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導體芯片行業
1.代工龍頭華虹半導體三季度銷售收入創新高,達6.3億美元
華虹半導體(01347)公布2022年第三季度業績,公司銷售收入再創歷史新高,達6.3億美元,同比上升39.5%,環比上升1.5%;母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1.039億美元,同比上升104.5%;基本每股盈利0.08美元。
公司總裁兼執行董事唐均君對2022年第三季度業績評論到:“華虹半導體在2022年第三季度業績保持向好。公司各大特色工藝平臺的市場需求持續飽滿,尤其是非易失性存儲器和功率器件。8英寸晶圓廠和12英寸晶圓廠均保持滿載運營,產品平均銷售價格同比環比均有成長。本季度,公司營收為6.299億美元,再次刷新歷史紀錄,同比上升39.5%,環比上升1.5%;毛利率也創出歷史新高,達到了37.2%,較去年同期提高10.1個百分點,較上一季度高出3.6個百分點。”
另外,公司預計于第四季度預計銷售收入約6.30億美元左右,預計毛利率約在35%至37%之間。
2.聯邦法案刺激下,美光斥資310億建晶圓廠,年產40億顆芯片
據報道,計算機存儲芯片專家美光公司已經啟動了一項計劃,將投資310億美元在錫拉丘茲以北的紐約州克萊鎮建立一個巨大的制造綜合體,以建造四個600,000平方英尺面積的設施。
紐約州州長Kathy Hochul指出,奧農達加縣的設施大約有40個足球場大小,將使其成為北美最大的建設項目之一。此外,根據她辦公室的新聞稿,該項目預計將創造5,600個相關的建筑工作崗位。
半導體芯片工廠計劃建在克萊的白松商業園。美國參議員查克舒默在10月份揭幕該項目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該項目有可能為該地區帶來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
總體而言,美光將在20年內投資1000億美元,據舒默稱,這是紐約州歷史上最大的私人投資,并將在整個地區提供50,000個工作崗位,其中9,000個直接為公司工作。他補充說,美光員工的平均起薪為109,000美元。
美光首席執行官Sanjay Mehrotra指出,建成后,該工廠每年將生產近40億顆芯片。
Sanjay Mehrotra贊揚喬·拜登總統以及舒默制定的聯邦芯片和科學法案為該工廠奠定了基礎。這項旨在振興國內制造業和加強供應鏈的措施已于8月由總統簽署成為法律。
“聯邦、州和地方層面的共同努力為美光實現紐約州歷史上最大的私人投資鋪平了道路,”Mehrotra說。“我們很高興在紐約進行這項重大投資,使帝國州成為美國最大的前沿存儲站點所在地”
美光在17個國家擁有48,000名員工,是全球第四大半導體公司
“我們選擇這個地點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是——紐約市中心提供了豐富的多元化人才,包括傳統上在技術工作中代表性不足的社區,”Mehrotra告訴Spectrum News 1。
White Pine Commerce Park占地1,200英畝,靠近Caughdenoy路和紐約31號高速公路。該新聞媒體獲悉,美光綜合體的場地準備工作將于2023年開始,隨后于2024年開始大規模建設。
拜登在10月27日訪問錫拉丘茲時指出,美光決定在該地區建立主要半導體設施是未來發展的預兆。“一個世紀前,該地區是制造業的中心地帶,而現在,該地區已準備好在先進制造業領域引領世界,”拜登在奧內達加社區學院的SRC競技場和活動中心的舞臺上說道。“我們在這里慶祝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投資之一,它將確保未來在美國制造,”他繼續說道。“這是我們正在建設的更廣泛的經濟故事的一部分,它將為所有人服務。”
3.行業下行,高通三季度財報乏善可陳,四季度財務預期大幅下降
美國東部時間11月2日美股盤后,高通公布截至9月25日的2022財年第四財季(下文簡稱Q3)財報。
好消息是,該季度高通營收、利潤踩線達到市場預期,顯示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但不幸的是,高通同時還發布了極為悲觀的下一季度業績預期:2023財年第一財季預估收入為92-100億美元,遠低于彭博社經濟學家預測的120.3億美元;調整后每股收益約為2.25-2.45美元,和3.4美元的市場預期也有較大落差。
高通CEO Cristiano Amon在財報中表示,整個半導體行業的需求迅速惡化,以及供應限制的緩解,都將導致庫存增加。總而言之,躺著賺錢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高通接下來要準備好面對暴風疾雨。
在一年前的今天,半導體行業還處于史上難得一見的鼎盛時期。高通、英偉達、AMD、英特爾為首的美國半導體巨頭業績爆表,市值也升至歷史高位。短短一年之后,半導體四巨頭的境遇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高通在Q3財報出爐后股價急挫逾7%,目前已連跌三日,年內跌幅達到37.55%,市值跌至不足1300億美元;在不久前已公布三季度報的AMD和英特爾,年內分別暴跌59.26%和45.38%,前者市值更跌破千億美元大關。
美國半導體四巨頭跌倒了三個,黃仁勛此時或許正躲在角落里瑟瑟發抖……
究竟是市場變化太快,還是高通們反應太慢,又或者它們一直忽視了自身存在的問題?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有必要重新解構高通這個巨無霸,以及它背后正風雨飄搖的半導體行業。
Q3財報乏善可陳,高通的苦日子還在后頭
高通Q3財報的各項指標,可以用不功不過來形容。
數據顯示,高通Q3實現營收為113.95億美元,同比增長22.05%;歸母凈利潤為28.73億美元,同比僅微幅增長2.68%。而在截至9月25日的12個月里,高通總營收442億美元,同比增長32%;凈利潤為129.4億美元,同比增長43%,攤薄后每股收益也同比增長44%至11.37美元。
從積極的一面看,Q3營收、歸母凈利潤基本符合市場預期。彭博社經濟學家調查顯示,市場對高通本季度營收的預期為113.7億美元,凈利潤預期為28.70億美元。但從增長曲線來看,Q3營收、利潤增速下滑嚴重,且利潤跌至近四個季度的最低點。
此前三個季度,高通歸母凈利潤分別錄得33.99億、29.34億和37.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8.45%、66.52%和84.02%,均高于Q3。本季度營收雖然環比仍有增長,但同比增速也落后于此前三個季度的29.99%、40.69%和35.68%。
從營收結構來看,高通的收入來自半導體銷售和技術授權兩個板塊。前者長期占據85%以上的營收比例,手機芯片則是高通最重要的營收支柱。Q3營收、利潤增長停滯,和智能手機需求下滑密切相關。
Q3財報顯示,高通QCT(半導體業務部門)營收為99億美元,同比增長28%;QTL(技術許可業務部門)營收則同比下滑8%至15.6億美元。在QCT部門的手機、汽車、射頻前端和IoT四個細分領域里,最核心的手機業務收入為65.7億美元,同比增長40%,略低于市場預期的65.9億美元。
4.打造世界柔谷,京東方成都高新區車載顯示基地項目投產
作為成都市首批24個重點片區之一,清水河高新技術產業走廊(高新片區)提出聚焦集成電路、柔性顯示重點產業鏈,打造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建設公園城市智造發展示范區的發展愿景。今年成都高新西區實施重點項目53個,已完成投資129億元,占年度計劃的72%,其中包括京東方車載顯示基地項目。
報道指出,新型顯示是成都高新區在電子信息領域的一個重點產業細分賽道。在建圈強鏈過程中,成都高新區充分發揮京東方等“鏈主”企業的帶動作用,以車載顯示屏作為突破口,進一步做大了在這一細分市場的占有率。
其中,計劃總投資約100億元的京東方成都車載顯示基地項目目前已正式投產。該項目由京東方科技集團和京東方精電共同投資,一期投資25億元,占地15萬平方米,建成后將年產車載顯示屏約1500萬片。京東方車載項目報道稱,基地項目通過政企齊抓共管高度協調,一路綠燈。在建設施工期間,政府、企業與項目建設團隊不斷優化施工方案,使得建設項目比合同工期提前50天完成全面封頂。作為京東方科技集團最大的車載顯示產品集中化生產基地,其通過集中車載項目資源,可以獲得多方面的競爭優勢,憑借京東方在中游面板市場的主導地位,可以將車載顯示屏的成本大幅拉低,為成都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帶來更大的發展優勢。
另外,成都高新區通過充分發揮京東方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打造世界柔谷,涵蓋項目總投資超183億元。世界柔谷將搶抓柔性顯示產業先發優勢,帶動上下游,助力成都高新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型顯示產業聚集地,力爭2025年新型顯示產業產值超過1000億。
二、激光器行業
1.特種光纖龍頭長進激光開啟上市輔導,曾獲華為哈勃投資
11月9日,長進激光官微消息稱,因發展需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相關規定,公司于2022年11月2日完成股份制改革,并經工商行政管理局核準,名稱由“武漢長進激光技術有限公司”變更為“武漢長進光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11月8日,證監會披露了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關于武漢長進光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輔導備案報告。
