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消息,為避免車用芯片短缺,近期大眾汽車對外表示,已開始從包括恩智浦、英飛凌和瑞薩電子在內的10家制造商直接采購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芯片。
此前,大眾汽車依靠零部件供應商采購芯片。為確保供應安全,從去年10月開始該公司與芯片制造商達成直接協議。
隨著電動汽車產量的增加和市場對復雜軟件的需求上漲,汽車行業對芯片的需求急劇上升。但是,由于建設芯片工廠的工作比較復雜,所以供應的跟進速度很慢。
大眾零部件供應工作組負責人Karsten Schnake表示,大眾尚未與臺積電達成直接供應關系,但每隔幾周就會與臺積電會面,溝通需求情況。Schnake補充表示,大眾還計劃減少汽車所需芯片的種類,以簡化供應鏈,并有助于簡化軟件產品。
德國是汽車工業大國,不過近年車用芯片短缺正成為德國汽車行業發展瓶頸。此前媒體援引奧迪高管的話報道,盡管包括英特爾、臺積電在內的多家芯片制造商宣布將在德國建廠,但半導體短缺給德國汽車業造成的問題仍需數年才能解決。
因為新的芯片廠投產畢竟需要幾年的時間,短期內可能無法解決德國汽車行業的“燃眉之急”。奧迪高管表示,汽車制造商可以通過減少目前汽車上的芯片種類來緩解這一瓶頸,同時也必須使用多種手段來穩定半導體供應。
士蘭微發布2023半年度業績報告。2023年上半年,公司營業總收入為44.76億元,較2022年同期增長6.95%,公司利潤總額為-6066萬元,比2022年同期減少108.83%。
其中,上半年集成電路的營業收入為15.7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6.49%,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公司IPM模塊、DC-DC電路、LED照明及低壓電機驅動電路、32位MCU電路、快充電路等產品的出貨量明顯加快。
從具體產品來看,2023年上半年,公司分立器件產品的營業收入為23.0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42%。IGBT(包括IGBT器件和PIM模塊)的營業收入已達到5.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00%以上。
基于公司自主研發的V代IGBT和FRD芯片的電動汽車主電機驅動模塊,已在比亞迪、吉利、零跑、匯川等國內外多家客戶實現批量供貨公司IPM模塊的營業收入達到9.4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同期增長42%以上。
MEMS傳感器產品的營業收入達到1.27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7%,在LED方面,受LED芯片市場價格競爭加劇的影響,公司LED芯片價格較去年年末下降10%-15%,導致控股子公司士蘭明芯、重要參股公司士蘭明鎵出現較大的經營性虧損。
產能方面,士蘭微汽車級IGBT芯片、SiC-MOSFET芯片和汽車級功率模塊(PIM)產能的建設推進順利。士蘭集昕公司“年產36萬片12英寸芯片生產線項目”已有部分設備到廠并投入生產。士蘭集科公司已具備月產2萬片IGBT芯片的生產能力。
士蘭明鎵已形成月產3000片6英寸SiC芯片的生產能力,預計2023年年底將形成月產6000片6英寸SiC芯片(SiC MOSFET和SiC SBD)的生產能力。成都士蘭公司加快推進“汽車半導體封裝項目(一期)”項目建設,二期廠房已部分投入生產,截至目前已具備月產17萬只汽車級功率模塊的封裝能力。
8月18日,蘇州鍇威特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鍇威特”)正式登陸科創板,發行價格為40.83元/股,開盤股票大漲超95%,截至發稿實時股價為79.65元/股,總市值達58.69億元。
根據此前招股書,鍇威特本次計劃募資5.3億元,其中,1.45億元用于智能功率半導體研發升級項目,8727.85萬元用于SiC功率器件研發升級項目,1.68億元用于功率半導體研發工程中心升級項目,1.3億元用于補充營運資金。
資料顯示,鍇威特成立于2015年1月22日,主營業務為功率半導體的設計、研發和銷售,并提供相關技術服務,主要產品包含功率器件及功率IC兩大類,產品廣泛應用于消費電子、工業控制及新能源汽車、光伏能源、軌道交通、智能電網等高可靠領域。
在功率IC方面,鍇威特基于晶圓代工廠0.5um 600V SOI BCD和0.18um 40V BCD等工藝自主搭建了設計平臺;鍇威特還與晶圓代工廠進行深度合作,可根據晶圓代工廠的標準工藝調整工藝參數和流程,進一步優化產品性能。
在功率器件方面,鍇威特積累了包括“高可靠性元胞結構”“新型復合終端結構及實現工藝技術”“一種利用Power MOS管實現高壓快速啟動的AC-DC開關電源的實現方法”等多項核心技術,其中3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項達國內領先水平,使公司產品關鍵技術指標達到了與國際領先廠商同類產品的水平。
數據顯示,2020年-2022年,鍇威特營業收入分別為1.37億元、2.1億元、2.35億元,最近三年營業收入的復合增長率為31.09%。
當地時間8月16日,英特爾宣布,由于無法及時獲得相關監管部門的許可,公司與高塔半導體(Tower Semiconductor)同意終止之前披露的收購協議。根據之前的協議條款,英特爾將向高塔半導體支付3.53億美元的終止費。
據了解,2022年2月15日,英特爾宣布收購以色列芯片制造商高塔半導體,交易總額約5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9.36億元),并預計,該項交易將在約12個月內完成。
公開資料顯示,高塔半導體成立于1993年,主要生產模擬芯片、CMOS、分立器件、MEMS(微機電系統)等產品,用于汽車、移動、醫療、工業和航空航天等領域。該公司于1994年在美國納斯達克及以色列特拉維夫交易所上市交易。
目前,高塔半導體在以色列擁有一座6英寸晶圓廠(工藝在1微米至0.35微米之間)及一座8英寸晶圓廠(工藝在0.18微米至0.13微米之間),在美國加州及德州各有一座8英寸晶圓廠,提供0.18微米(德州廠)及0.18至0.13微米(加州廠)的工藝服務。
據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集邦咨詢6月12日研究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中,高塔半導體以1.3%的市場份額上升至全球第七大晶圓代工廠商。
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表示,公司代工工作對于釋放IDM2.0的全部潛力至關重要,公司將繼續推動戰略的各個方面。
Pat Gelsinger預計,到2025年重新獲得晶體管性能和功率性能領先地位,與客戶和更廣泛的生態系統建立動力,并進行投資以提供世界所需的地理多樣化和有彈性的制造足跡。通過這個過程,公司對Tower的尊重不斷增長,公司將繼續尋找未來合作的機會。
英特爾代工服務(IFS)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Stuart Pann表示,自2021年推出以來,英特爾代工服務贏得了客戶和合作伙伴的青睞,公司在成為第二家晶圓代工廠商的目標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計劃在本世紀末成為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作為世界上第一家開放系統代工廠,公司正在構建差異化的客戶價值主張,擁有超越傳統晶圓制造的技術組合和制造專業知識,包括封裝、小芯片標準和軟件。
英特爾表示,公司的IFS業務在過去一年中取得了重大進展,2023年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0%就證明了這一點。
此前,英特爾和EDA企業新思科技(Synopsys)宣布,雙方已達成一項最終協議,擴展公司長期的IP(知識產權)和EDA(電子設計自動化)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為英特爾代工客戶開發基于Intel 3和Intel 18A的IP組合。英特爾先進工藝節點上關鍵IP的可用性將為新老英特爾代工服務(IFS)客戶提供更強大的產品。
