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刻蝕龍頭北方華創首季凈利增兩倍,半導體設備廠商業績批量兌現
4月13日,市值超過1500億元的刻蝕設備巨頭北方華創交出一份亮眼的一季報。數據顯示,該公司預計今年首季實現營收在36億元-40億元之間,這一營收規模也僅次于去年三四季度。此外,北方華創首季歸母凈利潤為5.6億元–6.2億元,同比增長達171.24%-200.30%。
在下游晶圓廠資本開支不減的預期下,北方華創一季報對于全年業績有著指導意義。在業內看來,北方華創在去年整體高增長的基礎上,今年首季度仍處于全力加速狀態,也印證了半導體設備環節的國產替代仍處于相對早期階段。
全年高增長預期有望延續
北方華創一季報顯示,該公司當期實現營收為36億元-4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8.56%-87.29%。在北方華創過往一季報中,這一營收規模為其史上最高。即便相較于去年上半年的營收54.44億元,也并不遙遠。
而且,今年首季度營收有望成為史上第三高的單季營收,僅次于去年三、四季度的45.68億元和46.76億元。而這一數字發生在第一季度也實屬難得。
另外,北方華創預計一季度歸母凈利潤為5.6億元–6.2億元,同比增長幅度達到171.24%-200.30%。北方華創方面稱,公司半導體設備的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電子元器件業務發展穩定,使公司營業總收入及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
回看北方華創過往財報,不難發現,其近年來營收和凈利潤規模已經出現逐年大幅增長趨勢。自2020年至2022年,該公司營收分別為60.56億元、96.83億元和146.88億元,每年增幅均在50%以上。而這三年歸母凈利潤則分別為5.37億元、10.77億元和23.53億元,更是逐年保持1倍以上增速。
在業內看來,今年的一季報對其全年業績有著指引意義。作為半導體刻蝕設備頭部廠商,將會充分受益于國產替代紅利,其全年業績高增長預期有望延續。
需要注意是,這已預期在被視為“業績蓄水池”合同負債這一科目上已經有所反映,合同負債主要由上市公司預收賬款組成。
包括北方華創在內的國內半導體設備廠商在合同負債方面實現了大幅增長,在2020年和2021年,北方華創的合同負債分別為30.48億元和50.46億元,而這一數字在去年三季度末時,已經升至65.12億元;而中微公司自2020年-2022年三年中,合同負債分別為5.92億元、13.72億元和21.95億元。
設備廠商業績批量兌現
資料顯示,北方華創半導體設備布局涵蓋刻蝕、沉積、清洗、熱處理、檢測等多環節,下游覆蓋邏輯、存儲、功率、三代半、光伏、面板等多領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平臺型半導體設備供應商。
而作為國內鮮有的平臺級設備廠商,北方華創產品管線覆蓋除光刻機外的所有設備,下游客戶覆蓋長江存儲、華虹無錫、上海積塔等主要晶圓廠產線。
長江證券在一份研報中顯示,2022年預計全球半導體設備銷售將達到1085億美元,其中中國大陸仍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市場。但2022年中國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僅為12%,國產替代仍處于相對早期階段。
實際上,不僅僅是北方華創,至今已經披露2022年業績的多家半導體設備廠商均實現了業績高增長。
其中拓荊科技增速最為迅猛,其此前披露的2022年業績快報顯示,2022年公司實現營收17.06億元,同比增長125.02%,實現歸母凈利潤3.69億元,同比增長438.09%,而扣非歸母凈利潤則為1.78億元,而2021年則為虧損8200萬元。
從業務上看,拓荊科技PECVD設備(等離子增強化學氣相沉積)實現高速增長,仍是該公司收入增長主要來源(2022Q1-Q3該公司PECVD收入占比約90%)。
另外,芯源微在2021年凈利潤增速為58%,而其2022年業績快報顯示,該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155%,接近2億元。同樣保持高增速的還有盛美上海,其凈利潤增速從2021年的35%提升至2022年的151%,實現6.68億元。盛美上海產品覆蓋前道半導體工藝設備,和后道先進封裝工藝設備以及硅材料襯底制造工藝設備等。
而與北方華創布局類似的中微公司在2022年實現營收47.4億元,同比增長52.5%;其實現扣非后歸母凈利潤9.19億元,同比增長183.44%。
下游晶圓廠擴張加速
對于國內半導體設備廠商的集體進入業績高增長通道,長江證券一份研報分析指出,由于2022年以來美國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不斷升級,2022Q4中國半導體設備進口額同比隨之下滑。
該機構認為,一方面,國內晶圓廠對成熟制程及特色工藝晶圓廠的擴產意愿仍然較強,SMIC(中芯國際)預計2023年資本開支與2022年相比大致持平,主要將用于成熟產能擴張;另一方面,不確定的外部環境凸顯供應鏈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動下,下游廠商或將加快國產設備認證,半導體設備的國產化進程有望進一步提速。
而且在資本開支方面,中芯國際在2022年全年資本支出完成約432億元,占全年原資本開支計劃的94.74%。今年資本開支將與2022年相比大致持平。而華虹半導體則承諾增加資本開支。
以華虹半導體為例,在1月中旬,該公司與子公司華虹宏力、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II及無錫市實體訂立合營協議。四方將向華虹半導體制造(無錫)有限公司大舉投資40.2億美元(約271.52億元人民幣)。這家投資主體還將以債務融資方式籌資26.8億美元(約180.02億元人民幣)。
這筆高達452.54億元人民幣的巨額資金將用來擴充晶圓制造產能,包括采用65/55nm至40nm工藝的12英寸晶圓制造產線。
中芯國際此前也表示,由于前期擴產、資本支出大幅增加,2023年折舊同比增長超兩成。近期,該公司表示,中芯京城量產時間預計在今年下半年。中芯國際此前公告也稱,至2022年底,中芯深圳進入投產階段,中芯臨港完成主體結構封頂,中芯西青開始土建。
2.西安奕斯偉與中信證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正式啟動科創版IPO進程
奕斯偉材料是一家國內半導體用12英寸大硅片產品及服務提供商,主要從事12英寸集成電路硅單晶拋光片和外延片的研發、制造與銷售,其產品應用于電子通訊、汽車、人工智能等領域所需要的邏輯芯片(Logic)、閃存芯片(3DNAND&NorFlash)、動態隨機存儲芯片(DRAM)、圖像傳感器(CIS)、顯示驅動芯片(DisplayDriverIC)等。
去年12月,奕斯偉材料宣布完成近40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業界表示該輪融資創下了中國半導體硅片行業最大單筆私募融資紀錄。當時奕斯偉材料表示,至今,公司已累計融資超100億元人民幣。
產能方面,奕斯偉材料位于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的一期項目于2020年7月投產,設計產能50萬片/月,已成功完成200余種產品的研發和量產;二期項目已啟動建設,預計2023年投產,設計產能50萬片/月,持續為更多海內外客戶提供優質的12英寸硅片產品及服務。
另據西安發布近日消息,目前西安奕斯偉硅產業基地二期項目正在進行主體施工,將于今年4月中旬封頂,預計年內投產。二期項目滿產后,基地整體月產能將達100萬片,生產規模將進入全球同行業前六。
西安奕斯偉硅產業基地二期項目占地約167畝,總投資125億元,于去年6月開工建設,主要建設12英寸集成電路用硅片生產線、廠房及其他輔助、動力、環保等配套設施。
硅片國產化進程有望再進一步
集成電路硅材料產業是支撐半導體行業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環節。隨著集成電路制程和工藝的發展,硅片趨向大尺寸化,而12英寸(300毫米)大硅片是目前芯片材料中需求最大、成本占比最高、國產化率較低的核心材料,12英寸硅片已逐漸成為當前及未來較長時間內的主流尺寸。
半導體硅片下游終端應用涵蓋移動通信、人工智能、汽車電子、物聯網、工業電子、大數據等多個行業。近些年,在5G、新能源汽車、AIoT等新興應用需求的帶動下,全球12英寸硅片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中。
目前國內具備12英寸半導體硅片生產能力的廠商,包括立昂微、滬硅產業、中環股份、有研半導體、中欣晶圓、上海新昇、奕斯偉材料等。
此前,業界透露,12英寸集成電路用硅片,曾經98%的市場份額被國外企業長期占據。而國內研發的12英寸硅片可以應用到先進制程工藝芯片的生產中,有望解決國內12英寸硅片主要依靠進口的尷尬局面,芯片產業鏈的國產化布局,也有望再次邁出關鍵性一步。
3.ChatGPT熱潮帶動AI芯片代工市場
隨著ChatGPT持續走熱,業界逐漸將目光從AI芯片轉移至其背后的晶圓代工廠。
近期,韓國媒體BusinessKorea報道,受惠于ChatGPT興起,AI聊天機器人熱潮升溫,人工智能半導體市場需求急劇上升。韓國三星受熱潮推動,有望拿下更多大客戶晶圓代工訂單。
報道引用韓國市場人士說法,三星晶圓代工事業部接到韓國本土AI芯片設計商Furiosa AI訂單后,最近開始量產Warboy第一代芯片,是神經網絡處理單元(NPU),采用14納米制程。性能提升的第二代Warboy芯片預定2024上半年由三星5納米制程生產。專門設計AI芯片的半導體新創Atom of Rebellions Inc.也采用三星5納米制程生產AI芯片。
目前,三星正通過大幅增加設施投資,以提高AI芯片產能,P4產線正在韓國平澤園區興建,目標是2024年初投產。到2042年三星斥資300兆韓元(約2280億美元)在京畿道龍仁地區建設全球最大半導體聚落,也是三星重要擴產計劃。美國德州泰勒市晶圓廠預定量產4納米,目前正在施工,2024年開始營運。
