增長。
高層評價
IPG Photonics首席執行官Eugene Scherbakov博士評論稱:“我們很高興地宣布,在歐洲、北美和日本市場各種不同應用的需求上升的推動下,我們在最新一個季度再次實現了強勁的增長。激光焊接應用的增加(主要是在電動汽車制造領域),推動IPG本季度的焊接銷售額收入實現大幅增長。”
對于未來的方向,Scherbakov博士總結稱:“隨著我們抓住增長機會,在不同地區和應用領域(比如電動汽車生產、手持焊接和醫療產品)實現營收多元化轉型,本季度中國市場的營收份額下降到了35%。此外,考慮到地緣政治風險的增加,我們正在減少對俄羅斯制造業的依賴,并停止在該地區的新投資,同時增加北美和西歐的制造能力。”
業績展望
財報顯示,IPG第一季度的訂單出貨比率大于1,由于電動汽車電池制造、手持式焊接和醫療應用的強勁需求,訂單處于創紀錄水平。IPG還表示,已經新拿下了幾份訂單,預計將在第二季度后發貨。
另外,IPG表示,盡管經營環境充滿挑戰,但多元化收入來源和應對地理市場風險的戰略使其對公司的長期增長戰略充滿信心:“我們相信,光纖激光的應用將繼續在許多應用領域和地區得到應用。為了支持我們的激光器更快地獲得采用,我們將專注于滿足客戶的需求,并致力于提供解決方案,我們承諾質量、創新技術、可靠性和全球客戶支持。”
IPG預計,2022年第二季度公司收入為3.55億至3.85億美元,稅率約為26%,攤薄后每股收益在0.95-1.25美元之間。
三、新能源行業
1.考克利爾競立、隆基、718中標中石化庫車10.7億綠氫項目
中石化新星新疆綠氫新能源有限公司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于2021年11月30日正式啟動建設,這是全球在建的最大光伏綠氫生產項目,總投資近30億元,主要包括光伏發電、輸變電、電解水制氫、儲氫、輸氫五大部分。項目將新建裝機容量300兆瓦、年均發電量6.18億千瓦時的光伏電站,年產能2萬噸的電解水制氫廠,儲氫規模約21萬標立方的儲氫球罐,輸氫能力每小時2.8萬標立方的輸氫管線及配套輸變電等設施。項目預計2023年6月建成投產,生產的綠氫將供應中國石化塔河煉化,替代現有天然氣化石能源制氫。項目投運后預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8.5萬噸,將為當地GDP年均貢獻1.3億元、創造稅收1800余萬元。
5月6日,中石化新星新疆綠氫新能源有限公司對中石化新星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電解水制氫成套裝置評標結果進行了公示,全球最大的綠氫-氫化工項目再往前推進一步。中石化庫車項目的推進,有利于探討綠氫成本下降途徑,加快電解水制氫技術發展,推動國內綠氫對灰氫替代。
競立、隆基、718共分中石化十億電解水設備訂單。國內知名的堿性電解槽生產商幾乎都參與了本次項目的投標,值得一提的是,蒂森克虜伯也參與了本次投標。最后項目由考克利爾競立、隆基氫能和718所中標入圍,入圍供應商基本情況如圖表1所示。
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將采招52臺單槽制氫能力1000Nm3/h的堿性電解槽,裝置最大制氫能力52000Nm3/h(約240MW),配套建設13組電解水氣液分離設施和7組氫氣純化設施。
本標段包括了13臺套堿性電解水制氫設備,在數量上達到電解槽總規劃量的25%;總標的額達到10.7億,接近項目計劃總投資額的1/3。
中石化本次綠氫項目要求投標人參與中國石化集團新疆庫車綠氫項目堿液法制氫工藝定型及成套裝置開發“揭榜掛帥”工作,按“揭榜掛帥”要求生產并開展了4000Nm3/h及以上成套電解水制氫裝置(采用電解堿性水技術,四臺電解槽共用一套氣液處理和一套純化設施)實證測試工作,或提供與“揭榜掛帥”相同技術、同等規模及以上的工程實驗裝置或供貨業績,須保證在開標后20天內完成“揭榜掛帥”驗證工作。“揭榜掛帥”機制表明了該項目可能對電解槽性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某參與了競標的電解槽企業對氫云鏈證實:“中石化庫車項目對電解槽綜合電耗等性能要求不低。”
大型能源集團示范項目助推綠氫發展。根據氫云鏈了解,各地對于綠氫的經濟性問題都抱有一定的疑慮,現階段國家對于大規模綠氫生產尚未有明確補貼計劃,對綠氫的快速發展和應用會有一定的影響。
中石化等大型能源集團帶頭推動綠氫的規模化示范應用,有利于快速提高國內可再生能源制氫的工程能力,有利于快速擴大綠氫規模,降低綠氫成本,從而推動綠氫在各領域的應用,加快綠氫對灰氫的替代進程。
2.全國首批搭載氫藍時代系統的氫燃料電池垃圾勾臂車亮相大灣區
近日,國內首批32T氫燃料電池垃圾勾臂車在大灣區正式亮相。
.
