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導體芯片行業
1.ASML發布2022年財報,凈銷售額212億歐元,凈利潤56億歐元
荷蘭菲爾德霍芬,2023年1月25日——阿斯麥(ASML) 今日發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
第四季度凈銷售額達到64億歐元,毛利率51.5%,凈利潤達18億歐元。第四季度訂單金額為63億歐元,其中包括34億歐元的EUV系統。2022全年凈銷售額達到212億歐元,毛利率為50.5%,凈利潤為56億歐元。ASML預計2023年的凈銷售額將同比增長25%以上,預計2023年第一季度凈銷售額約為61億~65億歐元,毛利率約為49%~50%。2022年因快速發貨流程產生的遞延到2023年的收入,約為31億歐元。ASML計劃宣布2022年的總股息為每普通股5.80歐元,同比增長5.5%。
ASML總裁兼首席執行官Peter Wennink表示:“第四季度的凈銷售額為64億歐元,達到了預期目標區間中位。毛利率為51.5%,高于預期,這主要是由于去年ASML柏林工廠火災導致的額外升級和保險賠償。”
“2022年,ASML繼續保持了強勁增長,全年凈銷售額為212億歐元,毛利率為50.5%,2022年底未交付訂單創下歷史新高,達404億歐元。”
“由于通貨膨脹、利率上升、經濟衰退風險以及受地緣政治影響的出口管制等因素,市場仍存在不確定性。但是我們的客戶表示,今年下半年市場有望反彈。考慮到訂單交付期以及對光刻系統投資的戰略意義,市場需求將持續保持強勁勢頭。”
“ASML預計2023年將繼續保持強勁增長,相比2022年,凈銷售額將增長25%以上,毛利率稍有提升。我們預計2023年第一季度凈銷售額在61億至65億歐元之間,毛利率約為49%~50%。預計研發成本約為9.65億歐元,銷售及管理費用約為2.85億歐元。”
基于之前已完成的股票回購計劃以及2022至2025年的股票回購計劃,ASML在第四季度回購了約3億歐元的股票。
ASML計劃宣布2022年的股息總額為每股普通股5.80歐元,相比2021年增加了5.5%。每股普通股1.37歐元的中期股息將于2023年2月15日支付。考慮到該中期股息及2022年支付的兩次中期股息 (每股普通股1.37歐元),ASML向股東大會提交的最終股息建議為每股普通股1.69歐元。
2.華潤微變更23億功率封測基地募資用途,轉向12英寸項目
2月8日,華潤微電子召開董事會并通過了《關于變更部分募投項目并將部分募集資金投入新項目的議案》,擬將23億元募資變更用于華潤微電子深圳300mm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
根據公告,華潤微電子董事會將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募集資金投資項目“華潤微功率半導體封測基地項目”的募集資金23億元變更使用用途,變更后的募集資金將用于“華潤微電子深圳300mm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
功率半導體封測基地項目正常推進
“華潤微功率半導體封測基地項目”由華潤潤安科技負責實施,原計劃總投資42億元,擬使用募集資金38億元在重慶西永微電子產業園建設功率半導體封測基地。
項目建成并達產后,主要用于封裝測試標準功率半導體產品、先進面板級功率產品、特色功率半導體產品;生產產品主要應用于消費電子、工業控制、汽車電子、5G、AIOT等新基建領域。
據悉,該項目已于2022年底前產出首顆產品并實現項目成功通線,目前,該項目正常推進中。華潤微電子表示,公司未來將保持對華潤潤安科技實際控制的情況下通過引入其他戰略投資者持續推進該項目的建設。
深圳12英寸線項目2024年量產
根據公告,新項目深圳300mm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總投資規模約220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約199億元,鋪底流動資金約2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部分擬使用募集資金投資金額為23億元,其余不足部分由公司自有資金補足及引入其他戰略投資者共同參與該項目的建設。
項目由新成立的潤鵬半導體(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潤鵬半導體”)負責實施,將緊緊圍繞華潤微電子現有主營業務,聚焦40納米以上模擬特色工藝,項目規劃總產能4萬片/月,產品主要應用于汽車電子、新能源、工業控制、消費電子等領域,項目預計至2024年12月底前可實現通線量產。
華潤微電子表示,該項目的實施有利于公司貼近和帶動產業上下游的配合和銜接,引領公司在半導體領域的研發與創新,同時發揮公司全產業鏈商業模式優勢,與IC設計、封裝、測試等上下游環節聯動,形成集聚效應。
3.2022年全球芯片銷售額達5735億美元,中國仍是最大市場
雖然疫情導致的芯片短缺在去年年中左右轉為供應過剩,使銷售大幅放緩,但全球芯片銷售額在2022年全年仍然小幅上升,達到了創紀錄的高點。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芯片銷售額從2021年的5559億美元增長了3.2%,達到創紀錄的5735億美元。
然而,芯片行業在下半年遇到了明顯逆風,2022年第四季度芯片銷售額同比下降14.7%至1302億美元,比2022年第三季度的銷售額低7.7%。該協會還表示,2022年12月的銷售額比11月減少4.4%,至434億美元。
分析認為,行業黯淡的原因有三:其一,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導致需求下降;其二,芯片產能過剩,過高庫存需要消化;其三,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創新力不足,導致人們更換設備的間隔拉長。
從地區來看,2022年美洲市場的銷售額增幅最大,達到了16.0%;而中國仍然是最大的芯片市場,銷售額為1803億美元,但與2021年相比下降了6.3%,歐洲和日本的年銷售額也有所增長,分別為12.7%和10.0%。
與2022年11月相比,12月所有地區的銷售額均有所下降:歐洲下降了0.7%、日本下降0.8%,中國下降5.7%,美洲下降了6.5%。
從芯片類型來看,模擬芯片(最常用于汽車、消費品和計算機的芯片)銷售額增幅最大,同比增長了7.5%,達到890億美元;而邏輯芯片和存儲芯片的銷售額占比最大,全球銷售額分別為1760億美元和1300億美元。
SIA首席執行官John Neuffer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盡管市場周期性和宏觀經濟狀況導致了銷售的短期波動,但由于芯片在使世界更智能、更高效和連接更緊密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半導體市場的長期前景仍然非常強勁。”
在這個美股財報季中,許多芯片制造商都提到,渠道庫存水平上升已經成為最大阻力。從英特爾、AMD和高通的財報中可以看出,在2022年,新冠疫情導致的兩年芯片短缺局面已經迅速轉變為芯片過剩。
以高通本周發布的財報為例,公司第一財季收入低于分析師預期,并發布了疲弱的季度指引。高通表示,宏觀經濟環境惡化和渠道庫存增加因素影響了公司業績。不過高通預計,中國近期優化新冠防疫措施后,應該會推動消費者需求轉暖,下半年形勢可能會更好。
4.中芯國際2022年營收72.73億美元,同比大增33.6%,毛利38%創歷史新高
2月9日晚,中芯國際公布了最新財報。從2022年整體來看,根據未經審計財務數據,中芯國際收入達到72.73億美元,同比增長33.6%,實現2021、2022連續兩年年增幅超過三成;2022年毛利率增長到38%,創歷史新高。
第四季度實現營收16.21億美元
數據顯示,2022年四季度,中芯國際實現營業收入16.21億美元,環比下降15%,毛利率為32%。對于該季收入下滑的原因,中芯國際表示,銷售收入下降主要由于2022年第四季產能利用率下降及產品銷量減少所致。
根據財報,第四季度,中芯國際約當8英寸晶圓銷量由第三季的179.77萬片降至157.41萬片,產能利用率由92.1%下降至79.5%,全年產能利用率為92%。
產能方面,中芯國際2022年第四季的月產能由2022年第三季的70.6萬片8英寸約當晶圓增加至71.4萬片8英寸約當晶圓。
按應用劃分,中芯國際第四季度的收入占比分別為:智能手機28.6%、智能家居10.8%、消費電子21.6%、其他39%;按尺寸劃分,中芯國際當季8英寸和12英寸收入占比分別為35.6%和64.4%。
對于正在進行中的各大晶圓代工項目,中芯國際表示,至2022年底,中芯深圳進入投產階段,中芯京城進入試生產階段,中芯臨港完成主體結構封頂,中芯西青開始土建。中芯京城因瓶頸設備交付延遲,量產時間預計推遲一到兩個季度。
展望2023年,中芯國際認為,上半年行業周期尚在底部,外部不確定因素帶來的影響依然復雜,公司一季度給出的指引是:收入預計環比下降10%到12%,毛利率預計降至19%到21%之間。
代工大廠殺“回馬槍”擴充成熟制程
當前,新興領域和終端應用的發展日益多樣化,推動成熟制程工藝成為近年來半導體廠商爭奪的焦點。中芯國際在財報中指出,2023年資本開支與2022年的63.5億美元相比大致持平,主要用于成熟產能擴產,以及新廠基建。
事實上,除中芯國際外,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等晶圓代工大廠在發力先進制程的同時亦殺“回馬槍”,不遺余力地擴充和升級成熟制程。
其中,晶圓代工龍頭廠商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曾公開表示,成熟制程特別是28納米有效產能供過于求,但臺積電持續擴充成熟制程,主要因應客戶策略發展所需。
業界預估,2022年臺積電在成熟制程領域的相關投資將超過40億美元,并認為2023年也不會低于該金額,換言之,臺積電近年來對成熟制程的累計投資有望超100億美元。2022年6月,臺積電宣布,到2025年前將成熟與特殊制程產能提升50%。
三星方面,近年來三星對成熟制程的擴充也同樣十分重視。2022年10月,三星在日本東京都召開的晶圓代工業務說明會上表示,計劃在2027年之前將成熟制程產能也將提高至目前的2.5倍。
近期有報道稱,因3nm制程技術人力緊張,三星停止接受成熟制程訂單。隨后三星對此消息進行了辟謠。三星表示,成熟制程是三星電子晶圓代工業務的重要部分,三星仍將繼續擴大其應用。
