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在线,成全高清视频免费观看动漫版,91欧美精品激情在线观看最新

行業報告
行業報告
陜投新興行業動態信息報告 2022年第10期(總第55期)

行業報告 2022-07-16 08:50:37

一、半導體芯片行業

1.臺灣前十大半導體供應商中7家廠商6月業績出現環比下滑

7月12日消息,半導體研究機構ICinsights公布了基于2022年6月業績統計的臺灣前十大半導體供應商。

數據顯示,臺灣前10位半導體供應商6月份的半導體銷售額較5月份下降了5%,其中包括臺積電、聯發科、瑞昱、聯詠(Novatek)、力晶(Powerchip)、南亞科技在內的7家公司出現下滑。尤其令人擔憂的是,之前在2021年業績同比大漲78%的聯詠在今年 6 月的銷售額相比5月急劇下降了26%。另外DRAM供應商南亞科技6月的銷售額相比5月下降了16%,這可能證實了美光在6月30日的指導中暗示的可怕的內存市場前景。

6月30日,全球第三大內存供應商美光公布了截至5月的第三財季業績,銷售額為 86 億美元,比上一季度增長11%,比一年前增長19%。然而,對于截至8月的第四財季銷售指引卻是72億美元(+/- 4 億美元),環比下滑接近20%。目前看來,美光已經給了市場一個預警,三季度的存儲芯片市場將極度疲軟。

雖然絕大多數半導體供應商僅按季度報告其銷售業績,但許多臺灣半導體公司按月報告其收入,并在其季度報告中描述了更多財務細節。通常,這些月度結果提供了一個早期指標,表明半導體市場可能出現向上或向下的方向變化。

雖然沒有提供月度銷售業績,但臺灣第四大無晶圓廠IC供應商Himax Technologies 于 2022年6月20日發布了其 2022年二季度收入的更新指引。該公司表示,預計其二季度銷售額相比一季度將下降22-27%(低于其最初指導的16-20%的下降)。

臺積電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也是臺灣最大的半導體供應商,尤其值得關注行業疲軟跡象。臺積電今年6月的銷售額較 5月下降5%。值得注意的是,從2016年到2021年,該公司公布的6月/5月銷售額平均增長14%,僅在2018年出現了唯一一次下降(-13%)。

從臺積電公司歷史三季度/二季度業績來看,2016-2021年間臺積電三季度/二季度的銷售額平均增長了16%,自2011年以來三季度/二季度收入未出現下滑。

2.半導體投資“冷熱不均”:整體節奏放緩,汽車芯片火熱

 “現在汽車芯片的估值太高了,高到離譜。有些做MCU的企業,只要和汽車沾邊,營收只有幾千萬,估值就叫到了20億元左右。”近日,一位投資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感慨道。

這并不是今年的新現象,在去年年底,就有多位投資人向記者指出,國內整體芯片市場從群雄并起階段進入排位賽階段,而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成長和缺芯的持續,圍繞著汽車的芯片已經成為半導體投資焦點,相關的企業估值高漲。

承風資本合伙人尉言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汽車電動化、智能化、車載芯片確實是大機遇,盡管車載估值高也會有人投。但是今年整體半導體融資熱度降了很多,二級市場倒掛太嚴重,好多之前估值頗高的企業,今年都不好融資。投資機構也放緩了節奏,觀望情緒嚴重。”

甚至有投資人直接提出了“資本寒冬”的觀點。此前的中國·南沙國際集成電路產業論壇上,華登國際合伙人王林說道:“資本寒冬這個詞有點夸張,但大家也要認清現實。從華登投的企業來看,4月份開始芯片銷量處于斷崖式下降,5月、6月也不好,在這種情況下,今年半導體板塊的調整也很難避免。去年不管做什么,只要是芯片、半導體相關的,只要是團隊不錯都能融到資。今年開始大家感受到壓力,都要算回報了,不能像前兩年一樣憑著一腔熱血砸錢。”

(1)汽車芯片熱潮

一直以來汽車芯片的市場規模并不大,僅占整體芯片的10%左右,大家也幾乎不擔心產能供應,然而近兩年最緊缺的卻是這10%,持續影響著產業鏈中下游。

今年上半年,國內外的汽車廠商都受到缺芯影響,再加上疫情反復,短暫停產的信息也頻頻傳出。根據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數據,今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會攀升至約304萬輛。

除了整車廠商,供應商們也受到波及,例如國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均勝電子在今年上半年虧損1.1億元。在業績預告中,均勝電子表示,一方面2022年上半年汽車行業整體產量下降,同時2021年下半年以來受疫情、芯片短缺、原材料漲價與運輸費用上漲等的影響,公司業績出現較大虧損。

在上游供應鏈仍緊張的情況下,汽車芯片的熱潮也十分洶涌。廣汽資本總經理袁鋒就打了個比喻,中國芯片創業公司的數量也是一個“摩爾定律”,每半年增加一倍。由于缺芯太過嚴重,車企一天恨不得接待十家芯片企業。

當前汽車芯片的賽場上,選手越來越多。傳統的車用半導體企業包括恩智浦、瑞薩、英飛凌、意法半導體等,均為海外大廠,同時老牌的博世等供應商們也在強化芯片制造領域。

國內既有地平線、芯馳科技、奕行智能等專攻汽車芯片的新興企業,也有直接切入芯片領域的汽車制造商,包括廣汽、比亞迪等。以廣汽為例,據介紹,一方面廣汽進行生態圈的投資,比如廣汽是地平線很早期的投資人,投了地平線三輪,已經有十幾款廣汽的車型在用地平線芯片。另一方面,廣汽和粵芯半導體做了對接,共同開發未來車型所需的芯片。目前廣汽集團部分電子控制器(ECU)產品已形成初步的國產化推進方案。

據悉,比亞迪半導體產品陣營包括業級通用MCU芯片、工業級三合一MCU芯片、車規級觸控MCU芯片、車規級通用MCU芯片以及電池管理MCU芯片等,累計出貨量達到了20億顆。

在袁鋒看來,芯片緊張不是短期的事件,甚至2023、2024年芯片還在缺乏,而新能源汽車還將為芯片帶來藍海市場。他談道:“當初的預計是到2025年中國的新能源車達500萬輛左右,最新估計是今年或明年就能達到。在傳統車當中,汽車半導體的價值大概在300億美元,而新能源車超過了700億美元,其中增長最明確的是功率半導體。如果新能源+特別智能的車,芯片用量從數量還是金額都是傳統車的6倍左右。”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車規級芯片并非易事,初創企業更要謹慎。有投資人表示,初創公司能拿到的市場份額較少,雖然有機會,但是最好需要先在消費類電子的相關領域有積累,再細分出來了一個市場去做車用產品,才能扛得過其他公司兩三年的認證期。

(2)投資遇冷

相比于汽車芯片的火熱,其他領域的芯片公司并不總是如意。僅從今年國內上市的半導體公司看,幾乎一半都破發了,估值也在縮小。在錯綜復雜的2022年里,投資機構們出手更加謹慎,也更看重賬面盈虧。

一名投資人指出:“最近做投資的都有一個深刻感覺,一級市場太貴,二級市場大跌,面粉比面包貴,投資越來越難做,根本下不了手。以前很香的pre-IPO也不香了,2019年如果做pre-IPO還有比較高的收益率,但是有些我們覺得可以賺很多錢的項目,現在看起來也就賺個1倍左右。另外還有一些可能做了Pre-IPO是虧錢的,因為這些都是2020年、2019年兩三年前的pre-IPO價格,高于現在的市價。”

因此,“現在我們也會有意識地規避估值過高或者高度依賴融資現金流企業。我們也可以通過債務方式、債權融資方式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但如果面臨的是兩到三年的下行周期,這個空間也不是很大,”該投資人表示,“同時從退出路徑統計看,科創板剛開始基本4個月就審核通過了,現在平均要11個月,而且申報終止比例逐漸增加,有60%是申報終止。所以實際上一個是上市掙不了錢,更大可能連上市機會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做投資的也應該做成一個共識,不要再去哄抬價格。”