這是氫藍時代針對綠色零碳環衛應用場景傾力打造的突破性科技產品,同時也是公司攜手深圳能源集團推出的首批氫燃料電池垃圾勾臂車。
該款車為開沃牌,搭載了氫藍時代“鯤”系列高性能大功率(132kW)氫燃料電池系統,其核心技術指標如系統功率能力、功率密度、動態響應速率、百公里氫耗、低溫啟動性能等,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車輛可覆蓋環衛全工況作業,滿足各項動力需求,具有負載能力強、續航里程長、加氣時間短等優勢,實現無污染、零排放。
據悉,此次交付的32T氫燃料電池垃圾勾臂車,是深圳市率先在大灣區城市群中投放的首批氫燃料電池環衛車,將有力推動深圳市環衛作業進入“零碳排放、零污染”的“雙零”時代,并全面提升綠色環衛運營能力,助力深圳成為灣區生態引領性標桿城市。
3.特斯拉一季度儲能業務同比爆增9成
特斯拉今年第一季度的電池儲能系統(BESS)部署量為846MWh,并預計將開設一個專門的電網規模的BESS工廠,以滿足需求。
這家電動汽車和能源技術公司本月早些時候公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的財務數據。組件短缺是太陽能光伏安裝量持續下降的原因,本季度安裝量為48MW,是該公司太陽能業務歷史上第二糟糕的季度。
三個月期間,特斯拉從能源業務(包括太陽能光伏和電池儲能)中共獲得12.79億美元的營收,顯著高于2021年第一季度的8.93億美元,略高于2021年第四季度的10.64億美元。
能源生產和儲能業務部門的營收成本為6.88億美元。特斯拉所有業務的總收入為187.6億美元,同比增長83.7億美元。
儲能部署較2021年第一季度的445MWh同比增長了90%,盡管較2021年第四季度的978MWh略有下降。
特斯拉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10-Q表格中表示,本季度受到新冠肺炎大流行對物流成本和時間安排的持續影響,其中包括半導體短缺和發貨延誤。
然而,儲能產品和服務的銷售和需求似乎依然強勁。在過去的幾個月里,特斯拉已經在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市場獲得了各種大型電池儲能項目。
在2022年第一季度,特斯拉Powerwall BESS產品得到了強有力的部署,該公司表示,它期待著開設一家專門生產Megapack電網級產品的工廠,盡管該公司沒有公布具體產品的銷售數據。
該公司表示,對電池儲能的需求“仍明顯高于產能”,增長受到持續的供應鏈挑戰的限制,電池的供應鏈挑戰已大大加劇——盡管并非完全由疫情造成。
這與特斯拉今年1月發布2021年全年業績時的說法如出一轍,當時高管們表示,需求“大大高于產能”。2021年,特斯拉全年部署了3992MW時的儲能容量,比2020年增加了32%,是2019年的兩倍多。
特斯拉目前在其大約一半的車型上使用了與BESS相同的電池化學物質——磷酸鐵鋰(LFP)。特斯拉表示,多樣化電池化學成分將對公司的長期增長至關重要,從而使產品更好地匹配使用情況,并擴大供應鏈基礎。
4.一季度光伏新增裝機13.21GW,晶科組件出貨排名第一
截至4月30日,頭部光伏組件企業2022年一季度營業數據基本公布完畢,各大上市公司的“成績單”也都已出爐,整體成績亮眼,TOP5出貨量總和逾30GW。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22年一季度光伏發電建設運行情況》,今年一季度,全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13.21GW,其中地面電站4.341GW,分布式光伏8.87GW(含戶用光伏2.547GW)。此外,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22年一季度光伏組件出口量41.3GW,同比增長109%,一季度整體經營形式向好。
值得關注的是,此數據對比2021年全年光伏組件出貨榜單,國內TOP5企業未發生變化,排名出現順位調整。其中,隆基股份2022年第一季度出貨6.35GW,位居第四;天合光能(7.1GW)和晶澳科技(6.6GW)排名較為穩定分別位居第二、第三;晶科能源2021年全球出貨排名第四,第一季度憑借8.03GW的出貨重回榜首。
縱觀2021,各個頭部企業通過產線迭代與產品升級對抗疫情、硅料產能不足、交通運力減少等影響,疊加市場對清潔能源強勁需求,成就了2022年一季度行業整體高景氣形勢。從行業政策角度,自2022年以來,國家能源局、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發布了一大波利好政策支持光伏產業發展,并且隨著構建N+1碳達峰碳中和政策的穩步推進,光伏行業整體發展趨勢向上。
四、復合材料行業
1.中材科技擬6.2億元投建高模高強玻璃纖維生產線項目
近日,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投資項目(玻璃纖維生產線)公告稱,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之全資子公司泰山玻璃纖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山玻纖”)之控股子公司泰山玻璃纖維鄒城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玻鄒城”)擬在山東省鄒城市投資61,959萬元建設年產6萬噸高模高強玻璃纖維生產線項目。
(一)項目基本內容
項目名稱:年產6萬噸高模高強玻璃纖維生產線項目
建設內容:項目總建筑面積20,718.16㎡,利用泰玻鄒城2#線(2015年停產)原有土地及廠房,進行聯合廠房拆除及改造等工作。建設一條年產6萬噸高模高強玻璃纖維生產線。
實施主體:泰玻鄒城
項目地點:山東省鄒城經濟開發區泰玻鄒城廠區內
(二)項目投資總額及進度
投資金額:項目建設規模總投資61,959萬元,其中建設投資59,443萬元,建設期利息817萬元,鋪底流動資金1,699萬元。
資金來源:自有資金19,777萬元,其余為債務資金。
建設進度:項目建設期6個月。
2.碳纖維復合材料企業華漁新材料獲千萬天使輪融資
