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導體芯片行業
1. 大幅調整過后,公募資金扎堆抄底半導體行業
證監會官方網站信息顯示,進入3月以來,多家基金公司上報半導體相關主題基金。3月1日,華寶基金上報華寶中證汽車半導體產業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3月6日,華安基金上報華安CES半導體芯片行業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3月7日,中歐基金上報中歐半導體芯片主題股票發起式基金。
場內資金的動向更為直觀。2022年12月半導體板塊調整過后,資金持續通過場內ETF“抄底”。
東財Choice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10日,最近一季度份額增加最多的前20只場內ETF中有3只半導體芯片ETF,分別是華夏國證半導體芯片ETF、國聯安中證半導體ETF和國泰CES芯片ETF.從最新規模來看,華夏國證半導體芯片ETF規模達251.84億元,國聯安中證半導體ETF規模達190.54億元,較去年年底分別增加了47.83億元和45.24億元,增幅高達23.38%和31%。
不僅如此,近期華夏上證科創板50成份指數增強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博時上證科創板50成份指數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獲批。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科創板聚集了大量優質創新企業,科創50指數作為科創板龍頭公司的代表,相關產品的陸續問世,也為包括半導體在內的科技創新領域輸入了“新鮮血液”。
銀華集成電路基金經理方建表示,芯片制造有非常復雜的生產工藝。因此從投資上,大家對行業的關注方向也會有所不同。
在方建看來,主流的半導體投資邏輯有兩條:一條是與全球半導體周期共振,主要關注半導體設計、封裝測試等環節,這些環節的需求會隨著經濟周期向上而提高。另一條投資主線就是國產化。他強調說,國產化才是中國半導體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這個邏輯下,重點關注半導體設備和材料。從產業周期來看,方建預計全球半導體周期可能會在今年三四季度結束下行周期,進入向上通道。
“主動管理策略下,我們既要把握國產化機會,也會看準時機抓住全球半導體周期向上的共振機會。當兩條主線交匯到一條線上,組合將呈現出更加明顯的共振彈性。”方建表示。
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科創基金經理也表示,電子行業目前已經站在新一輪景氣周期的起點,政策支持力度也很強,在電子行業中權重占比接近50%的半導體將直接受益。
“從具體調研情況可以發現,產業鏈中一些早周期的庫存已經去化得差不多了,到了正常水平,部分晚周期的品種可能庫存去化還需要3-6個月的時間,這可以表征一個行業見底的明確跡象。至于拐點什么時候出現,訂單的追加基本上就可以體現下游企業信心的回暖,我們也會對產業鏈進行密切跟蹤,以便及時發現并抓住拐點。”該位基金經理表示。
2.供需失衡,存儲器廠商正面臨高庫存壓力
近日,韓聯社報道,由于市場需求萎縮,截至2022年底,三星電子DS(半導體)部門庫存金額攀升至29.06萬億韓元,同比增長76.6%。
同時,三星電子的庫存周轉率也從2021年底的4.5降至去年底的4.1。庫存周轉率是衡量公司銷售庫存速度的指標,周轉率越高,庫存轉化為銷售額的速度就越快。
今年1月31日三星公布的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三星DS部門第四季度營收20.07萬億韓元,其中存儲器業務營收12.14萬億韓元,環比下降20%、同比下降38%。
為調節庫存,三星在財報中透露,在半導體業務方面,預計第一季度工廠使用率下降。
除了三星之外,美光、西數等存儲器廠商同樣面臨高庫存壓力。
2022年底,美光科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Sanjay Mehrotra表示:“行業正在經歷2013年來最嚴重的供需失衡。存儲芯片供應過多而需求不足,導致公司持有更多庫存,并失去定價權,過去幾個月,我們看到需求大幅下降。”
西數財報顯示,其庫存周轉天數由上季度的128天攀升至133天,連續五個季度庫存周轉天數上升。
3.杭州富芯12英寸模擬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項目即將交付使用
近日,杭州富芯12英寸模擬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項目(一期)即將交付使用。項目達產后將是國內汽車電子、5G通信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重要的高性能模擬芯片生產基地。
該項目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靈橋鎮,總建筑面積26萬平方米,是浙江省首條12英寸晶圓生產線。據悉,該項目入選2021年杭州市重點實施項目名單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浙江省集成電路產業“芯”名片。
項目總投資達400億元,項目將分兩期進行,項目一期投資180億元。將建設高端模擬集成電路專用生產線,建設規劃產能5萬片/月,主要產品為面向汽車電子、5G通信、云計算、人工智能的高性能模擬芯片。
4.車用芯片產能依然短缺,大廠紛紛提前鎖定訂單
從2020年末開啟的汽車芯片短缺現象,到了2023年依舊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包括英飛凌、意法半導體、恩智浦、安森美等在內的全球主要汽車芯片供應商均預測,到2023年下半年汽車行業供需將保持緊張。
車用芯片方面,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滲透率繼續加速,車用MCU(單車搭載)數量持續增長,高性能MCU持續供不應求;此外,SiC功率元件作為各家電動汽車性能致勝的一大依賴技術,整車廠們爭相綁定未來幾年的SiC供應。
為了解決業界目前面臨的車用芯片短缺現象,近期英飛凌與聯電就MCU方面、寶馬與安森美就碳化硅技術上紛紛簽訂長期合作協議。
英飛凌與聯電簽訂車用MCU長期供應協議,采用40納米技術生產
3月7日,英飛凌與聯電宣布,雙方就車用微控制器(MCU)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此產品采用英飛凌專有的嵌入式非揮發性存儲(eNVM)技術,于聯電新加坡Fab 12i廠以40納米制程技術制造。
據悉,MCU是控制車輛各項功能的關鍵零部件,隨著汽車變得越來越環保、安全和智能,對MCU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在今年,英飛凌車用微控制器的銷售量已攀升至每日近百萬顆。英飛凌CEO Rutger Wijburg表示,“通過這項策略性的合作協議,英飛凌得以確保額外的長期產能供應,可以在快速成長的汽車市場為英飛凌的客戶提供服務。”
聯電共同總經理王石表示,這項長期供應協議,進一步強化了聯電與英飛凌在車用、AIoT和5G等多項領域的合作伙伴關系。目前聯電的車用電子芯片出貨量為2019年的三倍。
擁抱碳化硅,寶馬與安森美簽訂長期協議
安森美3月6日宣布與寶馬(BMW AG)簽訂了長期供貨協議,未來將為寶馬400V直流母線電動動力傳動系統供應EliteSiC碳化硅技術解決方案。
安森美表示,購買電動車的首要考量是續航里程,而安森美的系統解決方案可以優化寶馬全系列電動汽車的性能,具備關鍵的競爭優勢。目前,安森美最新的EliteSiC 750V M3碳化硅芯片已經用在全橋功率模塊上,功率達幾百千瓦。
從供應鏈穩定性來看,安森美正持續加速其垂直整合SiC供應鏈的生產步伐,并且近年來,安森美持續擴建SiC相關工廠,比如,去年在韓國投資10億美元建設一個研發中心和一個晶圓制造廠,生產的SiC功率芯片瞄準電動汽車應用,預計今年投產。