(3)從大的背景看,目前半導體市場的增速和紅利都在變小。

在整體市場層面,粵澳半導體產業基金、執行事務合伙人劉丹談道:“根據數據統計,全球半導體市場經過2020年-2022年3年持續高速增長后,2023年增速可能會掉到5%左右。各個細分領域冷熱會出現不均,但整個大盤下來的時候,實際上投資一定是整個板塊都往下走,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警惕的事件。”

興橙資本合伙人馮錦鋒說道:“最近三至五年,中國所有的芯片從業企業充分享有了市場紅利。但是資本紅利和市場紅利在接下去的5-10年都在變小,資本市場方面,一級市場太貴,二級市場估值又在朝下滑,資本紅利會越來越小;市場紅利越來越小的原因是市場同業太多,同一個產品、同一個型號企業都有,導致本來是打著國產替代的旗號,現在變成內卷,企業之間同質化競爭。”

從前些年爆火的AI芯片,到如今的汽車芯片,我們不難看出相似的路徑,資本、市場紛紛看好,創業者大批涌入,堆砌起泡沫,又很快進入到行業洗牌期,在泡沫中掙扎。

有半導體公司高管直言,當前國內設計芯片公司有2800多家,而美國只有幾百家。國內有的公司既不toB,也不toC,而是toVC,甚至有的企業到處選址開公司,就是為了講故事、拿資本。但是雖然VC錢燒掉了,人也會燒出來,未來會有整合并購。

不少投資人的共識是,大家需要認清現實,回歸理性,抱團取暖,提前做好應對危機的準備。同時也是一個發展的好機會,現在有一個合理的估值點,國內半導體行業機會大于全球,先活下去,然后尋找機會發展,當景氣重臨時可能會做得更好。

3.14代酷睿首發,Intel“4nm EUV”工藝芯片下半年量產

今年下半年Intel要推出的13代酷睿Raptor Lake還是12代酷睿的改進版,制程工藝也是Intel 7,只是再多8個效能核,總計24核32線程,繼續兼容DDR5/DDR4、LGA1700平臺等。明年就要輪到14代酷睿了,代號Meteor Lake流星湖,這一代架構改進很大,第一次采用非單一芯片設計,彈性集成多個小芯片模塊,包括下一代混合架構CPU、tGPU核顯引擎、AI加速單元,而且功耗非常低。

14代酷睿還會升級工藝,首發Intel 4工藝,而且是Intel首代EUV工藝,相當于友商的4nm EUV工藝,根據Intel前不久公布的數據,Intel 4工藝HP高性能庫的密度可達1.6晶體管/mm2,是目前Intel 7工藝的2倍,高于臺積電的5nm工藝的1.3億晶體管/mm2,接近臺積電3nm的2.08億晶體管/mm2。

與Intel 7工藝相比,在同樣的功耗下“4nm EUV”工藝頻率提升21.5%,功耗降低了40%。從參數上來看,Intel的4nm EUV工藝牛得一塌糊涂,沖擊6GHz頻率都有可能,能效甚至可以擊敗蘋果M2。

至于量產時間,雖然明年14代酷睿才上市,但是Intel的4nm EUV工藝今年下半年就會量產,最新的消息稱進展很順利,正在為量產做準備。

4.TCL系上市公司同發業績預報,上半年光伏及半導體業務收入超300億元

 7月14日晚,TCL科技(000100)披露業績預告,公司預計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840億至85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至15%;凈利潤18.5億至20.5億元。同日,TCL中(002129)也發布業績預告,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10億至33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6%至8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8.5億至30.5億元,同比增長92.57%至106.8%。

兩家上市公司的業績預報均顯示,受益于新能源光伏行業高景氣度持續、半導體產業結構升級轉型,TCL科技的新能源光伏和半導體材料業務在上半年增長顯著,收入和業績貢獻占比持續提升。行業人士介紹,隨著雙碳政策的落地及平價上網的推動,新能源光伏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硅片作為光伏產業鏈重要環節,也迎來景氣周期。

TCL科技在公告中表示,公司上半年發揮G12產品技術和疊瓦產品技術優勢,抓住行業發展機遇,加速搶占技術紅利,保持公司新能源光伏業績強勁增長。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光伏硅片產能提升至109GW。預計2022年末公司晶體產能將超過140GW,其中G12先進產能占比約90%,目前公司已成為全球單晶規模最大廠商。今年上半年,TCL科技的8至12英寸半導體硅片銷量持續攀升,與多家國際芯片廠商簽訂長期戰略合作協議,成為中國大陸境內生產的最大半導體硅片制造商。

業內人士介紹,半導體國產替代大勢所趨,半導體材料行業由于5G、新能源汽車等社會消費品門類的出現,進入了比較長的超級周期,帶動中國市場半導體行業發展勢頭強勁。

值得注意的是,為實現在半導體材料業務的領先,TCL科技還攜手合作伙伴開展了1萬噸電子級多晶硅項目,與江蘇鑫華在電子級多晶硅、半導體大硅片等領域長期合作,通過該項目進一步增強公司在半導體材料領域的市場地位。

此外,為把握未來發展機遇,TCL科極儲備發展勢能,積極推進半導體顯示業務相關項目建設。其中,瞄準IT、車載及專用顯示等高潛力增長市場的第8.6代氧化物半導體新型顯示器件項目(t9項目),其首片產品在7月5日成功點亮,將大幅增強TCL華星中尺寸業務競爭力。作為主攻高附加價值車載、AR/VR等產品的第6代半導體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擴產項目(t5項目)也迎來新進展,其首臺自動化設備在7月1日搬入,預計2023年上半年實現量產,未來也將在中小尺寸顯示領域助力TCL華星提升市場占有率。

二、激光器行業

1.炬光科技擬5億元投建泛半導體制程光子應用解決方案產業基地項目

7月11日晚間,炬光科技發布公告稱,根據戰略發展需要,公司擬與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投資促進局簽訂《炬光科技泛半導體制程光子應用解決方案產業基地項目投資合作協議書》及《炬光科技泛半導體制程光子應用解決方案產業基地項目投資合作補充協議書》,擬對外投資“炬光科技泛半導體制程光子應用解決方案產業基地項目”。公司擬使用部分超募資金和自有資金合計5億元投資建設炬光科技泛半導體制程光子應用解決方案產業基地項目。

該項目建設周期為2022年-2028年,項目用地位于合肥高新區創新大道與栢堰灣路交口東南角KI3-2-2,面積約40畝。最終供地位置及面積以《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為準,并依據法定程序進行。

據公告顯示,炬光科技IPO實際募集資金凈額為16.33億元,其中,超募資金金額為6.22億元。超募資金中1億元用于投資建設“炬光科技醫療健康產業基地項目”一期項目,1.86億元用于永久補充流動資金。

泛半導體制程業務:炬光科技投建泛半導體制程項目意義何在?泛半導體制程業務(集成電路/平板顯示/新興顯示/光伏太陽能等)是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當前眾多關鍵工藝制程設備被美日韓等國壟斷。炬光科技公司在激光及光學領域擁有多項核心技術,在安徽省合肥市建立炬光科技泛半導體制程光子應用解決方案產業基地,專注于泛半導體制程產業先進激光應用系統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如集成電路激光退火系統、顯示面板激光剝離/退火系統等。該項目的實施可以打破國外公司壟斷,引領技術發展,推動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

炬光科技屬于激光行業上游企業,基于上游核心元器件的技術壁壘,向泛半導體制程、汽車應用(激光雷達)、醫療健康三大市場空間更為廣闊的中游應用領域進行布局,在做強上游核心元器件基礎上實現技術在行業中游的商業化拓展。公司將利用其在泛半導體制程應用領域積累的技術優勢和豐富的產品開發經驗,借助強大的技術團隊,在安徽省合肥市建立炬光科技泛半導體制程光子應用解決方案產業基地,進行泛半導體制程應用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同時將公司目前較為成熟的泛半導體制程業務和正在開發的項目轉移到合肥進行產業化。

2.銳科激光預計2022年上半年凈利為2000-2300萬元,同比下降91.17%-92.32%

7月13日,銳科激光發布業績預告,預計2022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15億元~16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00萬元~2300萬元,同比下降91.17%~92.32%。