近日,碳纖維復合材料企業上海華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獲得了千萬天使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峰瑞資本、浦東科投聯合投資,源合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華漁新材料成立于2012年5月,是一家新材料科技創新產品供應商,目前業務聚焦于碳纖維在汽車領域的應用,其核心產品包括碳纖維傳動軸、碳纖維電驅轉子主軸&護套等。華漁新材料CEO余許多表示,本輪融資主要用于碳纖維傳動軸產能擴張、碳纖維材料在新能源車電驅的研發與應用,以及作為流動資金的補充。
華漁新材料業務最初聚焦在軍用、航空領域。從2013、2014年開始從事汽車零部件的開發,2019年華漁開始作為汽車二級供應商,與傳動軸龍頭企業納鐵福共同服務車企。
當下工業領域的碳纖維企業大多采用了預浸料、人工鋪貼的方式生產,但這一生產方式需要依賴上游預浸料企業的材料設計,且自動化率不高。為此,華漁新材料采用了一種自動化纏繞的工藝來生產碳纖維產品,實現無人工參與、降低人為因素帶來的質量不確定性及工藝成本;同時采用了獨家樹脂配方,省掉了預浸料中間件環節,使得產品成本有所下降。華漁新材料內部還打造了專門的纏繞設備和軟件程序,不斷調整碳絲和樹脂的編織角度、工藝來提升碳絲的力學性能利用率。
市面上一些鋼制傳動軸價格在1000-2000元之間,用預浸料方式做的碳纖傳動軸可能要6000-7000元,而華漁新材料的傳動軸只比鋼軸傳動軸價格高上20%。而轉子和護套是新能源車電驅系統的重要元件。碳纖維化之后,能夠實現碳纖維轉子主軸減重2.5~3kg,同時能消除軸電流2%的電磁損耗,電機輸出最高轉速也因碳纖維轉子護套的使用提升了超過40%。
目前,華漁新材料的兩大類產品已經獲得了來自上汽、小鵬、蔚來、東風、長城、廣汽等車企的十余個潛在定點項目,預計達到40余萬出貨量。除此之外,華漁還在與主機廠探索其他部件的碳纖維替代可能,比如電池盒、車輛AB柱等。
“正常的鋁合金電池盒的價格在1700-2500元,我們現在用的是鋼+碳纖維的方案能比原來鋁合金便宜,還減重30%。不過目前產品還處于驗證狀態。”余許多表示,隨著價格進一步降低和生產工藝的進一步成熟,碳纖維有望在汽車領域實現大規模應用。
3.光威復材、中簡科技、中復神鷹等碳纖維企業2022年一季度經營情況
(1)光威復材:2022年第一季度凈利潤約2.08億元同比下降5.02%
光威復材發布一季度業績公告稱,2022年第一季度營收約5.91億元,同比減少5.46%;凈利潤約2.08億元,同比減少5.02%;基本每股收益0.4003元,同比減少5.03%。
(2)中簡科技:2022年第一季度凈利潤約9066萬元同比增加183.83%
中簡科技發布一季度業績公告稱,2022年第一季度營收約1.73億元,同比增加135.91%;凈利潤約9066萬元,同比增加183.83%;基本每股收益0.2062元,同比增加157.75%。
(3)中復神鷹:2022年第一季度凈利潤約1.17億元同比增長200.8%
中復神鷹發布一季度業績公告稱,第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4.6億元,同比增長22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17億元,同比增長200.8%。
(4)吉林碳谷:市場需求旺盛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52.15%
吉林碳谷發布2022年一季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8億元,同比增長159.3%;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6億元,同比增長152.15%。
(5)精功科技:2022年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翻2倍,約為2524萬元
精功科技披露一季報,公司2022年一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3.71億元,同比增長16.1%;實現歸母凈利潤2524萬元,同比增長213.4%;每股收益為0.06元。
4.恒神股份在2022法國JEC復材展展出T1100、M40X級牌號的碳纖維及其他產品
法國復合材料展JEC World是歐洲乃至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復合材料行業專業展覽會,展示了當前世界復合材料行業的最新技術和應用成果。
據悉,本次展會恒神股份攜眾多代表性產品登場:一是高性能碳纖維(T1100,M40X級),新一代產品的拉伸強度/拉伸模量都有了大幅提升,為航空、航天等高端技術領域裝備建設提供了新的材料選擇,產品主要性能指標如下:HF60(T1100級)碳纖維:拉伸強度7000MPa,拉伸模量320GPa;HM50E(M40X級)碳纖維:拉伸強度5700MPa,拉伸模量380GPa。
二是風電葉片主梁梁帽用碳纖維拉擠板材,HS系列碳纖維拉擠板材采用恒神自產的HF10J-24K/50K碳纖維拉擠成型,應用于風電葉片主梁梁帽,已通過國際權威認證機構DNV·GL頒發的24K碳纖維、碳纖維織物及碳纖維拉擠板的TYPE APPROVAL證書以及SHOP APPROVAL證書。
三是干法纏繞氣瓶,隨著技術的發展,新型燃料電池汽車以其續航里程長、加氫迅速等優點逐步受到市場的認可。目前70MPa高壓儲氫氣瓶是新型燃料電池汽車最主要的一種儲氫方式。恒神HF30F-24K/EM308TOWPREG預浸絲干法纏繞氫氣瓶具有纖維體積含量高、產品質量波動小、產品一致性好、纏繞速度快、生產效率高、生產成本和濕法纏繞相當等優勢。可廣泛應用于乘用車、公交車、動車用氫能高壓氣瓶。
四是多墻結構RTM成型副翼,多墻結構RTM整體成型副翼總長3336mm,寬592mm,高122mm,是應用于飛機機翼后緣的舵面結構件。RTM整體成型技術的應用,使此部件減少了數百個緊固件的使用,制件總重為18.46kg,大大降低制件的重量。采用碳纖維編織管成型副翼墻,使用碳纖維編織條作為捻子條填充三角區,大大提高了預制體的制備效率。
5.內蒙古中晶2500噸高性能碳纖維及氫能源氣瓶產業化項目一期工程開工
近日,內蒙古中晶高性能碳纖維及氫能源氣瓶產業化項目一期工程開工儀式在賽罕區中環產業城舉行。