按照規劃,未來幾年,安森美的美國工廠、捷克工廠及韓國工廠等的SiC產能規模將顯著擴大,從資本支出可見一斑。據安森美此前透露,2022-2023年在SiC方面的資本支出將會達到總收入的15%-20%,其中75%-80%將用于擴產SiC。
因此,安森美表示有能力滿足寶馬高端電動車對SiC不斷增長的需求。實際上,不止寶馬和大眾,安森美的SiC功率產品已經打入奔馳、特斯拉、現代起亞、蔚來等車企的供應鏈,SiC產品“出海口”持續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特斯拉計劃縮減75% SiC用量”一事持續發酵,業界人士表示,業界對于碳化硅的替代趨勢是確定的,目前傾向于認為特斯拉縮減75% SiC用量只是暫時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碳化硅目前價格仍然較高,且有效產能太小。并且相信特斯拉還會通過創新相關技術來再次擁抱碳化硅。
業界消息顯示,除了寶馬之外,包括奔馳、大眾、邁凱倫等在內的一眾車企紛紛與Wolfspeed、英飛凌、ST意法半導體等半導體廠商簽訂合作協議以確保碳化硅產品的穩定供應。
未來,隨著供應鏈技術的進一步突破和成本的下探,SiC有望在電動汽車中的滲透率繼續提升。
二、激光器行業
1.長光華芯:工業光纖激光器市場復蘇中,預計未來2年40W單管激光芯片將是主流
3月9日,長光華芯接受了9家機構單位調研,機構類型為QFII、其他、基金公司。此次調研中,長光華芯透露了在產品、應用方面的規劃。
預計未來2年40W芯片是主流
長光華芯主營業務為半導體激光芯片及其器件、模塊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主要產品為半導體激光芯片,器件及模塊等激光行業核心元器件產品,產品可廣泛應用于光纖激光器,固體激光器及超快激光器等光泵浦激光器泵浦源,國家戰略高技術,科學研究,醫學美容,激光雷達,3D傳感,人工智能等領域。
激光芯片的功率、亮度、可靠性作為核心指標,直接影響激光系統的性能、體積與成本,是實現激光系統小型化、輕量化、智能化的前提和保證。今年2月,長光華芯在業內首次推出最大功率超過66W的單管芯片(熱沉溫度為室溫),芯片條寬290μm,最大效率超過70%,工作效率超過63%,這是迄今已知報道的條寬在400μm以下高功率激光芯片的最高水平。對于該66W的單管芯片,長光華芯在調研中表示屬于研發進展。
芯片的瓦數提升,要與模塊和系統應用相結合,同時要考慮穩定性、可靠性及可規模化生產。長光華芯認為現階段,工業領域性價比最高的還是35W、40W芯片產品,未來2年內,預計40W芯片會成為主流。
在硅光芯片領域,長光華芯稱目前國產的硅光芯片幾乎沒有。如果有,也可能是在研發階段,而不是商品化的產品。目前,國內400G、800G光模塊中用的硅光芯片還是進口的。正因如此,長光華芯也在布局硅光平臺賽道,旨在早日實現硅光芯片國產化替代。
看好氮化鎵在激光顯示領域的應用
作為全球少數幾家具備6吋線外延、晶圓制造等關鍵制程生產能力的IDM半導體激光器企業,長光華芯在車載雷達芯片的設計、生產和品質管理上,始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打造國產化激光芯片標桿。目前,長光華芯與國內眾多一線激光雷達廠商建立了合作關系,配合客戶項目進度,產品階段涵蓋前期打樣、小批量試制等階段,數款產品主要指標達到客戶要求,此次通過車規認證,將進一步加快產品批量供應。
對于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長光華芯表示國內的無人駕駛汽車其實是基于三種傳感器:CCD、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特斯拉一直不采用激光雷達的方式,更多關注智能算法,模擬人腦進行判斷,而這個終極目標非一時能做到,這也是本次特斯拉加裝毫米波雷達的原因,不排除當激光雷達成本降到一定程度后,還會加裝激光雷達。
現階段,從無人汽車來講,由于每一個傳感器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因此并不存在哪一個傳感器去替代哪一個傳感器。公司去年12月完成了車規體系16949的認證,現在在做AECQ產品可靠性驗證,預計近期完成。
氮化鎵是第三代半導體中具有代表性的材料體系,氮化鎵藍綠光激光器未來在激光顯示、有色金屬加工等諸多領域都有巨大的應用優勢以及不可替代的作用。2022年11月,蘇州半導體激光創新研究院與中科院蘇州納米所“氮化鎵激光器聯合實驗室”在蘇州長光華芯正式揭牌成立。建設“氮化鎵激光器聯合實驗室”是研究院圍繞核心的半導體激光器領域所做的一個重要的橫向業務擴展,將目前長光華芯公司核心的半導體激光器從短波紅外和近紅外領域拓展到可見光領域。
基于GaN材料體系,將激光芯片光譜擴展到藍綠光可見光領域。在應用層面,一是材料加工這塊,包括激光焊接,在有色金屬焊接方面具備優勢;二是應用在LDI激光直寫,可應用于在PCB印刷電路板光刻直寫領域;三是公司最看重的未來對激光顯示的應用,無論是在大屏顯示,還是微投影方面都具備應用潛力。
工業光纖激光器市場正在復蘇
談到2023年的業績展望,長光華芯表示工業光纖激光器市場正在復蘇,恢復勢頭已顯現。隨著新能源產業等應用的爆發式增長,相信會超過過去水平。同時,公司在特殊科研領域訂單陸續落地,今年將是加速增長的一年。
長光華芯掌握了高功率激光芯片的制造,公司具備外延生長技術、FAB晶圓工藝、腔面鈍化技術、高亮度合束(光學耦合技術)這四大核心技術,其中腔面鈍化技術是核心中的核心。目前,制約公司的主要是腔面鈍化技術,與此相關的核心設備需要自制。例如,要在200μm左右的窗口發射高瓦數的連續激光,功率密度達到幾十兆瓦,如果做不好鈍化,腔面就會損傷,繼而芯片就會失效,并且芯片需要工作十萬小時。
對于行業競爭,長光華芯稱資本投資會推動行業發展,但這是重資產、大資金、長周期投入,而且激光芯片領域技術壁壘高,技術積累和產線建設需要一定時間。公司會以技術積累、工藝制造、制造規模的優勢,保持行業領先地位。此外,2023年,公司將加大研發人員投入,增加高端領軍人才。
2.杰普特2022營收11.78億元,凈利同比下降10.79%
2月28日,杰普特披露2022年年度業績快報。據公告顯示,2022年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78億元,同比下降1.77%;實現利潤總額0.85億元,同比下降16.58%;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0.81億元,同比下降10.79%。
2022年,受下游消費電子行業需求疲軟以及新冠疫情影響,杰普特發展速度有所減緩,營業收入與2021年度相比基本持平。不過,杰普特堅持“激光光源+”戰略定位,深耕激光器核心技術,同時布局鋰電/光伏/模組檢測等領域,持續進行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克服各種不利因素影響,努力開拓市場,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據公開資料顯示,在鋰電領域,目前杰普特的產品已經覆蓋了鋰電生產的全部激光加工工序,并且在頭部客戶里面完成了所有激光加工工藝的驗證。為客戶設計的激光解決方案已在批量出貨并在持續對接客戶的新需求。除新擴產產線中進行國產替代以外,原有激光器的替換、鋰電生產的創新激光應用、儲能等泛新能源領域也在積極與客戶驗證。
在光伏領域,2022年杰普特在晶硅電池的技術路線上從組件端到電池片端做了更多激光器品類的擴展,從電池片無損裂片、光伏玻璃鉆孔,到PREC開槽以及這兩年下游擴產趨勢較為明確的TOPCon SE摻雜,都是國產激光器新工藝的突破,目前都已經批量出貨。未來公司將繼續配合下游客戶需求,在光源方面做更多工藝及設計上的優化,進一步提高激光工藝對電池片光電轉換效率的提升作用。在鈣鈦礦方面,公司激光膜切設備推出了第二代產品方案,涵蓋P1-P3薄膜劃切工藝段及P4清邊工藝四臺設備及前后小型自動化設備,第二代方案在線寬可調區間以及加工效率方面相比之前都有較大的提升,目前公司正在廣泛與下游客戶進行業務拓展。