而作為近年來全力布局晶圓代工業務的英特爾,自然也會在這場成熟制程代工競賽中下場。據悉,英特爾在實施IDM2.0戰略后,便開始大刀闊斧地布局。2022年初聯發科以54億美元收購了高塔半導體;2022年7月,聯發科宣布其數字電視及成熟制程的WiFi芯片將委由英特爾代工。
此外,聯電和力積電也都曾表示客戶對其成熟制程的關注度大幅提升。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指出,20%的車用芯片采用14納米,而剩余的80%來自28納米以上成熟制程,并表示成熟制程的熱度將不斷延續。聯電亦表示,旗下主攻成熟制程的新加坡廠的熱度也在不斷攀升,聯電強調,相關趨勢中長期將會延續,并稱已看到車用芯片業務成長趨勢。
二、激光器行業
1.速騰聚創獲豐田定點合作,國產激光雷達首次進入豐田供應鏈體系
近日,RoboSense(速騰聚創)正式宣布與豐田汽車旗下多款車型達成量產定點合作。憑借在全球激光雷達領域積淀的領先技術與產品優勢,RoboSense成為首家進入豐田汽車供應鏈體系的中國激光雷達企業。
雙方將圍繞一汽豐田全球銷量排行前列的多款車型展開深度合作。通過搭載RS-LiDAR-M系列激光雷達(簡稱M系列),賦予車輛精準的感知能力,守護豐田智能化車型的駕駛安全,推動激光雷達在汽車產業的前裝量產和規模化應用。
據資料顯示,M系列是RoboSense面向汽車前裝量產領域主打的車規級革命性產品,采用的是革命性芯片化二維掃描方案。它也是全球最早實現車規前裝量產交付的第二代智能固態激光雷達。目前,M系列已獲得豐田汽車等近20家車企50余款車型定點訂單,預期訂單量超過1000萬臺。
RS-LiDAR-M系列激光雷達
為滿足豐田體系對產品的高質量要求、規模化需求提供有力保障,RoboSense不僅設立了專業的車載激光雷達行業標桿實驗室,還通過自建工廠、與頂尖制造企業合作,建立起業內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制程工藝最先進、品質管理最嚴格的生產智造集群。
RoboSense部分定點客戶
此前,RoboSense(速騰聚創)已與全球新能源頭部汽車品牌——比亞迪汽車達成多款車型前裝定點合作。而此次,RoboSense(速騰聚創)與豐田汽車的深度合作,就意味著RoboSense(速騰聚創)已經同時進入全球汽車、國產新能源汽車兩大銷量冠軍車企的供應鏈體系,發揮中國激光雷達科技企業的全球影響力。
2.Coherent推出植入醫療器械領域的全自動激光加工系統
2月6日,先進激光加工解決方案提供商Coherent宣布推出一款面向植入式醫療器械應用的全自動激光加工系統AP 530S。該設備主要用于精密的激光毛化和打標,預計將于2月7日至9日在美國加州舉行的阿納海姆醫療設備及技術展覽會(MD&M West)上正式亮相。
植入式醫療設備材料和技術的進步,再加上全球人口老齡化,使得醫療設備制造商迫切需要采用更先進、更精益的制造工藝。在在保持高質量標準的同時,這些工藝能夠適應對其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
Coherent的AP 530S是一種用于可植入醫療設備的復雜自由表面毛化和打標系統,可在大批量部件處理的間隔實現無人值管運行。基于激光的過程是非接觸式的,這消除了任何污染的風險,并確保醫療設備所需的高質量和一致性。
據介紹,AP 530S結合了機器人運動、超短脈沖(USP)激光和用戶友好的軟件,以簡化對各種形狀的植入式醫療器械表面進行的激光成型過程。
Coherent工業系統事業部副總裁兼總經理Alexander Roth博士表示:“AP 530S的六軸機器人處理能力是一個關鍵的操作功能,不僅適用于大批量半自動制造,而且適用于未來的工業4.0工廠。”
AP 530S提供了一種確定性的替代方案,使用戶可以完全控制特征大小和深度、特征密度、空間分布和其他紋理細節。此外,激光毛化是一種更清潔的工藝,避免了噴砂和其他機械方法可能造成的污染。Alexander Roth博士補充稱:“基于激光的工藝可以實現的通用性和控制程度遠遠超過噴砂等替代方案。通過我們的新型激光系統,用戶可以精確地輸入紋理或標記,并應用于各種醫療設備尺寸,從骨螺釘到骨科植入物。”
AP 530S全自動激光加工系統還可以通過調節激光類型、激光功率水平來實現不同的功能:飛秒激光適用于不銹鋼、鈦和其他生物兼容金屬表面的毛化加工,皮秒激光適用于耐腐蝕性的永久黑色標記,納秒激光支持傳統的激光打標和雕刻任務。
其先進的3D視覺系統能夠覆蓋各批次種類加工零件的自動加載與工藝驗證,它可以確定每個單獨部件的精確形狀和大小。機器可以使用3D視覺系統學習零件形狀和細節,也可以直接從CAD文件中工作。
該系統提供了用戶友好的軟件,簡化了激光設備與各種不同生產環境的集成,并自動記錄過程數據,實現完整的流程跟蹤。這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工成本,并消除了與人工操作相關的潛在失誤。
3.國產首個皮秒激光治療儀獲藥監局批準上市
近日,吉林省科英激光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科英激光”)申報的“Nd:YAG皮秒激光治療機”成功獲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注冊證號:國械注準20233090038,這是國內首個獲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的皮秒激光治療產品,并于2022年3月順利通過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
科英激光成立于2003年,位于吉林省長春市。2022年,科英公司入選工信部重點支持的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公司專心致力于研究激光技術,在醫學上的應用擁有多名深耕光學、精密機械及電子領域的資深專家,其自主研發的系列激光醫療器械廣泛應用于整形美容科、皮膚科、外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和婦科等領域。公司的激光醫療、醫美產品已在國內上市多年,同時出口至東南亞、中東、南美、歐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秉承"技術至上,以人為本"的原則,逐步成為國內知名的醫用激光產品制造商。
公司的產品全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已申報并獲得了幾十項專利技術和軟件著作權,公司研發中心的研究領域涵蓋了激光技術、光學精密機械、激光電源技術及光機電一體化配套設備等領域。公司產品中使用的核心部件,如激光電源、導光臂、部分激光器以及整機控制系統,全部由自己獨立研發制造。
科英激光已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及ISO13485醫療器械國際體系認證,并在生產和管理活動過程中嚴格按照質量體系要求執行。公司生產的所有上市產品均已經通過NMPA審批,部分產品通過了CE認證和RoHS認證,其他相關認證也在進行中。
三、新能源行業
1.2022年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超六成
隨著2022年動力電池裝車量數據的出爐,行業加速轉型已是大勢所趨。
近日,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動力電池裝車量294.6GWh,累計同比增長90.7%。其中,磷酸鐵鋰電池累計裝車量183.8GWh,占總裝車量62.4%,累計同比增長130.2%。
“未來磷酸鐵鋰電池的市占率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廣汽埃安研發中心電池研發部部長李進所言,道出了動力電池領域變化的趨勢。
磷酸鐵鋰增勢迅猛
從裝車量數據看,2022年裝車量組成方面,三元電池累計裝車量110.4GWh,占總裝車量37.5%,累計同比增長48.6%。
在國內動力電池市場上,磷酸鐵鋰和三元電池是目前最為主流的兩大技術路線。2018年-2020年期間,國內磷酸鐵鋰電池的裝車量均低于三元電池。2021年7月,磷酸鐵鋰電池以51.3%的市占率反超三元電池,此后便一直保持領先。
特別是2022年12月,磷酸鐵鋰電池的國內市場份額創下單月歷史新高,單月裝車量24.7GWh,市占率達到68.3%,并且連續五個月市占率達六成以上。
“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的大幅增長,是由于其良好的特性決定的,在現階段,磷酸鐵鋰與三元電池相比具有較多優勢,之前的一些技術短板也已基本補齊。”國軒高科工程研究總院副院長徐興無表示,磷酸鐵鋰電池的高溫性能更好,可耐350°C至500°C的高溫,而三元鋰電池的材料大致只有200°C左右,安全性能更好;之前,磷酸鐵鋰電池的短板是能量密度較低,但現在已經有了新的突破,國軒高科量產的磷酸鐵鋰電池單體能量密度最高已突破190Wh/kg,并且磷酸鐵鋰體系還可繼續提升能量密度,單體能量密度將達到200Wh/kg,與三元電池差異不大。因為可以解決用戶的安全焦慮等問題,在目前的情況下,越來越多車企選用磷酸鐵鋰電池。
“其實,磷酸鐵鋰電池上車量增長的機遇,也來自新能源汽車整體銷量的增長。”西北工業大學新能源應用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于冬生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22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688.7萬輛,同比增長93.4%,市占率達到25.6%,這種持續爆發式增長,是在政策和市場的雙輪驅動下形成的,整車銷量的增長,必然為必不可少的動力電池帶來增長,而隨著磷酸鐵鋰電池技術的持續優化,能量密度改善,長壽命優勢凸顯,在現階段固態、鈉離子等電池尚未形成大規模應用的背景下,磷酸鐵鋰電池占得市場先機。
自主出海機遇來臨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動力電池企業電池累計出口達68.1GWh,其中三元電池累計出口46.9GWh,占總出口68.9%;磷酸鐵鋰電池累計出口20.9GWh,占總出口30.7%。
2022年,在新能源汽車加速出海的同時,動力電池也迎來出海機遇期。當年,國內多家動力電池廠商持續在國內、國外擴產,并成立關聯子公司,尋求與上游鋰礦企業進行合作。
據悉,2022年,比亞迪的長春、南寧、襄陽基地,蜂巢能源的上饒、鹽城基地,中創新航的眉山、武漢基地,力神的無錫、滁州、天津基地等均在短期內陸續開工。此外,車企主機廠電池企業合資工廠的步伐也在加快,比亞迪與一汽、青山實業與上汽等合資工廠均開工建設。