據介紹,內蒙古中晶高性能碳纖維及氫能源氣瓶產業化項目一期工程開工是賽罕區建設千億級中環產業城的重要里程碑,是打造“中國硅材料之谷”關鍵開端。
賽罕區著力培育高端半導體級硅材料產業集群,規劃建設千億級中環產業城,打造“中國硅材料之谷”,全力推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該項目是配套中環產業城太陽能用單晶硅制造產業基地整體規劃,助力光伏及上下游產業鏈融合,保證單晶爐碳碳熱場原材料穩定供應的工程。項目地址坐落于中環產業城中心,規劃總投資30億元,其中一期項目投資3億元,占地88畝。項目新建設碳纖維碳化生產線一條,原絲庫一座,成品庫一座及相關配套設施,建成后可實現12K,T700級別聚丙烯腈碳纖維產能2500噸每年,實現年產值4億元,屆時中晶研究院將成為呼和浩特市首家具備高性能碳纖維生產能力的企業。預計項目整體需要用一年半時間建成投產。
據了解,目前,按照企業項目建設需求,賽罕區組建專班推進土地手續辦理,其中高性能碳纖維及氫能源氣瓶產業化、10GW光伏疊瓦組件項目用地手續已全部完成。此外,賽罕區已提前謀劃項目用地儲備工作,選定了1200畝用地,為中環產業城年內建設發展留足發展空間。同步配套完善生活類基礎設施,讓企業發展壯大、工人生活便利、產業充滿活力。
五、衛星通信行業
1.國內首次液體火箭公里級垂直起降飛行試驗成功
2022年5月6日,深藍航天自主研發的“星云-M”1號試驗箭完成了1公里級垂直起飛及降落(VTVL)飛行試驗,火箭在爬升和下落的過程中同時進行了橫向移動,最后降落至著陸場“靶心”位置不足0.5米的點位,“星云-M”試驗箭成功回收。
此次執行公里級試驗所使用的箭體依然是“星云-M”1號試驗箭,已經執行3次飛行任務、7次地面靜態點火,真正做到了液體運載火箭的可回收復用;其所配備的“雷霆-5”發動機,是國內首型使用3D打印技術實現整機制造的針栓式液氧煤油發動機。此次飛行任務的完成宣告了深藍航天在中國可回收復用火箭歷史上又攀登上了新的高度,離成功實現入軌及回收又邁進了堅實一步。
2021年7月-10月,“星云-M”試驗箭先后完成了十米級、百米級VTVL垂直回收飛行試驗,實現了國內液氧煤油火箭兩次零的突破。2022年5月,還是同一發火箭,又一次刷新了新的試驗高度。深藍航天成為目前全球除美國以外研發回收復用火箭速度最快的中國商業航天公司。
本次公里級VTVL垂直回收飛行試驗,標志著深藍航天僅用10個月3次發射試驗就達到2012-2013年SpaceX用一年多的時間8次的發射試驗達到的同等級試驗成果。深藍航天成為了全球第二家完成液氧煤油火箭垂直回收復用全部低空工程試驗的公司(第一家為美國的SpaceX)。
圖示:“星云-M”公里級VTVL垂直回收飛行試
“星云-M”公里級VTVL垂直回收飛行試驗具有四大技術亮點:
(1)飛行試驗成本大幅降低
在實現全箭垂直回收的前提下,再次執行飛行任務的成本僅為箭體生產制造成本的約1%,其中包括一些損耗件的更換、全箭的測試維護費用、推進劑費用等;
(2)單次點火工作時間更長
相比百米級試驗,公里級的VTVL垂直回收飛行試驗,發動機的單次點火工作時間有了大幅跨越,與入軌火箭單級發動機的工作時間更接近。與地面試車狀態不同,此次在真實飛行環境中考核發動機大范圍變推和長程工作的穩定性,在工程研制中更具有真實性和實際考核意義;
(3)橫向制導算法的應用
此次公里級試驗,在垂直起飛——垂直著陸的飛行過程中,加入橫向制導算法,預先裝訂目標點坐標,通過箭上計算機進行計算和規劃,發出橫向制導指令,導引火箭向目標坐標進行橫移,開展火箭異地返場回收技術驗證,為之后入軌火箭的異地返場回收復用、洲際旅行等進行先期技術驗證;
(4)公里級VTVL垂直回收飛行試驗,多項系數實現突破
此次公里級VTVL垂直回收飛行試驗中,飛行速度達到0.2Ma,飛行高度達到1公里,這是目前國內開展的飛行高度最高,飛行速度最快,飛行時間最長的垂直回收飛行試驗。
通過此次飛行試驗,進一步驗證了火箭垂直回收過程中的箭體空氣動力學問題、以及長時間的力熱及振動環境適應性、發動機長時間和大范圍的變推工作能力、可重復使用箭體結構及著陸緩沖裝置、橫向制導及姿態控制能力等關鍵核心技術,為后續開展10公里級垂直回收和入軌級回收打下了堅實基礎。
深藍航天CEO霍亮表示:利用回收復用運載火箭構建空天往返運輸系統,是人類開發宇宙空間資源和走向“深藍”的關鍵之一。深藍航天“星云-M”火箭公里級VTVL垂直回收飛行試驗的成功,也宣告了低空回收階段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星云-M”1號試驗火箭圓滿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下一階段,深藍航天將采用與入軌火箭完全相同的全尺寸試驗火箭,繼續進行高空回收試驗階段(類似于SpaceX第二階段采用全尺寸樣機“獵鷹9號R”進行的回收測試),向著10km、100km的高度快速突破邁進,最終實現入軌火箭一子級的可控回收和重復使用。
江蘇深藍航天有限公司(深藍航天)聚焦在液體回收復用運載火箭方向,是一家自研自產可回收復用火箭,并向市場提供發射服務的商業航天高新企業。
深藍航天總部位于江蘇省南通市,在北京亦莊和陜西西安分別設有火箭總體、液體發動機研發中心;在陜西銅川建有火箭動力系統測試基地。公司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和武器裝備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2021年7月,深藍航天完成了首次垂直起飛和垂直降落(VTVL)自由飛行,即被稱之為“蚱蜢跳”的運載火箭垂直回收飛行試驗。2021年10月,深藍航天再次完成百米級VTVL垂直回收試驗。2022年5月,深藍航天成功完成公里級VTVL垂直回收飛行試驗,并將按計劃執行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雷霆-20”的整機試車。商業航天擁有無限前景和空間,深藍航天作為這一朝陽產業的一員,將秉承務實、創新、嚴謹、高效的作風,立志成為太空運輸產業的推動者。
2.商業航天頻獲融資,火箭回收備受資本關注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商業航天迅速崛起,國內的政策利好為商業航天的發展帶來了結構性機會,眾多民營企業參與其中。此外,廣闊的市場也拉動了VC機構在該領域的“淘金熱”。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參與商業航天領域相關投資的VC/PE機構已達百余家,有投資人調侃稱,下一個萬億級的賽道在天上。