目前AI平臺主要采GPU運算,因GPU可平行運算許多指令,微軟ChatGPT服務就是由超過10,000個數據中心英偉達(NVIDIA)高性能GPU提供核心算力。NPU則專為AI應用設計,填補GPU功耗大、價格高等缺點。NPU處理速度比GPU快10倍,但NPU價格和功耗僅GPU20%~16%。隨著ChatGPT熱潮蔓延,AI生態系統加速前進,AI芯片訂單也逐漸提升。
另一大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也持續受益AI芯片代工。AI芯片大廠NVIDIA就是臺積電主要客戶,臺積電7及4納米制程正在生產NVIDIA A100和H100芯片。NVIDIA的GPU對手AMD,也擴大下單臺積電。臺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廠完工后,將在2024和2026年量產4和3納米,屆時NVIDIA等大客戶訂單有望再增加。
相較臺積電有許多國際AI芯片訂單,韓國三星以本土AI芯片設計商訂單為大宗。因這些公司規模很小,對三星晶圓代工業務幫助有限,但全球公司爭先恐后進軍AI芯片,推動代工市場成長,也讓三星對分食大訂單充滿期待。韓國人士指出,NVIDIA可能也會向三星下訂單,以穩定芯片供貨。另Google計劃升級并重新推出AI應用Bard;中國最大網絡公司百度推出中文版ChatGPT文心一言;微軟新服務將ChatGPT整合至搜索引擎Bing,都是AI芯片的龐大潛在商機。
1. 亮點光電獲近億元Pre-B輪融資,將用于加強高端激光光源的研發投入
近日,江蘇亮點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亮點光電”)獲近億元Pre-B輪融資,投資方為達晨財智。本輪融資主要用于加強高端激光光源的研發投入,進一步鞏固企業核心競爭力,加速在特種行業激光信息應用領域的布局。
亮點光電成立于蘇州工業園區,總投資過億,擁有1.4萬平方米的辦公和生產面積,設有北京亮度、無錫亮源、泰州亮點三個子公司。公司專注于激光信息應用領域,研發、生產及銷售半導體激光器、光纖激光器、固體激光器及相關激光應用系統。公司獲得高功率激光器工程中心、省部級創新人才稱號、多項國家級創新基金和科研計劃支持等。
亮點光電研制的1550nm紅外激光的人眼安全上限遠大于905nm的激光,背景光干擾問題相對較小,可以實現遠距離探測;下游雷達系統如采用相干技術,信噪比遠高于905nm-ToF激光雷達,最大探測距離可以達到1000米以上。目前公司研制的1550nm激光雷達光源已給國內眾多知名激光雷達廠商供貨。
2.西安本地激光醫療器械企業藍極醫療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近日,西安藍極醫療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極醫療)完成由合肥中合歐普醫療健康產業基金領投、陜投成長基金參與的數千萬元A+輪融資,募集資金將用于藍激光微創、光動力診療一體化設備,光生物調節等系列創新產品的研發、臨床研究等。在目前大環境收緊,資本市場趨冷的背景下充分體現了資本市場對團隊及核心管線的高度認可。
藍極醫療成立于2016年6月,由激光醫療產業化專家穆力越博士和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賀大林教授緊密合作,開展“醫工結合”的產業轉化,專注高端醫療激光醫療領域,瞄準大市場,研發、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領先高端激光醫療器械。
2021年11月,藍極醫療研制的世界首臺30W藍激光手術系統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緊接著2022年4月,全球最大功率的200W藍激光手術系統也獲得批準上市,使其成為行業內首家實現了全部自主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激光醫療企業。
產品上市引起了新華社、中國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欄目、人民日報、科技日報、健康報、中國新聞網、央廣網、中國日報網以及陜西省等數十家媒體和行業媒體的廣泛關注。
藍激光手術系統具有汽化效率最高、熱損傷最低、術式簡單易掌握等優點,針對前列腺、膀胱、口腔、婦科子宮等自然腔道疾病,提供顯著優于高頻電刀及其他激光的創新手術解決方案。
藍激光前列腺汽化術讓更多的患者享受高科技帶來的便利,惠及基層,特別是高危、高齡患者有了希望,醫生也有了膽量。正是由于藍激光的眾多優勢,產品一經上市,獲得市場認可。藍極公司2022年銷售收入數千萬元,已有140余家醫院使用該設備,共完成1200余臺手術。
在研的光動力診療一體化產品,充分利用了藍激光誘導殺傷能力強、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特點,解決了目前檢出率低和術后復發率高的臨床痛點,有望重塑子宮內膜癌、膀胱癌的臨床診斷和治療路徑。
3.美國防部簽訂高能激光武器合同,II-VI、nLIGHT均在列
近日,美國國防部宣布授予羅爾斯·羅伊斯北美技術公司子公司Liberty Works、通用原子(General Atomics)、Leidos Dynetics、II-VI航空航天與國防公司、洛克希德·馬丁Aculight公司、nLIGHT Nutronics公司和NUBURU公司一份價值7500萬美元的固定價格、不確定交付/不確定數量、多重授予合同,用于制造和交付支持固態高能激光武器系統的原型和設備。
據悉,美國海軍希望為水面艦艇配備激光武器,輸出功率為100-300kW,預計該項目將由上述7家合同方于2028年3月合作完成。這些激光武器必須適合模塊化設計,并能夠摧毀不同類型的無人機、偵察系統、火箭和導彈。
美國國防部加速高能激光武器部署
自1960年代后期以來,美國國防部一直在研究確定發展高能激光武器(HEL)系統的可行性的技術。其表示,激光武器武器可作為現有武器重要的補充,并在戰術和戰略領域填補一些任務應用的空白。除了速度優勢外,高能激光武器預計會較少受到目標規避機動的影響,將提供多線交戰和快速重新瞄準能力,并將附帶損害最小化。
此前,負責調查、監督聯邦政府的規劃和支出的美國政府問責局(GAO)已經審查了美國國防部(DOD)的高能激光技術計劃。另外,近年來美國國防部已經開始為大規模生產高能激光奠定必要的工業基礎,包括在地面車輛、船只和飛機上形成海陸空全覆蓋,以彌補大規模生產這些強大的光速武器所需的關鍵部件的制造能力不足。
今年2月10日,美國軍方要求業界提供有關戰斗激光器所需的三種技術的現有制造能力的信息:高反射光學涂層,擴束望遠鏡用復合外殼,以及快速轉向能力。
上述各合同方在高能激光武器方面的項目與進展情況:
01羅爾斯·羅伊斯旗下Liberty Works
羅爾斯·羅伊斯(Rolls-Royce)是全球卓越的高效集成動力和推進解決方案制造商之一。2021年初,該公司集成測試并開發出一種混合動力和熱管理系統“冷火”(ColdFire),該系統將熱管理和電源集成到一個產品中,能夠在為定向能武器提供動力的同時消散產生的熱量,這有助于激光技術的部署。它減少了運行激光所需的設備數量,還節省了空間。
“冷火”由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在其位于美國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的先進技術“LibertyWorks”部門歷時10年研發而成。該公司自己投資了5000萬美元開發該系統。“冷火”適用于海、陸或空系統的集成,其電力和熱管理能力可以優化以滿足特定的客戶需求。目前,該系統能夠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美國國防部的分層激光防御計劃(Layered Laser Defense)下開發的100kW級激光武器系統提供動力。
02通用原子(General Atomics)
通用原子電磁系統公司(GA-EMS)正在將創新概念轉化為突破性的電動武器系統和監視系統,以支持未來的作戰力量。General Atomics先進的固態高能激光(HEL)武器系統提供了成熟的激光技術,能夠探測和摧毀范圍不斷擴大的目標,包括無人駕駛車輛、導彈威脅、ISR系統、火箭、火炮和迫擊炮。
該系統的模塊化、可擴展設計顯著降低了尺寸、重量和功耗,以適應空中、陸地和海上平臺。其優勢特點包括:面向高能固態激光系統的成熟技術;為所有作戰環境設計;100kW級激光器可擴展到300kW以上;輕量化、高效的熱管理;更短的停留時間和快速重定向;擴大目標交戰范圍。
2020年開始,General Atomics為美國軍方打造了一個300千瓦的分布式增益高能激光武器系統原型(DGHELWS),并與波音公司合作建造一個250千瓦的機載版本。其激光器原型安裝在陸軍8×8 Stryker車輛上,足以將巡航導彈從空中燒毀。該項目涉及擴大激光功率輸出和測試替代技術,以便為單獨的后續項目提供服務。
波音公司和General Atomics希望展示的技術將被廣泛應用于陸基和艦載應用:該公司表示,他們的目標是陸軍Stryker上安裝的M-SHORAD和更大的卡車載IFPC,以及海軍的艦載模型。但在這個試點項目中,他們給自己設定了一個非常具體和苛刻的技術挑戰——讓激光器適配飛機,并讓它在飛行中的飛機上準確發射。
03 Leidos Dynetics
2019年,美國陸軍曾授予洛克希德-Leidos Dynetics聯合團隊一份價值1.3億美元的合同,用于建造美國陸軍空間與導彈防御司令部/陸軍戰略司令部的“高能激光戰術車輛驗證器”(HEL TVD)激光系統。
主承包商Dynetics公司將把激光系統集成到中型戰術車輛系列(FMTV)中,并于2022年在新墨西哥州白沙導彈靶場對整個系統進行測試。早在2016年,美國陸軍就開始努力在比重型擴展機動戰術卡車體積更小的車輛上安裝更強大的激光器。
“HEL TVD”項目最初是開發一種100千瓦級激光武器,后擴增至300千瓦。它致力于將激光納入陸軍的“間接火力防護能力增量”(IFPC Inc.2)系統,旨在防御火箭、火炮和迫擊炮以及巡航導彈和無人機。用于IFPC Inc.2等平臺的激光武器正受到熱烈追捧,因為常規攔截武器很快就會耗盡,而且價格昂貴。激光武器設計數量更多,并且對威脅發射的成本遠低于導彈。
