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導體芯片行業
1.Wi-Fi6市占率逐步提升,芯片巨頭開始提前布局下一代Wi-Fi 7
物聯網時代,Wi-Fi技術與人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無論是消費電子還是汽車、工業、智慧家庭等領域,Wi-Fi技術無所不在,蘊含極大發展潛力,因而深受芯片巨頭們的青睞。
目前各代Wi-Fi技術中,Wi-Fi 5(802.11ac)應用廣泛,Wi-Fi 6、6E(802.11ax)則處于不斷推廣與普及的階段。隨著高清視頻、VR/AR、高分辨率游戲、遠程辦公等應用需求不斷提升,再加上元宇宙概念興起,下一代Wi-Fi技術應運而生,以高通、博通、聯發科為代表的三大芯片設計巨頭開始布局更快、更穩定的Wi-Fi 7(802.11be)技術,Wi-Fi市場日益熱鬧起來。
Wi-Fi 6、6E有望成主流,Wi-Fi 7即將發力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集邦咨詢認為,2022年Wi-Fi 6、6E市占率將達58%,正式超越Wi-Fi 5技術,這主要是受各國如美、英、德、法、韓、日等已將6GHz頻段用于Wi-Fi技術,以及蘋果iOS、谷歌Android兩大手機陣營支援搭載與相關產業鏈積極布局所帶動。
在智能手機領域,Wi-Fi 6和6E的重要性將不斷凸顯。Wi-Fi 6E可減少網絡擁塞和干擾,同時Wi-Fi 6和6E的定時喚醒機制(Target Wake Time)功能可有效協調網絡流量,并且最大限度地延長智能手機的電池壽命。集邦咨詢預估,至2025年,支持Wi-Fi 6和6E智能手機市占率約80%以上。
2022年Wi-Fi 6、6E有望取代Wi-Fi 5成為主流技術。與此同時,新一代技術Wi-Fi 7技術也開始出現。
與Wi-Fi 6相比,Wi-Fi 7預計能支持高達30Gbps的吞吐量,最高網速可達46.4Gbps,是Wi-Fi 6最高網速的4.8倍;同時Wi-Fi 7將同時支持2.4 GHz、5 GHz、6 GHz三個頻段,根據信號的強弱在三個頻段的自動切換,也能根據現場網絡連接環境,自動調整網絡連接的負載狀況,將可提供更高速與穩定的網絡連接服務。
Wi-Fi 7將可帶來更快、更穩定的連網性能,對未來物聯網、游戲、元宇宙等體驗至關重要,這吸引了芯片巨頭提前布局。
巨頭瞄準Wi-Fi 7,高通、博通、聯發科新進展曝光
高通、博通、聯發科是全球前十大芯片設計廠商,同時也是Wi-Fi芯片頭部廠商,對Wi-Fi 7技術自然志在必得。今年以來,三家企業Wi-Fi 7技術迎來諸多重要新進展。
高通:Wi-Fi 7芯片明年大規模量產
5月4日,高通宣布推出支持Wi-Fi 7網絡的第三代高通專業聯網平臺產品組合,面向下一代企業級接入點、高性能路由器和運營商網關,支持6路至16路數據流網絡連接,該產品組合已出樣。
該平臺支持包括320MHz信道等Wi-Fi 7關鍵特性,通過高達33Gbps的無線接口容量和超過10Gbps的峰值吞吐量,將可在家庭與企業級網絡環境中的在線協作、遠程呈現、擴展現實(XR)、元宇宙和沉浸式游戲等應用領域帶來更好體驗。
在5月24日舉辦的COMPUTEX2022會上,高通資深副總裁暨連接、云端與網絡部門總經理Rahul Patel表示,Wi-Fi 7芯片現階段已開始出貨給客戶,預期終端產品年底前會問世,大規模量產則會落在明年。由于聯網需求超預期,高通看好明年或后年WiFi7在整體市場的滲透率就會達1成以上。
博通:為主要客戶提供Wi-Fi 7芯片樣品
今年4月,博通發布全套Wi-Fi 7無線解決方案,包括BCM67263,BCM6726,BCM43740,BCM43720和BCM4398等。
其中,BCM6726、BCM67263面向家用市場,BCM43720、BCM43740面向企業級市場。BCM4398是一款高度集成的 Wi-Fi 7和藍牙5組合芯片,針對手機應用進行了優化。
除此之外,博通還推出了首款Wi-Fi 7 SoC,稱為BCM4916,采用了四核心的Armv8處理器,擁有64KB的L1緩存和1MB的L2緩存,能夠提供24 DMIPS的性能。
聯發科:發布兩款Wi-Fi 7無線芯片
今年1月,聯發科宣布成功完成Wi-Fi 7技術的現場演示,面向主要客戶和行業合作伙伴帶來了兩項Wi-Fi 7的技術演示,驗證了其Filogic Wi-Fi 7技術可達到IEEE 802.11be定義的峰值速度。
同時,聯發科還展示了多鏈路操作(MLO)技術,該技術可以同時聚合不同頻段上的多個信道,即使頻段受干擾或出現擁塞,數據仍可無縫傳輸,從而實現更快、更可靠的網絡連接。
5月23日,聯發科發布Wi-Fi 7無線芯片Filogic 880和 Filogic 380,Filogic 880結合 Wi-Fi 7網絡接入點(無線AP)與先進網絡處理器的完整平臺,可為運營商、零售和商用市場提供業界先進的路由器和網關解決方案。該平臺提供可擴展架構,可支持五頻4x4 MIMO,網絡速率可達36Gbps。
Filogic 380旨在通過Wi-Fi 7技術賦能廣泛的無線終端設備,例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筆記本電腦、機頂盒和OTT流媒體設備。此外,聯發科還提供相應的平臺解決方案,可面向這些設備進行“開箱即用”優化,有助于簡化設計流程,大幅提升性能,縮短產品上市周期。
高通、博通、聯發科三大芯片廠商正不遺余力推動Wi-Fi 7發展,這也令業界期待Wi-Fi 7未來市場前景。
從廠商進展來看,Wi-Fi 7應用時間將落在2023年底~2024年初,Wi-Fi 7整體發展尚有投資設備、頻譜使用、部署成本、以及終端設備普及率等挑戰待克服,方能彰顯其技術效益。
2.滬硅產業擬15.5億元設立控股子公司,實施300mm半導體硅片擴產項目
5月25日,滬硅產業發布公告稱,公司擬通過全資子公司上海新昇出資155,000萬元,與多個合資方共同出資逐級設立一級控股子公司上海晶昇新誠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二級控股子公司上海新昇晶科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暫定名)、三級控股子公司上海新昇晶睿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暫定名),實施300mm半導體硅片擴產項目。上海新昇為上述各級子公司的直接/間接控股股東,是擴產項目的主要實施及推進主體。
據悉,該項目包括“集成電路制造用300mm單晶硅棒晶體生長研發與先進制造項目”拉晶產線建設和“集成電路制造用300mm高端硅片研發與先進制造項目”切磨拋產線建設兩部分,其中,后者為公司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的募投項目之一。項目建成后,將新增30萬片/月300mm半導體硅片產能,公司集成電路用300mm半導體硅片總產能達到60萬片/月,進一步夯實業務基礎、提高市場占有率。
公告顯示,此次與上海新昇共同出資的多個合資方中,大基金二期出現其中。今年2月,大基金二期已出資約15億元,參與滬硅產業定增。此次大基金二期將再次出手25億元,持續加碼300mm大硅片項目建設。
此外,全國社保基金、中銀投、混改基金、中建材新材料基金、海通創新投、上國投資管、武岳峰資本等企業也是合資方。目前,上海國盛集團、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大基金一期)均持有滬硅產業20.84%股權,并列為第一大股東。
滬硅產業強調,集成電路芯片特征尺寸不斷縮小和半導體硅片尺寸不斷增大越來越成為半導體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而300mm半導體硅片已經成為全球半導體硅片的主流產品。
滬硅產業已建立起一支具有較強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的技術隊伍,在300mm半導體硅片領域,公司共承擔了2項國家“02專項”,分別為《40-28nm集成電路用300mm硅片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與《20-14nm集成電路用300mm硅片成套技術開發與產業化項目》。