(1)政策利好帶來商業航天結構性機會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商業航天迅速崛起,國內的政策利好也為商業航天的發展帶來了結構性機會,眾多民營企業參與其中。2014年11月,《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商業航天,拉開了本土商業航天的序幕。2015年~2019年,《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關于促進商業運載火箭規范有序發展的通知》等一系列頂層政策的出臺,進一步為商業航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則首次將“航天航空事業”納入了“新基建”范疇。
在融資方面,例如商業火箭公司“深藍航天”頗為迅速,僅2022年以來已完成兩輪融資,今年初完成的A輪融資近兩億元,投資方為德同資本、歐瑞資本、銀河系創投等,投資機構的不斷注資也證明了商業航天可回收復用液體火箭方向的商業價值。
(2)太空挖礦,VC淘金熱
創投資本的熱情,助燃著商業航天逐漸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15年至今,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呈逐年增長勢態。艾媒咨詢數據顯示,從2015年起,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逐年擴大,2020年達10202億元,預計2024年突破兩萬億元大關。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參與商業航天領域相關投資的VC/PE機構已超100家。其中,經緯中國、順為資本、國科嘉和等機構表現尤為活躍,布局覆蓋商業航天產業鏈多個環節。例如,順為資本就先后布局了銀河航天、星際榮耀、千乘探索、深藍航天等商業航天企業;經緯中國則相繼投資了佳格天地、天儀研究院、星際榮耀等多家企業。
此前,國科嘉和基金合伙人丁潤強就曾公開表示,美國商業航天公司突飛猛進的發展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整個商業航天賽道未來能夠構建無限的可能性。“我們也看到,近年來在不同的細分賽道里,國內市場已經涌現出一些不錯的行業標桿,無論是運載火箭的企業、衛星企業,還是把衛星應用在不同領域的企業,有些玩家已經跑出來了,展現出了自己作為行業龍頭的潛質,這些因素助推了國內商業航天領域投資的火熱。”
3.商業航天公司眾星志連已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普華資本獨家投資
商業航天公司眾星志連于近日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普華資本獨家投資。該輪融資將主要用于公司微小衛星研發投入及星座試驗星的研制。
眾星志連是一家集研發、制造、運營于一體的微小衛星及衛星星座綜合服務提供商,孵化自浙江大學微小衛星研究中心。團隊在眾星志連創始人金仲和教授帶領下,自2000年以來,歷時20余年致力于微小衛星領域研究,通過多年積累,自主探索了一條以工業級器件為主,一體化設計,研制低成本、高可靠衛星的技術途徑,具備從部組件到整星的全鏈條研制能力。
據了解,團隊從2010年成功發射了我國首批公斤級衛星——兩顆“皮星一號A”至今,已成功研制并發射運行8顆衛星,目前尚有15顆衛星在研。眾星志連創始人金仲和認為,微納衛星已經從一個學生的訓練試驗,轉變為一個真正有商業價值的產業領域。其典型的應用領域,一是遙感應用,通俗解釋就是對地球拍照,形成衛星圖片;二是利用微納衛星進行通信;三是導航,未來如果要實現厘米級的自動駕駛導航,在近地軌道布設大量微納衛星是一條全球化的解決途徑。
但無論從商業模式,還是技術層面,微納衛星的推廣和迭代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降低成本。眾星志連的方法是從前端的研發設計、后端的生產制造兩個層面控制衛星的整體成本。在研發端,衛星結構可分為平臺與載荷,傳統的分艙設計會使衛星整體尺寸變大,在衛星整體發射質量、衛星成本都會存在諸多困難。眾星志連則采用了平臺載荷一體化的整體設計,從而極大的節省空間體積重量。同時還能夠讓衛星的研發周期從原來的3-5年縮短至6-10個月,降低了整體研發成本。在衛星制造過程中,眾星志連選擇采購民用工業級元器件,以替代昂貴航天級元器件及原材料,使衛星生產成本降至原來的一半左右,有利于實現衛星進一步的批量化生產。而團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衛星部組件產品已成功應用于國內50余顆在軌衛星。
在商業化落地層面,公司于2021年正式開展運營,2021年即收獲訂單4000余萬元,是國內外少有的具備衛星部組件到整星全鏈條研產能力的商業航天公司。公司總部位于杭州市城西科創大走廊的未來科技城區域,已形成50顆微小衛星整星和部組件的年產能力。目前,眾星志連還在規劃打造一個遙感衛星的星座,一期建設成本約25億(200余顆光學衛星和SAR衛星)。遙感星座一旦建立,可以為更多的產業領域帶來改變。團隊方面,公司創始人金仲和教授深耕微納衛星行業20余年,是國內高校中最早從事微納衛星研究的學術帶頭人之一,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學微小衛星研究中心主任,長期擔任我國載人航天預研專家組專家、衛星總體技術專業組專家、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專家。
六、金融資本市場
1.西安經開區金融開啟“批量招商”,累計金額355億元
近日,西安經開區舉行重點金融項目簽約暨優秀金融企業表彰會活動。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蘇虎超,市委常委、經開區黨工委書記康軍,市政府副市長孟浩等領導出席。當日活動焦點是經開區“劍指”打造金融服務業聚集區,一口氣簽下了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等9個項目,累計金額355億元。
