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在线,成全高清视频免费观看动漫版,91欧美精品激情在线观看最新

行業報告
行業報告
陜投新興行業動態信息報告 2023年第7期(總第69期)

行業報告 2023-12-25 15:38:16

一、半導體芯片行業

1.重倉歐洲,以色列波蘭后英特爾德國再添2座晶圓廠

近期,英特爾宣布了多起投資計劃,例如斥資250億美元在以色列建設新工廠,預計將于2027年投產;計劃在波蘭建造一個新的半導體封裝和測試工廠,投資額高達46億美元。

根據最新消息,英特爾于當地時間6月19日又宣布了一項新的投資計劃。據悉,英特爾已經與德國政府達成了合作協議,計劃在德國薩克森-安哈爾特州首府馬格德堡建設2座晶圓制造廠,預計總投資將超過3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348.34億元),而這也是德國歷史上最大的一筆外國直接投資。

據官方披露的信息顯示,英特爾于2022年11月獲得了該項目的土地,預計第一家工廠將在歐盟委員會批準激勵方案后的4-5年內投入生產。鑒于目前的時間表和投資規模,英特爾計劃在這些設施中部署比最初設想的更先進的埃米時代技術。

此外,工廠初始建設階段將產生7000個建筑工作崗位、約3000個永久性高科技工作崗位,并為整個行業生態系統中提供數萬個額外工作崗位。

作為英特爾IDM2.0戰略的一部分,2022年,英特爾宣布在歐洲擴張,計劃投資330億歐元建設半導體供應鏈,包括在法國建立新的研發和設計中心、以及愛爾蘭、意大利、波蘭和西班牙等地的投資等,而此次簽約的德國馬格德堡項目亦是這些計劃的關鍵部分之一。

據悉,通過在愛爾蘭現有的晶圓制造工廠及其最近宣布的在波蘭的組裝和測試工廠、以及位于馬格德堡的新晶圓制造工廠,英特爾將在歐洲打造首個領先的端到端半導體制造價值鏈。

值得一提的是,英特爾原本預計在德國馬格堡進行價值170億歐元的投資,最后則是將金額提高到300億歐元。因此,對于原本德國政府可能提供價值68億歐元的補助金額,雙方在進行談判之后,最后達成100億歐元的最終金額。

2.上汽集團擬設60億產業基金,完善芯片產業生態布局

6月19日,上汽集團發布公告稱,公司、子公司上汽金控擬與恒旭資本、尚頎資本共同投資“上海上汽芯聚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基金采用投資子基金及直投項目的方式,重點關注半導體產業鏈上下游、汽車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驅動下芯片相關的關鍵技術產品等。

根據公告,基金認繳出資總額為人民幣60.12億元,其中公司認繳出資60億元,持有其99.800%份額;上汽金控認繳出資0.10億元,持有其0.166%份額;恒旭資本認繳出資100萬元,持有其0.017%份額;尚頎資本認繳出資100萬元,持有其0.017%份額。

上汽集團表示,公司、子公司上汽金控參與投資本基金,主要是借助專業投資機構優勢,通過專業化投資管理團隊推動跨產業深度融合,完善芯片產業生態布局,加快汽車芯片的國產化推進,不斷促進生態協同,持續保障產業鏈安全,符合公司的發展戰略,同時可獲取合理的投資回報,為公司及全體股東創造價值。

3.中芯集成三期12英寸中試線量產,第1萬片晶圓下線

6月17日,中芯集成三期12英寸中試線量產暨第10000片晶圓下線儀式舉行。

之前6月1日,中芯集成公告稱,其及子公司中芯先鋒與紹興濱海新區芯瑞基金簽訂《中芯先鋒集成電路制造(紹興)有限公司之投資協議》,投資建設中芯紹興三期12英寸特色工藝晶圓制造中試線項目(計劃今年完成建設),主要生產IGBT、SJ等功率芯片,HVIC(BCD)等功率驅動芯片。

該項目總投資42億元,用于建設一條集研發和月產1萬片12寸集成電路特色工藝晶圓小規模工程化、國產驗證及生產驗證的中試實驗線。

4.收購力成西安,美光科技43億元追加西安封裝測試產能

6月16日,美光科技在其官微宣布,計劃在西安封測工廠投資逾43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收購力成西安資產。

據披露,美光科技計劃在未來幾年中對其位于中國西安的封裝測試工廠投資逾43億元人民幣。公司已決定收購力成半導體(西安)有限公司(力成西安)的封裝設備,還計劃在美光西安工廠加建新廠房,并引進全新且高性能的封裝和測試設備,以期更好地滿足中國客戶的需求。

此次美光宣布的新廠房將引入全新產線,用于制造移動DRAM、NAND及SSD產品,以強化西安工廠現有的封裝和測試能力。目前,美光籌備該項目已有一段時間,并已啟動在西安生產移動DRAM的資質認證工作。

根據此前達成的長期戰略協議,力成西安的設備自2016年以來一直在美光全資的廠房中運行,該協議目前已到期。美光預計此項收購項目將在大約一年內完成,但仍需獲得中國監管部門批準。

據介紹,美光將向力成西安1,200名全體員工提供新勞動就業合同。新的投資項目還將額外增加500個就業崗位,使美光在中國的員工總數增至4,500余人。

5.三安光電巨資押注碳化硅賽道

6月7日,三安光電與意法半導體聯合宣布,雙方擬出資3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8億元)合資建造一座8英寸碳化硅外延、芯片代工廠。同時,三安光電將在當地獨資建立一個8英寸碳化硅襯底工廠作為配套,預計投資總額7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為2.376億元,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僅為69.51億。此次項目投入對該公司無疑是一筆巨資,那三安光電為何要斥巨資布局碳化硅?

01 LED外延芯片業務承壓

三安光電成立于2000年,2007年完成借殼上市,目前已成長為國內LED芯片龍頭,占據全國30%左右的市場份額,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全色系超高亮度LED外延及芯片產業化生產企業。

三安光電主要從事化合物半導體所涉及的部分核心原材料、外延片生長和芯片制造。其中LED外延芯片是公司起家業務,目前仍是其主要營收來源,2022年營業收入占比為40.31%。

LED,就是常說的發光二極管,最開始是用在照明上,后來在手機、電腦、液晶電視、汽車照明等方向逐步普及開來,后面還有植物照明、紅外LED等新的市場。這個行業與面板行業很像,是典型的周期行業。

回顧來看,2009年至今,LED芯片行業經歷了三輪周期,每一輪周期性變化都呈現出“技術突破/應用擴展-企業擴產/價格上漲-產能過剩/價格下降”的發展趨勢。雖然三安光電已穩坐LED芯片龍頭,但也不能避免其受行業周期的影響。

圖片.png

在經過2018—2019年的去產能、去庫存和需求回暖,LED芯片行業的供需格局終于有了好轉的跡象,2021年迎來了拐點,需求得到了快速回暖。

但行業景氣度說沒就沒。隨著上游產業擴產帶來產能提前釋放,加上下游需求不振的雙重因素影響,相關公司均面臨出貨下滑以及去庫存的挑戰。三安光電自然也不例外,2021年第四季度營業收入僅增長19%,而歸母凈利潤更是下滑65%。

到了2022年公司的LED外延芯片業務仍舊承壓。2022年三安光電營業收入為132.22億元,同比增加了5.17%;不過凈利潤為6.85億元,同比下降了47.83%。其中LED外延芯片業務營收同比下降18.46%,其中傳統LED業務同比下降28.42%。

雖然三安光電早已開始布局Mini/Micro LED等新興領域,但三安光電的轉型略顯緩慢。這些業務的增速高代表體量尚小,整體業績滑坡意味著高端領域增長目前還無法對沖傳統業務頹勢。

02 碳化硅投資擴產熱度較高

這并不是三安光電第一次對碳化硅領域加大投資力度。早在2020年6月,三安光電就在決定斥資160億元,建設碳化硅等化合物第三代半導體的研發及產業化項目。而三安光電對碳化硅領域如此大力度的投資或是看上了其廣闊的前景。

碳化硅(SiC)是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之一,相比傳統的硅功率器件,SiC器件具有更高的電子遷移率和更高的擊穿電壓,使得它們能夠承受更高的電壓和電流,從而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和更高的效率。

目前碳化硅被廣泛應用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等領域,能提升新能源汽車充電效率,解決“充電慢”和“里程短”的問題,目前新能源汽車是其主要應用市場之一。

在全球汽車電動化熱潮下,碳化硅成為市場追逐的熱點,作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中的重要一員,碳化硅還被稱為半導體界的“小紅人”。

除了三安光電外,國內碳化硅廠商也在加大投資擴產。在襯底方面,天岳先進擬投資20億用于募投項目碳化硅半導體材料項目;碳化硅器件方面,士蘭微正在推進定增事項,擬用7.5億元建設SiC功率器件項目。

海外巨頭也紛紛錨定了這一藍海市場。博世近期計劃通過收購美國芯片制造商TSI半導體,期望在2030年年底之前擴大自己的SiC產品組合;安森美半導體目前在安森美半導體美國、捷克和韓國都設有工廠,其中韓國工廠已經在生產SiC芯片。

Yole數據顯示,全球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1年10.9億美元增長至2027年62.97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4%。

03 產業正處于初級階段

總體來看,碳化硅產業目前在全球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

以三安光電為例,其第二大業務板塊——集成電路業務,尚處于國產替代的研發階段,盈利能力有待提升。2022年全年僅實現營收22.75億元,占總營收比僅為17%,貢獻較小。

