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國產半導體龍頭公司三安光電與國際半導體巨頭意法半導體共同簽署合資協議,成立合資公司,該公司將由中方控股,雙方預計共投資32億美元建設碳化硅芯片工廠。
三安光電主要從事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意法半導體是全球工業半導體巨頭,總部位于瑞士。根據三安光電公告,雙方擬在中國重慶共同建立一個新的8英寸碳化硅器件合資制造工廠。同時,三安光電將在當地獨資建立一個8英寸碳化硅襯底工廠作為配套。
三安光電表示,具體的合資雙方是三安光電的全資子公司湖南三安與意法半導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新公司暫定名為“三安意法半導體(重慶)有限公司”,是專門從事碳化硅外延、芯片生產的合資代工公司。
新公司由三安光電全資子公司湖南三安持股51%,意法半導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持股49%。項目預計投資總額達32億美元,正待監管部門批準后即開工建設。三安光電也在公告中提示,項目投資金額較大,資金來源主要自籌;投資周期較長;涉及與境外企業合作,項目尚需獲得境外主管部門和國家相關部委的審批通過等。
當前,三安光電目標之一是做成國際碳化硅專業晶圓代工廠。碳化硅功率器件應用領域廣泛,能提升新能源汽車充電效率,解決“充電慢”和“里程短”的問題,目前新能源汽車是其主要應用市場之一。據Yole數據顯示,全球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1年10.9億美元增長至2027年62.97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4%。
三安光電表示,本次合資項目將采用意法半導體的碳化硅專利制造工藝技術,達產后可生產8寸碳化硅晶圓10000片/周。該項目計劃于2025年第四季度開始生產,預計將于2028年全面落成。
根據三安光電提供信息,意法半導體總裁兼首席執行官Jean-Marc Chery對合資事件表示,與中國本土的重要合作伙伴一起建立一個專門的晶圓廠,將幫助公司以最高效的方式滿足中國客戶不斷增長的需求,此舉也是公司繼意大利和新加坡的持續重大投資外,進一步擴大全球碳化硅制造業務的重要一步。
三安光電總經理林科闖對此表示,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擴大產能供給,有力推動碳化硅器件在市場上的廣泛應用,助推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發展。
證監會同意芯片代工廠商華虹半導體有限公司(下稱“華虹半導體”,01347.HK)的科創板IPO注冊。
6月6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同意華虹半導體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的批復》稱,同意華虹半導體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注冊申請,你公司本次發行股票應嚴格按照報送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的招股說明書和發行承銷方案實施。
“本批復自同意注冊之日起12個月內有效。自同意注冊之日起至本次股票發行結束前,華虹半導體如發生重大事項,應及時報告上交所并按有關規定處理。”證監會進一步指出。
值得關注的是,若華虹半導體成功上市,將成為繼晶合集成(688249.SH)、中芯集成(688469.SH)之后,科創板年內第三家上市的晶圓代工廠。
公開資料顯示,此次IPO華虹半導體擬募集資金180億元,不僅有望成為年內募資規模最大的IPO,也將在科創板開板以來的已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三,僅次于中芯國際(688981.SH)募集的532.3億元和百濟神州(688235.SH)募集的221.6億元。
業務方面,招股書顯示,華虹半導體是全球最大的智能卡IC制造代工企業以及國內最大的MCU制造代工企業;在功率器件領域,華虹半導體是全球產能排名第一的功率器件晶圓代工企業,也是唯一一家同時具備8英寸以及12英寸功率器件代工能力的企業。
目前,華虹半導體有三座8英寸晶圓廠和一座12英寸晶圓廠。根據IC Insights發布的2021年度全球晶圓代工企業的營業收入排名數據,華虹半導體位居第六位,也是中國大陸最大的專注特色工藝的晶圓代工企業。截至2022年末,上述生產基地的產能合計達到32.4萬片/月(約當8英寸),總產能位居中國大陸第二位。
業績方面,2020年至2022年,華虹半導體營業收入分別為67.37億元、106.30億元和167.86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5.05億元、16.60億元和30.09億元。
毛利率方面,2020年至2022年,華虹半導體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17.60%、27.59%和35.59%,公司毛利率呈上升趨勢。
股權結構方面,截至2022年12月31日,控股股東上海華虹國際公司(簡稱“華虹國際”)直接持有華虹半導體3.48億股份,占公司股份總數的26.60%;上海華虹(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華虹集團”)直接持有華虹國際100%的股份,系華虹宏力的間接控股股東;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上海國資委”)直接持有華虹集團51.59%的股權,系華虹宏力的實際控制人。除華虹國際外,Sino-Alliance International,Ltd(簡稱“聯和國際”)及其全資子公司Wisdom Power Technology Limited.(簡稱“Wisdom Power”)持股比例為14.46%,鑫芯(香港)投資有限公司(簡稱“鑫芯香港”)持股比例為13.67%。
5月17日,上交所上市審核委員會發布2023年第36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華虹半導體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IPO首發申請獲得通過。
值得一提的是,在5月17日的審議會議上,上市審核委員會現場問詢的重點圍繞著華虹半導體“技術創新性”“業務可持續性”兩方面,問詢的問題包括:1,要求華虹宏力結合主要產品各項技術量化指標、迭代趨勢等,說明是否擁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國際領先技術并在同行業競爭中處于相對優勢地位;2,結合行業需求變化、新增產能消化等,說明收入增長的可持續性。
2014年,華虹半導體已成功登陸港交所,截至6月6日收盤,報收于25.450港元/股,跌3.60%。
6月7日,士蘭微發布公告稱,公司于2023年6月7日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出具的《關于同意杭州士蘭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注冊的批復》(證監許可[2023]1202號),同意公司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的注冊申請。公司本次發行應嚴格按照報送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申報文件和發行方案實施。本批復自同意注冊之日起12個月內有效。
據此前公告,士蘭微本次擬向不超35名適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2.83億股,預計募資不超過65億元,用于年產36萬片12英寸芯片生產線項目、SiC功率器件生產線建設項目、汽車半導體封裝項目(一期)及補充流動資金。
其中,汽車半導體封裝項目(一期)投資總額為30億元,實施主體為士蘭微控股子公司成都士蘭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士蘭”),該項目將在現有功率模塊封裝生產線及配套設施的基礎上,通過購置模塊封裝生產設備提升汽車級功率模塊的產能;項目達產后,新增年產720萬塊汽車級功率模塊。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加強汽車半導體布局,士蘭微給汽車半導體封裝項目(一期)拉過幾次投資。2022年底,成都重產一期基金和成都水城鴻明投資分別給成都士蘭增資4.3億元、7000萬元,共計5億元投向汽車半導體封裝項目。
其中,成都重產一期基金由成都市區兩級財政資金及國有企業資金共同組建,重點支持投資成都的先進制造業重大支撐性、戰略性項目和產業鏈的關鍵項目,目標管理規模400億元人民幣。
2023年5月21日,士蘭微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加快控股子公司成都士蘭“汽車半導體封裝項目(一期)”的建設,公司與關聯人大基金二期增資成都士蘭。
