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導體芯片行業
1.繼SK海力士和三星之后,英特爾和臺積電也獲對中國出口一年豁免授權
美國早前升級對華出口管制措施,針對先進制程半導體和芯片制造設備實施新出口限制。
10月11日,英特爾發布推文,從美國商務部獲得為期一年的授權,繼續運營其當前位于中國大連的NAND閃存芯片業務。
另外,據日經亞洲周四報道,臺積電也獲得了為期一年的繼續訂購美國芯片制造設備以在中國擴張的許可證。日經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美國政府向臺積電保證,它將能夠將這些設備運送到中國南京市的一家制造工廠。
在此前,韓國的SK海力士和三星也獲得了一年的繼續運營在華芯片工廠的授權。
《韓聯社》引述多名消息人士指,美國商務部日前向南韓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通報,兩企在華工廠在未獲美國政府審批的情況下,仍可在1年內自美國進口相關設備,意味兩家韓企未來1年在華生產暫不受阻。
SK海力士發聲明指,已獲得美國準許,1年內可在毋須額外申請許可下,向在華工廠供應開發與生產DRAM半導體所需的設備,意味公司能繼續向全球穩定供應記憶體晶片。
三星和SK海力士在華工廠正進行改造升級,需要進口多款設備。一名消息人士指,美國可能不會無限期允許韓企自美國進口有關設備,只是在三星和SK海力士在華工廠改造升級期間給予豁免。
分析認為,對美國而言,將新規落實落地離不開南韓的協助,若韓企受到不利影響,南韓政府將難以積極配合美方措施,因此美方暫時對韓企給予豁免待遇安排。
2.計劃總投資約100億元!京東方成都車載顯示基地項目已投產:一期投資25億元
作為成都市首批24個重點片區之一,清水河高新技術產業走廊(高新片區)提出聚焦集成電路、柔性顯示重點產業鏈,打造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建設公園城市智造發展示范區的發展愿景。今年成都高新西區實施重點項目53個,已完成投資129億元,占年度計劃的72%,其中包括京東方車載顯示基地項目。
報道指出,新型顯示是成都高新區在電子信息領域的一個重點產業細分賽道。在建圈強鏈過程中,成都高新區充分發揮京東方等“鏈主”企業的帶動作用,以車載顯示屏作為突破口,進一步做大了在這一細分市場的占有率。
其中,計劃總投資約100億元的京東方成都車載顯示基地項目目前已正式投產。該項目由京東方科技集團和京東方精電共同投資,一期投資25億元,占地15萬平方米,建成后將年產車載顯示屏約1500萬片。
報道稱,基地項目通過政企齊抓共管高度協調,一路綠燈。在建設施工期間,政府、企業與項目建設團隊不斷優化施工方案,使得建設項目比合同工期提前50天完成全面封頂。作為京東方科技集團最大的車載顯示產品集中化生產基地,其通過集中車載項目資源,可以獲得多方面的競爭優勢,憑借京東方在中游面板市場的主導地位,可以將車載顯示屏的成本大幅拉低,為成都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帶來更大的發展優勢。
另外,成都高新區通過充分發揮京東方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打造世界柔谷,涵蓋項目總投資超183億元。世界柔谷將搶抓柔性顯示產業先發優勢,帶動上下游,助力成都高新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型顯示產業聚集地,力爭2025年新型顯示產業產值超過1000億。
3.半導體設備廠富創精密上市,市值超228億元
半導體設備廠商富創精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發行價格69.99元/股,發行市盈率為195.49倍,開盤報120.01元/股漲超70%。
截止成文,公司股價報108.5/股,漲超55%,市值為228.6億元。
此次,公司募集資金將達36.58 億元(超募20.58億元),投向集成電路裝備零部件全工藝智能制造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據了解,富創精密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國產半導體設備精密零部件企業,主要產品應用于半導體設備覆蓋集成電路制造中刻蝕、薄膜沉積、光刻及涂膠顯影、化學機械拋光、離子注入等核心環節,部分產品已應用于制造先進7nm制程的前道設備,成為了全球為數不多的可以量產應用于7nm工藝制程半導體設備的精密零部件制造商。
除半導體設備外,公司產品也應用于制造顯示面板、光伏產品的泛半導體設備及其他領域。
沈陽先進持有該公司22.55%股份,為第一大股東。2019-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 2.53 億元、4.81 億元和 8.43 億元,營收近三年復合增長率為 82.43%。2022 年上半年公司收入5.98 億元,同比增長 73.16%。凈利潤方面,2019-2021年,公司凈利潤分別為虧損3334萬、9350萬、1.265億。2022年三季度凈利潤預增98%-113%,約為1.63-175億元。報告期內,富創精密的產品已進入了東京電子、HITACHI High-Tech和ASMI等全球半導體設備龍頭廠商供應鏈體系。同時,基于半導體設備國產化趨勢,富創精密也積極開拓境內市場,產品已進入包括北方華創、屹唐股份、中微公司、拓荊科技、華海清科、芯源微、中科信裝備、凱世通等主流國產半導體設備廠商。
4.三安光電獲車規級質量認證
10月9日,三安光電子公司湖南三安半導體有限責任公司收到通知,2022年9月16日,經IATF(國際汽車工作小組)批準國際權威第三方認證領導品牌DQS正式頒發湖南三安半導體有限責任公司IATF 16949:2016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據了解,本次獲得質量認證的是碳化硅產品,預計將加速該類產品的客戶導入。
證書顯示,湖南三安半導體有限責任公司已建立并實施一個質量管理體系,在半導體晶圓、功率芯片、功率半導體器件的設計和制造等領域,經過審核,證實該質量管理體系滿足IATF 16949:2016國際汽車標準的要求。
三安光電相關人士表示,通過IATF 16949:2016認證,標志著湖南三安半導體有限責任公司順利取得進入汽車供應鏈的“金鑰匙”,公司未來將進一步在車載產品領域深耕細作,加快車規級產品的市場導入。
公開信息顯示,湖南三安半導體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從事碳化硅、硅基氮化鎵等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的研發及產業化,包括長晶—襯底制作—外延生長—芯片制備—封裝產業鏈,該公司投資的半導體產業化項目總占地面積約1000畝,總建筑面積超50萬平米,投資總額160億元(含土地使用權和流動資金),項目達產后,配套產能約36萬片/年的生產能力。
此前,三安光電稱,公司電力電子產品主要為高功率密度碳化硅二極管、MOSFET及硅基氮化鎵產品。碳化硅二極管送樣客戶超過500家,出貨客戶超過200家,超過60種產品已進入量產階段,在PFC電源標桿客戶維諦、比特、長城等;光伏逆變器陽光電源、古瑞瓦特、固德威、科士達等國內前20大客戶均已進入;在車載充電機威邁斯、弗迪動力(比亞迪)等客戶;在家電領域格力、長虹等;在充電樁及UPS英飛源、科華、英威騰、嘉盛等;在硅基氮化鎵產品方面,完成約60家客戶工程送樣及系統驗證,24家進入量產階段,產品性能優越。
二、激光器行業
1.特種光纖、光器件企業長盈通上市審批通過
10月11日,證監會披露了關于同意武漢長盈通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的批復,同意長盈通科創板IPO注冊申請。
至此,長盈通成為湖北省第4家科創板審核通過企業,也是光谷2022年新增的第4家上市公司,光谷第57家上市公司。
此次上市,長盈通計劃募資5億元,其中,4億元用于特種光纖光纜、光器件產能建設項目及研發中心建設項目,1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據公開資料顯示,長盈通2019年、2020年、2021年營收分別為1.78億元、2.15億元、2.6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4661萬元、5393萬元、7657萬元;扣非后凈利分別為4100.8萬元、5312.9萬元、6908萬元。
2022年上半年,長盈通營收1.4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11億元增長30.93%;凈利為4110萬,較上年同期的2696萬元增長52.47%;扣非后凈利為3493萬元,較上年同期的2378萬元增長46.85%。
長盈通光電預計2022年前9個月營收為2億元到2.2億元,同比增長24.24%至36.66%;預計凈利為5000萬到5500萬元,同比增長37.93%至51.72%;扣非后凈利為4400萬元至4900萬元,同比增長37.1%至52.68%。
專注光纖環產品,主要客戶為光纖陀螺行業知名企事業單位
長盈通是一家專注于光纖環及特種光纖綜合解決方案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以光纖環等特種光器件為核心和起點的通信企業。
近年來,長盈通積極進行上下游拓展,建立了涵蓋光纖環器件(含光模塊)、特種光纖(含特種光纜)、膠粘劑和涂覆材料、光器件設備及其他附件備件產品和服務在內的完整業務布局,打通了"環-纖-膠-模塊-設備"一體化微型產業鏈,各領域同步發展,共同促進了光纖環和保偏光纖等產品的做好做精,成為相關軍工配套體系的重要供應商,形成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長盈通的光纖環及保偏光纖產品作為配套部件在多種定型型號的武器裝備中列裝,在海陸空天廣泛應用。公司與航天科工集團、航天科技集團、兵器工業集團、航空工業集團、中電科集團和中船集團等軍工集團下屬慣性導航科研生產單位建立了長期、良好的業務合作關系,主要客戶為光纖陀螺行業技術實力領先的知名企事業單位,與部分軍工集團下屬單位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此外,公司還向國際知名的光纖陀螺廠商意大利GEM elettronica Srl銷售繞環設備和光纖環等產品,體現了公司在相關產業鏈上具有的較高的知名度和較大的影響力。