銳科激光業績變動的主要是受宏觀經濟因素影響,激光器下游設備集成商開工率不足,激光器市場需求整體疲軟;在此情況下,為穩固公司龍頭地位,保證市場份額的穩步提升,公司采取了較為激進的銷售策略,對激光器產品價格進行了下調,公司激光器產品銷量實現了同比大幅增長,但營業收入同比略降,盈利能力承壓。

2022年上半年,為了增強企業長期競爭實力,公司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在高端制造領域持續發力,加大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同時公司采取多元化激勵措施,員工股權激勵成本進行攤銷,整體費用同比增加。

3.寶馬引入2kW綠色激光系統量產電池銅組件,焊接能耗降低20%

近日,在德國斯圖加特舉行的歐洲電池展(battery Show Europe)上,通快(TRUMPF)展示了激光在鋰離子電池生產全流程鏈中的應用。多年來,公司已積累了豐富的激光應用經驗,并通過與中國、韓國的電池制造商合作,現已成為亞洲、歐洲和美國所有主要電池生產商的合作伙伴。通快方面透露,歐洲目前正在建設裝機容量達數十億瓦的電池廠,而所有這些工廠都需要激光來進行生產。

總部位于德國的現代驅動技術和電氣化解決方案制造商——緯湃科技(Vitesco Technologies)就是利用通快激光系統進行電池組件制造的一個典型應用客戶。該公司表示,利用綠色激光焊接銅接頭系統,將有望幫助顯著減少汽車組件制造過程中的能源消耗。

據悉,經過3年的應用開發,近期Vitesco Technologies正式將通快(TRUMPF)公司的2kW激光系統引入到生產業務中,該激光系統在波長為515nm的可見光光譜中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與目前工業上廣泛使用的標準紅外激光系統(波長在1030nm左右)相比,這種綠色激光系統在焊接電池和電動機的銅組件時可以減少高達20%的能源消耗,從而降低每個激光焊接接頭的二氧化碳輸出與排放。

寶馬用2kW綠色激光系統量產電池銅組件,焊接能耗降低20%

據介紹,該激光系統目前正用于為寶馬集團(BMW Group)批量生產高度集成的精密電池管理電子產品。從效果上來看,僅僅是通過更換束流源,焊接組件的能耗就可以降低4%。

目前,在激光材料加工各個環節中,電動電氣化(E-mobility)仍然是一個正在迅速增長的應用領域,而且會成為一項關鍵的投資。例如,在今年的LASYS上通快宣布,其用于電動汽車生產的激光器的營業額,已經超過了用于內燃機汽車的激光器帶來的營業額。僅在上一財年,通快就售出了1000多臺用于電池生產的激光器。而Vitesco Technologies的電池產品線負責人羅德里戈·佩雷斯(Rodrigo Peres)也表示,最近3年內公司已經與通快共同開發出了一系列的新型綠色激光應用。

銅的焊接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與此同時,電氣化產品對銅焊接接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需要配置的激光頭數量越來越多。研究人員分析稱,上述綠色激光焊接方案之所以更高效,主要是由于515nm波長的激光作用于銅表面時比紅外吸收更有效(銅在紅外波長激光中是高反射性的,加工過程往往很難穩定控制),從而使這個過程更可控,也更節能和可持續。另外,在焊接過程中,綠色激光幾乎不會產生銅飛濺,從而減少了生產的復雜性。

寶馬電氣化技術業務部門的運營主管Rainer Pühl證實,綠色激光焊接銅的效率遠高于紅外激光:“新系統需要更少的電力,但仍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穩定性以及過程的可重復,并精確控制了對銅的滲透深度。由于這些特點,綠色激光系統目前正在成為全公司特定應用的標準技術選擇。除了電子產品,這些系統還適用于電動馬達。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在每臺電機擁有138個焊點的高效率定子(stator)上使用這種焊接工藝。”

Vitesco Technologies執行董事會成員Thomas Stierle補充稱:“對于汽車制造商來說,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因此我們如果能夠利用具有更少二氧化碳排放、非常穩定的工藝來實現可持續制造,將會為自身帶來足夠的競爭優勢。也正因如此,使用綠色激光系統對我們而言,將會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三、新能源行業

1. 定增12.3億,秦川機床入局新能源汽車

作為陜西省國資委旗下上市公司,亦是老牌機床龍頭企業,秦川機床一度“披星戴帽”,站在退市邊緣。近兩年,秦川機床進行全面改革,推進資產整合,同時趕上了高端制造業的風口,聚焦技術研發、發力高端“智”造,在2020年實現扭虧為盈,并連續兩年保持業績增長,順利“脫帽”。

7月6日,秦川機床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向包括控股股東陜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法士特集團”)在內的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定增募資不超過12.3億元。其中,秦川機床控股股東法士特集團擬以現金方式認購秦川機床本次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數量的35.19%。

從其募資用途來看,扣除發行費用后的募集資金凈額將用于秦創原·秦川集團高檔工業母機創新基地項目(一期)、新能源汽車領域滾動功能部件研發與產業化建設項目、新能源乘用車零部件建設項目、復雜刀具產業鏈強鏈補鏈賦能提升技術改造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其中,聚焦主營業務、加碼高檔母機創新是此次定增的重點,募集資金中有4.54億元用于秦創原·秦川集團高檔工業母機創新基地項目的推進。從布局來看,秦川機床亦是想通過定增推進產業升級,提升市場競爭力。

年報數據顯示,秦川機床的主營業務為其貢獻了近半收入,僅機床業務一項在2021年便收入24.28億元,占營收比重48.06%。秦川機床董秘辦表示,工業母機產品作為秦川核心競爭力之一,無論是高端制造、關鍵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都是圍繞著工業母機這樣傳統的技術優勢和工藝積淀延伸出來的業務板塊。

“秦川經過上一輪的定增,包括這兩年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我們在經營上緩過氣來之后,就要加快對現在傳統的、既有優勢產業板塊的投資力度,希望他們能盡快踩到這一輪經濟發展大周期的節點上,抓住這次發展的機遇。”李靜補充道。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聚焦主營業務以外,此次募資金額用于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有3.1億元,占總募資金額的25%。秦川機床亦在公告中表示,通過實施本次募投項目,公司將在現有優勢業務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實現制造裝備滾動功能部件和精密螺桿副的國產化推廣應用,持續豐富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品結構、拓展產品品類。

2.國富氫能啟動科創板IPO,打造氫能全產業鏈高端裝備提供商

加氫站EPC、車載儲氫瓶組、液氫裝備、電解槽等多重概念加身的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富氫能”)6月29日在上交所官網披露了其科創板IPO招股書,計劃募集資金20億元,占發行后總股本不超過25%。

國富氫能IPO選擇科創板《上市規則》第2.1.2條第四項上市標準:“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3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3億元。”

按去年11月公司最新一輪融資計算,投后估值約為31.6億元,同時公司2021年營收為3.3億元。

招股書表示,本次募集的資金將用于擬新增年產8萬支III型瓶、500套水電解制氫設備產能,液氫及Ⅳ型瓶研發中心項目,并補充日常流動資金等。

國富氫能前身國富有限,成立于2016年6月,初設時富瑞特裝(300228.SZ)是占股70%的控股方,目前公司實控人為富瑞特裝前董事長、國富氫能董事長鄔品芳及其一致行動人王凱,兩人合計持股26.85%。招股書并披露,王凱系鄔品芳配偶的姐姐的女婿。

*富瑞氫能前十大股東情況

(1)兩大拳頭產品市占第一

國富氫能是我國最資深的氫能裝備供應商之一,公司業務圍繞氫能“制、儲、輸、用”領域展開,目前已實現車載高壓供氫系統和加氫站成套設備的規模化應用,并突破低溫大規模液氫制取和儲運裝備的國產化瓶頸。截至目前,公司收入來源主要是車載高壓供氫系統、加氫站成套設備,這兩塊業務占到公司90%以上營收。