當日重點簽約9大項目,累計金額355億,其中重點關注3個“百億項目”,以及唯一未披露金額的項目。
1:陜西陜投國有資本投資基金項目:100億規模,背后站著陜投集團,圍繞戰略新興產業培育等;雖然剛剛簽約,但發起方的投資能力早經市場檢驗。以陜投本土表現為例,國內領先的自主可控核心芯片提供商博瑞集信、研發創新藥的麥科奧特等都是其投中“標的”。
2:西安創投基金項目,西安首支定位于科創的百億母基金,成立短短幾十天內已經發布了申報指南,在西安市委市政府強調創新驅動與工業強市的背景下,目前已獲得國內多支知名創投機構的普遍關注。
3:西安綜改試驗基金,仍舊是百億規模,由直屬國務院國資委的中國國新、直屬于陜西省國資委的長安匯通和西安工投等發起。
4:西北大學朱雀金融研究院項目,朱雀是遷入西安的第一支公募基金,市場經驗豐富,西北大學金融教學科研資源優勢凸出,其所在的經管學院有陜西高校新型智庫(A類)和陜西省宏觀經濟研究院等省級智庫,雙方聯合打造金融改革與實踐創新智庫,令人期待。
其余5個如下。
1:陜金資系提質增效項目:陜金資和旗下陜西增信各增資10億元,總投資20億元;
2:陜西水務金融項目:省水務集團發起設立,包括融資租賃、商業保理、基金等項目,總投資15億元;
3:陜交控投資金融項目:陜交控投資集團通過股權收購及增資而成,總投資12億元。
4:西安工投新材料產業投資基金項目:西工集團發起設立,面向經開區領先優勢的新材料產業,總規模5億元。
5:西部秦創成長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項目:西部優勢資本投資公司發起設立,圍繞全省23條重點產業鏈,規模3億元。
2.央企近萬億元項目投向陜西,為陜西“補鏈強鏈延鏈”提供強勁動能
中車永濟電機是為高鐵、地鐵等軌道交通提供動力的龍頭企業。現在,這家央企也是西安軌道交通產業鏈的“鏈主”企業。“從央企投資、項目落地,再到央企擔當產業鏈‘鏈主’,自2020年9月央企進陜推進大會召開以來,央企與陜西的合作不斷加深。”陜西省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說。
一方面,央企圍繞陜西重點產業鏈布局了一批重大項目,為陜西“補鏈強鏈延鏈”提供了強勁動能;另一方面,央企把創新技術和創新管理融入項目建設,對陜西企業轉型升級起到引導作用。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底,陜西與駐陜央企累計簽約項目415個,投資總額9689.11億元;落地項目307個,投資總額6316.65億元。
(1)央企當“鏈主”做強陜西軌道交通產業
“自從擔任‘鏈主’后,我們看事情的角度發生了變化。以前著眼企業自身發展,現在更多從產業鏈項目的布局、配套、規模以及集聚效應思考,感覺身上擔子一下子重了。”中車永濟電機首席技術專家高永軍說。
中車永濟電機主要承擔軌道交通電傳動系統、供電系統、空調系統、智能運維系統等研發及產業化;在陜西有上游供應商128家,近3年在陜西平均每年采購金額20億元左右。“陜西有做強軌道交通產業鏈的基礎。”高永軍說。
目前,陜西正加快打造以西安為中心的“米”字形高鐵網;西安地鐵建成8條線路總里程259公里,初步形成了一條集科技創新、勘察設計、工程建設、裝備制造、運營維護、增值服務于一體的軌道交通產業鏈,但產業規模體量較小,配套不足,布局分散。
在中車永濟電機相關規劃中,產業鏈建設將依托既有企業及新引入企業,在西咸新區建強整車制造、維修等產業,在西安經開區完善關鍵零部件、整車制造、檢修產業,在航天基地發揮信號裝備制造產業作用,圍繞軌道交通產業鏈培育和形成一批專、精、特、新產品配套企業群體。
“在陜西西安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工作啟動的大背景下,我們希望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抓手,推動中車永濟電機等制造業央企和地方企業合作,做大做強陜西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據悉,今年上半年,中車永濟電機將在西安與本地企業合資設立混合所有制公司,達產后營業規模可達15億元。
(2)央企成為陜西轉型升級重要力量
4月16日,陜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在完成系統調試后正式投運。投運后,陜西每年可向湖北輸送清潔電力400億千瓦時。該工程是我國“西電東送”“北電南供”的能源大通道。
隨著陜西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和新能源開發,國家電網在陜西的投資逐年增多。據悉,2022年,國網陜西電力在陜西固定資產投資168.13億元,同比增長46.24%。其中,電網基建137.47億元,同比增長51.60%;生產技改、電網數字化、市場營銷等其他專項投資合計30.66億元。
據介紹,駐陜央企已成為陜西改善基礎設施、做大經濟總量、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發展質量的重要支撐。截至2021年底,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央企在陜子(分)公司共計1438戶,居全國第11位;資產總額2.37萬億元,居全國第11位,利潤總額912.4億元,居全國第9位,駐陜央企規模效益居全國前列。
在央企牽頭的戰略合作協議項目中,中國鐵道建筑集團、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國家能源投資集團、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等央企落地項目數量和完成投資額位居央企前列。
(3)細化保障助力央企進陜不斷提速
2021年4月,陜西印發《央企進陜長效工作機制》,進一步明確了工作思路,完善了工作機制,強化了組織領導。陜西省央企工作專班通過月度跟蹤、季度通報、年度總結、重點項目上門服務、不定期交流,多措并舉對接央企。截至2022年3月,陜西省央企工作專班共協調駐陜央企反映問題183項,已解決147項,正在辦理31項,持續跟進未解決問題5項。