一方面,目前海外有技術,能夠將傳統的硅做到和碳化硅SiC一樣的性能,成本上還是有優勢的。而且碳化硅晶原制備困難,成本過高且刻蝕困難,因此無法全面替代硅材料。

特斯拉下一代電動車削減碳化硅用量的原因可能是為了降低成本,同時也可能是因為該車型的電力控制場景不需要使用SiC功率半導體。

另一方面,在整個碳化硅產業鏈中,襯底制備是技術難度最高的環節。目前碳化硅襯底市場是由歐美主導的,美國全球獨大。

圖片.png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中信建投

根據Yole數據,2021年Wolfspeed(CREE全資子公司)、II-VI、Rohm(收購SiCrystal)三家占據全球89%市場份額。

而集成電路業務本就是重資產行業,產品的研發需耗費巨額資金。過去幾年,三安光電的研發投入,基本都占營收10%左右。新技術的成熟,必然是一個重金投入的過程。

總的來說,三安光電斥巨資押注碳化硅(SiC)領域或是因其傳統的LED外延芯片業務正承壓,而碳化硅領域賽道前景廣闊。

二、激光器行業

1.炬光科技今年計劃落地第二個線光斑激光雷達量產項目

6月13日,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炬光科技”)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在車載激光雷達領域,2023年公司將聚焦線光斑激光雷達發射模組技術路線,爭取落地第二個線光斑量產項目,利用技術與成本優勢使線光斑激光雷達客戶2024—2025完成車規量產,實現業務增長、加固壁壘。

炬光科技在回復中稱,公司在智能輔助駕駛和無人駕駛應用領域,與全球車載激光雷達、AR HUD、智能車燈、智能車艙駕駛員監控系統等客戶合作,為客戶提供激光、元學元器件,以及模塊、模組、子系統等汽車應用解決方案。

資料顯示,炬光科技成立于2007年9月,在上游半導體激光元器件細分領域具備一定技術優勢和市場地位,公司正在向行業中游光子應用模塊和系統及汽車應用激光雷達拓展。

2021年12月,公司IPO成功,于科創板上市并募資17.7億元用于微光學應用、激光雷達發射模組產業化等項目。同年7月,炬光科技固體激光剝離線光斑系統在國內首次完成生產交付,標志著該系統實現了本地化生產和光學調試的新突破。

2022年6月1日,炬光科技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在線光斑發射模組、面光斑發射模組上都獲得了不錯的商業進展,得到了綜合性Tier1汽車行業客戶以及部分初創型頭部激光雷達公司的認可,建立了商業合作。在一些其他技術路線上(例如MEMS點掃描式激光雷達),針對部分初創類激光雷達企業,客戶出于多方面原因也可能選擇自研發射模組,公司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向客戶提供光學元器件。關于激光雷達發射模組的優勢,炬光科技指出,公司基于上游核心半導體激光器元器件和激光光學元器件設計與開發中游發射模組,具有綜合性的技術優勢和壁壘,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今年3月15日,炬光科技表示,公司目前在線光斑掃描式混合固態雷達業務拓展上取得很多積極進展,目標在2023年前半年獲得新的定點項目。

目前,炬光科技擁有半導體激光、激光光學、光學系統、汽車應用(激光雷達)四大業務,目前公司布局激光雷達已取得顯著進展。據公司招股說明書,公司在激光雷達領域擁有典型客戶德國大陸集團、Velodyne LiDAR、Luminar等,并與大陸集團簽訂了約4億元的框架協議。

2.激光在航空航天制造中的應用

近年來,航空航天領域——包括商用和軍用飛機、衛星、航天器、無人機和無人駕駛飛行器(UAV)發生了一些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了太空競賽,其中許多公司需要創新的制造技術。

相比之下,新冠疫情造成的旅行限制對商業航空的影響,導致民用飛機制造率下降了三分之一。

2019年,歐洲是民用飛機和直升機生產(包括各種零部件和飛機發動機)的全球領導者之一,提供了約40萬個就業崗位,創造了1300億歐元的收入。雖然太空探索和國防基本上沒有受到新冠大流行的影響,但民用飛機的生產制造卻仍處于恢復階段。

2023年2月出版的《商業航空不確定性規劃》(Uncertainty in Commercial Aerospace)中,知名咨詢調研企業麥肯錫報告稱,全球需要在2027年底之前消化掉建9400架客機(主要是窄體噴氣式飛機)的積壓訂單。但航空客運的未來增長、供應鏈和勞動力的健全性都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制造商需要提高生產效率和靈活性,以處理好積壓的產品,并對未來需求的變化做出反應。

激光加工提高生產率和保持低成本的能力,或將在實現航空航天工業的這種反應中發揮關鍵作用。激光加工——以切割、焊接、噴丸和鉆孔等形式實現操作,已經成為了航空航天制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激光用于制造飛機機翼的襟翼、機翼緊固件、噴氣發動機部件和座椅部件,也用于修復渦輪機、清潔或去除部件上的油漆,并準備好用于進一步加工的零部件表面。近年來,激光增材制造(AM)在航天飛行領域也越來越受歡迎。另外,市場希望提高航空航天部件的可追溯性,隨之對激光打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激光切割和焊接

激光切割是一種快速、經濟高效、精確的過程,可用于滿足航空航天領域嚴苛的制造要求。

與傳統加工相比,激光切割精度高,材料浪費少,加工速度快,成本低,設備維修少。此外,由于它可以快速方便地對加工進行任何必要的更改,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率。

激光可用于生產機翼緊固件零件、夾具零件、末端執行器零件、工裝零件等。它同樣適用于小型部件,如嫁接油墊圈和鈦引氣管道歧管,以及較大的部件,如排氣錐。它可以加工各種航空航天材料,包括鋁、哈氏合金(已與鉬和鉻等元素合金化的鎳)、鉻鎳鐵合金、鎳鈦合金、鎳鈦諾、不銹鋼、鉭和鈦。

激光焊接也用于航空航天領域,作為傳統連接方法(如粘合劑粘合和機械緊固)的替代方法。例如,在飛機制造中使用激光焊接輕質鋁合金和碳纖維增強聚合物(CFRP)這些材料越來越受重視,并且在任何可能的地方都被用來取代鉚接。激光擺動焊接等技術在油箱連接方面也取得了成功,提高了連接效率和強度,減少了返工,節省了大量成本。航空航天領域的其他焊接成功案例包括:將渦輪葉片的鑄芯連接到蓋板上;以及創造新型的輕型機翼襟翼,從而增加層流控制,最大限度地減少阻力并優化燃油效率。

與傳統方法相比,激光焊接具有節省成本、減輕部件重量和提高焊接質量的潛力,目前市場上有幾家制造商甚至開始考慮采用激光焊接來生產機身零件。

激光清洗

航空航天領域的制造商使用激光清洗來去除金屬和復合材料表面的層,以便為加工做準備,去除涂層或腐蝕,并在重新粉刷之前去除大型部件或整個飛機的油漆。

在清洗過程中,激光被金屬表層吸收和蒸發,從而實現了表面材料的燒蝕,同時對里層的材料幾乎沒有影響,并且不會對組件產生附帶的熱損傷。千瓦級的脈沖光纖激光器特別適用于快速激光清洗——它們可以對包括陶瓷、復合材料、金屬和塑料在內的各種材料進行高效率、高精度的清洗。

近年來,復合材料在飛機上的使用量增加了,因此將金屬連接到復合材料上的需求也增加了。在航空航天制造中,粘合劑可以用來連接這兩種不同的材料,為了建立牢固的結合,在使用粘合劑之前,必須仔細準備兩個表面的加工。

激光清洗是理想的選擇方案,因為它可以形成非常嚴格控制、可復制的表面效果,能夠實現一致、可預測的粘合。傳統上,這將通過破壞性的爆破技術或幾種化學品的應用來完成。然而,激光清洗現在提供了一種一步的方法,不僅更具成本效益和生產力,而且對環境的影響也更小,因為不需要有毒化學品或爆破材料。激光清洗對部件的影響,也比傳統方法溫和得多。

當涉及到油漆剝離時,激光清洗金屬和復合飛機部件也比化學剝離或爆破技術更有利。在其使用壽命期間,一架飛機可能會重新粉刷4-5遍,使用傳統技術可能需要一周或更長時間才能從整架飛機上清除油漆。相比之下,根據飛機的大小,激光清洗可以將這個時間縮短到3-4天,它還使工人更容易接觸到零件。此外,當用于除漆而不是化學剝離或爆破時,激光清洗可節省大量成本——每架飛機可節省數千英鎊,因為危險廢物減少了約90%或更多,降低了材料處理要求。

激光噴丸/激光沖擊強化

金屬部件內部的應力可能導致飛機部件(如噴氣發動機的風扇葉片)的金屬疲勞失效,這有可能造成損壞或傷害。這可以通過一種被稱為激光強化(laser peening)的技術來緩解。

在這個過程中,激光脈沖被引導到一個高應力集中的區域,每個脈沖會在組件表面和頂部噴灑的水層之間點燃一個微小的等離子體爆炸。水層限制了爆炸,這導致沖擊波穿透組件,并在其傳播區域擴大時產生壓殘余應力。這些應力抵消了開裂和其他形式的金屬疲勞。與傳統工藝相比,激光強化可使金屬零件的使用壽命延長10-15倍。

激光噴丸在航空航天工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例如,LSP Technologies和空客公司共同開發了一種便攜式激光強化系統,該系統最近在空客公司位于法國圖盧茲(Toulouse)的維護和維修設施中進行了測試和評估。

Leopard激光噴丸系統將通過抑制由循環振動應力引起的裂紋出現、擴展來延長疲勞壽命。光纖光束傳輸的靈活性和定制工具使該系統能夠激光照射飛機難以到達的區域。根據合作伙伴的說法,該系統是激光強化技術的一個突破,將推進其使用,包括延長噴氣發動機葉片的壽命等等。

美國海軍艦隊準備中心東部(FRCE)最近也完成了激光沖擊強化工藝的驗證,該工藝已成功用于F-35B Lightning II飛機。FRCE使用該工藝來加強F-35B Lightning II的框架,而不增加任何額外的材料或重量,否則將限制其燃料或武器運載能力。這有助于延長第五代戰斗機的預期壽命,第五代戰斗機是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的短起降型。