洛克希德·馬丁正在為該項目開發的光譜光束組合光纖激光子系統,利用了該公司從陸軍的“穩健電子激光計劃”項目(Robust Electric Laser Initiative)、“雅典娜”(Athena)和“阿拉丁”(Aladin)激光項目以及美國空軍和海軍的其他工作中獲得的經驗。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則將提供其最新公布的集成電源和熱管理系統,該系統為激光武器提供最佳動力。
04 II-VI Aerospace & Defense
II-VI Aerospace & Defense(II-VI A&D)匯集了II-VI公司旗下的幾個領先光學品牌,涵蓋了廣泛的產品和應用,包括:高精度光學組件、物鏡、紅外光學、薄膜涂層和光學材料。
II-VI A&D為最新的無人機和高能激光先進技術的未來創新和發展提供了許多激光解決方案,以及采辦、瞄準、指定和數據傳輸。公司擁有豐富的激光材料、光源、組件、子組件和子系統,以滿足客戶所需的各種有源光學解決方案。涉及領域包括:激光通信(定制設計和工程激光通信組件)、激光源(針對光纖激光器以及激光棒、平板和波導介質優化的裸模半導體激光芯片,光纖泵模塊和完整的放大器)、高能激光器(相干光束組合(CBC)光纖激光器子系統、光譜束組合/SBC、激光增益介質以及泵浦二極管解決方案)。
去年,II-VI已與Coherent完成合并。Coherent是為瞄準線、制導雷達和激光、高超聲速和遠程防御系統定制設計光學產品的領先領域專家,該公司為最新的無人機(UAV)和高能激光(HEL)、瞄準和搜索照明激光器(TIL/SIL)、激光通信系統和低功率手持激光器提供面向未來的創新和開發。
05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旗下Aculight
2008年,美國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完成收購該Aculight公司。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旗下的Aculight部門為軍事應用開發高功率光纖激光器,2018年它贏得了一份最初價值1.5億美元的合同,用于建造高能激光和集成光學炫目器與監視系統(HELIOS)。該合同由美國海軍授予,通過一個名為“Navy Laser Weapon System Increment 1”(NLWSI 1)的項目,Aculight公司在2020財年開發、建造和交付兩個激光測試單元——一個用于DDG 51級美國海軍驅逐艦,另一個用于陸基測試。Aculight已經開發了光譜光束組合技術,將幾束發射波長略有不同的高功率光束組合在一起,以提高武器的整體功率。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激光武器系統開發方面的經驗則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包括30千瓦級的ATHENA(高級測試高能資產)和ALADIN(加速激光演示計劃)系統,以及參與“穩健電子激光計劃”(RELI)。
06 nLIGHT Nutronics
nLIGHT Nutronics為國防市場服務,開發高能激光(HEL)系統的相干組合激光器和光束控制系統(BCS)。該公司參與了一系列小型企業創新研究(SBIR)項目和其他國防相關項目,尋求推進定向能武器應用的光學元件技術。
nLIGHT在為航空航天市場的客戶提供創新的高功率激光技術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2019年收購了相干光束組合和控制解決方案供應商Nutronics,借此優化激光器的成本、性能、尺寸、重量和功耗。nLIGHT的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是發射激光技術的一部分,該技術構成了NASA“冰、云和陸地高程衛星2號”(ICESat-2)的核心。
nLIGHT現在能夠為定向能量應用提供激光的所有關鍵元素——從半導體激光光源到光束控制。在過去一年中,nLIGHT多次在財報中強調公司在定向能領域取得的巨大進展,并將之定位為一個關鍵增長市場。
07 工業藍色激光器開發商NUBURU
NUBURU總部位于科羅拉多州,其開創性的藍色激光技術定義了一類新的高功率、高亮度、高性能藍色激光器,從標準AO激光器和高亮度BL?系列激光器開始,每種激光器都能在金屬加工的速度和質量方面取得根本性的進步。
NUBURU的高功率藍色激光焊接帶來了焊接銅、焊接鋁、增材制造(3D打印)和其他材料加工應用的性能優勢,具有快速加工和無飛濺焊接的優勢,使許多紅外激光無法實現的新應用成為可能。
1. 隆基核心團隊溢價增資氫能子公司隆基氫能
4月11日,隆基綠能發布公告稱,公司通過全資子公司隆基投資向其控股子公司隆基氫能增資4.6億元,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經營團隊核心管理人員向隆基氫能增資4,000萬元,合計增資5億元。
資料顯示,隆基綠能是全球光伏龍頭,且在單晶硅片和光伏組件兩大環節處于全球領先位置。截至4月11日收盤,總市值為3067億元,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光伏企業。
2021年3月,隆基綠能注冊成立隆基氫能,正式進軍氫能領域,并由隆基股份創始人李振國先生親自掛帥,擔任隆基氫能的法人、董事長兼總經理。此后,隆基氫能多次在氫能領域取得突破。
2021年10月,隆基氫能首臺堿性水電解槽成功下線,單臺氫氣制備能力達1000Nm/h及以上水平,并成功中標我國首個萬噸級光伏綠氫示范項目——中國石化新星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
2022年3月,李振國在《綠氫講堂》節目中提出“一塊五一方氫”的綠氫發展理念,描繪了氫能市場的前景。
今年2月14日,隆基氫能在北京面向全球發布全新一代堿性電解水制氫設備ALK Hi1系列產品。
據悉,該產品是基于降低直流電耗打造的一款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產品,也是隆基氫能面向全球不同應用場景最優LCOH的標桿產品。在直流電耗滿載狀況下,電耗可低至4.3kwh/Nm3,在2500A/㎡電流密度下,更是可以低至4.0kwh/Nm3。
在制氫領域的持續深耕,也讓隆基氫能收獲了不菲的成績。
根據《中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年度藍皮書(2022)》,隆基氫能2022年出貨躋身全國前三。截至2023年2月末,隆基氫能累計在手訂單已超過2.4億元(不含稅),其中可確認在2023年的收入約為2.2億。
但從整體來看,隆基氫能仍處于研發投入階段,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以長城汽車在2016年成立的未勢能源為例,至今已經累計投資超過25億元。
隆基綠能也在公告中表示:為了解決隆基氫能資金缺口,并進一步優化隆基氫能治理水平和股權結構,為后期隆基氫能的人才引進和激勵奠定良好的股權基礎,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經營團隊核心管理人員鐘寶申先生、李振國先生、劉學文女士、李文學先生、佘海峰先生、田野先生六人擬向隆基氫能增資4000萬元,其中400萬元增加隆基氫能注冊資本,3600萬元計入隆基氫能。
2. 國鴻氫能香港上市獲證監會核準,有望成為第二家氫能技術上市公司
3月31日,證監會網站披露了《關于核準國鴻氫能科技(嘉興)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鴻氫能”)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的批復》。
此前的2022年11月1日,中國證監會國際部披露了國鴻氫能提交的《股份有限公司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股份(包括普通股、優先股等各類股票及股票派生的形式)審批》材料。
歷時5個月,國鴻氫能即獲得香港IPO的“小路條”,將成為繼億華通之后第二家香港上市的的氫能技術公司。
國鴻氫能成立于2015年6月,最初位于廣東省云浮市。2022年9月,公司更名為國鴻氫能科技(嘉興)股份有限公司,注冊地址變更至浙江省嘉興市。
根據證監會國鴻氫能香港發行上市的批復文件,國鴻氫能將發行“不超過16,810萬股境外上市外資股,每股面值人民幣1元,全部為普通股。完成本次發行后,可到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預計國鴻氫能很快完成資金募集,然后完成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工作。
國鴻氫能屬我國燃料電池頭部企業。根據國鴻氫能招股說明書,2021年國鴻氫能的營業收入4.57億元,2022年營收尚未披露。但從A股上市公司億華通披露的營收數據,大致能框定國鴻氫能的2022年的營收數據。億華通2022年營收為7.38億元,同比增加17.28%——目前我國燃料電池系統TOP10里,國鴻氫能跟億華通、重塑集團、捷氫科技同為第一陣營,各家優勢并不明顯。
2022年燃料電池汽車配套系統企業Top10,數據來源于終端車險數據,略有出入
目前我國燃料電池汽車市場規劃尚小——按車險數據口徑,2022年我國燃料電池汽車銷量5009輛。總體市場規模決定了各系統電堆公司分到的蛋糕有限,也進而限制了公司的市值。
除了國鴻氫能外,上海的燃料電池電堆系統企業捷氫科技也在科創板IPO審核中,另一家系統企業重塑集團IPO也是隨時啟動,我國燃料電池頭部企業形成北中南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有望走出頭雁陣勢。
氫燃料電池作為新一代創新技術和產品,帶來新的需求和新的市場,這在當前我國傳統制造產業增長乏力情況下,為產業發展提供新動力。而且氫燃料電池產業鏈長,產業帶動作用強,是構建新發展格局重要戰略性新興產業。
可預期的是,隨著國鴻氫能的上市,將帶動灣區包括香港氫能產業的發展。2023年3月20日,國鴻氫能海外平臺——國鴻國際入駐香港科學園,同時將成立“國際氫能科創中心”,打造香港首個氫儲能及首個跨境氫能應用項目。
3. 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簽約,40GWh產能翻倍在即