據了解,各駐陜央企參與融入意愿強烈,中車永濟電機、西電集團、中國航發西航等積極向集團總部爭取擴大在陜項目布局和投資規模,并指定專人負責對接省央企工作專班辦公室,配合做好信息收集、材料報送,全力確保工作銜接順暢。
現在,央企進陜不斷提速,大項目好項目漸次落地。
重點項目進展更“快”。寶雞750千伏主變壓器擴建等一批主網架工程建成使用,彩虹光電擴產技改項目順利投產,國家能源錦界電廠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全流程示范項目成為陜西落地“雙碳”目標典型項目,國家能源榆林化工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項目實現了從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烴及各種化工產品“由黑到白”的完整產業鏈。中電科二十所牽頭的陜西省北斗產業創新聯合體、中國化學與陜西水務攜手合作打造的絲路國際水務科創園項目已落地秦創原。
產業升級結構更“優”。央企與陜西的合作項目正逐步向高端化、綠色化、特色化的方向邁進。415個項目中,風電、光伏、儲能、氫能等新能源項目有159個,投資總額2199.86億元;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及水利重大工程建設等“兩新一重”項目95個,投資總額3782.55億元,涉及太陽能光伏、煤制烯烴(芳烴)深加工、輸變電裝備、航空等陜西省12條重點產業鏈。
新增項目動能更“足”。據統計,“十四五”期間,陜西兵器、陜西移動、大唐陜西等駐陜央企將進一步加大在陜投資力度,部分新謀劃項目已在對接洽談中,其中計劃2022年新開工的意向項目約37個,預估投資總額944.54億元。
3.2022Q1投資節奏放緩,VC/PE市場格局加速洗牌
(1)2022年第一季度全國股權投資市場投資金額約2000億,投資節奏放緩
2022年第一季度,受國際局勢和國內疫情反復的影響,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節奏明顯放緩。根據清科創業(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數據,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共發生2,155起投資,同比下降27.5%;披露投資金額為1,968.2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47.1%。與2021年相比,2022年第一季度大額案例占比有所下降,投資規模超過10億的投資案例數占比由1.7%下降至1.2%,投資金額占比由42.3%下降至33.6%。
從不同市場看,2022年第一季度早期投資、VC、PE市場投資總量均同比下降。其中,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的投資金額同比下降超過47%,早期投資市場的投資案例數下降超過44%。另外,從細分領域看,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早期投資的機械制造行業投資案例增長快,而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本季度在汽車領域投資增長較快,投資案例數同比分別增長137.5%和31.6%。
(2)人民幣和外幣投資均有所下降,但外幣投資降幅更高
從投資幣種看,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人民幣投資金額和案例數分別為1,509.44億和1,923起,同比分別下降26.0%、21.7%;外幣投資和案例數分別為458.77億和232起,同比分別下降72.7%和55.1%。從數據看,外幣投資降幅較大,其案例數和金額的下降同比是人民幣投資的2.5倍和2.8倍。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美方對中概股監管不斷收緊,中企赴美上市進程緩慢;二是SEC對《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開始執行落實,在美已上市的中概股退市風險加劇,股價也集體受挫,美元基金退出渠道受阻。在此背景下,美元基金退出端的悲觀情緒向前端傳導,其投資隨之進入迷茫期,致使外幣投資案例數和金額銳減。
(3)前五大行業投資集中度近80%,汽車行業本季度投資活躍度大幅攀升
從行業分布來看,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投資行業集中度較高,近80%的投資案例集中在前五大行業。其中,IT、半導體及電子設備、生物技術/醫療健康三大行業的投資案例數均過400起,投資規模也均超過300億元,相對優勢十分明顯。
具體來看,2022年第一季度IT行業的投資案例數仍然位居第一,共發生540起;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增大的背景下,芯片國產化趨勢更加明顯,半導體及電子設備行業的投資熱度不斷升溫,投資案例數和投資金額排名也繼續上升,由2021年第三和第二上升至第二和第一;醫療健康行業投資案例數和投資金額分別為427起和312.96億,均位居全國第三。另外,在產業轉型升級和互聯網監管趨嚴等因素疊加影響下,機械制造投資活躍度超過互聯網,投資案例數排名上升至第四。
從增長速度看,2022年第一季度汽車行業增長速度較快,該行業融資規模和案例數分別同比上升51.2%和46.9%,均位于第一位。從大額案例看,汽車行業大額案例企業也不在少數,如長安汽車旗下的長安新能源B輪融資近50億,文遠知行和集度汽車融資規模也高達4億美元。
(4)機構避險情緒明顯,偏好中后期項目
從投資階段看,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中后期的投資案例數占比依然最多,擴張期和成熟期在全國占比超過63.9%,比2021年上升1.3個百分點。從輪次分布來看,A輪投資案例數最多,仍位居全國第一;天使輪投資案例數超過B輪,位居全國第二,且天使輪平均投資金額自2020年以來持續上升。從投資金額看,上市定增在全國的占比上升明顯,比2021年提升4.3個百分點。整體來看,投資機構仍有一定的避險情緒,中后期項目的占比仍然較大。