今年9月,長進光子發生工商變更,新增華為關聯公司深圳哈勃科技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為股東。同時,公司注冊資本由749.94萬元人民幣增加至784.82萬元人民幣。長進激光成立于2012年,法定代表人為劉長波,經營范圍包含:激光設備、光纖、光纜、特種光纖、光學及光電子元器件的研究、開發等。
經過武漢市經信局、湖北省經信廳、國家工信部層層選拔,長進光子成功入選2022年度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作為一家專門為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用戶提供系列有源光纖、保偏光纖、光子晶體光纖等特種光纖、光纖激光器以及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咨詢的公司,公司一直專注于對各類特種光纖的研發,經過多年探索和創新,已經推出了包括摻鐿光纖、摻鉺光纖、摻銩光纖、鉺鐿共摻光纖、能量傳輸光纖等各類特種光纖。
目前,長進光子已擁有20余項產品專利,40多個產品品類,且產品各項技術指標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技術水平。公司先后被評選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連續2年“瞪羚企業”、“武漢市科技小巨人”、“最佳創新型激光企業獎”、2021年度湖北省“專精特新”小巨人等榮譽。
2.熱刺激光24億元投建的產業園一期即將投入運營
11月9日,據熱刺激光稱,公司在浙江溫嶺投建的產業園將于今年11月底正式投入運營。熱刺激光產業園占地面積約550畝,投資約24億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激光器生產基地之一。
產業園一期占地面積246畝,總投資15億元。建成后可實現激光器全產業鏈可控。近日浙江熱刺激光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海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未來熱刺激光將積極構建以溫嶺為中心,輻射周邊的業務格局,依托產業布局優勢,深化與高端制造業及政府之間的戰略合作。同時隨著上下游產業布局逐漸的成型,希望熱刺激光乃至激光行業能成為溫嶺的一個重要的支柱行業。
熱刺激光成立于2008年,是集激光系列產品的研制、開發和生產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工業激光器制造企業。產品線涵蓋了光纖激光器、超快激光器、光纖耦合半導體激光器、射頻激光器、激光管。公司的激光器產品從研發入手,垂直整合,掌握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性能相對于同類廠家更佳,具備很大的競爭優勢。
3.持續虧損促進兩大激光雷達龍頭企業Ouster和Velodyne擬合并
11月7日,高分辨率數字激光雷達供應商Ouster和知名激光雷達傳感器和解決方案全球企業Velodyne宣布,雙方已達成最終協議,將以全股票交易的方式進行合并。
據報道,合并后公司的市值約為4億美元。根據兩家公司于11月4日周五簽署的協議條款,每股Velodyne股票將在收盤時交換0.8204股Ouster股票。以當前流通股計算,該交易完成后,Velodyne和Ouster的現有股東各自擁有合并后公司約50%的股份。
在合并交易完成之前,兩家公司將繼續獨立運營業務。目前合并后的公司命名尚未公布,合并交易預計將在2023年上半年完成。
Velodyne的產品支持包括自動駕駛、駕駛輔助、地圖和機器人等解決方案的應用,而Ouster的數字激光雷達傳感器主要支持工業自動化、智能基礎設施、機器人和汽車行業。此次兩大激光雷達龍頭企業合并,預計將推動顯著的價值創造,并通過強勁的產品供應、提升的運營效率和快速增長的終端市場互補客戶基礎,帶來強大的財務業績表現。
領導團隊由現任Velodyne首席執行官Ted Tewksbury擔任董事會執行主席,現任Ouster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ngus Pacala擔任合并后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兩家公司在與專業目的收購公司(SPACs)合并后成為公開交易實體。Velodyne在2020年6月與Graf Industrial Corp達成協議后于2021年9月開始交易。Ouster在2020年12月與Colonnade Acquisition Corp完成協議后于2021年3月開始交易。
Velodyne以其Puck激光雷達傳感器而聞名,該傳感器支持低速自動駕駛和駕駛員輔助應用。在過去的兩個月里,該公司與斯坦利機器人公司(Stanley Robotics)、雅馬哈汽車有限公司(Yamaha Motor)和Visimind Group簽署了正式協議,將為他們供應和交付Puck傳感器。Velodyne上個月還收購了一家專注于人工智能的軟件公司Bluecity,雙方已合作多年共同為智慧城市應用提供基于激光雷達的解決方案。
Ouster的目標則是工業、機器人和智能基礎設施市場,去年公司收購了用于汽車系列生產的數字固態激光雷達傳感器開發公司Sense Photonics。通過此次收購,該公司還在公司架構中組建起了Ouster Automotive部門,專注于推動數字激光雷達在消費和商用車的大眾市場采用。此外,Ouster公司于2021年11月推出了Digital Flash系列汽車激光雷達。
對于此次合并,Ouster首席執行官Angus Pacala表示:“Ouster尖端的數字激光雷達技術能夠帶來強大的單位經濟效益和新產品的性能收益,再加上Velodyne數十年的創新、高性能硬件和軟件解決方案,以及已建立的全球客戶足跡,使合并后的公司能夠在快速增長的市場加速采用激光雷達技術,滿足各種客戶需求。我們的目標是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實現足夠低的價格,以促進激光雷達的大規模采用。”
而Velodyne首席執行官Ted Tewksbury博士則表示:“激光雷達是一項有價值的自動駕駛技術,能夠顯著提高自動駕駛的效率、生產率、安全性和可持續性。我們的目標是通過提供負擔得起的高性能傳感器,推動廣泛的客戶應用程序的大規模采用,并通過創造規模來推動盈利和可持續的收入增長,從而創建一個充滿活力和健康的激光雷達行業。”
國外激光雷達市場多家企業近期均傳來負面消息,而這兩家公司最近也都出現了虧損:
-Velodyne今年第二季度凈虧損4430萬美元(合每股虧損0.22美元),此前2022年第一季度凈虧損4910萬美元(合每股虧損0.25美元)。今天(11月8日),Velodyne將會公布最新的第三季度收益。
-Ouster于11月7日公布了第三季度財報,本季度公司凈虧損增至3600萬美元;此前該公司在2022年第二季度凈虧損2800萬美元。今年9月,Ouster還表示,2023年的現金支出目標為1.07億美元,與2022年第二季度的年化現金支出相比減少了15%以上,同時該公司還宣布了裁員約10%的計劃。
截至2022年9月30日,Ouster和Velodyne的現金結余合計約為3.55億美元,并計劃在完成合并后的9個月內實現至少7500萬美元的年化成本節約。
而通過此次合并,兩家公司將實現客戶基礎、合作伙伴和分銷渠道的共享互補,同時還將帶來更低的產品成本和創新的產品路線圖,將加速激光雷達在快速增長的終端市場的采用。隨著全球商業足跡和分銷網絡的擴大,合并后的公司預計將增加銷量,降低產品成本,并推動自身的可持續增長。
合并后公司將擁有超過20年的激光雷達技術創新綜合經驗,其知識產權組合將包括173項已授予專利和504項未決專利。此外,管理層計劃將精簡公司的運營支出,以建立一個與合并后公司預計收入增長相一致的整體成本結構。
4.英諾激光進軍光伏市場,TOPCON激光SE直摻設備正式發布
11月7日,英諾激光正式發布TOPCON激光SE直摻設備,助力光伏行業攻克激光硼摻難題。目前,光伏晶硅電池技術路線正由P型PERC電池向N型電池升級,其中,TOPCON電池擴產規模的預期最高,光伏行業即將邁入TOPCON時代。
英諾激光TOPCON激光SE直摻設備
英諾激光成立于2011年,2021年公司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公司主要從事激光器及嵌入式激光模組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已進入蘋果、美敦力、國外知名半導體裝備公司等全球知名企業供應鏈。憑借擁有的激光器等核心部件能力的優勢,英諾激光利用早前在PERC電池領域的經驗積累,基于“光源+光學/運控+工藝”的一體化解決方案能力,成功開發了QuaPulseTM激光時空調制技術,正式推出了基于該技術的定制激光器及TOPCON激光SE直摻設備。
據悉,QuaPulseTM激光技術通過多維度精準調制手段,可實現更加均勻的工藝輸出效果,有望助力TOPCON電池顯著提效,其性價比表現優秀。此舉攻克了困擾光伏行業多年的TOPCON激光直摻工藝,推動單GW電池片成本下降,有效助力光伏行業硼摻工藝量產。
進軍光伏業務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為2.41億元,同比減少18.01%,實現歸母凈利潤為2291.08萬元,同比減少65.44%;其中單三季度實現營收為7107.00萬元,同比減少22.23%,實現歸母凈利潤為-371.23萬元,同比減少114.37%。在疫情及下游行業需求的影響下,公司業績出現下滑。盡管業績下滑,公司持續穩定的進行研發投入,在多個應用領域進行拓展。