5月29日,成都士蘭發生工商變更,新增大基金二期為股東,出資額約7.57億元,股東士蘭微增資約8.33億元。同時,成都士蘭的注冊資本由約15.79億元人民幣增至約31.7億元人民幣,增幅為100.77%。據了解,此次增資的金額將投入成都士蘭正在推進的汽車半導體封裝項目(一期)。
如今,士蘭微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集成電路芯片設計與制造一體(IDM)的企業之一,目前,公司產品和研發投入主要集中在五個領域,包括功率半導體&半導體化合物器件、功率驅動與控制系統、MEMS傳感器、ASIC產品、光電產品。
據官網披露,士蘭微建在杭州錢塘新區的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目前實際月產出達到22萬片,在小于和等于6英寸的芯片制造產能中排在全球第二位。士蘭微8英寸生產線于2017年投產,成為國內第一家擁有8英寸生產線的民營IDM產品公司,8英寸線月產能已達6萬片。2022年底,公司12英寸特色工藝晶圓生產線月產能已達6萬片,先進化合物半導體制造生產線月產能已達14萬片。
據人民日報消息,近期工信部表示,將持續增強移動通信、光通信等領域全產業鏈優勢,前瞻布局下一代互聯網等前沿領域,全面推進6G技術研發。
10年來,我國信息通信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移動通信網絡實現從“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領”的跨越,迅速發展的信息通信業有效驅動了實體經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推動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實現5G領跑,推動6G研發
公開資料顯示,我國于2019年6月正式發放5G牌照,率先實現5G規模化應用。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我國5G基站總數達273.3萬個,占移動基站總數的24.5%,5G網絡建設穩步推進,同時,5G用戶數快速增長,三家基礎電信企業5G移動電話用戶達6.34億戶,比上年末凈增7308萬戶,占移動電話用戶的37.1%。
今年5月17日,我國啟動全球首個5G異網漫游試商用,標志著5G網絡共建共享邁入新階段。近日,工信部等十四部門聯合發文,部署新一輪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工作。中國聯通董事長劉烈宏稱,下一步,中國聯通將持續推進共建共享深化發展,進一步提升農村及邊遠地區5G網絡覆蓋水平,扎實推進普遍服務;發揮專網頻率資源價值,聯合工業企業共同推動“5G+工業互聯網”加速向企業生產核心環節延伸邁進。
工信部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加快推動新型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化發展,加速信息技術賦能,進一步豐富拓展5G應用場景,深化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持續加強前沿技術研發布局,瞄準6G、量子通信、衛星互聯網等領域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催生更多創新成果。
工信部部長金壯龍表示,將加快5G行業虛擬專網建設,深入實施5G應用揚帆行動,進一步豐富拓展5G應用場景,深化工業互聯網融合,完善工業互聯網技術體系、標準體系、應用體系,打造一批5G工廠,大力推進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
金壯龍此前還表示,今年將新建開通5G基站60萬個,將使得我國5G基站總數超過290萬個。
長光華芯通過全資子公司蘇州長光華芯半導體激光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投資中久大光,持股比例1%,并于5月29日完成工商變更。
中久大光坐落在中國科技城—四川綿陽,是中國久遠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變研究中心(九院八所)的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依托平臺。公司在成都設有研發中心,并在深圳、武漢、濟南等地設有辦事處,擁有清華、北大、中科大等一流大學博士組成的研發團隊,技術實力雄厚,產業鏈齊全。公司承擔多項國家重大專項,主要業務包括光纖激光設備、光纖激光器、光纖器件等,在特種光纖設計制備領域亦有布局。
產品方面,中久大光已推出“四高”單模、多模光纖激光器系列:具有高功率密度、高抗返光、高電光效率、高產品質量等特色;“四超”單模、多模光纖激光器系列:具有超高功率密度、超窄光譜帶寬、超輕量緊湊、超穩定可靠等優點。公司“四高”系列光纖激光器近年在民用市場異軍突起,“四超”系列引領特殊行業多年。
從產業鏈來看,中久大光屬于長光華芯的下游。今年5月,長光華芯發布56G PAM4 EML光通信芯片,進入光芯片高端市場,開啟廣闊增長空間。該新品支持四個波長的粗波分復用(CWDM),達到了使用4顆芯片實現400Gbps傳輸速率,或8顆芯片實現800Gbps傳輸速率的應用目標。此外,公司已推出10GAPD和L波段高功率EML兩款芯片,目前產品與客戶驗證順利。
長光華芯采用IDM模式,突破外延生長、芯片制造、封測各環節關鍵技術及工藝,擁有半導體激光行業中最大的6吋生產線。構建了砷化鎵(GaAs)、磷化銦(InP)和氮化鎵(GaN)三大材料體系,具備邊發射和面發射兩大芯片結構技術和工藝生產平臺。
公司自2018年起布局高速光通信芯片領域,已建成完整的光通信工藝平臺和量產產線,包含芯片設計、外延生長、臺面刻蝕、氧化工藝、電鍍金、性能測試等,攻克了材料外延生長的精確控制和穩定性難題以及激光電流的氧化限制控制難題,致力于高速率光通信芯片的設計、研發、生產及銷售。
當地時間2023年5月23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9點26分,Coherent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敲響開盤鐘,見證又一關鍵時刻!
今年2月8日,美國激光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Coherent宣布,將其普通股和6.00%的A類強制性可轉換優先股從納斯達克(Nasdaq)股票市場轉移到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
而昨天,Coherent官方宣布了在紐交所上市敲鐘的消息,氣派的場面、振奮的士氣直接在其國外社交媒體平臺上刷屏:“Coherent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Chuck Mattera博士榮幸地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敲響了開盤鐘!”
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標志著II-VI于2022年7月1日成功完成對Coherent收購將近一年的關鍵節點(合并后的公司于2022年9月8日命名成為了Coherent Corp.)。此外,這一時刻也是它在作為一家上市公司36年后,過渡到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第三個月。
在敲鐘官宣中,Mattera博士振奮地表示:“紐約證券交易所長期以來一直有敲響開市鐘的傳統,Coherent非常榮幸受到歡迎。”“我們加入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部分原因是我們對新品牌的渴望。我謹代表我們的董事會、我們的高級領導團隊以及Coherent Corp.在全球范圍內的所有員工,感謝紐交所給予我與這么多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公司合作的巨大榮幸。”
在2月的聲明中,該公司表示,這部分股票將于當地時間2023年2月22日收盤時在納斯達克停止交易。從2023年2月23日開始,其普通股和6.00%的A類強制性可轉換優先股預計將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始交易,股票代碼分別為“COHR”和“IIVI”。
Coherent主席兼首席執行官Vincent D. Mattera博士當時評價表示:“我們為加入紐交所感到非常興奮,因為它是全球最負盛名的交易平臺之一。我們的企業經歷了一個大變革期,而此舉即是這項變革的一部分。我們期待隨著公司持續壯大和不斷提高股東價值,我們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之間將建立起富有成果的關系。此外,我們也感謝納斯達克自我們1987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以來所給予的一切支持。”
本月初Coherent公布的最新財報顯示,2023財年第三季度Coherent總營收達到12.4億美元,同比增長50%。訂單方面,該季度Coherent積壓訂單26億美元,同比增長23%。如今在紐交所成功敲鐘,相信Coherent將迎來更好的新篇章!