激光鉆孔

現代航空發動機大約有50萬個孔洞,數量大約是20世紀80年代制造的發動機的100倍。與此同時,飛機制造商也在生產越來越多的其他部件,這些部件有大量的鉚接和螺釘連接的鉆孔。因此在航空領域,激光打孔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因為它提供了精確、可重復、快速和經濟高效的過程。

例如,新的高功率飛秒激光系統正在開發中,用于在大型鈦制HLFC(混合層流控制)面板上進行高效而精確的微鉆孔,這些面板將安裝在機翼或尾翼穩定器上。這些面板通過小孔吸入空氣,從而減少了摩擦阻力,并降低了燃料消耗。

由于激光鉆孔是無接觸的,被加工的材料不需要像用傳統工具加工一樣用同樣的方式進行固定。無接觸的另一個優點是不會產生刀具磨損,這在鉆削CFRP組件的操作中代表了一個特別的優勢。由于其硬度,CFRP組件會對傳統工具產生非常大的磨損。激光鉆孔也可以在非常高的速度下進行,因此熱量的過度損害不會對正在加工的材料造成傷害。

增材制造

激光增材制造(AM)在航空航天工業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這種技術中,激光熔化連續的粉末層來構建形狀。一家位于加州的火箭公司最近甚至訂購了兩臺12激光束3D打印機,通過制造更輕、更快、更堅固的空間組件,使其太空任務更經濟、更高效。

雖然許多項目仍處于測試階段,但激光增材制造已經在兩次火星任務中成功使用。美國宇航局的“好奇號”火星車于2012年8月著陸,是第一個攜帶3D打印部件前往火星的任務。這是火星樣品分析(SAM)儀器內的陶瓷組件,是正在進行的測試計劃的一部分,以調查增材制造技術的可靠性。

與此同時,美國宇航局的“毅力號”探測器于2021年2月降落在火星上,它包含11個用激光增材制造的金屬部件。其中5個部件在“毅力”號的X射線巖石化學行星儀器(PIXL)中,該儀器正在尋找火星上微生物化石生命的跡象。這些部件需要達到非常輕的標準,以至于傳統的鍛造、模壓和切割等技術無法生產出來。

美國宇航局(NASA)也一直在試驗使用激光增材制造火箭部件。在一項研究中,火箭發動機的燃燒室是用銅合金制造的。這種激光增材制造的持續發展導致該部件的制造成本大約是傳統加工、連接和組裝所需成本的一半,時間只有傳統加工、連接和組裝所需時間的六分之一。由于所使用的銅合金對紅外激光器具有很強的反射性,美國宇航局(NASA)現在正在研究綠色或藍色激光器如何提高效率和生產率。

雖然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目前還處于早期階段,但預計未來20年將會有所增長。

激光毛化

激光毛化在航空航天工業中也是一種非常新的應用。這種工藝中,超快激光被用來通過一種被稱為直接激光干涉圖樣(DLIP)的技術在飛機表面上產生微納米結構,這種技術被用來產生一種天然的“荷花效應”,其打造出來的納米結構有助于防止表面污染,以及防止飛機上的冰積聚。

創新的光學將一個強大的超快激光脈沖分成幾個部分光束,然后在被加工的表面上組合。當在顯微鏡下觀察時,產生的微觀結構類似于由“柱子”或波紋組成的微觀“大廳”?!爸印敝g的距離大約在150nm到30μm之間——這種結構意味著水滴不再濕潤表面并粘在表面上,因為它們在表面上沒有足夠的抓地力。

這種材料對飛機的好處包括:增加了對水、冰和昆蟲的排斥。這些都可以粘在飛機表面,并增加了飛機的抗風能力,從而增加了燃料消耗。應用這種激光紋理,將減少目前應用于飛機表面的有毒化學處理的需要,以避免結冰。眾所周知,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老化,容易損壞。此外,用DLIP方法生產的激光結構可以持續數年,并且不會引起環境問題。

三、新能源行業

1.國鴻氫能港交所再遞表:三年累虧12億,應收款項及周轉天數大幅攀升

2023年5月22日,國鴻氫能科技(嘉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鴻氫能”)遞表港交所主板申請上市,華泰國際為獨家保薦人。這也是繼去年11月遞表后的再一次遞表,最新數據更新至了2022年。

從招股書披露數據來看,國鴻氫能存在著明顯的虧損大,回款慢等問題,國鴻氫能是否可以講述出好的資本故事?

01 虧損超12億,投資回報晚

國鴻氫能是中國一家專注于研究、開發、生產及銷售氫燃料電池電堆及氫燃料電池系統的領先技術型氫燃料電池公司。

在招股書中,國鴻氫能提到:“2022年,中國發布首個《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為氫能產業提供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及目標,同時首次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預計氫能將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具有較高的增長潛力。氫燃料電池系統的出貨量預期將于2027年底前達到25027.0兆瓦,自2023年起的復合年增長率為99.2%。”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氫燃料電池電堆出貨量計,自2017年至2022年連續六年國鴻氫能均排名第一,按氫燃料電池系統出貨量計,國鴻氫能于2022年排名第二。

如此富有前景且位居行業頭部的國鴻氫能,報告期內依舊沒能解決虧損難題。

2020-2022年度,國鴻氫能實現營收2.27億元、4.57億元、7.48億元;同期分別錄得虧損凈額2.21億元、7.03億元、2.80億元。三年合計錄得虧損凈額12.04億元。

對于虧損,國鴻氫能表示:“公司錄得虧損凈額,主要由于四項因素。一是截至2020年及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錄得股份支付(來源于單一最大股東股權的股權交易)及股權激勵計劃;二是與9SSL燃料電池電堆許可相關的無形資產減值虧,損及存貨減值虧損;三是貿易應收款項減值虧損;四是公司的業務規模于往績記錄期間持續擴大,因而導致相關開支增加?!?/span>

同期,國鴻氫能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為負,2020-2022年度,國鴻氫能分別錄得經營活動所用現金凈額-0.87億元、-5.61億元及-2.61億元。

國鴻氫能表示:“該板塊為負的原因乃公司產生大量經營開支以支持業務發展,主要包括為公司的生產購買原材料及雇員福利開支增加。

毛利率方面,國鴻氫能的整體毛利率由2020年度的3.5%增至2021年度的27.9%,公司表示:“主要由于未計提2020年9SSL燃料電池電堆許可減值虧損5740萬元?!?/span>

整體毛利率由2021年度的27.9%減少至2022年度的21.2%,公司表示:“主要由于氫燃料電池系統的毛利率減少,此乃由于自第三方采購的額外部件(即儲氫系統及電池)的利潤率較低,該等部件與我們的氫燃料電池系統一同銷售,以提供更全面及隨時可用的氫燃料電池解決方案;及公司的存貨及許可減值虧損增加。”

總體來看多項業績指標,雖然在2021年有了提升,但進入2022年后,包括毛利率等多項指標在那都呈現出了下滑趨勢,表現不及2020年。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向《港灣商業觀察》表示:“氫能產業目前從規模和收益角度仍處于前期發展階段,沒有進入完全市場化運營。氫能仍需要進行大規模投入研發和建設,因此上市可以為企業獲得更充裕發展資金。”

據企查查顯示,在遞表之前,國鴻氫能已經經歷了多次融資。2016年,中融鼎新投資、涌鏵投資進行了戰略投資;2020年,國鴻氫能開啟C輪融資,領投機構為中車綠脈,跟投機構包括粵財創投、欣柯資本等多家機構;2022年,昌發展及凱鼎投資對國鴻氫能進行了戰略融資。據不完全統計,國鴻氫能融資金額已超9億元。

國鴻氫能在風險一欄中提到:“公司的業務屬資本密集型,而公司未來融資的來源無法確定,且公司的營運資金在某些季度可能不穩定?!?/span>

從投資回報角度來看,“投資戰線”拉的比較長是氫能企業明顯特點。沈萌認為:“氫能企業代表了政策推動的一種未來選項,但如果投資者關注短期回報,那么氫能投資或許不是最好的選擇?!?/span>

02應收賬款及周轉天數迅速攀升,回款能力弱

“為于該新開發及快速增長的市場取得長期成功,公司一直專注于產品開發、研發及客戶群增長,而非尋求短期財務回報或盈利能力。由于成功實施我們的增長策略,公司于往績記錄期間經歷了強勁的業務增長?!眹櫄淠鼙硎?。

以客戶數為例,國鴻氫能的客戶數目由2020年度的38名增加至2021年度的57名,并進一步增至2022年度的74名。國鴻氫能提到:“盡管公司的客戶基礎有所增長,公司仍致力挽留現有客戶。例如,2021年公司自主研發的氫燃料電池產品的所有主要客戶中的絕大部分在2022年仍然為我們的客戶?!?/span>

但在客戶端方面,國鴻氫能仍存在客戶集中度較高風險,報告期內,國鴻氫能大部分收入來自有限的客戶。2020-2022年度,分別有95.7%、88.1%及84.9%的總收入來自國鴻氫能的五大客戶。

國鴻氫能對此在招股書中提到:“氫燃料電池系統及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規模相對較小,市場集中度高?!?/span>

《港灣商業觀察》發函聯系了國鴻氫能,詢問公司未來如何搶占更多市場份額降低該風險,暫未收到回復。

另一方面值得關注的是,國鴻氫能近年貿易應收款項周轉天數有所升高。國鴻氫能提到:“公司面臨客戶的信貸風險,未能及時收回貿易應收款項及應收票據可能會影響公司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span>

報告期內,國鴻氫能的貿易應收款項及應收票據分別為2.88億元、6.47億元及11.63億元。同期貿易應收款項周轉天數分別為495天、430天及521天。

2.欣旺達超低溫鈉離子電池計劃明年量產

6月9日,欣旺達創始人王明旺在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表示,欣旺達超低溫鈉離子電池計劃在明年量產,其能量密度為160Wh/kg,完全滿足A00級、A0級、A級等新能源汽車的市場需求。