2.聯贏激光定增募資9.9億元擴產基地
10月12日,聯贏激光發布公告稱,擬定增募資不超過9.9億元,用于華東基地擴產及技術中心建設、深圳基地建設和補充流動資金。
公告顯示,公司擬向不超過35名(含35名)特定對象發行不超過8976萬股,最終發行數量上限以證監會同意注冊的發行數量上限為準,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9.9億元。其中,華東基地擴產及技術中心建設項目擬使用募集資金投資額為3.6億元;深圳基地建設項目分為高精密激光器及激光焊接成套設備產能建設項目和數字化運營中心建設項目兩個子項目,擬分別使用募投資金2.85億元、9500萬元;2.5億元擬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華東基地擴產及技術中心建設項目是由聯贏激光的全資子公司江蘇聯贏實施,建設周期2年。該項目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購置目前江蘇聯贏所租賃的廠房以獲得穩定的生產用地;新建廠房、并購置配套生產設備,以提升公司產能;建設打樣及焊接材料驗證實驗室、基于客戶未來產品DOE實驗室,并購置配套研發設備,提升公司服務華東地區及周邊客戶的技術能力。
聯贏激光立足深圳,戰略布局華東,已在江蘇省溧陽市設立全資子公司江蘇聯贏,并將其發展為公司重要的生產、技術及客戶服務基地。目前,華東地區已成為公司主要銷售區域,華東地區客戶已成為公司重要收入來源。
本項目將在聯贏激光現有華東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建生產廠房并新建技術中心,構建更加全面的職能體系,從而完善華東基地布局。本項目的實施有利于公司借助華東地區激光產業的集群效應,整合區域資源,提升就近配套服務能力,發揮本地化優勢,提高對客戶需求的響應速度及客戶服務質量,為華東地區業務未來持續穩定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公司華東基地主要負責激光焊接成套設備的生產。激光焊接成套設備具有定制化、非標準化的特點,需在公司現場進行加工裝配、調試,且與激光器配套的成套設備體積龐大,在公司生產現場加工裝配周期需要1-4個月,占用生產場地面積較大、時間較長。公司現有生產場地已無法滿足訂單增長帶來的生產空間需要,產能已無法滿足業務增長需要。因此,公司需擴大生產場地,提高激光焊接成套設備的生產及交付能力,方可抓住行業發展機遇,進一步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
聯贏激光的主營業務為精密激光焊接機及激光焊接自動化成套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其下游應用領域包括汽車、動力電池、消費電子、通信等產業,公司產品主要應用于動力電池行業,客戶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欣旺達、億緯鋰能等。
近年來,受益于新能源汽車銷量及滲透率的快速提升,動力電池市場需求出貨量持續增長,行業內主力動力電池企業不斷加大產能投資和布局。作為動力電池的重要生產設備,激光焊接相關設備需求持續增長,市場規模不斷提升。聯贏激光作為激光焊接設備的主力供應商,在手訂單規模持續穩步提升,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在手訂單金額合計為39.77億元(不含稅),公司現有產能已經無法滿足在手訂單的交付需求,本次定增是提升激光器自主生產能力、提升激光焊接成套設備產能、保障經營場所穩定、滿足公司長期發展的資金需求的需要。
3.激光投影初具規模,行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激光投影發展至今已有十余年時間,在泛商用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近幾年受疫情影響,激光投影在泛商用領域的發展受到制肘,家用場景繼而成為新的市場機會,國內品牌紛紛加碼布局,當貝、峰米、愛普生等廠商不斷推出家用激光新品,持續刺激消費者購買欲望,助推行業規模增長。據奧維云網(AVC)線上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1-8月,家用激光投影銷量達11.1萬臺,同比增長301%;銷額6.7億元,同比增長239%。
投影研發百家爭鳴,激光產品百花齊放
激光投影目前在各領域的發展相對成熟,各個國家的技術流公司對于激光投影技術的研究不斷加深,2007年,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國際消費電子展覽會上,日本和美國的公司各自推出了基于投影式激光顯示技術的多臺激光顯示試驗樣機,其中,包括55英寸激光背投電視和小型、袖珍式前投影機以及激光數碼影院等。我國則在2010年提出發展新型顯示技術,雖然在技術的發展上,海外具有領先優勢,但是在政策支持下,我國激光顯示領域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從追隨者向部分技術引領者轉變,目前,我國激光顯示國產化率已達50%以上,光峰、海信、長虹等企業也已建立多條關于光源、整機等生產線,支撐激光顯示產業規模化發展。
同比增速超300%,激光投影發展正處快車道
據奧維云網(AVC)線上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1-8月,激光投影(不含激光電視)累計銷量11.1萬臺,市場初具規模;銷量同比增長301%,遠超家用智能投影行業整體增速;而激光投影(不含激光電視)在家用智能投影中的滲透率也在不斷提高,已經由2021年的2.0%提升至3.4%。隨著光源技術的迭代,消費需求的升級,消費者對激光投影表現出了更高的消費預期。
2021-2022年家用智能投影(含激光)與家用激光投影銷量(萬臺)
技術升級降低消費門檻,三年時間均價下降45%
激光光源的高飽和度、高亮度、使用壽命長等特點,使其成為家用投影的理想光源,之前受制于技術、成本等因素,使其未能在家用場景大面積普及。但隨著光峰科技全球首創的ALPD激光技術面世,并不斷進行升級迭代,目前已實現了全球范圍的激光技術產業化。
隨著家用智能投影的蓬勃發展,消費需求不斷升級,體驗效果更佳的激光投影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上游成本下降疊加下游需求帶動,自2019年開始,產品均價不斷下行;截止2022年8月,產品均價下探至6084元,同比降低16%,相較于2019年的萬元以上,同比下降達45%。
2019年-2022年家用智能激光投影均價走勢
品牌格局高度集中,當貝一騎絕塵
目前,我國家用激光投影市場上,入局品牌約20家,其中不乏新入局者。TOP3品牌當貝、峰米、愛普生,三者合計份額達87%;TOP5品牌合計份額則達97%,行業處于高度集中狀態。
當貝 自2019年入局投影行業后,產品一直主攻中高端市場,品牌自身軟件實力較強,為用戶帶來了更好的消費體驗,激光投影的市場份額更是一直位居榜首,2022年1-8月銷量份額達48%,較去年同期增長14%;在不斷蠶食對手份額的同時,品牌自身也在不斷向上發展,2022年1-8月銷量同比增長達62%,主力貢獻機型為X3。
峰米 作為光峰科技與小米科技的生態鏈企業,依靠母公司光峰科技在激光技術方面的支持,2021年R1系列、X1等激光投影產品上市后,帶動品牌的激光投影份額高速增長,2022年1-8月,銷量份額較去年同期增長22%;9月,峰米再發激光新品S5,首發價僅2999,進一步拉低了家用級激光投影使用門檻。
愛普生 一直是泛商用投影領域的佼佼者,隨著家用投影市場的崛起,近幾年也開始將戰略重心向家用場景傾斜,產品光源由傳統燈泡向LED燈及激光光源傾斜。2021年上市的EF-10/EF-12帶動品牌份額提升至16%,雖然2022年激光新品減少,但得益于行業紅利,品牌份額依舊微增,2022年1-8月銷量份額14%,較去年同期增長3%。
2022年家用智能激光投影銷量份額TOP5品牌
三方助力行業發展,激光投影未來可期
技術端,我國激光投影產業在激光全色顯示技術領域已擁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鏈,特別是在全固態三基色激光、激光顯示等關鍵器件和整機技術方面均有自己的專利保護,具備在該領域實現產業化重大突破的良好基礎。而隨著光學投射技術的進步與規模化生產的推廣,激光光源也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在家用投影中,傳統LED光源的投影生產廠商也在積極引入激光光源,推動旗下產品向新型光源技術轉變。
消費端,在消費升級的市場環境下,隨著光源成本的下降,激光投影已經隨著投影產品的市場化逐漸進入普通家庭中,同時,消費主力的年輕化,娛樂需求的大屏化,以及我國城市化的加速發展,使得消費市場對全新產品的接受程度大幅提高,強體驗感的激光投影產品將會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政策端,2021年,工信部表示將按照“十四五”規劃加大對激光顯示產業的支持力度,科技部則將激光顯示列為“新型顯示與戰略性電子材料”等“十四五”重點專項,政策鼓勵助力激光顯示產業發展。
但是激光顯示作為一項創新技術,目前仍處在蓄力待發的起步階段,隨著各領域對激光投影的產品需求升級,激光投影的市場容量也將會進一步推高。奧維云網(AVC)預測,2022年中國家用激光投影銷量預計達到25萬臺,同比增長160%。