5月24日,西安光機所趙衛研究員牽頭負責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阿秒光學基礎研究”結題驗收會在西安舉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科學部主任郝躍院士、西安光機所所長馬彩文研究員出席會議并致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科學部副主任何杰主持會議。
項目負責人趙衛作項目總體執行情況和主要創新成果匯報,西安光機所付玉喜研究員、中科院物理所趙昆研究員、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劉燦東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吳健教授分別匯報了各課題的執行情況,西安光機所王屹山研究員匯報了項目主要指標測試結果及完成情況。專家組現場考察了相關研究成果和實驗裝置情況。以中科院長春光機所賈平研究員為組長的驗收專家組對項目組的創新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一致同意以特優成績通過結題驗收。
自項目立項以來,趙衛研究員帶領團隊圍繞阿秒光學基礎研究領域中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了基礎理論探索、關鍵技術攻關和前沿應用研究,突破和掌握了高功率高重頻飛秒光纖激光放大、色散精密調控、CEP穩定的中紅外飛秒驅動源、孤立阿秒脈沖產生與測量等關鍵技術,取得了多項國內阿秒脈沖產生新紀錄。發展了原子分子超快精密測控阿秒時間分辨新方法、新理論和新技術,在原子分子中阿秒超快電子動力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項目在高水平論文發表、人才隊伍建設、國內外學術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發表了包括多篇Nature Physics、PRL等在內的學術論文15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1部,申請發明專利20余件,獲省部級一等獎一項、中國光學十大進展一項。組織召開了國內外阿秒科學及應用領域學術會議9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52次。項目培養了一批阿秒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和青年領軍人才,多人獲國家及省部級人才計劃,多名博士研究生獲“王大珩光學獎”、中科院院長優秀獎等。
該項目的實施縮短了我國在阿秒光學研究領域與國際的差距,培養和鍛煉了一支專業化隊伍,為我國在阿秒科學研究領域的突破與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研究成果有力推動了我國阿秒大科學計劃的發展進程。
6月2日,中國電建發布公告稱,根據公司總體戰略布局,擬籌劃分拆下屬控股子公司中電建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建新能源”)至境內證券交易所上市,并授權公司管理層啟動本次分拆上市的前期籌備工作。
據悉,電建新能源成立于2004年,經營范圍涵蓋水電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生物發電再生能源開發等。截至本公告披露日,中國電建直接及間接通過子企業持有電建新能源99.9687%的股份。本次分拆上市事項不會導致公司喪失對電建新能源的控制權。
根據公告,擬拆分的中電建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60億元,經營范圍包括水電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生物發電再生能源開發等。
據公告披露,電建新能源正在推進引入戰略投資者相關工作。截至本公告披露日,電建新能源已經完成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征集投資者程序及董事會、股東大會決策程序,并確定引入10名戰略投資者。本次增資完成后,電建新能源的注冊資本由60億元人民幣增加至75億元人民幣。本次增資尚待完成工商變更登記等手續。
公告還顯示,本次分拆上市有利于公司搶抓“雙碳”機遇,服務國家戰略。“3060碳目標”要求我國能源結構加速向清潔低碳轉型,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電建新能源上市,將進一步補充權益資金、優化資本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公司搶抓新能源歷史性機遇,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將顯著增強公司在新能源行業的影響力。
本次分拆上市有利于提升市值管理質效,促進公司資產保值增值。電建新能源上市后,將會以上市公司的形式存在于公司的合并報表及整體估值中,特別是在當前市場背景下,新能源板塊的高估值和稀缺性將為公司總市值的增長做出貢獻,對實現公司資產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義。本次分拆上市不會導致公司喪失對電建新能源的控制權,不會對公司其他業務板塊的持續經營運作構成實質性影響,不會損害公司獨立上市地位和持續盈利能力。
截至2022年末,電建新能源控股風光新能源并網裝機容量約為1000萬千瓦,躋身國內新能源投資運營行業一流企業,資產遍布27個省份。
今年4月28日,中國電建披露2023年第一季度報告。報告期內,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32.87億元,同比增長0.65%;歸母凈利潤30.21億元,同比增長8.70%;扣非凈利潤29.81億元,同比增長22.49%;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329.63億元,上年同期為-181.82億元;報告期內,中國電建基本每股收益為0.1705元,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2.48%。
據韓聯社6月1日報道,位于廣州黃埔的現代汽車氫燃料電池系統廣州工廠(以下簡稱“HTWO廣州”)正式竣工投產。
據悉,“HTWO廣州”是以現代汽車集團氫燃料電池專屬品牌“HTWO”命名的首座工廠,總占地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總投資達85億元,是現代汽車在海外建設的首個燃料電池綜合型基地,包含氫燃料電池電堆生產工廠、氫燃料電池系統生產工廠、研發中心和創新中心。
2019年12月,現代汽車與廣東省政府簽署了諒解備忘錄(MOU),為進軍中國氫燃料電池市場進行了周密選址、市場調研等流程,并與廣東省及廣州市政府進行了深入協商。
2021年1月15日,現代汽車與廣州市政府簽訂投資協議,在廣州市廣州開發區成立現代汽車氫燃料電池系統(廣州)有限公司,并于2021年3月正式奠基。
時隔近兩年,HTWO廣州正式投產,初期年產能達6500套,將加速大灣區乃至華南地區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日,韓國新能源市場研究機構SNEResearch公布了最新的4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TOP10排行榜。數據顯示,2023年4月,全球電動汽車(EV、PHEV、HEV)動力電池裝車總量約為47.7GWh,同比增長79%。
中創新航超越SK On與三星SDI
該榜單最大的亮點,是中創新航繼3月份首次超越韓國企業SK On與三星SDI,進入全球TOP5后,再次穩固全球TOP5的市場地位。
從上圖可看到,中創新航4月以2.7GWh的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高于SK On的2.4GWh與三星SDI的1.9GWh,穩居全球第5。
從同比增速看,中創新航169%的同比增長速度,遠高于SK On的4%與三星SDI的16%。按此趨勢發展,未來將拉大差距。