4月9日,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項目簽約儀式在上海正式舉行。
馬斯克在推特上對此表示:“該項目將用于補充美國加州的Megapack工廠的產能。”
據了解,特斯拉在加利福尼亞州萊思羅普的Megapack工廠,產品為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儲能電池(Megapack),儲能規模為40GWh。
簽約新建的上海儲能超級工廠,與加州工廠產品相同,初期規劃年產能為10000個Megapacks,儲能規模近40GWh。該項目計劃于2023年第三季度開工,2024年第二季度投產。
根據特斯拉官網,Megapack是一款大型電池,采用的是寧德時代研發的鐵鋰電池。特斯拉宣稱每臺Megapack電池可存儲超過3MWh的能源,滿足3600戶家庭一小時的用電需求。
2022年是特斯拉儲能業務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年,全年累計儲能產品裝機量達6.5GWh,同比增長64%;其中,第四季度的財報更是亮眼,同比增長152%,儲能裝機量2.5GWh。
大型儲能市場需求巨大,可特斯拉的產能卻跟不上了,據特斯拉官網去年12月的數據,特斯拉的電池儲能系統Megapack訂單交付期排到了兩年后,最早預計在2024年第四季度。
此外,上周特斯拉剛公布了“宏圖計劃”的第三篇章。特斯拉認為,為了實現可持續的能源經濟,動力及儲能電池規模需要達到240TWh。
不管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還是為了完成“宏圖計劃”,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項目的建設都勢在必行。
那么,肥水不流外人田,特斯拉為什么要選擇在上海建工廠呢?有兩個理由:
其一,美國德州新廠還在與大規模量產4680電池死磕、美國加州老廠已經沒有擴張的空間,并且馬斯克逐漸放棄在藍州追加投資的想法,德國柏林新廠現在還在攀Model Y的產能。
其二,2018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簽約花了3個月,2019年,這家工廠創造了“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交付”的記錄。
2022年,上海超級工廠全年交付超71萬輛,同比增長48%。特斯拉2022年全球總生產量為137萬輛,上海超級工廠貢獻了超50%的產能。在國外老廠擴產無望,新廠建設不穩定的情況下,上海已經有過建廠經驗,且成效卓越。因此,在上海盡早建設新廠、提高產能、銷售產品、回收投資成本,對特斯拉而言無疑是明智之舉。
特斯拉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電動汽車公司,電池業務布局也早,儲能業務更是深耕了8年之久。特斯拉儲能業務最早可追溯至2015年,公司通過家儲產品Powerwall和商儲產品Powerpack切入儲能賽道。
2016年,特斯拉收購戶用光伏巨頭SolarCity,完善家庭光儲業務,同年推出升級版的儲能產品Powerwall2和Powerpack2。
2019年,特斯拉儲能業務覆蓋領域在家儲和戶儲的基礎上繼續拓寬,推出面向公用事業級儲能市場的Megapack大型儲能系統。
2022年,特斯拉Megapack大型儲能系統升級為磷酸鐵鋰電池技術,單套容量為1.9MW/3.9MWh,可以采用多個電池系統串聯的方式滿足更大規模的容量需求。截止至此,特斯拉儲能業務布局趨于完善。
同年,特斯拉儲能業務爆發,全年累計儲能產品裝機量達6.5GWh,同比增長64%;其中,第四季度的財報更是亮眼,儲能裝機量2.5GWh,同比增長152%。
隨著上海儲能超級工廠的建設,特斯拉有望進一步擴大儲能業務規模,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時實現可持續能源經濟的目標。
4. 電解液龍頭天賜材料2022年盈利57億元
近日,天賜材料公告,2022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23.17億元,同比增長101.2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7.14億元,同比增長158.77%。
天賜材料主要產品為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和正極材料磷酸鐵鋰,同時配套布局電解液和磷酸鐵鋰的關鍵原料,包括六氟磷酸鋰、新型電解質、添加劑、磷酸鐵以及鋰輝石精礦等。
從產品端來看,鋰離子電池材料為天賜材料主要盈利點,貢獻的營收最多,達208.22億元;且毛利率達38.55%,在所有產品里位居第一。
從客戶端來看,天賜材料與寧德時代深度綁定,基本靠寧德時代“吃飯”。2022年,天賜材料對寧德時代的銷售額高達121.67億元,占據年度銷售總額的54.52%。也就是說,寧德時代給天賜材料貢獻了超過一半的收入。
此外,包括寧德時代在內的前五名客戶合計銷售金額占據天賜材料2022年度銷售總額比例70.82%。
可以看到,綁定大客戶可以獲得更穩定的訂單,但同時客戶過于集中,經營風險大增,且極易丟失定價等話語權。
除了鋰電池材料業務,為了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增強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天賜材料還戰略布局了電池材料循環再生和電池輔材業務。
目前,天賜材料已設立天賜資源循環公司,并開展廢舊鋰電池資源化循環利用項目的建設工作。
同時,天賜材料于2022年通過自主研發和收購的方式正式切入正負極粘結劑及鋰電池用膠類產品業務。目前已經過客戶產品認證期,預計2023年將會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
拓展新業務需要資金的支撐,天賜材料正加快各渠道融資步伐。
一方面,天賜材料于2022年11月籌劃海外融資事項,擬發行全球存托憑證(GDR),并在瑞士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目前發行GDR事項已獲得中國證監會受理、獲得瑞士證券交易所監管局附條件批準。
另一方面,在發布業績報告的同日,天賜材料公告,為保證公司業務和項目建設的順利開展,同意公司及納入公司合并報表的子公司根據實際運營和融資需求,于2023年度向相關金融機構申請總額度不超過人民幣99億元的綜合授信額度。
1.光威復材上市以來營收首度呈負增長,兩百余家機構調研解析
作為率先實現從0到1規模化生產應用的國內碳纖維龍頭企業,自從碳纖維實現定型應用、2017年9月成功上市以來,光威復材公司呈持續高速增長趨勢,但是隨著2021年定型碳纖維產品降價,導致公司盈利下降,去年更是首度出現營收負增長。
在公布營收情況后,國內242家機構對公司進行了調研,針對公眾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問詢和整理,一下為針對調研情況的具體情況。
(1)光威復材2022年度營收回顧
3月28日,威海光威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2022年度報告摘要,根據報告顯示,2022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5.11億元,同比下降3.6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34億元,同比增長23.19%。
拓展纖維板塊的碳纖維業務盡管受到定型產品再次降價影響貢獻減少,但干噴濕紡產品、高強高模產品以及航空新品貢獻增加,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3.86億元,同比增長8.70%;報告期內,傳統定型碳纖維繼前一年降價基礎上再次降價,對公司經營業績構成了較大影響,而非定型碳纖維產品貢獻能力持續提高彌補了定型產品降價的影響,報告期內,非定型纖維對外銷售全年實現收入5.65億元,主要包括T700級、T800級和MJ系列高強高模纖維,三種產品按照收入口徑分別占比39.57%、33.69%、23.66%。報告期內,公司干噴濕紡工藝產品T700S級/T800S級產品除滿足公司各下游板塊業務需要以外,對外銷售實現收入2.83億元,并形成了以氣瓶、建筑工程、航天航空、工業制造等為主要市場的消費結構,高端市場業務比例不斷提高。
同日,公司發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業績預告,根據初步估算顯示,第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39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9%,其中,碳纖維(含織物)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25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5%,主要系定型纖維交付波動所致;風電碳梁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08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4%,主要系客戶減少訂單所致。第一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比上年同期下降:-23%— -18%。
(2)242家調研機構關注焦點匯總
在公布2022年度營收后,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242家機構對公司進行了調研。
1)公司業務板塊及營收下降原因