此次TOPCON激光SE直摻設備的正式發布是公司光伏業務進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也是公司繼成功落地消費電子、3D打印、溯源打標、高值醫療植/介入器械等業務之后在拓展新領域過程中的成功實踐。
英諾激光進軍光伏行業,有其自身優勢。公司以激光器為核心,以嵌入式模組為觸角,面向全球市場,重點服務于“工業應用”和“生物醫療應用”兩個重大領域,通過幫助客戶解決行業“痛點”,有步驟地開拓增量市場。
一方面,在核心激光器產品上,公司擁有包括DPSS調Q納秒激光器、超短脈沖激光器(皮秒、飛秒級)、MOPA納秒/亞納秒激光器等全譜系微加工激光器能力,覆蓋從紅外到深紫外的不同波段,從納秒到飛秒的多種脈寬。超精密加工領域在半導體、光伏電池、印刷電路板、全面屏/柔性屏等新興領域不斷拓展。
另一方面,公司具備優秀的“光源+光學/運控+工藝”的平臺能力。光伏行業追求降本增效,公司能夠對終端需求痛點進行深刻理解,深入分析光與材料相互作用機理,從而在“理論指導創新”和“技術復用”的研發理念下,對激光器、光學系統、運動控制、視覺系統等功能部件進行定制開發和優化組合,實現一體化解決方案,服務于各行業頭部客戶的前沿需求。
三、新能源行業
1.總投資65億!勝華新材聯合陜煤集團加碼電解液制造
11月9日,勝華新材(603026.SH)發布公告稱,公司擬與陜煤集團榆林化學榆高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簽訂《投資合作協議》,規劃在四川省樂山市建設60萬噸/年電解液項目(其中一期規模20萬噸/年)。
公告指出,經審慎研究決定,公司終止原計劃在四川省眉山市的20萬噸/年電解液及配套項目的籌備和建設工作。
關于原20萬噸/年電解液及配套項目終止的原因,公告稱,在四川省樂山市配套建設電解液項目比原規劃項目能更好地降低電解液生產成本。
勝華新材稱,截至目前,規劃于眉山市的20萬噸/年電解液及配套項目正在進行相關建設前的籌備工作,尚未開始建設。不會對公司現有業務和整體生產經營產生重要影響。
資料顯示,勝華新材10月19日正式由石大勝華改名,最早業務在溶劑領域,隨后開始逐步涉足到六氟磷酸鋰,再到電解液,基于公司在鋰電材料領域的技術、客戶、產能和渠道優勢,公司后續又將產業鏈涉足到負極材料、正極輔助材料等領域。
勝華新材已發展為鋰電池電解液溶劑領域龍頭企業,2021年其碳酸酯系列產品產量48.6萬噸,全球市占率高達40%,出口量占國內碳酸酯溶劑出口量的70%。
業績方面,勝華新材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67.99億元,同比增長34.51%;實現凈利潤8.62億元,同比增長16.25%。
二級市場上,勝華新材近期探底至92.30元后回升,按11月10日最高價117.48元計,8個交易日最大升幅達到27.28%。
2.不再為上游打工,廣汽集團入場“搶”鋰礦,自造電池項目早已上馬
日前,廣汽集團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廣汽部件與獅溪煤業、遵義能源簽署了《合資合同》,擬共同設立合資公司貴州省東陽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相關礦產地質勘查和礦產資源的投資管理經營。
根據公告,該合資公司注冊資本為2億元人民幣,其中廣汽部件持股47.5%,獅溪煤業持股47.5%,遵義能源持股5%,擬設在貴州省遵義市。
按照規劃,三方將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產業政策情況下,有序推進合資公司取得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獅溪鎮鋁多金屬(鋰資源)礦床礦產資源的探礦權,并實施礦產地質勘查及后續采礦權的獲取。
深入布局上游材料端
廣汽集團成立于1997年,其前身是廣州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由廣州市國資委監管。公司董事長曾慶洪在7月舉行的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表示,由于上游材料價格持續高漲,導致電池企業向一體化加速,除特斯拉的新能源整車廠都是虧損的。
言下之意就是整車廠處于產業鏈的最下游環節,承受了巨大的成本壓力,利潤被上游鋰業公司“碾壓”。基于此,整車廠謀求供應鏈自由的意識開始加速覺醒,廣汽集團自然也不例外。
為了保障電池業務的順利推進,且達到降本的目標,廣汽集團在成立上述合資公司之前,已經將觸角伸向了上游原材料端。
8月18日,贛鋒鋰業公告,公司與廣汽埃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同意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從新能源動力電池最上游材料端展開合作,持續探討在鋰資源開發、中游鋰鹽深加工及廢舊電池綜合回收利用各層面的深入合作。
不只如此,廣汽集團于10月20日發布的廣汽埃安增資擴股的進展公告顯示,廣汽埃安本次A輪融資共引入53名戰略投資者,其中包括贛鋒鋰業、寒銳鈷業、科達制造等上游原材料企業。
當然,此次成立合資公司和合作方之一獅溪煤業的母公司也很值得關注,不排除未來廣汽集團將與之達成合作的可能性。
資料顯示,獅溪煤業為廣東東陽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東陽光”)控股子公司。東陽光目前雖暫無鋰資源勘探業務,但其一直持續在新能源領域進行業務布局,主要涉及正極材料、電池鋁箔、PVDF等,且已在韶光、宜昌等地開展項目建設。
自造電池項目早已“上馬”
動力電池占據整車成本的40%-60%,為最大占比項。廣汽集團亦早已意識到自造電池的重要性,為改變曾慶洪所說的給電池廠打工的局面,廣汽今年做了很多布局。
一是同意設立自主電池公司,開展自主電池產業化建設,項目總投資109億元,由控股子公司廣汽埃安、全資子公司廣汽乘用車及廣汽商貿分別持股51%、40%、9%。
10月26日,廣汽埃安宣布自主電池公司——因湃電池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因湃科技”)正式注冊成立。據了解,因湃科技首款產品采用廣汽自主磷酸鐵鋰技術,使電池整包安全性極大提升,同時通過結構優化降低零部件數量和成本。
根據規劃,自主電池工廠將在今年底開工建設,至2025年建成26.8GWh量產線,可覆蓋純電及混動車型市場需求。前期以配套埃安及廣汽集團內企業為主,穩步提升電池市場份額,后續,將積極拓展外部市場,開展市場化運作。
二是同意參股公司巨灣技研建設電池生產基地項目,量產極速充電動力電池的電芯、模組以及PACK系統,項目總投資36.9億元。
據了解,該電池生產基地計劃在廣州黃埔開發區投資建設,從事超級快充電芯、下一代新型儲能器件及PACK集成系統的研發和生產,預計一期工程將在2023年完成建設,產能將達8GWh,對應12萬臺車的供應。此外,巨灣技研在廣州南沙的電池包工廠目前已全面投產。
注重技術創新
在正式自造電池之前,廣汽集團已經瞄準了電池領域,只不過前期尤其注重對電池技術的研發,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2021年,廣汽集團推出三大原創動力電池技術。
其一,石墨烯基超級快充電池。2021年1月15日,廣汽埃安官方消息稱,其石墨烯基超級快充電池已進入實車量產測試階段。
其二,彈匣電池。2021年3月10日,廣汽埃安發布新一代動力電池安全技術——彈匣電池,歷史首次實現了三元鋰電池整包針刺不起火。
其三,海綿硅負極片電池技術(簡稱“海綿電池”)。據了解,該技術包括“納米復合硅技術”“自修復粘結劑技術”“梯度復合涂布技術”等,讓電池內部的硅負極片像海綿一樣柔軟有彈性,使硅在充放電過程中的膨脹和收縮被限制和緩沖,不會碎裂。
通過該技術,可以實現鋰離子電池單體電芯體積減小20%,重量減輕14%;未來會進一步將體積和重量都減小和減輕一半以上。
今年,廣汽集團又發布了新的電池技術。
6月28日,廣汽集團發布了微晶超能鐵鋰電池。通過引入第二相正極微晶和三種技術,提升了磷酸鐵鋰電池的性能。
據官方介紹,相比一般的磷酸鐵鋰電池,微晶超能鐵鋰單體質量能量密度提升13%,體積能量密度提升了20%;循環壽命可達4000次以上、150萬公里,25分鐘可充至80%電量。這項電池技術將率先搭載到廣汽埃安目前內部代號A02新車型上,預計最早明年上車。
未來,廣汽集團將加快在動力電池供應上實現擇優外購、合資合作生產、自研自產“三路并舉”,有力保障電池供應鏈穩定。
總結
傳統車企在實現電氣化戰略的路途上,穩定的供應鏈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其中動力電池的重要性不必過多贅述。
但在近年來上游價格持續上漲的大背景下,整車廠開始謀求原材料端和電池端的自主權,紛紛通過自造、參股、合資等形式建立屬于自己的、可控的供應渠道,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能為電動化轉型設置一道保護屏障。
近期蔚來、廣汽等整車廠祭出的一系列組合拳向產業鏈發出了車企爭奪自主權的信號。
3.吉利年產12GWh磷酸鐵鋰電池項目落戶安徽
11月5日上午,吉利科技集團動力電池項目簽約儀式在安徽省宣城市寧國市舉行。
據悉,該項目規劃建設年產能12GWh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生產線及相關配套。
資料顯示,吉利科技集團隸屬于世界500強吉利控股集團,是一家以新材料、新能源、摩旅文化為核心業務的大型產業集團。
事實上,此次項目簽約并非吉利項目首次落戶寧國。早在2020年,吉利科技集團旗下安徽吉楓車輛再生利用有限公司就落戶寧國。
除了本來項目,吉利今年還簽約落地了3個項目基地。