回顧3月份,中創新航當時以3GWh的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超過SK On的2.9GWh以及三星SDI的2.8GWh。
從更細分的市場看,在2023年1-4月全球磷酸鐵鋰電池市場裝車量排名中,中創新航排名全球第3;4月單月全球三元方形電池市場裝車量排名中,中創新航高居全球第2。
近日,濰柴動力和比亞迪在深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擬利用各自優勢在新能源領域建立更全面、深度的合作關系,在山東合資生產動力電池,建設動力電池研發制造基地。
比亞迪與濰柴動力的合作早就有跡可循。今年3月,比亞迪發布公告表示,正在獨家定制濰柴動力的新能源商用車,并首次在藍擎輕型卡車上組裝中置刀片電池。
此次合作,也表明比亞迪與山東重工“搭上了線”,之前山東重工旗下的中國重汽、濰柴新能源等公司主要跟寧德時代集中采購動力電池,此次濰柴動力與比亞迪合作建設動力電池研發基地,除了能保證供貨的穩定性,降低成本,也可以避免某一家供貨商一家獨大,分散風險。
從重排放到新能源
資料顯示,濰柴動力成立于2002年,2004年登陸港股上市,2006年戰略吸收合并湘火炬,并于2007年在A股市場完成上市。
濰柴動力最主要的業務是重卡發動機,通過自主研發、兼并收購,公司已形成一條完整產業鏈。產品包括全系列發動機、重型汽車、輕微型車、工程機械、液壓產品、汽車電子及零部件。同時還涉足豪華游艇業務以及物流和倉儲技術支持。
早期重型卡車排放的尾氣污染較為嚴重,飽受詬病。2021年4月25日,生態環境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海關總署發布公告明確,自2021年7月1日起,全國范圍全面實施重型柴油車國六排放標準,禁止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六排放標準的重型柴油車。
與國五標準相比,重型車國六標準要求進一步加嚴,氮氧化物和顆粒物限值分別下降77%和67%。國六排放標準的發布與實施對重卡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雙碳”目標下,重卡以及商用車如何降低排放乃至實現零碳排放已經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從2010年開始,濰柴動力董事長、CEO譚旭光就提前布局新能源業務。2017年末,濰柴動力提出“2020-2030戰略”,公司到2030年新能源業務全球領先的目標。
2018年,濰柴動力耗費近140億元、建設規劃面積1460畝的濰柴新能源動力產業園,將于2025年在山東濰坊建成。
濰柴動力先后投資40多億元——戰略重組加拿大巴拉德氫燃料電池、英國錫里斯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瑞士飛速空壓機,還研制出氫內燃機重卡,全面布局純電動、混合動力、氫燃料電池三個技術路線,實現了在客車、卡車、工程機械等領域的推廣應用。
搭上比亞迪“快車”
濰柴動力此次與比亞迪合作,正是看中了比亞迪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地位和技術。最新公布的今年4月國內動力電池企業裝車量數據顯示,排在第一的寧德時代依然遙遙領先,裝車量為10.26GWh,占比高達40.83%。比亞迪第二,裝車量為7.32GWh,占比為29.11%。雙方的差距在逐步縮小。
在新能源車領域,比亞迪擁有赫赫有名的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CTB電池車身一體化等多項技術。
此前,比亞迪為濰柴動力的輕型卡車提供了刀片電池。根據公告,其續航里程可達320km,在30分鐘內就可充到80%的電量。公告中還提到該車的單盒電壓為600V,PACK能量密度≥155Wh/kg,IP防護等級達到IP68,也就意味著濰柴動力的輕型卡車的功率更高、體積更小、成本更低、安全度更高以及充電更快。
而且,雙方均在山東布局了新能源業務。其中,濰柴動力已在山東濰坊建有新能源發動機基地;比亞迪于2021年在濟南布局了動力電池、芯片以及整車工廠,都是非常牢固的產業合作基礎。
此次與濰柴動力的合作,比亞迪大概率是出技術的一方。畢竟在動力電池技術方面,濰柴動力還是稍遜一籌。雙方的合作細節還在進一步商討,筆者認為,氫燃料電池、適合重卡的動力電池技術的研發和落地或許是雙方合作重點。而強強聯合的戰略合作,有助于濰柴動力在動力電池方面的觸角更深。
燃料電池先行者
其實,在動力電池之外,濰柴動力已經早早涉足燃料電池。在新能源領域,燃料電池可謂是濰柴動力探索和實踐比較成功的。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曾公開表示,燃料電池是未來重型商用車的終極路線。
2016年,濰柴投資國內氫燃料電池領先企業弗爾賽,并與之在氫燃料電池客車、重卡等產品開發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2017年,與博世(Bosch)達成合作,共同開發并生產氫燃料電池及相關部件;2018年,濰柴與英國錫里斯動力公司(Ceres Power)在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領域展開全面合作,并在中國建立合資公司。
2018年8月,濰柴與全球氫燃料電池領軍企業加拿大巴拉德動力系統有限公司(Ballard Power Systems)達成合作。公司投資1.63億美元認購巴拉德19.9%的股份,成為巴拉德第一大股東。同時,雙方將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聯合開發適合中國市場的下一代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電堆,以及應用于客車、商用卡車和叉車的下一代燃料電池模組。
2019年12月,濰柴動力完成對德國ARADEX的收購,這家公司擁有新能源商用車用電機控制器、電機、燃料電池DC/DC變換器等產品的設計開發和系統集成能力。可以發現,濰柴動力通過近些年的兼并收購與合作,已經基本完成了氫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的布局。
2021年3月21日,由濰柴動力牽頭建設的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得到了科技部的正式批復,并于不久后正式掛牌。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以濰柴動力為主體,聯合清華大學、中科院大化所、中國重汽、陜西重汽、山東國惠、中通客車等產業鏈領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優質創新資源,以燃料電池關鍵技術研發為核心使命,重點面向交通運輸、工程機械、儲能、發電等領域,聚焦燃料電池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應用開發技術研究、測試評價技術研究和相關研發平臺建設,推動重大研究成果產業化。可以說,這也是對濰柴動力在燃料電池方面實力的認可。
經過5年多的發展,濰柴動力組建了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發團隊,建成了全球最大的2萬臺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研發制造基地,在燃料電池全產業鏈研發和產業化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成果。
在企業所在地山東,濰柴動力的燃料電池應用正在鋪開,青島市青島港建成了全國首個“氫+5G”港口、港口加氫站,在淄博市濟青高速淄博南服務區建成全國首個高速加氫站,在濟南市濟南東服務區建成全國首個零碳服務區,在濰坊市建成全國第一個氫能低碳園區,在濟南市泰山鋼鐵建成全國第一個鋼鐵行業副產氫純化管道供氫加氫母站。
不過,新能源重卡在我國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很多技術問題沒有解決,比如載重受限(新能源重卡的載重一般不超過40噸)、續航里程(僅能支持300公里以內的里程)與燃油重卡仍有一定差距,這就讓新能源重卡在長途運輸過程中缺乏競爭力,影響銷量。同時,充換電站作為新能源重卡的重要基礎設施,目前也未完全配套。濰柴動力的發展重心亦不在于此,可以看作是以多種技術路線來分散產業發展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5月28日上午10:32,由國產大飛機C919執飛的中國東方航空MU9191航班從上海虹橋機場起飛,2個小時后,于12:31在北京首都機場平穩降落,穿過象征民航最高禮儀的“水門”,順利完成這一機型全球首次商業載客飛行。當天,近130名首航旅客“搶鮮”感受了C919帶來的空中之旅。該航班標志著C919的“研發、制造、取證、投運”全面貫通,中國民航商業運營國產大飛機正式“起步”,中國大飛機的“空中體驗”正式走進廣大消費者。