另外,英特爾還獲得了美國國防部快速保證微電子原型商業(RAMP-C)計劃第一階段的合同,有5個RAMP-C客戶參與了英特爾18A的設計。英特爾與Arm達成了多代協議,使芯片設計人員能夠在18A上構建低功耗計算片上系統(SoC);并與聯發科簽署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使用IFS的先進工藝技術。
8月23日,激光紅外光學領域小巨人波長光電登陸創業板,公司股票發行價29.38元/股。
波長光電是國內精密光學元件、組件的主要供應商,長期專注于服務工業激光加工和紅外熱成像領域,提供各類光學設備、光學設計以及光學檢測的整體解決方案。公司擁有一批浙江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等光學領域優秀科研院所為背景的創新研發團隊。通過自主研發,波長光電掌握了“光學薄膜的設計與制備”、“高功率激光鏡頭制造技術”、“紅外分級變焦和連續變焦光學系統的設計技術”等多項核心技術,形成了深厚的技術儲備。客戶包括大族激光、華工科技、高德紅外、久之洋、IPG等行業內眾多知名大型企業。
本次發行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后,公司將用于投資以下項目: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擁有各項專利95項,其中發明專利26項,已通過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認證。
公司的產品覆蓋紫外、可見和近、中、遠紅外的波長范圍,主要包括激光光學和紅外光學的元件、組件系列以及光學設計與檢測系列。同時,波長光電具備完整的產品生產能力,可覆蓋晶體材料生長、切割、研磨、拋光、鍍膜、裝配、檢測整套工藝流程,作為下游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司的產品能夠應用于多個科技新興產業,主要包括了工業激光加工中的顯示面板切割、鋰電池焊接、智能手機與穿戴設備打標和紅外熱成像中的刑偵救援、工業溫度控制、安防監控等。
財務方面,2020年-2022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2.67億元、3.09億元、3.42億元,實現凈利潤分別為4405.34萬元、5443.17萬元、6150.73萬元。2022年公司營業收入增長10.50%,凈利潤同比增長13.00%。公司預計2023年1-9月營收為2.85億元至3.10億元,同比增長13.77%至23.75%;預計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5,700萬元至6000萬元,同比增長20.72%至27.07%。
客戶方面,公司與大族激光、華工科技、高德紅外、久之洋、美國IPG阿帕奇等行業內眾多知名大型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贏得了良好口碑。2021年7月,波長光電被認定為工信部第三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多年來,公司以客戶為導向,持續進行技術研發和工藝優化,加大生產投資,經過多年的發展,波長光電已成為國內精密光學元件、組件行業的重要成員,對我國激光制造產業與紅外熱成像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8月25日,光韻達發布2023半年報。報告顯示,光韻達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4.46億元,同比下降6.4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804.3萬元,同比下降53.51%;基本每股收益0.0561元,同比下降53.52%。
光韻達致力于激光領域從應用、到裝備、到激光光源的研究開發,是一家全激光產業鏈布局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與服務提供商,利用“激光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為電子信息、航空、新能源產業提供創新的激光制造服務和智能制造解決方案。
業績變動因素
在全球經濟增速下行、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美國等部分西方國家對中國構筑貿易及技術壁壘、消費電子市場需求及產量持續下降等背景下,調整產品結構。報告期內,公司業績變動因素情況如下:
1、航空制造業務訂單充足,業績繼續保持著增長;
2、激光應用服務類業務受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較大,該業務中SMT類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PCB加工訂單同比大幅下降業績虧損,為此上半年公司對PCB業務板塊采取積極措施,對該業務中的FPC板塊進行業務重組,縮小其業務規模并大幅精簡了人員;
3、智能裝備類業務訂單穩步增長,其新產品儲能模組全自動產線已經在客戶端驗收完成,并獲得后續訂單,但由于智能裝備類產品發貨后客戶驗收周期長的原因,上半年該業務板塊未達到預期業績;隨著下半年該業務新能源設備項目及教育設備項目逐漸進入產品驗收期,預計全年業績情況良好;
4、激光器業務因訂單延后,該業務上半年同比下降(上年同期含中航研究院的訂單).
(圖表來源:光韻達財報)
調整部分業務,開拓激光應用服務海外業務
2023年上半年光韻達在經營上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調整萎縮業務,及時止損:受智能手機、PC等傳統消費電子市場需求疲軟等因素影響,2022年開始PCB行業整體需求轉弱,行業整體處于相對低迷的狀態。公司與PCB相關的成型、鉆孔業務受行業沖擊較大,業績嚴重下滑出現虧損,拖累公司整體業績的實現,短期也沒有快速復蘇的跡象,為此,公司結合市場和客戶需求,及時做出調整,處置部分老舊設備、精減人員,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避免持續虧損。
2、擴大3D打印業務產能,助力航空業務:公司航空零部件業務依然保持良好的上升趨勢,發展前景良好。報告期內,公司加大航空業務的投入,具體為:(1)“光韻達成都航空生產制造基地”已完成主體建設,待竣工驗收及裝修完成后,可實現航空零部件業務的集中管理,將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生產效率。(2)增加3D打印產能布局,一方面加大3D打印設備投入,擴大產能;另一方面結合市場需求和集團內部技術力量,探索研發3D打印設備使用的激光器,豐富公司產品品類。
3、順應產業鏈外延趨勢,積極開拓海外業務:公司多年扎根于電子信息制造業,與客戶結成緊密的戰略合作關系,在電子終端品牌加速供應鏈多元化、國際化的背景下,消費電子行業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的趨勢逐漸顯現,公司認為此輪供應鏈轉移有望帶動設備端和加工服務端的需求更迭。為了更好的配合A客戶的需求,公司激光應用服務業務已布局東南亞市場,開拓越南、印度等地業務。其中越南工廠預計年底前進行試產,2024年一季度開始運營,屆時將更好的為當地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
8月21日,大族激光發布了今年上半年業績報告。2023年1-6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0.87億元,同比下降12.25%;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4.24億元,同比下降32.88%。
分業務和產品來看,上半年公司主要收入來自于行業專機產品及極限制造產品,具體情況如下。
信息產業設備業務需求下滑
整體市占率維持領先
信息產業設備業務實現收入16.38億元,同比減少35.47%。其中,消費電子設備業務實現營業收入8.67億元,同比增加6.52%。
2023年上半年,在經濟下行及全球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下,消費電子行業需求仍處于下行周期,設備開支明顯減少。圍繞大客戶的創新性需求,公司持續更新產品和工藝,推出了金屬3D打印設備等新產品。得益于與大客戶生產線的自動化需求提升,公司自動化焊接線等定制自動化生產線銷售增長明顯。行業大客戶MR頭戴顯示器產品的發布有望帶動消費電子行業進入新一輪的產業創新周期,從而帶動公司消費電子業務及產品訂單重回增長。