王明旺介紹,欣旺達鈉離子電池具有高安全、高倍率放電、高能量密度、耐超低溫的“三高一低”特色。具體看來,欣旺達鈉離子電池實現了貫穿針刺不起火、不爆炸,過充160%SOC不起火、不爆炸,耐受180°C不起火、不爆炸;10C放電容量保持率90%以上;重量比能量160Wh/kg、體積比能量320Wh/L;零下40°C行駛無憂。該電池不僅適用于BEV,也適用于PHEV。

目前市場上主流的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在低溫放電性能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在低溫環境下,能量輸出急劇下降,車輛的續航里程嚴重縮水,在零下20°C續航里程縮水超過40%,在零下40°C續航里程縮水超過80%。欣旺達開發超低溫鈉離子電池為了解決這個痛點而來。

據透露,目前欣旺達超低溫鈉離子電池在B樣開發階段,與四家國內主機廠及一家國際主機廠聯合開發超低溫鈉離子電池包,2023年Q4進行裝車驗證,第一代產品計劃在2024年Q3批量投產。

鈉電風起

來自GGII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鈉離子電池產業鏈投融資金額約為200億元,而在2023年前4個月,鈉電產業鏈投融資總額就已經超過150億元。

ICC鑫欏資訊最新發布數據則稱,截至2022年底鈉電池產能僅2GWh。ICC鑫欏資訊預測,到2023年底,預計鈉電池產能將增加至21GWh,同比增長950%。

這是2023年被稱之為鈉電元年的一個具體體現。

展望更長遠的未來,中研產業研究院預測顯示,預計2025年國內鈉電池需求有望達到32.9GWh,對應市場空間約203.7億元;預計2027年國內需求有望達到137.3GWh,對應市場空間約824億元,其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41.3%。

據了解,鈉電之所以被市場一致看好,在于鈉電池相較于鋰電和鉛酸電池在性能和成本之間取得了平衡。

從成本看,鈉電池采用鐵鎳錳基正極材料,材料成本約鋰電三元正極材料的一半,整體成本比磷酸鐵鋰電池低約三分之一;從性能看,鈉離子電池遠超鉛酸電池,電池能量密度達到120-160Wh/kg,是鉛酸電池的3-5倍,電池循環壽命為2000-4000次,遠高于鉛酸電池300-500次的循環壽命。

除此之外,鈉電池還具有安全性高、低溫性能好、充電速度快等特性,應用場景廣泛,如兩輪車、三輪車,A00級、A0級、A級新能源車、風光電儲能、便攜式儲能、通信基站、數據中心等。在以上應用場景中,鈉離子電池所具備的成本性能優勢,將推動其對鉛酸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的持續替代。

在企業布局方面,目前國內外已有超過三十家企業在進行鈉離子電池研發及產業化布局,主要包括英國Faradion公司、法國Tiamat公司、美國Natron公司、我國的寧德時代、中科海鈉、鈉創新能源、比亞迪、鵬輝能源、傳藝科技、維科技術、立方新能源以及欣旺達等。

目前鈉離子電池處于小規模的產業化前期,中科海鈉的圓柱型鈉離子電池已經量產,寧德時代與奇瑞汽車聯合推進鈉離子電池在2023年量產和裝車,比亞迪搭載鈉離子電池的海鷗汽車計劃在2024年上市。

欣旺達的鈉電之路

據了解,欣旺達從2019年就開始鈉離子電池的研發。2019年3月,欣旺達與南開大學陳軍院士團隊合作設立欣旺達院士(專家)工作站,共同研究新型鋰硫電池、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等關鍵材料與技術。

在院士工作站的平臺基礎上,于2021年7月,成立了南開大學—欣旺達先進電池聯合實驗室,雙方圍繞鈉離子電池核心材料與技術,開發高容量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長壽命聚陰離子型正極材料、低成本硬碳負極材料和先進電解液,最終形成一個性能優異的電化學儲能體系。

2022年欣旺達與容百科技、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等單位共同承擔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產業化項目:“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開發及產業化項目”。

2022年11月,在一次答投資者提問時,欣旺達曾首次透露關于鈉離子電池產品推進進程。欣旺達當時稱,“低成本、寬溫域鈉離子電池產品開發項目”和“新型鈉離子電池關鍵技術研發”等,相關項目主要研究和開發長壽命、高能量密度、高循環性能,新型量產工藝、低制造成本的鈉離子電池技術,盡快實現公司鈉離子電池的大規模生產及應用。

目前,欣旺達在鈉離子電池材料、補鈉技術、鈉離子電池及其制備方法等方面已申請專利40多項。其主要從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三方面取得技術突破,實現了超低溫放電、超高安全性能、高倍率放電、高能量密度的產品目標。

正極材料方面,欣旺達通過調控材料成分比例,能量密度提升10%;通過最密堆積填充,壓實密度提升15%;通過增加活性晶面占比,大幅度提升電池動力學性能;通過材料表面快離子導體包覆,同時提升了材料表面穩定性和動力學性能。

負極材料方面,欣旺達通過孔隙調控,提高克容量;通過表面修飾,降低反應阻抗,提升低溫性能;通過優化顆粒設計,提高壓實密度。

電解液方面,欣旺達開發新型鈉離子電解液,在負極形成均勻、穩定且導離子能力優異的SEI膜,降低鈉離子在SEI中電荷轉移的勢壘,同時采用低熔點、弱極性溶劑,在低溫下具有高的離子電導率和低的脫溶劑化能,實現了低溫下鈉離子的快速傳導,大幅度提升鈉離子電池的超低溫放電性能。

關于欣旺達

圖片.png

欣旺達創立于1997年,2011年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歷經20余年發展,形成了3C消費類電池、電動汽車電池、能源科技、智能硬件、智能制造與工業互聯網、檢測等六大產業群,致力于為社會提供綠色、快速、高效的新能源一體化解決方案。

2011至2022年,欣旺達的營收實現了50倍的增長,年復合增長率達到42.86%。

欣旺達位列全球手機電池Pack出貨量第1名;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32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308位。

動力電池方面,位列2022國內三元裝機量TOP3、2022國內總裝機量TOP5、2022全球總裝機量TOP9。

欣旺達閃充電池1.0版本已于今年2月份量產,2.0版本也已經與多家國內頭部車企進行深度合作,通過技術升級,在實現超快充的前提下,可以實現零下20度環境下能量保持率達90%。

欣旺達能量密度大于500Wh/kg的金屬鋰電池計劃于2025年完成B樣,全固態電池計劃于2027年完成B樣。

3.新能源板塊重組,華電新能分拆上市,擬募資300億

6月15日,華電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電新能”)首次公開發行通過上市委會議,成為今年過會的第150家企業。

圖片.png

據悉,華電新能首次公開發行擬募集300億元。其中,約210億元用于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項目建設,約90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如順利上市并達成募資金額,將刷新此前三峽能源227億元的募集金額紀錄,成為A股新能源行業最大規模的IPO。

中國華電新能源平臺

資料顯示,華電新能的前身是華電(福清)風電有限公司,由華電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電福新”)出資設立。

彼時,中國華電主要的新能源平臺還是華電福新,后者也成功在2012年登陸港股,并在上市后實現了規模及經濟效益的跨越式發展。

2020年,為推動新能源發展提速,加快實現低碳轉型,華電福新自港股退市,并以華電新能為新能源整合平臺,強力推動中國華電系統內新能源資產重組,打造新能源發展新引擎。

2021年,華電新能完成增資引戰,成功引入13家戰略投資者,構建起涵蓋國家級產業基金、產業投資者龍頭、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地方重要產業投資平臺以及實力雄厚的財務投資者的股東結構。

2022年3月,華電新能整體變更設立股份有限公司,開始籌劃在A股上市。今年3月3日,華電新能IPO申請被上交所受理,3月14日通過問詢,6月15日過會,整體進展較為順利。

業績高速增長

據招股說明書顯示,目前華電新能的主營業務是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為主的新能源項目的開發、投資和運營。

截至2022年12月31日,華電新能新能源裝機規模方面市占率超過4%,其中風電裝機規模市占率超過6%,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市占率超過3%,儲備的已通過發改委備案的項目裝機規模已超過75GW。

2020年至2022年,華電新能分別實現營收165.07億元、216.68億元、244.53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0.79億元、72.51億元、84.58億元。

2023年1-3月,華電新能實現營業收入72.56億元,同比增長26.12%;歸母凈利28.2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1.65%。業績正處于高速增長階段。

市值或突破2000億元

華電新能上市后的表現,則可以將三峽能源作為參考。

2021年6月,三峽能源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每股發行價為2.65元,首日股價大漲44.15%,市值突破1000億元。同年實現營收155億元,同比增長36.98%;歸母凈利潤56.34億元,同比增長56.02%。

2022年,三峽能源實現營收238.12億元,同比增長45.04%;歸母凈利潤71.55億元,同比增長11.07%。

截至6月16日收盤,三峽能源每股收于5.34元,總市值為1529億元。

不難發現,華電新能無論是在營收,還是歸母凈利潤上,都要高于三峽能源。

而從上市時機來看,三峽能源上市時正處于光伏上游硅料價格上漲階段,光伏項目投資收益率持續下滑。

華電新能大概率會在年內上市,近期正值硅料價格大幅下滑,組件價格已經低至1.5元/W以下,光伏項目投資收益率顯著提高,或許會讓投資者對華電新能未來的業績有更高的預期。

四、復合材料行業

1.光威、中簡、碳谷三家碳纖維上市公司最新動態盤點

光威復材:產品通過C919客機PCD驗證,但面臨諸多不利因素

根據公司與投資者互動交流信息顯示,光威復材公司的碳纖維及阻燃預浸料產品已通過C919大型客機PCD驗證并獲得預批準,是大飛機相關材料的國產配套供應商。此外,公司配套各款無人機的復材制件業務目前配合總體單位順利推進中。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公司定型CCF700G業務不在目前執行中的所謂大合同范疇,也不在非定型范疇,是在與A客戶間發生的、大合同外的業務范疇。