在光學模組檢測產品線方面,目前主要是三方面檢測環節的相關設備,VR/AR檢測、VCSEL模組檢測。VR/AR檢測設備在去年完成交付,大部分訂單已完成驗收,并正對接客戶第二代產品的檢測需求。2023年公司開始與國內客戶接洽其VR/AR產品的光學檢測需求;為客戶提供第二代VCSEL模組檢測設備已完成小批量交付與驗收。第二代VCSEL模組檢測設備根據客戶定制化需求完成了檢測效率及檢測良率的提升,為后續客戶大批量全檢需求提供了技術方面的可能性。攝像頭模組檢測領域是公司在光學檢測領域新拓展的重點項目,結合了光學檢測及自動光學校準技術,未來公司將持續配合客戶優化檢測解決方案。
3.聯贏激光2022年凈利潤同比增漲198.64%
2月27日,聯贏激光發布業績快報。據公告顯示,2022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8.2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1.65%;實現凈利潤為2.7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98.64%;基本每股收益0.92元。
2022年,公司營業總收入、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分別同比增長101.65%、225.75%、222.73%,主要是報告期訂單驗收確認增加所致。
此外,近日聯贏激光成功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36,330,275股,募集資金9.9億元。聯贏激光本次定向增發獲得26名投資者參與報價,合計申購資金規模22.79億元,認購倍數為2.30倍。募集資金主要用于聯贏激光華東基地、深圳基地建設及華東技術中心、深圳數字化運營中心建設。本次募投項目實施將進一步提升聯贏激光的產能規模、工藝研發水平和數字化管理能力。
三、新能源行業
1.寧德時代2022年營收超3000億元,凈利潤307億
3月9日晚,寧德時代發布了2022年年報,公司全年營業收入突破3000億元大關,達3285.9億元,同比大漲152.1%;凈利潤307.3億元,同比增長92.9%;第四季度毛利率回升至22.6%,盈利水平改善明顯。
在動力電池行業,寧德時代的“一哥”地位愈發穩固。根據SNE Research統計,2022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系統使用量全球市占率達37%,比2021年提升4個百分點,連續六年排名全球第一。
除了動力電池之外,儲能業務在寧德時代營收結構中的重要性明顯提升,其儲能業務營收占比從2021年的10.45%增至13.69%,其儲能電池出貨量全球市占率已經達到43.4%,較去年同期提升5.1個百分點,連續兩年排名全球第一。
電池產銷量詳細情況
到2022年年底,寧德時代已有電池產能390GWh,全年電池產量為325GWh,產能利用率為83.4%。還有152GWh在建產能將于未來兩年陸續投產。
2022年寧德時代電池產量325GWh,同比增長100.2%,電池銷量289GWh,同比增長116.6%,庫存量70GWh,同比增長75.2%。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寧德時代在國內的電池裝車量為142GWh;SNEResearch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寧德時代在全球的動力電池裝車量為191.6GWh。
2022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的電池裝車量占比高達89%,乘用車企業也已成為寧德時代的核心客戶。
根據上險量統計,2022年寧德時代電池裝車量前五名的新能源乘用車企業是特斯拉、吉利汽車、蔚來、廣汽乘用車、一汽大眾,五家企業合計電池裝車量為56GWh,占比42.8%。
寧德時代年報公布的全五大客戶中,第一名客戶銷售額380.7億元,第二名客戶銷售額265.1億元,第三名客戶銷售額255.3億元,第四名客戶銷售額138.8億元,第五名客戶銷售額120.9億元。前五名客戶合計銷售額為1160.8億元,占年度銷售總額比例共計為35.3%。
營收跨越3000億元
寧德時代營業收入在2022年實現大幅跨越,從2021年的1303.56億元增長152.7%,達到3285.9億元,跨越3000億大關。這也得益于新能源汽車銷量爆發式增長。
從盈利方面看,其全年歸母凈利潤為307.3億元,同比增長92.9%。而在2021年,該數字為159.31億元。
細分來看,在動力電池業務方面,寧德時代去年營收達到2365.93億元,同比增幅達到158.6%,這一業務收入占整體營收達到了72%,較去年同期增長1.81個百分點。
儲能電池系統是寧德時代第二大業務,去年營收449.8億元,同比增長230.2%,是寧德時代2022年增速最快的業務板塊,儲能電池系統的營收占比也從2021年的10.5%增長到13.7%。
電池材料及回收業務、電池礦產資源業務和其他業務營收也有較為明顯的增長,不過這幾項業務占總營收的比重都有所降低。
營業收入雖然大幅增長,但2022年寧德時代各項業務的毛利率都有所下降。
寧德時代2022年毛利率為20.25%,較2021年的26.28%下滑超過6個百分點,不過較去年年中的18.68%有所回升。
2022年動力電池核心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寧德時代公布的電池直接材料占營業成本比重為87.9%,相較于2021年增加了3.9%。
動力電池系統業務毛利率為17.2%,比2021年下降了4.8%。儲能電池系統業務毛利率17%,同比下降11.5%。去年年中,寧德時代儲能業務毛利率一度降至6.43%,但從2022年全年來看,毛利率已有明顯回升跡象。
2.2022年國內HEV乘用車電池裝機量TOP10
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通過發布的《中國HEV&48V節能乘用車月度銷量數據庫》統計顯示,2022年國內HEV節能乘用車銷量合計約為78萬輛,同比增長33%。
其中,我國自主品牌HEV節能乘用車銷售8.6萬輛,同比增長超22倍,份額占比11.1%,較去年同期提升10.4個百分點,銷量主要來自廣汽、長城、吉利、東風、上汽通用五菱、一汽、上汽。
2022年國內HEV節能乘用車相應配套的電池裝機量約為1.14GWh,同比增長45%。其中,欣旺達在其客戶東風日產、吉利、上汽通用五菱、廣汽混動車型配套數量攀升帶動下,電池裝機量達到87MWh,較去年同期增幅高達近54倍,位列排名第三位。
3.總投資100億元,國電投旗下國氫科技氫能氫燃料電池項目即將開工
近日,濟南市生態環境局發布《黃河流域氫能產業基地崔寨產業園一期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公示,項目建設方濟南綠動氫能科技有限公司。
濟南綠動氫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濟南綠動”)是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簡稱“國氫科技”)的全資子公司,是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簡稱“國家電投”)的三級單位,是國家電投黃河流域氫能產業基地的建設主體,于2021年12月注冊成立,注冊資本1億元,位于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按照國氫科技及國家電投總體戰略布局,濟南綠動重點開展固定式供能燃料電池、空冷燃料電池產品及關鍵技術研發,建設固定式供能燃料電池、空冷燃料電池、車用燃料電池裝備制造基地,在交通運輸、分布式發電、氫進萬家、工業用氫等領域開展多場景應用,全面推進黃河流域氫能產業基地建設。
濟南黃河流域氫能產業基地項目是國家電投集團布局的五大氫能產業基地之一,項目重點開展供能燃料電池、空冷燃料電池及關鍵技術研發,建設燃料電池裝備制造基地,開展供能燃料電池、空冷燃料電池、車用燃料電池及關鍵零部件生產制造,推動氫能在交通、供能、工業等各領域規模應用,推進形成氫能產業生態。