PCB設備業務實現營業收入7.71億元,同比減少55.29%。2023年上半年,PCB行業需求整體仍延續低迷態勢,行業客戶新增產能投資大幅減少,對PCB設備市場造成較大影響。
新能源設備業務保持增長
深化大客戶合作
新能源設備業務實現收入11.53億元,同比增長6.60%。
其中,鋰電設備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0.55億元,同比增長3.96%,截至報告披露日,在手訂單31.76億元。在上一年度的基礎上,公司持續推進與寧德時代、中創新航(原中航鋰電)、億緯鋰能、欣旺達、海辰儲能、蜂巢能源等行業主流客戶的合作,新推出的卷繞機、輥壓分切一體機、切疊一體機等產品實現小批量銷售。
光伏設備業務實現營業收入0.98億元,同比增長46.96%。截至報告披露日,在手訂單4.30億元。今年上半年,公司PECVD(等離子增強氣相沉積設備)、擴散爐、退火爐等設備中標TOPCON電池行業客戶批量訂單。鈣鈦礦技術領域,憑借多年在薄膜電池領域的技術積累,公司自主研發了鈣鈦礦激光刻劃設備,已實現量產銷售,與協鑫光電等行業頭部客戶一直保持合作關系。
半導體設備業務小幅下滑
持續推進新產品驗證
半導體設備(含泛半導體)業務實現營業收入8.38億元,同比減少19.16%。2023年上半年,LED市場緩慢復蘇,公司持續推進激光剝離,激光全切以及Mini-LED修復等LED設備的技術升級和性能改善。在Micro-LED領域,公司同步推進在MIP、COB封裝路線的布局,已經研發出Micro-LED巨量轉移、Micro-LED巨量焊接、Micro-LED修復等設備,市場驗證反映良好。第三代半導體技術方面,公司研發的碳化硅激光切片設備正在持續推進與行業龍頭客戶的合作,為規模化生產做準備,并推出了碳化硅激光退火設備新產品。
通用工業激光加工設備市場需求復蘇
盈利逐步改善
通用工業激光加工設備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4.58億元,同比增長7.80%。
其中,高功率激光切割設備實現營業收入11.92億元,同比增長14.68%;高功率激光焊接設備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52億元,同比減少11.48%,截至報告披露日,在手訂單6.76億元。
2023年上半年,通用工業激光加工設備市場尤其是高功率激光加工設備需求有所復蘇。大族激光進一步調整市場策略,持續加大對中低端市場的覆蓋和拓展,整體市占率穩步提升。公司在長沙、天津、常州、張家港、濟南等地設廠,實現就近生產交付和服務,提升盈利能力。公司在厚板切割效率、坡口特殊加工工藝等關鍵技術及超高功率激光切割工藝上取得突破,并在鋼結構、船舶等重點行業實現突破,與行業頭部客戶形成緊密合作。公司持續加強和新能源汽車客戶的合作,中標比亞迪汽車31條白車身頂蓋激光釬焊及底盤車架、高強鋼電池托盤自動焊接線等多個項目。
據外媒kedglobal報道,比亞迪與KG Mobility(前身為雙龍汽車公司)正在洽談在韓國建立一家聯合動力電池工廠。
有行業人士透露,比亞迪和KG Mobility計劃于2025年1月開始大規模建設動力電池工廠。該工廠將成為比亞迪在韓國的第一家合資動力電池工廠。
KG Mobility的一位官員表示,兩家公司尚未就地點和容量等細節作出決定。
圖:網頁截圖
有知情人士進一步表示,該工廠可能建在KG Mobility平澤工廠附近,位于首爾西南約80公里處。
到目前為止,比亞迪和KG Mobility雙方都未就這一消息作出官方回應。
值得一提的是,KG Mobility計劃為其將于9月推出的中型SUV電動車型Torres EVX安裝磷酸鐵鋰電池,將采用比亞迪的磷酸鐵鋰電池,極可能是刀片電池。
該SUV將是韓國首款配備磷酸鐵鋰電池的新能源汽車。
KG Mobility的目標是在2025年推出的代號為O100EV的電動皮卡車和代號為SUV-F100EV的大型電動SUV上,都使用比亞迪的電池。
資料顯示,KG Mobility最開始的前身是創立于1954年的河東渙汽車制造廠,1977年曾改名為東亞汽車,而被市場熟悉的雙龍汽車則是1988年公司易主時出現。
2022年年底,韓國的KG集團收購雙龍汽車。
2023年3月底,韓國雙龍汽車官方網站正式更名為KG Mobility,標志著韓國雙龍汽車已成為了歷史。
KG Mobility靠吉普車起家,一直有著相當鮮明的越野基因,在90年代時還因為跟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即戴姆勒奔馳)技術合作,還有著相當響亮稱號,即“韓國奔馳”。
KG Mobility目前是韓國第四大汽車生產商。韓國前三大汽車生產商分別是現代汽車公司、起亞汽車集團、現代摩比斯公司。
據界面新聞報道,小米汽車已經敲定中創新航和寧德時代作為現階段的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暫定為一級供應商。
小米的電池產業鏈投資布局
前述提及的中創新航早在2020年12月獲得了小米長江產業基金的投資,后者當時的持股比例為2.2826%,為第14順位股東。
而在更早之前,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就已經圍繞鋰電池產業鏈展開了投資布局。雖然投資并不意味著使用所投資企業的相關產品,但可以可到的是,小米方面對鋰電池產業鏈的前瞻性投資。
具體投資如下:
2018年12月,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曾對珠海冠宇進行了投資,當時,持有珠海冠宇4.3%的股份,成其第五大股東。
2021年8月,蜂巢能源發生工商變更,其中小米長江產業基金為第41順位股東,當時的持股比例為0.2756%
2021年10月,贛鋒鋰業宣布,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是贛鋒鋰電的第30大股東,認繳注冊資本7500萬元,當時的持股比例3.5117%。
2022年3月,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新增對外投資,新增投資企業為衛藍新能源,投資比例1%。
2022年5月,電解液供應商湖南法恩萊特發生工商變更,新增北京小米智造股權投資基金、小米長江產業基金為股東。
2022年8月,鈉離子電池關鍵材料生產商珈鈉能源宣布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順為資本獨家投資。順為資本由小米董事長雷軍和許達來于2011年共同創辦……
小米汽車越來越近
8月18日,有網友發布微博稱其在新疆遇到了疑似小米汽車路試,小米董事長雷軍及合伙人、總裁盧偉冰等高管也一同現身。
同時,一位名為“胡崢楠”的用戶在其社交媒體上透露了小米汽車的能耗情況。據悉,胡崢楠曾是吉利研究院院長,2021年9月加入順為資本,專注于智能汽車技術生態領域。
胡崢楠沒有直接加入小米造車團隊,有一種解讀為:“可能是由于競業協議的限制,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未來車型產品中出現專利侵權的風險。”
8月20日,雷軍在其微博上分享了一組地點為新疆的沙漠照片,且照片中出現了“為小米汽車而戰”的橫幅。
因此,分析認為雷軍和盧偉冰可能是在親自督導小米汽車的夏季路試。
小米汽車的目標是2024年上半年量產,今年3月,雷軍再次重申了這一目標,并表示小米造車進展超預期,已經順利完成冬季測試。
現在又傳出夏季測試和電池供應商的消息,這意味著,小米汽車業務正在加速推進,2024量產發布指日可待。
當然,網友們最關心的價格也有消息。根據豹變報道,明年即將上市的小米轎跑車型分為高配版和低配版,高配版暫定售價為29.9萬元,低配版暫定售價為19.9萬元。不過,小米內部人士表示,明年小米可能會根據市場情況作出相應的價格調整,該價格未必是最終定價。
8月15日,中國石化發布2023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募集說明書(申請稿),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20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募集資金凈額將投向清潔能源和高附加值材料兩大領域。
圖片來源:中國石化公告
其中,在清潔能源領域,擬向燕山分公司氫氣提純設施完善項目投入2億元。