新材料,或許是C919最大放異彩的地方。一份研報顯示,C919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中,鋁合金占比達到65%,鈦合金占比9.3%,超高強度鋼占比6.9%,復合材料占比11.5%。
1)第三代鋁鋰合金
C919大型客機的研發,也詮釋了這一思想。它的結構設計完全由中國商飛自主完成,并實現生產制造全國產化。在機體主結構上,設計人員大量使用了世界先進的第三代鋁鋰合金材料,這在國內尚屬首次,大大帶動了國內航空材料和制造的發展。鋁鋰合金具有密度低、強度高且損傷容限性優良等特點,用它替代常規鋁合金材料,能夠使飛機構件的密度降低3%,重量減少10%-15%,剛度提高 15%-20%,因此被認為是新一代飛機較為理想的結構材料。
2)T800級碳纖維復合材料
C919大型客機是國內首個使用T800級高強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民機型號。相比T300級材料,T800級材料強度、模量更高,韌性更強,具備更好的抗沖擊性,C919上受力較大的部件,如后機身和平垂尾等都使用了T800級碳纖維復合材料。
T300屬于第一代民機復合材料,其樹脂基體為未增韌的脆性環氧樹脂基體,增強纖維為T300碳纖維,其拉伸強度約為3.5GPa,拉伸模量約為230GPa。T300呈現脆性材料性能特征,對沖擊載荷引起的分層損傷比較敏感,因此只能用于受力不大的次承力結構。C919上使用的T800材料采用增韌環氧樹脂基體,增強纖維為T800碳纖維,拉伸強度和拉伸模量較T300提高50%左右,也是目前國際上民機主承力結構應用最為廣泛的復合材料。
3)玻璃纖維復合材料
相比碳纖維復合材料,玻璃纖維復合材料的力學性能稍低,但由于碳纖維介電常數較高,會影響雷達工作,C919大型客機的雷達罩使用了玻璃纖維復合材料。
另外一些受力較小的部件,如襟翼也使用了玻璃纖維復合材料。因為玻璃纖維復合材料成本比碳纖維復合材料低,在受力較小的部件上應用,既可以達到設計要求,又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4)芳綸蜂窩材料
C919大型客機艙門和客貨艙地板使用了芳綸蜂窩材料,這是一種采用酚醛樹脂浸漬的芳綸紙制成的輕質高強非金屬仿生芯材制品。它模仿蜜蜂的蜂巢設計,具有穩定、輕質的結構和很高的比強度,與泡沫芯材相比,它具有更高的剪切強度,與金屬蜂窩相比,它更加耐腐蝕。同時,芳綸蜂窩材料還具有高韌性、良好的抗疲勞性能和防火性能,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民機復合材料。
5)碳纖維復材及陶瓷基復材
航空發動機作為“航空之花”,可以說是航空技術和工業積累的完整體驗。C919的發動機為LEAP-X1C發動機。它采用了18片賽峰公司研制的碳纖維復合材料風扇葉片以及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研制的陶瓷基復合材料渦輪部件。
6)芳砜綸纖維
芳砜綸簡稱PSA纖維,由聚砜酰胺組成。其主要特點是優良的電絕緣性和耐熱性,此外,阻燃性高,極限氧指數超過30%,耐化學穩定性好,除了幾種極性很強的溶劑和濃硫酸之外,在常溫下對化學品均具有良好的穩定性。芳砜綸不僅可以制作多種耐高溫濾材和高溫高壓電器中的絕緣材料,而且還可加工成運輸工具中的高級阻燃織物等。
據悉,C919機艙內部將首次啟用芳砜綸纖維制作椅罩、門簾,將使得飛機減重30公斤以上,每架飛機能夠節省超萬元成本。
7)橡膠化合物
其實飛機輪胎所使用的材料與汽車輪胎基本相同,主要區別則來自飛機輪胎采用了更高強度的橡膠化合物,以至于飛機輪胎能被充氣到200磅/平方英寸的氣壓,這相當于汽車輪胎氣壓的6倍,C919使用的就是來自米其林的Air X子午線輪胎。
C919作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的大飛機項目,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制造能力、經濟基礎和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是衡量一國制造業先進水平的制高點。發展大飛機,不但能夠帶動新材料、現代制造等領域關鍵技術的群體突破,還將帶動流體力學、固體力學等諸多基礎學科的重大進展,將會全面地、大幅度地提高我國科技水平。
不少航空業內人士均表示,隨著國內航空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大飛機的國產化水平將持續提升,大飛機產業鏈帶動制造業水平整體向高端化奮進,其高附加值的特性會慢慢展現。圍繞C919的商用及量產,大飛機產業鏈整體孕育萬億元空間。
近日,由恒神股份研發、設計和承制的民用火箭二級子結構主承力件支承艙在上海順利通過靜力試驗考核。經過為期二十天的載荷試驗,最后以極限承載能力超出設計載荷120%以上完美收官,完成項目里程碑節點,標志著恒神股份在民用火箭支承艙產品的研發、設計和制造水平實現突破,走在前列。
、
火箭支承艙是運載火箭搭載衛星的關鍵主承力部件,位于火箭末級動力艙和衛星之間,是火箭結構中重要的承載和連接結構。
據悉,恒神股份研發承制的支承艙將用于搭載朱雀二號運載火箭,總重超過200噸。為了實現衛星發射復雜載荷條件下的減重目標,該支承艙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泡沫夾芯結構設計方案,采用恒神自主研發的EM817B樹脂體系預浸料;通過優化結構設計,攻克了載荷集中區法蘭泡沫夾芯結構的成型工藝難題,相比原金屬支承艙減重42.3%,同時實現極限承載能力50%以上的提升,在民用運載火箭研制中具有較大的商業應用潛能。
恒神股份支承艙項目于2022年4月在先進制造事業部啟動,2023年4月完成首件交付。項目啟動后,事業部組織了跨部門跨專業的項目攻關團隊,實現結構、強度、工藝、模具、裝配和質量等專業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協同作戰,確保了項目首件如期交付。
Fairfield Market Research(費爾菲爾德市場研究公司)是一家總部位于英國的市場研究咨詢商。5月29日,該公司發布了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報告中指出汽車和航空航天行業高速增長及對輕質材料需求有望推動全球碳纖維市場的高速增長。
碳纖維作為一種理想的高性能結構,因其優異的性能而越來越受到青睞,這拓寬了其在超級跑車、飛機、游艇、休閑和體育用品等眾多領域的應用基礎。報告指出,聚丙烯腈仍將是碳纖維市場最受青睞的前驅體,并作為關鍵原材料占碳纖維總產量的90%以上。
隨著汽車和航空航天行業對輕質材料需求的不斷增加,碳纖維在未來幾年可能會出現增長。雖然目前最大的應用領域是陸上和海上的風力渦輪機葉片,但最近海上風電裝置的指數級增長更有可能在提高對碳纖維的需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為碳纖維具有最理想的特性,如更高的剛度和更低的密度,細長和更硬的葉片輪廓。因此,風能行業預計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細分市場。
報告稱,汽車行業也是一個重要的應用類別。終端用戶對碳纖維復合材料作為傳統汽車塑料和金屬的潛在替代材料的認知日益增長,預計將進一步擴大其應用范圍。
目前,碳纖維制造基地主要集中在美國、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歐洲主要國家,即英國和德國。初步市場分析顯示,發達的西部地區、北美和歐洲是碳纖維市場的領頭羊,合計占總市場收入的60%以上。汽車和航空航天行業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將繼續鞏固這些地區在全球碳纖維行業的地位。最強大的市場立足點還歸功于與燃料效率和碳排放相關的嚴格監管結構。