招股書提供的數據顯示,公司當前兩大拳頭產品車載高壓供氫系統和加氫設備的市占率均為行業第一。

*國富氫能與可比公司營收情況對比

從上表可以看出,過去三年公司營收復合增長率處于30%以上的高速發展階段。招股書同時預測,2023年公司將實現盈虧平衡。

在車載高壓供氫系統上,產品單價呈逐年上升趨勢。公司分析指出,這主要是得益于燃料電池整車市場對動力系統“長程重載”的需求影響,車載高壓供氫系統的儲氫量需求不斷提升,公司車載高壓供氫系統產品的規格不斷優化提升、單臺套攜帶的儲氫瓶數量不斷提升,因此單臺套平均價格上升。

加氫站成套設備則表現出向更高加注能力方向發展的特點。到2021年,該項業務已不涉及200和80KG級別站點,首次拓展至1500KG級別大型加氫站。招股書中表示,從提升土地資源利用率、加氫站的經濟效益角度來看,未來“油氫共建站”、“氣氫共建站”、“油汽氫電綜合能源站”將成為加氫站建設的主流模式。

根據產品種類,公司下游客戶主要為燃料電池系統廠商、車企、加氫站運營方這三大類。在上游供應商方面,主要是碳纖維、管閥件、站用壓縮機這三類,其中國產碳纖維龍頭中復神鷹(688295.SH)連續兩年成為國富氫能最大供應商。

(2)未來發展戰略

傳統業務市場空間方面方面,根據《氫能中長期產業規劃(2021-2035)》以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顯示,預計到2025年我國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將達到5萬輛,到2030年預計達到80~100萬輛。

招股書預測,2025年中國加氫站數量將突破1000座,全球加氫站數量有望達到2800座, 2035年中國加氫站數量達到5000座,2050年將達到1.2萬座,到2050年我加氫站市場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

在新業務領域,國富氫能已取得實際突破。氫制取環節,公司1,000Nm?/H堿性水電解槽樣機已成功下線,首套10噸/天氫氣液化裝置已完成研制;在儲氫、輸氫領域,公司擁有低溫液氫儲運等核心技術,液氫罐箱已經完成研制,公司首臺民用大型液氫儲存容器已經開工建設。

招股書中表示,公司未來將繼續加大對氫能裝備行業的技術研發投入,在制氫、儲氫、輸氫、用氫等產業環節實現更多的技術突破和創新,打通可再生能源與綠氫、氫液化及液氫儲運到終端應用的全產業鏈,目標打造氫能領域全產業鏈高端裝備提供商。

3.松下豪砸270億元于美國建新鋰電工廠

7月14日,來自 KWCH 報道的消息稱,美國堪薩斯州州長勞拉 - 凱利(Laura Kelly)證實了松下將在該州建造新電池工廠的消息,該工廠預計投資40億美元(約人民幣270億元)。

凱利州長稱,該項目將是堪薩斯州歷史上最大的私人投資,將為該州經濟帶來巨大變革。新電池工廠將建在德索托(De Soto),目前正在等待松下控股公司董事會批準。同時,建成的電池工廠有望超過特斯拉位于內華達州的電池工廠,成為美國最大的電動汽車電池制造廠。松下表示,到2028年,其EV電池產能將在目前每年約50GWh的基礎上提高三倍或四倍。

據《日經亞洲(NIKKEI Asia)》報道,松下選擇在堪薩斯州德索托建立新電池工廠是因為其靠近得克薩斯州并且稅收減免較多。新工廠建成后,其將為特斯拉提供新的高容量電池。

值得注意的是,7月13日,松下曾表示該公司正在研發一項新技術,到2030年可將電池能量密度提高20%。屆時,在電池組體積相同的情況下,該技術可將特斯拉Model Y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提高100公里以上,或者,在續航里程不變的情況下,汽車制造商可以設計出更寬敞、更輕的電動汽車。

松下能源首席技術官(CTO)在接受采訪時稱,新技術允許電池個體在不損害電池組性能的情況下,以更高的電壓運行。當前,松下為特斯拉生產的電池使用的電壓為4.2V,而新技術可以將電壓提高到4.3V或4.4V。

目前,松下的產能主要來自美國工廠、日本工廠與中國工廠。在美國的是松下與特斯拉合資的工廠,當前產能估計為39GWh;在日本的工廠產能為10GWh;在中國大連的工廠當前產能為5GWh,計劃至2023年擴產至20GWh。

4.鋰電專利戰打響,寧德新能源等起訴珠海冠宇專利侵權 涉訴金額超6600萬元

7月11日晚間,珠海冠宇發布公告稱,該公司近期分別收到了東莞新能源和寧德新能源寄出的起訴其專利侵權的相關材料。公告顯示,案件所處的訴訟階段為已立案暫未開庭審;從涉訴金額來看,國內訴訟合計6600萬元,國外訴訟未明確涉訴金額。

對此,珠海冠宇方面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所研發生產的產品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公告涉及的訴訟案件不會對公司核心技術和自主研發能力產生影響。鑒于涉及的訴訟案件尚未開庭審理,最終的判決結果尚不確定,目前無法預計對公司本期及期后損益的影響,最終實際影響以法院生效判決為準。”截至7月12日收盤,珠海冠宇股價下跌5.12%,報收于28元/股。

從此次專利訴訟來看,其中,國內訴訟方面,東莞新能源作為原告的國內訴訟的涉訴專利號為 ZL201210405678.9(一種軟包裝鋰離子電芯加寬結構及其制作方法);寧德新能源作為原告的國內訴訟的涉訴專利號為 ZL201510564696.5(電解液以及包括該電解液的鋰離子電池)、ZL201811308831.X(電化學裝置)、ZL201811108529.X(一種電解液及電化學裝置)、ZL201620821929.5(卷繞式電芯)及 ZL201621440703.7(一種卷繞式電芯)。而珠海冠宇則為國內訴訟的第一被告。

上述原告認為,珠海冠宇未經許可實施了上述涉訴專利,侵害了原告的專利權,請求判令珠海冠宇立即停止制造、使用、銷售、出口涉訴專利相關的電芯產品,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為制止侵權行為而產生的合理費用,承擔相應的訴訟費用等。

對此,北京盈科(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徐西江分析表示,“珠海冠宇在公告中表明其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從法律角度而言,僅是珠海冠宇公司的單方面表態,不會對相關專利案件的審理產生實質影響。”

徐西江進一步解釋道:“法院在審理專利侵權案件時,會通過審查涉案專利的穩定性、被控技術方案是否落入專利保護范圍及被控技術方案是否是現有技術等方面來得出涉案技術方案是否侵犯了原告的專利的結論。珠海冠宇公司的技術方案是否侵犯了原告的專利權,需要等相關專利案件的判決結果。”

天眼查信息顯示,東莞新能源、寧德新能源的疑似實際控制人均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簡稱:ATL)。

另據珠海冠宇方面披露,截至今年3月31日,該公司已獲取境內授權專利741項、境外授權專利8項。

四、復合材料行業

1.玻璃纖維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出爐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玻璃纖維生產國,中國巨石、中材科技等頭部企業全球市占率均在前列,國內玻纖行業已經形成了三大企業(巨石、泰山玻纖、重慶國際)-三小企業(山東玻纖、四川威玻、長海)-其他企業的格局,國內產能集中度CR3、CR6分別為61%、76%。 玻纖行業成本中直接材料主要為葉臘石、高嶺土、石灰石、石英砂等礦石,能源成本主要為天然氣、電,鉑銠合金是玻纖池窯生產必要的耗用品。生產中原材料經過高溫熔化、拉絲、烘干、絡紗等環節制造而成。目前主流工藝為池窯拉絲法。玻纖產業鏈條較長,從原材料到最終應用端共有玻璃纖維(原紗)到玻纖制品、玻纖復合材料等幾個環節。玻纖制品有100大類1000多品種,主要有無堿玻璃纖維無捻粗紗、短切原絲、短切氈、方格布、電子布等,應用于建筑建材、風電葉片、交通工具輕量化、電子設備等下游場景。

玻纖紗環節屬于重資產行業,目前玻纖池窯的投資額約為1億元/萬噸,且需要保證連續生產(非正常停窯耗費巨大),直到7-8年后池窯冷修(冷修期一般為6個月左右),短期供給具備較強的剛性,成本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之一。玻纖行業雖未被列入能耗管控重點行業,但生產過程主要為利用高溫對礦石進行熔融,這一過程中能耗和碳排放均較高,根據《玻璃纖維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要求,新建產線的審批難度將會提升,有利于龍頭企業提升產業集中度。