發展至今,公司300mm半導體硅片部分產品已獲得格羅方德、中芯國際、華虹宏力、華力微、長江存儲、長鑫存儲等多家國內外芯片制造企業的認證通過,在客戶上實現國內主要芯片制造廠商的全覆蓋、在下游應用上實現了邏輯、存儲、圖像傳感器芯片的全覆蓋。
此前,滬硅產業還宣布其全資子公司Okmetic將開展200mm半導體特色硅片的擴產建設,以擴大公司集成電路用200mm半導體硅片的生產規模。
3.AMD計劃加快CPU及GPU規格迭代,將全面導入小芯片chiplet技術
據《工商時報》報道,AMD計劃加快CPU及GPU規格迭代,并全面導入小芯片(chiplet)設計,以提高核心數及運算速度。
其中,新一代5nm Zen4架構CPU將于下半年推出,全新RDNA3架構GPU將以多芯片模組(MCM)技術整合5nm及6nm制程小芯片,由臺積電獨家代工。
報道引述業界人士指出,AMD今年在臺積電的主要投片集中在7nm及6nm,但第四季起會拉高5nm投片量。
AMD預期,第四季5納米總投片量將達2萬片規模,并已提前預訂明年臺積電5納米產能。
4.ASML計劃研發新一代EUV光刻機,單臺售價預計達27億元
據路透社報道,半導體設備巨頭ASML正在著手研發價值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75億元)的新旗艦光刻機,有望2023年上半年完成原型機,最早2025年投入使用,2026年到2030年主力出貨。
消息顯示,新一代High-NA EUV光刻機機型約雙層巴士大小,重量超過200噸。該設備精密度更高、所使用的零部件更多,可用于生產下一代芯片,芯片終端領域可覆蓋手機、筆電、汽車、AI等。
業界猜測,這款新機應該指的就是High-NA EXE:5200(0.55NA),在今年1月中旬,Intel宣布第一個下單訂購了ASML TWINSCAN EXE:5200光刻機,結合今年ASML Q1季度財報,EXE:52000已經訂出去不止一臺。
據了解,ASML下一代EUV 0.55NA平臺有望使芯片尺寸減小1.7倍,進一步提高分辨率,并將微芯片密度提高近3倍。
據悉,0.55NA光刻機比現售的0.33NA EUV光刻機大出30%,售價約是0.33NA EUV的2倍。目前,為克服技術挑戰,ASML正與全球最大的微電子研發機構IMEC共同建立測試實驗室。
目前,英特爾、三星、臺積電等代工廠正大幅擴產,其中臺積電、三星兩家在先進工藝制程較量不斷升級,據悉,今年他們先后宣布了將在今年量產3nm,業界推測他們所使用的設備應該就是ASML最新一代的0.33NA EUV。光刻機設備與芯片制程工藝相匹配,目前EUV光刻機暫時能滿足量產3nm的需要,但是3nm以下工藝卻難以勝任。這也是ASML加速研發新的光刻機的原因之一。
據近期外媒消息,臺積電等公司計劃在2023年開始生產2nm代。如果消息屬實,ASML高端光刻機將更加火熱。
接下來的幾年,ASML將會很忙。Q1財報會議上,ASML表示,隨著第二季度芯片制造設備的市場需求超過供應量,將上調長期營收預期,維持今年20%的營收增幅和55臺極紫外光科技的產能預期不變,并表示,2025年將能生產70多部極紫外光刻機。
二、激光器行業
1.杏林睿光發布1535nm人眼安全激光器
近日,經過技術人員不斷潛心研發,北京杏林睿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杏林睿光”)發布兩款新品——2.5kHz及5kHz的鉺玻璃(Er:glass)1535nm人眼安全激光器,新產品已經過-40~65℃高低溫測試,滿足100℃寬溫工作嚴苛要求,并已得到客戶的高度認可。杏林睿光一直致力于自主研發各類半導體激光器及微片激光器。
1535nm激光器通常也被稱作為1540nm激光器、1534nm激光器或1.54um激光器(即1.54μm激光器),是一類人眼安全的鉺玻璃激光器。杏林睿光最新推出的重復頻率為2.5kHz和5kHz的高重頻人眼安全激光器,在原有單脈沖能量40μJ@1kHz基礎上,采用相同的外形尺寸,經過多輪實驗,可實現單脈沖能量大于20μJ@2.5kHz或10μJ@5kHz輸出,適用于遠距離測距儀、避障雷達、氣象雷達等應用需求。
產品實物圖
光斑形貌&典型脈沖波形
技術參數表
杏林睿光成立十余年來一直專注于激光器與激光應用系統的自主研發和產業化,同時肩負為光電產業培養優秀工程人才的使命,已經為分析儀器、醫療美容、雷達測距、激光加工和科研教學等多個領域的客戶提供了諸多具有創新性和競爭力的產品。
2.激光加工控制系統企業北京金橙子IPO過會,2021年營收超2億元
5月2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委員會2022年第42次審議會議召開。據結果公告,北京金橙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
金橙子成立于2004年,是國內領先的激光加工控制系統企業之一,長期致力于激光先進制造領域的自動化及智能化發展。公司主要產品包括激光加工控制系統、激光系統集成硬件及激光精密加工設備等。2019-2021年度,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9242.31萬元、13513.30萬元和20281.49萬元;凈利潤分別為1605.55萬元、4019.70萬元及5262.53萬元。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實際控制人馬會文、呂文杰、邱勇和程鵬合計直接持有公司66.98%股權,并通過可瑞資、精誠至控制公司22.63%股權,四人合計控制公司89.61%股權。
中國激光產業的發展得益于激光作為一種加工工具在各領域的應用發展。激光加工離不開激光加工設備,而激光加工控制系統是激光加工設備自動化控制的核心數控系統,它以運動控制軟件為核心,與運動控制卡組合使用。從技術上來說,激光加工控制系統融合了計算機、激光與光學、運動控制與自動化、視覺追蹤等多領域先進技術,配套激光器、高精密振鏡等部件實現激光先進制造需求。
經過多年的發展,金橙子的產品系列覆蓋激光標刻、激光切割、激光焊接等多個領域。從激光控制系統細分領域來看,公司激光加工控制系統以激光振鏡控制系統為主,該控制系統主要應用于激光標刻、激光精密切割、激光焊接及其他微加工領域;主要適用于低功率激光器對應的多種微加工。公司激光振鏡加工控制系統包括標準功能控制系統、中高端控制系統。2019-2021年,公司激光加工控制系統銷售占比分別為70.03%、75.47%、72.62%。
3.瞄準808nm醫美市場,華光光電推出2000W、2400W、2600W宏通道疊陣激光器
近年來,在醫療美容市場,808nm半導體激光器應用發展迅速,現已成為主流脫毛儀器的核心光源。為滿足高端市場需求,華光光電新推出2600W808nm光錐一體宏通道疊陣激光器。經測評,該激光器在連續電流條件下的最大輸出功率達到2600W@100A,波長-電流漂移系數0.15nm/A,為目前業界領先水平。
圖1 激光脫毛原理
激光脫毛是依據選擇性光熱理論,通過合理調節激光波長、能量、脈寬,使激光穿過皮膚表層到達毛發根部毛囊,被毛囊、毛干中的黑色素選擇性吸收,產生熱效應并使毛囊消減,達到使毛發失去再生能力同時又不損傷周邊組織的效果。
808nm波長,激光脫毛“金標準”光源,三波長更加全能
不同的靶組織有其特定的吸收光波,而不同波長的光波又決定其在組織中的穿透深度。640nm-1200nm的光才能穿透到毛囊及以下深度,黑色素對各段光波均有良好的吸收,而血紅蛋白對紅光及波長更長的光波吸收率很低,水對短紅外以下的光波吸收極少,因此僅有可見光和短紅外波長的激光可以對人體進行脫毛。
人類皮膚通常分為6種類型,白皮膚為Ⅰ、Ⅱ型,黃皮膚為Ⅲ、Ⅳ型,棕黑皮膚為Ⅴ、Ⅵ型。從安全性及避免副作用的角度,755nm翠綠寶石因脈沖能量高,對于皮膚傷害大,只適用于白皮膚(I~Ⅱ型)脫毛,808nm半導體激光適用于白、黃皮膚(I~Ⅳ型)脫毛,1064nm的Nd:YAG適用于棕、黑皮膚(IV~VI型)脫毛。808nm波長因適用范圍廣、效果好、安全性高成為激光脫毛的“金標準”。隨著半導體755nm、1064nm出現,755nm也適用于白、黃皮膚,并實現三波長集于一體半導體激光器,可適用范圍廣,全面覆蓋六種皮膚。
圖2 波長與組織的吸收關系
圖3 不同波長的穿透深度
華光光電2000W、2400W、2600W新品
華光光電前期推出的808nm波長500W、1000W、1200W、1600W、1800W宏通道疊陣激光器憑借其良好的波長單一性,較好的穿透力,選擇性光熱作用,安全、快速、高效地去除人體任何部位和深度的毛發等諸多優點,一經推出,便迅速獲得了廣大客戶的好評。