從國內相關企業的出海步伐看,加速出海已經成為新趨勢,其中,遠景動力北美第三工廠計劃落地,為寶馬集團供應圓柱電池;億緯鋰能則計劃在匈牙利、馬來西亞投資建設電池項目等。國軒高科的美國子公司將斥資23.6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8億元)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大瀑布城(Big Rapids)建設動力電池材料工廠。而且,2022年7月,國軒高科的首座海外工廠已經落戶德國哥廷根。
“國內動力電池出海加速,其中有著多種因素。”浙江新能源技術應用研究院研究員陸安程分析,一是由于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特別是多家頭部企業的技術、產能、質量水平均迅速提升,并不比國外電池廠商的產品遜色,甚至在某些技術上已經形成領先優勢,出海也是釋放產能的需要;二是已經簽下的大量海外整車客戶訂單,也為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出海增添了信心;三是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成為趨勢并呈現持續大幅增長的狀況,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出海有了歷史性的機遇。“盡管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對動力電池出海可能產生一定影響,但是改變不了發展大趨勢。”他認為。
仍需警惕市場風險
數據表明,2022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產量545.9GWh,累計同比增長148.5%,但庫存仍接近251.3GWh。同時,預測顯示,國內已公布的動力電池產能規劃已達4800億瓦時,但預計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對動力電池的需求大約在1000億瓦時到1200億瓦時。
2.極氪汽車完成7.5億美元A輪融資,投后估值130億美元
2月13日,吉利汽車旗下的極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極氪”)宣布完成7.5億美元A輪融資,投后估值130億美元。Mobileye創始人、寧德時代、越秀產業基金、通商基金、衢州信安智造基金五家生態伙伴參投。
值得關注的是,在極氪成立至今的兩輪融資中,寧德時代是唯一一家全程參與的投資人。極氪也在后續的通告中表示,寧德時代是極氪的長期戰略合作伙伴,在本輪追加投資,將進一步深化雙方合作。
而極氪作為吉利汽車智能電動化轉型的先行者,也是吉利汽車新能源汽車板塊的重要一環,是被吉利汽車寄予厚望的,寧德時代通過股權關系深度綁定了極氪,也就綁定了吉利汽車的未來。
寧德時代二度參投
極氪是吉利旗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2021年3月,極氪汽車由吉利汽車、吉利控股集團共同投資成立。
2021年8月,極氪完成了由英特爾資本、寧德時代、嗶哩嗶哩、鴻商集團和博裕投資共計5億美元的Pre-A輪融資。按照當時融資情況計算,極氪汽車估值約為90億美元。
2022年10月,吉利首次披露了極氪的分拆上市計劃,兩個月后的12月13日,吉利汽車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極氪汽車于紐約時間12月7日按保密基準向美國證交會遞交可能進行首次公開發售的注冊聲明草案。
根據此前傳出的消息,極氪赴美IPO計劃募資超過10億美元,并尋求超過100億美元的估值。
而此次7.5億美元的A輪融資就將極氪的估值拉到了130億美元(約882.3億元人民幣)。據了解,這一估值金額也超越早年登陸美股“蔚小理”IPO前的估值水平。
從此次A輪融資的參與機構來看,寧德時代不僅是極氪的長期戰略合作伙伴,更是在本輪追加投資,進一步深化合作。
除了寧德時代之外,本輪參與機構還包括越秀產業基金、通商基金、衢州信安智造基金。極氪方面稱,上述三家將協助極氪整合其豐富的產業資源,助力極氪在產業鏈上下游進一步拓展。
極氪方面表示,此次募得的資金將主要用于極氪產品及技術研發、全球化業務發展和用戶體驗提升。該公司表示,五家投資機構在各自領域擁有豐富產業資源,尤其在智能駕駛、動力電池、創新材料、高端設備制造等方面具有核心競爭力。
不過在融資公告之后,吉利還強調,吉利控股所持極氪的股權將為約54.73%(按已轉換基準計算)及約51.33%(按悉數攤薄及已轉換基準計算)。極氪將仍為吉利控股間接非全資附屬公司,其財務業績繼續并入集團綜合財務報表。
進一步綁定大客戶
極氪汽車是由吉利汽車、吉利控股集團共同投資成立的,吉利方面對極氪汽車也給予了厚望。
數據顯示,極氪在去年全年共計交付7.19萬輛,并于12月中旬提前完成2022年度7萬輛的銷量目標。
極氪方面表示,2023年極氪計劃推出兩款全新產品,實現新車交付量翻倍至14萬輛,同時,極氪正在加速全球化步伐,今年將率先落地歐洲戰略。
據吉利控股集團預期,到2025年,極氪汽車銷量要達到65萬輛,在高端電動汽車市場占有率居全球前三。
要想實現銷量的快速提升,除了自身的產品之外,也離不開核心供應商的支持,寧德時代與吉利、極氪就是這樣的關系。
電車匯依據終端車型銷量統計顯示,2022年吉利汽車(包含極氪)裝載了13GWh寧德時代電池,這樣的裝機數據僅次于特斯拉,是寧德時代第二大客戶。很顯然,在丟掉廣汽這個大客戶之后,吉利汽車在寧德時代客戶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對于吉利同樣如此,雖然吉利近幾年不斷在動力電池領域頻頻涉足,但寧德時代仍然是其最主要的電池供應商。
2022年吉利品牌全年銷售的新能源車型中有51%搭載的是寧德時代電池,極氪品牌有66%搭載寧德時代電池。
并且在2022年12月,計劃總投資不超過80億元的時代吉利動力電池宜賓項目一期全面投產。當時有媒體報道稱,據寧德時代內部人士透露,這是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為即將赴美上市的極氪汽車專門打造的動力電池工廠。
寧德時代與極氪的關系似乎還在升溫,寧德時代已經確定將把最先進的麒麟電池技術率先給極氪汽車應用。公開消息顯示,極氪009是麒麟電池全球量產首發車型。
從2021年參與極氪汽車Pre-A輪融資,到2022年底雙方合資的電池工廠投產,并宣布將最新電池技術應用極氪,再到此次繼續參與A輪融資,寧德時代與吉利的關系一步步加深,吉利這一核心大客戶也被寧德時代進一步抓牢。
3.連續三年虧損,氫能源龍頭億華通發布2022年業績預告
1月31日,億華通發布業績預告,預計2022年度實現營業收入7.2億元到7.7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增加9063.12萬元到14063.12萬元,同比增加14.40%到22.34%。預計2022年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1.75億元到-1.4億元,與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數據)相比,增減變動比率為-8.08%到13.54%。
對于本期業績變化的主要原因,億華通在公告中表示:
(一)報告期內公司緊抓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政策釋放的有利機遇,繼續加強市場拓展,提高產品銷量,預計2022年度實現營業收入72,000萬元到77,000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增加9,063.12萬元到14,063.12萬元,同比增加14.40%到22.34%。
(二)報告期內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進行產品技術更新及迭代,積極將研發成果向產業化轉化,同時隨著公司經營規模擴大以及為把握燃料電池市場規模化發展機遇在市場拓展、人才隊伍搭建等方面加大了投入。
(三)公司產品所處燃料電池行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產品技術及型號更新迭代速度較快,且燃料電池產業鏈國產化進程不斷加速,導致燃料電池產品成本及售價不斷下降,為進一步夯實存貨資產質量,公司對部分已不能滿足客戶市場需求或適配公司在售產品的存貨計提了資產減值損失。
(四)報告期內公司為拓寬資本融資渠道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申請掛牌上市,2022年按期計提H股相關上市費用。
4.國鴻氫能遞表港交所,大客戶依賴、毛利率起伏不定、持續虧損或成重點關注問題
近期,國鴻氫能科技(嘉興)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鴻氫能”)遞表港交所。
穩定性成疑,極度依賴大客戶
國鴻氫能是一家研究、開發、生產及銷售氫燃料電池電堆及氫燃料電池系統的氫燃料電池公司,產品應用于公交、重卡、物流車、叉車、軌道交通和船舶等運輸應用以及分布式發電和備用電源發電等固定式應用。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氫燃料電池電堆出貨量計,自2017年至2021年連續五年均排名第一,按配備自產電堆的氫燃料電池系統出貨量計,于2021年排名第一。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按氫燃料電池電堆出貨量及配備自產氫燃料電池電堆的氫燃料電池系統出貨量計,公司分別占有全國24.1%及21.2%的最大市場份額。
對于國鴻氫能,“穩定性”或許將是市場關注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主要來源于以下幾方面:
首先,氫燃料電池系統及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規模相對較小,市場集中度高。因此,國鴻氫能的客戶可以說是非常有限。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分別有94.4%、95.7%、88.1%及96.6%的總收入來自公司的五大客戶。不難想象,任何一位大客戶的業務波動都會對公司的業績造成極大的影響。這對公司的客戶關系維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另外,就算客戶得以維持,但若客戶訂單放緩或延遲,也會導致公司存貨過剩、經營現金流出現意料之外的波動。國鴻氫能表示,各主要客戶對公司擁有重大采購優勢,可要求更改銷售條款,包括定價、付款條款及產品交付時間表,這可能對公司的業務、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及現金流量造成不利影響。
與此同時,報告期內公司貿易應收款項及應收票據出現較大幅增長,分別為2.99億元、2.88億元、6.47億元及7.24億元。貿易應收款項周轉天數更是分別達到222天、495天、430天及769天。國鴻氫能指出,鑒于公司的貿易應收款項及應收票據于往績記錄期間呈上升趨勢,若客戶的信譽惡化或大量客戶因任何原因未能悉數結清其貿易應收款項及應收票據,公司可能會產生減值虧損,公司經營業績及財務狀況可能會受到重大不利影響。此外,客戶可能因超過彼等各自的信貸期而延遲付款,從而亦可能導致減值虧損撥備。
在采購方面。報告期內,公司自五大供應商采購的金額分別占期內采購總額的77.8%、72.3%、61.2%及48.0%。公司的產品生產依賴于各種類型的原材料及關鍵零部件,只有有限數量的供應商可達到部分關鍵零部件(包括膜電極)的質量標準。
同樣波動幅度較大的,是公司的產能利用率。根據公司披露,報告期內模壓石墨雙極板的利用率分別為21.1%、43.6%、66.7%及68.6%;氫燃料電池電堆的利用率分別為21.1%、27.2%、78.8%及48.6%;氫燃料電池系統的利用率分別為零、29.6%、61.1%及20.5%。整體來看,公司的產能利用率并不充足。在這樣的情況下仍舊擴充產能,或許會為公司帶來一定的額外風險。
毛利率下滑,壓力或將持續
業績方面,報告期內,國鴻氫能分別實現營收3.66億元、2.27億元、4.57億元和1.9億元。有著領先的市場份額,國鴻氫能卻暫時未能實現可觀的盈利。報告期內,公司分別錄得凈利潤2123.8萬元、-2.21億元、-7.03億元及-1.51億元。在過去兩年半的時間里,國鴻氫能虧損超過10億元。
國鴻氫能認為,錄得凈虧損的原因主要包括:截至2020年及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錄得股份支付(來源于單一最大股東股權的股權交易);與9SSL燃料電池電堆許可相關的無形資產減值虧損;于往績記錄期間,業務規模持續擴大;及貿易應收款項產生減值虧損。
2020年及2021年,公司股份支付金額分別達到1.18億元及5.46億元。其中是一項名為“向集團高級管理層轉讓當時股東持有的鴻運氫能源股權”的股權交易。根據披露,2020年12月23日前,鴻運氫能源(公司最大股東)由馬東生及鴻運高新技術分別持有50%及50%權益。
據日期為2020年12月23日及2021年11月30日的股東決議案,馬東生及鴻運高新技術分別以對價零及人民幣1.70億元轉讓彼等各自于鴻運氫能源的股權予華匯科技(由集團高級管理層四人分別擁有80%、10%、5%及5%的股權)。截至2020年及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對價與于各轉讓日期的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于損益內確認為股份支付,而權益內的股份支付儲備亦相應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拋開上述股份支付及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等影響,公司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2262.7萬元、-1.04億元、-1.44億元及-9886.2萬元,依舊未能于近幾個報告期內實現盈利。
報告期內,國鴻氫能毛利率分別為30.4%、3.5%、27.9%及18.6%。這與公司的產品售價有一定關系。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中國氫燃料電池電堆的平均價格由2017年的約人民幣10500元╱千瓦下降至2021年的約人民幣2400元╱千瓦,復合年增長率約為-30.9%,而中國氫燃料電池系統的平均價格由2017年的約人民幣16400元╱千瓦下降至2021年的約人民幣5100元╱千瓦,復合年增長率為-25.3%。
這樣的降幅無疑對公司的利潤空間形成了較大的擠壓。此外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氫燃料電池電堆及氫燃料電池系統的平均價格預期將由于技術突破及規模生產而進一步下降。國鴻氫能的毛利率壓力或許還會持續。與之相伴的還有激烈的市場競爭,于2021年,前四名參與者分別約占中國氫燃料電池電堆及配備自產燃料電池電堆的氫燃料電池系統總出貨量的75.4%和60.9%。
四、復合材料行業
1.航空需求強勁、美國新工廠投產,日本帝人2022年前三季度碳纖維銷量持續增長
2月8日,日本Teijin帝人公司發布了“2022財年第三季度業績及2022財年展望”快報,同時發布了2022年財年(2022年4月1日—2023年3月31日)第三季度及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前9個月合并經營業績,2022財年前9個月帝人公司總銷售7651億日元,與2021財年同期相比增長11.4%。
公司復合材料業務因受到生產率下降、美國工廠設備故障、歐洲工廠失火致使產量下降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而出現業績下滑,但是碳纖維業務板塊卻因航空領域持續強勁需求、美國新建工廠投入運行等積極因素影響,銷售收入呈現持續增長。
公司綜合凈銷售的增長主要源于在持續強勁的需求背景下,公司銷售額有所增加,銷售價格也因原材料和燃料價格上漲而調整。雖然銷售額增加,但是營業收入下降了61.1%,降至148億日元,其中在材料業務領域營業損失120億日元,其主要原因在于,雖然主要用于汽車和飛機應用的產品銷量增加、外匯匯率上漲以及其他因素對收益有貢獻,但是設備故障導致美國生產力下降、勞動力短缺和工廠火災導致歐洲生產量下降,中國封鎖和中國經濟放緩,以及材料和燃料價格和物流成本上漲帶來諸多不利因素。由于計入減值損失和海外子公司赤字增加引發的稅負率上升,母公司所有者錄得71億日元的虧損,而2021財年第三季度的利潤為258億日元。
(1)2022財年前三季度碳纖維業務情況
帝人公司的銷售業務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材料板塊(包括芳綸纖維、樹脂、碳纖維和復合材料)、保健、纖維制品和IT,在包括碳纖維和復合材料的材料板塊2022年前9個月銷售收入達到3465億日元,與2021年前9個月銷售2845億日元相比,提高了28.1%。
在材料板塊4個組成部分中,帝人公司的芳綸纖維和碳纖維是只供歐美,不面向中國市場;而在樹脂、復合材料領域也是只有汽車工業用材料才對華銷售。
就碳纖維具體板塊而言,2022財年前9個月帝人公司碳纖維的凈銷售額和營業收入均增加,大多數應用的產品需求保持穩定,飛機應用的產品銷量增長,有助于改善銷售組合;此外,碳纖維產品的銷售價格因AN(主要原材料)價格上漲而調整。
在復合材料業務領域:凈銷售額增加,但營業收入減少;銷售量增加主要是由于OEM生產暫停的影響逐漸下降,雖然包括半導體和零部件在內的材料短缺,但是新的大規模計劃的銷售增加,公司復合材料業務銷售額有所增加;為了應對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與多家原始設備制造商進行了銷售價格調整談判,并達成了協議;由于勞動力市場緊張和由此產生的勞動力短缺,生產率仍然很低;另外,美國工廠的機器故障導致生產率暫時下降,成本增加。
(2)2022財年展望
鑒于2022年前三季度取得銷售成績,公司將2022財年公司全年銷售收入預期值進行了下調,由1.05萬億日元調整為1.03億日元,營業收入入預測從250億日元修訂為100億日元。
就具體業務板塊而言,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所在的材料板塊,由于美國生產工廠設備故障導致生產率下降,而在歐洲因勞動力短缺導致生產率下降,一家工廠因火災導致產量下降,此外原材料和燃料價格進一步上漲將影響營業收入。
但是對于具體的業務收入而言,由于碳纖維銷量持續增長以及飛機產量增加,因此預計后續帝人公司碳纖維銷售收入呈現持續上升趨勢,此外,隨著美國新工廠的開始運營,銷售量將增長;而芳綸纖維和復合材料銷售會可能出現明顯下降。
2.風能萎靡、航空發力,助力美國復合材料龍頭Hexcel公司2022全年銷售業績提升19%
近日,美國復合材料龍頭Hexcel公司公布了2022年第4季度及2022年全年業績報告,2022年第4季度在航空業務高態勢復蘇情況下,銷售額達到4.294億美元,同比上升19.2%;而2022年全年Hexcel公司銷售額為15.777億,與2021年13.247億美元相比提高了19.1%。
(1)2022年第4季度市場詳解
2022年第4季度美國Hexcel公司的銷售額達到4.294億美元,而與之相比,2021年第4季度公司的銷售額為3.603億美元。
商業航空航天業務:
與2021年第4季度相比,2022年第4季度商用航空航天業務的銷售額為2.562億美元,銷售額增長了28.3%(以固定匯率計算為28.9%),主要原因在于包括空客A350和A320neo,以及波音787和737MAX在內的所有主要平臺均實現了增長。
而在其他商用航空(包括支線飛機和商用飛機)方面,與2021的第4季度相比,2022年第4季度增長了44.6%,其中公務機銷售額隨著支線飛機的增長而強勁增長。
太空與國防業務:
與2021年第4季度相比,2022年第4季度太空與國防銷售額1.265億美元,增長了19.5%(按固定匯率計算為22.0%),整個行業的全球市場都很強大。
工業領域業務:
與2021年第4季度相比,2022年第4季度工業總銷售額為4670萬美元,下降了14.6%(按固定匯率計算為7.0%),其主要受到了風能銷售額下降的影響。
(2)2022年總體概述
Hexcel公司2022年第4季度的毛利率為23.1%,去年同期為19.2%,這是由于較高的銷售額推動了有利的經營杠桿。2022年第4季度的銷售、一般管理和研發費用占比12.3%,而與2021年同期的12.2%相當。2022年第4季度的調整后運營收入為4630萬美元,占銷售額的10.8%,而2021年的運營收入為2520萬美元,占銷售額的7.0%。
2022年全年公司市場詳解