玻纖制品的優點在于密度小,單位體積質量輕,剛性和強度高,可拉伸性強于鋼、鋁合金等金屬,防腐性能良好,成本卻與這些金屬相差無幾,廣泛應用于輕量化、增強化應用場景。建筑建材為玻纖下游最大應用,占比約34%。

玻璃鋼以樹脂為基體、玻璃纖維為增強材料,廣泛應用于門窗、模板、鋼筋、加固混凝土梁等各類建筑結構中,制造石油化工和地下水管道與容器等;風電葉片結構包括主梁系統、上下蒙皮、葉根增強層等,原材料包括樹脂基體、增強材料以及粘接劑、芯材等,其中增強材料主要有玻璃纖維和碳纖維兩種。

玻纖(風電紗)以單/多軸向經編織物形式應用于風電葉片中,主要起質輕、強度性能高等作用,約占風電葉片材料成本的28%;玻纖在交通運輸領域應用主要體現在軌道交通裝備、汽車制造和其他交通工具制造三大領域。玻纖復材為汽車輕量化重要材料。

玻纖增強復合材料因強度高、輕量化、模塊化、低成本等優點,在汽車的前端模塊、發動機罩、裝飾部件、新能源汽車電池保護盒、復合材料板簧中被廣泛運用,可有效降低整車質量,雙碳背景下對燃油車降低油耗+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提升具有顯著作用;玻纖紗可制成玻纖布,用于印制電路板PCB的核心基材——覆銅板的生產。據估算,電子玻纖紗約占覆銅板成本的25%-40%,是制備 PCB的重要材料,需求量大;2021年我國玻纖及制品出口總量達168.3萬噸,同比+26.6%,海外需求高景氣。

行業2021年實際投放產能較多,對2022年產能沖擊較大,預計今年實際產能投放邊際放緩;而 2022年我國玻纖表觀消費量測算同比+6%,其中外貿出口、新能源汽車、風電等領域增速確定性高。據測算 2022 年玻纖行業產能富裕率為3.86%,市場供需仍然緊平衡。

2.英國復合材料設計公司Dexet將為Squalo量產車設計開發碳纖維整體式車身和底盤

總部位于英國的領先復合材料設計和工程咨詢公司Dexet Technologies證實,它正在為GTO Engineering Squalo設計一種全新的碳纖維整體式車身。Dexet是一系列備受推崇的開發合作伙伴中的最新成員,它是GTO Engineering公司及其Squalo量產汽車的戰略合作的一部分,預計將于2023年第4季度發布。

Dexet Technologies和GTO Engineering之間的關系始于一年前,當時GTO Engineering的已故創始人Mark Lyon與Dexet的團隊接觸,開始圍繞將其知識應用于Squalo展開討論和設計咨詢會議。

Squalo開發計劃在GTO Engineering的雄心勃勃目標方面取得了驚人的進展,尤其是1000公斤以下的整備重量。為了實現這一目標,GTO Engineering將依靠Dexet的復合材料和輕量化經驗,主要來自一級方程式賽車和小批量定制生產汽車,為Squalo從頭開始開發硬殼式底盤。

Dexet Technologies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Francesco Aglietti介紹:我們已經與GTO工程部合作一年多了,利用我們數十年的F1工程經驗,包括從法拉利、邁凱倫和梅賽德斯AMG等頂級車隊獲得的經驗,并將其運用到GTO Engineering夢寐以求的Squalo項目中。有了這些經驗,我們都非常清楚在汽車開發計劃中實現里程碑的重要性,這讓我們很興奮能夠在創造一款真正卓越的汽車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qualo硬殼式底盤和車身的構造方法僅適用于最著名的超級跑車。這些方法甚至不適用于主流超級跑車市場,因此毫無疑問,Squalo將成為一款全新、獨特的跑車。全碳纖維整體式底盤和車身必須保持低于1000kg的設計規格重量。將最先進的底盤與全新的4.0升四凸輪V12發動機相結合,據稱將創造無與倫比的駕駛體驗,這是GTO Engineering從一開始就熱衷于添加的東西。

Dexet的下一步將是定義并凍結Squalo的內部規格設計,定義內部參數后,Dexet工程師將在計算流體動力學(CFD)和有限元分析(FEA)軟件中分析整個底盤。CFD使用戶能夠在真實情況下使用計算機設計的模型,使Dexet能夠分析碳纖維車身形狀在冷卻和空氣動力學方面的效率和性能。FEA使Dexet的工程師能夠在物理樣機成型之前,通過計算機設計的底盤,了解其優缺點,從而在生產前優化設計的強度、剛度和重量。

隨著前所未有的創新和新技術的出現,汽車行業的設計不斷發展,組織之間的有效合作是創造成功產品的關鍵。這一新宣布的合作伙伴關系將結合美學、功能和產品可制造性,符合最新的工程技術。

3.連云港年產18萬噸環氧樹脂項目一次開車成功

近日,中化國際旗下揚農集團瑞恒公司位于中化連云港循環經濟產業園的年產18萬噸環氧樹脂項目一次開車成功并產出合格產品,這意味著連云港重大項目再次迎來新的節點。

據了解,環氧樹脂是一種性能優良的化學材料,具有環境容忍度大、低收縮、力學性能良好等特點,在風電、電子電工、工業涂料等領域有著廣泛運用。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環氧樹脂生產國和消費市場,國內總產能超過200萬噸/年,但每年消費缺口仍超過30萬噸。“十四五”期間預計新增環氧樹脂產能超過100萬噸。

環氧樹脂是中化國際碳三項目核心產業鏈“PDH-丙烯-苯酚丙酮&雙酚A/環氧氯丙烷-環氧樹脂”的終端產品,其生產裝置的成功投運,是公司碳三產業鏈項目的重要進展,有力推動了中化連云港循環經濟產業園一體化產業格局的形成,加速了公司在“十四五”期間打造全球領先的碳三新材料循環經濟產業鏈、深化材料科學產業升級的步伐。

中化瑞恒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雙碳”背景下,全球能源結構將發生顯著變化,風電產業迎來飛速發展,帶來復合材料樹脂需求大增;通訊射頻基站及相關產品、水轉油性涂料、建筑裝飾等全球性產品升級,帶動環氧樹脂需求穩定增長。

“隨著基礎樹脂裝置預溶釜A投料滴堿,現場機泵、設備有條不紊地投入運行,項目有序進入調試階段。”瑞恒相關負責人介紹,4天后,無色透明的環氧樹脂液體通過管道從生產裝置流入環氧樹脂成品罐。這標志著中化國際瑞恒公司年產18萬噸環氧樹脂項目順利打通全流程、裝置一次開車成功。

中化連云港循環經濟產業園的年產18萬噸環氧樹脂裝置投產達效后,中化國際環氧樹脂總產能高達35萬噸,規模位列國內第一。

五、衛星通信行業

1.空天信息產業加速邁向萬億市場

有研究機構分析認為,2019年國內空天信息產業規模已超4200億元,2017年至2019年間復合增長率約15.5%,預計2025年后可能達萬億產業規模。高中低軌衛星通信和地面5G融合的天地一體化網絡,或將構成未來的6G,實現對地球上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任何人無縫覆蓋和接入。

隨著大規模星座天基組網計劃陸續實施,一個全新的產業增長極——空天信息產業,或將為世界經濟注入新的動力。近年來,空天信息產業開始突破商業價值的臨界點,并廣泛應用于應急管理、經濟建設、環境治理、大眾民生等諸多領域,越來越顯示出其廣闊的市場空間。一個來自太空的萬億級市場,正在加速成長。

(1)來自太空的新增長極

空天信息產業是指運用空間基礎設施和技術手段,收集、存儲、處理、分析來自空天領域的信息并提供多樣化服務的新興產業,包含衛星通信、衛星遙感和衛星導航三大領域,其產業鏈根據上下游的關系,分衛星制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制造、衛星應用服務四大領域。近年來,在商業航天熱潮推動下,空天信息產業逐步成為全球新的產業增長極。