4月27日,耀寧科技年產20GWh磷酸鐵鋰電池項目正式簽約落戶鷹潭高新區,總投資100億元,一期建設4GWh生產線。耀寧科技董事長李星星同時也是吉利集團控股股東,與董事長李書福是父子關系。
5月,耀寧科技又投資102.3億元,在鹽城建湖縣簽約落戶12GWh磷酸鐵鋰電池及系統總成項目。
5月7日,吉利科技集團與浙江桐廬簽署動力電池投資合作協議,將在桐廬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年產能12GWh的動力電池項目。該項目已于8月1日正式開工。
此外,5月19日,孚能科技與吉利科技集團合資共建的重慶涪陵12GWh動力電池項目開工。根據雙方2020年的協議約定,預計孚能科技和合資公司的合計產能不少于120GWh。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曾表示,吉利控股集團正在通過入股合資、自研自產等方式,圍繞電池技術創新、電池材料、充換電運營、光伏綠電、回收利用等領域,與電池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形成生態化布局。
在電芯制造端,吉利通過合資、入股、收購、長單等一系列動作與動力電池企業形成深度綁定關系,合作對象包括寧德時代、LG化學、孚能科技、欣旺達、耀寧科技、蜂巢能源、中創新航、瑞浦蘭均等企業。
在原材料及電池回收利用端,吉利聯合材料領域的頭部企業進行了完整布局。2018年10月,吉利集團(40%)、巴斯夫杉杉(30%)和紫金礦業(30%)共同投資組建常青新能源,主營廢舊鋰電池資源化利用和三元前驅體的研發、生產、銷售等業務。
三方的合作模式是常青新能源回收吉利提供的廢舊電池包,從中回收有價值的鈷、鋰等材料,加上紫金礦業提供的鈷礦資源生產三元前驅體,再交給杉杉能源做成正極材料,最后再供給吉利旗下的動力電池工廠,由此打造鋰電資源生態閉環產業鏈。
4.天合光能年產12GWh儲能電池項目落地滁州
近日,滁州市生態環境局披露的文件顯示,天合儲能(滁州)有限公司擬投資45億元在滁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建年產12GWh儲能電池項目,占地面積約344畝,新增就業崗位2500個。
項目產品包括鋰離子電池及成套儲能系統,包括3條磷酸鐵鋰電池電芯生產線和2條成套儲能產品生產線,年生產總產能為12GWh,其中6GWh電芯作為電池直接銷售,6GWh電芯在內部生產為PACK模組后再加工成儲能系統銷售。
天眼查資料顯示,天合儲能(滁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3月,注冊資本1億元,法定代表人為馮玟生,經營范圍包括儲能技術服務;新材料技術研發;電池制造;電池銷售;發電機及發電機組制造;輸配電及控制設備制造等。
股權穿透圖顯示,天合儲能(滁州)有限公司由江蘇天合儲能有限公司全資持股,后者的大股東為天合光能的全資子公司,疑似實際控制人為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
據了解,天合儲能成立于2015年,于2021年開始進軍海外市場,以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為主要目標市場。
據官網信息顯示,目前天合儲能的產品包括液冷戶外電池柜、非步入式儲能電池艙系統、電池系統,業務范圍覆蓋新能源側儲能、用戶側儲能、電網側儲能及微電網儲能等。目前有年產能2GWh磷酸鐵鋰電芯、儲能模組、儲能集裝箱的生產線及配套的BMS、EMS和PCS。
今年5月,天合光能推出了儲能電池柜Elementa,同時宣布了儲能垂直一體化計劃,將設立磷酸鐵鋰電芯工廠。目前天合儲能已完成150Ah、280Ah、300Ah等儲能電芯的產品開發。
天合光能披露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前三季度實現營收581.98億元,同比增長86.15%,齊總,儲能業務前三季度累計出貨300MWh,預計全年出貨可超1GWh。
有報道稱,今年上半年,天合儲能的生產量較去年增長了5倍,實際訂單達到了去年的8倍。維科網儲能了解到,今年下半年來,天合儲能也已獲諸多儲能訂單,其中包括:
今年7月,天合光能中標日本中部電力需求側響應(DER)儲能項目后,完成首批分布式儲能設備交付;
今年8月,華能新能源發布云南分公司西邑東、蒲縹、橫山光伏發電項目40MW/80MWh儲能系統設備采購候選人公示,中標候選人第一名是天合儲能;
今年10月,中核匯能發布2022-2023年新能源項目儲能系統集中采購的中標候選人公示,天合儲能位列第五名;
本月初,國家電投發布2022年第三批采購1.4GW儲能電池招標結果公告,天合儲能預中標標段1,采購容量為500MW。
5.TCL中環打響今年降價“第一槍”,硅料價格戰再起硝煙
今年以來,光伏行業最賺錢的領域非產業鏈上游莫屬。僅從年初至今,因供給偏緊,硅料價格已經上漲近乎翻倍。
然而,硅料價格高企也令下游硅片價格居高難下,使得產業鏈中下游電池組件等環節承受著較高的成本壓力。
如今,光伏產業盼望已久的上游產品降價的時刻終于到來了!
年內降價“第一槍”
前不久,TCL中環在其官方平臺公布了最新單晶硅片價格,率先下調硅片價格。
其中,在P型150μm厚度硅片中,218.2尺寸硅片報價10.51元/片,210尺寸硅片報價9.73元/片,182尺寸硅片報價7.38元/片,166尺寸硅片報價6.13元/片;與上月9月8日的報價相比,上述各尺寸硅片價格分別降價0.35元/片、0.33元/片、0.24元/片、0.20元/片。
在N型150μm厚度硅片中,210尺寸硅片報價10.32元/片,182尺寸硅片報價7.90元/片,166尺寸硅片報價6.56元/片;與上月相比,則分別降價0.34元/片、0.33元/片、0.28元/片。
在N型130μm厚度硅片中,210尺寸硅片報價9.89元/片,182尺寸硅片報價7.64元/片,166尺寸硅片報價6.35元/片;與上月相比,則分別降價0.35元/片、0.33元/片、0.27元/片。
從環比降幅來看,與上月相比,P型硅片的降幅在3.2%-3.4%之間,N型硅片的降幅在3.2%-4.3%之間。本次價格自11月1日開始執行。
“價格戰”氛圍漸濃
實際上,TCL中環本次調整硅片產品價格,是該公司近10個月來首次調降硅片價格。
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今年1月至今,TCL中環已經連續8次調整硅片產品價格。除本次調降以外,其余前7次均為調升硅片價格,各尺寸規格平均漲幅超過20%。
對于此次率先調降硅片價格,有分析人士表示,主要是為了刺激下游需求。本次TCL中環硅片降價幅度傳導至組件端,則可以令下游組件的成本降低3-4分/瓦。
而就在前不久,隆基綠能于10月24日公布了最新的硅片價格,其單晶硅片P型M10 155μm厚度(182尺寸)和P型M6 160μm厚度(166尺寸)近三個月價格均保持不變,分別為7.54元/片和6.33元/片,同時取消了158.75mm硅片報價。
通過對比發現,在同尺寸的硅片中,TCL中環P型M10和M6較之隆基同規格硅片的價格分別低了0.16元/片和0.10元/片。
根據PV InfoLink此前預計,今年182和210等大尺寸硅片的市占率將增至80%左右,而166尺寸的硅片占比將下降至大約15%。
這就意味著,經過此次調價,TCL中環同規格的硅片比競爭對手更為便宜,其產品市場競爭力也將進一步增強。
而此次TCL中環率先降低硅片價格,搶占市場先機,將進一步刺激四季度的光伏裝機需求,無疑也將有利于擴大自身的市場份額。
因此,隨著需求端市場競爭加劇,“價格戰”的氛圍也會愈加濃厚。
行業拐點或將來臨
目前,硅片上游的硅料價格仍維持在高位。
據相關信息顯示,今年7月份,硅料價格創下近年來的新高。其中單晶復投料價格最高達到31萬元/噸。在其后幾個月內,硅料價格均維持在30萬元/噸之上。
上游硅料價格高企,也帶動下游硅片價格攀升至近年來的高位。
根據市場分析預測,到今年底,國內硅料產能將達到120萬噸左右,硅片產能將達到500GW。
然而,根據CPIA預測,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在230GW以上。按照1:1.2的容配比計算,今年硅片需求總體在280GW左右。由此可見,硅片環節將會出現一定的產能過剩的情形。
此外,隨著上游硅料企業紛紛擴產加碼,市場預計硅料將會在2023年出現產能過剩,其價格也將在今年底或明年初開始回落。
然而,根據最新的消息顯示,雖然目前單晶致密料價格依然堅挺,但是單晶菜花料價格已經開始下降。
因此,硅料產品或已經進入實質性降價通道,行業拐點已經來臨。
四、復合材料行業
1.航空恢復、飛機產量增加,助力日本帝人2022上半年碳纖維銷量高速增長
11月7日,日本帝人公司發布了“2022財年第二季度業績及2022財年展望”快報,2022財年前半年帝人公司總銷售5105億日元,與2020財年同期4534億日元相比增長12.6%。
(1)2022財年上半年碳纖維銷售情況
帝人公司的銷售業務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材料板塊(包括芳綸纖維、樹脂、碳纖維和復合材料)、保健、纖維制品和IT,在包括碳纖維和復合材料的材料板塊2022年前半年銷售收入達到2326億日元,占公司銷售收入41.7%,與2021年前半年銷售1908億日元相比,提高了21.9%。
在材料板塊4個組成部分中,帝人公司的芳綸纖維和碳纖維是只供歐美,不面向中國市場;而在樹脂、復合材料領域也是只有汽車工業用材料才對華銷售。
就碳纖維具體板塊而言,2022財年上半年帝人公司碳纖維的凈銷售額和營業收入均增加,大多數應用的產品需求保持穩定,飛機應用的產品銷量增長,有助于改善銷售組合;此外,碳纖維產品的銷售價格因AN(主要原材料)價格上漲而調整。
(2)2022財年展望
公司將2022財年公司銷售收入由1.0萬億日元調整為1.05億日元,營業收入預測從500億日元修訂為250億日元。