業務板塊:2022年公司碳纖維及織物板塊總收入13.86億,其中大合同收入7.54億,非定型產品收入5.65億;風電碳梁業務由于第四季度海外客戶訂單調整減少收入一億多元,全年實現銷售收入6.62億元,同比下降18.12%;預浸料業務受上年同期風電預浸料階段性訂單完成影響,本期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同比下降16.60%,貢獻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1.93%;復合材料板塊實現銷售收入0.81億元,同比下降16.08%;精密機械板塊實現銷售收入0.49億元,同比增長2.19%;光晟科技板塊實現銷售收入0.25億元。從應用領域而言,航空領域營業收入占40%+,航天占10%+。2022年公司在航天領域營收2億元,主要與公司業務板塊布局相關,在公司現有的6個生產板塊中,除了碳梁板塊之外,其他5個業務板塊都有航天領域相關業務,比如纖維、織物、預浸料供給航天各院所,光晟板塊供纏繞殼體,精機板塊也有交付纏繞裝備、預浸料裝備、定制化的鋪帶裝備等。但總體而言,目前以纖維占比規模最大,隨著逐步發展有很大一部分可能就直接以殼體復材件類產品直接交付。公司有AV500、AR500、TP500、無人預警機等系列化的無人機,目前還是逐步放量的過程,還沒有真正的達到很大的貢獻。去年復材業務給公司業績增長產生負面影響,是因為公司在做高端復材業務培育,包括一些項目的驗證、客戶審核等。
定型碳纖維價格下調影響營收:導致公司營收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已經定型碳纖維連續兩年降價,自2021年開始降價以來,2021年因降價減少收入2.31億元,2022年因降價減少收入4.46億元,2021、2022年兩年營業收入合計減少6.77億元,影響凈利潤合計5.76億元。定型碳纖維供應合同將于2024年也就是明年上半年結束,2022年的項目執行率約為40%。2022年公司現金流同比下滑,主要原因是軍工回款不好,另外22年年末的時候,公司持有大概5.5億的商票銀行承兌等,但該部分可隨時變現。關于碳梁訂單下降,公司認為主要是由于客戶訂單向國外的轉移,導致需求端國內訂單下降,目前碳梁在國內不具有材料成本和人工優勢,客戶把訂單更多的給到了國外供應商。
非定型碳纖維出現積極增長態勢:除定型碳纖維降價以外,另外一個積極因素是2022年非定型碳纖維實現收入5.65億,增長了52%,由于非定型纖維結合了目前的市場情況和產品的技術成熟情況,再加上型號需求的成本端、價格端的情況做了綜合性的考慮,因此,非定性產品的價格和后續供貨產品的價格基本接近。在非定型碳纖維產品中,公司T700級產品包括兩種700G和700S,分別是面向不同的應用領域,其中T700G前期以驗證性為主,2022年通過了裝機評審且在第四度形成了少量的供應,到批量使用會有一個逐步過程。而T800級分800G、800S和800H,應用領域也有所區分,主要包括儲氣瓶、航空航天、建筑等,很多領域都處在增長階段,而不少應用尚未完全市場化,也有不少還在做驗證,因此預估后續還會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2)公司在研項目和在建項目進展
包頭項目進展:在建項目方面,大家關注的焦點問題無疑是內蒙古項目的進展情況,在項目建設前期,通過市場需求和國內相關情況評估定位于大絲束碳纖維,但后續將目標產品定位于:干噴濕紡T700S/T800S級以及T1000級碳纖維,導致了建設時間的推遲,公司爭取在下半年進行投產調試。目標產品定位轉移主要是基于公司對國內市場分析,2022年公司干噴濕紡產品實現收入2.8億,主要供給儲氣瓶、建筑補強、光伏熱場、航空航天等領域。公司總結包頭項目推遲主要三個原因,一是項目開工時點趕上土建以及其他一些工程冬季不能施工影響,二是基于市場環境變化進行了項目產品調整,三是過去一段時期的客觀環境對工程建設進度的影響。關于該項目二期情況,公司已經在做相應的規劃,將根據一期的投產運行情況,適時啟動。目前一期建設已經完成了所有公共部分的項目建設,例如料廠、溶劑回收系統、配電系統等,后面就是只是增加生產線,建設周期會比一期短很多。
關于包頭項目達產后是否會面臨盈利壓力,公司認為:T700S/T800S級主要是12k、24k,國內市場經過兩年多的時間,從2020年四季度開始漲價,到去年年終可能算是一個高位,之后開始有些掉頭向下,700s為例目前應該在200上下的這樣的水平,整體上來講,目前的價格還是一個相對比較高的位置。目前的價格水平未來可能價格會有一些走弱,但是應該不會再回到像2020年9月份之前的那種狀態,現在的價格變化可能只是說怎么在產業鏈上能更好的去分配價值,過去兩年可能主要在上游材料端,那后續可能會在下游應用端有更合理的體現。包頭項目能源價格比較便宜,一期達產后,我們覺得應該它還是有盈利的空間,但是希望二期能夠盡快建設,一起分攤基礎設施費用,可能會有更好的盈利空間。
2022年公司T800H級碳纖維新增產能約1000噸,目前該千噸線在做等同性驗證,由于目前驗證時間不足一年,因此后續還需一段時間完成驗證。關于該型號碳纖維,應用場景較多,包括戰斗機、運輸機、無人機等。目前公司3655噸碳纖維產能的利用率約70%,由于在做等同性驗證的千噸線從在建產能轉到現有產能,但是尚未形成有效產出,所以影響了產能利用率數據,使公司產能利用率從80多下降到70左右。
(3)2023年公司業務增長板塊分析
目前公司位于威海的T700S/T800S級碳纖維產能仍有挖掘的空間,預計今年這部分產品會有增量的空間;M40J/M55J級預計今年會有比較大的增長,會比去年有更好的表現;CCF700G盡管公司作為二供可能沒有太高的比例,但是對公司來說基本上是一個完全增量的業務;T800H級作為正常的驗證的需求,按照過去幾年的慣例,基本是保持了30%-40%這樣的一個增長狀態;光晟板塊去年有2,500萬的收入,但今年當然它的基數比較小,我們也希望它有一個比較大的一個增長。
根據公司目標定位,預計2023年公司增長點主要以非定型纖維為主,定型纖維中CCF700G對公司也會有增量貢獻;風電碳梁由于這兩年原材料價格上漲抑制了其市場應用的推廣,公司訂單也有下滑,相信這是行業發展中的過渡階段,未來隨著風電大功率化的趨勢以及大絲束碳纖維產能的釋放,風電碳梁細分市場也會逐步恢復。
(4)國內碳纖維行業分析判斷
從國內碳纖維行業發展態勢和供需格局來看,根據公司意見可能將從過去的賣方市場會逐步轉為買方市場,最先體現這一點的,可能是風電用的大絲束碳纖維,隨著國產化替代和國內新建產能的逐步釋放,可能很快出現該狀態。
第二個層面就是對更高級別的T700、T800干噴濕紡工藝產品。目前可能還有一部分進口,加上國內產能及目前在建產能的擴展,可能也會逐步走向一個供需平衡,后續要看應用的拓展情況,至于航空裝備或者其他一些特定的應用場景,會和普通民品的業務有差別。整體上供需格局會和兩三年前有很大的不同,價格可能也會有一定變化,可能都是未來會看到或者要面對的問題。
風電業務從國家從全球大形勢看,還是看好的,前幾天也有新聞報道,中國在海上風電也有了很大的突破。碳梁在國內風電上的應用還沒有真正的起量。中國一旦在各方向都得到突破的時候,會有爆發式的增長,當然爆發式增長也會帶來很大的競爭。在國家大的政策指引下,碳梁未來的大量的市場還在我們國內。
關于碳纖維價格發展趨勢,2023年第一季度民品纖維的價格略微有一些下滑,2022年可能是230,今年可能在200上下,后面幾個季度仍有待觀察,但其下降的空間也不是很大,對于一些比較重要的客戶,也會要求簽比較長的一個合同,但是過去更多的是受到供應能力的影響。
目前公司正在建設MJ高強高模碳纖維新產能,針對該產品應用場景,高強高模纖維應用以航天領域為主,但也不局限于衛星領域,其他只要有對剛度需求的領域,都是可以使用的,例如長航無人機翼展幾十米也有用到高強高模纖維。
2.顛覆性突破,西格里新款50K大絲束碳纖維兼具小絲束纖維性能
根據最新消息顯示,在今年的JEC World上德國工業級大絲束碳纖維制造商SGL Carbon西格里碳素將會展示一種新型50k規格的大絲束碳纖維。
這款SIGRAFIL?C T50-4.9/235碳纖維的拉伸強度高達4.9GPa(與日本東麗T700級小絲束碳纖維性能相同)、伸長率也達到2.0%,可滿足普通壓力容器設計的高強度要求,并具有高伸長率,它還可以進一步應用于需要高強度和高延伸率的細分市場。
SGL Carbon在碳纖維生產方面擁有多年的經驗,在其歐洲和北美價值鏈中生產自己的前驅體纖維及碳纖維。SIGRAFIL?C T50-4.9/235碳纖維是在已大規模生產的50k纖維產品組合的基礎上開發的,該產品已成功用于風能和汽車行業等。新款SIGRAFIL?C T50-4.9/235具有高強度(4.9 GPa)和伸長率(2.0%),目前具有50k規格生產能力。
到目前為止,上述優異性能只有小絲束碳纖維才能達到。這進一步補充了SGL擁有50k規格大絲束碳纖維的產品組合。SIGRAFIL 50k大絲束碳纖維的典型優勢包括提高的加工效率、更高的材料產能、更快的加工時間等,現在也可以從這些創新應用中受益。
“基于碳纖維的解決方案是向可持續領域(如在未來氫能源和燃料電池的壓力容器中)轉型的關鍵驅動力,在成功地完成開發工作之后,我們現在可以在JEC World 2023上展示這種碳纖維,它的延伸率和強度達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此外,它為客戶提供了明確的加工優勢。我為我們的團隊感到驕傲”SGL Carbon碳纖維業務部門主管Roland Nowicki表示。
由于其特殊的機械性能,新型SIGRAFIL?C T50-4.9/235碳纖維非常適合于燃料電池汽車中儲存氫氣所需的纏繞式壓力容器。在壓力容器的制造中,塑料內膽用浸漬在樹脂中的碳纖維包裹,然后進行固化。SIGRAFIL碳纖維重量輕,強度高,在儲罐設計中具有重量優勢,可承受高達700巴的極高壓力。
除了用于壓力容器外,新型SIGRAFIL?C T50-4.9/235碳纖維還可用于建筑、基礎設施和體育等需要高強度和高伸長率的細分市場。新款SIGRAFIL?C T50-4.9/235碳纖維將在2023年JEC World SGL展位(6號館,D43號展位)首次向公眾展示。
3.解讀中簡科技千噸級T800級碳纖維實現某工程應用的重要意義
4月3日,中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簡科技)正式發布了《關于“千噸級T800級碳纖維工藝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通過某工程應用鑒定會的公告》,在報告中指出,近期中簡科技在常州召開了“千噸級T800級碳纖維工藝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某工程應用鑒定會,與會專家一致同意該項目通過鑒定,詳細內容如下:
該項目通過聚合配方設計,突破了可控合成技術,實現了原絲表面形貌控制與高效制備;解決了碳纖維微觀組織均質化問題,實現了均質高效預氧化制備;自主設計了新型大通道外熱式預氧化爐和寬幅碳化爐裝置,形成了碳纖維生產設備設計、制造成套技術。該項目具備千噸級穩定批產能力,制成的復合材料綜合性能優良,核心裝備自主可控,成果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廣應用價值。綜上,與會專家一致同意“千噸級T800級碳纖維工藝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通過某工程應用鑒定會。
(1)此T800(中簡科技)非彼T800(中復神鷹)
早在幾年前其實國內有過千噸級T800碳纖維技術通過鑒定的新聞,彼時承擔單位為中復神鷹,但其是基于干噴濕紡路線的千噸級技術,2015年7月,中復神鷹12K規格的百噸級SYT55(T800級)通過成果鑒定,2017年2月開工建設單條1000噸SYT55(T800級)產線,于當年8月建成并進行試生產,2019年1月,千噸級SYT55(T800級)高性能碳纖維工藝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通過驗收。
此次中簡科技T800級碳纖維為濕法T800,是該公司濕法T700碳纖維的升級產品。目前日本東麗公司T800級碳纖維有兩款T800H(濕法)和T800S(干噴濕紡),東麗T800H碳纖維拉伸強度為5.49GPa,而T800S強度可達5.88GPa,兩者拉伸模量則相同,除了力學性能的差異以外,根據東麗介紹,兩種T800級碳纖維的主要區別在于應用場景不同:
T800H碳纖維是東麗公司研發成功的首款高強度中模量級碳纖維,其典型應用領域為航空航天工程項目,除此以外,T800H碳纖維也是一級方程式和海洋賽事的最佳選擇。
T800S碳纖維是東麗第二代高強中模碳纖維,它成功的將中等模量纖維特性與工業規模用途相結合,也是航空主要結構的重要原料之一。
除了上述典型應用差別以外,由于T800S相比于T800H具有更高的拉伸強度和斷裂伸長,因此在高壓儲氫瓶應用時通常會使用T800S,而使用T800H時易于形成斷絲,所以高強度優勢使得T800S更適用于纖維纏繞工藝。雖然T800H碳纖維力學性能不如T800S,但眾多研究表明,由于濕法T800H碳纖維表面獨特的溝槽結構,因此更有利于與樹脂基體的結合,具體反應在T800H與樹脂基體的界面結合強度要優于T800S,在需要與樹脂復合的應用中依然會大量使用T800H。綜上所述,T800H和T800S作為T800級碳纖維的兩款產品,并非取代關系,而是面向不同領域應用的兩款碳纖維,而且在空天領域均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
(2)千噸級濕法T800碳纖維技術
毫不避諱地說,濕法T800碳纖維基本上代表了宇航級小絲束碳纖維最高級別產品,因為東麗更高級別的高強型碳纖維如T1000G、T1100S/G均采用干噴濕紡路線。
自2012年開始,國內就開始進行國產T800(濕法)碳纖維的考核認證,前后經歷了從“七進三”到“三進一”考核,而最終光威復材的子公司威海拓展成為唯一入圍的企業,但該公司參與認證的為百噸級T800碳纖維工程化技術,經過長達十年考核,預計將于年內完成相關工作。
綜上,從技術先進性上,此次中簡科技千噸級T800碳纖維通過鑒定著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體現了國內在宇航級T800碳纖維產業化技術上的新突破。但從公告中也可以看出,此次的鑒定結果為具備千噸級穩定批產能力,而具備能力并不代表著實現了千噸級規模的穩定化生產,實際上產能利用率低一直是國內碳纖維的通病,所以從具備能力到后續的穩定化生產尤其是全面達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3)再論千噸級濕法T800碳纖維之發展契機
濕法T800碳纖維以高端航空應用為主,目前國產C919客機中使用了10%左右的碳纖維(美國Hexcel公司IM7型碳纖維),鑒于國內空天領域用碳纖維逐漸朝著國產化趨勢發展,因此在后續研制C929客機中大概率會選用國產碳纖維。
而航空領域是推動碳纖維應用發展的關鍵,也是單體結構使用量最大的領域之一。因此,只有具備濕法T800碳纖維產業化生產能力,才能為航空發展提供很好的材料解決方案,而此次千噸級T800碳纖維技術突破并實現應用有望為后續型號的國產客機/軍機提供備選方案。
1.我國首次在偏遠地區實現低軌衛星互聯網在電力通信領域的測試應用
今年兩會期間,“新基建”的建設、衛星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引起關注。數據顯示,2020年起,我國衛星相關企業新注冊量規模迅速擴張,2022年新增量首次突破3萬家。今年前三個月,我國就新增衛星相關企業9200家,涉及金屬材料、地面設備制造、移動運營等產業鏈各個環節。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尤其是4G、5G技術的應用和普及,越來越多的用戶正享受到互聯網發展帶來的便利。然而在偏遠的山區或者大漠深處、大洋深處,由于技術限制,仍無法暢享互聯網服務。
近日,我國首次在偏遠地區實現低軌衛星互聯網在電力通信領域的測試應用。在沒有地面通信基站的情況下,利用衛星信號,也可以支撐電力巡檢、應急保障等任務。
陽春三月,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縣的大山深處,無基站、無光纖,處于通信盲區的兩名電力工人正在一座70余米的鐵塔上緊張施工。在離地10余米處,只見電力工人將一個筆記本大小的低軌衛星通信終端固定在鐵塔上,并與原有的攝像頭相連。與此同時,500千米外的南方電網云南電網公司監控中心大屏幕上出現了該攝像頭拍攝的圖片、視頻,鐵塔四周環境一目了然。
將城市與無人區連接在一起的是低軌衛星互聯網。“低軌衛星通信終端可與離地500~2000千米的低軌道衛星相連,信息經此傳輸至監控中心。在這次測試中,業務端到端時延保持50毫秒以內,傳輸速率為20兆/秒。”銀河航天(北京)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技術專家張世杰介紹,“電網監測視頻圖像的快速回傳,驗證了低軌衛星互聯網在廣域電力物聯網、應急救災、塔桿通信補盲等電力泛在通信場景下的保障能力。這也是我國首次在偏遠山區完成低軌衛星互聯網技術在電力領域的應用試驗。”
云南電網公司系統運行部通信運管科經理李輝表示,“現場就可以完成桿塔視頻信息回傳,并與監控室進行語音視頻,通過驗證,低軌衛星可為電網通信盲區大流量監控信息回傳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據了解,這次測試的傳輸速率為20兆/秒,大幅提升了現有的電力衛星通信能力。此次作業是我國首個低軌試驗星座通信技術在電網的示范運用,也是衛星互聯網與能源、工業領域結合的一次新嘗試。
相比高軌衛星,地球低軌道衛星實現的低軌衛星互聯網具有廣覆蓋、低延時、寬帶化、低成本的特點。尤其是在地面網絡不能到達的地區,可滿足應急通信、傳感器數據采集以及工業物聯網、無人化設備遠程遙控等實時性要求較高的應用需求。
“麗江山多且深,我們有不少輸電線路處于通信盲區,如果線路附近發生山火、外力破壞等隱患,無法掌握現場的情況,低軌衛星互聯網可以有效解決這類問題。”云南電網公司麗江供電局輸電管理所副班長李浩軍說。
隨著數字電網建設速度加快,電網對信息感知的深度、廣度和密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低軌衛星互聯網跨域、寬帶、低時延的特性以及快速網絡部署的能力,將進一步賦能我國電力的數字化、智能化。
在基站、光纖難以覆蓋的地區,低軌衛星互聯網可以滿足人員作業管理、設備監控、線路巡檢、應急保障等方面的語音、數據和視頻等綜合信息通信需求,實現電力系統“可觀、可測、可控”。
“這次試驗驗證了低軌衛星可為電網通信盲區大流量監控信息回傳提供有效解決方案。”云南電網公司系統運行部(調度控制中心)通信運管科經理李輝認為。
隨著衛星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應用場景不斷拓寬,帶動相關產業加速成長。我們相信,覆蓋廣、容量大,不受地域影響、具備信息廣播等獨特優勢的衛星互聯網,正作為地面通信的有益補充手段,成為能源行業的新風尚。
2.河南出臺衛星產業方案,論證組建河南衛星產業發展集團
4月4日,河南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2023年河南省衛星及應用產業發展工作方案》。
根據方案,到2023年底,河南省衛星及應用產業創新平臺不斷優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建成5家以上省級研發創新平臺,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實施10個以上地面基礎設施項目,完成4顆衛星發射任務,打造10個以上衛星應用場景,相關產業規模力爭突破200億元。
方案提出以下重點任務:
1. 搭建創新平臺。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衛星領域企業探索建立合作平臺與機制,開展聯合研發,拓展創新應用。發揮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智慧中原地理信息技術和北斗導航應用技術2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的作用,在科研項目立項、成果獎勵遴選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支持嵩山實驗室、省測繪地理信息技術中心、省地質研究院搭建科研平臺,建設多模態網絡環境大科學裝置,搭建導航定位增強技術基礎平臺、高精度數字城市智能感知探測科研基礎平臺、地球空間信息技術領域科研基礎設施、河南省地質局大數據平臺和中原城市群地質大數據創新應用基礎平臺。支持省遙感大數據工程技術中心、北斗高分遙感地質應用創新中心建設、遙感與北斗應用重點實驗室開展應用研究,深化北斗導航和高分遙感衛星數據應用。高水平主辦2023年中國北斗應用大會,持續深化與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業務合作,推動組建河南省衛星導航定位協會。