據歐洲一家咨詢公司預測,國際上衛星正進入密集發射期,未來十年發射數量將為前十年的4倍,市場規模接近3000億美元。隨著低軌衛星星座項目建設的加速,將帶來千億級組網市場和萬億級應用市場。在美國,按照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計劃,“星鏈”到2025年的用戶將超過4000萬,當年收入將達到300億美元。

國際電信聯盟互聯網接入數據顯示,全球約一半人口未接入互聯網。歐美一些國家地廣人稀,地面運營商建設基站與鋪設光纜的運營成本高,地面網絡覆蓋不足,為衛星網絡在這些國家的應用創造了較大市場空間。

在中國,衛星導航產業迎來蓬勃發展勢頭。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5月份發布的《2022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21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4690億元人民幣,較2020年增長16.29%,并繼續保持穩定高速增長態勢,產業生態范圍進一步擴大。

根據《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北斗導航市場規模將占到衛星導航產業市場規模的60%,預計2027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市場規模將達1.7萬億元左右。

(2)衛星數據消費場景精彩紛呈

龐大的天基組網,可以面向政府和公眾提供應急救災保障、信息普惠服務、移動通信服務、航空網絡服務、海洋信息服務、天基中繼服務等六項典型場景應用,并構建出包括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在內的空天信息產業。

根據相關統計,通過手機能連上互聯網的區域面積,不到地球總面積的20%。研究發現,高度1000千米以下的低軌衛星,理論上每顆可以覆蓋上百萬平方公里土地。當衛星互聯網全面商用時,用戶在全球任意角落只需一個相當于路由器大小的終端,就能與衛星直接聯網,并支持其他設備上網,地球上的“信息荒原”有可能最終消失。

在研發衛星互聯網所必需的用戶終端相控陣技術方面,合肥若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近年來新出現的一家企業。公司市場推廣經理朱然認為,衛星互聯網未來會成為5G網絡的有效補充,在5G基礎上集成衛星網絡實現全球覆蓋。5G優勢是頻譜效率高、容量密度高,缺點是單站覆蓋范圍小、建站成本高,且無法對海洋、雨林、雪山等偏遠地區實現覆蓋。衛星通信則不受地形約束,其天然全球覆蓋特性更適合泛在覆蓋的需求,從而彌補地面通信網絡的缺陷。而高中低軌衛星通信和地面5G融合的天地一體化網絡,或將構成未來的6G,實現對地球上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任何人無縫覆蓋和接入。

早在2020年,銀河航天就成功發射中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6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低軌寬帶通信衛星星座可以更好地對全球進行通信網絡覆蓋與升級,成為全球5G通信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形成了衛星數據的消費習慣。”中國電科32所所長郭冠斌說,南美有保險公司就采購了中電科旗下商業遙感衛星的數據,通過遙感監督企業真實經營情況、重點工程建設進度等,國內一些投行也開始使用衛星數據判斷宏觀經濟走勢,甚至已有監管部門根據采捕船只的北斗衛星定位信息反饋得出,相關上市公司憑空捏造“抽測”數據、掩蓋自身資產混亂等問題。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院長吳一戎認為,空天信息產業將帶來外溢效應。通過大規模的星座建設,衛星帶寬資源充足,衛星制造成本不斷下降,加之人工智能對圖像及信號處理能力的提升,勢必將解鎖或升級一批新的應用場景。“比如可以滿足包括無人駕駛、高精度時空基準物聯網等新的市場應用需求,催生全新的互聯網產業生態和精彩紛呈的應用場景。”

(3)走下高臺走向市場

中國衛星應用大會主席吳勁風表示,空天信息產業正在讓航天產業走下高臺,逐步實現工業化,服務更多人群。相較于以往傳統航天“高、大、貴、少”的特點,現在的商業航天呈現“好、小、廉、多”的特點。“這使得空天信息產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高冷產業。”銀河航天戰略合作總經理初肖潔說,越來越多社會資本也正積極參與進來,為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活力。

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裁、中科星圖數字地球合肥有限公司董事長邵宗有認為,社會資本在空天信息產業中正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整個產業發展也進入了需要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進一步結合的過渡轉型期。中科星圖正在努力面向政府、企業及特種領域用戶提供以數字地球產品為核心的軟件銷售和數據服務、技術開發服務、數字地球一體機和系統集成服務。

早在2014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就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建議加快推動產業外溢到民營企業。2020年4月,衛星互聯網被納入新基建范疇后,北京、上海、深圳、合肥、杭州等多地發力空天信息產業逐夢星辰大海,并相繼出臺產業政策,扶持空天信息產業落地生根。

據報道,騰訊早在2019年就聯合世界科技巨頭和航天科工海鷹集團,推出“超級地球”項目,計劃在未來數年內組建一個包括300顆衛星在內的對地觀測網,并通過全球首創的“專屬衛星”服務,為政府機構、科研院所、科技企業提供“開箱即用”的遙感服務體驗。其服務模式允許用戶獲得特定地理區域上空多顆衛星的使用權,并使一部分難以自購或自產衛星的政企用戶能以較低成本擁有“專屬衛星”服務。這種模式是在整合國內空天互聯網組網相關資源,加快應用側拓展。

中電博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產業部主任黃釗認為,當前需要加快建設以政府為指引、高校為支撐、產業為主體、研發為基礎、市場為導向的“政學產研用”空天信息產業融合體系,探索成立空天信息產業聯盟,從衛星設計、數據應用、終端運營、配套等不同環節,形成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優勢互補、關聯合作、技術支持的產業合作關系,打造產業集群。

專家認為,空天信息產業邊界廣闊、市場巨大,應最大化發揮星座利用效率,加強國際合作,在通信頻段資源、低軌星座開發、信關站建設等領域展開廣泛的國際合作,打破空間軌道和頻段限制,讓空天信息產業真正造福全人類。

2.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開建

7月6日上午,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項目在海南省文昌市舉行開工儀式,這是我國首個開工建設的商業航天發射場,由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投建,將成為海南服務和融入航天強國戰略、主動擁抱航天產業變革新浪潮的又一重大標志性項目。

海南省省長馮飛在致辭時表示,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開工建設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又一重大工程,是海南人民的又一大喜事。海南將充分發揮商業航天發射場主場優勢與自貿港政策優勢的疊加效應,瞄準世界商業航天發展前沿,加快構建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產業生態體系,支持文昌建設世界一流的國際航天城。

“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由海南省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衛星網絡集團共同出資成立,將成為央企地方合作的新典范,四方股東將全力推動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如期建成投產,盡快具備密集發射能力,成為航天強國建設的新力量。”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股東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紅兵表示,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開工建設將成為我國商業航天發展的新起點。

據介紹,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是我國目前唯一的商業航天發射場,致力于打造國際一流、市場化運營的航天發射場系統,進一步提升我國民商運載火箭發射能力。

3.15.855億,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完成B輪融資

6月27日,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火箭公司)B輪增資擴股項目簽約儀式在武漢舉行,募集資金總額達15.855億元。

據介紹,該公司自2021年初啟動B輪增資,經前期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公告及競爭性談判,最終引進7家投資機構。此次募資主要用于固體運載火箭研發及性能提升、液體動力關鍵技術攻關及發動機研制、研發保障條件建設,提高火箭公司研發和生產能力,助力快舟火箭型譜系列化、商業發射常態化,進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

“商業航天前景廣闊,航天三江深耕湖北多年,航天產業基礎雄厚,火箭公司作為‘國家隊’,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經驗,在商業航天領域有先發優勢。”尚道投資董事長楊圣軍說,資本看好商業航天產業發展,該公司已布局商業航天領域,將覆蓋從研發、制造到應用的全產業鏈。

“B輪增資為火箭公司未來發展加注新燃料,是火箭公司深化改革的新起點,也是與各方共謀航天事業的新開端。”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輝文表示,航天三江將一如既往按社會化、商業化、市場化原則,支持火箭公司發展商業航天,發展配套產業延鏈,聚焦基礎短板補鏈,壯大核心產品強鏈,集中資源做大做強航天產業集群。