2023年公司將會面臨諸多不利因素,如風電訂單下降、民用碳纖維降價、包頭碳纖維項目延期、T800H遲遲尚未完成驗證等,公司將會努力克服各種不利因素影響,實現公司可持續的穩定發展。

中簡科技:可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產品,但總體規模較小

根據公司公開的信息顯示,目前公司主營的ZT7碳纖維是根據用戶的不同應用場景定制的系列產品,在售價上與業內通用型纖維的可比性不強。

結合中復神鷹西寧2.5萬噸高端纖維投產及在連云港3萬噸基地的建設,目前公司建設相對保守,如三期項目僅規劃了三條線總共600噸/年,而按照12K規格計算規模為1500噸/年。

從公司層面回復可知,產線規模設置主要是基于應用領域的需求,而穩健和積極的應對市場需求開展項目建設是對投資者和公司未來發展的負責。此外,這3條產線均為柔性線,可根據不同客戶的要求靈活安排生產;目前百噸線和千噸線批量生產產品為3K的ZT7系列碳纖維;三期項目首條產線正在生產,所產產品供某客戶取樣檢測。

吉林碳谷:年度訂單已達10萬噸,但利潤有所降低

根據公司與投資者互動交流信息顯示,吉林碳谷2023年大中小絲束在手訂單已經達到10萬噸,而根據歷史數據,實際銷售量不會有大的波動。

但公開數據顯示,公司噸收入已經從2022年的3.8萬元/噸下降到2023年Q1的3.5萬元/噸,而噸成本為2.3萬元/噸則保持不變?;诖?,公司后續會在持續創新方面加大力氣,努力降低生產成本。

為了實現提質增效降成本,公司采取了如下降成本措施:設備國產化;堅持自動化和智能化產線的建設,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推動油劑國產化;對不同的應用領域和不同的客戶,定制化原絲的產品;通過優化工藝生產線,提升工藝技術,不斷創新降低公司生產成本。

目前,公司正在致力于碳纖維原絲領域實現全牌號及全規格的發展方向,持續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將自身競爭標桿定位于比肩國際一流公司,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碳纖維企業。公司根據自身發展優勢及行業整體動態,已經計劃推進高性能碳纖維原絲項目。

在主要客戶方面,公司原第一大客戶寶旌系,其在紹興柯橋建設的原絲項目已在5月結頂,預計今年下半年投產;公司2022年第三大客戶新創碳谷系,自建原絲也預計今年投產。這兩大客戶占去年公司銷售比例超過35%,后續隨著各自原絲產線陸續建成可能會影響公司銷售,甚至會成為競爭方。基于此,公司指出作為國內主要的原絲供應商,公司會高度關注整個碳纖維格局的變化,而且公司目前具備技術、產品、成本與市場等方面的競爭優勢。

2.復合材料預浸料的應用與趨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普通金屬材料逐漸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汽車輕量化、載人航空航天等無不促使著我們加快探索新材料的腳步。由此連續纖維增強熱塑復合材料和熱固復合材料的成功問世解決了人們對于材料的特殊需求,為了打破國外技術壁壘,積極投身于種復合材料的研發當中,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復合材料顧名思義就是把不同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混合,從而使材料獲得我們所需要的特性。

說到復合材料,就必須提到“預浸料(預浸帶)“了。預浸料俗稱模塑料,是用樹脂在嚴格控制條件下浸漬連續纖維及其織物而制成的組合體,是制造復合材料的中間體。根據選用樹脂的種類可以分為熱塑性預浸料和熱固性預浸料根據選用樹脂的類型分為:環氧預浸料、聚酰胺預浸料、酚醛預浸料、氰酸酯預浸料、聚砜預浸料、聚醚預浸料等;根據增強材料類型分為:碳纖維預浸料、玻璃纖維預浸料、芳綸纖維預浸料、玄武巖纖維預浸料、硼纖維預浸料等:根據增強材料結構型式可分為:單向纖維預浸、短切纖維預浸料、織物預浸料等。

熱塑性與熱固性預浸料的區別

熱塑性預浸料是復合材料增強材料(玻璃纖維,碳纖維,芳綸等),已預先浸漬了熱塑性樹脂。用于熱塑性預浸料的常見樹脂包括PP,PET,PE,PPS和PEEK。熱塑性預浸料可以單向膠帶或編織或縫合的織物的形式提供。熱固性預浸料和熱塑性預浸料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熱塑性預浸料在室溫下是穩定的,并且通常沒有保存期限。這是熱固性樹脂和熱塑性樹脂之間差異的直接結果。

預浸料復合材料制造中更常用的是熱固性預浸料。使用的主要樹脂基質是環氧樹脂。將其他熱固性樹脂制成預浸料,包括BMI和酚醛樹脂。使用熱固性預浸料,熱固性樹脂從液體開始,并完全浸漬纖維增強材料。精確地從增強物中去除了多余的樹脂。同時,環氧樹脂經歷部分固化,從而將樹脂的狀態從液體改變為固體。這就是所謂的“B階段”。在B階段,樹脂被部分固化并且通常發粘。當樹脂升高到高溫時,它通常會在完全硬化之前短暫回到液態。固化后,處于b階段的熱固性樹脂現已完全交聯。所制備的復合材料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風力發電、高鐵、汽車、漁具、賽艇等領域。說完預浸料,下面我們將介紹四種加工工藝。

復合材料制品加工工藝

熱壓罐成型:將預浸料按鋪層要求鋪放于模具上,并密封在真空袋中后放入熱壓罐,經過熱壓罐設備加溫、加壓,完成材料固化反應,使得預浸料胚件成為所需形狀且單面光滑的工藝手法。適合產量不大、面積或體積較大、型面復雜的構建。

真空固化爐成型:原理類似熱壓罐成型,優點是體積大,可生產更大滿級或體積的構件,也可同時放入較多中小型構件,使得單個產品的成型成本低。

高溫模壓成型:該工藝是將預浸料裁剪成所需的形狀或手工疊成所需造型,將胚料放入模具中,經加溫、加壓成型復合材料制品。

感應加熱成型:該工藝是通過熱源直接接觸模具,使得模具快速升溫,達到成型固化條件。原理類似于高溫模壓工藝,但不受模壓設備尺寸限制,可制作大型的尺寸精度要求較高的構件。

預浸料應用領域

熱固性樹脂技術成熟,性能穩定,是目前預浸料主流的基體樹脂,隨著高性能碳纖維品種與質量的突破,以及復合材料結構設計制造技術的提高,特別是國產大飛機產業的形成,高端預浸料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必將會有大幅度提升,航空領域預浸料的供應將會面臨供不應求的局面。

目前我國預浸料行業還處于成長階段,行業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隨著我國新材料進入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時期,逐步實現進口替代,我國預浸料產業將會保持穩定增長。

在新能源領域,風電葉片、光伏多晶硅坩堝以及碳纖維纏繞氣瓶等多個相關次級市場對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應用已相對普及,并不斷通過技術進步增加其應用比重,進而成為了帶動碳纖維需求快速增長的“壓艙石”。以氫能產業的不斷發展為例,諸如氫能汽車、氫能重卡、物流車甚至列車等的陸續下線,直接催生帶動了一大批的碳纖維車載纏繞氣瓶的需求。

在汽車領域,無論是傳統燃油汽車還是新能源汽車,車身、車架、傳動軸等重要部件都迫切需要新材料減重降耗,碳纖維是其中的最佳選擇之一,國內外主流汽車廠商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的高端新車型越來越多,汽車領域對預浸料市場需求將不斷增加。

預浸料技術發展趨勢

隨著航空航天的輕質化、高速化,軌道交通的輕質化、阻燃化,電子電器的高集成化的迅速發展,復合材料的阻燃性、力學性能、耐熱性、尺寸穩定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預浸料的要求也越來越嚴苛。未來,預浸料將往以下方向發展。

開發新型熱熔預浸料體系。預浸料的制備方法主要有兩種,即溶液浸漬法和熱熔膠膜法,目前以溶液浸漬法為主。溶液浸漬法是將纖維或織物經過樹脂溶液浸漬后,將樹脂中的溶劑揮發掉,并使預浸料達到B階段的工藝;該法生產設備投入少,缺點是預浸料樹脂含量難以精確控制,大量溶劑揮發,形成環境污染。熱熔膠膜法是首先將熔融的樹脂制成均勻平整的膠膜,而后將膠膜與纖維或織物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進行復合浸漬,得到合格預浸料;此工藝優點是樹脂含量控制精確、揮發份少,無環境污染。為此,開發新型熱熔預浸料體系變得越來越迫切。

室溫長儲存期。為了降低先進復合材料的制造成本,除采用各式各樣的新技術外,一個重要方面是大力發展低溫低壓固化的樹脂體系。如果在不提高固化溫度的情況下延長樹脂及其預浸料室溫下的使用期,不但不用建立大型的冷藏設備,而且也不用對現有的制件成型設備進行改造。這將大幅降低先進復合材料在制造和使用中的儲存及工藝成本。

高性能化。“輕質化、長壽命、高可靠、高效能、高隱身、高突防、低成本”是新一代飛行器的發展目標,對預浸料的輕質高強、耐高溫、抗燒蝕性、高力學強度、高介電性能、可設計性等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同時,電子產品向著高速化、高頻化方向不斷發展,同時對可靠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覆銅板用預浸料,具有高耐熱性、優異的介電性能已顯得越來越重要。

3.亞洲復材需求增速領先全球,中國市場容量值得期待

JEC集團內容、市場和傳媒副總裁尼莉·巴倫在最近發表的題為《JEC觀察家:2022-2027年全球復合材料市場概覽》的文章,介紹了當前全球復合材料市場的發展狀況,并按地區和應用行業分別對2027年前的增長進行了預測。

截至2022年底,全球市場估計消耗了1270萬噸的復合材料(用于生產復合材料零部件),這相當于產生了410億美元的市場價值,并衍生出1050億美元的下游組件市場價值。