黃河流域氫能產業基地崔寨產業園一期項目位于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崔寨片區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管理委員會于2022年2月設立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智能制造產業園區,園區采取“一區多園”的形式,共包括5個片區,本項目所在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為5個片區之一。2022年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管委會委托濟南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規劃(2021-2035年)》,總規劃面積438.56公頃(合6578.4畝),產業定位為:新能源產業(主要是氫能源相關產業)和新材料產業(主要是光電信息材料制造產業)。
根據文件,該項目總投資達100億元一期投資40億元,在2022年3月15日開工。該項目將開展燃料電池及關鍵材料研發,打造國家級氫能創新平臺,建設燃料電池裝備制造基地,推進氫能在交通、供能等領域全面應用。
黃河流域氫能產業基地崔寨產業園一期項目,本期主要生產的燃料電池系列產品,主要包括(1)0.5萬臺/a車用燃料電池電堆、0.5萬臺/a車用燃料電池系統;(2)0.1萬臺/a固定式供能燃料電池電堆配套產能的石墨雙極板;(3)固定式供能燃料電池發電裝置裝配調試區。另外,本項目擬利用廠區內丙類廠房安裝光伏發電裝置,本期光伏發電183.95萬kWh/a。
四、復合材料行業
1.豐田合成推出儲氫量為乘用車氣瓶8倍的大型高壓儲氫瓶
3月3日,根據豐田合成株式會社(Toyoda Gosei Co., Ltd.)公司官網發布的消息,該公司已經成功推出了一款大型高壓儲氫瓶。預計對于這些大型儲氫瓶的需求將會增加,主要用于以氫氣為動力的燃料電池卡車。
開發的卡車用大容量儲氫瓶
這款新的儲氫瓶可用于大眾市場上的輕型燃料電池電動卡車,該卡車由日本商業伙伴技術公司(CJPT)推向市場。CJPT公司成立于2021年4月,是一家商用車輛CASE技術和服務的公司。該公司得到了豐田汽車公司、五十鈴汽車有限公司等支持。
豐田合成公司的高壓儲氫瓶
這些新開發的大型儲氫瓶中的氫氣含量大約是豐田合成公司為豐田Mirai(第二代車型)生產的乘用車燃料電池儲氫瓶的8倍,后者安裝在該車型的后部。在開發更大的儲氫瓶時,豐田合成采用了該公司和豐田汽車在Mirai的儲氫瓶中改進的高效儲氫技術。
在新儲瓶開發時,對儲氫瓶壁的三層之一的碳纖維增強塑料層(耐高壓層)所用材料、生產方法和其他因素進行了改進。結果,在保持耐壓強度的情況下,通過減小壁厚,增加內部體積,將儲氫效率(儲氫質量與儲氫質量的比率)提高了10%左右。
2.寶馬推出的氫能汽車開始路試,每輛車使用了兩個70MPa碳纖維儲罐
近日,德國寶馬正式對外展示了即將于年內投入服務的BMW iX5 Hydrogen氫能汽車,首批近100輛的車隊將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演示和試驗,據悉該車隊有望在年內來華展示。該車型是在現有BMW X5基礎上開發的BMW iX5 Hydrogen氫能汽車。
BMW iX5 Hydrogen氫能汽車采用了寶馬公司的氫燃料電池技術,汽車內部包括兩個70MPa碳纖維增強塑料(CFRP)儲氫罐。兩個CFRP儲罐可容納近6公斤氫氣,足以讓BMW iX5 Hydrogen在WLTP循環中行駛504公里(313英里)。
該款汽車的燃料電池由其位于慕尼黑的內部氫氣能力中心制造,被認為是BMW iX5 Hydrogen的核心部件之一,可產生125千瓦/170馬力的高連續輸出。除了內燃機上的技術等同功能,如增壓空氣冷卻器、空氣過濾器、控制單元和傳感器外,寶馬集團還為其新的燃料電池系統開發了特殊的氫氣組件。例如,這些包括帶渦輪的高速壓縮機和高壓冷卻劑泵。該車型單個燃料電池來自豐田汽車公司,寶馬自2013年以來一直與豐田汽車公司合作開發燃料電池驅動系統。
今年寶馬將推出不到100輛iX5 Hydrogen,而生產過程則需要將iX5 Hydrogen從它的誕生地南卡羅來納州斯帕坦堡運送到慕尼黑的寶馬研究與創新中心。在那里,它們安裝了一個新的地板,以容納iX5位于中央通道和后座下方的兩個圓柱形碳纖維氫氣罐。與電動車不同,在安特衛普附近的一個氫站重新加注iX5只需幾分鐘。
除了更容易加注氫氣以外,iX5還顯示出了FCV相對于電動車的其他優勢。首先,燃料電池汽車FCV往往更輕,主要是因為它們只需要一個尺寸適中的電池;寶馬表示,iX5的整備質量與X5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相似,經測的一輛車重為5627磅。
FCV的另一個好處是,燃料電池的性能在極端溫度下也更穩定,尤其是在寒冷的環境中。雖然在燃料電池內部水排放凍結確實是一個問題,但寶馬表示iX5通過使用壓縮空氣將殘余水從電池中排出并排入排水回路來克服這一問題。
3.復合材料技術領域首個由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頒布
近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正式頒布了ISO 23930:2023《纖維增強塑料復合材料——拉擠型材全截面壓縮試驗方法》,這部標準由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馮鵬教授提案并擔任項目負責人,是復合材料技術領域首項由我國提案并主導制訂的國際標準項目。
復合材料拉擠型材(簡稱“FRP拉擠型材”),是重要的高端裝備與戰略保障基礎材料,廣泛應用于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運輸、化工環保、體育健康等行業,具有輕質、高強、耐腐蝕等優點,是結構輕量化的首選材料,也是極端服役環境中不可替代的關鍵材料。
我國是FRP拉擠型材生產、出口和使用的大國。據中國復合材料工業協會統計,2021年我國復合材料拉擠制品產量超過160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約60%;近兩年,在新能源行業的帶動下,FRP拉擠型材產能實現連續兩年翻番。
FRP拉擠型材具有各向異性和非均勻性的特征,纖維和樹脂在截面中的分布并不均勻,加上微孔隙、微裂縫等初始缺陷的影響,會使截面中各部分材料的力學性能存在差異,特別是在轉角和交角處,其實際強度遠低于板件強度。因此,現有基于局部取樣的材性測試結果很難準確反映其整體截面的承載能力。
針對此問題,馮鵬教授團隊基于多年研究積累和工程實踐經驗,提出了全截面壓縮試驗方法,通過短試件全截面軸心受壓承載試驗,用在合理的破壞模式下獲得的承載力評價FRP拉擠型材的整體力學性能,并于2015年編制了GB/T 31539-2015《結構用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拉擠型材》國家標準,其中首次采用了“全截面壓縮試驗”這一原創方法評價FRP拉擠型材的整體性能,彌補了傳統局部取樣無法反映產品整體性能的技術缺陷。
拉擠工藝示意圖
典型FRP拉擠型材產品
工程結構中的FRP拉擠型材
2018年9月經全國纖維增強塑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39)提議,由ISO/TC61/SC13國內對口單位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報請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同意,清華大學向國際標準化組織/增強纖維和復合材料技術委員會(ISO/TC61/SC13)正式提出申請:建議將全截面壓縮試驗作為評價FRP拉擠型材整體力學性能的標準試驗方法予以立項。
基于扎實的研究數據和積極的溝通宣傳,該提案獲得了德國、法國、意大利、瑞士、捷克、韓國、日本、印度等國代表的支持,投票通過由中國牽頭制定標準ISO 23930《纖維增強塑料復合材料——拉擠型材全截面壓縮試驗方法》。此后,我國專家代表組織各國同行進行驗證,經過多輪討論修改,歷時4年,完成了該標準的編制,于2023年2月正式發布。