火箭公司于2016年2月在武漢注冊成立,是專業提供商業航天發射服務的公司。截至目前,火箭公司成功完成13次商業發射服務,將2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2017年底,該公司在上交所完成12億元A輪融資,引入社會民營資本。

4.紫光展銳完成5G衛星物聯網上星實測

7月6日,紫光展銳聯合北京鵬鵠物宇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率先完成全球首個基于r17 iot ntn標準的5g衛星物聯網上星實測,開啟了基于5g的新一代衛星物聯網服務模式。據悉,本次測試采用的衛星物聯網終端基于紫光展銳iot ntn芯片開發,通過l波段衛星,在預商用基站上完成了通信組網測試,并實現數據傳輸。

iot ntn技術可以使5g大規模物聯網與衛星網絡協同部署,一方面擴展了面向海面、空域、無人區等區域的覆蓋,將有力消除地面偏遠地區與發達地區的數字鴻溝,促進數字化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另一方面,使衛星網絡可以共享移動通信網絡的產業規模,降低了終端和網絡成本,讓終端形態向著小型化、低功耗等易用性方向推動,為未來的大規模物聯網覆蓋提供了技術支撐。

測試中使用的衛星是一顆位于赤道上空36000公里的商用地球同步軌道移動通信衛星,紫光展銳攻克了測試終端面臨的長時延和大衰減等技術難點,成功完成了廣播、接入、數據傳輸等通信過程,并實現了多終端接入和并發通信業務的組網測試。

據了解,本次上星實測所用衛星物聯網測試終端,發射功率為23dbm,與手機相同,這意味著基于紫光展銳iot ntn 芯片開發的終端,已具備低功耗、小型化、輕量化等易用性優勢,可廣泛應用在豐富多樣的物聯網場景中。上星實測的成功意味著基于5g r17 iot ntn標準的衛星物聯網系統技術具備了可商用性。未來,服務提供商可發揮地面5g產業鏈優勢,通過衛星提供全球無處不在的iot ntn衛星物聯網。

作為全球極少數全面掌握2g/3g/4g/5g、wi-fi、藍牙、電視調頻、衛星通信等全場景通信技術的企業之一,紫光展銳持續投入先進技術的研發,不斷突破5g邊界。

5.SpaceX稱12GHz用于5G會干擾Starlink,衛星公司Dish發文駁斥

7月8日,SpaceX 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發送了一份文件,表示擴大 5G 網絡信號覆蓋會導致大量干擾,可能會破壞 Starlink 的衛星互聯網服務。對此 Dish 駁斥了這個說法,并認為 SpaceX 正在針對 5G 進行“公開的錯誤信息宣傳活動”。

站在 Dish 一方的 5G for 12 GHz Coalition 公司在今天發布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埃隆·馬斯克常用的這種策略不僅不誠實,而且還傳播了一種反 5G 的說法,這對美國消費者有害,他們應該得到更大的競爭、連接選擇和創新”。

雙方爭議的焦點在于 12GHz 頻譜是否可以用于 5G。SpaceX 目前將該頻譜作為其 Starlink 服務的“主力”,并表示 12GHz 以上的 5G 干擾將使大多數美國人“無法使用 Starlink”。據該公司稱,目前,SpaceX 在軌道上擁有超過 2,400 顆 Starlink 衛星,它們向大約 400,000 名用戶提供寬帶互聯網覆蓋。

FCC 目前正在考慮是否允許在 12GHz 頻段使用 5G,SpaceX 希望說服委員會不允許。6 月下旬,SpaceX 向其 Starlink 客戶發送了電子郵件,請求他們的支持,并敦促他們向立法者和 FCC 請求以阻止這一變化。據報道,上周有超過 70,000 名 Starlink 用戶向 FCC 發表評論,要求拒絕 5G。

不過,SpaceX 的主要論點在一份長達 16 頁的分析中得到了詳細說明,它聲稱“清楚地表明”5G 服務會導致中斷。5G for 12 GHz Coalition 現在表示,這份文件“在科學和邏輯上都有缺陷”,不是由獨立專家完成的,并且側重于“不利的地理位置”,同時“嚴重扭曲”5G 網絡配置以達到其毀滅性結論。The Verge 已聯系 SpaceX 征求意見。

根據 FierceWireless 的說法,FCC 主席 Jessica Rosenworcel 在 4 月份的國會聽證會上承認讓 5G 在 12GHz 頻段工作的復雜性。Rosenworcel說 “坦率地說,這些問題需要時間”。她告訴立法者,正在確定如果多種服務在 12GHz 頻譜中共存是否會產生有害干擾。

六、金融資本市場

1.漫長等待510天:陜西頭部營銷服務商易點天下終獲注冊

510天!這是易點天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易點天下”)從過會創業板到獲得證監會注冊批文熬過的漫長時光。

2020年6月22日,創業板注冊制首批受理企業出爐,易點天下位列其中;

2020年12月11日,創業板上市委2020年第55次審議會議結果披露,易點天下首發獲得通過;

2022年3月31日,因IPO注冊申請文件中記載的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需要補充提交,易點天下發行注冊程序被中止;

2022年7月6日,證監會發布公告,同意易點天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易點天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注冊申請。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認識這家在登陸A股過程中備受煎熬的陜西企業。

手握互聯網大廠資源:年營收超30億元。易點天下成立于2005年,總部位于西安高新區天谷八路軟件新城,公司是一家企業國際化職能營銷服務商,提供全球營銷推廣服務,主營業務包括效果廣告服務、品牌廣告服務以及頭部媒體賬戶管理服務等。

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公司前五大供應商采購金額合計分別為24.10億元、49.03億元和104.55億元,占總采購額比例分別為 80.76%、90.72% 和 94.26%。

其中,易點天下對直接流量供應商 Google 存在一定依賴。2019年至2021年,公司向 Google直接采購頭部媒體流量占報告期各期總流量采購金額的比例分別為 54.77%、55.42%和 64.38%,占比較高且呈上升趨勢。

而在廣告主客戶方面,在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易點天下憑借深厚的行業積累以及技術優勢,為跨境電商、工具應用和游戲等各行業5000余家廣告主客戶提供了全面、專業的出海營銷解決方案,助力企業快速實現國際化布局,也為中國企業踐行“走出去”的發展戰略添磚加瓦。

憑借優質的服務能力與良好的行業口碑,公司的效果廣告服務積累了豐富的業務實踐經驗,累計實現應用安裝、用戶注冊、商品銷售等商業效果轉化超過8億次,覆蓋有效設備超過70億臺,遍及全球277個國家和地區,單日最高有效轉化達到百萬量級。

一頭手握互聯網媒體行業“寡頭”,另一頭是一眾國內的互聯網大廠,易點天下的營收和利潤自然不菲。2019年至2021年,該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24.93億元、24.78億元和34.25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41億元、2.35億元和2.59億元。總體上呈現穩步上揚趨勢。

相比木瓜移動沖刺科創板以失敗告終,易點天下在漫長等待500多天后終獲證監會注冊批文,其無疑是幸運的。

2.啟明創投,一舉募資32億美元

7月11日,啟明創投宣布新一期基金已募資32億美元。其中第八期美元基金已完成超額募資,總額25億美元;同時,啟明創投亦宣布第七期人民幣基金完成首輪關閉,規模為人民幣47億元(約合7億美元)。至此,啟明創投旗下總計管理18只基金,已募管理資產總額達到94億美元。

啟明創投新基金包括主基金和醫療健康平行基金,其中主基金將繼續專注于科技及消費(Technology and Consumer, T&C)、醫療健康(Healthcare)兩大領域的早期和成長期投資。如同往期基金一樣,啟明創投第八期美元基金達到出資方承諾的上限。

第八期美元基金將由啟明創投主管合伙人鄺子平(Duane Kuang)、梁颕宇(Nisa Leung)、胡旭波(William Hu)和Gary Rieschel領導,上海、北京、深圳和香港的投資和行政管理團隊將給予充分支持。

啟明創投上一期美元基金還要追溯到兩年前。2020年1月底,也正是新冠疫情剛剛爆發之時,啟明創投啟動了美元募資路演。當時啟明創投果斷做了一個決定,把美元募資路演的地點直接從上海搬到舊金山。