就具體業務板塊而言,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所在的材料板塊,由于歐洲天然氣價格進一步上漲,以及勞動力短缺導致美國和歐洲基地生產率下降,預計將會出現大幅下降。
但是對于具體的業務收入而言,由于碳纖維銷量持續增長以及飛機產量增加,因此預計下半年帝人公司碳纖維銷售收入呈現持續上升趨勢,而芳綸纖維和復合材料銷售會可能出現明顯下降。
2.風電合同助力德國西格里第三季度碳纖維銷量持續增長
11月3日,德國SGL Carbon(西格里碳素)公司公布了2022年第3季度及2022年前9個月業績報告,在2022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分別完成2.709億歐元、2.789億歐元之后,公司第三季度銷售額達到3.041億歐元。
2022年前9個月累計銷售總額8.539億歐元,與2021年7.435億歐元相比,增長了900萬歐元,增長率為14.8%,所有四個業務部門都為成功運營做出了貢獻。
(1)各部門銷售業績概述
2022年前9個月銷售額最大的業務部門是Graphite Solutions(石墨解決),其銷售額為3.825億歐元,占公司總銷售額的44.8%。在前9個月的對比中,Graphite Solutions的銷售額增加了4980萬歐元,增幅為15.0%。其他三個業務部門也為前9個月的銷售額增長做出了貢獻:碳纖維(+2430萬歐元/+9.9%)、復合材料解決方案(+1890萬歐元/+20.5%)和工藝技術(+1490萬歐元/+24.0%)。
(2)碳纖維銷售業績概述
碳纖維(CF)業務部門在2022年第三季度的銷售額為9300萬歐元,高于前幾個季度(2022年第一季度8770萬歐元;2022年二季度8830萬歐元)。這一發展主要是與一家大型汽車客戶簽訂的主要供應合同到期后,風電行業的訂單在銷售方面得到了補償。此外,“工業應用”細分市場的客戶訂單超出預期。在九個月的比較中,CF該部門的銷售額增長了9.9%,達到2.69億歐元(2021為2.447億歐元)。
(3)未來展望
由于業務發展積極,管理層于2022年9月6日提高了全年的預測。2022財年公司銷售額預計約為12億歐元(之前約11億歐元),調整后EBITDA預計為1.7-1.9億歐元(此前為1.3-1.5億歐元)。因此,預計調整后的息稅前利潤為1.1億至1.3億歐元(之前為7000萬至9000萬歐元)。根據收益的發展,原先7%至9%的資本回報率(ROCE)預期提高至10%至12%。
3.國產化碳纖維儲氫產能擴張加速
多家研究機構日前指出,近幾年我國碳纖維產能大幅擴張,產能利用率快速提升,國產替代加速。碳纖維纏繞復合材料作為儲氫瓶的內膽,是氫氣儲運領域必不可少的關鍵部件。當前,全國各地紛紛布局氫燃料電池汽車,車載儲氫瓶需求日漸火爆,碳纖維國產化加速、技術提升將進一步降低儲氫瓶成本,利好我國氫能產業可持續發展。
(1)龍頭企業加速布局
此前,因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進口壓力容器用碳纖維價格也隨之上揚,導致國內儲氫瓶生產成本有所提高。多年來,壓力容器用碳纖維技術一直由日本、美國、韓國等國壟斷,但近年來隨著我國龍頭企業加速項目布局和技術提升,這一壟斷局面正在被逐步打破。
今年以來,我國多家企業相繼投產萬噸級碳纖維擴產項目。8月,吉林化纖集團高產能高性能50K大絲束碳化線投產,該公司碳纖維總產能提升至3.5萬噸。10月,我國首個萬噸級48K大絲束碳纖維工程第一套國產線在上海石化碳纖維產業基地投料開車,并生產出合格產品。
在政策機制的鼓勵和支持下,全國多地開始布局碳纖維上下游產業鏈。9月19日,鄂爾多斯舉行碳纖維全產業鏈生產基地項目戰略合作簽約儀式,通過聯合上下游合作伙伴,推動10000噸/年高性能碳纖維項目落地,碳纖維產業下游布局將包括年產10萬個儲氫瓶生產基地、年產30000輛氫燃料重卡生產制造基地等項目,年產值將超過100億元。
隨著我國碳纖維項目持續增加,產能利用率正在不斷提升。招商證券指出,近年來受下游需求拉動,我國碳纖維產能快速擴張,2021年我國碳纖維運行產能6.35萬噸,同比增長75.41%,占全球碳纖維運行產能的30.5%,產能規模位居全球首位
(2)國產化率大幅上升
企業及地方發力背后,離不開政策支持。2021年,加強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研發應用被列入“十四五”規劃重點發展領域;今年4月,工信部、發改委提出攻克48K以上大絲束、高強高模高延伸、T1100級、M65J級碳纖維制備技術。
據了解,上海石化48K大絲束碳纖維產品性能媲美國外同級別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業內普遍認為,上海石化大絲束碳纖維已從關鍵技術突破、工業試生產、產業化,成功走向規模化和關鍵裝備國產化。
事實上,經過長期技術積累,我國以吉林化纖、新創碳谷、恒神股份、光威復材等為代表的國內碳纖維龍頭企業正逐步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產能規模不斷擴張,產品性能堪與國際龍頭比肩。數據顯示,碳纖維國產化率已從2016年的18.4%提升至2021年的46.9%,國產替代趨勢明顯。
招商證券指出,我國國產碳纖維正處于進口替代機遇期,但值得關注的是,業內仍有不少企業仍未掌握碳纖維核心生產技術,存在工業生產穩定性差、成本高的問題,產品大多圍繞低附加值領域。持續提升生產技術水平、穩質降本是實現國產碳纖維“從有到優”的關鍵。
業內人士表示,大絲束碳纖維用于纏繞氣瓶,可使氣瓶的纏繞速度提高,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隨著國內碳纖維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我國氫儲運領域有望迎來發展新突破。
市場需求進一步提升
目前我國車載儲氫瓶仍以35兆帕三型瓶及35兆帕四型瓶為主流產品,但業內預測國內儲氫瓶市場將逐漸向三型70兆帕和四型70兆帕過渡。多家研究機構認為,隨著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的加速發展,儲氫瓶需求將持續攀升,碳纖維用量預計將進一步上漲。
五、衛星通信行業
1.從中星19號成功發射看我國衛星互聯網發展情況
2022年11月5日19時50分,中星19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采用長征三號乙增強型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衛星按計劃進入預定軌道。中星19號衛星采用東方紅四號增強型衛星平臺,星上設計了C、Ku和Ka等多頻段通信載荷,主要覆蓋中國東部國土、東南亞、以及大部分太平洋區域。衛星將定點于東經163度,在軌測試后由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衛通運營管理。
中星19號衛星是新一代滿足衛星互聯網及通信傳輸要求的通信衛星。星上多頻段載荷可向傳統地面用戶,以及航空、航海等新業務用戶,提供全球衛星組網服務。特別是Ka頻段高通量載荷實現了對太平洋區域北美航線的覆蓋,將為實現我國航空機載業務向國際拓展提供重要保障。
我國高通量衛星在容量和靈活性方面相比國外仍有差距,但在應用方面高起點與高標準,與國外主流服務產品能力相當,在上行速率方面甚至還有明顯的優勢。可以說用第一代衛星提供了國外第二代衛星的服務水平。經過多年努力,我國高軌衛星互聯網已在航空、海事、普遍服務、應急、自然資源等多個領域實現了應用推廣。
中國衛通近幾年持續圍繞“網絡、平臺和終端”打造衛星互聯網全鏈路核心能力,構建一張高速泛在、天地一體、公專結合的衛星網絡,開發兼具電信和互聯網特色的基礎運營和應用平臺,帶動終端廠商研制各種型譜的終端,聯合合作伙伴和用戶結合具體用戶場景實現業務全鏈條打通和閉環,初步構建了以平臺為核心的Ka衛星互聯網運營生態,為衛星互聯網業務全面鋪開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2.中國信通院聯合銀河航天完成窄帶物聯網上星試驗
近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近與銀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河航天”)聯合開展了衛星物聯網體制在軌技術試驗,首次驗證了基于3GPP IoT NTN協議的窄帶物聯網體制信號在低軌衛星通信系統中的適用性。
2022年3月5日,我國批量研制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銀河航天02批衛星成功發射,并在軌與銀河航天首發星共同組成了低軌寬帶通信試驗星座,構建了星地融合5G試驗網絡“小蜘蛛網”,具備單次30分鐘左右的不間斷、低時延寬帶通信服務能力,為進行3GPP NTN相關在軌測試驗證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信通院表示,本次試驗大幅減小了終端天線尺寸,為衛星物聯網終端小型化指出了突破方向,為商用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對于寬窄帶融合的衛星通信發展有重要參考意義。
3.俄啟動“星鏈”計劃,發射首顆“球體”項目衛星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公司)的“星鏈”互聯網衛星星座在俄烏沖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但破壞了俄軍試圖讓烏克蘭基礎通信系統失效的企圖,而且還廣泛被用于烏軍的作戰行動中。與之相應的是,俄羅斯于10月22日將“球體”衛星星座的首顆衛星成功送入軌道。俄媒稱,“球體”衛星星座由超過600顆衛星組成,它的功能與美國的“星鏈”和英國“一網”互聯網衛星星座類似,但性能更加強大。