本項目預計投資總額20706萬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對現有化工系統工業副產氫氣進行提純處理并配套氫氣分析化驗及裝車設施,建成后純化裝置生產能力10,000Nm3/h, 折合燃料電池用高純氫7,200噸/年。是中國石化氫能產業鏈條的進一步延伸,將服務北京地區氫燃料電池汽車對高純氫氣的需求。
資料顯示,中國石化是我國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產品供應商、第二大油氣生產商,是世界第一大煉油公司、第二大化工公司,加油站總數位居世界第二,在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第5位。
2021年,中國石化宣布錨定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目標。按其氫能發展規劃,將建成全國最大加氫站網絡,規劃布局油氫合建站、加氫站1000座,力爭建成50萬噸/年非化石能源制氫能力,五年累計綠氫產量超過百萬噸,結合氫制造、氫儲運、氫應用優勢,在氫能交通和綠氫煉化兩個領域發力,綠氫年減排二氧化碳1000萬噸以上。
同年,中國石化生產燃料電池氫500噸,加氫站實現加氫800噸。燃料電池氫源供給方面,在燕山石化、天津石化、上海石化、高橋石化、廣州石化、海南煉化、齊魯石化、青島煉化8家企業建成氫提純及充裝設施,總能力達1.2萬噸/年。由燕山石化提供的氫氣在冬奧會開幕式作為燃料點燃冬奧賽場主火炬。
加氫站建設方面,新建66座,累計建成74座(含油氫合建站),加氫能力45噸/日,可為9000輛燃料電池車提供加氫服務。積極規劃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支持雄安新區建設發展,中石化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在雄安新區正式注冊成立。
按照“氫電一體、綠氫減碳”的發展方向,依托煉化基地大力開展集中式風電、光伏開發,布局大型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儲氫—利用項目,推進“源網荷儲氫”一體化項目建設。
2022年,中國石化發布實施氫能中長期發展戰略,加快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引領氫能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將從加強產業培育、強化創新引領、深化戰略合作三大方面入手發展氫能業務。
8月18日,四川五糧液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五糧液新能源”)與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石油”)合資成立了四川中新綠色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新綠能”),注冊資本9100萬元,經營范圍包含光伏發電設備租賃;儲能技術服務等。
根據天眼查信息顯示,中新綠能由由五糧液新能源持股51%、中石油持股49%。其董事長為鐘道遠,分別擔任著五糧液新能源、和光同程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高管。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五糧液集團首次跨界布局新能源領域了。
公開信息顯示,自2023年以來,五糧液集團已多次在新能源布局,先后入股成立了和光同程光伏科技(宜賓)有限公司、四川和光同程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四川五糧液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今年4月,四川五糧液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注冊資本10億元人民幣,由四川省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全資持股,經營范圍包含新興能源技術研發等。
今年6月,四川和光同程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兩次工商變更,新增股東四川五糧液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四川煊煬光伏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同時,注冊資本先由1億人民幣增至1.5億人民幣,再增至約1.67億人民幣。此次,四川五糧液新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入股和光同程,被業界視為五糧液開始正式向光伏領域進軍。
今年8月初,四川省宜賓五糧液集團進出口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經營范圍新增光伏設備及元器件銷售、第一類醫療器械銷售、電子產品銷售、電子專用材料銷售等。該公司成立于1999年3月,法定代表人為陳翀,注冊資本3000萬人民幣。股東信息顯示,該公司由四川省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全資持股。
上述一系列的動作表明,白酒龍頭五糧液正在布局新能源賽道。該公司工作人員也曾透露,集團確實在考察新能源領域,主要是光伏、儲能方面。
除投資上述新能源公司外,五糧液集團還持有五糧液、宜賓紙業兩家上市公司;持股華西證券、四川銀行、宜賓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還投資有五糧液文旅、經貿銷售、安吉物流等產業鏈上下游公司。
近日,小鵬匯天在公眾號公布旅航者X2的旋翼及起落架設計方案,方案大量采用了玻璃纖維/碳纖維復合材料。旅航者X2是小鵬匯天旗下首款雙人智能電動飛行器,全機身采用碳纖維結構,可搭載2位乘客,最大載重200公斤。
旅航者X2的旋翼槳葉采用先進碳纖維環氧樹脂基復合材料,是現階段航空業最先進的槳葉用材。該槳葉利用復合材料的優勢,再通過結構設計優化,使旋翼槳葉具備高剛度、低質量的特點,從而減少電機驅動旋翼的控制響應時間,提高飛行品質,并且極大地提高旋翼槳葉的氣動彈性穩定性。
同時,旅航者X2的槳葉采用碳纖維鋪層結構,即使硬物碰到槳葉,只會劃傷表面和槳緣,不會影響飛行安全。
在起落架方面,旅航者X2采用玻碳混編板簧式起落架,材料主要為碳纖維和玻璃纖維。碳纖維保證起降所需要的強度,玻璃纖維保證減震緩沖所需要的韌性。起落架采用鉸接形式安裝起落架,可釋放起落架受到的彎矩,使得整個傳力路徑更加單一,從而降低機體的強度要求。
(1)儲氫技術背景
氫氣能源能夠以氣態、液態、固態三種狀態儲存,而根據儲存機理的不同又可分為高壓儲氫、液態儲氫、固體儲氫、有機液態儲氫等方式,不同儲氫技術的優劣勢對比如表1所示,其中高壓儲氫是應用最廣泛的方式,也是目前車用儲氫的主流方式。
表1 幾種常見儲氫技術的優缺點對比
低溫液態儲氫主要應用于航空航天等領域,而有機液態儲氫和固態儲氫技術目前尚處于示范階段,但由于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因此也是國內外研究熱點。高壓儲氫作為一種最常見、應用最廣泛的儲氫方式,其特點在于可利用氣瓶作為儲存容器,通過高壓壓縮方式儲存氣態氫。該技術優勢在于成本低、能耗小、充放氣速度快等。
在高壓儲氫技術中,目前最為成熟且成本較低的技術是鋼制氫瓶和鋼制壓力容器,如目前工業中廣泛采用20MPa鋼制氫瓶,并且可與45MPa鋼制氫瓶、98MPa鋼帶纏繞式壓力容器進行組合應用于加氫站。但是鋼制氫氣瓶由于較高的重量,因此并不適宜汽車用,因此目前車用高壓儲氫瓶的國際主流技術通過以鋁合金/塑料作為內膽,外層則用碳纖維進行包覆(即所謂的III型、IV型瓶,表2),提升氫瓶的結構強度并盡可能減輕整體質量。
表2 五種類型高壓氣瓶的特征及性能
目前國外氫燃料電池汽車已經廣泛使用70MPa碳纖維纏繞IV型瓶,與之相比,目前我國車載儲氫方式大多為35MPa碳纖維纏繞III型瓶,而70MPa碳纖維纏繞III型瓶也已少量用于國產汽車中。國內70MPa碳纖維纏繞IV型瓶的制備面臨主要難題在于技術不成熟、無法規模化生產,因此導致成本極高,據估計125kg的儲氫系統價格上萬元,表3顯示高壓儲氫瓶和車載氫系統生產成本與規模之間關系,當生產規模越大,儲氫瓶成本也就越低,如當氣瓶生產規模由1萬套提高到50萬套時,氫氣瓶成本會下降20%。