該標準采納了中國國家標準《結構用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拉擠型材》(GB/T 31539-2015)附錄B中的試驗方法,并參照其編寫,首次建立了評價FRP拉擠型材整體力學性能的國際標準方法,對規范產品質量、促進工程應用具有重要意義,為我國FRP拉擠型材產品國際競爭力提升、搶占國際市場制高點、維護我國企業利益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這項標準也標志著中國正成為該領域的引領者。
4.航空市場復蘇、壓力容器銷售擴大,助力全球復合材料龍頭日本東麗2022前三季度碳纖維復材業務持續增長
近日,日本東麗公司公布了2022年財年(2022年4月1日—2023年3月31日)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前三季度(前9個月)合并經營業績,2022財年前三季度東麗公司總銷售達到19018億日元,與2021年同期16468億日元相比增長了15.5%;但核心營業收入、營業收入以及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利潤均呈一定幅度的下降。
但在碳纖維復合材料業務板塊上,由于航空航天持續復蘇對碳纖維需求增長,而且工業應用壓力容器的銷售有所擴大,因此與上年同期相比,整個碳纖維復合材料部門的收入達到2112億日元,同比增長了37.9%,其增長幅度也為公司所有業務板塊之首。
(1)前三季度綜合業績概述
2022財年前三季度,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在這種情況下,東麗集團自2020年5月以來一直在實施其新的中期管理計劃“AP-G 2022項目”,旨在通過在增長業務領域進行全球擴張、增強競爭力和加強管理基礎等基本戰略,實現穩健、可持續的增長。在2022財年前三季度,原材料和燃料價格波動與價格傳遞之間的時滯以及供應鏈中的庫存調整影響了收入和支出。因此,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9個月的合并收入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5.5%,達到19018億日元,而核心營業收入下降24.1%,達到804億日元,營業收入下降4.3%至987億日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利潤下降16.5%至746億日元。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由于日元貶值,東麗集團的資產和負債受到海外子公司折算日元金額增加的影響,總資產為32646億日元,比上一財年末增加2207億日元,主要原因是貿易和其他應收款及庫存增加。負債總額比上一財年末增加1053億日元,達到16495億日元,主要原因是債券和借款增加。
(2)碳纖維復合材料業務板塊分析
由于航空航天應用對碳纖維復合材料需求呈現復蘇趨勢,工業應用壓力容器的銷售有所擴大,對公司碳纖維業務帶來了積極影響。此外,該部門還將原材料和燃料價格上漲轉嫁至銷售價格。因此,與上年同期相比,整個碳纖維復合材料部門的收入達到2112億日元,同比增長了37.9%。從下表中可以看出,在公司所有業務范圍內,碳纖維復合材料板塊增幅最高。
此外,在核心營業收入上,碳纖維復合材料部門核心營業收入達到118億日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37億日元。
(3)年度業績預測
由于原材料和燃料價格持續維持在較高水平、勞動力短缺導致的物價上漲壓力增大,加上以美國和歐洲為中心的利率上調,預計全球經濟的停滯感將持續。
在這種情況下,東麗集團將根據中期管理計劃“項目AP-G 2022”中期管理計劃下的基本戰略,并在預期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開展業務運營。對于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財年,東麗考慮到前9個月的經營業績和商業環境,修訂了全年的綜合預測,預計收入由此前的26000億日元下調至25100億日元,核心營業收入由13000億日元下調至1000億日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利潤由950億日元下調至720億日元。
五、衛星通信行業
1.我國首顆超百G容量的Ka頻段高通量衛星成功定點
(1)成功定點,我國衛星互聯邁入新時代
近日,中國首顆超百G容量的Ka頻段高通量衛星——中星26號衛星成功定點。這顆衛星將全面開啟我國衛星互聯網服務新時代。
中國衛通中星26號衛星工程系統總設計師姚發海介紹,衛星在軌投入運行后,將與中星16號、中星19號組成Ka頻段高通量衛星應用系統網絡,可為滿足國內中資企業“走出去”互聯網需求提供有效的通信技術手段,可廣泛應用于機載、船載、陸地移動工具等互聯網服務,以及應急、專網、電信普遍服務、泛在物聯等業務,同時可為國家建立“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提供有力支撐。
“3顆高通量衛星組網的概念,是指單一衛星的網絡服務能力相互統籌、相互融合。我們將通過中國衛通打造的全新高通量衛星地面應用平臺,對不同軌道位置、不同服務目標區域的衛星進行資源接續融合,整合統籌,形成一張覆蓋面更大、能力更強的高通量衛星應用網絡,為用戶提供所需的全程全網服務。”姚發海說。
這張應用網組成后,3顆高通量衛星寬帶互聯網業務相通,分工各有側重。這張網在應急、航空、航海、能源、林草、交通、地質、環境、電信普遍服務等行業均可以提供專業的場景化服務。
(2)中星26的基本情況
中星26號衛星是我國首顆超百Gbps容量的高通量衛星,是國內衛星互聯網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交付后,將由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衛通負責運營管理,是衛通的第17位新成員。該衛星采用了我國自主研發的東方紅四號增強型衛星公用平臺(DFH-4E),配備了50路轉發器、1000多臺單機、2000多個波導子組件,擁有94個用戶波束和11個信關波束。
衛星工作在地球同步軌道(GEO,高地球軌道),使用Ka頻段,單星容量超過100Gbps,能同時滿足百萬個用戶終端使用,提供上行最大可達200Mbps,下行最大可達450Mbps的通信能力。簡單來說,它是我國目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技術最復雜的民商用通信衛星。
中星26并不是國內的第一顆高通量衛星。第一顆是2017年4月12日發射的中星16。中星16采用Ka頻段,總容量達20Gbps。2020年7月9日,我們成功發射了“亞太6D”,這是中國首顆Ku頻段高通量寬帶衛星,通信總容量達到50Gbps,單波束容量可達1Gbps以上。亞太6D是亞太衛星系列,亞太衛星是H股上市公司,股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衛通2019年上市后,亞太衛星是它的控股子公司。
2022年11月5日,我國還成功發射了中星19,采用增強型東方紅四號衛星平臺,覆蓋C、Ka等多頻段通信。中星16、中星19,加上這次的中星26,一共就是3顆Ka衛星。覆蓋范圍如下:
三顆衛星的覆蓋范圍
中星16號(綠色范圍)主要覆蓋了我國人口密集地區及東南沿海大部地區。
中星19號(藍色范圍)主要覆蓋中美航線,服務航空互聯網。
中星26號(紅色范圍)主要覆蓋中國全境及周邊地區和水域、東亞、東南亞、南亞部分地區、太亞洋和印度洋部分區域等。
按照中國衛通提供的信息,中星16、中星19、中星26,將共同為我國及“一帶一路”沿線,航空、航海、應急、能源、林草等行業及普遍服務用戶,提供高速的互聯網接入服務。投入運營后的中星26,重點服務于航空機載寬帶、船載應用、應急通信等領域。
(3)中星26號,在國際上處于什么水平?