2022年全年Hexcel公司的銷售額為15.777億美元,與2021年13.247億美元相比提高了19.1%。
商用航空航天(占年初至今銷售額的58%)
與2021年相比,2022年商用航空航天的銷售額為9.118億美元,增長了36.5%(按固定匯率計算為37.4%),這主要得益于空中客車A350和A320neo項目的增長。與2021年同期相比,2022年其他商業航空領域增幅更是高達62.9%,其原因是商務飛機的強勁增長。
太空與國防(占年初至今銷售額的29%)
與2021年相比,2022年太空與國防銷售額為4.652億美元,增長了7.0%(按固定匯率計算為8.9%),雖然傳統軍用旋翼機銷量出現下降,但是部分不利因素被全球固定翼飛機、Space、西科斯基CH-53K和民用直升機的強勁增長所抵消,特別是歐洲在軍事國防領域需求增長迅速。
工業領域業務(占年初至今銷售額的13%)
與2021年相比,2022年2.007億美元的工業總銷售額下降了9.4%(按固定匯率計算為2.5%),體育休閑和其他工業領域的增長不足以彌補風能銷售額顯著下降帶來的頹勢。
3.韓國曉星布局中國市場,曉星碳材料(江蘇)公司年產26400噸碳材料項目啟動
近日,《曉星碳材料(江蘇)有限公司年產26400噸碳材料項目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在徐州新沂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網站公示。根據公示內容,項目建設單位為曉星碳材料(江蘇)有限公司,該年產26400噸碳材料項目建設項目用地總面積為19.8159公頃,其中建設用地為8.7197公頃。
雖然公示內容中未顯示項目的具體產品類型,據悉,曉星碳材料(江蘇)有限公司是韓國曉星公司(Hyosung Advanced Materials)全資子公司,曉星公司目前產品涉及纖維、鋼線、復合材料三大主要領域,其中纖維主要包括輪胎補強材料用纖維、工業絲、地毯用原絲、芳綸、碳纖維等,而復合材料主要為用于汽車、運動休閑、航空、產業等領域的碳纖維經編織物、預浸料(Prepreg)及其他。預估此次年產26400噸碳材料項目與碳纖維材料相關,此外,目前曉星公司規模化生產的H2550型碳纖維已廣泛應用高壓儲氣瓶、線芯材料、太陽能隔熱材料、體育用品等用途,因此項目可能涉及碳材料在上述領域應用產品。
曉星碳材料(江蘇)有限公司:根據網上公開信息,曉星碳材料(江蘇)有限公司注冊成立于2022年11月24日,公司注冊地位于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經濟開發區香港路1號,注冊資本2900萬美元。公司主要業務范圍包括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石墨及碳素制品銷售、合成纖維制造、合成纖維銷售、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制造、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銷售、貨物進出口等。
曉星碳材料(江蘇)有限公司母公司韓國曉星公司(Hyosung Advanced Materials)是韓國首家成功自主開發出高性能碳纖維的公司,其前身為東陽尼龍和東陽聚酯下屬事業部,經過多年發展,長期致力于成為全球領先的材料制造商。2008年,韓國曉星公司開展高性能碳纖維研制工作,2010年成功研發出H2550型碳纖維(拉伸強度:5.5GPa/彈性模量:250GPa),公司目前在中國、歐洲、北美均有銷售中心。2022年10月,韓國曉星宣布成功開發出超高強度碳纖維H3065(T-1000級),纖維的拉伸強度和彈性模量分別不低于6.4GPa和295GPa。
4.復合材料的機會: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
隨著eVTOL原始設備制造商尋求推進項目認證、生產規模擴大和輕量化,未來
空中交通(AAM-advanced air mobility)對復合材料市場的滲透正在向上發展。
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并不是復合材料應用于移動行業的第一個機會。復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車和船舶終端市場的成功已不是秘密。但使eVTOL行業與復合材料行業的黃金一樣好的是滲透程度。
例如,波音787作為飛機復合材料使用的火炬手,其結構的約50%由復合材料制成。對于汽車行業,這一數字明顯更低,輕型車輛中復合材料占車輛重量的8-12%。然而,對于eVTOL而言,無論制造商如何,相同的數據平均高達約70%的材料混合物。
由于大多數eVTOL將由電池供電,因此需要在多種方式中實現輕量化(即,制造更輕的組件,并選擇需要更少組件的設計)。除此之外,eVTOL還提出了嚴格的結構要求。因此,復合材料是eVTOL制造商的一個明顯解決方案。從機翼和機身等主要外部結構到夾子和支架等小型次要部件,復合材料將在每立方米eVTOL中找到應用。下圖突出了復合材料在該機型中的一些主要應用。
復合材料在eVTOL中的主要應用部位
根據Stratview Research的數據,任何eVTOL項目中使用的復合材料中,約有75-80%將用于結構部件和推進系統,其次是梁、座椅結構等內部應用,占12-14%。電池系統、航空電子設備和其他小型應用組合起來將占剩余的8-12%。eVTOL中90%以上的復合材料將是碳纖維。大約10%的復合材料將以保護膜的形式使用玻璃纖維增強材料。
任何復合材料零件的材料選擇和制造工藝通常取決于性能要求、零件尺寸和復雜性以及生產量等因素。然而,在eVTOL的情況下,選擇材料還有一個額外的參數:易于認證。原始設備制造商的首要任務是盡快獲得飛機認證,他們正在通過挑選經過測試的材料來實現這一目標,而不是專注于創新。由于迄今為止,熱固性樹脂一直是航空航天行業中使用最多的樹脂類型,而且監管機構最熟悉熱固性基質,因此超過90%的eVTOL原始設備制造商正在通過熱固性豐富平臺進行認證。
另一方面,熱塑性樹脂系統僅用于第一代eVTOL的較小部分。然而,隨著生產量增加到每年幾千架飛機,向熱塑性密集型結構的過渡成為不可避免的,并且應用可以超越小部件。盡管如此,預計這一轉變將是漸進的,并且可能在2030年之前占eVTOL中復合材料使用總量的10%以下。
在那些成功登上頭條的原始設備制造商中,Jaunt Air Mobility(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是唯一一家致力于熱塑性塑料豐富模型的制造商,其愿景是制造99%可回收的飛機。另一家大量使用熱塑性塑料的OEM公司是Vertical Aerospace(英國布里斯托爾)。Vertical公司使用的轉子葉片、電池外殼、內部和支架等部件VX4都是用熱塑性預浸料制成的。
盡管熱塑性塑料的適應速度有點慢,但可以說,在未來空中交通(AAM-advanced air mobility)市場的材料供應方面,Hexcel、Toray、Solvay和Teijin等關鍵復合材料供應商已經走在了前面。盡管目前熱固性材料在行業中占據主導地位,但所有上述供應商提供的城市空中交通(UAM-urban air mobility)材料包括廣泛的熱塑性塑料,其應用范圍從較小的次要部件(如轉子葉片和支架)到主要結構(如機翼和機身)。
此外,由于eVTOL的生產量將是半汽車型的,其數量高于航空航天,但遠低于汽車行業,即年生產量為6000-8000架以上的飛機,并且由于eVTOLs將提供市內旅行,因此它們將比航空航天市場更多地侵入汽車市場。正因為如此,eVTOL行業有來自汽車價值鏈的一些關鍵參與者的公平參與。喬比(Joby)與豐田(Toyota)的關系和阿切爾(Archer)與斯特蘭提斯((Stellantis)的合作關系就是兩個這樣的例子。
由于eVTOL原始設備制造商計劃迅速擴大生產規模,因此對復合材料的需求將遵循類似的軌跡。根據Stratview Research最近的一份報告,復合材料需求和eVTOL產量:2024-22030年,eVTOL行業對復合材料的需求預計將從2024年的3620萬美元增至6.73億美元。
eVTOL行業不僅將為復合材料行業創造機會,也將為價值鏈上的其他幾個參與者創造機會。東麗(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摩根山)已經抓住了這一機會的相當一部分,因為它已經與Joby Aviation(美國加州圣克魯斯)和Lilium(德國韋斯林)合作,這兩個領先的公司在認證競賽中也領先于其他公司。赫氏(Hexcel)(美國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德)和蘇威(Solvay)(美國佐治亞州阿爾法雷塔)也是首批進入者,分別與Archer Aviation(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何塞)和Vertical Aerospace簽訂了合同。
表1.eVTOL行業的一些部件制造和材料供應商
五、衛星通信行業
1.商業航天第一股,長光衛星沖刺科創版擬IPO募27億
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光衛星”)近日在上交所網站披露招股說明書,擬沖刺科創板,保薦人(主承銷商)為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保薦代表人為金翔、陳邦羽。
長光衛星專注于商業航天領域,是我國第一家集衛星研發制造、運營管理和遙感信息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商業遙感衛星公司。如果一切順利,長光衛星有望成為A股“商業航天第一股”。長光衛星本次擬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22,940.98萬股,不低于發行后總股本的10%,本次擬募集資金268,274.00萬元,扣除發行費用后,將投資于“吉林一號”衛星星座建設項目(二期)、“吉林一號”生態開放商城建設項目、“吉林一號·共生地球”建設項目和償還銀行貸款。
(1)長光衛星股權相對分散,不存在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招股說明書顯示,長光衛星董事長、總經理為宣明。本次公開發行前,宣明持有長光衛星5,453.00股,持股比例2.7672%。宣明,男,1956年3月出生,中國國籍,無境外永久居留權,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衛星遙感信息服務虧損為何如此嚴重?