(1)俄發射首顆“球體”項目衛星
俄塔社10月23日稱,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宣布,莫斯科時間22日22時57分,“聯盟-2.1b”運載火箭從俄東方航天發射場升空,將“球體”項目首顆衛星“斯基泰人-D”和3顆“信使-M”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
報道稱,這是東方航天發射場在2022年的首次發射,也是“聯盟-2.1b”運載火箭首次完全使用新型萘基燃料發射,之前該火箭只有第三級才使用這種環保型碳氫燃料。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在聲明中強調說:“萘基燃料的優勢在于減少有害氣體排放,并顯著增加運載火箭的有效載荷。”
但最讓俄羅斯媒體關注的是這次被送入預定軌道的“斯基泰人-D”衛星。該衛星屬于“球體”衛星星座的首顆實驗衛星,負責測試俄羅斯未來寬帶互聯網衛星技術。報道稱,整個“球體”衛星星座將由600多顆衛星組成,主要目標是通過創造新的太空技術、系統和產品來確保俄羅斯的高質量空間服務,以實現經濟的有效數字化轉型,并確保俄羅斯聯邦的安全。“它的功能與‘星鏈’‘一網’等外國互聯網衛星類似。”
(2)與美國“星鏈”不完全相同
雖然俄媒在報道中普遍將“球體”衛星星座與美國“星鏈”衛星星座相提并論,但兩者其實在設計和功能上還是有相當大的差異。
據介紹,美國“星鏈”衛星星座規劃由1.2萬顆運行在近地軌道的小型衛星組成,主要軌道高度在300-400公里,通過圍繞全球的衛星網絡提供高速網絡服務,從而擺脫地面基站的束縛。截至2022年9月,近地軌道上共有2300顆正在運轉的“星鏈”衛星。外界對“星鏈”的進一步軍事化潛力充滿憂慮,特別是該衛星采用模塊化設計,理論上可以通過更換任務模塊,例如搭載光學/雷達成像設備以執行對地觀測或反導預警等任務。“星鏈”龐大的衛星數量,使得對手干擾或破壞其功能的難度非常高。但到目前為止,“星鏈”衛星搭載的仍只有通信模塊。
相比之下,俄羅斯“球體”衛星星座擁有的衛星數量少得多,總共只有600顆左右,不過它們的功能更為復雜。按照俄羅斯前國家航天集團公司總經理德米特里·羅戈津的說法,“球體”衛星星座項目包括運行在不同高度的多種衛星,具備衛星通信服務、對地觀測等不同功能,從而讓俄羅斯擁有“最現代化的太空通信和監控系統”。
其中運行在距離地面3.6萬公里地球靜止軌道的包括“快車”和“亞馬爾”兩大系列國有通信衛星,它們屬于高端通信衛星。例如2019年發射的“亞馬爾601”衛星重5.7噸,自帶18個C波段轉發器、19個Ku波段轉發器、26個Ka波段轉發器,可以為俄羅斯、東歐、中東、中亞、北非、東南亞部分地區的客戶提供高速寬帶服務。此外還有運行在高橢圓軌道的“快車-RV”通信衛星,主要用于提供北極互聯網服務,預計將于2025年底發射首顆衛星。
而22日發射的“斯基泰人-D”衛星質量不到200公斤,功耗約為250瓦,有效壽命為3年。它屬于“斯基泰人”衛星系統,后者才是與“星鏈”功能接近的寬帶互聯網衛星。俄羅斯專家解釋說,由于俄羅斯寬帶互聯網衛星星座運行在870公里的軌道高度,高于美國“星鏈”的運行高度,且主要服務對象集中于俄羅斯附近,因此只需要288顆衛星就足以確保“完全覆蓋地球表面”,并可以為俄羅斯周邊,尤其是地面通信設施稀少的北極航道沿線提供寬帶互聯網接入和通信服務。此外,“球體”衛星星座中還包括用于物聯網的“馬拉松”系列衛星。物聯網設備對網絡連接有著高帶寬和低延遲的苛刻要求,因此“馬拉松”系列衛星的運行軌道高度最低。
除了種類多樣的通信衛星外,“球體”衛星星座還包括“檢閱”地球遙感衛星和“金雕”對地觀測衛星。羅戈津表示,這些衛星將配備有雷達和光學傳感器,“將使我們能在夜間和透過云霧看到地面情況”。 由此可見,有著俄羅斯國家背景的“球體”衛星星座功能遠比“星鏈”復雜,而且帶有明顯的軍事用途潛力。
(3)俄版“星鏈”面臨挑戰
盡管俄羅斯的“球體”衛星星座規劃龐大,但該項目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整個計劃的費用驚人。俄塔社承認,“球體”衛星星座的設想早在2018年就正式提出,但一直到2020年也沒有獲得實質性進展。羅戈津當時的解釋是,該項目已提交給政府,但遭遇資金困難。俄國家航天集團公司曾估算該項目將花費1.5萬億盧布(約243億美元),遠超俄羅斯的承受能力。幾經周折后,2021年底俄政府確認給“球體”衛星星座的總撥款額為1800億盧布(約合29億美元)。曼圖羅夫表示,按照計劃,2022年將為該項目提供140億盧布的政府撥款,2023年和2024年為180億盧布,2025年下降為85億盧布。為彌補資金不足,該項目后續還需要通過引進私人企業和風投進行募資。
根據美國“星鏈”衛星的經驗,建造和發射衛星還只是“花錢如流水”的開始,真正的大頭集中在運營階段。SpaceX公司首席執行官馬斯克近日透露,為了保障向烏克蘭提供的約2萬套“星鏈”地面終端的正常使用,該公司每月的專項運營費用就高達數千萬美元,讓SpaceX公司難以承受。可以預料的是,“球體”衛星星座在相當長時間里將處于虧損運營狀態,對于資金不足的俄航天部門而言,前景并不樂觀。此外,當前俄羅斯民用通信衛星大量使用外國部件,在遭遇西方嚴厲制裁后,如何提升衛星的國產化率,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六、金融資本市場
1.全球動蕩下,PE機構巨頭黑石第三季度營收下降83%
上周,黑石集團2022年第三季度財報正式出爐——Q3營收10.58億美元,同比下滑83%;凈利潤37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32億美元相比只剩下一個零頭了。盡管面臨著凈收入自由落體的局面,但這家PE巨頭依然在這一季度逆勢流入448億美元,總管理規模再次創下歷史——9509億美元。
黑石的遭遇并非個例。如我們所見,美股IPO市場正面臨著近20年以來最嚴重的枯竭狀況,不管是創業公司、投資機構亦或是投行,都在經歷著不同程度的震蕩。當天財報電話會議上,掌門人蘇世民(Steve Schwarzman)直言:“2022年第三季度是市場幾十年來最困難的時期之一。”
面對美聯儲的激進加息以及經濟衰退的預期,黑石渡過了一個相對慘淡的Q3——財報顯示,黑石第三季度營收10.58億美元,上年同期為62.24億美元,同比下降83%。利潤方面,黑石在第三季度實現凈利潤370萬美元,上年同期32億美元;歸屬于公司凈利潤則為229.6萬美元,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字為14.02億美元,堪稱滑鐵盧。
同時受市場波動影響,黑石第三季度投資產品銷售出現戲劇性放緩,僅出售了150億美元的資產,是上一季度出售金額的一半,這也直接削減了其通過營利性銷售投資所獲得的利潤。報告顯示,截至9月末的季度可分配收益下降16%至13.7億美元。
黑石坦誠表示,第三季度凈收入大幅度下降,也有自身私募股權投資組合價值下降的原因,加上俄烏戰爭等地緣政治動蕩和央行利率上升,直接阻礙了黑石將投資兌現以換取高價美元,從而對其三季度業績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這一季度,黑石的投資虧損為9.22億美元,而上年同期的收益為47.56億美元。為此,黑石降低了未售出投資的整體價值,其中私募股權基金下調0.3%,房地產基金和二級基金分別下調了0.6%和2.3%。這一結果預示著,這個在低利率時代創造財富,并在整個經濟中積累影響力的行業將迎來一段嚴峻的時期。今年以來,黑石股價已經下跌逾30%。
“我們的通貨膨脹、利率上升和經濟放緩,加上持續的地緣政治動蕩,為投資者創造了一個極其困難的環境。傳統的一些投資組合今年迄今下跌超過20%,是近50年來的最差表現,鑒于美聯儲承諾繼續提高利率以對抗通脹,幾乎所有領域的情緒都可能保持負面。”這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上,蘇世民表示,“我們在一段極端市場動蕩時期保護了客戶資本,就像我們在自身歷史上許多個具有挑戰性的周期中所做的那樣。”他補充表示,投資者“發現僅通過投資傳統資產類別很難實現其目標。這就是為什么全球的LP選擇增加對另類資產的配置(即私募股權、房地產、對沖基金和基礎設施),尤其是對黑石而言。”
黑石總裁兼首席運營官Jon Gray也直言:“這將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期,在這樣的環境下,買家、賣家和貸方都會暫停,交易量會放緩,直到人們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盡管營收與利潤等多方面數據不太樂觀,但這家PE巨鱷在募資方面依舊彰顯了極強的號召力——財報顯示,黑石三季度資金流入448億美元,總資產管理規模達到歷史性的9509億美元,同比增長30%,其中收費收入管理規模為7059億美元,同比增長34%。同時,黑石也正在為一只新的旗艦私募股權基金籌集資金,預計將吸引逾300億美元的認購,該季度期間已爭取到145億美元的新私募股權基金認購。
黑石預計,2022年其管理規模將提升至1萬億美元。這是他們計劃在2026年實現的目標,如今很快要提前實現了。透過黑石,我們看到華爾街震蕩一幕。隨著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增加,華爾街在加息周期之下迎來慘淡的一年。上周,高盛報告連續第四個季度利潤下降:凈營收119.8億美元,同比下降12%;季度凈利潤30.69億美元,同比下降43%。與此同時,這家叱咤風云的華爾街投行啟動了史上最大的一次業務重組——把交易和投行業務合并為一個部門,使該行從四個部門縮減至三個部門。
高盛并不是華爾街唯一放緩腳步的投行。近期,包括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花旗銀行、富國銀行等主要華爾街巨頭已陸續披露財報。受市場影響,這些大行們第三季度業績相比去年同期紛紛下滑,尤其投行業務下滑明顯。其中,摩根士丹利也開始研究潛在的裁員事宜。