表3 儲氫瓶成本與規模化對應關系
(2)國外高壓儲氫行業現狀
目前國外高壓儲氫瓶應用技術最為成熟的國家為美國和日本,美、日從事復合材料氫氣瓶研發與生產代表性企業包括美國Quantum公司、美國通用汽車、美國Impco公司、日本豐田、日本Jari等,其他法國、加拿大、韓國、德國等也有企業開展70MPaIV瓶生產(表4)。
表4 國外高壓儲氫瓶主要生產企業
按照日本豐田公司的設計與規劃,燃料類型會取決于車輛的續航里程和尺寸大小,通常而言,短續航里程和小尺寸車輛使用動力電池系統,中等續航里程和中尺寸車輛使用燃油對應的混合動力/插電混合動力系統,而長續航里程和大尺寸車輛則最好使用氫燃料電池系統。
圖1 動力系統與汽車尺寸和行駛距離對應關系
豐田Mirai中設計了一種一大一小的兩儲氫瓶系統,并通過高壓方式盡可能多充入一些氫氣。并且選擇了70MPa的高壓儲氣瓶,兩儲氫瓶系統容量總計122.4L,能夠存儲約5kg的氫氣,汽車續航里程可達650km。
圖2 豐田Mirai汽車中的兩儲氣瓶系統
(3)國內高壓儲氫行業現狀
目前在高壓儲氫瓶領域,國內與國外存在較大的差距,如目前國外氫能源汽車已經開始大量使用質量更輕、成本更低、質量儲氫密度更高的IV型瓶,而國內IV型瓶還處于研發階段,目前國內應用比較成熟的產品只有35 MPa和70 MPa III型瓶,其中70MPaIII型瓶應用也有限。在III型、IV型高壓氣瓶領域,國內技術和產品現狀與國外對比如表5所示。雖然目前國內已經廣泛應用35MPaIII型瓶,但是加工高壓氣瓶所使用的關鍵碳纖維材料大多為進口碳纖維。
表5 國內外高壓儲氫瓶技術和產品對比
國內主要高壓儲氣瓶生產企業生產的III型儲氫瓶與國外IV型瓶性能對比如表6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IV型瓶質量輕但質量儲氫密度高。同等體積下,壓力越大儲氫量越高,車輛行駛里程就更遠。
表6 國內外高壓儲氫瓶產品性能對比
在IV型高壓儲氫瓶中碳纖維復合材料系統占比將近80%,而國內大部分高壓儲氣瓶生產企業所用碳纖維仍以國外產品為主,但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隨著國內碳纖維產業高速發展,已有部分國內碳纖維企業開始進入高壓儲氫氣瓶市場,相信未來國內碳纖維產品大量應用將會為降低IV型瓶成本做出積極貢獻。
近日,中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簡科技”)在成都組織召開了ZT9H碳纖維工藝評審會,主管機關、設計單位及相關用戶等出席會議,會議認為:中簡科技“高性能碳纖維及織物產品項目”(“三期項目”)生產線制備的若干批次ZT9H碳纖維考核評價后,各項性能指標滿足要求,生產線工藝穩定,同意通過評審。
公司根據早期對全球新一代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發展趨勢、航空航天領域設計要求及主干材料升級方向的理解與判斷,并參照主要用戶明確的需求牽引,于2015年成功研制了ZT9H碳纖維,此款纖維是繼ZT7系列碳纖維之后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高端碳纖維成熟產品(強度、模量較ZT7H碳纖維分別高出18%以上、24%以上),現已具備穩定持續的規模生產能力,與美國Hexcel公司2019年推出的HM50型碳纖維同屬新一代碳纖維產品序列。
ZT9H碳纖維解決了長期以來高強度和高模量難以共存的難題,高強度、大伸長率、高模量可滿足航空、航天結構材料應用特性需求。一代材料、一代裝備。經過多個批次的評價、驗證,中簡科技ZT9H碳纖維以其優異的性能滿足了型號設計、研制與批產要求,目前三期項目產線已經通過工藝評審,具備了批產能力,可進行供貨,ZT9H為代表的新一代碳纖維產品作為主、次承力結構的核心關鍵材料,具備廣闊的新應用場景,有望在航空航天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下一步,公司將根據型號研制及批產的進度要求,進行供貨。
關于中簡科技“三期項目”。三期項目是在一期項目和IPO募投項目基礎上,自主設計的高度集約化、自動化、柔性化的碳纖維生產線,覆蓋了聚合、原絲、碳化等各個環節,可根據不同客戶對不同型號、規格產品的需要進行定制化生產。隨著三期項目產能的陸續釋放,將形成新增年產1500噸(12K,ZT7系列)航空航天高端碳纖維的產能,標志著公司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高端客戶對公司高性能碳纖維的急迫需求與產能供應的矛盾得到徹底解決,新增產能解決了保供問題的同時,為新領域、新訂單的爭取提供了產能基礎。
五、衛星通信行業
2023年8月3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抓總研制的風云三號F星成功發射,作為上午軌道衛星風云三號C星的接替星,其定標精度提升約1倍,定量化觀測能力全面提升。該星搭載新研制的2臺紫外高光譜探測儀、升級的3臺風云衛星家族先進載荷,將開啟我國風云衛星紫外高光譜探測新篇章,進一步提高對大氣溫濕度垂直廓線、大氣痕量氣體及地球輻射收支能量的觀測精度。
風云三號F星
(1)“三維掃描”分層更精細,臺風暴雨捕捉更精準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有關負責人介紹,衛星高頻次、高精度大氣溫濕度廓線信息不僅對數值天氣預報精度的提高和氣候變化預測與評估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區域和中小尺度天氣、短臨天氣,特別是臺風、暴雨等重大災害性天氣預報精度的提高具有重要貢獻。
風云三號F星搭載了先進的微波溫度計、微波濕度計、紅外高光譜大氣探測儀三臺儀器探測大氣溫濕度廓線。相比C星,風云三號F星大氣垂直探測通道數量提升近47倍,微波溫度計大氣探測通道17個,微波濕度計大氣探測通道15個,紅外高光譜大氣探測儀探測通道有三千多個。通道越多,大氣垂直分層探測越精細,意味著這臺大氣溫濕度“CT機”垂直分層能力顯著提升,對大氣溫濕度分層認知更精準。
同時,通過微波和光學大氣探測儀器深度聯合,充分發揮微波通道不受天氣影響及高光譜探測通道更精細的優勢,可探測人眼難以捉摸的大氣溫濕度廓線信息,為大氣做更精準的“三維掃描”,可提示未來幾小時哪些區域將會發生強對流等極端天氣,更加精準地捕捉臺風、暴雨等大氣溫濕度分層信息,讓臺風暴雨“有跡可循”,全面提升我國在全球數值預報、防災減災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2)開啟我國風云衛星紫外高光譜探測新篇章
痕量氣體是大氣中濃度低于十萬分之一的粒子,主要有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對全球大氣環境及氣候變化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衛星高精度、高頻次的全球大氣痕量氣體時空分布特征和變化趨勢的動態監測,對全球大氣環境治理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據介紹,風云三號F星裝載了2臺新研制的紫外高光譜遙感儀器,紫外高光譜臭氧天底探測儀通過對地觀測實現對臭氧總量的高精度觀測,紫外高光譜臭氧臨邊探測儀通過對大氣側面掃描實現對臭氧廓線的高精度觀測。衛星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風云氣象衛星迎來紫外高光譜探測的新篇章。
衛星搭載的紫外高光譜臭氧天底探測儀用于紫外可見光波段探測,探測通道數量近千個,幅寬達2900km,空間分辨率優于7km,儀器正面“俯視”地球大氣,猶如一臺“超廣角CT機”,可以實現每天一幅全球大氣微量成分探測圖像,相較于國內外同類型紫外探測儀器,其在光譜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上均有大幅度提升,達到國際同類載荷先進水平。儀器通過超廣角天底探測對全球臭氧總量和臭氧垂直廓線進行動態監測,同時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大氣重要痕量氣體以及氣溶膠等進行探測,為氣候變化研究和環境監測提供重要數據支撐。
不同于天底探測,臨邊探測就是儀器“側視”大氣進行垂直向掃描,獲取大氣垂直廓線信息。紫外高光譜臭氧臨邊探測儀是我國首臺利用臨邊觀測模式進行紫外可見波段高光譜大氣探測的業務載荷,獲取全球臭氧垂直廓線、二氧化硫和二氧化3.氮柱總量以及氣溶膠信息,主要用于氣候變化、大氣化學以及大氣環境研究。