據界面新聞報道,長光衛星持有了衛星資產,走的是重資產的商業模式,公司現有72顆在軌衛星,帶來每年大額折舊,這也是公司現階段的主要成本。這種剛性的成本結構考驗的是長光衛星把衛星資產變現的能力。
三年半累計虧損12億元。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1-6月,長光衛星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8,456.01萬元、10,444.35萬元、31,171.84萬元和3,551.57萬元,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39,078.25萬元、-39,070.75萬元、-21,987.12萬元和-20,643.93萬元,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40,107.78萬元、-41,905.46萬元、-25,061.07萬元和-21,620.31萬
經記者計算,長光衛星過去三年半累計虧損120,780.05萬元。報告期內,長光衛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9,788.37萬元、-12,402.45萬元、-4,794.20萬元和7,106.95萬元,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分別為7,507.25萬元、25,930.62萬元、15,075.67萬元和19,562.40萬元。
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的風險,2019年末、2020年末、2021年末和2022年6月末,長光衛星累計未彌補虧損余額分別為-133,294.87萬元、-172,365.62萬元、-194,352.74萬元和-29,692.07萬元。
長光衛星表示,公司在整體變更時,累計未彌補虧損已經通過凈資產折股的方式減少。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合并口徑未分配利潤為-29,692.06萬元,公司合并未分配利潤為負的情形尚未消除。
長光衛星分析稱,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主要原因系公司致力于建設“吉林一號”衛星星座,每年需要承擔較大的衛星折舊成本及較高的研發投入,同時公司從建設“吉林一號”衛星星座至形成系統的服務能力需要一定過程,同時相比較國外商業航天領域,我國商業航天起步較晚,商業遙感衛星產業的發展需要經歷一個培育過程,導致前期公司銷售規模較小,銷售收入不能覆蓋同期發生的衛星折舊成本、研發費用、人員成本等支出。
長光衛星在招股說明書中提醒稱,雖然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持續增長,但未來一段時間,公司仍將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及持續虧損的情形,因而存在未來一定時期無法盈利且無法進行利潤分配的風險,資金狀況、研發投入、業務拓展、人才引進、團隊穩定等方面可能受到限制或不利影響的風險,上市后可能觸及終止上市條件的風險。
(3)兩大新業務模型能否跑通?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從客戶來看,目前長光衛星較多客戶來自央企及其下屬單位、政府機構及事業單位、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軍方單位等,更多應用于國土安全、地理測繪、土地規劃、農林生產、生態環保、智慧城市等領域,無論是衛星研發制造還是遙感信息服務均多采用項目制運行,較為依賴大項目的同時,項目回款周期也較長。
據界面新聞報道,從業務結構看,長光衛星主營業務分為衛星遙感信息服務收入和衛星制造及相關服務收入,兩項業務收入占報告期內收入比例存在一定波動。2021年,衛星遙感信息服務的收入占比為58.36%,高于衛星制造及相關服務。
在毛利率方面,衛星遙感信息服務顯然是拖了后腿,即使是毛利率最高的2021年也僅為-24.38%;衛星制造及相關服務毛利率也有較大幅度波動,2020年毛利率還有57.68%,2021年就降至10.55%。最終在報告期內,公司綜合毛利率分別為-83.85%、-69.68%、-9.75%和-278.32%。
衛星遙感信息服務虧損為何如此嚴重?長光衛星持有了衛星資產,走的是重資產的商業模式,公司現有72顆在軌衛星,帶來每年大額折舊,這也是公司現階段的主要成本。一顆衛星的折舊年限為3到8年,在折舊年限到期前,折舊攤銷每年都會發生。
對比同行業公司來看,中科星圖、航天宏圖的業務為以遙感影像處理軟件平臺為核心,業務類型更側重于軟件開發,報告期內,該兩家公司并不直接擁有或者運營衛星資產。
沒能實現盈利的長光衛星現金流也持續為凈流出狀態,報告期各期分別約為-1.98億元、-1.24億元、-4794.2萬元和7106.95萬元。截至2022年6月末時,長光衛星賬面有貨幣資金3.05億元,同時存在短期借款2.5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62億元以及長期借款3.28億元,短期內公司約7.8億元的流動資金并不足以覆蓋超過10億元的流動負債,在償債能力方面遠不及同行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
此次IPO長光衛星計劃募集資金26.83億元,而公司截至2022年6月末時的凈資產僅17.58億元。其中,公司擬將12.69億元投入“吉林一號”衛星星座建設(二期)的項目中,另外10億元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占總募資金額比重約達到37.27%。
為了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長光衛星也在探索新商業模式,包括觸達市場更大的消費級應用端,提出“以遙感服務大眾”的發展愿景與規劃。而想打開消費級的應用市場顯然不是一件易事,一方面需要做好消費者教育,打響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則要研發出真正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產品,產品還需使用頻率高、使用成本低、使用方式便利。
2.中國衛通向國航交付Ka驗證飛行項目B-737衛星通信終端
2023年2月8日上午,中國衛通向中國國航交付Ka驗證飛行項目B-737機載衛星通信終端儀式在京舉行。此次交付的Ka機載衛星通信終端將用于部署國航首架B-737型飛機,標志著國航B-737型Ka航空互聯網飛機進入改裝取證階段。中國衛通相關部門、星航互聯公司、國航信息管理部、機務工程部、Ameco飛機客艙產品事業部領導和項目組成員等共同出席交付儀式并見證設備開箱。經過中國衛通和中國國航的不懈努力,Ka驗證飛行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此次設備成功交付后,國航B-737型飛機也進入工程改裝取證階段。下一步,中國衛通及星航互聯將繼續與國航、Ameco聯合開展改裝、網絡及軟硬件聯調測試等一系列工作,共同打造全業務全流程自主可控的合作典范,助力國航運行服務品質的再升級,打造旅客美好出行體驗的新起點。
3.星紀時代衛星通訊專利獲批,吉利旗下魅族20系列或將實裝
國家知識產權局信息顯示,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申請的“一種衛星天線收發模組和移動終端”專利近日獲授權。這一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衛星天線收發模組和移動終端。其中,衛星天線收發模組位于移動終端的金屬邊框,包括多個衛星天線,相鄰衛星天線之間的距離大于預設值;多個衛星天線中的至少部分配置成發射天線,其余部分配置成接收天線。
專利摘要顯示,該實用新型實施案例提供的衛星天線收發模組在移動終端上使用提升了天線的性能和通訊質量。
值得注意的是,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吉利手機業務的關聯公司。2022年7月4日,湖北星紀時代科技有限公司與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在杭州舉行戰略投資簽約儀式,前者持有后者79.09%的控股權,并取得單獨控制權。考慮到魅族近期一直在預熱魅族20系列,想必吉利的手機衛星通訊專利將會在魅族20系列上首發。
4.SpaceX總裁:Starlink有望在今年實現盈利
2月10日,據華爾街日報消息,SpaceX總裁Gwynne Shotwell表示,公司關鍵業務線正在盈利。她指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所依賴的火箭發射服務已經成為該公司的盈利途徑,提供衛星支持的高速寬帶部門Starlink預計今年也將開始盈利。
據悉,在過去的一年里,SpaceX公司取得了幾個里程碑式的成就,比如,其衛星互聯網服務平臺Starlink的用戶超過100萬,SpaceX還通過其“獵鷹”(Falcon)計劃成功發射了超過60枚可重復使用的火箭。馬斯克去年8月在推特上表示,SpaceX明年的目標是發射100次。
六、金融資本市場
1.中興“再布局”加注西安,2億基金成功完成備案
中興通訊(000063)好像嘗到了甜頭。近日,中興通訊公告稱,陜西眾投湛盧二期股權投資合伙企業完成備案,LP陣容包括中興通訊、德科立(688205)與西安創新基金,出資額分別為7800萬元、6000萬元、5950萬元,GP由其全資子公司中興眾創(西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擔任,基金總規模2億元。這是繼2019年設立一期后的又一動作。
(1)6年持續加注:中興西安再發力
中興最初在西安扮演了“實業家角色”。自2000年與2004年中興分別設立西安研究所和智能終端生產基地后,一直保持了旺盛的工業投資,如2016年10億元投資中興微電子晶圓設計工廠,2017年16億元加碼智能終端制造二期項目并啟動中興眾投,2019年投資中興生態鏈產業園,2021年投資10億元啟動西安研發中心二區三期。
但悄然變化的是,2017年后的中興豐富了“投資人角色”。彼時中興及中興眾投出資4000萬元認購陜西眾投湛盧一期基金,彼時的LP除中興外還有陜西科技控股集團、西安產業投資基金與西安高新新興產業投資基金,這是中興首次以“省市區+企”的方式介入西安硬科技。
在對一期基金所投項目的研究發現,雖然公告中的投資方向為ICT(信息通訊技術)、TMT(科技媒體通訊)領域,但實際投資項目更多地集中于陜西強項ICT產業,與西安鼓勵半導體產業鏈高度吻合。
回看眾投湛盧一期基金投資情況,目前已投企業9家,其中在陜企業6家,除聚泰新材料均位于西安,所投企業特點鮮明。
▲圖:一期基金所投項目
1:核心團隊背景硬核。所投企業創始團隊多脫胎于高校或大廠。例如拓爾微電子與象德信息均脫胎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澳威激光創始人曾在美國E-TEK/JDSU等多家知名公司擔任核心高管,領充新能源創始人曾在華為、艾默生從事電力電子和嵌入式軟硬件研發工作。
2:省級后備企業超7成。所投的6家陜企中領充新能源、拓爾微電子、聚泰新材料、澳威激光4家公司均為陜西2022年省級上市后備企業,目前拓爾微電子已申報創業板上市,另外兩家企業也在兩年內獲得了后輪次融資。
3:始終聚焦信息通訊領域。對于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技術,一期基金所投的9家企業中半導體、集成電路公司占到4家,光子領域企業2家。而領充新能源、聚泰新材料與象德信息則符合目前中興圍繞ICT產業所培育的新增長極布局,分別為汽車核心技術提供與智慧城市業務。
一期之下,二期基金投資方向則更為聚焦。據公告,基金出資額的60%將投資于通信、電子信息產業鏈領域內項目,在投資階段中以中早期項目為主,兼顧成熟期項目。由此看來,“實業家”出身的“投資人”,依托自身產業特點進行布局,仍是中興的主導思路。
(2)大廠相約:3年投資達16筆
據金融棒棒糖不完全統計,華為、小米、聯想、中興、阿里、騰訊等大廠對西安的加注正在展現熱情。首先是投資數量明顯增長。2020年以前,科技巨頭企業在西安投資企業數量并不多,但在最近的3年間,投資數量達16筆,這一數字遠超之前7年總和(14筆)。
其次是投資機構日益豐富。最早“發掘西安企業”的僅小米、騰訊,2014年前后投資了金譯通網、海導信息、慕聲電子等企業;隨后聯想、阿里相繼投下強森醫療、黃馬甲;2020年后,華為和中興又加入了戰局。
產業巨頭相中西安是什么邏輯?具體來看,還確實有一些分化。
華為哈勃非常單一,就是半導體技術。以華為“在陜第1投”源杰半導體及華為投資的炬光科技為例,均是半導體產業鏈上的明星企業,目前兩家均已上市。
小米則以生態鏈加持,核心是銷售優勢。小米在西安的投資稍顯多元,基于“米粉”強大的吸引力,生活耗材、智能硬件、芯片研制等領域的公司都獲得了雷軍的投資。
而騰訊在西安的投資則流露出一些方向變化。2013年至2017年期間,騰訊投資了一系列符合其主要投資方向的智能科技公司,而2020年后轉而投資了從事電競、游戲的英雄體育VSPN與四維八方,背后的原因除了騰訊本身對大型網絡游戲市場的拓展需求,更重要的是騰訊發現了正在瞄準“電競之都”的西安產業基礎。
(3)效能釋放:西安財金直投出手
在二期加注中,另一個關注點是西安創新基金出現。作為西安科創母基金第二批設立的子基金,仍然在按母基金意志在推進。仍然以中興二期為例,其加注半導體的動作,與西安創新基金首位投資方向(電子信息產業)高度吻合。我們也統計發現,在創新基金已決策通過的33支子基金所投方向中,電子信息行業就占到了18%。
對此,創新基金管理機構負責人吳紅超表示,“電子信息產業作為西安市六大支柱產業首位,我們要通過母基金的產業引導職能助力產業升級,與中興這樣的產業鏈龍頭企業合作則會是創新基金在電子信息行業深度布局的切入口。”
其一:為西安公司提供“上鏈機會”。
中興深耕于通信領域38年,近年來在芯片、數據庫、操作系統、無線網絡、IP、光傳輸、固網接入、視頻、智慧家庭、終端、云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均有布局。據了解,目前中興眾投已幫助超過20%的被投企業進入中興供應鏈;為超過30%的被投企業爭取到產品測試綠色通道;支持超過60%的被投企業獲得中興訂單、合同。
其二:為西安城市提高“招商概率”。
產業鏈招商是硬幣的另一面,中興眾投總經理閆足向我們表示:“西安創新基金友好的返投比例給予我們充足的市場化投資空間,二期基金將更多的吸引外地優質企業入駐西安。”在一期基金中,中興眾投就為西安引入了2家外地企業子公司。
事實上,省政府引導基金也在“電子信息產業”上持續探索。在不斷吸引四川省政府引導基金、中國農業銀行相關資金之時,不斷有半導體公司享受到“領投紅利”。例如賽富樂斯半導體,在省政府引導基金投資后陸續獲得同晟投資、中科創星、BV百度風投、復星創富等市場化融資;如羚控電子在引導基金支持之外,陜國投、翎賁資本、天圖投資與西工大資管公司等戰略投資紛紛現身。
2.昔日陜西首富郭鴻寶,攜儲能企業“奧林波斯”回歸鋰電
從上市公司出局后銷聲匿跡,昔日陜西富豪郭鴻寶再回公眾視野。近日,保力新(300116.SZ)公告顯示,公司股東郭鴻寶提交了臨時提案,一份是公司向儲能轉型的戰略建議,即陜西奧林波斯電力能源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奧林波斯”)與保力新合資設立新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郭鴻寶為保力新原董事長、實際控制人,因“蛇吞象”收購沃特瑪暴雷,郭鴻寶黯然出局上市公司,僅保留股份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粉巷財經注意到,據國內鋰電行業門戶平臺“維科網·鋰電”發布文章,郭鴻寶戰略提議的公司奧林波斯送檢了3000Ah大容量的磷酸鐵鋰電池,經過近一年檢測,具備獲得國家級型式檢測報告的所有條件。文章中稱,奧林波斯產品在單體容量、安全性、循環壽命、成本四個方面,均達到全球行業頂級水平,“有望成為儲能技術的核彈”。這意味著,儲能專用鋰電池560Ah容量的全球紀錄,有望奧林波斯打破。而奧林波斯的技術團隊牽頭人,公司總經理正是郭鴻寶。退出上市公司多年后,郭鴻寶提交現董事長罷免提議,同時攜儲能公司回歸,其人生跌宕之起伏令人唏噓。
(1)攜儲能“核武”回歸?