三、新能源行業
1.通用汽車進軍光伏,或為推動電動汽車銷售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于10月11日宣布,正在啟動一項新的能源業務,為家庭和企業提供電池組、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充電樁等一系列能源管理產品。
從描述來看,通用汽車的新業務與特斯拉的太陽能業務頗為相似,即給家庭和企業用戶安裝配套儲能的光伏系統,將白天產生的電力儲存起來,在夜間或停電期間為家庭提供電力。
早在2012年,特斯拉就已對外宣布其太陽能業務。按照特斯拉的說法,特斯拉太陽能屋頂為房屋供電,強度高于普通屋頂,可在斷電情況下為家庭供電達數天,減少對電網的依賴,甚至反哺電網。
但特斯拉的太陽能業務并未像其電動汽車業務般高歌猛進。2021年,特斯拉太陽能項目部署總裝機容量僅為345MW。今年7月份,由于產品開發和市場拓展遠遠落后于預期,特斯拉暫停了在美國大多數市場安裝太陽能屋頂項目,9月底又宣布會在四季度重啟太陽能業務,可見其發展并不“如意”。
本次通用汽車宣布啟動太陽能業務,很有可能也是為了配合其電動化戰略目標。2021年,通用汽車在其巨資打造的奧特能平臺上推出了多款電動汽車,希望借此實現電動化轉型,但市場反饋比較一般。因此,通用汽車或是有意通過太陽能業務進一步加強其在消費者的印象,并帶動電動汽車銷售。
2.全年凈利有望超270億,通威股份凈利創行業之最
10月9日,通威股份發布了2022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增的公告。
公告稱,預計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14億元-218億元,同比增長259.98%-266.71%;預計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216億元—220億元,同比增長264.20%—270.95%。
關于本次三季報業績異動的原因,通威股份表示,報告期內,高純晶硅產品市場需求持續旺盛,價格同比上漲,疊加公司新產能快速爬坡達產,實現量利大幅提升;電池片業務產銷兩旺,盈利能力同比提升;飼料業務實現量利雙增。
維科網光伏注意到,通威股份今年上半年的歸母凈利潤為122.24億元,其中第一季度為51.94億元,第二季度為70.30億元。若按照三季報預告凈利潤中值216億元計算,通威股份第三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的中值為93.76億元,與第二季度相比增長約為33%;其第三季度單季凈利將再創歷史新高。
不僅如此,通威股份今年全年的凈利潤也將創下光伏上市公司年度凈利潤的歷史新高。
23萬噸硅料+70GW電池
作為通威股份的核心業務,目前該公司的硅料業務已經形成了年產能23萬噸。
在新建產能方面,預計樂山三期12萬噸硅料項目將于2023年下半年投產,屆時通威股份硅料業務的年產能規模將達到35萬噸;而在保山和包頭投資的各20萬噸共計40萬噸的硅料項目預計將于2024年投產,屆時該公司硅料業務的年產能規模將達到75萬噸。
在光伏電池產能方面,隨著金堂二期8GW、眉山三期8.5GW在今年內建成投產,預計2022年底通威股份光伏電池的產能規模將超過70GW。
此外,在新技術方面,通威股份TOPCon平均轉換效率超過24.7%,新增建設的8.5GW TOPCon 電池產線,預計將于今年年底建成投產;該公司已經建成投產的金堂基地 1GW 異質結電池最高效率已達到25.67%(ISFH 認證),超過TOPcon。
凈利或超270億元
根據其財報數據顯示,在2021年第四季度,通威股份實現單季營收167.91億元,同比增長34%;實現凈利潤22.63億元,同比增長722%。
在最近6個月內,共有35家機構對通威股份今年的年度業績作出預測,預計其全年凈利潤的最高值達284億元,最低值為163億元,均值為236.4億元。而今,僅前三季度通威股份已經實現凈利潤中值達216億元,達到機構預測均值的91%。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今年第四季度旺季需求的到來,多晶硅價格依然維持高位運行,硅料、電池等業務一部分新建的產能投產,預計通威股份2022年第四季度業績繼續保持穩步增長甚至較快增長的概率極大。
若按前三季度增速對比,以同比增速2.5倍來計算,預計通威股份今年第四季度的凈利潤在56億元上下,其全年凈利潤預計有望超過270億元。
而這一業績,也將創下今年光伏上市公司的凈利潤之最。
已簽大單約3570億元
今年以來,通威股份已簽訂6筆百億級以上硅料大單,其先后與隆基綠能、青海高景、云南宇澤、美科硅能源、雙良硅材料、晶科能源分別簽訂合同預計金額442億、509億、385億、644億、560億和1034億的多晶硅銷售長單。
預計在未來5年內,通威股份將向上述6家企業供應總計超過144萬噸的硅料,合同預計金額總計超3570億元。
通威股份2022年銷售長單統計(圖源:維科網光伏)
實際上,高純多晶硅作為通威股份最賺錢的核心業務,其產品毛利率維持高位。根據該公司2021年財報顯示,其多晶硅業務的毛利率高達67%,而其他業務如飼料和光伏電池的毛利率僅為9%左右。
而從同行主要競爭對手來看,通威股份光伏多晶硅業務的凈利率或超過50%。以此測算,上述6筆百億級以上硅料大單將為該公司貢獻大約1785億元的凈利潤。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隨著2023年硅料產能過剩時代的到來,多晶硅產品的價格大概率出現一定的回落,而上述6筆銷售大單貢獻的利潤面臨一定的縮水的風險。
3.中國電池巨頭國軒高科赴美建廠
美東時間10月5日,據美國密歇根州政府網站消息,國軒高科美國子公司美國國軒(Gotion Inc.)將在大急流城(Big Rapids)投資23.6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9.8億元),建設動力電池組件工廠。
密歇根州當地媒體《底特律新聞》報道稱,工廠將于2030年完工,預計每年生產15萬噸電池正極材料和5萬噸負極材料。
據悉,密歇根州州長Gretchen Whitmer表示,美國國軒的工廠將在大急流城及其周邊地區創造多達2350個新工作崗位。密歇根州計劃為該工廠提供總計不少于5.4億美元的稅收減免,同時還為項目建設提供1.75億美元的財政補貼。
雖然密歇根州政府官方發布了美國國軒將在當地建設電池材料工廠的消息,但實際上國軒在美建廠一事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包括眼下的“白名單”問題及未來可能的“霸凌”問題。
赴美建廠的必要性
去年12月20日,國軒高科曾公告,美國國軒與美國某大型上市汽車公司簽訂協議,該汽車公司預計在2023-2028年間,向國軒高科采購總量不低于200GWh的磷酸鐵鋰電池,雙方還計劃在美國成立合資公司,實現本土化生產。
今年6月10日,國軒高科還在官網發布了60GWh產線電芯設備招標公告,其中項目實施地點之一就包括美國。
由此來看,如此大規模的訂單足以支撐一家工廠的建設和運營,同時考慮到滿足北美合作客戶和潛在客戶的配套需求,以及電芯項目的實施,國軒高科在北美建廠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赴美建廠的政策阻礙
正是由于國軒在美建廠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反而更加凸顯了不確定性的阻礙有多大。
今年8月16日,美國簽署《通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下稱IRA法案),其中關于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條款引發巨大爭議。
IRA法案一經發布后,不僅引發市場廣泛討論,而且多家中國電池企業相繼宣布暫停美國投資建廠計劃。業內外稱IRA為美國版的動力電池白名單,目標直指中日韓對動力電池產業鏈近乎壟斷的市場格局。
IRA法案規定,對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提供最高7500美元/輛的稅收抵免。不過這是有嚴格條件限制的。具體來看,電動汽車必須要在美國或者與美國有自貿協定的國家進行整車組裝;2023年后,電動車電池中使用的原材料必須有40%來自北美,到2027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80%。不滿足上述要求的企業只能獲得一半的稅收抵免。如果電池中含有的任何關鍵礦物是由“敏感實體”提取、加工或回收的,則會取消稅收抵免資格。
關于“敏感實體”(Foreign Entity of Concern)的定義,美國法律有相關解釋和約定。
上圖中C條的covered nation現階段指的是中國、俄羅斯、朝鮮、伊朗。國營企業屬于Owned by,controlled by a government,而不論何種類型的企業,都屬于Subject to Jurisdiction or direction of a government。就此來看,所有中國企業都可被定義為“敏感實體”。
E條則賦予了美國政府將任何實體定義為“敏感實體”的自由裁量權。
簡而言之,IRA法案的推出就是美國為了扶持本土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目前已有首號響應者——全球新能源汽車領頭羊特斯拉。
9月15日,華爾街日報消息,特斯拉知情人士稱,由于考慮獲得美國電動汽車和電池制造稅收抵免的資格,該公司正在暫停在德國生產電芯的計劃,且已經討論過將原計劃用于柏林工廠的電芯制造設備運往美國的問題。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IRA法案不止是國軒在美建廠的最大不確定性,更是已在美有廠或者未來有建廠規劃的全球新能源產業鏈企業的共同挑戰。
當然,對此也并非是完全無計可施,畢竟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潛力巨大。數據顯示,預計2030年美國所售汽車中電動汽車有望超過50%,這意味著其未來幾年動力電池需求將保持高位增長。