為滿足高端市場需求,華光光電近期推出了755nm、808nm、1064nm單波長及三波長2000W、2400W、2600W以及光錐一體的宏通道疊陣激光器(圖1),該宏通道激光器采用了雙排結構,發光區面積為22x30mm(不帶光錐),其中2600W宏通道疊陣激光器在連續電流測試下的最大輸出功率達到2600W@100A(圖4),波長-電流漂移系數0.15nm/A,達到業界領先水平。
光錐一體結構,提升了能量密度和光斑均勻性,傳輸效率高達99%(圖5)。
華光光電開發的醫療美容用宏通道疊陣激光器性能優良,具有以下優點:
1、高可靠性:采用無鋁應變量子阱生長技術,避免了鋁粒子的不穩定性;
2、抗尖峰耐沖擊:巴條為特制脈沖專用巴條,耐尖峰,抗沖擊;
3、壽命長:耐高溫、壽命超過2000萬次,質量保證2年;
4、能量均勻,脫毛效果好,速度快:巴條發光點分布均勻緊密,能量均勻,大光斑,脫毛面積大,速度快。
三、新能源行業
1.贛鋒鋰業股權激勵計劃考核目標:今年凈利潤不低于80億元
5月25日晚間,贛鋒鋰業披露股權激勵計劃,擬向激勵對象授予的股票期權數量為217萬份,授予的股票期權的行權價格為118.86元/股。
值得一提的是,贛鋒鋰業本次股權激勵計劃的各年度公司層面業績考核目標似乎并沒有非常嚴苛。公告顯示,公司層面業績考核目標為:2022年凈利潤不低于80億元;2022-2023年累計凈利潤不低于180.00億元;2022-2024年累計凈利潤不低于280.00億元;2022-2025年累計凈利潤不低于380.00億元。
公告顯示,本激勵計劃擬授予的激勵對象總人數為113人,包括公司公告本激勵計劃時在公司(含分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任職的核心管理人員和核心技術(業務)人員。激勵計劃有效期自股票期權授予之日起至激勵對象獲授的股票期權全部行權或回購注銷完畢之日止,最長不超過60個月。
本激勵計劃授予的股票期權分四次行權,對應的等待期分別為12個月、24個月、36個月、48個月。業績考核目標為,2022年凈利潤不低于80億元;2022年至2023年累計凈利潤不低于180億元;2022年至2024年累計凈利潤不低于280億元。
根據公司2021年年報,2021年,贛鋒鋰業共實現營業收入111.62億元,同比增長102.0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2.28億元,同比增長410.26%。
如果按照上述業績考核目標下限計算,2022年凈利潤同比增幅需要達到53.02%。
從一季報增幅看,贛鋒鋰業首季增長較好。2022年一季度,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53.65億元,同比增長233.91%;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5.25億元,同比增長640.41%。
同日,贛鋒鋰業還發布公告稱,擬以自有資金不超過20億元在豐城市建設鋰輝石提鋰生產基地,形成年產5萬噸碳酸鋰當量的鋰電新能源材料產能。
投資內容為在豐城市建設鋰輝石提鋰生產基地,形成年產5萬噸碳酸鋰當量的鋰電新能源材料產能,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建設年產2.5萬噸氫氧化鋰項目,包括建設和生產相關的基礎設施、廠房、輔助設施和員工宿舍、安全生產設備、運營資金等。
2.蔚來汽車加快研發用電芯-Pack試制線建設,不排除后續大規模自建電池線
近日,上海企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平臺發布消息,蔚來汽車計劃在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新建研發項目,包括從事鋰離子電芯和電池包研發的31個研發實驗室,以及1條鋰離子電芯試制線和1條電池包pack線。
根據蔚來汽車提交的環評報告,該研發基地的總建筑面積達到22090.02平方米,施工期為2022年8月到10月,擬投資2.185億元。基地預計從事研發約250人,人員總規模達到400余人。
蔚來汽車方面表示,研發實驗室旨在探索鋰離子電芯和電池包在不同溫度、拉力、濕度等物理實驗條件下,電芯及電池包的充放電性能、溫度性能、安全性能等,探索電芯材料理化性質、配比、改性情況、注液優化條件、電池包裝配優化條件等。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在建設項目工程分析中,蔚來汽車明確,本項目試制線的建設為后續發展過程中可能的規模化生產做好前提探索,試制樣品用于后續深度開發。
言外之意就是蔚來汽車或將開始自造電池,同時也為后續規模化生產做準備,而此次項目將成為重要節點。不過,關于電芯和電池包的試制數量,蔚來汽車在環評報告中予以涂黑不披露。
圖/蔚來新建研發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
蔚來汽車的電池布局
維科網鋰電注意到,蔚來汽車的電池布局意識很早就覺醒,并且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擴大完善,因此目前領先于大部分車企。
2018年蔚來汽車就把換電和電池租賃模式作為核心商業模式。2020年8月,進一步推出BaaS服務(車電分離電池租賃方案),并在同月設立電池業務公司武漢蔚能電池,提供電池租用等服務,每月定期向客戶收取電池充電費,后期武漢蔚能電池還引入寧德時代等企業入股。
截至4月18日,蔚來汽車在全國的換電站總數已突破900座,累計換電服務量超800萬次。有了電池資產管理業務為基底,后續蔚來汽車繼續大展拳腳,積極構建多元化的電池供應體系。
2021年9月,蔚來汽車推出全球首個量產的三元鋰+磷酸鐵鋰的混合電池,即75度三元鐵鋰混裝電池包。
據介紹,該款電池采用新一代CTP封裝技術,既擁有三元鋰電池的高能量密度、較好的低溫性能,同時又兼顧磷酸鐵鋰電池的高安全、低成本等眾多優點。
在被稱之為未來主流技術方向的固態電池方面,蔚來汽車也早有布局。去年1月首發混合固液電池先聲奪人,目前最新進展是正與衛藍新能源積極展開合作,計劃基于ET7車型,推出單次充電續航1000公里的混合固液電池,預計在今年底或明年上半年開始量產,電池包容量達到150度電,能量密度為360Wh/kg。未來雙方還將開發更高比能量的電芯,包括400Wh/kg的混合固液電池等。
不過,蔚來汽車與衛藍新能源的關系遠不止如此。蔚來汽車電驅動和電池工業化高級副總裁曾澍湘為衛藍新能源董事,同時衛藍新能源目前的第一大股東為合肥藍色里程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持股比例19.2%。藍色里程的投資人中就包括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
自研電池還不夠,今年2月24日,蔚來汽車關聯企業蘇州蔚瑞作為投資人之一投資欣旺達汽車電池,出資2.5億元,持有2.01%的股權。
值得一提的是,蔚來汽車電池供應商名單將“添丁進口”。今年3月有消息稱,蔚來汽車已經和比亞迪展開定點合作,新車將采用比亞迪提供的磷酸鐵鋰電池。此外,如若后續與衛藍新能源合作的半固體電池成功配套,蔚來汽車也將新增一家電池供應商。
車企集體發力電池供應
不止蔚來汽車,構建多元化的動力電池供應體系,加大產能保障,已經成為當前國內外主機廠的通行做法,出發點都是為了不被扼制住“喉嚨”。而且主機廠的行動路徑極為清晰豐富,包括入股動力電池企業、新增電池供應商、自產電池和多路線產品并行等。
在入股動力電池企業方面,國內近有欣旺達汽車電池獲得“蔚小理”三大造車新勢力,以及上汽、廣汽、東風集團等老牌車企的聯手投資;遠有衛藍新能源獲得來自小米集團、華為等戰略機構的投資,而這也是小米投資的第五家動力電池企業,前四家分別為贛鋒鋰電、蜂巢能源、中創新航及珠海冠宇。
海外著名的就是大眾集團、寶馬集團等企業投資的瑞典電池制造商Northvolt;還有大眾中國成為國軒高科第一大股東(持股26.47%)等案例。
在新增電池供應商方面,目前大眾已確認寧德時代、國軒高科、萬向一二三、Northvolt為其動力電池供應商;寶馬擁有寧德時代、三星SDI、Northvolt、億緯鋰能等4家電池供應商;奔馳在寧德時代、孚能科技之后再度引入遠景動力,同時入股電池制造商ACC,并攜手意大利建廠;小鵬汽車擁有寧德時代、億緯鋰能、中創新航、欣旺達等4家電池供應商,同時和蜂巢能源也有定點項目在推進當中;特斯拉也傳言將采用比亞迪刀片電池......