與此同時,中國成為碳纖維制造商利潤最高的地區,在評估期內,中國市場很可能會呈現出強勁的兩位數增長速度。中國在發電方面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預計到2030年底將擁有400GW的風電容量。中國政府也一直支持碳纖維生產,將其潛在地用于汽車、風力渦輪機葉片和工業機械,這也將有助于中國在碳纖維市場上不斷增長的實力。
近日,東麗工業株式會社(日本東京)發布了其 "中期管理計劃,AP-G 2025項目 "文件,概述了其2023-2025財政年度的企業戰略。在該文件中,東麗概述了其提供創新技術和先進材料的愿景,為包括可持續性在內的全球挑戰提供解決方案。在該公司2022年25.1億日元(190億美元)的收入中,其碳纖維復合材料業務排名第三,僅次于纖維與紡織品和高性能化學品,貢獻了2820億日元(20億美元)。
東麗碳纖維產能
據報道,東麗是世界領先的碳纖維制造商,通過在日本、法國、韓國、匈牙利、墨西哥和美國的工廠生產近5.8萬噸常規絲束和大絲束碳纖維。此外,據報道,東麗公司控制著全球聚丙烯腈(PAN)纖維市場50%以上的份額,而歷史上生產1磅碳纖維則需要超過2磅的PAN。
FCEV和壓力容器領域的增長
東麗指出,隨著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碳纖維在風力發電機葉片中的銷量強勁,同時它也在開發一系列用于生產、運輸、儲存和使用氫氣作為燃料的材料。這些材料包括催化劑涂層膜(CCM),由于其高強度和低重量,傳統上使用碳纖維載體作為催化劑層。東麗于2023年3月17日宣布,將把其子公司Greenerity(德國巴伐利亞州阿爾澤瑙)的CCM產能增加三倍,增加第三家工廠,并擴大第二家工廠的產能。
通過Grennerity,東麗還生產用于氫動力燃料電池電動汽車(FCEV)燃料電池的膜電極組件(MEA),包括公交車、卡車、商用車和乘用車。MEA包括質子傳導聚合物電解質膜、催化劑層和氣體擴散層(GDL),它們由石墨化碳纖維基非織造布制成,稱為碳片、板或紙(CP)。在滿負荷運轉的情況下,Greenerity的第二家工廠將支持每年超過10000輛燃料電池汽車的生產。
壓力容器對碳纖維的需求不斷增長
東麗還指出,它為高壓氫氣罐提供高強度的碳纖維和襯里樹脂。事實上,東麗T700S標準模量纖維已經成為儲存壓縮氣體氫氣(CGH?)的IV型罐的基準,其標準壓力為350和700巴,用于FCEVs。東麗預計,到2025年,IV型儲罐對碳纖維的需求將增加42%,達到近40,000噸/年,包括壓縮天然氣(CNG)汽車的傳統市場和FCEVs的CGH?儲罐新市場。
CF復合材料收入和資本投資的增長
東麗預計其碳纖維復合材料業務的收入將從2022年的2820億日元(21億美元)增長到2025年的3700億日元(28億美元)。它將通過以下方式尋求保持其市場領導者地位:
(1)抓住正在恢復的飛機需求。
(2)通過提高工業應用的盈利能力,加強利潤結構。
(3)在大規模資本投資的基礎上抓住不斷擴大的市場,擴大其在風力發電機葉片和燃料電池車輛(油箱和電極基板)的業務。
(4)服務于移動性領域,如城市空中交通(UAM),預計未來需求會不斷增長。
(5)提高碳纖維產品的質量。
東麗還將增加對碳纖維復合材料的資本投資,2022年的3年投資總額為740億日元(5.6億美元),預計截至2025年的3年期間將增加一倍以上,總額為1650億日元(12.5億美元)。
創造新材料,通過數字化降低成本
東麗2023-2025年戰略的另一個關鍵部分是通過推進東麗開發的機器信息學(MI)、人工智能(AI)和數字模擬技術,加速創造新材料并推動業務擴張。
2022年9月,東麗宣布了一項新的數字服務,利用人工智能預測物理性能數據,幫助客戶優化樹脂選擇,加快產品開發。2021年11月,東麗宣布它已開發出一種新的碳纖維增強聚合物(CFRP)復合材料,利用MI技術迅速實現了機械性能與阻燃性能的特殊組合,其特點是熱釋放率降低35%。該公司解釋說,MI是一種通過結合機器學習、理論密度、模擬和數據庫來簡化材料開發的技術。
2023年5月22日,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長春航天信息產業園舉行西安航投“秦嶺小衛星星座”系列衛星、“金紫荊”37-38號星、“霍爾果斯一號”、“哈測農遙一號”、“吉林一號”高分06A系列衛星、“吉林一號”高分03D19星及“吉林一號”平臺02A01-02星等41顆衛星的出征儀式。此次出征的41顆衛星將于近期在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擇期發射,發射任務成功后,將創造中國航天單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記錄。
西安航投“秦嶺小衛星星座”系列衛星(“吉林一號”高分03D20-26星)是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與西安航空航天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輕小型高分辨光學遙感衛星,是“秦嶺小衛星星座”即將發射的首批7顆衛星。“吉林一號”高分03系列衛星作為長光衛星第三代衛星技術研發星,是公司踐行批量化生產理念的重要成果,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重量、高指標的特點。
“金紫荊”37-38號星(“吉林一號”高分06A17-18星)是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與香港航天科技集團聯合研制的輕小型高分辨光學遙感衛星。“吉林一號”高分06系列衛星是在“載荷平臺相融合”技術的基礎上,按照“載荷平臺融為一體”的設計理念研發制造的新一代批產衛星,具有快速批產、智能運行、圖美價廉的“快智廉”優勢。
“霍爾果斯一號”衛星是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與航天(新疆)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高分辨光學遙感衛星,是霍爾果斯衛星星座的首發衛星。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是“霍爾果斯一號衛星”的主要用戶之一,該衛星將用于開展農林業生產、自然資源調查、生態環境監測、城市綜合治理、國際文化交流以及防災減災等領域,為新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一帶一路”經濟帶建設貢獻力量。“霍爾果斯一號”衛星作為“吉林一號”星座后續批產星的首顆技術驗證星,具備高分辨、高速傳輸、高機動等特點。
“哈測農遙一號”是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與黑龍江工程學院、時景(上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我國首顆面向數字農業的輕小型高分辨光學遙感衛星,該衛星可為農業資源調查、農作物動態監測、農業環境及農業品質監測、農業生產監管、農業保險、農業區域發展規劃等領域提供高分辨率影像數據支撐,助力構建全國農業長期觀測體系,實現農業工業化、數字化、標準化高水平發展。
“吉林一號”平臺02A01-02星由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出資自研的低成本、高承載、高分辨共享型遙感衛星,其設計理念區別于傳統的衛星平臺,衛星具有獨立的業務能力,通過搭載服務與搭載用戶共享衛星平臺資源,分攤衛星研制成本,提高衛星效費比。在搭載載荷方面,兩顆衛星上均搭載了公司自研的激光通信載荷,用于驗證星間及星地高速通信技術。
此次出征的41顆衛星將于近期在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擇期發射,發射任務成功后,將創造中國航天單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記錄,同時也標志著“吉林一號”衛星星座組網工程成功實現“百星飛天”的階段性目標。屆時“吉林一號”衛星星座可為農業、林業、氣象、海洋、資源、環保、城市建設以及科學試驗等領域提供更加豐富的遙感數據和產品服務,對數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衛星互聯網是未來信息通信網絡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6月1日,成都市衛星互聯網與衛星應用產業聯盟正式啟動。