圖片.png

全球復合材料市場主要集中在三大區域:按市場容量劃分,亞洲占據了全球47%的份額,為全球最大市場,美洲占比為29%,而歐洲、中東和非洲占24%。

新冠疫情對復合材料行業產生了影響。JEC觀察家數據顯示,2020年以后,其復合年增長率從2010-2019年的4%降至3%。然而,JEC觀察家強調,除了航空航天和交通運輸外,復合材料的所有其他應用領域“已從疫情中恢復,甚至超過了疫情前的水平?!?/span>

圖片.png

復合材料行業的增長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推動:潛在應用和地緣市場的增長,傳統材料被復合材料替代的速度,以及復合材料特定應用領域的發展。關于復合材料市場的推動因素,JEC觀察家預計,未來的復合材料增長將因地理區域而異:

·亞洲的增長速度將領先任何其他市場,年增長率預計為4%左右。

·北美市場年增長率預計約為3-4%。

·歐洲市場的增長相對較低,約為每年1%或2%。

JEC觀察家強調,自2010年以來,亞洲在復合材料行業呈現持續高增長態勢,而這主要得益于中國,中國市場在2010-2019年間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目前市場容量占到了亞洲市場59%的份額

從應用領域來看,電氣電子行業預計將持續引領亞洲市場的增長,占比約20%。當前,中國大部分碳排放來自煤炭發電(2021年,煤電占中國總發電裝機容量的63%),如果中國在減碳方面持續發力,能源(尤其是風能)也將繼續成為重要的推動因素。

4.本田擬將擁有碳纖維復材機身的新款噴氣式飛機商業化

本田飛機公司(Honda Aircraft Company)是一家旨在采用航空領域最新創新技術制造飛機以改變出行方式的航空公司。每架本田噴氣式飛機都使用尖端技術來滿足各種需求。

6月13日,該公司宣布將把HondaJet 2600概念飛機進行商業化,這是一款全新的輕型噴氣式飛機,首次亮相于2021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商務航空展會(NBAA-BACE)。該公司還表示,其目標是在2028年實現新型輕型噴氣式飛機的型號認證,這是本田飛機公司的一條新產品線,將與其現有的超輕型噴氣式機型HondaJet Elite II一起生產和銷售。

本田飛機公司已經確定了新型輕型噴氣式飛機的關鍵供應商,與Aernnova公司就航空結構和部件、Garmin公司就航空電子設備、Spirit AeroSystems公司就機身和Williams International公司就發動機簽訂了戰略供應商協議。根據總部位于美國堪薩斯州威奇托市的Spirit AeroSystems公司日前發布的消息,這款新型輕型噴氣式飛機機身結構使用復合材料打印完成,而且還包含一個復合材料粘合框架。

2021年NBAA-BACE推出以來,這款新的輕型噴氣式飛機項目獲得了積極的市場反應。新型飛機將通過提供中型噴氣式飛機體驗,超越典型輕型噴氣式飛機的性能、舒適性和效率。它被設計成世界上第一架能夠不間斷地穿越美洲大陸飛行的輕型噴氣式飛機,機艙安靜寬敞,適合長途旅行,最多可容納11名乘客。這架飛機也是為單人操作而設計的。

此外,基于本田飛機公司減少碳排放的承諾,新型輕型噴氣式飛機將提供無與倫比的燃油效率,與典型的輕型噴氣機相比,燃油效率提高20%,在執行典型任務時,燃油效率比中型噴氣機提高40%以上。

2021年10月,本田飛機公司在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舉辦的2021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商務航空會議和展覽會(NBAA-BACE)上舉辦的一場特別活動上推出了其HondaJet 2600概念公務機。這是一款具有中型公務機級別的性能優勢的輕型公務機,它將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機身,以及本田飛機公司的機翼上發動機安裝架(OTWEM)配置,并在機翼和機身機頭采用了自然層流(NLF)技術。

HondaJet 2600概念飛機的目標航程約4862公里,巡航速度約833公里/小時,將成為全球首架能夠不間斷地穿越美洲大陸飛行的輕型噴氣式飛機。

HondaJet 2600概念飛機的設計融合了更多的電氣化和自動化系統,使幾種類別領先的技術能夠增強飛行員的能力,降低工作量,提高安全性。亮點包括:自動油門、自動剎車、高級轉向增強系統(ASAS)和跑道超限感知和警報系統(ROAAS)。

圖片.png

此外,飛機上的幾個系統都采用了更精確的電氣結構,從而實現更精確的控制,從而提高了飛機的集成度。這些設計改進還簡化了系統,從而使重量更輕,可靠性更高,并且在飛機的使用壽命期間更容易維護。

五、衛星通信行業

1.一鍵41星,長光衛星創中國航天發射新紀錄

6月15日13時30分,由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吉林一號”高分06A系列衛星、“吉林一號”高分03D19-26星、“吉林一號”平臺02A01-02星及“霍爾果斯一號”、“哈測農遙一號”等41顆衛星,在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創造了中國航天單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記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此次發射使用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抓總研制的常溫液體兩級運載火箭,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1.3噸,具備發射不同軌道要求單星、多星的能力。本次發射的吉林一號高分06A星等41顆衛星由航天科技集團所屬長城公司作為總承包商提供發射服務。長二丁火箭研制隊伍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通過在有限的整流罩空間內合理布局、選用最優分離方案等,確保41顆衛星安全、準確入軌。

圖片.png

西安航投“秦嶺小衛星星座”系列衛星(“吉林一號”高分03D20-26星)是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與西安航空航天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輕小型高分辨光學遙感衛星,是“秦嶺小衛星星座”繼“西安航投8號”后發射的又一批7顆衛星,主要應用在秦嶺保護、環保監測、農業林業、應急管理等領域,可提供更高分辨率、更短重訪周期的影像數據服務,為秦嶺保護發揮重要作用。“吉林一號”高分03系列衛星作為長光衛星第三代衛星技術研發星,是公司踐行批量化生產理念的重要成果,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重量、高指標的特點。

“金紫荊”37-38號星(“吉林一號”高分06A17-18星)屬于輕小型高分辨光學遙感衛星,是香港航天科技集團規劃的“金紫荊”星座中的組網衛星,旨在為全球用戶提供衛星遙感服務和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凹忠惶枴备叻?6系列采用了新一代高性能成像技術和全自主研發的中心機系統,在有效提升衛星成像動態范圍和系統集成度的同時,重量、體積大幅降低,具有快速批產、智能運行、圖美價廉的“快智廉”優勢。

圖片.png

“霍爾果斯一號”衛星是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與航天(新疆)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高分辨光學遙感衛星,是霍爾果斯衛星星座的首發衛星。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是“霍爾果斯一號衛星”的主要用戶之一,該衛星將用于開展農林業生產、自然資源調查、生態環境監測、城市綜合治理、國際文化交流以及防災減災等領域衛星應用,為新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一帶一路”經濟帶建設貢獻力量?!盎魻柟挂惶枴毙l星作為“吉林一號”星座后續批產星的首顆技術驗證星,具備高分辨、高速傳輸、高機動等特點。

“哈測農遙一號”是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與黑龍江工程學院、時景(上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我國首顆面向數字農業的輕小型高分辨光學遙感衛星,該衛星可為農業資源調查、農作物動態監測、農業環境及農業品質監測、農業生產監管、農業保險、農業區域發展規劃等領域提供高分辨率影像數據支撐,助力構建全國農業長期觀測體系,實現農業工業化、數字化、標準化高水平發展。

“吉林一號”平臺02A01-02星由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出資自研的低成本、高承載、高分辨率共享型遙感衛星,其設計理念區別于傳統的衛星平臺,衛星具有獨立的業務能力,通過搭載服務與搭載用戶共享衛星平臺資源,分攤衛星研制成本,提高衛星效費比。在搭載載荷方面,兩顆衛星上均搭載了公司自研的激光通信載荷,用于驗證星間及星地高速通信技術。

此次發射的41顆衛星(包含36顆“吉林一號”衛星星座組網遙感衛星)入軌后,將與在軌的72顆“吉林一號”衛星組網,至此,“吉林一號”在軌衛星數量增至108顆,標志著“吉林一號”衛星星座組網工程成功實現“百星飛天”的階段性目標。以現有在軌衛星測算,“吉林一號”衛星星座可對全球任意地點實現每天35~37次重訪,可為農業、林業、氣象、海洋、資源、環保、城市建設以及科學試驗等領域提供更加豐富的遙感數據和產品服務,對數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任務是“吉林一號”衛星工程的第25次發射。

2.快舟一號甲火箭成功發射我國首顆平板式新體制通信試驗衛星

6月9日10時35分,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以“一箭一星”方式,將中國首顆平板式新體制通信試驗衛星“龍江三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龍江三號”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哈爾濱工大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研制,是我國首顆平板式新體制低軌寬帶通信試驗衛星,突破了再生式低軌星地高速通信、平板式衛星平臺等關鍵技術,在軌驗證終端直連、星上再生處理、網絡功能切片以及星地融合通信等衛星通信技術,為我國衛星互聯網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圖片.png

基于“龍江三號”試驗衛星的研制,工大衛星已形成適應批量化生產、自動化組裝、堆疊式發射的千瓦級平板式衛星平臺,可為通信、雷達等衛星提供平板式型譜服務,為衛星的批量化制造和大規模星座的快速部署提供支撐。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快舟一號甲火箭,是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所屬航天三江旗下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小型固體運載火箭,主要為300公斤級低軌小衛星提供發射服務,具有飛行可靠性高、入軌精度高、準備周期短、保障需求少、發射成本低等特點。

3.我國首個低軌寬帶通信試驗星座完成首次遠海測試

2022年3月,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銀河航天研制的六顆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六顆衛星在軌與銀河航天首發星共同組成了國內首個低軌寬帶通信試驗星座。