2005年8月11日發射的泰國Thaicom 4(又名IPSTAR)通信衛星,號稱是世界上第一顆高通量衛星。這顆衛星由美國勞拉公司研制,重約6.5噸,功率14千瓦,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商業通信衛星,大到必須要由一枚法國阿麗亞娜5型火箭才能將它送入軌道。Thaicom 4衛星的總帶寬高達45Gbps,可為用戶提供上行鏈接速度4Mbps,下行速度2Mbps的數據服務。
目前,國際上將高通量衛星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然后,根據容量大小和靈活性,將高通量衛星劃分為四代:
國際上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Viasat公司的Viasat-1、Viasat-2,還有休斯網絡公司的Jupiter-1和Jupiter-2。今年,Viasat-3將會發射。這個衛星比較猛,單星容量將超過500Gbps,甚至可達到Tbps級別。
中星26號的服務水平,相當于第二代高通量衛星。中星16、中星19和亞太6D,更是只屬于第一代。顯而易見,我們和國際最先進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據悉,中國衛通正在積極開展我國第三代高通量衛星的論證,衛星容量超過300Gbps。
(4)普通手機可以使用中星26號進行通信嗎?
中星26號能夠支持使用最小便攜式終端、機載終端、船載終端等。普通手機無法與其進行通信,也無法使用其服務。一般來說,就是機載/船載終端與其通信,然后再將信號轉換為Wi-Fi等,給用戶使用。總之,中星26號的成功定點,標志著我們進入了衛星互聯網的全新階段。
專用的衛星通信終端
2.我國超低軌衛星星座首發星9月具備發射條件
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召開前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以下簡稱二院)院長宋曉明透露,二院正在規劃超低軌衛星星座建設,目前正在開展首發星研制,預計9月具備發射條件。
據悉,首發星成功入軌后,將對超低軌道飛行技術、高分辨率對地成像技術、星載智能處理、信息直達用戶終端等關鍵技術進行演示驗證和應用示范。超低軌道通常指150公里至300公里高度的軌道。相較于傳統軌道,超低軌飛行可有效降低衛星研制和發射成本、提升信息獲取和傳輸效率,適用于衛星批量化生產和高密度發射。以遙感應用為例,在達到同等分辨率性能前提下,超低軌衛星可實現重量、成本大幅下降。
“十四五”期間,我國提出打造全球覆蓋、高效運行的遙感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宋曉明表示,面對更高分辨率、更短重訪周期和更快傳輸速度等迫切需求,二院充分發揮自身在小衛星、低軌通信、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基于超低軌道開展超低軌衛星星座建設,力求以較低成本實現匹敵傳統軌道衛星系統的探測性能,以充足的衛星數量獲取超過傳統軌道的時間響應性能,以衛星快速批量化制造與發射能力支撐星座建設和應用效能,打造以多快好省為特色的超低軌空間基礎設施,孵化衛星信息直接服務大眾的新型產業生態。
3.受益6G最重要技術,衛星通信相關股票表現亮眼
手機芯片巨頭高通周一在MWC 2023大會上宣布了其在衛星通信上的最新進展,榮耀、OPPO、vivo和小米等中國國產手機將成為首批受到高通衛星技術——Snapdragon Satellite支持的品牌,而這也可能代表著衛星通信在智能手機領域的大范圍應用。
與此同時,三星也不甘示弱,在上周表示其自制衛星通信系統已經研發完畢,將被納入其Exynos芯片中,有望在不遠的將來面世。而早在去年,華為和蘋果就已爭先恐后地完成了一場衛星通信走向民用的預演——華為Mate50通過北斗短報文技術實現衛星通信功能;iPhone14全系列新增衛星通信功能。
二級市場表現看,擁有14顆在軌衛星的國內衛星通信服務龍頭中國衛通股價表現亮眼,本周累計最大漲幅近30%。
業內人士表示,高通在今年初與銥星通信公司達成協議,還開發了全球首個雙向衛星通信的解決方案并內置于驍龍8 Gen2移動平臺,預計今年下半年支持衛星通信的新機型將密集上市。作為6G時代最重要的潛在技術,行業普遍認為,2023年到2024年衛星通信或將成為旗艦手機標配。
申萬宏源韓強等在3月2日研報中指出,衛星通信行業發展處于“0-1”的快速發展期,且低軌衛星規模數量大,隨著衛星互聯網建設加速以及下游應用場景的拓展,預計我國通信衛星產業鏈將進入高景氣周期。
通信衛星產業鏈主要可分為三大環節:上游的衛星制造、衛星發射、地面設備;中游的衛星運營及服務;為下游業務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持,涉及眾多領域業務,主要包括大眾消費通信服務、衛星固定通信服務和衛星移動通信服務等。
在衛星制造元器件領域,相控陣T/R芯片主要由鋮昌科技、中電科13所及55所提供,SoC/FPGA等數字處理芯片主要由歐比特、復旦微電和部分科研院所提供。衛星的制造生產則被中國航天、中國衛星、中國空間、上海航天等少數企業所壟斷。
在衛星發射領域,衛星發射主要由中國空間、上海航天、中國衛星等企業壟斷。目前,中國衛星發射主要圍繞導航和遙感領域,通信衛星數量相對偏少。
在通信衛星地面設備領域,中國參與者數量可觀,主要集中在天線、移動終端、地面接收站等產品研制和系統軟件集成等領域,典型企業包括中國衛星、海格通信、華訊方舟等。
國泰君安王彥龍研報中預計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間,我國的衛星互聯網產業鏈有望得到長足發展,衛星通信板塊及上游潛在衛星通信部件供應商有望迎來催化,推薦標的光庫科技,光迅科技,受益標的為中國衛星、中國衛通等。
六、金融資本市場
1.退出期臨近,引導基金考核潮到來
近日,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上海市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2021年績效評價分數排名表》。這一次,相關部門對上海市32家市、區兩級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進行評分。不止上海,深圳、蘇州等地同樣已經在完善引導基金相關激勵與約束機制,實施績效評價體系。從2016年前后開始,各地政府引導基金爆發式設立,數量及募集規模同步達歷年峰值。如今七年過去,大多政府引導基金陸續進入退出期。經歷一個完整周期后,大家開始檢閱成績。
(1)上海打響引導基金又一槍
據了解,本次上海市發改委發布的《績效評價分數排名表》是由國家發改委圍繞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在“財政引導社會資本情況、支持創業企業發展情況、支持國家或區域重點產業情況、支持區域重點項目情況”等方面的情況綜合確定。
在參與評分的32家政府引導基金中,國投(上海)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企業(有限合伙)(簡稱“國投重大專項基金”)排名第一。該基金成立于2016年,由科技部與國投集團聯合上海市、中國人壽、興業銀行、郵儲銀行、中國太保等共同發起設立,是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出資參與設立的子基金,規模為100億。