在自產電池方面,截至目前,包括特斯拉、通用、福特、大眾、戴姆勒、現代、沃爾沃、保時捷、Stellantis等國際主機廠,相繼宣布通過自建、合建以及戰略合作等方式建設動力電池廠。
在多路線產品并行方面,特斯拉、奔馳、現代、Rivian等國際主機廠基本確立了高鎳三元與磷酸鐵鋰兩條技術路線并行。因此,自去年下半年開始,磷酸鐵鋰電池成為大熱門,在產量、裝機量等全面實現了對三元電池的全面超越。
此外,固態電池也是全球車企和電池企業的重要爭奪戰場。中國是產業鏈集群共同參與的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以中游電池企業研發主導,上游材料企業和下游車企聯動的格局,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孚能科技、國軒高科、輝能科技、贛鋒鋰電、清陶能源、衛藍新能源等電池企業,都早已布局固態/半固態電池開發,并與部分車企協同研發。
韓國是電池和材料企業的行動更為積極。LG新能源、SK On均已展開布局。
日本當前的固態電池格局是車企主導并親自參與研發,國家層面投入資金支持,豐田、本田、日產三家日本車企巨頭已齊集發力固態電池。
歐美則是國際大型主機廠通過自研、合作或投資的方式搶灘布局。大眾、寶馬、福特、奔馳、Stellantis等車企都已扶植起自家的固態電池企業。
3.寶馬牽手華友循環,實現動力電池原材料閉環回收
5月25日,寶馬集團宣布與浙江華友循環科技有限公司(“華友循環”)攜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打造動力電池材料閉環回收與梯次利用的創新合作模式,首次實現國產電動車動力電池原材料閉環回收。
自2015年以來,我國電動汽車市場發展迅猛,車用動力電池也迎來快速增長。按照汽車動力電池使用壽命推算,過去數年間銷售的電動汽車將陸續進入退役期。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預計2025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退役量將達到78萬噸。
與此同時,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水漲船高,落實廢舊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工作,也具有緩解供應瓶頸,平抑原材料價格的經濟效益。
“動力電池原材料等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相關大宗商品價格高企。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尤其需要貫徹循環理念,增加再利用材料的使用,減少對珍稀原材料的依賴,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支持中國雙碳目標的實現。”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樂先生表示。
在廢舊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上,目前主要分為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再利用兩種方式。對于剩余容量較高的退役電池可優先遵循梯次利用原則,繼續應用于儲能及低速電動車等領域。對于不符合梯次利用標準的廢舊電池,則可遵循拆解回收再利用原則進行拆解、粉碎、篩選、提取動力電池中的鎳、鈷、鋰等核心原材料,并再次用于動力電池生產。
為了最大程度提升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率,寶馬基于循環理念,在中國實現了客戶端以及工廠內廢舊動力電池的100%回收利用。根據協議,寶馬與華友循環將合作對動力電池進行拆解,并通過華友循環先進的綠色冶金技術,高比例提煉電池中鎳、鈷、鋰等核心原材料。分解后的原材料將提供給寶馬的電池供應商,用于生產全新動力電池,實現動力電池原材料的閉環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與原先動力電池拆解回收再利用方式不同的是,動力電池材料閉環回收模式可實現高比例提煉的核心原材料100%返回到寶馬自有供應鏈體系,并再次用于寶馬新能源車型動力電池的生產制造,從而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有效減少礦產資源開采中70%的碳排放量。
在梯次利用方面,早在2020年,寶馬集團便與華友循環合作開發廢舊動力電池在工廠叉車上梯次利用的場景,成為中國首家實現動力電池梯次利用的汽車制造商。此次實際上是寶馬集團與華友循環在既有伙伴關系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合作。
寶馬集團表示,動力電池梯次利用的應用范圍將拓展至整個沈陽生產基地。雙方也在繼續深入探索多種使用場景,未來不止工廠內的叉車,托盤車及儲充一體化的儲能站也將使用寶馬廢舊動力電池。根據規劃,寶馬集團計劃到2030年將單車全生命周期平均碳排放較2019年降低至少40%,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億噸。
此次,寶馬攜手產業鏈上下游布局動力電池回收、梯次利用,以及原材料閉環管理,對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通過與華友循環的深化合作,退役動力電池的剩余價值將得到充分發揮,動力電池原材料開采及生產環節所產生的碳排放也將得以大幅降低。
4.引入6家戰投共計2.49億元,東方電氣旗下東方氫能完成增資擴股
5月20日,東方電氣(成都)氫燃料電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氫能)增資擴股簽約儀式成功舉辦。
據悉,本次東方氫能增資擴股項目成功引入川投集團、東方鍋爐、南鋼股份、興星基金、氫城成長基金、九疇基金共6家新的戰略投資者,增資金額合計2.49億元,合計持股比例為19.97%。
東方氫能是東方電氣集團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的核心平臺,致力于成為世界一流的燃料電池供應商和服務商,竭誠為客戶提供氫能利用整體解決方案及燃料電池相關的核心設備和一流服務。
經過長達十年時間積累,東方氫能已在燃料電池領域擁有專利125項,公司產品包括:膜電極、電堆、燃料電池發動機、供氫系統、燃料電池車輛動力總成解決方案(燃料電池發動機、驅動電機、電機控制器、整車控制器等)、燃料電池測試平臺,并提供相關技術開發、技術咨詢、運維等服務。應用領域覆蓋交通(車輛、船舶、無人機)、航天、分布式發電和備用電源等。
本次增資擴股后,將讓東方氫能擁有更加充足的資金進行研發及生產。
5.海馬汽車在困境中戰略轉型氫能汽車,計劃5年推廣超2000臺氫能源汽車
近日,海馬汽車在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回答投資者時表示:海馬汽車戰略部署將深耕氫能汽車。根據海馬汽車此前公布的信息,其已完成首款氫燃料電池汽車樣車開發,第四代氫燃料電池汽車正在研發中,計劃在“十四五”期間,逐步投入約2000臺氫能源汽車進行示范運營推廣。
作為我國老牌車企,海馬汽車早在1988年就已成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實現對埃及、智利、菲律賓、越南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整車出口,在“一帶一路”沿線建設KD(散件組裝)工廠,曾是中國汽車品牌的代表。
但在近年間,海馬汽車不僅在激烈的競爭中掉隊,還變成了造成新勢力小鵬汽車的代工廠。旗下車型銷量也從一度超過20萬臺下滑至2020年的不足2萬臺,為了擺脫困境,海馬汽車還曾賣房子、賣股權籌措資金。
期間,海馬汽車也試圖通過電動汽車挽回銷量,初期還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歡迎,但當其他車企將電動汽車帶上更智能、續航更長、設計更驚艷的維度后,海馬汽車再一次敗下陣來。
數據顯示,今年前4月,海馬汽車共售出11721臺汽車,同比增長600.7%,迎來了久違的爆發式增長,其中新能源汽車愛尚EV銷量僅為50臺。
因此,海馬汽車將目光轉向了小眾但市場潛力巨大的氫能源汽車,在傳統燃油車和電動汽車上接連失利后,海馬汽車明顯用心了不少。
2021年11月24日,海馬汽車宣布公司水制氫與高壓加氫一體化實驗裝置項目建設完成。該項目主要由制氫設備、多級氫氣增壓設備、儲氫設備、70MPa高壓加氫設備等構成,并兼顧未來擴展升級要求。作為海南省首座電解水制氫與高壓加氫一體化項目,該項目建設的順利完成,標志著公司將具備氫燃料電池汽車用高純度氫氣制備與70MPa高壓氫氣加注能力。
產品方面,海馬汽車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70Mpa氫燃料電池MPV,已經于2020年首次亮相,一次加滿氫氣僅需3-5分鐘,續航里程可達800km。
可以看到,為了不在氫能賽道上重蹈覆轍。海馬汽車在氫能汽車核心技術及配套設施上,都做好了充分準備,氫燃料電池MPV上市后必將成為海馬推廣2000臺氫能源汽車計劃中的主力車型,也有望讓海馬汽車這個老牌車企重新回到一線品牌的隊伍。
四、復合材料行業
1.光威復材擬設立全資子公司剝離先進復合材料業務
光威復材公布,公司于2022年5月20日召開第三屆董事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公司對外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的議案》,同意公司以自有資金1億元出資設立全資子公司“威海光威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最終核準為準)。
隨著碳纖維應用的不斷拓展和國產碳纖維能力的不斷增強,碳纖維復合材料業務日益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根據公司發展戰略、發展規劃和整體產業布局,為促進公司復合材料業務的快速發展,公司擬將開展先進復合材料業務的復合材料板塊從上市公司母公司剝離出來成立全資子公司。
2.吉林化纖首條35K風電專用大絲束碳化線一次開車成功,單線產能超2500噸
5月22日,在吉林化纖國興碳纖維公司3號車間,隨著設備啟動,黑色碳絲纏繞成筒,吉林化纖首條35K風電專用大絲束碳化線一次開車成功,這標志著年產6000噸碳纖維項目首條生產線順利開車。該條碳化線單線產能在2500噸以上,是吉林化纖疫后投產的第一條生產線。