近日,來自銀河航天和多家科研機構的工作人員搭乘“電科1號”綜合試驗船,赴南海海域完成了對我國首個低軌寬帶通信試驗星座的首次遠海測試。該測試旨在驗證高低軌衛星、無人機協同通信覆蓋能力,為未來遠海實現更高質量網絡通信積累數據。

圖片.png

6月13日,工作人員在位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的低軌信關站調試低軌衛星信號接收設備。在此次測試中,該設備用于接收遠?;貍餍盘?。

圖片.png

安裝在“電科1號”綜合試驗船上的船載低軌衛星互聯網終端。在此次測試中,該終端用于與低軌衛星進行無線通信。

六、金融資本市場

1.陜西工信廳發布第二批20個產業鏈47家鏈主企業

產業布局和發展決定了城市的發展。近期,陜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示陜西省重點產業鏈第二批擬確定名單。20個產業鏈,共47家企業。同時,陜西省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發展水平大幅提升,新增太陽能光伏、煤制烯烴芳烴、乘用車(新能源汽車)3條產值規模上千億元重點產業鏈。兩則關于陜西重點產業鏈的最近動態,不僅意味著陜西產業變局正在發生,更意味著未來巨大的產業藍海投資市場和機會,新一輪投資陜西的機會來了。

1)三條千億級產業鏈

2021年,陜西圍繞六大支柱14個重點產業領域,篩選出太陽能光伏、輸變電裝備、數控機床、光子、航空、重卡等23條重點產業鏈。后續又新增白酒產業鏈,陜西省級重點產業鏈再度“擴容”。目前來看,陜西24條重點產業鏈已顯示出勃勃生機和明顯成效。

據了解,經過近兩年的“鏈式”發展,陜西省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發展水平大幅提升,新增太陽能光伏、煤制烯烴芳烴、乘用車(新能源汽車)3條產值規模上千億元重點產業鏈。分別來看上述“晉級”產業。光伏產業是陜西聚力打造的重點產業鏈之一,其以隆基綠能,楊凌美暢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楊凌美暢”)等為代表的光伏“龍頭”不斷在地方擴產,吸引配套企業集聚,延伸產業鏈條。以隆基綠能為例,僅2023年以來,隆基先后在陜西投資建設年產100GW單晶硅片項目和年產50GW單晶電池項目以及硅棒、電池產能項目,累計擬投資額超過60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上萬個。龍頭企業的不斷“重注”下,陜西也著力打造以光伏全產業鏈生態體系為主體的產業高地,形成了年產值超1000億元的光伏產業發展集群。

煤制烯烴芳烴產業是指以煤為原料,通過煤氣化技術進行烯烴芳烴的合成,也是實現資源綜合利用最大化和大幅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目標,陜西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決定了發展煤制烯烴技術意義重大。目前,陜西煤業、延長石油等能源龍頭企業在煤制烯烴芳烴領域均有布局,且上游原材料資源充足,疊加高端煤化工產品的稀缺優勢,此番產值“晉級”千億產業集群亦在情理之中。

最后來看乘用車(即新能源汽車)產業。比亞迪、吉利等大型新能源車企在陜加速投資,同時配合對當地能源稟賦、政府政策支持、配套保障等,其帶動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持續影響著陜西工業產值,成為地方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僅2023年1~4月,陜西省汽車產量為39.5萬輛,同比增長19%,高于全國15個百分點,產值增速32.1%,增加值增速34.2%,拉升全省規上工業經濟1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為28.2萬輛,同比增長49%,高于全國16個百分點,占全國新能源產量的13.0%。龍頭企業的深耕及相關配套產業鏈的豐富和完善,支撐陜西新能源汽車產業跨過千億產值大關,直接拉動了陜西工業產值的增長。

2)“鏈”式布局

顯而易見的是,上述重點產業鏈的“晉級”,與陜西當下布局“鏈”式發展帶來的產業集聚集群效應脫不開關系。早在陜西明確23條重點產業鏈之初,就在主體責任層面進行制度創新,推動實施“鏈長制”。各產業鏈的“鏈長”作為牽頭人,主要負責統籌協調,推動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每個產業鏈建立一個工作專班、制定一個提升方案和全景圖譜、組建一個專家團隊。其中,數控機床、光子、航空等11條標志性重點產業鏈由省級領導擔任“鏈長”,其他12條重點產業鏈由相關省級部門領導擔任“鏈長”。同時,每條產業鏈梳理1—3家“鏈主”企業,第一批陜西省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于去年認定,全省共75家企業成為23條重點產業鏈的“鏈主”。其中,秦川機床為數控機床產業鏈的“鏈主”,陜汽、法士特為重卡產業鏈“鏈主”企業,比亞迪、吉利等為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鏈主”,寶鈦、西部超導、西部材料等5家企業為鈦及鈦合金產業鏈“鏈主”,隆基、拓日新能源等4家為太陽能光伏產業鏈“鏈主”企業。

而今,陜西公示重點產業鏈第二批鏈主企業擬確定名單。涉及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光子產業、太陽能光伏產業、新型顯示產業、傳感器產業、航空產業、民用無人機產業、輸變電裝備產業、商用車(重卡)產業、鈦及鈦合金產業等20個產業鏈,共47家企業。從名單來看,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鏈新增拓爾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輸變電裝備產業鏈新增西安中車永電電氣有限公司等以及白酒產業鏈的鏈主“西鳳酒”等,均在地方所屬的產業鏈中具備較大影響力。“鏈主”企業均位于產業鏈關鍵環節,具有較高的產業鏈主導地位,因而緊跟上下游的配套需求進行“延鏈、補鏈、強鏈”,延展上下游企業,構筑完整、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通過鏈條“輸血”,讓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也引領上下游企業提升。

2.國內VC/PE 5月數據盤點

2023年5月,共35家中企上市,機械制造行業上市數量居首位;并購市場共完成180筆交易,蘇浙粵穩居前列;募資總額出現下滑,私募登記備案數量驟減;投資金額環比微升,半導體及電子設備行業較活躍。以下是5月股權投資市場數據。

35家中企上市機械制造行業上市數量居首位

根據清科創業(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數據,2023年5月共有35家中國企業在境內外交易所成功上市,總融資額約483.04億人民幣。其中境內上市中企共31家,數量較上月35家有下降,總融資額約461.23億人民幣。本月機械制造行業上市數量共9家居首位。晶合集成登陸上交所科創板,融資額達99.60億人民幣,成為本月單筆融資額最高的上市中企。

1 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中國企業境內外上市數量及融資總金額

圖片.png

5月融資排名前十的上市企業融資額合計為332.76億人民幣,占總融資額約68.9%。其中,融資金額排名前三的企業為:晶合集成(99.60億人民幣)、中芯集成(96.27億人民幣)、曼恩斯特(23.04億人民幣)。

1 5月上市企業融資Top10

圖片.png

5月,境內上市中企共31家,融資額約為461.23億人民幣;境外市場,本月美股市場無中概股上市,上市數量較上月的4家有大幅下降;港交所主板上市4家,上市數量與上月的4家持平,融資額合計約24.33億港元。本月中企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數量最多,總計有11家企業,總融資額為117.22億人民幣。

2 2023年5月中企境內外上市分布(按上市板塊)

圖片.png

5月中企上市涉及11個行業。數量方面,機械制造行業上市數量近七個月持續領先,本月上市企業數量為9家。融資額方面,半導體及電子設備行業居首位,本月上市融資241.13億人民幣,占中企融資總額49.9%;機械制造行業緊隨其后,融資額合計約77.96億人民幣,占中企融資總額16.1%;IT行業融資額為40.70億人民幣,占中企融資總額8.4%。

5月上市企業數量和融資金額行業分布情況

圖片.png

并購市場共完成180筆交易蘇浙粵穩居前列

根據清科創業(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數據,2023年5月中國并購市場共完成180筆并購交易,數量環比上升5.3%,同比上升22.4%。其中披露金額的有130筆,交易總金額約為416.85億人民幣,環比下降8.8%,同比下降22.8%。

2 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并購市場交易趨勢圖

圖片.png

從并購交易類型來看,本月共發生169筆境內并購,占并購案例總數的93.9%,其中披露金額的案例123筆,總金額為401.86億人民幣;跨境并購共發生11筆,其中披露金額的案例7筆,總金額為14.99億人民幣。

4  2023年5月并購市場并購類型【2】統計

圖片.png


按被并購企業所屬地域來看,180筆交易分布在北上廣以及蘇浙等33個省市、自治區和海外地區。從案例數量來看,浙江省位列第一,共完成29筆并購交易,占本月并購案例數量的16.1%;廣東省位列第二,共完成23筆并購交易。

并購金額方面,廣東省表現突出,涉及交易金額達93.51億人民幣,占本月總交易金額的22.4%。江蘇省緊隨其后,交易金額達到64.78億人民幣;四川省以60.48億人民幣占比14.5%的成績排名第三。

本月并購交易共涉及23個一級行業,從案例數量來看,清潔技術及化工原料及加工行業并列第一,共完成17筆并購交易,占比9.4%;房地產行業位列第二,共完成16筆交易。金額方面,金融行業位居第一,涉及金額為63.78億人民幣,占比達15.3%;建筑/工程行業緊隨其后,交易金額達到63.30億人民幣。

3 2023年5月并購市場行業分布

圖片.png

募資總額出現下滑私募登記備案數量驟減

根據清科創業(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數據統計,2023年5月VC/PE市場共計238支基金完成新一輪募集,同比下降47.9%,環比下降54.7%;披露募集金額531.55【3】億人民幣,同比下降64.2%,環比下降66.1%。

4 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基金募集情況

圖片.png

6 2023年5月重點募集基金集錦


圖片.png

5月1日,《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辦法》正式施行,以扶優限劣為導向,明確登記備案原則和管理人登記標準。私募新規正式生效后,5月新增股權投資基金(包含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共計420支,數量環比下降57.4%;5月首次提交登記申請的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包含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證券公司私募基金子公司)有17家,較上月下降83.7%,通過登記的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僅有2家,數量環比下降97.7%,較單月歷史最高新增登記數量下降99.6%,創近七年新低;5月注銷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共計57家,數量環比上升96.6%,自2022年5月以來,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注銷節奏加快,除了2023年2月和2023年4月,單月注銷數量均高于新增登記數量。