此前已有日韓電池企業先蹚出了一條路:通過與美國當地大型車企合作支持,或可能規避IRA法案的影響。日本松下與特斯拉合作建廠;韓國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三大電池公司計劃至2026年在美國共建立11家電池工廠,其中大部分是通過與美國汽車公司合建的。
而此次國軒高科與密歇根州的合作又試驗出一個新的規避IRA法案影響的路徑,即通過州政府的稅收優惠抵消無法獲得補貼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大眾汽車是國軒高科的最大股東,持有26.5%的股份,且國軒董事會5位非獨立董事席位,一人來自美國,兩人來自德國,兩人來自中國。在美國媒體此前的報道中,都在強調這一信息,并據此認定國軒高科并不算100%的中國企業。于此而言,這是國軒高科應對IRA法案的有利條件之一,因此獲得補貼資格的可能性更大。
但總的來說,目前IRA法案的觸發條件尚未可知,后續IRA法案會不會一變再變更是未知數,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中國鋰電企業赴美建廠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此外,環報網3月28日報道,韓國企業巨頭遭到美國公司的“霸凌”,因為韓國兩大電池廠商LG新能源、SK On在赴美投資過程中,有被要求“共享核心技術資料”。其中LG新能源被通用汽車要求分享電池技術,SK On在與福特汽車洽談合作時,也被要求分享電池技術。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國軒在美國的工廠是與當地車企合資建設,則未來也有可能遭受“霸凌”。
4.3家氫能公司上市中止
近日,上交所官網顯示,上海捷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氫科技”)、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富氫能”)、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治臻股份”)3家氫能公司科創板IPO均變為中止(財報更新)狀態。
其中,捷氫科技主要致力于為行業提供燃料電池產品及工程服務,已完成多款燃料電池電堆和燃料電池系統的產品開發,功率涵蓋6kW~260kW,廣泛應用于乘用車、城市客車、公路客車、輕中重型卡車、叉車、拖車等諸多領域。其科創板IPO申請于2022年6月28日被上交所受理,7月23日通過問詢。
國富氫能專業從事氫能“制儲運加用”裝備的設計、制造與技術服務,是國內領先的氫能裝備全產業鏈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其在車載供氫系統及加氫站成套裝備領域,市場占有率均持續多年保持全國領先。科創板IPO申請于2022年6月29日被上交所受理,7月27日通過問詢。
治臻股份深耕氫能金屬極板領域十余年,致力于打造全球領先的氫能金屬極板全鏈條解決方案。其科創板IPO申請于2022年6月30日被上交所受理,7月27日通過問詢。
3家企業科創板IPO申請幾乎在同一時間被受理,且在較短時間內通過了上交所問詢,總體還算順利,因財報更新而中止審核的情形也屬于正常程序,但其更新后的財報很有可能拖累其后續的IPO進程。
據招股說明書顯示,2019-2021年間,捷氫科技營收分別為:1.12億元、2.47億元、5.87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35億元、-0.94億元、-0.59億元。
國富氫能營收分別為:1.76億元、2.51億元、3.30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18億元、-0.63億元、-0.70億元。
治臻股份營收分別為:0.28億元、0.70億元、2.23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34億元、-1.31億元、0.20億元。
3家企業無論是在營收還是歸母凈利潤方面都沒有太多亮點,此舉也跟我國氫能市場發展密切相關。
自今年北京冬奧會以來,氫能產業熱度不減,關注度迅速提高,各地區也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將氫能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基石。
但從市場來看,氫能產業還難以實現“自我造血”,企業投入巨資進行研發卻較少有人“買單”。以“中國氫能第一股”億華通為例,其在上市后卻連續兩年虧損,近期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港交所上市,可見其資金壓力。
四、復合材料行業
1.國內首條復合材料板簧在淄博實現量產
位于博山的山東北汽海華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汽海華),已正式投產復合材料板簧項目,它的投產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更標志著國內首條復合材料板簧在淄博實現量產。在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在趕制訂單,年底前要如約交付中國重汽所需要的1000條復合材料板簧。早前,中國重汽已有123臺配有北汽海華復合材料板簧的重卡投放市場。“這批正在趕制的訂單價值400萬元,我們預計將為中國重汽提供總計4000萬元的1萬條復合材料板簧。”企業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這是國內汽車首次使用國產復合材料板簧,對淄博的汽車零配件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座里程碑。作為汽車零部件輕量化的另一條重要路徑,復合材料板簧技術是目前國內企業正在全力攻關的項目。即便是在全球范圍內,能掌握成熟的復合材料板簧技術的企業也屈指可數。在這項技術上,北汽海華早就下好了先手棋。公司2018年斥資5000余萬元在德國收購了一家專注于該領域的企業,借此掌握了相關技術。由于最近這兩年德國公司的生產受到疫情影響較大,北汽海華于2021年7月將生產線從德國搬到了博山,歷經多輪安裝調試,如今成功實現批量生產。
復合材料板簧與金屬板簧有何區別?從外觀上就可以看出,復合材料板簧體積小了很多。在復合材料板簧生產線的最前端,可以看到一盤盤的纖維絲每16個一組,每19組組成一個巨大的原料方陣。一條條纖維絲通過導管延伸到設備內部,利用自主研發的預浸料技術,通過鋪層工藝對板簧進行預成型,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模壓固化成型。“一條復合材料板簧可替代一組金屬板簧,對汽車的減重效果非常明顯。”該負責人介紹說,復合材料板簧的重量較鋼板彈簧降低60%-75%,垂直載荷下疲勞壽命是鋼制的5倍,能有效提高產品的平順性30%左右,耐久性能達到鋼制多葉板簧的2~5倍。此外,復合材料板簧在使用安全性上有明顯優勢——隨著使用壽命的臨近,金屬板簧可能會突然斷裂,而復合材料板簧只會逐層脫落,從而起到“失效保護”作用。
經過粗略測算,復合材料板簧替代金屬板簧后,每臺車(重卡)可減重約280公斤,每年可減少燃油消耗約2240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600公斤。項目完成產業化后,年產復合材料板簧20萬件(套)。項目達產達效后,可新增銷售收入2.3億元、利稅6000萬元。而這僅僅是開端,目前中材汽車復合材料產業園項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正式運行后,復合材料板簧的產值將有望突破4億元。隨著復合材料板簧投產,中國重汽、陜西重汽、吉利等大型汽車廠也都在與北汽海華洽談合作。在重卡領域復合材料板簧熠熠生輝,商用車領域也傳來喜訊,今年8月,北汽海華完成了北汽福田的供應商審核,國內主要供應商準入基本完成,商用車供應體系布局正在加速完成。
2.碳纖預浸料技術產品發展趨勢
預浸料(Prepreg,PreimpregnatedMaterials),是把基體(Matrix)浸漬在強化纖維(Reinforced Fiber)中制成的預浸片材產品,是復合材料的中間材料。碳纖維預浸料是由增強體,如碳纖維紗、樹脂基體、離型紙等材料,經過涂膜、熱壓、冷卻、覆膜、卷取等工藝加工而成的復合材料,又名碳纖維預浸布。
性能特點:強度高、密度小,碳纖維預浸料的強度可以達到鋼材的6-12倍,密度只有鋼材四分之一;可塑性好,可根據模具形狀做成任何形狀,成型容易,便于加工;耐腐蝕,壽命長
碳纖維預浸料種類:可分為單向碳纖維預浸料以及編織碳纖維預浸料,單向碳纖維預浸料在纖維方向有最大的強度,通常用于有不同方向組合的疊層板,而編織碳纖維預浸料具有不同的編織方式,其強度在兩個方向約相等,可應用于不同的結構物。
應用領域:碳纖維最主要的應用形式是作為樹脂材料的增強體,所形成的碳纖維增強樹脂(CFRP)具有優異的綜合性能;用途非常廣,碳纖維重量輕,很好的耐燒蝕材料,可應用于高溫高熱領域。對X射線有很強的透過率,可用于醫療器械。耐腐蝕性,耐氧化,可應用于航空航天,例如:飛機機身,飛行器,飛機上的座椅。軍事領域,例如:雷達罩,指揮車艙,防彈衣水陸交通,例如:汽車外殼,火車外殼新能源,例如:風力發電機的葉片,海上采油平臺,海洋鉆孔平臺等
碳纖維預浸料生產工藝流程:由纖維束拼成所需的含量及寬度,然后經纖維架將纖維均勻的分開,同時樹脂加熱后涂布在上下離型紙上。將纖維及涂布樹脂的上下離型紙同時導入滾輪中,纖維位于上下離型紙之間,借由滾輪的壓力將樹脂均勻的散布于纖維之間。纖維含浸樹脂后經過冷卻或烘干,經捲取器捲取成捲軸狀。
碳纖維預浸料生產工藝流程圖