在高通脹、匯率波動、普遍回調的沉重打擊下,市場正在經歷有記錄以來的又一次嚴重跌幅。而華爾街投行大鱷們的處境,也源于新股市場的低迷。眼下,大批企業打消了發行股債的念頭,科技IPO市場正在顯著降溫。
截至今年上半年,華爾街首次公開募股的IPO數量減少了90%,高收益債券發行的業務減少了75%,以及收購和并購業務減少了30%。路透社曾描述稱,美國科技公司的IPO已經跌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英特爾重金收購的自動駕駛獨角獸Mobileye處境同樣艱難,其估值從500億美元降到300億美元,又再跌至159億美元。10月18日,Mobileye終于確定了它的IPO估值,比最高點暴跌了2/3。
2.不確定中尋求確定,投資人涌向專精特新企業
近年來,新冠疫情多點散發、地緣政治風險加大,境內外宏觀環境嚴峻復雜,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中小企業發展也遇到瓶頸。為引導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國家大力支持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并對“專精特新”企業發力補鏈強鏈、解決“卡脖子”難題、提升產業鏈穩定性寄予厚望。伴隨著明確而密集的政策信號,“專精特新”邁入高速發展階段,大批投資人也開始涌向“專精特新”領域。
(1)山東省“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居榜首,浙江省國家級“小巨人”數量領先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清科創業(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共收錄“專精特新”企業超3萬家,按照地域分布來看,山東作為傳統制造業大省,制造類企業基礎雄厚,“專精特新”數量躍居榜首。
聚焦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工信部認定,共4,918家),東部沿海以及內陸傳統工業大省是“小巨人”的聚集高地;其中,浙江省以475家位列第一,主要得益于機械加工、電氣、裝備制造、化學制品等領域積淀深厚。
(2)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聚焦核心制造業,高端裝備企業數量最多
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主要集中在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化工及新材料三大領域;其中,裝備制造、化工及新材料作為我國的工業基礎產業,發展時間早、企業基數龐大、技術積累較深厚,滿足“小巨人”認定標準的企業相對較多;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經歷了二十年的快速發展,已逐漸建立起一定產業基礎,但部分細分領域的供應鏈堵點斷點較多,是“小巨人”的重點培育領域。
(3)投資情況:股權投資總量不斷攀升,但VC/PE滲透率仍然較低
2010-2021年,我國“專精特新”企業的投資活躍度明顯提升。2010-2021年間,國家向制造強國轉型的步伐加快,伴隨著政策層面對“專精特新”的支持力度增大,股權投資總金額也大幅增長。但股權投資機構在“專精特新”企業中的滲透率仍然不高,約為13.4%,更多優質企業有待投資機構挖掘。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因專業程度更高、創新能力更強,行業地位更加突出,易獲得投資機構的關注,投資滲透率也高于行業平均值,達到26.5%。
(4)北京活躍度居首位,多個工業大省股權投資熱度高漲
投資案例數方面,北京、上海、江蘇、廣東長期以來經濟基礎雄厚,“專精特新”企業數量眾多,集中了68%的投資案例;四川因近年來積極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蓬勃發展,充分帶動了該地區“專精特新”的投資活躍度;此外,湖北的股權投資主要集中在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新一代信息技術、化工及新材料等產業領域;山東地區的生物醫療、化工和新材料產業高速發展,涌現出華熙生物、天岳先進等一批明星企業。
(5)新一代信息技術最受資本青睞,投資熱門領域與標的產業分布有較大差異
從“專精特新”企業投資行業分布來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最受VC/PE青睞,案例數和規模占比皆近半數。對比分析可以發現,熱門投資領域與標的產業分布有較大差異,原因在于,過去20年互聯網、IT等行業蓬勃發展,因此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受到較多關注,但近年來經濟環境和產業結構發生較大改變,高端裝備制造的戰略地位逐步提升,部分領域進口替代進程加快,未來投資占比有望提升。
(6)上市情況:701家專精特新企業成功上市,高端裝備制造領域數量最多
據清科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底,“專精特新”企業中共有701家成功上市,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達到368家。隨著注冊制改革的推進與多層次資本建設逐漸完善,專精特新企業上市數量逐年增多,北交所開市后,上市步伐有望進一步加快。
已上市的“專精特新”企業集中在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化工與新材料3個領域;而二級細分行業中,新材料、核心元器件、生物醫藥上市的“專精特新”數量較多。
3.領頭羊紛至沓來,秦創原科創母基金出資深創投和達晨
近日,秦創原科創基金相繼完成深圳市紅土一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北京達晨財智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的簽約,并已完成對兩支基金的首期出資。據了解,上述兩支基金分別由深創投和達晨財智設立。
資料顯示,秦創原科創基金設立于2021年9月,是陜西省“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系列基金之一。透過這支母基金,我們看到西安乃至陜西一個龐大的基金群浮出水面,越來越多VC/PE紛沓至來。
據悉,該母基金來自于陜西省舉全省之力共創的“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簡稱“秦創原”)。秦創原是陜西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總平臺,平臺的總窗口設在西部科技創新港和西咸新區,各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各市都可以參與其中。
此次出資對象同樣不容小覷。深圳市紅土一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是由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深創投”)發起設立的首支集團層面的戰略主力投資基金,由其全資子公司深創投紅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擔任基金管理人。眾所周知,深創投歷來被視為中國本土創投“領頭羊”,迄今管理各類資金總規模約4194億元,已投項目近1500個,投資企業數量和上市數量行業領先。
此外,北京達晨財智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是由深圳市達晨財智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達晨財智”)發起設立的科創屬性基金,作為我國第一批市場化運作設立的本土創投機構,達晨財智江湖地位不用贅述,目前管理基金總規模約360億元,投資企業超過670家。
而作為市場化運營的母基金,秦創原科創基金一方面是秦創原金融支撐體系建設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將作為科技創新突破、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為秦創原入駐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資本支持。目前,該基金累計儲備子基金52支,其中完成設立3支,規模達到22.28億元。此次與深創投、達晨財智的合作,也是其踐行市場化投資策略的體現。
目前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計劃,爭取到2023年,秦創原基金規模超過100億元。今年6月底,西安唐興中小科技企業基金在西咸新區落地,此次基金落地也標志著在三年時間的“中場”到來前,基金規模提速達到了百億級別。
截至此時,秦創原科創系列基金已經設立了17支,此外,秦創原科創系列基金累計完成項目投資120余個,形成基金帶動及返投西咸新區落地資金11.62億元。總體來看,硬科技、新能源、新材料和先進制造等是近年來西安創投發展的主線,秦創原系列基金的設立則是西安創投崛起的一縷縮影。
4.陜煤發布9家“私房后備上市企業名單”,其中恒神股份實現扭轉盈利