最終在2020年11月,啟明創投正式宣布完全關閉第七期美元基金的募資,總規模為12億美元,專注于醫療健康和TMT兩個領域的早期投資,這也是2020年所公開中最大一筆主要關注中國市場的美元風險投資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啟明創投此次還低調透露第七期人民幣基金完成首輪關閉,規模為人民幣47億元。去年1月,啟明創投完成了第六期人民幣基金28.52億元募資,這樣的節奏在人民幣募資艱難的背景下尤為難得。

16年,一家中國VC進化史。成立于2006年,啟明創投已經成為中國本土化VC的標桿性案例之一。迄今為止,啟明創投已投資超過480家高速成長的創新企業,其中70多家企業成為行業公認的獨角獸和超級獨角獸企業,絕大多數企業在創始階段就獲得了啟明創投的首次投資;有超過180家企業分別在全球主要交易所完成上市,及合并等退出,包括小米集團、甘李藥業、泰格醫藥、再鼎醫藥、康希諾生物、惠泰醫療、美團、嗶哩嗶哩、石頭科技等。最近幾年,啟明創投更是迎來IPO收獲期,2020年以來已經有30多家投資企業成功上市。

在科技及消費(T&C)領域,啟明創投擁有商業與科技復合背景的成熟投資團隊,持續預判并抓住了顛覆式發展機遇,在人工智能、云計算/基礎軟件、機器人與自動化、自動駕駛、SaaS、半導體、區塊鏈、互聯網及消費等創新領域收獲了多個高成長企業。

在硬科技領域,啟明創投進行了全產業鏈布局,投資了近百家企業。其中,在半導體領域,早在2017年啟明創投就開始重點關注這一領域,且保持每年投資三、四個芯片項目的節奏進行布局,時至今日啟明創投已經在該領域投資了20多家公司,包括壁仞科技、博流智能、云英谷、彌費科技、移芯通信、云合智網、后摩智能等,覆蓋半導體設備、芯片設計及應用各個環節。

在智能化領域,啟明創投圍繞關鍵核心技術和垂直行業應用進行了諸多布局,投資了20多家不同垂直領域的創新企業,其中不乏像文遠知行、禾賽科技、梅卡曼德機器人等獨角獸。從啟明創投初次接觸和投資,如今文遠知行已迅速成長為全球領先的L4級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在全世界多個城市開展自動駕駛研發、測試及運營;禾賽科技已成為全球自動駕駛及高級輔助駕駛(ADAS)激光雷達的領軍企業,客戶遍及世界主流自動駕駛公司和頂級汽車廠商、一級供應商、機器人公司等;而作為全球AI+3D+工業機器人領域落地最多、規模最大的創新企業之一,梅卡曼德機器人已累計部署1000多個實際案例,覆蓋汽車、工程機械、物流、3C等行業。

在醫療健康領域,啟明創投已經成為中國公認的最早也是最出色的投資機構之一。啟明創投團隊在醫療健康領域投資了180多家企業,見證了諸多優秀企業利用核心技術和資源優勢,不斷推動中國醫療健康創新。

甘李藥業便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2010年,由于甘李藥業規模及營收并不突出,啟明創投在投資之初曾面臨諸多質疑,但基于對第三代胰島素市場前景的判斷,以及對公司創新能力的認可,啟明創投獨家參與了甘李藥業的A輪融資。2011年,啟明創投再次領投甘李藥業的老股轉讓。2020年,甘李藥業登陸A股,成為首家掌握產業化生產重組胰島素類似物技術的中國企業,打破了外資壟斷,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能進行重組胰島素類似物產業化生產的國家之一。截至目前,啟明創投已經陪伴甘李藥業走過10年2個月的歷程。

同樣,在投資康希諾生物之初,市場對中國疫苗創新能力和規模化生產能力并不看好。但啟明創投堅信康希諾生物團隊的研發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于2016年領投康希諾生物,并在公司后續融資中繼續投資。2019年,康希諾生物在香港聯交所主板H股上市,2020年8月,康希諾生物正式登陸科創板,成為科創板開板以來首只“A+H”疫苗股。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康希諾生物加大在全球范圍內的疫苗供應力度,為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做出了貢獻。

此外,中國臨床CRO頭部企業泰格醫藥、中國重組蛋白龍頭義翹神州、中國RNA分子診斷領軍者仁度生物等,都發展成為各自領域的代表性企業。

3.機構調研路徑統計:新能源、科技板塊備受關注

隨著近期A股反彈,基金經理調研熱情高漲。多家上市公司近期披露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透露了明星基金經理的調研動態,崔宸龍、楊銳文、李曉星、蔡嵩松、胡昕煒等多位“頂流”的調研路徑曝光。綜合來看,新能源、科技等板塊,仍是明星基金經理重點關注的熱門賽道。

(1)新能源賽道受青睞

Wind數據顯示,6月以來,共有11家公司吸引了超過300家機構調研。其中,被調研次數最多的是機器人行業的匯川技術,共吸引579家機構;埃斯頓、奧普特、橫店東磁、億嘉和也被機構重點關注,分別吸引了549家、474家、402家、395家機構。

6月以來吸引機構調研較多的公司

參與調研匯川技術的機構陣容堪稱豪華,既有富國基金、中歐基金、睿遠基金等頭部公募,又有彤源投資、高毅資產、寧泉資產、高瓴資本等知名私募。此外,摩根大通、高盛資管、淡馬錫等外資也罕見齊聚。

借道完成新能源鋰電材料布局的道氏技術,吸引了前海開源基金的崔宸龍、富國基金的楊棟、景順長城基金的董晗等明星基金經理參加線上調研會議。參與調研的名單中,還有富國基金、景順長城基金、匯添富基金、廣發基金、紅杉資本等。

最近兩個月,以鋰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賽道持續大漲。在此背景下,多位基金經理上陣調研。縱觀這些“頂流”的動向,大多集中在新能源產業鏈的上下游。

(2)科技賽道明顯升溫

參與調研聞泰科技的326家機構,包括南方基金、興證全球基金、富國基金等78家公募基金,還有景林資產、紅杉資本等私募以及富達、高盛等外資機構。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景順長城基金楊銳文、諾安基金蔡嵩松、興證全球基金喬遷等知名基金經理參加了聞泰科技的視頻會議。

近期發布“人形機器人”計劃的埃斯頓備受關注,6月以來共接待了549家機構調研,其中基金公司79家,包括嘉實基金、南方基金、交銀施羅德、匯添富基金、國泰基金、景林資本、高盛資管等。

6月以來,廣聯達迎接了237家機構調研,其中有52家基金公司。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淡水泉、高毅資產、紅杉資本等私募機構,易方達基金、天弘基金等多家公募均參與調研,嘉實基金歸凱、泓德基金鄔傳雁等知名基金經理參與線上調研。

此外,匯添富基金胡昕煒現身調研羅博特科、聚辰股份,諾安基金蔡嵩松除聞泰科技外還參與調研寶蘭德,銀華基金李曉星參與調研科大訊飛。可以看出,科技股最近又開始被多位明星基金經理重點關注。

上投摩根基金認為,A股的上行趨勢預計仍能持續,但市場波動可能加大。隨著半年報業績披露期臨近,可關注有實際業績支撐的電力設備、汽車等高景氣賽道,優選成本邊際改善的中游制造業以及穩增長政策下受益的金融、基建等板塊。

中歐基金表示,旅游、餐飲、酒店和航空等行業的未來復蘇空間較大,可在二季度業績下行預期充分消化后逐漸關注。從行業角度,可持續關注中期具備高成長性和高確定性的新基建領域,例如能源基建、綠電和數字基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柔区| 南昌市| 东源县| 汉寿县| 自治县| 衡山县| 盐山县| 田林县| 汉阴县| 丰都县| 阿勒泰市| 通辽市| 泉州市| 监利县| 开原市| 凌海市| 仁怀市| 海门市| 陇西县| 城固县| 当涂县| 土默特右旗| 永福县| 行唐县| 阳城县| 鲁山县| 辉县市| 大同市| 朝阳县| 龙山县| 阳原县| 望都县| 应城市| 甘南县| 五台县| 故城县| 中牟县| 昌都县| 青龙| 遂昌县| 沁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