上述負責人表示,紫外高光譜臭氧臨邊探測儀的探測通道數量有兩千余個,垂直分辨率優于3km,工作時如同“側視掃描儀”對大氣痕量氣體進行高精度掃描探測,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同類載荷先進水平,填補我國風云衛星紫外高光譜臨邊大氣探測的空白。
8月10日12時03分,中國首顆以人工智能(AI)載荷為核心、具備智能操作系統的智能應急衛星“地衛智能應急一號”(又名WonderJourney-1A,簡稱WJ-1A),在酒泉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并進入預定軌道。這標志著浙江本地企業地衛二空間技術(杭州)有限公司的Wonder Journey望江山星座的第一個衛星智能體發射完畢,即將正式投入運營。
這是實現從智能衛星到太空智能體躍遷的第一步。與其他衛星相比,地衛智能應急一號攜帶峰值80TOPS(即每秒鐘萬億次運算)星載算力,而星上超高算力的實現得益于地衛二自主研發的星載智能載荷處理單元“弦”(“String” Edge AI Platform)。并且,這個算力還將隨著智能載荷處理單元“弦”的更新迭代不斷攀升,在今年年底,地衛二星上算力有望超每秒萬億次運算。
通過部署全新計算架構和自動駕駛級的太空算力,驅動高分辨率面陣相機、近紅外相機等載荷,運算超過百種算法,實現星上的實時觀測、實時處理和太空智能。具體來說,可實現圖像智能識別、智能分割、智能壓縮、無效數據清洗等星上AI能力,有效提高遙感衛星的運行效率。
星載智能載荷處理單元“弦”采用了開放系統架構,推動“太空共同富裕”新業態。多家單位和企業聯合地衛二,紛紛入駐地衛智能應急一號衛星,共同打造了基于智能載荷處理單元“弦”的“望江山太空程序1.0”應用矩陣,這也標志著地衛二第一代“星上太空城”的誕生。
共建空間信息走廊,暢想太空絲綢之路。“弦”智能載荷處理單元搭載了斑馬網絡技術有限公司AliOS操作系統,驗證智能操作系統管理衛星,以及未來智能汽車與智能衛星的連接和計算能力,系國內首個將汽車底層操作系統運用到商業航天上的案例。小冰公司也與地衛二聯手,實現了交互式太空數字人智能模型布局太空的第一步。浙江大學望江山智能聯合實驗室、東海實驗室、阿曼蘇丹卡布斯大學、沙特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科技城等單位也為星載智能應用的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商業衛星發射按重量以克計價的時代,軟件的應用有效降低了衛星的物理載荷。通過軟件上注的方式,這個智能平臺讓多種智能應用程序得以在航天器上運行和驗證,賦能包括森林減災、水質監測、土壤墑情、非農非糧、森林火點、病蟲害監測、城市兩違等多種場景,作為一種長時序、高精度的監測手段有獨特的優勢。
“地衛智能應急一號”衛星入軌后將首次在軌開展星載智能載荷處理單元“弦”驗證試驗,評估多方算法及模型的在軌應用效能,并持續開展“天空地腦一體化”架構驗證。
在軌期間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蘇州天巡空間技術有限公司、河南理工大學等多家聯合研制單位共同在應急減災、水利、農業、林業、海洋等領域進行推廣應用。
中國商業航天如今仍處于相對早期的階段,需要整個行業通力合作。地衛二作為一家多模態的商業衛星公司,期待著與行業各方共同努力,志在為整個行業賦能,推動衛星的智能化轉型,實現航天產業的持續繁榮與創新發展,推動航天產業的智能化轉型與進化。
理論上,這是目前唯一一顆跑得動大模型的新“星”。通過部署類似GPT的基礎模型(Foundation Model),利用智能體模型代理(Agent Model),構建了立體感知、全域協同、精準判斷、持續進化、開放兼容的智能系統,實現“模型管理模型,模型生產數據,模型產生效益”。作為連續兩屆拿下CVPR(IEEE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挑戰賽獎項的科技公司,地衛二無疑承載著應用大模型太空GPT的使命。
2023年8月10日12時03分,星河動力航天公司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谷神星一號(遙七)·好歡螺號運載火箭(任務代號:LUCKY 7),順利將七顆衛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是谷神星一號系列商業運載火箭的連續第七次成功發射,是本年度的連續第三次成功發射,也是在一個月內實施的第二次發射。
本次發射共搭載七顆衛星,分別為:西光壹號01星,星池一號B星,地衛智能應急一號衛星,以及西安航投88號、96號、104號、112號衛星。
西光壹號01星為西安中科西光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西光壹號系列衛星,是目前國內百公斤級最高地元分辨率及光譜分辨率的高光譜衛星之一,也是國內同量級功能最多的高光譜紅外綜合觀測衛星之一。該衛星搭載高光譜相機、紅外相機、全色相機、星上智能處理單元及光交換機等多個載荷,主要用于提供對地觀測服務,可應用于生態環境、農業林業、國土資源、海洋經濟、自然資源、智慧城市、大氣環境、防災減災、森林火點監測等領域。
星池一號B星是由橢圓時空自主研制的廣域綜合感知衛星,該星具備遙感、星間/星地通信和導航增強能力,同時具有多載荷、小型化、輕量化的特點,主要用于完成星池計劃衛星核心技術驗證和示范應用。
地衛智能應急一號是為以AI為核心、具備智能操作系統的衛星,衛星由地衛二空間技術(杭州)有限公司和蘇州天巡空間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研制,配置高分辨率面陣相機、近紅外相機等載荷,利用星上智能處理技術提供地面熱點地區遙感觀測服務。同時,該衛星搭載運行斑馬AliOS操作系統,是國內首個將汽車底層操作系統運用到商業航天上的案例。
目前,谷神星一號運載火箭已累計服務了15家商業衛星客戶,完成了28顆不同功能商業衛星的入軌發射。為對地觀測、氣象監測、衛星物聯網、科普教育等多個應用領域提供了發展助力。作為國內首個挑戰高密度發射能力的民營火箭公司,星河動力航天將繼續加快相關體系建設,提升內外部組織管理能力,優化流程效率,確保全面滿足當前爆發式增長的密集發射需求。
(1)市場概況:2023年上半年投資延續放緩第二季度活躍度有所回升
2023年上半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投資端仍處于低活躍周期,案例數及金額均延續趨緩態勢。根據清科創業(01945.HK)旗下清科研究中心數據,2023年上半年共發生投資案例數3,638起,同比下降37.5%;披露投資金額2,929.6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42.0%。其中,隨著企業融資需求陸續釋放、交易和信息披露逐步推進,第二季度投資市場活躍度有所回升,案例數和金額分別環比增加10.2%、19.1%。
此外,2023年上半年,投資規模在10億元以上的投資案例數占比由2022年上半年的1.0%上升至1.3%,投資金額占比由32.4%上升至41.1%,且主要為半導體及電子設備、汽車、清潔技術領域企業;從投資階段來看,多為擴張期及成熟期項目,且不乏大型企業分拆或合作設立的項目及國資背景標的。
從細分市場來看,2023年上半年早期投資、VC、PE市場投資案例數與金額呈現不同程度下降態勢。其中,伴隨多元主體延伸投資早期項目,早期投資市場機構洗牌與分化加速,投資案例數同比下降40.2%,投資金額同比下降26.1%;創業投資市場受美元基金影響較大,案例數同比降幅為40.2%,金額同比降幅達51.4%;而在國有背景投資機構活躍布局直投業務拉動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案例數及金額降幅均低于市場整體水平,分別為34.5%、38.9%。
就各類型機構的行業布局而言,早期投資市場中機械制造領域案例數同比增加4.0%,清潔技術領域案例數排名由2022年上半年的第8位上升至第5位;創業投資市場中半導體及電子設備、生物技術/醫療健康行業超越IT,投資案例數分別位列第1及第2;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持續布局生物技術/醫療健康產業,案例數排名由第3位上升至第2位。
(2)投資幣種人民幣投資案例數占比超九成外幣投資降幅較大