剛剛過去的2022年,萬億鋰電池賽道依然延續高景氣度。據業內人士介紹,與注重高能量密度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不同,儲能專用電池主要應用于能量儲存,追求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當下,將儲能鋰電池做大已成業界共識——將電芯單體容量做大,使用的電芯數量和其他零部件數量能夠相應減少,從而有效降低系統集成時的整體成本。譬如,2022年10月20日,億緯鋰能(300014.SZ)發布全新一代儲能電池LF560K,電芯容量560Ah,據稱是目前國內市面上單體電芯容量最大的儲能專用鋰離子電池。另據澎湃新聞報道,中科院電工所研發的一款鋰漿料儲能電池,電芯容量達到2000Ah,但該款電池尚在中試階段。目前來看,上述紀錄均有望被奧林波斯打破。據“維科網·鋰電”文章,根據兵器集團下屬的中心北方汽車質量監督檢驗鑒定試驗所檢測,由奧林波斯2022年2月20日送檢的3000Ah大容量磷酸鐵鋰電池,1000次循環壽命檢驗已經完成,至此全部19項檢測指標均滿足GB/T36276-2018《電力儲能用鋰離子電池》的要求,已具備獲得國家級新型檢測報告的所有條件,這也標志著全球最大的磷酸鐵鋰電池即將獲得中國境內的銷售許可。
奧林波斯副總經理雷政軍向粉巷財經介紹,3000Ah大容量磷酸鐵鋰電池,是團隊近三年的研發成果,累計申請300余項發明、實用新型專利,該電池在單體容量、安全性、循環壽命、成本四個方面,均達到全球行業頂尖水準。“像單體容量,查查其他廠家的產品目錄就能知道;安全方面,熱失控后煙氣不著火的現場試驗很直觀;再如成本,目前1MWh儲能系統的成本在135萬左右,度電次成本0.25元以上,我們的系統成本為109萬左右,度電次成本為0.10元左右。”雷政軍進一步解釋稱。
(2)“技術狂人”起家
顯然,郭鴻寶公開履歷顯示,其20世紀90年代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安全工程專業,畢業后分配入213研究所工作,沒幾個月便提出辭職。據媒體報道,郭鴻寶創業緣起于他在一篇德國論文上,發現當干粉滅火劑的顆粒度達到1微米以下時,滅火能力會成指數級上漲,但市面當時并沒有誰能將干粉滅火劑做到亞微米級。幾經探索后,郭鴻寶創造出一種新的滅火理論,即以煙火藥劑作為熱力源和動力源,利用點燃后產生的高溫氣體,使物質受熱發生分解,產生亞微米級干粉滅火顆粒——要滅火先點火,郭鴻寶這個滅火理論非常大膽,超出常規認知。基于此理論,郭鴻寶成功開發出號稱滅火能力最高、成本最低的氣體滅火劑——S型氣溶膠滅火系統,并在全世界20個主要國家申請了多項發明專利。時隔十年多后,2021年、2022年,兩家國外消防企業均以數百萬美元的價格,分別購買其在美國、日本授權的該技術專利。憑借自主開發的S型氣溶膠滅火系統,時間回到2010年,深交所三樓的儀式大廳里,41歲的郭鴻寶拿起了手上的敲鐘槌,意氣風發,帶領“堅瑞消防”上市。很多人沒想到,消防這樣的小眾市場也能誕生一家上市公司,其中也包括堅瑞消防的少部分員工。
(3)回顧那場“蛇吞象”并購案
2015年,堅瑞消防達到上市以來的巔峰,公司實現營收5.81億元,凈利潤3500余萬元。然而,S型氣溶膠滅火系統,也開始遭受自身技術的“反噬”,難以通過獨立公司推進S型氣溶膠滅火發展。而堅瑞消防作為上市公司,業績承壓,不得不轉向常規消防市場,但面對4000多家行業公司共打價格戰的局面,堅瑞消防業績并未好轉多少。在此背景下,郭鴻寶萌生了跨界轉型的念頭。“鋰電池未來發展的瓶頸在消防安全上。”在堅瑞沃能的一次會議上,郭鴻寶突然拋出如此判斷。2016年,堅瑞消防以52億元溢價收購深圳沃特瑪,震動中國資本市場。
2015年,沃特瑪凈利達到2.76億元,出貨量與比亞迪和寧德時代比肩,排名全國前三。為確保收購無虞,堅瑞消防支付5000萬的顧問費聘請國泰君安為財務顧問,收購完成后,堅瑞消防改名堅瑞沃能,諧音“堅瑞我能”,主營業務轉向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郭鴻寶投入全部身家,繼續保持實控人地位,沃特瑪創始人李瑤作為二股東被任命為總經理。后者同時對堅瑞沃能作出巨額業績承諾——2016至2018年沃特瑪實現的扣非凈利潤分別累計不低于4.03億元、9.09億元和15.18億元。收購第一年,堅瑞沃能成績單亮眼——公司2016年度實現38.19億元的營收和4.25億元的凈利,同比分別實現557.03%和1102.98%的增幅,從財務報表來看,基本得益于沃特瑪數據的支撐。靚麗報表打消了郭鴻寶的疑慮,2017年初,郭鴻寶選擇徹底放權,公司法定代表人交由李瑤,自己只保留董事長一職。很快,堅瑞沃能進入李瑤時代,“包括財務總監在內的上市公司多個管理崗位,都換成了沃特瑪的員工。”
(4)看對行業看錯人?