聯盟以衛星互聯網與衛星應用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培育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為政府部門、企業家、專家學者等提供衛星產業資源聚合、信息共享與交流合作橋梁。未來,聯盟將面向相關部門提供政策咨詢、標準制定、市場監管和規范化建設等咨詢服務,面向行業企事業單位提供科技創新、產業研發、市場推廣、技術交流、專業培訓與投融資服務等全方位支持,加快區域衛星產業做大做強。
此前印發的《2023年成都市衛星互聯網與衛星應用產業建圈強鏈工作要點》也提出,要全年力爭實現衛星互聯網與衛星應用產業產值突破140億元,同比增長30%,初步構建關鍵核心技術突出、產業全鏈條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的發展目標。今年初,成都還把衛星互聯網與衛星應用納入全市產業建圈強鏈行動中的28條重點產業鏈之一。
據了解,目前成都已初步建立了“上下聯動、區縣協同”的“2+6+N”產業空間格局。成都正搶抓衛星互聯網與衛星應用產業發展機遇,深入推進產業建圈強鏈,加快打造全國領先的“衛星+”產業發展高地和創新應用標桿城市。
1.“兩利四率”至“一利五率”,國企考核新標準下的陜西國企
2023年初,國務院國資委對央企的考核經營指標從“兩利四率”升級為“一利五率”,核心變化是:凈資產收益率替換凈利潤指標、營業現金比率替換營業收入利潤率,利潤總額、資產負債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和全員勞動生產率,這4項指標繼續保留,目標是“一增、一穩、四提升”。
金融棒棒糖選擇省內77家上市公司2022年報,統計了“一利五率”6項指標,以陜西民企、央企、外企作為對照參數,重點研究28家陜西上市國企。
先截取了各項數據中位數(上圖),整體來看,地方國有上市公司在利潤總額、凈資產收益率、經營現金比率等關鍵指標中位居前列。
(1)利潤總額:最快增速182%
利潤總額是指標中的一大“落腳點”。“一增”是針對利潤總額提出的要求,是指利潤總額增速高于全國GDP增速,以確保央國企能夠為國民經濟的增長做出更加突出的貢獻。我們以2022年全國GDP增速3.0%計,拉通數據后發現,陜西上市公司企業的利潤總額有兩個特征值得關注;
其一:增速超3%不足一半。
28家陜西上市國企中,利潤總額增速超3%僅13家,不足一半。其中,前不久剛上市的陜西能源增速最快,2022年企業利潤總額47億元較上期增長182%,金鉬股份、地產開發商天地源緊追其后,增速分別是159.8%、82.2%。此外,陜煤、陜天然氣等資源企業的利潤總額增速也相對靠前,由于受周期性因素影響,具有一定特殊性。當然,增速靠后的部分旅游相關企業主要受疫情沖擊影響導致。
圖:陜西上市國企利潤總額增速
其二:基本“平分秋色”
剔除金融等特殊行業,77家陜西上市公司中,利潤總額增速超3%共40家企業,其中央企和地方國企共20家,民企和外資共20家,稱得上“勢均力敵”。“民企力量”中我們尤其注意到鉑力特、炬光科技等科創企業在利潤總額指標中表現亮眼,增速分別是171.6%、91.4%。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考核指標變化中,利潤總額是被延續的指標之一,因為除了要考核企業創造的凈利潤貢獻外,還需考慮企業創造的社會效益,比如納稅(利潤總額=凈利潤+所得稅)。
(2)ROE:國企超民企2倍多
凈資產收益率(ROE)作為新指標之一,替換了原指標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凈資產)體現的是現有資本獲得凈回報的能力,反映了所有者權益所獲報酬的水平,指標值越高,說明投資帶來的收益越高,而且它可以極大降低“粉飾”空間,因此該指標的參考意義更大。此外,凈資產收益率可以洞察行業特點和業績歸因,一般情況下在10%—30%左右相對良性。陜西國企在凈資產收益率的表現尚可,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中位數達到民企2倍:
地方國有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中位數(8.10%)是陜西民企(3.74%)的2倍多,且同時遠超央企(6.03%)和(外企6.24%)。顯示出國企股東投資可以產生更高的利潤,但整體水平相對較弱,依然沒有達到10%的最低“標準”,28家國企中僅有10家企業ROE大于10%,僅陜煤1家ROE高達37.4%。
圖:陜西上市企業凈資產收益率
2:“資源+科創”冒尖:
凈資產收益率位列前十的企業中,我們發現,資源能源行業與科創型企業占比較大,陜煤、凱立新材、西部超導位居前三。陜煤明顯得益于煤炭價格的不斷攀升,在各項指標都呈“碾壓”之勢,而后兩者均為科創板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分別是24.4%、19%,這意味著,高科技企業的的賺錢能力極強,若排除周期性干擾,長期來看有望“跑贏”資源型企業。
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賺錢效應”較弱的企業主要分布在文旅、機械設備以及光學光電子行業,其中文旅不可避免在疫情三年受到了較大沖擊,但隨著經濟回暖,文旅行業的快速復蘇,我們依然抱有極大信心。
(3)日常考驗:營業現金比率
營業現金比率是一項強調現金流的考核指標。這次,營收利潤率被營業現金比率(經營現金流入/營業收入)替代,它反映了企業的收入質量水平,比率越高,說明營業收入質量越高,經營活動的風險越小,反之亦然。通常來講,通常來講,現金比率約為20%就足夠了。事實上,這項指標主要為引導國企重視經營活動現金流,提升收入質量,反映了國資委推動中央企業向高質量方向發展的意愿。
圖:陜西上市企業營業現金比率排名
整體來看,剔除銀行及券商,陜西外資企業的營業現金比率17.28%高于國企6.73%、民企的3.86%。派瑞股份、陜能、陜煤、博通股份都具有較好的數值,基本維持在20%上下。
(4)資產負債率:全低于70%
資產負債率(總負債/總資產)又稱舉債經營比率,反映了公司總資產中有多少是通過負債籌集的,主要用來評估公司負債水平,同時也是一項衡量公司利用債權人資金進行經營活動能力的指標,側面反映了債權人發放貸款的安全程度,總目標中的“一穩”是指資產負債率要穩定在65%左右。
事實上,在各行業資產負債率排行中,金融、房地產及建筑業具有特殊性,高負債已達成共識。反之食品飲料、文化傳媒和生物醫藥行業的負債率相對較低,抗周期能力強,現金流較好。在這樣的共識下反觀陜西國企我們發現2大特點。
圖:陜西上市企業資產負債率
第一大特點是全部低于70%。剔除金融、地產相關行業的5家企業后,其余23家陜西國企的資產負債率均低于70%,低于30%的共6家企業,從行業分布來看,金屬、煤化工、科創半導體行業負債率普遍較低,如興化股份、北元集團、金鉬股份等。整體來看,負債率基本保持穩定,處于良性狀態。
第二大特點是民企低于國企。先來看中位數,負債率最低的是外資企業22.10%,其次是民企28.44%,而國企相比民企,在該項指標上并不占優勢,負債率達51.54%。
觀察36家陜西民企發現,華秦科技、炬光科技、斯瑞新材、萊特光電等科創板上市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極低(也有新股發行因素),由于技術含量高,資產偏輕,因此抵御風險的能力強。
(5)研發投入:科創vs主板
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自2019年首次提出至今“地位”穩定,一直作為考核企業的重要指標。研發經費(研發費用/營業收入)歸屬三費(銷售、管理、財務)中的管理費用,它是體現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核心指標,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比率)越大,表明企業重視研發經費投入,開發新產品和新業務投入較大,企業綜合實力較強,競爭相對有優勢。
通過觀察市場規律發現,如果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維持在3%至5%之間,則更有助于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并且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規律。那么,陜西國企研發投入強度到底如何?