2023年上半年,人民幣投資仍為市場主導力量,且集中度進一步上升。具體而言,人民幣投資案例數和投資金額分別為3,320起及2,340.71億元,同比下滑35.6%、39.9%;在已披露融資幣種的事件中分別占95.5%、79.9%,同比增加6.7個、2.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外幣投資案例數共155起,同比下降76.2%,披露投資金額588.94億元,同比下降49.0%,降幅分別為人民幣投資的2.1倍和1.2倍。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外幣投資案例數有所下滑,但上半年仍有部分企業獲得大額外幣融資,如無錫華虹半導體獲得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II等機構40.2億美元戰略投資,極氪完成寧德時代、越秀產業基金、通商基金、衢州信安智造基金等機構參與的7.5億美元A輪融資。
(3)投資行業科技創新仍為投資主題新能源、新材料獲市場關注
從行業分布來看,2023年上半年投資案例持續集中于半導體及電子設備、生物技術/醫療健康與IT行業,三大領域共發生投資案例數2,271起,占比62.4%。
具體而言,在新能源汽車、光伏、5G等多元需求推動下,半導體及電子設備領域共發生813起(同比-33.6%)投資事件,披露投資金額631.63億元(-45.5%),均保持領先,獲投企業覆蓋了第三代半導體、功率半導體、半導體設備等多個賽道;其中,共10起案例吸納VC/PE投資金額在10億元及以上,如無錫華虹半導體、長飛先進半導體、奕斯偉計算等。生物技術/醫療健康行業以752起(-31.5%)投資案例及435.48億元(-39.3%)投資金額位列第2,創新藥、細胞治療、基因療法等賽道持續火熱。IT行業共發生投資案例數706起(-49.1%),涉及投資金額285.25億元(-61.3%),均排名第3,新一代IT技術快速發展,大額投資案例包括AI大模型研發商Minimax、AGI公司光年之外、軟件工具廠商開源中國等。此外,機械制造行業以369起(-15.0%)投資案例數維持第4,涉及投資金額176.21億元(-48.0%)。
值得注意的是,“雙碳”目標疊加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不斷發展,2023年上半年綠色低碳領域延續受到資本關注。案例數方面,化工原料及加工(218起,-20.7%;187.92億元,-18.8%)、清潔技術(159起,-24.3%;212.26億元,-11.9%)行業投資案例數均超越互聯網,依次居于第5及第6位;金額方面,汽車行業吸納資金總量達236.76億元,同比逆勢提升3.8%,且主要由新能源汽車企業貢獻,如蔚來汽車、極氪、北汽藍谷等。
整體而言,伴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股權投資市場也逐漸向科技創新企業傾斜。經進一步統計分析,2023年上半年,我國股權投資市場共943起投資案例的獲投企業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占比25.9%;吸納VC/PE投資金額640.61億元人民幣,占比21.9%。另外,上半年專精特新“小巨人”共發生430起投資案例,在全市場占比為11.8%;涉及投資金額396.56億元人民幣,占比13.5%。而從整體滲透率來看,VC/PE機構對專精特新“小巨人”的累計支持率超過30%,投資活躍度較高的行業有高端制造、新材料、電子信息產業和醫療健康等,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VC/PE滲透率僅為13%左右,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4)投資階段擴張期企業延續市場高關注度A輪仍為首要投資輪次
從投資階段來看,2023年上半年擴張期投資案例數為1,487起,占比達40.9%,較2022年上半年小幅回落2.7個百分點;披露投資金額1,255.23億元,占比達42.8%,較2022年同期小幅減少0.9個百分點。同時,種子期、初創期平均投資規模分別同比上升32.4%、28.5%,主要由部分擁有大型企業或國資企業背景的項目拉升,如中糧集團旗下中糧福臨門、華虹半導體旗下無錫華虹半導體、吉利汽車旗下極氪等。
從投資輪次來看,A輪以1,129起投資案例數居于首位,占比達31.0%,同比增加0.6個百分點;其次為天使輪,共發生投資案例數647起,占比17.8%,與2022年上半年持平;B輪次之,共涉及552起投資事件,占比為15.2%。同時,上市定增案例數同比上升23.0%,且多發生在第一季度,而投資金額同比上升49.8%,主要由第二季度蔚來汽車、長江電力的定增事件拉升,兩起事件所獲VC/PE投資金額均近50億元。
(5)大額投資案例多集中半導體、新能源產業國有資本活躍參與
從大額投資案例來看,2023年上半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主要呈現幾大特征:一是獲投企業多為半導體及新能源相關領域企業;二是具有大型企業或國有企業背景的項目吸金明顯;三是國有資本表現活躍,大額投資案例參與度居高。
整體來看,為適應新的創業與產業結構,股權投資機構正在進行投資策略調整及人才梯隊建設,并對項目的稀缺性、成長性及估值提出多重要求,2023年上半年投資活動持續放緩。但長遠來看,當前諸多行業處于調整周期,部分創新性技術有望規模化應用,伴隨股權投資市場預期回升,機構將謀時而動、順勢而為,持續支撐企業成長。更多有關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的分析,詳見已發布的。
近日,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會同省級有關部門、滬深北交易所駐陜基地舉辦的2023年陜西省上市后備企業名單發布會順利舉辦。
(1)新增78家:累計438家
相較于第二批發布的360家,2023年度新增78家,整體后備企業數量達到438家,本次增幅達21.67%。再較之第一批的300家,增幅更是達到了46%。
再進一步來看,A檔(60家)和B檔(120)家仍與去年保持一致,新增的78家全屬于C檔,使得今年C檔數量達到了258家,ABC檔對應數量占比為13.7:27.4:58.9,體現出“更深層次培育”的意味。
▲圖:2023年度陜西上市后備企業ABC三檔數量占比
判定標準:
A檔:以在審核、在輔導和年內有望報輔導、報境外交易所審核的企業為主,凈利潤和營收不低于3000萬元和1億元;
B檔:以滬深北交所駐陜基地聯合推薦、與中介機構已簽約企業為主,凈利潤和營收不低于1000萬元和1億元、或2000萬元和5000萬元、或營收不低于2億元;
C檔:統籌考慮滬深北交所駐陜基地、省直部門、地市金融工作部門推薦、與中介機構簽約、是否為上年度后備企業等因素,凈利潤和營收分別不低于500萬元和5000萬元、或不低于1000萬元和3000萬元、或營收不低于1億元。
從各地市來看,也出現了明顯的“多點開花”。除西安以281家絕對優勢遙遙領先(64.16%)之外,寶雞(29家)、咸陽(21家)、渭南(21家)和榆林(20家)較往年都出現了一定的躍升。
▲圖:2023年陜西上市后備企業各地市數據
若再以最快的A檔企業來計,累計60家企業中,西安以47家仍穩居第1,占比達到78.33%,寶雞(4家)、咸陽、渭南和榆林(均為2家)次之,再接著是延安、漢中和韓城(均為1家),也意味著“2023年度至2024年度上市先鋒”已遍及全省。
(2)點兵正當時:出擊“滬深北港”
經過省金融局持續不懈的推動,“后備企業”已經成為“資本陜軍”最大的蓄水池。經梳理發現,相較于2022年的360家,2023年榜單里的438家中,有313家是去年的“老面孔”,留存率87%。此外,有14家企業已經過會或上市,24家企業已進入審核和輔導程序,109家與券商簽署上市保薦協議,簽約率為30.28%。
在過去的2022年度,“資本陜軍”出現了很多創新與突破,其大部分都曾獲譽“陜西后備上市公司”。在上交所方向,源杰科技、新通藥物、愛科賽博和西高院紛紛登陸科創板,其中新通藥物成為“西北首家以第五套標準實現上市”的代表性公司;在深交所方向,北方長龍、諾瓦星云、華達科技、鷹之航和彩虹新能登陸創業板,其中彩虹新系陜西首個“A+H”兩地上市,主板的陜能能源則是全面注冊制下首批過會企業之一;在北交所方向,天力復合與萬德能源已經成功,其中天力復合開開創了陜西首例“A拆北”模式;在境外方向,德銀天下和巨子生物登陸香港交易所,其中巨子生物成陜西歷史上市值最高的港股,而三八婦樂則以SPAC方式登陸納斯達克;