碳纖維預浸料的主要生產方式:碳纖維預浸料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為直接將樹脂加熱,以降低其黏度,便于均勻散布于纖維之間,稱為熱溶法。另一種為將樹脂溶于溶劑中來降低黏度,待樹脂含浸纖維后再加熱使溶劑揮發,稱為溶液浸漬法。熱熔膠法的制程,樹脂含量控制容易,可省略烘干的步驟,且無殘存的溶劑,但樹脂黏度較高,含浸纖維編織物時易造成纖維變形。溶劑法投資成本低,制程簡便,但是溶劑的使用易殘存于預浸布中,影響最終復合材料的強度,而且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
保存方法:目前碳纖維預浸料主要使用熱固性材料:環氧樹脂,由于預浸料的樹脂固化狀態為B-stage,因而捲取的預浸料需于低溫環境保存,碳纖維預浸料在室溫所能儲存的時間稱為儲存周期,如無低溫儲存條件,預浸料的制作量必須以在儲存周期內能夠使用完畢為原則。
碳纖維預浸料主要企業:全世界最著名的碳纖維預浸料公司是Toray(東麗)、 Hexcel(赫氏)、Cytec(氰特)、Gurit(固瑞特)和TenCate,占有預浸料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國內企業有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江蘇恒神股份有限公司、沈陽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威海光威復合材料有限公司 、四川新萬興復合材料有限公司 、嘉興中寶碳纖維有限公司、江蘇澳盛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雖同國外企業還存在很大差距,但已經在各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效減少了對進口產品的依賴。
碳纖預浸料產品在近幾年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1、大絲束碳纖維預浸料在工業領域的優勢凸顯。單向碳纖維預浸料面密度高達600 g/m2,這類厚重的預浸料大大提升了預浸和后續鋪放工藝的效率。在風電葉片與汽車領域有廣泛的應用
2、非熱壓罐工藝的預浸料大力發展。此成型工藝大大降低了預浸料后續固化成型的時間與成本,這些新型的預浸料可以采用較低成本的真空袋壓法、先進拉擠法和熱模壓法。產品如Hexcel的HexPly?M56,Tencate的TC250,Cytec的Cycom532,ACG的MTM 44-1。
3、不同預浸料產品形態出現。短切預浸料,可以采用經濟型的模壓工藝,產品如Hexcel的Hexmc,Dencate的MS系列產品;半預浸料,在預浸工藝時不需要完全濕透纖維,在后續工藝中完成完全浸潤,產品如Hexcel的Hexfit。
4、針對不同應用的專用預浸料。如汽車領域,對零件短時間成型要求高,為滿足后續快速成型工藝,必須開發<5 min的快速固化預浸料,產品如Hexcel的Hexply M77,可以在150 ℃下2min固化;為了滿足風電葉片支撐梁厚層合板的生產,Gurit開發了SparPregTM,無需壓實和借助其他排氣織物,就可以獲得低孔隙率的層合板;在復合材料模具領域,各家也開發了相應的預浸產品,如Hexcel的Hextool,ACG的DFormTM專業產品。
5、結構與功能結合的預浸料。在樹脂中混入納米碳管或短切碳纖維,再浸潤碳纖維絲束或織物,形成具有吸波功能的預浸料。
6、與其他材料共固化的預浸料。預浸料可以與灌注的樹脂共同固化,可以與SMC共同模壓固化,也可以用單向預浸料﹢織物預浸料﹢SMC共同模壓固化。
上面所述都是說的熱固性碳纖維預浸料,其實近年來國外熱塑性預浸料發展迅猛比如:德國Cetex研究所是從事紡織品半成品、功能件和高性能結構之制造技術和設備研發的研究所,它附屬于德國克姆尼茨理工大學。該研究所的Ce-Preg?熱塑性預浸料是用連續纖維與熱塑性薄膜復合形成的的纖維復合材料半成品。熱塑性預浸料與熱固性預浸料相比,熱塑性預浸料無需冷庫倉存與運輸,后續成型工藝高效且方便,材料的韌性大,抗沖擊性能好,尤其可再生利用,符合節能減排綠色環保趨勢。
但熱塑性預浸料存在的最大問題主要有4 個:一是熱塑性樹脂的高粘度導致與纖維的浸潤非常困難;二是還沒有合適的低成本、高效率和能保證質量的預浸料制備方法與裝備;三是高性能熱塑性樹脂成型溫度在350 ℃以上,預浸料及其復合材料制品成型工藝難度很大;四是高性能熱塑性樹脂與通用熱固性樹脂相比較價格太昂貴。目前國際上主要通過粉末噴涂、纖維混紡、薄膜輥壓等工藝,獲取了不同樹脂質量分數精度的熱塑性預浸料,分別滿足各類成型應用的需要。
3.美國螢火蟲太空公司全碳纖維復合材料運載火箭順利到達軌道并完成部署有效載荷
近日,總部位于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Firefly Aerospace(螢火蟲太空)公司成功發射其全碳纖維復合材料Alpha FLTA002火箭,到達軌道并部署有效載荷。火箭于太平洋標準時間10月1日凌晨12:01從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航天基地起飛。Firefly公司表示,隨著任務的成功,它是第一家僅通過第二次嘗試就從美國本土發射并到達軌道的公司。據報道,該公司也是美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擁有火箭的商業太空公司。
Alpha是一種全復合材料火箭,采用專利的發動機循環技術,在保持火箭強度和可靠性的同時,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效率。升空后,火箭完成了所有主要的技術里程碑,包括進入橢圓轉移軌道、滑行至遠地點和執行兩次燃燒機動,在第一次軌道飛行中重新點燃第二級。
FLTA002總共部署了三個有效載荷,包括NASA TechEdSat-15與圣何塞州立大學、太空教師和Libre太空基金會合作的演示衛星。這些有效載荷將進行幾項空間實驗,包括一個外制動裝置,以幫助衛星脫離軌道,并測試一個完全免費和開源的電信星座。
在取得成功的基礎上,Firefly公司正在完成其Alpha 3飛行器的驗收測試協議(ATP),為即將到來的NASA VCLS Demo2-FB ELaNa 43發射做準備。此外,Firefly公司利用從現有飛行和測試中獲得的所有經驗教訓,繼續在其德克薩斯州制造廠生產多種火箭。Firefly計劃在2023年進行Alpha六次發射,并在2024年再發射12次。
全復合材料結構的運載火箭,最初的Alpha運載火箭是一種全復合材料、直徑6英尺的火箭,有效載荷能力為300至500公斤。在重新開放時,該公司制定了新版本的運載火箭,又稱為Alpha 2.0,只有當它能夠攜帶1000公斤有效載荷,滿足向低地球軌道發射中型衛星的需求的情況下,才會在市場上可行。
根據一級機身工程師Jeff Duncan的說法,除了增加Alpha的有效載荷能力外,對Alpha和整個公司來說,主要目標之一是采用科學證明的火箭技術,將其發展成為高性能、相對低成本的系統(如Alpha每次發射的成本約為1500萬美元)。
材料選擇時,在設計Alpha 2.0時,Firefly Aerospace進行權衡研究,比較了復合材料與金屬結構的性能,發現復合材料可以顯著減輕重量。Firefly決定采用全碳纖維預浸料結構,原因很簡單,因為其在市場上廣泛可用。
Firefly公司對各種商用樹脂和纖維系統進行了材料測試,評估了它們以確定哪一種最有效地滿足阿爾法的要求——特別是考慮到火箭推進劑儲罐的低溫要求。最終,他們找到了日本東麗,目前Firefly Aerospace公司在其阿爾法火箭上使用東麗(碳纖維預制專利環氧樹脂系統構建復合材料結構。
較小的氦氣和氮氣罐為纖維纏繞、金屬內襯復合包覆的壓力容器(COPV);大多數其他結構是完全復合材料,包括所有一級和二級RP-1燃料和液氧罐、級間、罐間、有效載荷整流罩、有效載荷連接配件、有效載荷裙板和各種非承壓結構。
為了節省成本,該團隊在多個較小的靜態工具上制造了火箭的大部分復合材料結構,然后將這些部件連接在一起,制造出完整的火箭。Firefly的所有復合材料結構都是由熱壓罐(OOA)手工鋪層,真空壓實和烤箱固化制造而成。
五、衛星通信行業
1.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
近日,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京成立。該中心將致力于突破制約遙感衛星高質量、規模化應用的關鍵問題,提升空天信息產業創新效率,搭建遙感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橋梁。
該中心依托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建設,前身為2008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設立的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
據介紹,遙感科技在人類社會發展各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國遙感衛星應用已形成基礎設施強、應用場景多、創新要素多、從業人員多和市場規模大的特色,并逐步與傳統產業和新興互聯網產業相融合。
“遙感衛星的大量用戶和技術人員都要面臨技術處理、產品加工和信息分析等共性問題,這些共性產品和共性技術是遙感衛星和遙感應用之間的紐帶。”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顧行發說,為進一步用好我國大量在軌遙感衛星,必須持續加大共性產品和共性技術領域的研發力度。
為使衛星數據“一星多用、多星組網”“資源高效利用”,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調研分析多個行業140余項衛星遙感應用業務需求基礎上,設計了空基遙感應用共性產品和共性技術體系,將基礎性、通用性的信息產品和相關技術工具,通過網絡平臺共享給有需求的用戶。
2.“捅破天”的衛星通信,商業化箭在弦上