2021年以來,以吉林化纖為龍頭的40萬噸碳纖維全產業鏈項目,正在以千帆競發、只爭朝夕之勢全力加快推進。15萬噸原絲項目、1萬5千噸、6萬噸碳化項目,1萬2千噸復材項目、2萬噸復合材料制品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4月份,集團公司生產經營實現逆勢上漲,纖維銷量同比增長25%,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45%。
3.延伸碳纖維下游應用,中簡科技擬聯合高管現金收購科尚智能100%股權
中簡科技5月23日公告,擬與公司董事長楊永崗及董事、總經理溫月芳共同以現金收購常州科尚智能家居有限公司(下稱“科尚智能”)100%股權,收購完成后對其進行更名、更改經營范圍并增加注冊資本至2800萬元,暫定名稱為“中簡新材料發展(常州)有限公司”(下稱“中簡新材料”),以最終工商登記注冊為準。
公告稱,此次收購、增資是為進一步延伸碳纖維在下游的應用提供基礎,未來將成為公司碳纖維及相關產品在航天、民航等領域開展應用的重要平臺,能有效補充公司以碳纖維為核心的新材料產業鏈,符合公司及全體股東的利益,對公司戰略發展及日常經營有積極作用。
中簡科技是專業從事高性能碳纖維及相關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產品為碳纖維及其織物,公司成立以來始終聚焦主業、堅持自主創新,圍繞高性能碳纖維產業化開展研發制備工作,已率先實現了ZT7系列高性能碳纖維產品在國家航空航天領域的穩定批量應用。公司技術團隊完全掌握了設計、工藝、控制綜合等碳纖維制造核心技術。
科尚智能成立于2016年1月11日,注冊資本10萬元,自然人祝維平持有100%股權,公司未開展業務。2021年,科尚智能期末資產總額4.98萬元,凈資產4.98萬元,負債總額0,營業收入0,凈利潤-0.01萬元。
本次交易價格以科尚智能截至2022年3月31日凈資產49424.13元為依據,經各方協商確認交易對價為5萬元,由中簡科技受讓其51%的股份,由楊永崗及一致行動人溫月芳受讓其49%的股份,結合后續業務發展規模,后續擬以上述比例對該新材料業務公司共同增資至2800萬元。
收購增資完成后,中簡新材料股權結構為:中簡科技持股51%、楊永崗持股16%、溫月芳持股33%。由于公司董事長楊永崗、董事及總經理溫月芳為公司實際控制人,故本次共同對外投資事項構成關聯交易。本次關聯交易金額未超過3000萬元且未超過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絕對值5%以上,本關聯交易無需提交公司股東大會審議。
中簡科技沒有直接新設而是采取增資收購現有的公司,或許與公司業務發展需要有關。中簡科技稱,公司為進一步延伸碳纖維在下游的應用,擬投資子公司開展下游新材料業務,子公司產品涉及航天、民航等領域,主體成立36個月方可申請經營相關業務資質。綜上考慮,經初步遴選,擬收購一家設立時間36個月以上的公司作為子公司,收購完成后將對該公司進行更名、變更經營范圍、增資擴股等規范調整,待其符合要求后,開展新業務。考慮到新業務與現有業務的關聯度、業務開拓風險、人員組織架構、投資回報率等要素,公司最終做出了上述增資收購方案。公司稱,上述共同投資是經公司及各方協商一致的結果,各方按照出資方式及金額確定股權比例,按照市場規則進行,符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存在有失公允或損害公司及公司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利益的情況。
4.福田汽車率先使用復合材料板簧,“運煤神器”歐曼GTL輕盈版上市
日前,福田汽車針對煤炭等資源類運輸細分市場推出了一款輕量化車型——歐曼GTL輕盈版2.0。歐曼GTL輕盈版2.0牽引車懸架率先布置應用全新一代復合材料板簧,這一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技術應用,或將再一次開啟重卡技術創新的新時代。
為了讓用戶能直觀看到復合材料板簧的優勢,歐曼專門在一個專業實驗室進行了兩種板簧的對比測試,并全天24小時不間斷直播。此次測試由稱重對比、耐久性對比和承載性對比三部分組成。
在稱重對比測試環節中,復合材料前、后板簧分別重26.6kg和27.63kg,而金屬板簧則分別為55.89kg和73.86kg,共計減重75.52kg。根據卡車自重用戶敏感度分析數據顯示,運煤車輛自重每減少100kg,便可帶來每年3500元左右收益。如此算來,選擇復合材料板簧,單車降重151.04kg,單車預計可為用戶帶來至少5200元的年回報收益。
現場稱重
在承載性對比測試中,分別以2倍、2.5倍核定載荷對前板簧進行15分鐘壓力測試,結果復合材料板簧變形量為0,而金屬板簧變形量為3mm。按照行業標準永久變形量小于4mm即為合格,但變形量越小,整車左右穩定性越好。也就是說,同條件、同時長壓力下,質量更輕的復合材料板簧左右整車高度變化為0,整車左右傾斜度為0,用戶全生命周期用車更安全。
現場承載性測試
在耐久性對比測試環節,設定16.8噸核定載荷作用力,行業標準單片簧實際承載為8噸,設定承載強度是實際的2倍,最終實測復合材料板簧的耐久性為40萬次仍未失效,金屬板簧19987次即失效,二者達到超過20倍的差距;按照行業標準單片后板簧承壓15萬次,整車B10壽命為120萬公里,歐曼輕盈版2.0根據實測保守估計整車B10壽命可達200萬公里以上。
現場耐久性測試
除實驗數據外,復合材料板簧的安全指數與維修便利程度同樣優于金屬板簧。根據歐曼研發中心整車特性總工程師、懸架系統設計高級經理李軍介紹,基于材料特性,復合材料板簧并不會發生脆斷現象,而是呈線性斷裂,卸去貨物后即可回彈繼續行駛,安全性和維修便利性都遠高于金屬板簧。基于以上數據和事實,搭載復合材料板簧的歐曼GTL輕盈版2.0,不僅更輕質,而且更耐用、更安全。
五、衛星通信行業
1.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2021年總產值達4690億元
近日,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在京發布《2022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
白皮書顯示,2021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4690億元人民幣,較2020年增長16.29%。其中,包括與衛星導航技術研發和應用直接相關的芯片、器件、算法、軟件、導航數據、終端設備、基礎設施等在內的產業核心產值同比增長約12.28%,達到1454億元人民幣,在總體產值中占比為31%,增速高于去年。由衛星導航應用和服務所衍生帶動形成的關聯產值同比增長約18.20%,達到3236億元人民幣,在總體產值中占比達到69%。
當前,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企事業單位總數量保持在14000家左右,從業人員數量超過50萬。截至2021年底,業內相關上市公司(含新三板)總數為90家,上市公司涉及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的相關產值約占全國總體產值的8.7%左右。同時,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2021年,中國衛星導航專利申請累計總量(包括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突破9.8萬件,繼續保持全球領先。
截至2021年底,國產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塊銷量已超過2億片,季度出貨量突破1000萬片,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終端產品社會總保有量已超過12億臺/套(含智能手機)。2021年國內厘米級應用北斗高精度芯片、模塊和板卡的總出貨量持續增長,達到120萬片,伴隨芯片等基礎產品技術的持續突破,國內建立并實施了北斗基礎產品認證檢測制度。
隨著北斗在大眾及相關行業領域進一步深化應用,正在形成一系列新興數字化應用場景。2021年國內衛星導航定位終端產品總銷量超5.1億臺,其中具有衛星導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3.43億臺,汽車導航后裝市場終端銷量達到477萬臺,汽車導航前裝市場終端銷量達到681萬臺,各類監控終端銷量達到317萬臺。在交通領域,目前全國超過780萬道路營運車輛、4萬多輛郵政快遞干線車輛、47000多艘船舶應用北斗系統;長江干線北斗增強系統基準站和水上助導航設施數量超過13106座;近500架通用航空器應用北斗系統。
2021年,具有傳統發展優勢的五大產業區域和產業發展重點城市積極結合國家戰略和自身特點,在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全面布局,鞏固了區域發展特色優勢,總體保持穩定增長。根據研究統計,2021年,五大區域實現綜合產值3535億元,在全國總體產值中占比高達75.37%。其中,京津冀地區綜合產值達到1009億元,居五大區域發展之首,珠三角地區綜合產值達到967億元,長三角地區綜合產值達706億元,華中地區綜合產值達到469億元,西部地區綜合產值達到384億元。
2.中國航天科工成立智能科技研究院,注冊資本5億元
5月17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新增對外投資,新增投資企業為航天科工集團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投資比例100%。
航天科工集團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于2022年5月9日成立,法定代表人為程進,注冊資本5億元,經營范圍包含人工智能行業應用系統集成服務;人工智能理論與算法軟件開發;人工智能應用軟件開發;人工智能硬件銷售;智能無人飛行器銷售等。該公司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100%控股。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于1999年6月29日成立,法定代表人為袁潔,注冊資本187億元。公司經營范圍包括國有資產投資、經營管理;各型導彈武器系統、航天產品、衛星地面應用系統與設備等的研制、生產、銷售。公司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100%控股。
3.商業航天機電運動部件制造商微動時空完成Pre-A輪融資,打造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航天器“生命線”