9月末,陜煤集團在榆林開了一個“上市工作推進會”,并宣貫了《做大做強現有上市公司、加快培育新的上市公司,奮力實現A股市值5000億目標的行動方案》,新聞中明確提到了“9家企業成為集團內上市后備企業”。在陜西國企的歷史上,“批量制造集團內后備”的案例尚不多見。
(1)以煤為基:“大陜煤”市值2500億元
“陜工網”報道稱,截止2022年8月末,陜煤下屬企業中已有陜西煤業(601225)、建設機械(600984)、北元集團(601568)3家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2500億元,位居陜西省屬國有企業第1名。
1)陜西煤業:“天生大個子”與“IPO坎坷路”
由于集中了集團所有煤炭產能,陜西煤業2011預披露時令大盤非常擔憂,生怕是一個天量融資,因為105億噸的儲量已經排進了全國前3,并計劃融資175億元。雖然上市公司在2010年至2012年連續實現了54億元、90億元、64億元的凈利潤,但在2011年8月29日過會之后,業內焦點還是集中在“你到底要從市場抽走多少水”?故此,陜西煤業等候發行批文足足用了兩年時間,2014年1月將規模壓縮于10億股,只募了40億元。
2)建設機械:2007年劃轉至陜煤集團
2001年成立,是一家以攤鋪機等工程機械為核心產品的省屬國企,2004年上市(IPO融資2.5億元)時其大股東仍為“陜西建工集團總公司”,2007年經國資委安排,其控股股東轉移至陜煤集團。而劃轉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建設機械在2005和2006出現了連續虧損(總虧損超過1億元),多少有一些救火的味道,至此建設機械也成為惟一“中途入贅”的上市主體。
3)北元化工:混改主體與“榆林清零”
陜西煤業上市時,煤化工資產仍在體外,因此這并不構成同業競爭。由于引入了榆林民營企業恒源投資,這宗IPO也有了混改的影子。2013年成立后,公司即以聚氯乙烯、燒堿為主業,并形成了“煤—電—電石—氯堿化工—工業廢渣綜合利用生產水泥”的循環經濟。而最具新聞效應的是,當2020年10月踏進上海證券交易所之時,不但實現了36億元的直接融資,還為榆林帶來了“第1家上市公司”。
這3家公司構成了陜煤的“上市軍團”,但其體量的異同在下圖中彰顯無疑(根據2021年報數據)。
至于批量培育后備企業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陜煤集團已經享受到了“資本之利”。投資贛鋒鋰業在2021年的浮盈超過50億元,出售隆基綠能使陜西煤業利潤增厚94億元,投資鉑力特回報超過80%等。若再計入旗下創投參與的珠海冠宇(688772)、高測股份(688556)等上市公司,無疑都加大了陜煤對資本板塊的重視。
(2)9家后備:90%為體系內培育
1)蒲城清潔能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陜煤持股85.71%)
大化工,一期年產180萬噸甲醇制70萬噸聚烯烴項目,總投資197.8億元,在2008年由陜煤集團與央企三峽集團合資組建,注冊資本70億元,2022年入選全省“煤制烯烴(芳烴)產業鏈”的“鏈主”企業。面對如此大的投資體量以及行業門檻,暫時沒有市場化創投機構進場,或許更適合大規模的產業基金。
2)西安煤礦機械有限公司:(陜煤集團持股62.83%)
前身是1951年的西安煤礦機械廠,2008年由陜煤集團與中煤能源以重組方式組建,目前位于涇渭新區工業園,整體隸屬于陜煤旗下的“西安重工裝備制造集團”,主營產品是采煤機、掘進機、掘錨一體機、快速掘進系統、礦井提升專用設備等。與蒲城清潔能源一樣,目前并無外部股東。
3)渭南啟辰科技有限公司:(陜煤集團100%持股)
隸屬于集團的科技板塊,主攻礦用高分子新型材料和礦用無機新型材料,2022年上半年一期項目實現產值1.7億元。渭南基地整體預計2023年建成并投產,預計每年可實現營業收入10億元。
4)陜煤集團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陜煤集團持股45%)
這個項目有5個自然人參與,注冊資本達21億元,也符合前身(神木錦界天元化工)的歷史,2008年由陜煤重組而來,主營中溫煤焦油輕質化綜合研發的新型煤化工企業。對遠景目標的規劃是年產油品55萬噸、炭品135萬噸,年產值60億元。
5)神木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陜煤集團持股50%)
有2位自然人股東,大概率與元天化工一樣,工商顯示2008年與陜煤集團合作重組設立,主營柴油餾分、石腦油、燃料油、半焦等,注冊資本2.2億元。
6)漢中漢鋼新型建材有限公司:(陜煤集團持股合計70%)
2014年成立于勉縣定軍山,注冊資本6000萬元,隸屬陜煤生態水泥公司,主攻工業固氣廢專業化處理、資源綜合利用,其160萬噸礦渣微粉生產線和40萬噸水泥粉磨站,已完全消納區域內陜鋼、漢鋼、略鋼三個鋼廠年200萬噸以上固廢處置能力,目前產值4億元。
7)陜西智引科技有限公司:(陜煤集團持股65%)
位于西咸新區,仍隸屬于生態水泥板塊,但完全是一個“科技公司”,以企業5G專網建設為主業,主要應用于能源、建材、化工、鋼鐵、物流等領域,先后與黃陵礦業、曹家灘礦業等開展項目,完成了陜西煤業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富平水泥廠大屏增補等,并建成西部首個機器人生產線,年產智能消防機器人60臺、輪式巡檢機器人180臺、軌道式巡檢機器人180臺。
8)陜鋼集團金屬科技有限公司:(陜煤透過陜鋼集團持股91%)
位于寶雞,陜鋼集團全資持有,擁有一條年產45萬噸熱扎鋼帶、高速線材的生產線,是西北三大帶鋼廠之一,2021年底剛剛獲得集團注資至2.11億元,其余信息并不多見。
從上面資料可以看出,陜煤上市后備企業一是“煤化工”及延伸鏈占了主導:這些項目的特點是投資大、周期長,多屬于集團內體系,雖有對礦產資源之依賴,但也能看出科技含量在持續提升。二是5地市分布印證產業布局廣泛:西安2家,榆林2家,渭南2家,寶雞1家,漢中1家,看來陜煤歷史上承接的任務確實不少。三是預期成功上市所需周期較長:在上述8家“私房后備”中,僅有漢鋼新材入選了省級后備企業(B檔),且多無市場化創投機構。
9)恒神股份:上半年利潤1.1億元
2019年3月陜煤以14.78億元出資,成為江蘇丹陽市民營新三板公司恒神股份的第一大股東(持股35.72%)。曾經恒神股份經歷創始人錢云寶拼上性命(50歲二次創業、60歲因病去世)、2014年至2020年連續7年虧損(超過15億元)、十年探索已有突破(國內第一條千噸級碳纖維生產線)、丹陽市政府高度支持(近10億元債轉股)等。但今日重點是,這家公司已經在2021年盈利了!
如上圖所示,2021年這家新三板公司實現營收9余億元,錄得凈利潤1.49億元,首個8年以來首個盈利年度。2022年上半年營收5億元,實現凈利潤1.1億元,已達到2021年度的73%!“碳纖維系列產品”的毛利率已達44%!最新市值亦達110億元!這是怎么實現的?
A:陜煤團隊批量進場:
在董事會層面的5名董事中,現任董事長劉瑾(37歲)于2021年7月開始任職,此前一直是陜煤集團戰略規劃委副主任。董事何慶迎(60歲)2020年2月開始任職,其2012年11月至2019年12月任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副總工程師。與此同時,丹陽國資也派駐了1名董事。管理層團隊的6人中,副總經理張泉國(54歲)、彭中良(37歲)、財務總監王勝利(46歲),均由陜煤集團提名。
B:研發推高產品毛利:
2021年扭虧主要得益于整體研制使新產品開發和生產水平獲得提升,高附加值產品收入穩步增長,全年綜合毛利率為39%,較2020年度增加26個百分點,導致毛利增加2.8億元。與此一表達相對應,2021年恒神股份研發投入達到了9700萬元。
C:下游踩上大賽道:
例如航空航天市場需求持續放量,包括恒神股份參與到C919大飛機材料國產化驗證工作。例如風電、光伏、新能源汽車領域,恒神股份保了供應領先優勢,其開發的HF30F-12K(T700級)碳纖維在2021年實現進口替代。甚至還進入了體育休閑市場,例如支持高端體育自行車制造商。
▲圖:恒神股份成為同濟翼馳車隊黃金級材料贊助商
綜合看待此一劇變,陜煤集團確實“雪中送炭”,當年融資中有6億元要用于償還貸款,加上丹陽政府的9.8億元的債轉股,才把恒神股份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最新消息是,6月22日,北交所華東區域副首席代表已赴恒神股份開展調研,意味已然明了。對于陜煤集團來說,這個“并購”而來的后備,或是9家后備中跑得最快的一個。
編輯:馮征昊(半導體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對:王延韜 審核:侯曉鵬
閆晨曦(復合材料、衛星通信、金融資本)
(以上資訊主要來源于:全球半導體觀察、OFweek、OFweek激光、OFweek太陽能光伏、今日半導體、半導體行業觀察、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人、樂晴智庫、未來智庫、索比光伏網、集邦新能源網、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高工鋰電、西安金融棒棒糖、復材網、大國之材、新材料在線、衛星界、國際電子商情、中國國際復合材料展覽會、玻纖復材、衛星與網絡、全球一點通、硅谷網、清科研究、中國衛通、衛星與應用、中科創星、碳纖維生產技術、中國衛通、碳纖維研習社、實戰財經、金融深度、華商韜略、戰略前沿技術、投融界、投資界、中國汽車報、證券時報網、36氪、東方財富、中國證券報、新經濟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興產業投資聯盟、股權投資論壇、Wind資訊、搏實資本、中歐資本、國企混改研究院、機遇西安、米度資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