數字經濟的發展對衛星互聯網的要求將越來越高,而衛星互聯網“附加值”的提升,也有助于在數字經濟時代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當然,目前衛星通信只在沒有WiFi或手機信號時用于發送急救信息,十分局限的使用場景讓這“捅破天”的新技術更像是一個噱頭。但是星鏈計劃清清楚楚地說明了,這不是噱頭。如今華為和蘋果的采用也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衛星通信的商業化箭在弦上了。
(1)“捅破天”的衛星通信
和我們日常接觸的4G、5G網絡不同,衛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衛星作為中繼站轉發或發射無線電波,實現兩個或多個地球站之間或地球站與航天器之間通信的一種通信手段。因為覆蓋面大、部署快,而且不受地面情況的影響,所以衛星通信一直都被認為是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場合的唯一通信手段。
從衛星通信到衛星互聯網需要一個必要條件,那就是以高頻段(Ku、Ka等)、大容量、高通量為特點的寬帶通信技術。而可分布于地球表面500-2000公里的范圍的低軌衛星就像一個個太空中的基站,成為提供衛星通信服務的載體。
雖然不如4G、5G接地氣,但低軌衛星通信網絡在全球通信和互聯網接入、5G、物聯網、太空軍事能力應用等方面的巨大潛力卻是無法忽視的,而由于衛星軌道和頻譜資源十分有限,國際原則先到先得,所以這也是商業航天技術和主要大國太空和軍事戰略博弈的必爭之地。
這種對低軌衛星的爭奪,從“星鏈”計劃為代表的各國的星座部署計劃就能一目了然。
來源:鋮昌科技招股說明書
中國雖然起步晚,但發展勢頭強勁。航天科工集團推出的“虹云計劃”,計劃發射 156 顆低軌衛星。航天科技集團推出的“鴻雁計劃”,計劃發射324顆低軌衛星。銀河航天提出的“銀河 Galaxy”衛星星座則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衛星星座計劃,計劃到 2025 年前發射約1000 顆衛星。其首顆試驗星已于2020 年1月發射成功,通信能力達 10Gbps,成為我國通信能力最強的低軌寬帶衛星。
(2)衛星通信與6G
如果說僅僅通過星座部署計劃不能對衛星通信的商業化有太多認知,那么聯系到下一代通信技術——6G就好理解了。
華西證券認為,6G時代衛星通信將不可或缺,甚至衛星有望登上舞臺中心。6G網絡將是一個地面無線與衛星通信集成的全連接世界,通過將衛星通信整合到6G 移動通信,實現全球無縫覆蓋。
而除了通信的基本功能,衛星的“附加值”也在增加。這首先表現在算力上。傳統衛星主要是儲存能力,算力較弱,數據更多需要回傳到地面處理。現在則不然。華西證券研報顯示,今年3月成功發射的中國首次批量研制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單星 CPU主頻 1.2GHz,內存 8GB,總線帶寬為 2.5Gbps。相比2020年1月發射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三項數值分別僅為600MHz4GB1.28Gbps)是全方位提升。
去年11月,酒泉發射中心發射了全球首顆工程研制的軟件定義衛星“天智一號”,該衛星智能程度高,所獲大部分數據處理均可在軌完成,而且可以開展在軌試驗。2020 年時,“星鏈”軟件主管馬特·蒙森也表示:“‘星鏈’目前在太空中有 3 萬多個 Linux 節點(以及 6000 多個微控制器)。”
根據鈦媒體報道,銀河航天公司創始人徐明曾介紹稱,本質上來看衛星是一臺大型計算機。因為衛星能夠快速響應用戶服務,又具備自動駕駛功能,同時作為通信計算機,衛星可以在太空中完成數據的轉化和交換。
除了太空計算機,通過將航天相機裝載在衛星上,衛星就可以在軍民領域發揮監測、情報搜集等功能,扮演太空相機的角色。華西證券以商業農用衛星“吉林一號”為例進一步說明。“吉林一號”主要用途是國土資源監測、交通設施監測等民用領域,不過在 2016 年“吉林一號”拍攝到過美國費城海軍造船廠的清晰圖片,2017 年也拍到過美國內利斯空軍基地,照片中清晰可見軍用機場的跑道以及機場停放的 B-52、F-16 等各式戰機。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未來人們對衛星互聯網的要求將越來越高。而衛星互聯網“附加值”的提升,也有助于在數字經濟時代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3)不能忽視的T/R組件
有了全球激烈角逐所打開的發展空間,國家的政策和技術進步所提供的發展動力,加上華為、蘋果兩大巨頭打頭陣,衛星互聯網的商業化步伐著實不宜再視而不見。在此背景下,各國爭相搶占低軌道資源的重要工具——衛星,就成為重中之重。
從產業鏈看,衛星通信可以劃分為上游衛星制造、火箭制造、衛星發射服務,中游衛星運營、地面設備制造,下游行業應用。浙商證券表示,中國“星鏈”建設初期,衛星制造/地面設備產業最先受益,衛星制造將迎來千億市場。
而過去北斗產業鏈在A股已經頻繁炒作,中國衛星、振芯科技、合眾思壯等公司股票也被廣大股民熟知。但近兩年,一個新的產業機會逐步涌現,相關公司逐一上市,而且被市場所關注。那就是T/R組件。
根據方正證券的介紹,相控陣雷達具有波束切換快、抗干擾能力強等特點,可同時跟蹤多個目標,具備多功能、高可靠性能力,正在逐漸取代傳統的機械掃描雷達,成為當今雷達發展的主流。
相控陣雷達根據天線的不同可以分為無源相控陣雷達和有源相控陣雷達。相比無源相控陣雷達僅有一個中央發射機和一個接收機,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每個天線單元都配裝有一個發射/接收組件(T/R 組件),每一個 T/R 組件都能自己發射和接收電磁波,因此在頻寬、功率、效率以及冗余設計方面都比無源相控陣有巨大優勢。
國博電子招股書顯示,受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體制的發展,在衛星通信領域中無論是空間段還是用戶終端,都將有大量的產品采用相控陣模式,在空間段主要是利用相控陣天線的多波束、敏捷波束能力,在用戶終端則是看中其低輪廓、靈活波束的處理能力等。這些決定了有源相控陣體制在衛星通信中的廣泛應用。
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源相控陣天線的成本。而有源相控陣天線則包括輻射單元、T/R 組件、電源模塊、控制模塊、射頻網絡模塊、供電網絡、液冷管網以及作為結構支撐的陣面骨架等。其中的核心部件T/R組件,指標繁多,技術壁壘極高。
結合國博電子和雷電微力的招股說明書,一部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系統成本達到雷達總成本的一半以上,甚至可達70%-80%。而在部分應用領域,T/R組件陣列就可以占到整個雷達造價的60%左右。在T/R組件的生產中,T/R芯片又是重中之重。
(4)產業鏈公司
國聯證券統計了與有源相控陣雷達T/R組件相關的10家上市公司。10家公司中,有5家是在2017-2020年間完成了對相關業務子公司的收購;另有5家公司是從2021年以來實現了A股IPO。這也表明了有源相控陣雷達T/R組件的發展狀況。
亞光科技于2017年完成對亞光電子97.38%股權收購;紅相股份在2017年收購合肥星波67.54%股權,2020年又收購了剩余股權;盛路通信則在2018年完成了對程度創新達100%股權的收購;新勁剛2019年收購了寬普科技100%股權;雷科防務則在2015年收購了理工雷科100%股權,又于2020年完成對西安恒達、蘇州恒達100%股權的收購。
在5家IPO公司中,國博電子整合了中國電科五十五所微系統事業部有源相控陣T/R組件業務,產品主要包括有源相控陣 T/R 組件、砷化鎵基站射頻集成電路等,覆蓋軍用與民用領域,是目前國內能夠批量提供有源相控陣 T/R 組件及系列化射頻集成電路產品的領先企業,核心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明星股鋮昌科技則是國內從事相控陣 T/R 芯片研制的主要企業,是國內少數能夠提供相控陣 T/R 芯片完整解決方案的企業之一。不過相較于軍工集團的下屬科研院所,鋮昌科技的相對市場份額較小。鋮昌科技IPO募投項目之一就是衛星互聯網相控陣T/R芯片研發及產業化項目,項目總投資為10.94億元。
霍萊沃則是相控陣校準測量領域的稀缺標的,其測量校準系統的功能性以及產品指標已趕超并優于國際龍頭法國MVG和美國NSI-MI,具備搶占國內市場份額的實力。而且還起草多項國家標準,參與“嫦娥”、“北斗”等多項國家核心航天項目。
臻鐳科技專注于集成電路芯片和微系統,是國內軍用雷達領域中射頻芯片的核心供應商之一。公司研制的射頻收發芯片已經在高速跳頻數據鏈和數字相控陣雷達應用;電源管理芯片也已經應用于低軌通信衛星區域防護、預警、空間目標監測雷達;微系統及模組則應用于通信衛星和機載載荷。
雷電微力則聚焦于毫米波,是國內少數能夠提供毫米波有源相控陣微系統整體解決方案及產品制造服務的企業之一,產品可以用于精確制導、通信數據鏈和雷達監測等領域。
除此之外,萬通發展的控股子公司知融科技專注于毫米波集成電路設計,其產品逐步包括相控陣T/R芯片、射頻前端芯片、功率放大器芯片等,同時也具備陣列天線的專業化設計能力。東吳證券研報顯示,知融科技已經發布Ku、Ka頻段的多款衛星通信BFIC產品,多個客戶正在使用知融科技芯片產品開發樣機。
雖然目前衛星通信的商業化場景依然有限,但作為下一代通信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國及科技巨頭的爭相布局,產業鏈公司集中資本化,加上華為、蘋果在消費電子領域的先行先試,未來衛星通信的前景還是可以期待的。只是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不會一蹴而就,資本市場在關注的同時,也需要有點耐心。
六、金融資本市場
1.2022年前三季度VC/PE機構IPO成績單