整體來看,受國際局勢和國內疫情反復影響,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節奏明顯放緩,再加上美方對中概股監管逐步收緊,中概股股價集體受挫,擬赴美上市企業進程延緩,美元基金退出渠道受阻,外幣投資風險不斷加大,其投資也進入迷茫期。在此背景下,項目估值也有所下降。
4.半導體行業估值下調,創始人愿意接受平輪投資
(1)近日半導體行業呈現罕見一幕,天價估值降了創始人放低姿態
無VC不投半導體的畫面,仿佛就在昨天上演。從2019年開始,中國半導體投資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熱鬧景象——過億元天使輪融資應接不暇,估值暴漲成為了家常便飯,一度連投消費的VC都改行看起了半導體。元禾璞華管理合伙人陳大同去年曾感嘆,“幾乎所有的VC都在看半導體。”2021年2月,GPU創業公司摩爾線程完成Pre-A輪融資,創立僅100天就躋身獨角獸行列,創下了最快獨角獸速度;到了11月,摩爾線程又完成了一筆20億元A輪融資,估值跳到了20億美元級別。
還有自動駕駛芯片獨角獸地平線。投資界去年6月曾獨家獲悉,彼時地平線完成高達15億美元大C輪融資。這一輪融資金額已經遠遠超過大多數知名公司的IPO,估值也漲至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0億元)。
“第一次聽說竟然還有C7輪。”參與地平線大C輪融資的某合伙人感慨。這一次融資爭搶激烈程度是創投圈歷年罕見。正如某位投資人彼時感嘆,“這一輪已經不是靠搶就能進,企業對投資方要求很高”。到了后面,純金融資本很難進,“能投進去就贏了”。
殊不知,2021年全球天使輪估值最高的項目就是來自中國,一家自動駕駛芯片企業。過去兩年,半導體估值暴漲現象成為了不少投資人刻骨銘心的記憶。轉折點是在2022年。隨著VC/PE出手放緩,半導體估值開始悄悄出現松動。黃偉,北京一家PE合伙人,他感慨過去兩年遇見的半導體項目,估值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但結合營收利潤來看,這賬根本算不過來。“但是,今年創始人都找過來融資,主動表示可以在上一輪估值基礎上加一點點,甚至平輪。”態度友好,少了之前的咄咄逼人。
最先感受到寒冷信號的,往往是那些沖在第一線的創業者們。黃偉透露,最近幾個月,不只一家被投企業的創始人找他溝通估值定價,“企業之前跑得太猛,創始人態度強勢,現在開始聽得進投資人給出的建議了。”
這是以往不會出現的一幕。過去三年,不少半導體創始人認為估值喊得越高越好,并沒有靜下來認真考慮融資節奏的可持續性。“現在變化很明顯,一些創業者主動冷靜下來,不那么糾結估值。”黃偉感嘆,企業核心競爭力永遠是技術創新,而不是估值,但這樣樸素的道理在過去幾年浮躁的環境下卻顯得違和,如今是時候回歸常識了。
所有人都在爭搶融資窗口。北京一位資深FA透露,他們所服務的半導體項目中,已經敲定估值的都已經抓緊在3月之前完成了融資,避免夜長夢多。
其實估值下調序幕才剛剛拉開。深圳一位半導體投資人坦言,相比新消費,半導體估值下調才剛剛開始,一些頭部項目依然搶手,好項目估值并沒有明顯下降。但隨著各種因素疊加,未來幾個月肯定會有一批半導體創業公司降估值。“目前大部分半導體創業公司還沒有造血功能,如今一級市場集體放緩,盲目堅持估值只會影響融資進展。”
(2)中一簽虧1.2萬元,半導體破發潮傳至一級市場
事實上,半導體估值回調在二級市場已經愈演愈烈。數據顯示,從2021年11月開始,國內A股半導體板塊持續下挫,截至今年4月27日,板塊指數跌幅已超過30%。破發情況更是不容樂觀。據投資界不完全統計,進入2022年,已有14家半導體公司IPO,僅有拓荊科技與納芯微上市首日沒有破發,投資者們往日的中簽“吃肉”變成了“割肉”。
其中,4月12日上市的唯捷創芯當日收盤跌幅更是超過36%,創下首日跌幅之最。據悉,唯捷創芯此次IPO發行價為66.6元/股,按照中一簽500股計算,中簽股民中一簽虧超12000元,“以前打新是中獎,現在打新是踩坑。”還有今年1月份上市的翱捷科技,由芯片老將戴保家掌舵,即便頭頂“基帶芯片第一股”光環依然難逃破發。
究其原因,二級市場對于尚屬虧損的半導體公司更加謹慎,即便前景看好也未必給予過高估值。以翱捷科技為例,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1-6月,公司分別虧損約5.37億元、5.84億元、23.27億元、3.72億元,未能實現盈利。此外,翱捷科技目前在售產品仍以2G到4G產品為主,面臨著諸多國際巨頭的激烈競爭。在這種情況下,IPO發行采用高定價,破發也就在所難免。
而今年“超募王”納芯微,去年一度傳聞發行市值高達500億,但今年出于謹慎考慮,最后公司發行市值200多億,采取了更為合理的定價策略。王平是唯捷創芯背后的投資方之一,他對于半導體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已經做足了心理準備,“準確地說,半導體估值在今年遭遇回調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只不過一些客觀因素加速了這一現象到來。”
王平直言,在一級市場,很多半導體企業在Pre-IPO輪時估值往往以當時的營收水平、毛利率等指標來判斷,實際上這已經到達了高點,甚至用天價來形容都不為過。而為了讓參與較晚的投資方也有錢可賺,這些企業在上市時大部分會冒險地采取高定價發行的策略,締造了一個個市值神話。
但現在,情況變了。“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不傻,如今他們更關注企業產品的核心壁壘,看的是企業能否在國際市場立足,能否真正實現國產替代。一旦被發現競爭能力沒那么強,二級市場不會再買賬,企業自然也就逃不過破發。”而且,隨著半導體行業日趨穩定,大多數芯片項目的PE倍數也會有所回落
估值體系變了,一級市場的投資策略也需要發生改變。以王平所在的投資機構為例,他們內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價值判斷體系,重點發掘半導體國產替代創新,更看重被投企業的預期成長空間,而不是跟風熱門項目,尋求所謂的快進快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