近日,國內首家商業航天核心機電運動部件制造商——微動時空對外宣布,其已完成由前海基金投資的數千萬級Pre-A輪融資。這是微動時空繼2021年11月天使輪融資后,半年內完成的第二輪融資,將用于航天器“生命線”衛星太陽帆板驅動裝置(SADA)產品序列定型與交付。
微動時空成立于2021年4月,擁有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太陽帆板驅動裝置(SADA)是航天器電源分系統和控制分系統的核心部件,能夠大幅提高太陽能轉換成電能的能源效率、提升航天器有效在軌工作時間,是航天器的“生命線”。
近年來,太空探索及航天產業商業化成為世界各國航天項目重要課題。面對太空時代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面對先占先得,寸土寸金的太空空間軌道資源,中國正加快衛星發射速度,計劃在7年時間完成2萬顆衛星發射。2021年,“天宮一號”成功入軌使中國載人航天進入“空間站時代”,“天問一號”登陸火星、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成功發射,國家航天局4月公布著手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統,火星取樣返回,論證構建環月球通信導航衛星星座等航天計劃,顯示中國航天將堅持面向世界航天發展前沿、面向國家航天重大戰略需求。
微動時空是國內首家商業航天核心機電運動部件制造商,致力于研制高性能、高可靠性、長壽命、低成本的空間執行機構產品,以太陽帆板驅動裝置(SADA)為切入點,進入千億級航天器運動部件市場,為全球市場提供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
首臺500W級單軸太陽帆板驅動機構(SADM)與驅動電子(SADE)
微動時空首款SADA產品于2021年11月轉入正樣階段,產品核心電傳輸組件于2022年2月完成模擬LEO軌道環境50年加速壽命試驗,驗證了產品在軌機械運動和電傳輸可靠性。公司技術團隊對SADA驅動控制電子部件(SADE)進行了空間輻照環境分析,采用新型空間輻照防護技術對SADE實施抗輻照加固。經多輪試驗驗證,上述抗輻照加固技術可以屏蔽SADE90%的輻射劑量(TID),極大提高SADE抗輻照性能和可靠性。2022年4月,微動時空完成了對SADA核心組件的10年在軌輻照總劑量(經過太陽活動極大年)模擬試驗驗證,充分證明核心組件可以滿足當前國內大部分1000km以上經地球輻射帶軌道、8年在軌壽命的衛星星座任務要求。微動時空SADA產品將按計劃于2022年6月交付客戶驗收,預計2022年第三季度擇機隨兩顆整星任務相繼發射入軌。
微動時空創始人姜亮表示:“微動時空存在的意義,就是空間飛行器核心機電部件的標準化,模塊化,貨架化,解決商業航天企業空間機構部件選型采購遇到的問題。公司將為衛星制造商提供品質可靠具備飛行經歷,價格公開透明,貨期穩定,可隨時下單批量采購的標準可靠穩定的產品”。
微動時空認為可靠性與批量穩定快速交付能力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公司通過技術創新,產品模塊化、通用化設計,降低組織管理成本以及批量排產制造和試驗,降低客戶采購成本與采購周期,成為客戶可信賴的空間運動部件產品供應商。近期微動時空完成了電傳輸能力1.5kW級單軸SADA和3kW級雙自由度SADA產品兩款產品的設計。即將投產開展鑒定試驗,并計劃在年內實現在軌驗證。
由微動時空團隊研制的航天器核心部件——導電滑環組件,通過不同電傳輸組件的組合,可為衛星總體研發制造單位配套200W、500W、1.5kW、3kW直至5kW級電功率傳輸能力的單/雙軸系列SADA產品。屆時產品線可覆蓋物聯網衛星、通信衛星星座、導航增強衛星、光學遙感衛星與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的應用。
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9.5萬家航天相關企業,作為唯一一家專注研發制造航天器“核心機電運動部件”的商業航天創業公司,微動時空的技術團隊具備持續研發創新并快速技術迭代驗證的能力。創始人自2005年起從事空間機構領域的技術、市場與國際合作工作,技術核心團隊均具備十年以上SADA技術工作經驗,對產品和應用有深刻理解的同時,對于空間機構領域的技術與前沿發展趨勢也具備全球視野和格局。公司團隊目前同步在規劃擴大產能,落地生產線,建設“核心機電驅動部件”標準化規模化研發制造技術能力。
微動時空一直在拓展空間機構領域前沿技術與應用研究,其中部分技術已成為產品核心技術壁壘或降低產品成本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微動時空也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微動時空2021年10月獲批正式成為國際宇航聯合會(IAF)會員單位。今年11月,微動時空將繼續在德國不萊梅舉辦的Space Tech Expo Europe2022峰會上參展,屆時將發布全球獨創的新型電傳輸組件產品。
微動時空國際業務負責人、SADA技術專家Peter Hans博士表示:“過去幾年,可以觀察到的趨勢是航天業務從單一大體量復雜衛星轉移到成本低得多的為通訊和地球觀測連續服務的小型衛星星座。在這一趨勢中,許多新的中小型初創企業通過提供小衛星部件進入這個‘新航天’市場。微動時空憑借來自中國知名和廣受好評的航天機構的技術支撐,以及國家支持的航天產品在軌驗證機會,在這個快速增長的航天市場中處于完美的位置。中期來看,這是一個國際范圍的大市場”。據介紹,Hans博士曾在歐洲最大的獨立衛星部件公司RUAG Space公司任副總裁,帶領公司的衛星核心部件產品進入全球衛星總體單位供應鏈,對海外市場產品開發及銷售具有成熟經驗。
本輪投資方前海基金合伙人司徒遠縱表示:在今年年初發布的《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明確指出‘擴大政府采購商業航天產品和服務范圍,推動重大科研設施設備向商業航天企業開放共享,支持商業航天企業參與航天重大工程項目研制,優化商業航天在產業鏈中布局,鼓勵引導商業航天企業從事衛星應用和航天技術轉移轉化’。作為唯一一家專注研發制造航天器“核心機電運動部件”的制造商,微動時空擁有全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微動時空的使命是為中國航天產業加速商業化,大幅降低人類進入太空時代成本做出應有的貢獻!這是我們投資微動時空的初心愿景!
六、金融資本市場
1.“轉板第一股”觀典防務近日科創板上市
觀典防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A股股票將在本所科創板上市交易。該公司A股股本為23,751萬股,其中11,235萬股于2022年5月25日起上市交易。證券簡稱為“觀典防務”,證券代碼為“688287”。觀典防務上市后的交易事項適用本所關于科創板上市公司的有關規定,上市后前五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上市首日開盤參考價為21.88元/股。公司公告如下:
一、轉板上市初期投資風險特別提示
本公司股票將于2022年5月25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本公司提醒投資者應充分了解股票市場風險及本公司披露的風險因素,在轉板上市初期切忌盲目跟風“炒新”,應當審慎決策、理性投資。
公司就相關風險特別提示如下:
(一)限售期結束后股票價格波動加大的風險
本次轉板上市的無限售流通股11,235.0000萬股,占轉板后總股本比例約為47.3033%。轉板公司相關股東本次轉板上市的主要限售情況如下:
“轉板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自公司轉板上市之日起12個月內,不得轉讓或者委托他人管理其直接和間接持有的本公司轉板上市前已經發行股份(以下簡稱轉板上市前股份),也不得提議由轉板公司回購該部分股份;限售期屆滿后6個月內減持股份的,不得導致公司控制權發生變更。
轉板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所持本公司轉板上市前股份,自公司轉板上市之日起12個月內不得轉讓。轉板公司核心技術人員自公司轉板上市之日起4年內,每年轉讓的本公司轉板上市前股份不得超過上市時所持公司上市前股份總數的25%,減持比例可以累積使用。
轉板公司股東所持股份在轉板公司申請轉板上市時有限售條件且轉板上市時限售期尚未屆滿的,該部分股份的剩余限售期自轉板公司轉板上市之日起連續計算直至限售期屆滿。”在限售期結束后,公司無限售流通股數量增加,存在股價波動性加大的風險。
(二)科創板股票交易風險
觀典防務上市后的交易事項適用上海證券交易所關于科創板上市公司的有關規定。科創板股票競價交易設置較寬的漲跌幅限制,轉板上市的股票上市后前5個交易日內,股票交易價格不設漲跌幅限制;上市5個交易日后,漲跌幅限制比例為20%。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在企業上市首日漲幅限制比例為44%、跌幅限制比例為36%,之后漲跌幅限制比例為10%。科創板對股票上市初期的漲跌幅限制放寬,提高了轉板公司股票交易風險。
(三)公司轉板市盈率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的風險
根據《轉板辦法》,轉板公司股票在科創板轉板上市首日的開盤參考價原則上為轉板公司股票在全國股轉系統最后一個有成交交易日的收盤價,因此本次轉板上市后開盤參考價格為21.88元/股,此價格對應的轉板市盈率為:72.08倍(按照轉板上市首日的股票開盤參考價計算的公司市值除以2021年度扣非凈利潤計算)。
按照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2012年修訂),公司屬于“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中的“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行業代碼為“M75”。
截至2022年5月20日(T日,T日為轉板公司股票跨市場轉登記數據信息切換日),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布的行業最近一個月平均靜態市盈率為41.26倍(注: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未發布M75相關數值,以M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數據為準)。本次對應的轉板市盈率為72.08倍(按照轉板上市首日的股票開盤參考價計算的公司市值除以2021年度扣非凈利潤計算),高于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發布的行業最近一個月平均靜態市盈率,存在未來股價下跌給投資者帶來損失的風險。