2. 攻關關鍵技術。圍繞衛星通信、導航、遙感及應用啟動一批科研項目,以項目為抓手、以需求為導向尋求技術突破。啟動實施巨型衛星星座網絡化測控通信項目,加強星群任務智能規劃等關鍵技術研究,開展星地測控通信鏈路典型應用示范。支持將天基全光網絡拓撲、星間全光數據交換鏈路、星間/星地接入策略、星間/星地微波控制及測控數傳鏈路等方向的關鍵技術納入2023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申報指南。圍繞低軌衛星導航、云端衛星導航增強等關鍵技術,實施高精度低軌衛星導航增強關鍵技術體系化構建科研項目,力爭實現技術突破。建立全省航空航天多源遙感數據統籌機制,開展遙感解譯樣本庫建設、AI遙感智能解譯、合成孔徑干涉雷達和激光雷達技術應用、高光譜遙感應用等研究。
3.建設導航定位服務設施。完成河南省基準站和數據中心的北斗三代升級改造;推動高程基準體系建設,融合河南省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實現全省高程基準統一;推動國家北斗導航位置服務數據中心河南分中心建設,開通運行河南省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分中心豫北分中心。
4.建設高分遙感服務設施。推動中原一號和鶴壁一、二、三號衛星發射工作順利開展,論證推進星云星座項目建設。推進河南一號衛星遙感綜合服務云平臺、河南省地質遙感云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濟源市自然資源衛星應用技術中心項目建設,推動遙感衛星應用豫北分中心落戶安陽市,完善自然資源衛星應用技術體系。推進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河南數據與應用中心氣象分中心、信陽分中心建設,支持鶴壁市申報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河南數據與應用中心分中心。
5.引育壯大企業。瞄準業內領軍企業,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和項目合作,推進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工三院、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微聯星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星鏈衛星互聯網產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洽談,推動鄭州航天樞紐港、地月電磁空間多模態觀測系統、星云星座、混合遙感星座、平頂山衛星互聯網區域數據中心、Ka頻段多波束相控陣天線等項目合作共建。加強河南省創新型企業培育,論證組建河南衛星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完善衛星及應用產業領域創新型企業梯次培育機制,構建量質齊升中小企業入庫機制。
6.打造產業載體。圍繞“2+N”體系建設,聚力建設鄭州市和鶴壁市全鏈條衛星產業集群,鼓勵各省轄市打造一批衛星應用示范區和產業配套基地。支持鄭州市建設高新區北斗產業孵化園,打造航空港區北斗+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培育金水區地理信息導航產業,做大鄭州市北斗產業集群。支持鶴壁市推進空間地理信息與5G融合應用試驗區建設,促進測繪地理信息+5G深度融合應用開發,培育壯大鶴壁市測繪地理信息產業。謀劃河南省衛星產業園區建設,加快安陽市地理信息產業園、商丘市北航星空創新園和駐馬店市中興新業港智慧產業園建設,支持洛陽市光電子器件和半導體材料等衛星配套產業發展。
3.專注于下一代寬帶衛星互聯網終端,迅翼衛通完成B+輪融資
近日,成都迅翼衛通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B+輪融資,投資方為蒼海資本等。去年十月迅翼衛通完成了由山證創新領投的B輪戰略融資。
迅翼衛通成立于2015年,自成立之初就專注于下一代寬帶衛星互聯網終端的研發、生產和全球銷售,主要產品系列分為兩大類:一體化衛星互聯網平板陣列終端系列以及混掃、電掃相控陣衛星互聯網終端系列。
2021-2022年,迅翼衛通自主研發生產的FL60一體化衛星互聯網平板自動便攜終端、FL30超輕型衛星互聯網自動便攜終端、OTM45動中通衛星互聯網終端相繼完成神十三發射與返回保障,并為神十四、神十五的“太空會師”以及神十四的順利返航提供現場衛星通信支持及保障,充分檢驗了公司的技術實力與產品能力。
2022年,迅翼衛通強化了下一代平板陣列和相控陣衛星互聯網系列產品的研發和供應鏈管控能力,擴展了多軌道相控陣衛星互聯網終端的規模生產能力。
目前,迅翼衛通與國內外眾多知名高中低軌衛星運營商、衛星服務提供商、衛星系統設備商、衛星系統集成商等建立了全面深入的合作關系,并于2020年獲得Intelsat公司認證,成為Intelsat FlexMove全球陸地移動業務的主要合格終端供應商之一。
1.主板首批注冊制10家公司集體上市,“開門紅”下隱藏著“閉眼打新”時代正式結束
今天,滬深交易所敲響全面注冊制的第一道鑼聲:主板首批注冊制10家公司集體上市了。首日開盤,10只個股全線上漲——漲幅最高為中電港,較發行價開盤大漲160.94%;最小漲幅為陜西能源,上漲了4.17%;其余個股漲幅均超過30%。至此,中國全面注冊制時代迎來“開門紅”。
此情此景,也攸關所有VC/PE機構的退出。不久前,北京一家頭部雙幣基金由多位合伙人帶隊,組織數十家臨近IPO的被投企業赴深交所交流。接下來,創投機構有望收獲一波爆發式IPO,但那個“上市即賺錢”時代也在漸行漸遠。
(1)上市首日,10只個股全部漲了,最高暴漲160%
全面注冊制第一天,10只新股全線大漲,其中7股高開超40%,無一只新股破發。具體來看,中電港高開160.94%居首,登康口腔高開98.26%次之,柏誠股份高開79.16%位列第三,南礦集團、常青科技、海森藥業、中重科技、中信金屬、江鹽集團則分別高開75.55%、62.97%、46.13%、45.67%、35.11%、30.41%;陜西能源漲幅最小,為4.17%。
股價“分化”背后的原因在于,全面注冊制下上市交易規則有了新的變化——即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第6個交易日開始,恢復每日10%的漲跌幅限制。這也宣告新股上市“一字連板”時代結束,新股打新不再是無風險套利。
回顧這一次,顯然上市速度更快了。滬深交易所官網顯示,自今年2月20日主板企業平移啟動之后,首批10家企業均在2月20日獲得交易所受理,3月13日進入上市委會議審議環節,3月16日獲得證監會注冊批復,3月27日起陸續開啟申購。
從所屬行業來看,首批上市的10家企業產業類型較為豐富。其中,陜西能源屬電力及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中重科技、南礦集團屬專用設備制造業,柏誠股份屬建筑安裝業,登康口腔、江鹽集團、常青科技均屬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而中信金屬、中電港、海森藥業則為批發業和醫藥制造業相關企業。在全面注冊制下,滬深交易所主板將凸顯大盤藍籌定位,主要服務于業務模式成熟、經營業績穩定、規模較大、具有行業代表性的優質企業。
更重要的變化是,主板全面注冊制新股詢價和定價取消了23倍市盈率上限。這意味著,市場化定價成為主旋律,“閉眼打新”成為歷史。
從10家企業發行市盈率來看,陜西能源發行市盈率最高為90.63倍,中信金屬發行市盈率最低,為20.21倍。而從發行價格來看,最高為海森藥業,每股44.48元;最低值為中信金屬,每股6.58元。
再看募資情況,滬市5只新股募資額區間為13億元-33億元,募資總額93億元,略高于招股書中預計募投項目所需資金總額75億元。其中,僅中信金屬募資總額低于募投項目所需資金。深市情況也如出一轍,5家新股募集資金在7.56億元至72億元之間,4家企業實現足額募資,合計募資118.88億元,也高于預計募資總額。
國泰君安證券則認為,參考科創板及創業板注冊制改革經驗,相較核準制,注冊制發行的效率、透明度和可預期性均大幅提升,注冊制下新股發行周期有望加快,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的高水平循環將進一步暢通。
至此,一個全新的資本時代正風馳電摯誕生。
(2)VC/PE內部動員:抓住改革紅利期,能上盡上
有些意外的是,主流VC/PE機構幾乎“缺席”了上市首日。據投資界不完全統計,首批上市的10家企業中,僅有4家企業有過融資歷史——江鹽集團、柏誠股份、中電港、登康口腔。進一步看,這4家企業背后投資方以國資機構和產業資本為主,包含廈門國貿股份、北汽產投、信達漢石、新潮集團、金源融信、大聯大控股、中電創新基金、國風投、國家大基金、中電信息、中電坤潤基金、溫氏投資、重慶百貨等,市場化VC/PE機構的身影并不多見。
但VC/PE已經行動起來。今年3月初,達晨財智舉辦了“投后企業走進深交所”活動,11家達晨已投企業走進深交所進行學習交流,期間就上市過程中材料準備、業務規范、信息披露等問題做了充分地咨詢和探討。
無獨有偶,不久前北京一家頭部雙幣基金也由多位合伙人帶隊,組織數十家臨近IPO的被投企業赴深交所交流。此外,一家知名美元基金也開始研究起全面注冊制上市規則,近期在內部邀請了券商資深人士,參與探討全面注冊制。
背后邏輯不難理解。回想2020年8月24日,深交所敲響了創業板注冊制的第一道鑼聲。彼時,一位本土創投大佬就曾表示,注冊制也是創投一次“去庫存”機會,加快現有存量項目退出。“伴隨著門檻調整,大家把以前符合上市的項目趕緊往外推,所以第一波可能會有很多人沖上去。”
一個普遍的共識是:全面注冊制時代下,未來A股估值將會趨向港股化、美股化,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價差將有所縮小。“這是中國資本市場最后一次政策紅利,一定要抓住,不要浪費這次機會。以后不會再有重大的改革,基本上已和國際接軌。”
因此,推動被投企業抓住全面注冊制改革紅利期,力求能上盡上,成為不少VC/PE當下工作重點之一。