經歷了長達半年的低位運行后,中企上市在第三季度小幅升溫。根據清科創業(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22年前三季度中企境內外上市總量352家,首發融資額約合人民幣5,324.60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5.4%、19.0%,降幅相較上半年分別縮窄14.2和9.6個百分點。其中,A股上市企業300家,注冊制板塊持續發揮重要作用;境外上市中企共52家,港股新股發行活躍度明顯提升,美股市場監管環境迎來轉機。行業方面,半導體與電子設備企業上市活躍度高企,與其他行業的差距逐漸拉開。
(1)2022年前三季度VC/PE機構IPO成績單
2022年前三季度,伴隨著資本市場的起伏波動,VC/PE機構也經歷了重重考驗。在此階段,緊跟國家戰略發展趨勢、長期專注科創領域或堅持“投早投小”的VC/PE機構突破重圍,取得較好成績。
(2)A股IPO提速,注冊制板塊總量占比超八成
2022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企業數量共300家,同比下降19.4%,第三季度上市數量為131家,同環比分別上漲3.1%和56.0%。其中,科創板、創業板以及北交所共有246家IPO企業,合計占比82.0%,注冊制板塊在服務科技創新企業上持續發揮重要作用。
融資額方面,2022年前三季度境內市場的總融資規模為4,773.47億元,同比上升29.7%;科創板和創業板總融資額分別為2,093.09億元、1,456.48億元,同比增速分別達到84.1%、67.4%,是帶動A股融資規模增長的主要力量。
(3)港股IPO回暖且大額融資案例多發,在美中概股監管迎來轉機
2022年前三季度,境外市場上市數量52家,總融資金額約合人民幣551.12億元,同比分別下降48.0%、80.9%;其中,第三季度有29家,總融資規模435.34億元,整體來看,中企境外上市總量企穩回升。
港股方面,沉寂許久的新股發行市場開始升溫,前三季度共44家中企登陸港交所,總融資金額約合人民幣536.82億元。第三季度,中國中免和天齊鋰業在港雙重上市,融資額均超百億人民幣,推高港股市場的總融資規模。
在美中概股回港雙重上市逐漸成為主流趨勢,前三季度已有知乎、貝殼、涂鴉智能和名創優品4家企業雙重上市;并且,此前已在港第二上市的阿里巴巴和嗶哩嗶哩,以及今年7月在港第二上市的諾亞控股,均在第三季度申請轉為雙重上市。實際上,在港雙重上市既能保證企業在兩個證券市場的上市地位相互獨立,有效地分散了潛在的美股退市風險,又有機會被納入“港股通”進而提升股票流動性。
美股方面,前三季度共有8家中企IPO,總融資金額約合人民幣14.30億元,第三季度占5家,融資規模合計9.95億元。2022年以來中概股的發展動態持續受到關注,8月12日,5家大型央企集體公告擬將存托憑證自美股退市,各類中概股正在根據自身情況積極采取措施,如主動退市規避數據泄露風險,或回港雙重上市規避退市風險。隨后, 8月26日,中美雙方監管機構就審計監管簽署了合作協議,監管環境稍有改善,或將為中概股發展帶來轉機。
(4)半導體及電子設備企業上市節奏加快,總量遠超去年同期
2022年以來,全球科技競爭愈演愈烈,半導體產業作為大國博弈的必爭高地,主要國家紛紛加碼布局。乘著政策和時代的東風,半導體及電子設備企業在前三季度共有73家中企IPO,總融資金額達1,278.38億元,同比分別上升49.0%、137.4%,逐步拉開與其他行業的差距。除了半導體領域,機械制造和生物醫療領域也維持了相對較高的上市活躍度,前三季度的IPO企業數量均超過40家。
(5)審核動態:前三季度共357家企業通過首發審核,審核通過率91.1%,真實通過率55.3%。
2.寧德時代投資西安儲能企業奇點能源
投資界獲悉,西安奇點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奇點能源)完成A+輪融資,投資方為宜賓晨道新能源產業基金和峰和資本。這一筆看似普通的融資背后,背后為寧德時代的身影——宜賓晨道新能源產業基金。
奇點能源創始人劉偉增是一位70后,早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2018年底,劉偉增在西安組建初始團隊創立了奇點能源,率先提出了分布式能量塊智慧儲能系統解決方案。算上這一輪,奇點能源目前已完成了5輪融資,投資陣容不乏中科創星、IDG資本、源碼資本、麥格米特等知名機構。
劉偉增,早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在2004年10月加入全球能源事業解決方案供應商——特變電工。劉偉增從工程師一直做到新能源研究院院長,在新能源核心裝備研發領域一干便是十余年。
在此期間,劉偉增一邊在專業上繼續深造,他則持續性深入電力電子領域技術研究和創新,主要產品方向為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柔性交流輸電SVG技術、智能微網能源路由器技術,所有研究成果均實現了產業化。2017年,劉偉增帶隊成功研發了全球首臺套±800kV特高壓柔直換流閥,并在南方電網云電外送項目中得到了示范應用。
躋身能源行業和電力電子領域10余年,劉偉增積累了大量技術研發、項目產品化、市場管理的經驗。當劉偉增看到工業生產中節能減排的需求,看到新能源市場“棄風”“棄光”現象以及調峰調頻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清潔替代、新能源趨勢不可逆轉。2018年11月,劉偉增選中了特變電工業務之外的另一條賽道——儲能,毅然開啟了創業之路。
“全球氣候危機下,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為人類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根本路徑,儲能可解決風光清潔能源時空分布不平衡問題,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秉持著這一想法,劉偉增在西安成立了奇點能源,確定了分布式儲能技術路線,自主研發出分布式能量塊智慧儲能系統。
(奇點智慧能量塊儲能系統解決方案)
這里需要補充一個知識點:傳統電池儲能系統是將電芯串并聯為電池簇,再由一個個電池簇組成電池集裝箱。這種方式需要將電池過度集中在一起,會為整個儲能系統帶來很大安全風險。同時,電池串并聯以后會影響整個系統效率。而奇點能源提出的分布式能量塊智慧儲能系統,可以解決安全性和經濟性這兩個問題。
沿著這一技術路線,奇點能源用了18個月時間完成了第一代產品研發,同時交付了第一個用戶側儲能項目—深圳瀚坤工業園光儲電站,項目運行至今安全穩定運行2年以上。自此以雨后春筍之勢,拉開了奇點能源在華東、華南地區大量用戶側儲能項目的交付投運。
2021年4月,奇點能源中標了國網湖南綜能電網側儲能項目—永州螞蝗塘儲能電站二期,這是奇點能源交付投運的第一個電網側儲能項目,也是國內第一個采用新一代模塊化并聯集成方案的大型電網側儲能項目。2022年春節剛過,奇點能源就交付了西南地區最大的用戶側電化學儲能電站——重慶長壽晏家儲能電站。緊跟其后,奇點能源又交付了第一個電源側儲能項目——冀北可再生能源基地儲能電站,容量20MW/40MWh,可輔助調峰調頻、平滑發電功率波動、降低棄風棄光率、改善電能質量、推動新能源穩定輸出和規模化消納。
就在A+輪融資交割前夕,奇點能源中標的寧夏100MW/200MWh共享儲能項目首批發貨,這是奇點能源交付的第一個百兆瓦級共享儲能項目,正式拉開了奇點能源向大型源網側儲能項目交付投運的序幕。
目前,奇點能源智慧能量塊 eBlock正在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國家電投等眾多源網側和用戶側儲能項目應用中加速走向成熟,用業績夯實了“分布式儲能引領者”的行業地位。
伴隨儲能賽道崛起,奇點能源開始走入VC/PE的視野。2020年底,奇點能源完成了中科創星參與的天使輪融資,隨后又完成了多輪融資,投資方為水木春錦、麥格米特、IDG資本和源碼資本。對于奇點能源,各家投資機構給出了極為一致的評價——奇點能源自主研發的分布式模塊化的新一代儲能系統,真正做到了把儲能工程轉化為標準化產品,定義了儲能系統集成新標準。
很快,A+輪融資也來了。投資界獲悉,2022年4月,宜賓晨道投資團隊向奇點能源團隊伸出了橄欖枝。在首次線下會面的當天,對方投資團隊便與奇點能源達成了初步的投資意向,隨后雙方高層互訪并啟動了一系列的盡調工作。
“投資團隊圍繞著產品效率、團隊創新能力、成本控制、市場化推廣等維度,做了仔細的研究和調查。”完成盡調后,寧德時代出資的宜賓晨道新能源產業基金和峰和資本共同參與了奇點能源A+輪融資。未來,奇點能源將進一步加大產品研發投入,并與投資機構開展更深入的業務合作。
一家成立不到四年的企業,憑什么能吸引一眾知名的VC/PE?奇點能源首席財務官兼董秘付國禮表示:雙碳目標驅動電力供應結構轉型,帶動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以及電網輔助服務需求提升,新型儲能是投資熱門,政策支持力度大,儲能在經濟性方面已完全具備可投資性。傳統的儲能方案存在的安全風險高、系統效率低、經濟性差等痛點,而奇點的分布式能量塊儲能方案大幅度降低儲能度電成本、簡化了設計安裝難度,既避免了直流側并聯帶來的容量損失,也真正保障了系統安全可靠,在行業中具備差異化競爭優勢。”
在劉偉增看來,持續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永無止息的探索精神,是驅動奇點能源高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據知情人透露,目前還有不少投資人飛到西安拜訪奇點能源團隊,探討參與下一輪融資事宜。
VC/PE組團去西安,投新能源剛搶了一個核聚變項目,奇點能源并非個例,背后是西安新能源產業正在快速崛起。“我們在西安投什么?綠色。”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銀行部負責人王曙光日前在2022全球創投峰會透露,中金和中石油共同成立的中石油第一支碳中和科創基金,就選擇落地西安,“在碳中和和綠色領域,西安是走在特別前面的一座城市。”