(四)股票異常波動風險
科創板股票上市首日即可作為融資融券標的,因而增加了上市初期被加大杠桿融券賣出導致股價暴跌的風險,而上交所主板市場則要求上市交易超過3個月后可作為融資融券標的。此外,科創板股票交易盤中臨時停牌情形和嚴重異常波動股票核查制度與上交所主板市場規定不同。提請投資者關注相關風險。轉板上市后,除經營和財務狀況之外,公司的股票價格還將受到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行業狀況、資本市場走勢、市場心理和各類重大突發事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投資者在考慮投資公司股票時,應預計到前述各類因素可能帶來的投資風險,并做出審慎判斷。
(五)股票上市首日即可作為融資融券標的風險
科創板股票上市首日即可作為融資融券標的,有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價格波動風險、市場風險、保證金追加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價格波動風險是指,融資融券會加劇標的股票的價格波動;市場風險是指,投資者在將股票作為擔保品進行融資時,不僅需要承擔原有的股票價格變化帶來的風險,還需承擔新投資股票價格變化帶來的風險,并支付相應的利息;保證金追加風險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需要全程監控擔保比率水平,以保證其不低于融資融券要求的維持保證金比例;流動性風險是指,標的股票發生劇烈價格波動時,融資購券或賣券還款、融券賣出或買券還券可能會受阻,產生較大的流動性風險。此外,科創板股票交易盤中臨時停牌情形和嚴重異常波動股票核查制度與上交所主板市場規定不同。提請投資者關注相關風險。
2.國內VC機構天圖投資將赴港股IPO
2022年5月19日,中國證監會國際部披露了深圳市天圖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圖投資”)提交的《股份有限公司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股份(包括普通股、優先股等各類股票及股票派生的形式)審批》材料。一旦獲得受理,就意味著天圖投資取得“小路條”,或很快就可以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天圖投資2022年05月20日發布公告稱,公司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報送了關于申請首次公開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并上市(H股)的申報材料,2022年5月19日,中國證監會出具了第221033號《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申請接收憑證》。為保證公平信息披露,維護投資者利益,避免造成公司股價異常波動,根據相關規定,申請公司股票停牌。
天圖投資(833979)于2015年11月16日在新三板掛牌,其于4月26日發布臨時股東大會決議公告審議通過《關于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方案的議案》。從其最新發布的2021年度報告可以看到,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0.26億元,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35億元,同比增長4.03%。
據官網信息,天圖投資創始于2002年,是國內最早從事股權投資的專業機構之一。天圖投資率先專注于消費品領域的投資,走聚焦和專業化之路,所投項目涵蓋了創新消費、新型零售、消費科技三大消費升級方向。
天圖投資的投資案例包括飛鶴、周黑鴨、百果園、小紅書、奈雪的茶、愛回收、笑果文化、快看漫畫、江小白、美味不用等、德州扒雞、飯掃光、鳳凰醫療、慈銘體檢等眾多消費品類的領先品牌,成為中國新興消費品牌與創新消費業態的重要投資者。
天圖投資在深圳、北京、上海、香港四地設有辦公室,對消費品企業的成長規律、品牌經營、團隊判斷、增值服務等關鍵領域建立了領先的知識和經驗,形成了以品牌為核心的獨特投資體系。多次名列業內權威機構評選的國內股權投資機構20強和中國消費領域投資機構TOP10。
公開信息顯示,天圖投資已歷經數輪融資,投資者包括:雀巢集團、帕拉丁、秉尚投資、大得宏濤、小商品城、元禾控股、元禾辰坤、鼎晟天平、盛世投資、杭州產業投資、南京天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合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市星術海投資有限公司、拉薩灃泰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深圳市守正投資有限公司、南京鑫豪貿易有限公司、深圳市騰益股權投資基金企業(有限合伙)、江蘇紅豆國際發展有限公司、在冊股東、個人投資者、深圳熠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博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業海通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特華、北京澤泰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等。
根據天圖投資年報,2021年天圖投資不斷優化投資策略,調整投資結構,全年通過在管基金以及自有資金共完成項目投資50多個,覆蓋食品、文娛傳媒、美妝個護、營養健康、酒水飲品、母嬰喂養、跨境出海、生物醫藥等各個新消費領域。較2020年增長50%左右,合計投資金額與上一年度基本持平。
上市有利于創投機構擴充資本金,匹配更多長期資本投入創新創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東方富海董事長陳瑋在今年兩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希望能夠以全面注冊制改革為契機,鼓勵和推動優質創業投資管理機構登陸資本市場做大做強。決策層可考慮利用深圳先行示范區的政策紅利,把握深交所創業板注冊制改革的契機,制定相應標準,允許、鼓勵、推動符合條件的頭部創業投資管理機構通過IPO、并購重組等方式登陸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建立健全創業投資與資本市場等金融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機制,幫助優質創投管理機構擴大融資渠道,優化激勵機制,吸引優秀人才,發揮頭部效應,實現跨越式發展,帶動行業提質增效,提升整體管理服務水平。
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此前同樣期待,政策允許私募股權機構上市。全球主要資本市場都已允許私募機構上市,國內私募的證券化實踐也積累了寶貴經驗和立法參考。張維認為,私募機構上市是融資成本高企背景下的最優選擇,既有利于形成長期資本,也有利于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
3.VC/PE進入分化時代,LP正在“GP”化
新的時代背景下,LP和GP的關系正被重新定義,LP和GP的邊界變得更加模糊。近幾年越來越多LP開展直投業務,對此,GP們的態度五味雜陳:一方面,LP的跟投拓寬了被投企業的融資渠道;但LP們越來越多的跟投和返投要求,也對GP的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美國創投市場接近60%的錢是保險公司、養老金、常春藤大學給的,你只要掙了錢,他們下一輪還給你。但是中國的LP復投率極低,很多LP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而且很多LP直接自己做投資了。”北京某創投合伙人告訴母基金研究中心。母基金研究中心關注到,近年來,母基金采用直投或跟投方式直接投資項目越來越多,從行業情況來看,做直投已經是母基金的標配。據母基金研究中心數據統計,國內超過50%的母基金已開展直投業務,通過直投業務補短板、補收益,提升母基金收益爆發性。
(1)LP的“GP化”原因何在?
1)引導基金以直投實現招商引資
對政府引導基金來說,由于投資規則方面的限制,早年間的引導基金基本不參與直投或跟投。但近兩年,由于產業投資基金的增多,同時更多的政府引導基金采用委托市場化母基金管理機構進行管理的模式,越來越多的政府引導基金開始參與直接投資,通過直接投資行業領先企業的方式,引進地方急需的戰略新興產業。
越來越多的“國家隊”強勢入場直投就是在2019年出現的新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家級母基金代表了國家意志,從他們的投資方向和領域,也可以看出國家重點扶持方向和產業發展重點。2019年之前,“國家隊”的這些基金直投業務相對較少,但從2019年至今,我們發現很多“國家隊”的管理機構強勢重倉進入直投基金,它們既做母基金,也做直投,且越來越重視直投,如中金資本、中國國新基金、誠通基金、國家先進制造業產業發展基金等。很多“國家隊”的基金,如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一期(俗稱大基金一期)、國投等大型的直投基金都做出了不錯的成績。
引導基金參與直投或跟投的“先行者”越來越多,大型的引導基金基本都會留出一定的直投、跟投比例配置,引導基金參與直投已經蔚然成風。據母基金研究中心《2020中國母基金100指數報告》,入選2020年中國母基金100指數的70家頭部政府引導基金中,59家均參與了一定程度的直投,占比84.29%,相比2019年增長20%,更多政府引導基金開始參與直接投資,通過直接投資行業領先企業的方式,引進地方急需的戰略新興產業:通過母基金投資實現“精準引導”、通過直接投資實現“專業聚焦”。