基于這種濃烈的上市氛圍,2023年度這一熱情仍在延續,“后備點兵”正當時。統計發現,截至7月16日,陜西境內外在審企業13家、在輔導企業15家。其中2023年A檔在審8家中,華羿微電子等3家企業已受理,開源證券等5家企業已問詢,并仍然保持了全面出現的態勢。
在上交所科創板領域,奕斯偉材料于4月與中信證券簽署了上市輔導協議的,剛剛斬獲中國潛在獨角獸的華羿微電則披露了招股說明書。在深交所創業板領域,拓爾微電子、開源證券名列其中。最火爆的是北交所,7月完成上市輔導驗收的西諾稀貴、6月、收到北交所審核問詢函的摩爾股份(833334)、申請在北交所上市的德林榮澤(835496)、以及參加省金融局召開的后備企業座談會的鋼研功能都在其列。在境外資本市場上,天天充電亦已披露了明確意向。
▲圖:深度嵌入重點產業鏈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全省發布第二批重點產業鏈名單企業,加之第一批累計122戶“鏈主”企業,有31家出現在這次上市后備名單中,A檔10家,B檔13家,C檔8家,遍布16條重點產業鏈,這是陜西借道資本市場高效賦能產業鏈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真實體現。
這兩年隨著省級上市后備企業名單的持續推出,全省會上市企業數量相較于前些年有了顯著提升,步入“上升通道”且維持“高位運行”,全省上下助推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氛圍日益濃厚。
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全省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46家(境外5家),A股上市公司數量從2019年初的47家增加至目前的85家(含7家已過會待發行),增長率居全國第3位。今年以來,新增過會企業6家,數量創歷史同期新高。
▲圖:2023年為7個月過會和上市數量
近日,浙江上市公司銀輪股份(002126)公告稱,擬投資6000萬元在陜西西安設立全資子公司,主要生產新能源汽車空調箱和冷卻模塊等熱管理產品。這家“吉利老鄉”不僅將廠房設在了西安吉利產業園,更是在公告中直言為吉利而來。
(1)銀輪出手:6000萬點名吉利
1993年于浙江臺州市成立的銀輪股份專注于油、水、氣、冷媒間的熱交換器、汽車空調等熱管理產品,不僅是我國熱交換器行業首家民營上市公司,亦是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企業。
公司近年來的重要動作是,正在由傳統商用車向新能源汽車發力。由于新能源汽車新增了對電池、電機、車載計算機、功率半導體、熱泵空調等需求,公司近年來研發支出穩步上升,近3年分別達到2.69億元、3.26億元、3.86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4.26%、4.17%、4.55%。得益于新能源業務的突破,公司2023年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達84.3億元、3.83億元,同比增長8.49%、73.92%。
▲圖:銀輪股份近五年研發支出情況
市場認可度是直接體現,銀輪股份目前已成為國內汽車零部件“熱管理”的龍頭企業,拳頭產品油冷器和中冷器市占率達45%和35%。其客戶名單更可謂豪華,不僅包括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沃爾沃、保時捷、蔚來、寧德時代;乘用車領域的福特、通用、寶馬;商用車領域的戴姆勒、康明斯、納威司達;工程機械領域的卡特彼勒、約翰迪爾、住友等,還出現了法拉利、蘭博基尼、賓利等頂級超跑廠商。
而投資西安,銀輪股份目的十分明確。此次投資的子公司西安銀輪與生產廠房均位于高陵西安吉利汽車產業園,投資目的是“為了滿足吉利等周邊客戶的屬地化供貨需求,降低物流、制造等運營成本,提高綜合盈利能力”。
能夠做出此舉,則源于銀輪股份與吉利長期以來的緊密合作。在銀輪股份2007年IPO時招股說明書中,就提出了要擴大對吉利的供應量,同年底,公司還攜手吉利與廣西玉柴機器成立了兩家柴油合營公司。自2012年起的各年度報告中,吉利均作為主要客戶列示其中,僅從IPO算起,雙方合作就超過16年。
在具體供應方面,銀輪股份曾于2018年5月、2018年12月、2020年1月發布3則關于獲得吉利供應商定點的公告,分別為預計2021年開始批量供貨的PMA純電動平臺熱交換總成、BE12純電動平臺液冷板與2022年開始批量供貨的吉利PMA-2平臺熱泵空調項目,預計銷售額/量將達338萬套、11.5億元、6.95億元。我們注意到,其最新發布的PMA-2平臺熱泵空調項目正是針對已將工廠落戶西安的smart車型。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公告中“周邊客戶”的表述,我們在銀輪股份商用車主要客戶中還發現了法士特、濰柴動力(陜重汽)的身影。基于與客戶的穩定合作,銀輪股份對西安項目很有信心,預計在2023年10月投產后,2024年該項目將實現銷售收入2.81億元。
(2)北跨高陵:核心區重注汽車
作為西安“北跨”核心區的高陵,汽車產業已成其最靚麗的名片。整體數據就能說明問題,2022年全區汽車制造業總產值697億元,是該區工業產值占比最大的行業,與全市2173億元的汽車產值相比,面積僅294平方千米的高陵區的貢獻度就達到了32.07%
能夠獲此成績,離不開區內陜汽、吉利這兩家陜西重卡產業鏈、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鏈主”企業。在高陵區打造汽車制造千億產業集群的目標中,其汽車產業主要表現出以下兩個特征。
其一是龍頭企業擴產增效:陜汽在集團總部整體遷入涇渭新城(經開區涇渭新城行政區屬于高陵)的基礎上,又先后于高陵投資了擴能一期、二期項目,合計總投資50億元,預計年產值400億元,目前一期項目已于2022年10月投產,二期項目現已啟動。吉利則自2017年在高陵投資了30萬輛新能源整車項目后,又先后將兩款最新車型星越L、奔馳smart的生產線放在高陵,同時還計劃投資了4.8億元的吉利新能源技改項目。
其二是零部件企業加速聚集:汽車核心關鍵零部件正是高陵打造產業集群的抓手,目前已聚集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133家,已逐步形成康明斯發動機、漢德車橋、德仕零部件等企業為領軍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在西安市2023年北跨發展重點建設項目計劃中,就有高陵區汽車零部件項目。
▲圖:西安新能源汽車南北聚集載體
正是這種圍繞“鏈主”企業配套需求產生的產業集群效應,使得西安當前已形成南比亞迪、北吉利的“南北集聚格局”。而在我們看來,吸引“產業鏈招商”項目落地的核心“市場動能”則在于“鏈主”企業所表現出的澎湃動力。
例如陜汽重卡:2023年上半年,陜汽重卡國內民品實際銷量突破3.3萬輛,同比增長超35%,半年增速排名行業第1,上半年市場份額亦提升了2.5個百分點。其中高陵擴產項目主要產品新能源重卡表現更是亮眼,上半年銷量同比增長達381.6%,市場份額同比增長5個百分點。
例如西安吉利:雖然無法獲得西安工廠的最新產能數據,但結合2022年吉利新能源產品銷量32.9萬輛、同比增長超300%、單月滲透率多次突破30%的總盤子,西安工廠月產破2萬臺、僅159天實現量產車從20萬臺到30萬臺,證明持續建設中的西安工廠效能有望進一步擴大。
如此看來,“屬地化”客戶的優異表現,或許正是銀輪股份預期西安項目2024年實現銷售收入2.81億元的底氣所在。
編輯:馮征昊(半導體芯片、激光器、新能源) 閆晨曦(復合材料、衛星通信、金融資本) 校對:王延韜 審核:侯曉鵬
(以上資訊主要來源于:OFweek、 OFweek激光、 OFweek太陽能光伏、 今日半導體、半導體行業觀察、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人、樂晴智庫、未來智庫、索比光伏網、集邦新能源網、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高工鋰電、西安金融棒棒糖、復材網 、大國之材、新材料在線、衛星界、國際電子商情、中國國際復合材料展覽會、玻纖復材、衛星與網絡、全球一點通、硅谷網、清科研究、中國衛通、衛星與應用、中科創星、碳纖維生產技術、中國衛通、碳纖維研習社、實戰財經 、金融深度、華商韜略、戰略前沿技術、 投融界、 投資界、 中國汽車報、證券時報網、36氪、東方財富、中國證券報、新經濟100人、投后管理研究院、新興產業投資聯盟、股權投資論壇、Wind資訊、搏實資本、中歐資本、國企混改研究院、機遇西安、米度資本等)