無獨有偶,不久前VC/PE更是組團來西安爭搶一個可控核聚變項目——星環聚能。成立于2021年,這是一家商業聚變能開發企業,專注于小型化、商業化、快速迭代的可控聚變能裝置的設計、建設、運行和研發。星環聚能創始人陳銳,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公司的核心研發人員均來自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核能所聚變團隊。
所謂可控核聚變,又名“人造太陽”,這是一項顛覆性的能源獲取技術,被認為有望提供近乎無限的清潔能源和新一輪工業革命的突破口。一旦可控核聚變技術成熟,它將會和蒸汽、電力、信息技術一樣,為人類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年6月,星環聚能完成數億元天使輪融資,由順為資本、昆侖資本、中科創星、遠鏡創投、和玉資本、紅杉種子基金、險峰長青、九合創投、聯想之星、英諾創投、元禾原點以及華方資本等多家知名機構聯合完成。
這一切只是序幕。奇點能源這樣的后起之秀,以及星環聚能,還有圖跡科技、新艾電氣、華秦新能源等光伏、儲能、鋰電池、氫能、虛擬電廠等企業都活躍在陜西這片熱土上。“在陜西這片熱土上,整個光儲鋰氫都有著顯著的產業聚集。”王曙光如是說。
3.探討VC/PE機構上市的利與弊
2022年6月,天圖投資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結合此前深圳市曾印發文件,提出“推動頭部股權投資企業通過上市、并購重組等方式做優做強”,廣州市也提出“鼓勵和支持創業投資機構創新募資手段,通過上市,發行企業債、公司債等固定收益產品形成市場化、多元化的資金來源”,在當前股權投資市場募資難困境下,VC/PE機構上市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話題。
(1)VC/PE機構境內直接上市面臨嚴監管,市場環境有待改善
目前,境內實現上市或掛牌的VC/PE機構數量也較少,個別機構上市后表現也并不突出。成功登陸二級市場的機構多數采用新三板掛牌方式,少數實現主板上市的VC/PE機構部分也均是經由母公司對“殼公司”并購重組方式實現借殼上市。
機構上市數量有限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場環境和監管基調的影響。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尚在初步發展階段,公眾投資者對于股權投資還未形成清晰、完善的認識,早先發展起來的機構仍處于長期戰略規劃和業務布局構建階段,多數機構沒有可作為參考的歷史業績與典型案例,這都不利于市場對VC/PE機構形成較為合理的預期。
監管方面,境內監管層對機構上市監管基調偏緊,機構直接上市仍面臨政策困境。由于境內資本市場將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核心和基礎,相應的資本市場制度規則以引導上市公司聚焦主業為主要目的。監管層對于VC/PE機構上市后可能擠占實體企業融資空間的問題存在擔憂,進而對機構上市較為謹慎。這種審慎態度一方面體現在現有IPO、并購重組和新三板掛牌規定中對于上市企業組織形式、信息披露要求、收入結構和重組交易規模等規定直接限制了VC/PE機構上市途徑;另一方面也體現在監管層對于《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中所規定的,上市公司“向收購人及其關聯人購買的資產屬于金融、創業投資等特定行業”這一需服從另行規定的情形,尚未做出特殊規定,實質上不鼓勵VC/PE機構通過借殼上市。
相對而言,境外市場對于VC/PE機構上市的要求較為寬松。一方面境外成熟市場對VC/PE機構上市并未做過多限制,與實業企業一樣,機構上市時適用通常的上市標準;另一方面,境外對擬上市的VC/PE機構的組織架構未設要求,允許VC/PE機構保留GP與LP結構以有限合伙企業形式上市。此外,多地監管機構和證券交易所還會針對投資機構業務性質做出特殊安排。
以美國為例,美國證監會和各交易所一方面對以投資管理企業或投資顧問企業形式謀求上市的VC/PE機構不另設條件,令其可以按交易所一般上市規則謀求上市,典型案例如黑石集團、KKR、凱雷集團等;另一方面還會給予BDC監管和上市規則豁免,這是由于BDC具有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作用,目前美國證券交易市場中以BDC形式上市的機構包括主街資本(Main Street Capital)、阿瑞斯資本(Ares Capital)等。
港交所方面,《上市規則》第21章中規定了公司以“投資公司”形式上市可豁免部分上市要求,但同時對上市主體的治理機制提出較高要求,部分從事投資業務的境內公司,例如中國互聯網投資金融集團有限公司、國開國際投資有限公司等較早時都通過投資公司形式實現港股IPO。但第21章下的投資公司無實體業務,透明度不高,自2011年后已無新上市案例,近年向港交所遞表的太盟投資(PAG)、天圖投資都以普通公司形式謀求上市。
(2)境內外VC/PE機構上市訴求存差異,融資和品牌效應為境內機構主要訴求
從境內外機構過往上市和掛牌案例來看,機構尋求上市的首要訴求是拓寬融資渠道。上市后,VC/PE機構可公開募集資金,從而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還可以通過股權融資平衡第三方資金和自有資金的比重。其次,VC/PE機構公開上市或掛牌可為員工提供股權激勵政策,允許股權持有者實現股權價值變現。
相比境外機構主要通過上市兌現創立合伙人份額收益和增加員工激勵選項,境內VC/PE機構則更加注重品牌效應和資金募集。由于多數境內VC/PE機構處于成長期,距離大型綜合型投資機構仍有距離,機構業績和經營能力缺少長期檢驗,而公開上市和掛牌均需滿足一定的業績門檻和企業治理要求,對于尚處于發展階段的股權投資機構來說能夠成功上市可以間接展示自身經營成果或管理能力,從而提升機構品牌知名度。此外,公開上市或掛牌帶來的募資渠道作用對于成長期的VC/PE機構也十分重要。長遠來看,上市后的VC/PE機構可以使用更為充足的永久資本及更雄厚的人力資本進一步拓展業務邊界,豐富業務種類。
然而,回報與風險往往并存,VC/PE機構上市雖然有利于行業和資本市場的長期發展,但仍會帶來風險錯配、私募基金公募化、資金空轉等風險隱患,對于VC/PE機構未來發展的影響也存在不確定性,內部運營管理在上市過程中和上市后均需面對較大考驗:
第一,由于少數已上市或掛牌的本土VC/PE機構可提供的借鑒意義有限,市場對VC/PE機構的業績預測和未來發展可能缺乏合理預期,影響機構實際上市和融資效果。
第二,上市后的VC/PE機構需要定期公開披露詳盡的投資、財務等資料和數據,這在一定程度上與VC/PE機構的投融資業務具有的私密性相背,可能增加VC/PE機構的經營成本,也對機構的內部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第三,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在參與群體、投資周期和投資策略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異,對著眼于基金長期表現和價值投資的VC/PE機構而言,維護上市股份價格長期穩定和業績增長可能將對其投資決策與經營節奏產生一定的干擾和影響。
此外,機構在謀求上市時還可能面臨政策變動風險。當前中國資本市場尚處于發展時期,在持續完善監管制度與法規的過程中不免有短期探索與嘗試,而VC/PE機構上市對于中國資本市場還較為陌生,從現有VC/PE機構上市或掛牌后情況看,市場風險和政策變動風險將持續存在。
(3)本土VC/PE機構謀求境外上市或將成為其開拓國際化業務的策略之一
對比歐美VC/PE機構的發展歷程,中國VC/PE機構在運營水平和盈利能力等方面與歐美巨頭還有較大差距,但境內機構未來或將逐步由單一的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向綜合型資產管理機構轉型,并將經歷管理業務多元化和覆蓋地域國際化的進程。在此過程中,機構上市或將加速自身永久資本擴充進度,也可在上市后將流動性較高的二級市場股票作為吸引人才或并購交易的支付工具,資金和人才團隊的儲備增加將有助于機構完成現有業務深化與多元化發展。
目前,隨著境內股權投資市場競爭加劇,VC/PE機構管理能力持續增強,近期部分國內股權投資機構已開始尋求募資和投資的兩端“出海”,這一方面是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發展至一定階段后,機構尋求海外長線資金、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優質標的、在更大范圍內拓展業務的自然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境外資本對于中國權益類投資的長期看好。而VC/PE機構選擇謀求在合適的境外二級市場上市,如香港聯交所上市或在境外主要業務發展地(如新加坡),或許能夠為其國際化發展打開一條新路徑。對于本土VC/PE機構來說,這不僅是在境外開拓融資渠道以發展自身的過程,也是了解適應境外資本市場監管規則和市場環境的契機,未來境外上市或將成為本土機構國際化業務的策略之一。
綜上,VC/PE機構作為一級市場主要參與主體,對于促進實體企業發展和國家重大產業發展戰略的實現貢獻巨大,而機構本身在發展過程中也對監管制度的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創業投資企業有以自有資金進行跟投的現實業務需要,另一方面也有擴大規模、提升服務和對外戰略投資等未來發展訴求,機構上市融資則可幫助VC/PE機構補充自身資本以實現更大的發展目標。因此,國內部分地方政府率先提出推動頭部創投機構上市的政策、探索可行的機構上市制度安排,對于我國資本市場未來的創新發展、防范金融風險和協助引導VC/PE機構高質量發展都有前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