2017年年中,堅瑞沃能徹底剝離消防板塊。郭鴻寶則前往澳大利亞,邊度假邊思考人生下一步。與此同時,李瑤牽頭成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在國內不少地方四處落子布局,動輒幾十個“小目標”的規劃。梳理過往媒體報道,外界關于沃特瑪“反向定制”的聲音,其實一直伴隨著公司的發展,尤其是對其真實業績和商譽價值的質疑,在郭鴻寶決定收購時達到一個峰值。原堅瑞消防律師姚進峰回憶,“因為有頂級券商的‘背書’,老郭那時候選擇了不理會——現在回過頭來看,他還是太輕信了,看對了行業,但未必看對了人。”李瑤大力加杠桿擴充產能的同時,國家關于新能源補貼的集中整頓也如火如荼。一方面是現金流的亟須補充,一方是補貼政策調整導致回款周期拉長,堅瑞沃能突然就站在了懸崖邊上——2017年底,公司總負債230億元,銀行全部停貸,當期需要還貸30多億元,而公司現金流只有1億多。這一階段,因類似情形走下坡路的新能源企業,遠不止堅瑞沃能一家。
2022年12月7日,越博動力(300742.SZ)發布公告,鑒于公司董事、董事長李占江現時到期未清償的債務金額較大,且已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董事會同意罷免李占江的公司董事及董事長職務,同時解聘其總經理職務。實際上,李占江打造的越博動力,正是當年風光一時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聯盟的核心成員。過去幾年的行業大變局中,這個號稱千家企業匯聚、上市公司逾70家的創新聯盟,很多人和企業陸續跌下“神壇”,包括聯盟牽頭人李瑤,從高調進入資本市場攪弄風云到背負百億債務黯然離場,不過短短兩年。
(5)丟了上市公司
沃特瑪的坑很深,深到堅瑞沃能能否保住“殼”,都充滿了不確定性。2018年新年過后,部分銀行開始抽貸,堅瑞沃能麾下不少工廠開工率堪憂,甚至部分工廠出現停工。據媒體彼時報道,李瑤寄望于政府,推動深圳市金融辦召開了一次金融會,討論如何挽救沃特瑪。但等待政府動作,反而錯過了寶貴的裁員、出售資產自救的時機。3月份,部分供應商上門打出橫幅討要欠款;隨后,李瑤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被司法凍結;4月2日,堅瑞沃能自爆危局,稱公司逾期債務已達19.98億元,整體債務221.38億元。回國后的郭鴻寶當即罷免了李瑤上市公司總經理職位,親自主管上市公司和沃特瑪,帶領團隊走上了漫漫自救之路,尋求戰投、求援銀行輸血、簽訂新訂單、開發超快充鋰電池、發行股權激勵計劃等措施穩定軍心。然而效果卻并不明顯。
2019年6月,據媒體報道,堅瑞沃能將所持有的澳大利亞Altura公司全部股票轉讓予永杉國際,折合回收人民幣約1.6億元。該產業為堅瑞沃能2億元收購的鋰礦股權,按照當下估值應該不少于100億,僅這個鋰礦就比現在的上市公司市值高。可當時債務危機啊,只能低價出售。盡管如此,留給郭鴻寶的選項并不多,除了破產重整這一條路。但創業板公司破產重整,此前并無先例。姚進峰介紹,期間要化解債權人對破產重整的畏懼和不理解,要克服深圳市政府的公函反對,要歷經西安市政府、陜西省政府、陜西省證監局、中國證監會、西安市中院、陜西省高院、最高法的層層審核。最終,西安市中院于2019年12月裁定通過破產重整方案。這也是創業板首例破產重整案例。2020年“五一”前夕,堅瑞沃能重整計劃執行完畢,上市公司消除負債。榆林女老板高保清成為實控人,隨后將公司更名為保力新。重整成功后,公司獲得新生,股價也一度節節高升,由最低時的1.4元漲到5.5元,無論是債權人、投資人還是幾萬名大小股東,皆大歡喜。但作為創始人的郭鴻寶,因此前給上市公司借款擔保的緣故,個人則背負數億元債務,最終從上市公司黯然出局。
(6)做回“技術狂人”
按照國家“碳中和”“碳達峰”的承諾,儲能數萬億市場已經開啟。而高安全性的超大容量儲能電池,正是郭鴻寶早前瞄準的賽道。奧林波斯位于西安高新區的研發實驗室,整層區域設備靜謐運行,其中一間實驗室,3000Ah大容量磷酸鐵鋰電池的迭代樣品依次排開,供投資者參觀,目前郭鴻寶本人負責其相關技術及業務。
3.清科2022年度盤點:機構投資者活力逐步釋放,LP市場結構持續優化
2022年我國國民經濟頂住壓力持續發展,股權投資市場保持平穩發展態勢,全年新募集基金總數超7,000支,募資規模維持在2萬億元人民幣以上。與此同時,國家政策對社保基金、險資、銀行理財等長期資本入市的鼓勵力度不減,國有資本和產業資本的股權投資參與度逐步加深,募資市場的內部資金結構出現細微轉變。為探索LP市場的具體變化,清科創業(01945.HK)旗下研究中心深入挖掘數據,解讀2022年各類LP出資的新格局。
(1)市場總況:政府機構出資金額維持領先,產業資本活躍度有所提升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2022年我國股權投資市場人民幣基金募資總規模超1.9萬億元,同比小幅提升0.4%,其中已披露的LP認繳規模合計超1.5萬億元,出資次數超5.6萬筆。從出資次數和金額來看,政府機構/政府出資平臺、非上市公司、富有家族及個人均為2022年活躍度最高的三大類LP,其中,富有家族及個人參與認繳出資次數累計超4.2萬筆,但平均出資規模較小,政府機構/政府出資平臺的出資金額則顯著領先。整體而言,募資市場的LP構成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國有資本的股權投資參與度逐漸提升,政府機構/政府出資平臺、政府引導基金等LP有效發揮其“大資金、穩資金”優勢,成為市場的重要支撐力量。據統計,2022年政府機構/政府出資平臺已披露的認繳出資金額超4,200.00億元人民幣,同比提升7.2%,占比由2021年的21.8%提升至26.9%。政府引導基金在2022年保持穩定的出資節奏,認繳出資超千億,占比達7.1%。
二是產業資本加速入局,通過出資與其主業相關的特定產業基金,實現平行或垂直領域的整合協同。據統計,2022年上市公司的披露出資金額近1,600.00億元人民幣,非上市公司參與出資次數超5,500筆,出資金額約3,000.00億元人民幣,兩者合計出資金額的占比已接近市場三成。
三是在在政策利好、LP業務發展需求等因素驅動下,長期資本的活力逐步釋放。據統計,2022年險資LP披露的出資金額約達1,000.00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16.7%,占比相較2021年提升了1.7個百分點。
從LP的國資屬性來看,我國股權投資市場新募人民幣基金的主要出資方仍以國資背景LP為主。據統計,2022年具備國資背景的LP出資次數占比14.0%,認繳出資總規模占比達到73.2%,相較2021年上升了5.1個百分點,仍是人民幣基金的主要資金來源。國資背景LP具有資金體量優勢,同時還肩負著聚焦國家戰略、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近年來國有資本股權投資參與度逐漸提升,不僅提升了國有資本運行效率,還為具有融資需求的中小企業尤其是處于關鍵行業、關鍵發展階段的企業及時提供資金支持,有效促進關鍵核心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助推我國“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和戰略目標
(2)LP出資結構:PE/VC機構獲國資LP較高關注,早期投資機構持續獲財政資金扶持
PE/VC機構仍是多數國資LP的資產配置重點,按PE/VC/早期投資機構新募人民幣基金LP的國資屬性來看,2022年PE機構新募人民幣基金中,具有國資背景的LP出資金額占比約達75.6%,VC機構的募資來源較為多元,但獲得國資LP的出資金額占比仍維持在60.0%以上。而早期投資機構由于投資階段布局靠前,投資風險較高,較難滿足大型國有背景LP的資產保值、增值需求,因而資金來源中的國資成分較低,據統計早期投資機構2022年新募人民幣基金的國資LP出資金額占比約為45.3%。
從不同類型機構新募人民幣基金的LP類型分布來看,PE機構募資來源相對集中,政府機構/政府出資平臺、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最主要的三類LP,其中,2022年PE機構獲得政府機構/政府出資平臺的出資金額超3,400.00億元人民幣。同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產業資本通過自身的戰略投資平臺在產業鏈上下游進行前瞻性布局,有力吸引了產業資本LP的注資,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LP的合計出資占比提升了10.8個百分點。此外,PE機構的管理規模相對較大、資產配置較為多元,可更有效地滿足險資對于風險控制的訴求,因此成為險資LP的理想配置標的,2022年險資LP披露的出資中,超九成的資金投向了PE機構所管基金。
VC機構的募資來源則相對多元,2022年新募人民幣基金中,政府機構/政府出資平臺、非上市公司、富有家族及個人的出資占比均超過了15.0%,在國家政策向“投早、投小”傾斜的引導下,政府引導基金對VC機構和早期投資機構保持較高關注,2022年出資VC機構所管基金的金額占比達9.8%。早期投資機構所管基金的LP中,富有家族及個人的出資金額占比最高,達到了33.5%。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機構/政府出資平臺、政府引導基金積極引導對社會資本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對早期投資機構所管基金合計出資占比也達到了28.4%。
(3)結語
2022年LP市場各類參與者基于自身業務發展規劃,保持穩定的出資節奏,新募人民幣基金數量及規模同比小幅增長。整體來看,人民幣基金的主要資金來源并未顯著調整,但LP市場結構優化的趨勢已然有所顯現:在政策利好以及LP對資產配置策略的變化驅動下,險資、金融機構等機構LP的出資占比穩中略升;國資背景LP在注重資產保值增值的同時,也肩負推動科技創新發展使命,保持對早期投資機構和早期項目的持續關注;以上市公司等產業資本為代表的市場化資金活力逐漸釋放,產業資源、項目資源與資金加速融合,有效實現協同效應。未來,隨著我國私募基金監管的逐步規范完善、股權投資的新工具不斷涌現,機構投資者參與股權投資市場的潛力將持續釋放,或成為市場重要資金來源。
此外,清科研究中心發現隨著我國經濟和股權投資市場邁入高質量發展軌道,LP訴求也在控制風險和獲取收益的基礎上逐漸向差異化轉變,其出資風格將愈發鮮明:捐贈基金、社保基金等長期資本資金充沛但出資審慎穩健,未來將更加偏好與綜合實力強的頭部機構合作;市場化母基金、直投機構背景母基金、產業資本等LP更傾向于通過主動配置來獲取投資收益或協同效益,與特定垂直領域的專業機構合作;財政等背景的國資LP則將在政策的持續引導下,進一步提升對“早、小、科創”的關注度。
編輯:馮征昊(半導體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校對:王延韜 審核:侯曉鵬
閆晨曦(復合材料、衛星通信、金融資本)
(以上資訊主要來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陽能光伏、 今日半導體、半導體行業觀察、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人、樂晴智庫、未來智庫、索比光伏網、集邦新能源網、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高工鋰電、西安金融棒棒糖、復材網 、大國之材、新材料在線、衛星界、國際電子商情、中國國際復合材料展覽會、玻纖復材、衛星與網絡、全球一點通、硅谷網、清科研究、中國衛通、衛星與應用、中科創星、碳纖維生產技術、中國衛通、碳纖維研習社、實戰財經 、金融深度、華商韜略、戰略前沿技術、 投融界、 投資界、 中國汽車報、證券時報網、36氪、東方財富、中國證券報、新經濟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興產業投資聯盟、股權投資論壇、Wind資訊、搏實資本、中歐資本、國企混改研究院、機遇西安、米度資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