成立以來,國投重大專項基金重點投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創新項目,迄今已經支持了中微半導體、拓荊科技、寒武紀、奇安信、科德數控、榮昌生物、百奧賽圖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型企業。目前,國投重大專項基金已經完成投資期任務。
此外,上海崧源投資有限公司和上海青浦發展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五。信息顯示,這兩支基金分別屬于青浦區青發創投基金二期、一期,當前已基本完成投資,累計為青浦區導入市場化基金近400億元,投資、引入區內重點企業24家,撬動社會資本近200億元。
上海市楊浦區風險投資引導基金、嘉定區創業投資天使引導基金在本次績效考核中獲得95分以上。實際上,對政府引導基金定期進行考核已經成為上海當地政府工作重中之重。通過系統、連續的評價,進一步激發投資活力,引導新興產業發展。
(2)政府引導基金掀起績效考核大幕,并非個例。
早在去年3月,作為深圳市政府引導基金受托管理機構,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公示了對引導基金參股的市場化子基金進行2020年度運營情況績效考核評價的結果,轟動一時。其中,由IDG資本、東方富海、深創投、同創偉業等知名投資機構管理的基金均位列其中。
還有蘇州。2021年8月,蘇州工業園區創投引導基金管理中心對2020-2021年度園區創投引導基金參股子基金的評價予以公布,這是國內首家政府引導基金公開發布參股子基金評級結果,對國內其他地區引導基金規范化管理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可以預見,規范、完善績效評價體系將在國內引導基金行業逐步常態化。
(3)政府引導基金遍地開花退出難
時至今日,政府引導基金已經成為中國創投領域最活躍的出資力量。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我國累計設立2107支政府引導基金,目標規模越12.84萬億元人民幣,已認繳規模約6.51萬億元人民幣。其中2022年新設立的政府引導基金共120支,規模龐大。
2023年,全國各地引導基金依舊遍地開花,各地百億千億級母基金接踵而來。印象深刻的是2022年底,深圳官宣了總規模千億級別的“20+8”產業基金群,今年1月,安徽省打響了2023年千億引導基金第一槍,提出設立總規模不低于2000億元的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隨后,西安市也提出將建立總規模不低于1000億元的重點產業鏈基金集群。
還有廣州2000億母基金官宣落地——包括1500億元的廣州產業投資母基金,重點投資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新能源、生物醫藥與健康、先進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消費等重要產業領域,與鏈主企業、產業龍頭、頭部機構合作構建超6000億的產業基金集群。以及500億元廣州創新投資母基金,致力于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創新。至此,政府引導基金進入超級產業基金時代。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發展至今,中國政府引導基金行業也不過數年歷史。經歷了膨脹發展階段,我國引導基金行業來到存量時代。隨著一批早期設立的政府引導基金進入退出期,退出難的問題,開始被擺到臺面上。
現實情況是,當前絕大多數GP退出過度依賴IPO,很難完全覆蓋引導基金的退出需求。清科研究中心報告顯示,2022年處于退出期和延期的基金規模分別為12.97萬億和1.7萬億,處于退出期和延期的基金今年持續增長。
于引導基金而言,一邊是退出業績不佳,DPI普遍不足1;另一邊是大量基金到期未退出,拿不出錢繼續投資。如何處理如此巨量的引導基金?也許,績效考核是邁出的第一步。
2.清科研究中心《2023年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地圖》正式發布
近年來清潔能源發電是市場投資機構關注度較高的板塊之一,獲投企業集中在光伏、風電、氫能等領域,上市定增和戰略投資案例較多。
近日,清科創業旗下(01945.HK)清科研究中心發布《2023年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地圖》。報告對全國新能源產業重點政策及規模、投融資動態等進行梳理,聚焦光伏、風電、氫能等重點領域,研究總結其變化趨勢、發展特點、聚集分布情況等。繼而透視國家能源戰略下的區域差異化布局,探究各省市在新能源產業發展中的重點目標和個性路線。
在國家生態戰略引領下,近期多省市陸續設立百億級新能源相關領域基金,加大對新能源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綠色債券、綠色基金規模快速擴張。
根據清科創業旗下私募通MAX數據,近年來清潔能源發電是市場投資機構關注度較高的板塊之一,獲投企業集中在光伏、風電、氫能等領域,上市定增和戰略投資案例較多。
(1)光伏:雙碳戰略疊加新一輪強需求周期,光伏裝機量持續增長
國家圍繞光伏技術發展、建設方向、產能消化以及補貼等出臺支持和規范性文件,加快建立智能光伏產業生態,加強多晶硅項目儲備及下游產能釋放。目前,我國已基本實現光伏全產業鏈國產化,多晶硅料、硅片、光伏電池片、光伏組件等的全球產量占比均超70%。
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華東、西北、華北等地光伏開發集中。2022年,河北省取代山東省,成為全年累計新增裝機規模首位,山東省次之,第三名河南省位置保持不變。從光伏產業鏈企業分布看,廣東和江蘇高度集聚,其次是山東、浙江、四川等地;光伏產業園區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青海等地。
根據清科創業旗下私募通MAX數據,近年來清潔能源發電領域投資以光伏為主,其中光伏電池組件、光伏電站建設運營等細分領域活躍度較高。
(2)風電:風電技術創新和裝備研發加速,海上風電迎來發展
中國風電新增裝機量連續四年居于全球首位。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至2022年底,全國風電裝機容量約3.7億千瓦,同比增長11.2%。國內風電企業在風機功率等級、葉片長度和新材料應用等方面屢破紀錄。
陸上風電向海上風電建設轉移趨勢明顯,2021年中國占全球海上風電新增并網量的80%,主要分布在江蘇、福建、廣東等東部沿海地區。自2022年起我國海上風電項目不再納入中央財政補貼范疇,海上風電開發進入地方補貼接力時期。《“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重點建設山東半島、長三角、閩南、粵東和北部灣五大海上風電基地。根據清科創業旗下私募通MAX數據,近年來風電領域投資集中在風電整機制造、風電站建設運營等企業。
(3)氫能:多省市出臺氫能專項政策,推動氫能產業鏈投資升溫