圖:陜西上市企業研發投入強度
其一:數據“達標”。
統計發現,陜西國企平均研發投入強度是3.47%,中位數3.06%,數據介于“健康”閾值之間,其中烽火電子研發投入最強達16.38%,西部超導、西部材料投入強度均大于5%,能源、建筑等相關行業的投入排名靠后。盡管數據已經“達標”,但也處于臨界值,部分企業依然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其二:民企強于國企。
整體來看,民企研發“用力”更猛。數據顯示,陜西民企的平均研發投入強度是5.73%,超出陜西國企平均值2個百分點,37家民企中一半以上的企業均超過5%,其中天和防務、鉑力特、炬光科技、萊特光電等一眾科創民企研發投入強度均大于10%。
圖:陜西科創板上市企業研發強度
其三:科創板研發力度強勁。
橫向對比科創板和主板企業,金融棒棒糖得出了一個符合預期的結論,那就是科創板企業研發投入更大。科創企業研發強度平均8.4%,鉑力特17.7%投入最大。再來看主板表現,51家企業平均研發強度4.12%,投入最大的是陜西民企天和防務22.26%,資源型企業研發投入較少,基本依賴傳統的經營模式,低于3%的企業共計23家,占比一半左右。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隆基綠能的研發強度雖然只有5.54%,但2022年以71億元的研發體量遙遙領先。
2.受制于私募新規實施,5月私募登記備案數量驟減創近七年新低
根據清科創業(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數據統計,2023年5月VC/PE市場共計238支基金完成新一輪募集,同比下降47.9%,環比下降54.7%;披露募集金額531.55億人民幣,同比下降64.2%,環比下降66.1%。
圖 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基金募集情況
表 1 2023年5月重點募集基金集
浙江新募基金數量領先,北京、福建募集金額位居前二
5月新募集基金數量排名前三的地區分別是:浙江、江蘇、廣東(除深圳),共計114支,占比47.9%。在募集金額方面,得益于北京京港地鐵股權投資基金的大額募集,北京募集金額120.66億人民幣,躍居首位;福建募集金額84.52億人民幣,位居第二;排名第三的是江蘇,募集金額61.39億人民幣。
私募新規正式施行,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數量創近七年新低
5月1日,《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辦法》正式施行,以扶優限劣為導向,明確登記備案原則和管理人登記標準。私募新規正式生效后,5月新增股權投資基金(包含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共計420支,數量環比下降57.4%;5月首次提交登記申請的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包含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證券公司私募基金子公司)有17家,較上月下降83.7%,通過登記的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僅有2家,數量環比下降97.7%,較單月歷史最高新增登記數量下降99.6%,創近七年新低;5月注銷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共計57家,數量環比上升96.6%,自2022年5月以來,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注銷節奏加快,除了2023年2月和2023年4月,單月注銷數量均高于新增登記數量。
圖 2 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股權投資基金備案情況
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注銷情況
5月28日,中國東方航空MU9191航班順利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這意味著國產大型客機C919全球首次商業載客飛行成功。
眾所周知,航空航天行業屬于國家戰略性產業,是典型的知識與技術密集、附加產值高的超級產業,發展水平體現了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而在創投圈,懷揣著航空航天夢的硬科技投資人也來了。這幾年,VC/PE流行“沖上云霄”。投資界VC情報局根據公開數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年航空航天行業融資事件177起,截至目前,獨角獸級別的公司達19家,融資氛圍火熱。
今年4月,廣州誕生一筆大額融資。商業航天企業中科宇航完成6億元C輪融資,由廣州產投集團領投,原股東國科投資、中科院資本跟投。
中科宇航由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培育孵化,主要從事太空科技探索、空天飛行器研發集成和宇航發射服務。據悉,今年1月,中科宇航在廣州南沙落地國內首個全產業鏈商業航天產業化基地,該基地可年產30發運載火箭,預計將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實現千億級規模,填補廣東在航天制造業上的空白。
3月,成都迎來一個百億獨角獸。投資界獲悉,聯合飛機已在今年第一季度于四川成功完成9億元融資資金交割。至此,聯合飛機D輪融資總額約20億元,投后估值已超100億元。這輪投資方陣容名單十分豪華——四川區域協同基金、四川制造業基金、成都重產青樾基金、安徽省量子基金、基石資本、興投控股、金牛城投、德陽產投、什邡恒新基金等VC/PE和產業資本齊聚一堂。
公司背后是一位80后掌舵者——田剛印。他早年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大學時與無人飛機結下不解之緣。2007年,田剛印懷揣著飛機夢,在地下室里開始創業,并在2012年成立了聯合飛機的前身北京中航智科技。到2017年,田剛印在中航智的基礎之上,創立了聯合飛機,成為一家專業從事無人機等裝備研發、生產和服務的企業集團。
浩瀚無垠的宇宙深深吸引著VC/PE。
5月初,超低空、天地一體運營商云圣智能獲得C++輪融資,由中金資本旗下中金科元基金領投。而這距離其完成C+輪融資僅時隔三個月,該輪融資由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投資。成立于2017年的云圣智能,核心團隊由北大、清華、天大、中科大、南開、劍橋等著名院校的博士、碩士以及航天五院、航天九院、華為、紫光等知名研究所及高精尖人才組成。
稍早前的1月,國內商業衛星研制公司微納星空宣布,已完成近4億元人民幣B輪及B+輪融資,主要投資方包括國開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越秀產業基金、東浩蘭生瑞力投資、海通創新投、清科母基金等。微納星空成立于2017年8月,創始人高恩宇也是位北理工校友,曾就職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第一總體設計部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通信導航衛星總體部。
將時間線再向前移,2022年9月,衛星互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和衛星制造商銀河航天完成B++輪融資,由建銀國際領投,安徽省三重一創基金、合肥市產投、真為資本跟投,老股東君聯資本、混沌資本持續跟投,投后估值約110億元人民幣。成立于2018年,銀河航天是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第一家獨角獸公司,公司致力于通信載荷、核心單機、衛星平臺的自主研發與低成本量產。
越來越多專注航空航天的產業基金排隊趕來
今年4月,安徽省空天信息產業基金正式簽約,該基金總規模20億元,由方正和生與中科星圖共同發起設立,引入合肥市高質量發展引導基金、安徽省人工智能母基金,專注于投資空天信息及人工智能領域的高成長企業。
同月,總規模20億元的煙臺國豐申萬航天投資基金正式啟動,基金將精準投資產業鏈上下游,加速延鏈補鏈強鏈,助力打造中國首個百億級商業航天高科技產業集群。隔天,國華基金和大興產業引導基金共同發起設立50億元的北京新華商業航天產業基金,專項用于北京商業航天產業基地項目的落地投資。
長沙金霞潤信魏鋁創業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完成備案,該基金由中信建投資本擔任基金管理人,重點投資于高端裝備、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領域的未上市企業股權。
去年12月底,海南生態軟件園、重慶市產業投資基金、兩江基金簽署了框架協議,將設立數字經濟(衛星互聯網)產業投資基金。據悉,該產業投資基金按市場化方式,發起共計100億元,其中一期30億元,基金管理人由兩江新區與海南生態軟件園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按照一定股權比例設立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擔任,基金圍繞兩江新區航空航天產業培育加大投資布局,完成重大項目投資和重點企業扶持。
深圳一支衛星產業基金成立的消息頗為震撼。去年9月,中安國通衛星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聯合國內多家知名基金投資公司、產業投資公司,共同發起設立總規模500億元的中安國通衛星產業基金。據悉,該衛星產業基金重點投資衛星通信、導航、遙感以及衛星技術應用領域相關產業,為深圳市打造成為全球衛星及應用產業創新高地提供助力。
去年6月,中金資本運營有限公司、中航航空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與鄭州航空港興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合作設立目標規模50億元的航空領域投資產業基金,通過共享產業投資項目資源,推動優質金融資源和航空產業資源在河南省集聚發展。
同年3月,四川發展、成都市重產基金、新都香投集團共同發起設立規模達30億元的四川發展空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基金將圍繞成都市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及電子信息等產業開展價值投資。
編輯:馮征昊(半導體芯片、激光器、新能源)閆晨曦(復合材料、衛星通信、金融資本) 校對:王延韜 審核:侯曉鵬
(以上資訊主要來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陽能光伏、 今日半導體、半導體行業觀察、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人、樂晴智庫、未來智庫、索比光伏網、集邦新能源網、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高工鋰電、西安金融棒棒糖、復材網 、大國之材、新材料在線、衛星界、國際電子商情、中國國際復合材料展覽會、玻纖復材、衛星與網絡、全球一點通、硅谷網、清科研究、中國衛通、衛星與應用、中科創星、碳纖維生產技術、中國衛通、碳纖維研習社、實戰財經 、金融深度、華商韜略、戰略前沿技術、 投融界、 投資界、 中國汽車報、證券時報網、36氪、東方財富、中國證券報、新經濟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興產業投資聯盟、股權投資論壇、Wind資訊、搏實資本、中歐資本、國企混改研究院、機遇西安、米度資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