5 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股權投資基金備案情況

圖片.png

投資金額環比微升,半導體及電子設備行業較活躍

根據清科創業(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數據統計,2023年5月VC/PE市場共發生297起投資案例,環比上升7.2%,同比下降61.5%,其中披露金額案例239起,共涉及投資金額262.10億人民幣,環比上升2.5%,同比下降65.9%;單筆投資金額為1.10億人民幣,環比上升2.1%。

7 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投資金額與案例數月度趨勢圖

圖片.png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統計,從5月VC/PE市場投資案例數量上來看,排名前三的行業分別是:半導體及電子設備、IT、生物技術/醫療健康,共計171起投資案例,占比57.6%,其中半導體及電子設備行業涉及案例數量為63起。從投資金額來看,排名前三的行業分別為:半導體及電子設備、生物技術/醫療健康、清潔技術。其中半導體及電子設備行業涉及投資金額81.68億人民幣位列第一。

7  2023年5月中國VC/PE市場投資行業分布

圖片.png

3.A股小市值公司“三低”現象漸顯

伴隨一系列改革先后落地,A股逐步向成熟資本市場靠攏,證券時報記者發現,A股小市值公司遇冷現象日益顯性化和普遍化,呈現“三低”現象:市場關注度低、交易活躍度低、資本工具使用率低。

對于A股小市值公司在資本市場遇冷,多位市場專家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參照成熟資本市場的經驗來看,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市場正在發揮優勝劣汰的功能,各種資源正向頭部企業集中。

46%上市公司近半年沒有研報覆蓋

“我們公司都已經有一年多沒有接受過媒體的采訪了?!苯拥接浾叩膩碓L電話時,一家位于浙江的小市值公司的工作人員似乎有些驚訝,該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不單單是媒體,“我們公司上一份券商研究報告還是2015年?!?/span>

當下,伴隨著上市公司數量日益增加,A股“冷熱不均”的現象日益顯性化和普遍化,首先表現出來的是市場關注度低。數據顯示,截至6月16日,A股上市公司數量已經超過5200家,平均市值約為176億元,但是中位數市值僅有56.85億元。其中,總市值低于30億元的上市公司數量達1166家,占比超過了1/5。

券商研報的數量,是上市公司關注度的一個重要指標。Wind統計數據顯示,最近180天內,A股里面有券商研報覆蓋的上市公司數量為2832家,占比54%。也就是說,接近一半的A股上市公司在最近半年內沒有被券商研報覆蓋。

結合上市公司市值來看,沒被研報覆蓋的上市公司基本是以小市值公司為主。這些公司中,市值低于30億元的共有979家,占比41%。

需要說明的是,截至6月16日,A股總市值低于30億元的上市公司數量為1166家。這也意味著,低于30億市值的上市公司中,僅有187家公司近半年有被券商研報覆蓋,占比不足兩成。

“這種落差還是很明顯的?!鄙鲜鼋邮苡浾卟稍L的小市值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感覺公司上市就是到達了頂峰,自登陸資本市場后,公司市值一度超過百億,然后逐步回落,公司市值越往下,感覺市場對公司的關注度就越低,似乎進入一個惡性循環?!?/span>

與之相反,A股的頭部企業從來不缺關注。前述2832家上市公司中,892家最近半年至少被10份或以上券商研究報告覆蓋,這些公司的平均市值高達649.73億元。

除了研報覆蓋率低,小市值公司關注度低還有另一個表現,就是獲調研總次數低。

Wind數據顯示,1166家總市值低于30億元的上市公司,今年以來獲調研的平均總次數為1.44次,其中,有389家公司長達近半年沒有被調研;而總市值大于200億元的828家公司,今年以來平均被調研次數為3次,是小市值公司的2倍多。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余凌曲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小市值企業“存在感”不強,一定程度上是市場更加成熟的表現。

資金向頭部優質企業集中

從科創板試點注冊制、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到全面注冊制落地,近4年時間,A股生態發生較大變化,其中最明顯的是,中小市值企業數量逐漸增多,市場資金逐漸向頭部優質企業集中,市場交易的“二八”效應愈發凸顯。

拉長時間來看,截至2019年年末,市值低于30億元的A股上市公司數量為900家,到了2020年末,這一數量增長至947家,到了2022年末,數量突破1300家。

小市值公司數量不斷增加,但市場的交易活躍度卻不斷走低。

今年以來,截至6月16日收盤,前述總市值低于30億元的1166家上市公司累計總成交金額達4.83萬億元,約占A股的4.67%。而2022年全年,總市值低于30億元的A股上市公司總成交金額為15.97萬億元,占比為7.14%。

和君咨詢合伙人、并購整合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思南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全面實施注冊制以后,A股正在發生一個歷史性的分化,就是小市值公司會被“冷落”。

據介紹,早在2020年,陳思南就做了一項數據研究,其以A股小市值公司的成交金額占比與港股、美股進行對比后發現,成熟資本市場小市值群體的成交活躍度遠低于A股市場。

“這種分化我覺得現在僅僅是開始?!标愃寄项A測,從交易活躍度來看,A股小市值公司未來的存在感或會越來越低。

東吳證券研究指出,對上市公司而言,全面注冊制將促進市場優勝劣汰,個股走勢趨于兩極分化,龍頭優質公司和尾部公司的估值、市值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除了交易度的分化,記者還梳理發現,小市值公司在利用資本市場工具,如再融資、股權激勵等方面,使用率也偏低。Wind統計數據顯示,前述1166家市值低于30億元的上市公司自2019年以來,實施增發募資的有237家次,使用率為20%;而828家市值超過200億元的上市公司,增發募資數量達400家次,使用頻率約48%;再看股權激勵方面,自2019年以來,A股共有1693家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分市值來看,市值低于30億元的公司僅有273家,占比為16%。

“這代表著市場正在加速發揮優勝劣汰功能,資源也在加快向優質公司集中?!庇嗔枨J為。

“三低”局面如何破?

低關注度、低交易規模、低資本工具使用率,面對“三低”局面,小市值企業該如何破局呢?

受訪專家認為,于內,企業應該專注主業,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推動經營規模的擴大;于外,需要用好并購重組這一資本工具,實現外延式增長。

對于兩種方式的選擇,專家持不同意見。余凌曲表示,小市值企業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而并購往往風險比較大,企業不能盲目追求規模擴張,反而要專注主業、把主業做精,達到提升企業競爭力、提升市場關注度和提升市值的目的。小市值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并購重組,目的也應當是獲取主業發展所需的核心資源,比如關鍵技術、人才團隊等。

對于內生式的增長,在陳思南看來,伴隨著國內經濟的轉型升級,企業的發展已經從“增量”的爭奪向“存量”的再分配過渡。要想靠內生增長實現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其難度在不斷增加。

“內生增長這條路不好走,企業應該重點關注外延的機會,說白了就是并購?!标愃寄媳硎?,“并購是一個很好的選項,但是并購需要遵循其邏輯: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最終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

需要說明的是,盡管相對于“緩慢”的內生式增長,并購重組雖然能夠直接“摘果子”,但是按照成熟資本市場經驗來看,并購重組成功的概率其實并不高。

據麥肯錫公司統計,國際上并購成功率一般只有33%,近70%效果不明顯或者失敗。對此,陳思南認為需要厘清并購重組的風險點,才能提升其成功的概率。

一般而言,并購重組可以分成三個階段,投前、投中、投后。三個階段的風險分別為,企業投前是否看得準被投項目;投中是否買貴了項目;投后是企業與投資項目能否成功整合。

“虎頭蛇尾是很多項目失敗的主要原因。”陳思南表示,國內的并購重組很多都是“重”投前、投中,但是“輕”整合。“實際上并購重組最難的是整合部分?!?/span>

如何更好地實現企業與投資項目的整合?陳思南表示,并購重組的最終邏輯是實現企業的增長,方式是通過并購,將一方長期積累的資源或能力,低成本或無成本地運用到另一方,從而實現“1+1>2”的效應。這是不二的法則,簡單理解就是降本增收。


編輯:馮征昊(半導體芯片、激光器、新能源)閆晨曦(復合材料、衛星通信、金融資本)  校對:王延韜  審核:侯曉鵬    

        

 

(以上資訊主要來源于:OFweek、OFweek激光、OFweek太陽能光伏、今日半導體、半導體行業觀察、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人、樂晴智庫、未來智庫、索比光伏網、集邦新能源網、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高工鋰電、西安金融棒棒糖、復材網、大國之材、新材料在線、衛星界、國際電子商情、中國國際復合材料展覽會、玻纖復材、衛星與網絡、全球一點通、硅谷網、清科研究、中國衛通、衛星與應用、中科創星、碳纖維生產技術、中國衛通、碳纖維研習社、實戰財經、金融深度、華商韜略、戰略前沿技術、投融界、投資界、中國汽車報、證券時報網、36氪、東方財富、中國證券報、新經濟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興產業投資聯盟、股權投資論壇、Wind資訊、搏實資本、中歐資本、國企混改研究院、機遇西安、米度資本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武县| 林甸县| 泾源县| 疏勒县| 平阴县| 二手房| 侯马市| 乌什县| 宁蒗| 桓仁| 双柏县| 都昌县| 宁蒗| 天津市| 宣威市| 民丰县| 柯坪县| 定安县| 敦煌市| 阜宁县| 延寿县| 东兰县| 建宁县| 汉寿县| 晋州市| 闵行区| 金华市| 东乌珠穆沁旗| 平武县| 桂阳县| 金湖县| 靖西县| 安岳县| 松原市| 重庆市| 德化县| 洱源县| 拉萨市| 太保市| 双柏县| 沅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