國資母基金同時做天使直投,中國母基金行業內也出現了“探路者”:11月3日上午,深圳市天使一號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簡稱“天使一號直投基金”)正式啟動。該基金是深圳市天使投資引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發起設立的首支天使直投基金,優中選優遴選子基金已投或擬投項目,進行同輪次或后續輪次的投資,對于培育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母基金研究中心認為,國資母基金能夠參與到風險相對較高的天使直投領域,這是一種創新與突破,在行業內頗具示范性意味。深圳天使母基金此次成立的天使直投基金,投資標的為子基金已投或擬投項目,也有利于與子基金群形成合力,延伸支持的鏈條。
2)民營市場化母基金募資難,LP謹慎優化資金配置
從2018年開始,中國母基金行業面臨金融監管加強、銀行保險資金受阻的客觀情況,投融資規模都有一定收縮。2019年至2020年上半年,中國母基金行業基本延續了之前的政策環境,由于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沖擊,受到經濟環境影響,在下行的經濟周期之下投融資相比之前又有了進一步收縮,行業近乎冰凍。不過,從2020下半年至今,隨著各項政策利好,母基金行業出現了“回春”之勢,尤其是進入到2021年,各地方母基金設立出現高潮。但新設的母基金主要是政府引導基金,事實上,“募資難”長久發生在市場化母基金身上,尤其是民營市場化母基金。
據母基金研究中心此前發布的《2021年上半年中國母基金全景報告》可以看出,2021年以來,政府引導基金設立數量大幅增長,而市場化母基金設立數量仍較為低迷,且以央企、國企發起設立的市場化產業母基金為主,民營市場化母基金寥寥無幾。
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新發起設立母基金數量和規模情況
因此,在整體彈藥不充分的情況下,市場化母基金出資會更加謹慎,并期望通過直投或跟投以縮短回報周期,獲得回報。近幾年來,投資規則相對更靈活的市場化母基金已經開始將投資目標轉向直投領域以及對專業能力要求相對較高但投資規模較小的早期項目。很多市場化母基金管理機構面對募資難的困境,正在不斷轉變思路,積極嘗試“F+D+S”、FA業務拓展、海外財富管理的新模式,開發新贏利點,依靠強勁的投資能力和高效的管理能力去逐漸適應市場的現實情況。
3)歷史教訓打擊LP信心,對GP信任感降低
2009年創業板開板后,大量人民幣基金新設,但真正業績好的多存在于頭部GP,眾多基金的收益不達預期,這也打擊了部分高凈值客戶的出資信心,LP對于GP的投資數量和信心也大幅降低。據科勒資本2021年夏季《全球私募股權晴雨表》中的統計,許多有限合伙人表示,現在選擇普通合伙人和基金的難度比平時更大,普通合伙人表現不佳也是有限合伙人拒絕投資其新基金的主要原因。歷史的教訓使得LP出資更加謹慎,對GP的業績也更加看重,出資數量減少、投資頭部GP趨勢明顯。
4)LP跟投能夠取得不錯收益
除了單純的基金投資以外,近十年來,項目跟投已經成為了母基金機構提高投資收益的重要手段。2018年麥肯錫的一份私募股權投資市場LP調查報告顯示,有超過70%的LP有意與跟投,該比例在過去幾年呈現處明顯的上升趨勢。時下在募資中,一些LP越來越強調跟投權,甚至常常超過對基金本身的關心。
首先,與直投基金相比,跟投項目普遍更低的管理費和carry降低了母基金的投資成本,并轉化為額外的投資收益。
其次,項目跟投也可以大大提升GP與母基金之間的透明度與信任度。通過項目跟投,母基金可以更好地了解GP是如何開展業務的,是否保持投資紀律性和專業度,是如何進行盡職調查的等。而隨著基金投資、項目跟投等多方面的深入合作,母基金與GP會逐漸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在做直投方面,相當于GP已經天然幫忙篩過了一遍項目,加大了他們投中好項目的概率。
(2)LP的“GP化”趨勢展望
未來,LP的GP化趨勢會繼續甚至深入發展,需要理性看待這一趨勢,放眼全球資管行業,LP與GP的邊界模糊也是股權投資市場必然會經歷的階段。從專業化的分工上、從戰略協同上、從資源共享上等許多方面,LP與GP均有合作的巨大空間,LP與GP的關系與其說是合作不如說是和諧的生態關系。
對此,廣州鄉村振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宇也曾給出建議,“國內的GP要理性看待母基金的GP化,對此不要一味懼怕或者反感,要看到母基金背后也有很多LP。母基金通過直投能夠創造更好的收益,也能夠反過來促進母基金的蓬勃發展,進而帶動更多活水涌入股權投資的市場,為GP帶來新的資金源”。
4.陜股2021年業績盤點:68家A股公司56家實現盈利
A股上市公司2021年年報披露已收官,一份份年報背后,透露出各家企業的發展現狀。 截至目前,68家陜西A股上市公司均已披露2021年年報。其中56家公司實現盈利,占比超過八成。
(1)進入前十榜單門檻費超百億元
2021年營業收入前三甲分別依次是陜西建工、陜西煤業和隆基股份,其中陜西建工以1594.78億元榮膺陜西上市公司的“營收王”。陜西煤業則是另外一家營收過千億的陜西上市公司,2021年實現營收1522.66億元。
▲圖:2021年陜西A股營業收入前十企業
營收前三甲的龍頭企業也在不斷高歌猛進。陜西建工、陜西煤業和隆基股份2021年營收同比分別增長了24.86%、60.17%、48.27%。上述TOP10榜單中的企業,2021年營業收入均超過百億元。比較而言,2020年營收TOP10入榜門檻需要81.69億元,而2021年的門檻已提高了21.92億元,升至103.61億元。
(2)10家企業營收同比增長超50%
營收增長方面,55家公司2021年同比實現增長,占比約八成。其中10家公司同比增長率超過50%。
圖:2021年陜西A股營收同比增長率前十企業
營收增速最快的是陜西黑貓,該公司2021年實現營收188.95億元,同比增長97.07%,營收額和增長率均創歷史新高。這主要得益于2021年度市場周期向好,公司產品銷售價格持續上漲且產銷量大增。不止陜西黑貓,同屬煤炭行業的陜西煤業亦是在2021年創出歷史最好業績。此外,三角防務、國際醫學、中熔電氣、環球印務、美暢股份等公司2021年度的營收增速同樣創上市以來新高。
(3)陜西煤業連續六年蟬聯“盈利王”
除了中航西飛和陜鼓動力,2021年營業收入TOP10榜單的企業,有8家亦進入盈利TOP10榜單。
▲圖:2021年陜西A股歸母凈利潤前十企業
其中,陜西煤業連續六年成為陜西上市公司中的“盈利王”,公司2021年實現歸母凈利潤211.40億元,同比增長42.26%。凈利潤在突破200億元的同時,也刷新了陜西A股盈利紀錄。隆基股份和陜西建工則分別以90.86億元和34.77億元位居二、三位。此外,西安銀行、彩虹股份、陜西黑貓等三家公司2021年的歸母凈利潤也刷新上市以來記錄。
(4)9家公司盈利增幅翻倍
雖然中國創業板第一批的“28星宿”之一的*ST寶德,以近37倍的盈利增幅排名第一。因為*ST寶德存在虛增營收以及調節利潤的嫌疑,且連續兩年扣非后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觸發退市條件,深交所也于5月5日對其下發了終止上市的事先告知書。
能源、高端制造業等領域的陜西優勢產業,2021年的盈利增幅較大。比如陜西黑貓2021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約6.7倍,彩虹股份2021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約4.3倍。
▲圖:2021年陜西A股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率前十企業
很長一段時間,公眾對彩虹股份充滿了悲觀情緒,認為這家公司快不行了。但行至2021年,彩虹股份彷佛一夜之間走出了“ICU”。彩虹股份2021年歸母凈利潤及增幅創出歷史記錄的背后,除了面板行業火爆之外,固然也離不開公司敢于創新、敢于冒險的態度,以及咸陽國資委的重倉相助。
(5)75%陜西上市公司現金比率超A股平均水平
財務上用來衡量現金持有水平的一項常用指標叫“現金比率”(現金比率=貨幣資金/流動負債)。Wind數據顯示,2021年A股上市公司(剔除金融類企業)的現金比率平均是33.02%。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65家陜西上市公司(剔除金融陜軍)中,有49家現金比率超過A股平均水平,占比約為75%。其中炬光科技等19家企業的現金比率超過100%。
▲圖:2021年末陜西A股現金比率超100%的企業
再以現金流量比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流動負債)這一指標來衡量。該比率用于衡量企業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量可以抵償流動負債的程度。比率越高,說明企業的財務彈性越好。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65家陜西上市公司(剔除金融陜軍)的現金流量比率平均為28%。其中興化股份、康拓醫療、萊特光電、華秦科技等15家公司的現金流量比率超過30%。
▲圖:2021年末陜西A股現金流量比率超30%的企業
雖然現金是企業安身立命之本,但不一定現金越多就越好。除了新股募資效應,持有過多的現金,也需要多角度審視。
(6)陜西上市公司研發投入首超百億元
上市公司作為最優秀的企業,是我國研發投入的主力軍之一。Wind數據統計顯示,2021年A股公司研發支出合計1.36萬億,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48.7%,創歷史新高。
陜西方面,68家陜西A股公司2021年研發投入合計為114.63億元,首次邁過百億元大關,較2020年合計90.69億元的研發投入,增長了約24億元。其中18家公司2021年研發支出超過億元,比2020年增加了1家公司。具體來看,2021年,隆基股份以43.94億元的研發支出再次位列陜股第一,較2020年增長了69.55%。
▲圖:2021年研發支出超億元的陜西A股公司
陜西建工、中國西電、航發動力、陜西煤業2021年的研發支出金額分列陜西上市公司第二至第五位,且金額均超過5億元。
從研發支出占當年營收的比重來看,陜西上市公司2021年的這一比重為4.88%,較2020年的4.69%小幅增長。其中,2021年,有23家公司2021年研發支出占當期營收的比重超過5%,比2020年增加了4家。
▲圖:2021年研發占比超5%的陜西A股公司
具體來看,天和防務和鉑力特2021年的研發占比位列第一和第二,且均超過了20%。此外,烽火電子、炬光科技、晨曦航空、萊特光電4家公司的研發占比也超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