這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改革。正如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此前表示,全面注冊制正式實施是A股市場的“成人禮”。這意味著創投機構投資企業“上市即賺錢”的階段結束了。全面注冊制下,二級市場估值將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這會倒逼一級市場的投資機構更加謹慎地選擇標的。
國中資本首席合伙人、董事長施安平也強調,注冊制打通了退出渠道,但是對于投資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破除上市就能夠掙錢的老思想。“全面注冊制改革讓我們盡早認識到,一二級市場套利已不復存在,上市輕松掙錢已經是過去式,真正考驗投資人的是提前預判,對企業價值的挖掘和培養。”
(3)這一幕,深刻改變創投生態,等待退市潮。
對此嘉御資本創始合伙人兼董事長衛哲打了一個比喻,他將全面注冊制改革類比為高考改革,“在這之后,我們不再以上市為目標,而是追求‘211保底,沖擊985’,即是追求200億市值,沖刺千億市值。”
稍早之前,深創投集團總裁左丁在“上證圓桌”總結了全面注冊制對于創投機構的挑戰:
第一,創投資金退出時的收益可能不及此前。一級市場估值過高可能造成估值倒掛,企業上市后可能出現一級市場過高估值的“泡沫戳破效應”。這將導致創投機構很難依靠過去“Pre-IPO”的投資模式獲利。
第二,上市新股市場走勢分化。市值低于50億元的公司占比高,上市所帶來的流動性溢價可能不高,市場估值均值的回歸趨勢或進一步加快。
第三,對把握二級市場退出時機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對周期性較強的行業企業而言,在“申報—發行—退出”期間,股價走勢或經歷較長時間的周期波動,這需要創投機構加強預判。
“一方面一級市場對熱點行業、稀缺標的、優質資源的爭奪將愈發激烈。另一方面,一二級市場套利模式失效、退市常態化也將加速機構優勝劣汰,推動行業回歸價值投資本源。”毅達資本董事長應文祿也向投資界補充道。
訪談中,多位創投大佬不約而同提到對于注冊制的另一份期盼:“獎懲明確,進退有序”。“注冊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提高違約成本。”多年前肖冰就提醒,一旦違約成本降低,可能會涌現出很多造假行為,要有嚴格嚴厲的處罰措施,震懾住企業實際控制人、擔保人和中介機構。
與此同時,退市大潮的序幕拉開。萬得統計顯示,A股市場誕生至今僅有220余家上市公司退市。新華社報道稱,在其背后,核準制下入口端的高門檻衍生了出口端的退市難,令A股市場長期飽受新陳代謝失靈之困。
如今,注冊制改革在優化上市標準的同時,嚴格實施退市制度。
2.“雙碳”背景下,中國儲能產業最新股權投資格局解析
全球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長遠愿景催生了蓬勃的綠色投資市場。根據Bloomberg數據,2022年全球能源轉型投資規模突破1萬億美元,中國的投資金額達到5,460億美元,居世界首位。相應地,中國儲能市場規模及相關股權投資活躍度也不斷提升。
(1)政策引導下儲能相關基金階梯式增長,2021年后大額基金頻出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中共有接近60支基金將儲能作為主要投資或關注領域,累計募集資金717.39億元。從時間分布來看,2017年和2021年的募集數量和金額均出現大幅增長,且多數大額基金出現在2021年及之后,這與國家制定的“由示范應用向商業化初期階段過渡”,以及“由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的產業發展規劃時間節點大體重合,反映出國家政策對于儲能產業的引導性作用。
從基金管理人背景來看,參與設立儲能領域基金的管理人背景比較多元,既有與電力或清潔能源相關的產業資本,如國家能源集團下屬的中國神華、國華投資、三峽集團、寧德時代、保利資本、上汽投資、國網英大等;也有將儲能產業作為重點產業發展的地方國資背景管理人,如江蘇省投資管理、深創投等;此外,也有將新能源、綠色低碳、儲能等作為投資方向的市場化股權投資機構,如凱輝基金、源碼資本、IDG資本等。
(2)產業投資呈階梯式上升,年投資規模超過200億元
投資方面,截至2022年9月,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對儲能領域項目投資累計近400起,涉及投資金額約1,300億元。儲能領域項目投資在時間分布上的走勢與基金募集情況十分相似,也呈現階梯式上升特征。
2016年之前,機構在儲能領域的投資布局有限,每年所投項目數量不超過20起,全年投資金額最多在10億元水平,單筆投資金額也較少,市場整體情況較為平淡。2016年后,隨著儲能在國家能源規劃中地位提升,與基金募集規模增加同時,市場中對于儲能項目的投資顯著增多,年投資項目數量達到40家,投資規模超過100億元。2021年,儲能領域投資項目數量和規模水平進一步抬升,年投資項目數量超過50家,投資規模在200億元以上。
(3)多數投資投向電化學儲能,投資機構偏好產業鏈中游項目
從儲能技術方向上看,絕大多數投資投向了與電化學儲能相關的項目,其中的絕大多數與鋰離子電池相關,少數其他方向項目包括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水系電池等。股權投資市場對儲能技術的選擇基本上與儲能市場中新型儲能占比吻合,這一方面反映出當前鋰離子電池在性能、價格和安全性等方面已較為貼合儲能應用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儲能技術路線仍存不確定性,多數機構對可能替代鋰離子電池的潛在技術路線仍持觀望態度。
從產業鏈角度分析,包括鋰離子電池在內的各類電化學儲能技術在電極材料、電解質和結構件等方面有所差異,但產業鏈基本具有相同環節,通常可被分為上游材料及零部件、中游核心系統集成和制造,以及下游的應用。
全部被投項目中,5.1%為產業鏈各環節均有所涉足的綜合性儲能企業,15.5%為專注于上游相關材料和零部件制造的企業,35.2%專注于中游包括電池在內的儲能裝置的生產,24.3%的項目可以提供集成后的儲能系統產品,5.6%為在產業鏈下游運營儲能項目的企業。電化學儲能領域中,投資布局向中游集中更為明顯,超過70%的被投項目處于產業鏈中游,下游被投項目占比不足1%。
所有被投項目中接近半數有不同程度產品綜合能力,其中既有實現從材料到儲能集成產品布局的綜合性企業,如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也有整合上游材料與中游電芯生產,或在中游整合電芯生產與其他輔助系統,或可以集成多個子系統輸出成套方案的集成廠商。
整體來看,儲能裝置和電池、輔助系統和材料是機構主要的投資領域。時間分布上,產業鏈中游項目始終是機構投資的重點產業鏈環節,除個別年份外數量占比基本保持在60%至70%之間,其中對專營電池和輔助系統的項目投資數量長期占據多數,這一定程度上與新能源汽車領域投資熱度較高相關。2016年后,機構所投項目中由獨立研發電池或管理系統進而延伸至儲能系統生產的項目數量明顯增多,反映儲能產業逐漸形成單獨的投資賽道。
從單個項目累計獲投金額看,動力電池的發展對儲能產業投資帶動效應很大,累計獲投規模較大的項目包括鋰離子電池上游材料企業,或同時涉足動力電池、儲能電池、消費電池等兩個或多個行業的電芯企業。這也部分說明了鋰離子電池儲能何以成為當前主流新型儲能技術:受益于各方在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領域資金與科研資源的持續投入,國內目前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鋰離子電池產業鏈,顯著降低了鋰離子電池成本,并積累了相應的生產與運營技術,為鋰離子電池大規模應用于儲能領域奠定基礎。
從參與投資的機構來看,儲能領域投資較為活躍的機構投資階段都偏早期。其中部分是關注新能源較早的機構,此前主要布局動力電池產業鏈,在近年轉向儲能領域投資。如深創投長期關注新能源和新材料領域,陸續投資分布式儲能運營系統服務商庫博能源、鋰電行業科技型企業昆宇電源等項目。國投創新在2016年進入鋰離子電池賽道,先后投資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項目;2020年后在鋰離子電池領域進一步加碼,連續兩輪投資蜂巢能源。類似機構還包括松禾資本和北汽產投等,均是較早時布局新能源車相關的動力電池領域,近年所投項目的業務擴散至儲能領域。
近年在儲能領域較為活躍的還有瞄準前沿技術應用的天使投資機構。例如,中科創星除布局傳統鋰離子電池賽道外,還投資了研發固態鋰電池的衛藍新能源、壓縮空氣儲能項目中儲國能等。英諾天使基金就關注儲能系統運營中可以實現降本增效的關鍵技術,并對其他新型儲能技術與鋰離子電池儲能的混合儲能應用前景保持關注,目前已布局國潤儲能、云儲新能源等儲能技術和輔助系統項目。
整體上看,包括活躍機構在內的股權投資機構更加青睞生產儲能裝置或為儲能系統提供關鍵輔助系統的中游廠商。
編輯:馮征昊(半導體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閆晨曦(復合材料、衛星通信、金融資本) 校對:王延韜 審核:侯曉鵬
(以上資訊主要來源于:OFweek、OFweek激光、OFweek太陽能光伏、今日半導體、半導體行業觀察、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人、樂晴智庫、未來智庫、索比光伏網、集邦新能源網、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高工鋰電、西安金融棒棒糖、復材網、大國之材、新材料在線、衛星界、國際電子商情、中國國際復合材料展覽會、玻纖復材、衛星與網絡、全球一點通、硅谷網、清科研究、中國衛通、衛星與應用、中科創星、碳纖維生產技術、中國衛通、碳纖維研習社、實戰財經、金融深度、華商韜略、戰略前沿技術、投融界、投資界、中國汽車報、證券時報網、36氪、東方財富、中國證券報、新經濟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興產業投資聯盟、股權投資論壇、Wind資訊、搏實資本、中歐資本、國企混改研究院、機遇西安、米度資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