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氫能上升至國家能源戰略地位;鼓勵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按照市場化原則支持氫能創新型企業。
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2021年我國氫氣產量3300萬噸,居世界第一。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氫能產業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環渤海、川渝鄂等區域初步形成“集群化”發展態勢,“3+2”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格局加速推進。根據清科創業旗下私募通MAX數據,近年來氫能領域獲投標的主要為氫燃料電池、氫燃料汽車、加氫站相關企業。
3.唐興資本成功完成二期基金融資,為陜西民營GP管理規模之最
近日,宮蒲玲的唐興資本完成二期基金——“唐興中小科技企業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的募資工作,規模達20億元。值得關注的是,這是陜西民營GP中“單支管理規模最大”的科創型基金,而且吸引了“6億元的社會資金”。
(1)紀錄:單支最大管理規模
“唐興中小”在2022年7月已經曝光。當時100億級的西安創新基金正式開閘,11支首筆子基金中,“唐興中小”規模即達20億元,在一眾入圍者中規模第1。
面對這項紀錄,首先要肯定中省市引導基金對民營GP的巨大支持,因為在宮蒲玲的創業史上,2021年12月的“拐點”非常有象征意義。
時年科技部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正式完成對唐興科創2.5億元的出資,打破了科技部科技成果轉化基金“0入陜”的紀錄。曾在采訪中宮蒲玲就非常懇切的表示:非常感謝省財政廳、市財政局和市科技局,陜財投和西投控股的出資“本身就是對民營GP最關鍵的背書”。
當時她所言的“背書”,就是陜西省政府投資引導基金(陜財投)及西安產業投資基金(西投控股),分別出資1億元和9000萬元,最終唐興科創以首度融合“中省市引導基金及民營LP”為特點,規模達到10億元規模,成為宮蒲玲躋身本土一線GP的關鍵拐點。
▲圖:最右側為宮蒲玲
而到了2022年的“唐興中小”,省市區的協力更為明顯。在“唐興中小”的出資結構中,省引導基金(陜財投)出資4億元,西安市創新基金(西安財金)出資6億元,西咸戰興基金(西咸金控)出資4億元,合計占到總規模的70%。在這里有一個非常得要的信號:那就是陜西的“多層級母基金群體”對本土民營GP非常友好!
以出資最多的西安財金為例,統計發現在首批11支子基金中,8家是西安本土GP。在所有10家機構中,除西高投、陜投集團之外,均是民營主體。
以持續加注的陜財投為例,在其2022年第二批子基金(6)中,7家GP中,西安敦成、中科創星及瑞鵬資產等本土民營GP占了3家。以首度出現的西咸金控為例,其管理的戰興基金亦曾先后選擇了天泓創投、中科創星等本土民營GP。
面對這些統計信息,可以得出:在本土母基金扮演“投資型政府”的探索中,本土民營GP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歷史機遇,值得分外珍惜。
(2)可貴:社會資本產業資本共計30%
除去中省市區的“政府資金”,關注“二期”很大的原因是,唐興資本長期以來得到了社會資金的持續青睞,顯示出對市場化資金的強大吸引力。
公開信息是,唐興資本2019年9月9日第一支產品(即“唐興創科”)首期5億元到位資金中,“全部來自于社會資金”。在募資難的背景下,這個事實或許也能證明:想獲得政府認可,首先要獲得市場認可。幸運的是,現在的唐興資本已經進入了“正循環”,在“唐興中小”的出資序列表中,社會資本一共出資5.3億元,其中既有上一支基金基石出資人“繼續跟投”,也有的出資人完全是“新晉者”。
在二期中還有一個身影非常重要,預示著“陜西GP聲譽正在超越地理限制”,日益獲得南方資本的青睞。即本次出資7000萬元的珠海“興格資本”,其與上述社會資本共計6億元,占到總基金的30%。繼續深挖的話“興格資本”的最終實控人是——珠海格力集團。
自2019年格力電器(000651)完成私有化之后,格力集團已轉型為珠海“首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因此“興格資本”(注冊資本60億元)與“格力金投”(注冊資本70億元)事實上是格力集團的產業投資主體,其投資邏輯是“產業第一、制造業優先”,截至2021年底,格力集團已累計出資超310億元,投資于34家珠海本地企業,并以投行思維的方式為珠海引入2家上市公司及40個重大產業項目。
鑒于如此背景,格力集團這種產業資本出手西安創投,有兩個信號格外值得關注,核心是南方城市普遍希望借西安科研優勢獲得轉型,并從投資本身中獲取收益。
(3)核心:擁抱“產業新勢力”
唐興資本為什么能拿到政府和市場“兩張門票”,核心其實很簡單:所有人都看到了中國產業升級的急迫性,而宮蒲玲,始終在圍繞這個群體展開投資。從過往看,宮蒲玲曾主導的“硬科技”案例非常多,如炬光科技7385萬元、美暢股份6100萬元、諾瓦星云7000萬元,鉑力特則以1億元投資成為其從業史上“最重一投”。從“唐興科創”這支一期基金上看,先后投資了斯瑞新材、成立航空、西部新鋯、國科環宇、興航航空、麥科奧特、國氫科技等一批“硬科技”企業,其中斯瑞新材、華如科技、佰維存儲已經成功IPO。
結合如上信息,唐興資本拿到“兩張門票”就順理成章:深耕電子信息、先進制造、醫療健康、軍民融合,完全符合中省市政府對戰興產業的引導需求。而這些企業跑得都不錯,如炬光科技2022年歸母凈利潤增加77.09%-91.85%,斯瑞新材2022年歸母凈利潤增長42.61%,鉑力特則更兇猛,2022年歸母凈利潤增長212.63%!基于這樣的經驗,我們判斷:“唐興中小”這支二期基金,依然會堅定地“擁抱產業新勢力
編輯:馮征昊(半導體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閆晨曦(復合材料、衛星通信、金融資本) 校對:王延韜 審核:侯曉鵬 閆晨曦(復合材料、衛星通信、金融資本)
(以上資訊主要來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陽能光伏、 今日半導體、半導體行業觀察、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人、樂晴智庫、未來智庫、索比光伏網、集邦新能源網、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高工鋰電、西安金融棒棒糖、復材網 、大國之材、新材料在線、衛星界、國際電子商情、中國國際復合材料展覽會、玻纖復材、衛星與網絡、全球一點通、硅谷網、清科研究、中國衛通、衛星與應用、中科創星、碳纖維生產技術、中國衛通、碳纖維研習社、實戰財經 、金融深度、華商韜略、戰略前沿技術、 投融界、 投資界、 中國汽車報、證券時報網、36氪、東方財富、中國證券報、新經濟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興產業投資聯盟、股權投資論壇、Wind資訊、搏實資本、中歐資本、國企混改研究院、機遇西安、米度資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